用聖經輔導患心理疾病患者分享
❶ 葉提多:何謂聖經輔導
認識聖經輔導
口述/ 葉提多博士Rev. Dr. Tim Yates整理/ 鄭穎俐、姜潔玲
轉載自珍愛家庭季刊第8期2008.7月號()
一、何謂聖經輔導
A. 輔導員的預備:
從事輔導時應有哪些准備?深入了解被輔導者的問題,按著聖經的啟示和教導分析問題,聖經輔導的目的在建立造就被輔導者的生命。要用溫柔、謙卑的心來教導、勸勉。教會領袖在教會里對會友的輔導,預備是很重要的事,必須靠聖靈帶領,以最好的態度來協助弟兄姐妹。輔導員藉聖靈引導,深入了解受輔對象心理的問題,輔導員首先必須學習分析自己內心的問題,才知道如何了解他人。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太7:4~5)。輔導員在各種關系中,如手足之間、親子之間、教會生活中,首要學習除掉自己眼中的梁木,分析自己有罪的地方,進而被神改變,並觀察那些罪有相同的根源,才能幫助別人拿去眼中的刺。聖經中提到罪的根源包括:不信神的話、懼怕、情慾、驕傲等。
B. 協助被輔導者看見自己的問題:
1. 自私的問題:
只在乎自己,不顧及他人的需要,逃避責任;輔導時要讓受輔者認識真神,讓他們看見神是首要的原則。協助受輔者看見自身的問題,內心所追求、所渴望去做的是什麼。適時提醒受輔者在沖突關系中有正面的學習。當人受肉體情慾和憤怒主宰時,從他們所說的話,很容易看出內心有罪的根源,即由口中所說的話了解內心私慾的問題。「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弗4:22)進一步讓他們明白耶穌基督已為這個罪死在十字架上,清楚知道自己的罪並且悔改。耐心教導受輔者,學習順服謙卑的心,避免危險的道路。從未來看現在,明白生命中不是只有過去的不愉快和挫折感,應當敬畏神、依靠神的道,迎向未來,對將來有盼望。你的時間表是誰的?神總是為我們預備時間去做該做的事,因此我們必須學習接受周遭各種突發的干擾,這也是除去自己眼中的梁木。「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里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弗2:10)都是神的恩典在人身上,人不可誇口,因為都是從神而來。神預備叫我們行的,就是在基督里得救,也許我們以為自己所定的時間表被干擾了,其實一切都是神的安排,在神並沒有「偶然」。
2. 從上帝的角度來思想:
從救恩、悔改、君王、祭司、耶穌基督的角度來看;聖經輔導很容易被誤解為,只是去發現人的錯誤,並教導他們在行為上如何改進,再給一段經文改變他們的行為,這種做法其實太過簡單。因為人的問題,不只是給命令照著做,而是要認識神、親近神,是屬靈生活的改變,聖經中說,好樹結出好果子,但不能只看到好果子就跟著做。如果沒有處理內心罪根的問題,使情感上的喜悅和憎惡,都為了神的榮耀,是聖潔讓人喜樂、心中滿足,這才是真正的樹好、果子也好。讓他們看到這位真神是如此美好,並效法神所愛和所恨,這樣才能結出聖靈的果子。學習耶穌基督對世界的態度,看他如何活在這個世界,便如何效法他。在基督里,讓我們與神的性情有份,自然能活出神的樣式。聖經輔導不單只是給人命令,例如:「不要犯姦淫」、「要愛你的妻子」…等等,這是不夠的,必須幫助他離開罪,將人的心意奪回,使他成為在神裡面的人。輔導過程中,若受輔者的回應,明顯地表達出「不相信神的話、情慾、驕傲、害怕」等四個罪根,則需要引導他悔改,並加強信心、盼望和愛的生命,輔導員的幫助必須從加強信心開始,察驗他心中所相信的是什麼?如果他相信神,必然比滿足自己還要豐富;神要祝福他,因為人若能效法神,他也會成為祝福別人的人。
3. 悔改、信心、盼望、愛心
要分析受輔者心裡的想法,有什麼事比「愛人如己」這件事重要?有什麼比愛真神服侍人重要?他追求什麼讓他得到滿足?當用真正悔改的態度,面對心中那自以為比神大、可以獲得滿足的被造物。例如:喜歡看電視或上網並不是罪,不願意舍下才是許多問題的根源;將別的受造物看得比神重要,並從中獲得滿足時,就應該注意並悔改。又例如:有人在婚姻中尋求配偶的愛和支持,並不是一個錯誤,但若達不到對方所期待的標准,則很容易出現控告和憤怒,因為人所要求的太高,放不下的太多;其實人所擁有的都是神所賜,但是在人慾望的泛濫下,常常達不到自我期望的標准,此時還是要引導受輔者繼續依靠上帝,因為唯有他是真神,他深知我們的需要,人最大的渴慕應該是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其他所需上帝都會為我們預備,他必按著他的旨意賜給我們。因此不必害怕,不必靠自己緊緊抓著人、工作、地位、財富、或面子不放,神若要收回,就放下,這是神的主權。約伯記1:21說:「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讓將來的盼望影響現在,神會讓所有的敗壞變得更美麗,賜給我們新天新地、新的團契,因此在人際關繫上不必彼此嫉妒、害怕、控告,將來神國完全的實現,所賜給我們的將是更多的豐富,在無罪的世界是最美好的,與神同在就是最大的盼望。
4. 藉由恩典之道:讀經、禱告、聖禮、團契
恩典之道是為了讓人知道如何效法基督,離開罪進入天國,是讓我們認識神、認識自己,建立教會,效法基督,預備自己將來進入天堂。聖經不是一門科學的手冊,聖經和心理學之間有很大的爭戰,兩種專業間互相較勁何者重要。心理學源於科學家研究人的行為,是透過許多個案研究得出的結論,但是實驗的設計和取樣的方式,也可能誤導人得出不正確的結論。恩典之道是神給我們改變人的方法,其實聖經遠遠超過科學,告訴我們人生的目標和人類的問題是什麼。聖經早就告訴我們關於人的問題、人生的目標,並不是心理學和科學的「發現」。例如:人本的思想認為解決人的問題是要加強自尊,因此強調人本教育的重要性,認為人會犯錯歸因於缺乏自尊;事實上,加強自尊必然帶來偏見、驕傲,唯我獨尊只會傷害他人,加強自尊並不能解決人類的問題。罪人長時間對肉體情慾撒種,兩小時的輔導並不能根絕問題。在受傷、不良的環境中長大而背負許多罪的人,常常也是選擇用罪的方式來回應周遭的一切,藉此麻痹自己並傷害別人;罪人在短時間無法改變,需要靠團契的力量支持,包括小組、崇拜、關懷、勸戒、鼓勵…等等,都是為了保護他們避免走入罪的模式。來3:13「總要趁著還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勸,免得你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裡就剛硬了。」
C. 聖經輔導原則不必依靠心理學告訴我們如何做,因為聖經已經教導我們,如何藉由效法耶穌基督,結出聖靈的果子。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或作:凡神所默示的聖經),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3:16-17)聖經輔導的十一個原則:
1. 我們相信聖經的權威是聖經輔導的根基:
我們相信聖經的默示及權威(新約、舊約66卷書)─是我們的信仰,實踐及輔導上可靠的、無誤的根基;給予我們充分和必須的啟示,使我們得以認識三一神,在我們得救的事上明白他的旨意,知道我們因為忽略聖經上神所傳講的話語而受審判的危險。
2. 我們相信人需要與神相交:
我們相信人最大的需要就是與神有相交,並且改變成為基督的樣式。基本的基督的樣式就是愛神,榮耀神,並且在愛里服事別人。由於亞當和夏娃犯了罪,從此全人類就承繼了原罪。人既然與神的生命隔絕,那麼與神相交,改變成基督的樣式的方法就是要悔改、相信基督的死和復活、接受聖靈、公開地承認「耶穌基督是主」、並且盼望基督再來。
3. 我們相信以福音為基礎的聖經輔導足以改變我們成為基督的樣式:
我們相信神恩惠的福音足以拯救我們脫離非官能性,心理,精神上的疾病;使我們能夠在基督里獲得重生,心意更新,使我們能夠在人生的每一方面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這福音顯明三一神的真知識,聖經里對人真正的定義,所有的誡命,神對我們救恩的應許和拯救的方法。)
4. 我們相信聖經定義了健康的人際關系:
我們相信婚姻應該是一位男人與一位女人之間的婚姻;而同性戀及同性的婚姻在聖經里是被禁止的。我們相信神恩惠的福音能夠改變一位同性戀者,使他/她活出聖潔的獨身生活,或忠實於他/她的婚姻(在婚姻里忠實)。
5. 我們相信聖靈單單地借著恩典之道作改變的工作:
我們相信神的靈有能力改變罪人的每一方面成為耶穌的樣式,當聖靈借著神的話─聖經(各樣的教導,講道,輔導和教會懲誡),禱告(輔導員應該為被輔導者禱告,並且教導他們禱告),聖禮(聖餐和洗禮),和基督徒的團契。
6. 我們相信聖經輔導員應該對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傳講福音:
我們相信聖經輔導員必須應用這些以福音為中心的方法去幫助基督徒討神喜悅,忍受各樣的困難和苦難。我們也相信聖經輔導員對非基督徒的受輔者主要的責任是向他們傳福音,也就是借著吸引他們來到神的面前,告訴他們神對他們的問題所提供的答案。
7. 我們相信屬靈的存在影響到輔導的程序:
我們相信蒙揀選的天使,是為神的百姓效力。我們認識魔鬼(墮落的天使)同樣地可以影響基督徒和非基督徒。我們拒絕那些輔導模式,就如:認定魔鬼是與肉體的情慾有關聯,或尋求以趕鬼來處理一個與罪有關的問題。按照聖經,處理人的罪的方法是悔改和信心。
8. 我們相信心理學和聖經不能被同等地融合:
我們不會嘗試將聖經的教導與心理學,精神病學(療法)融合,將之視為與真理同樣有效的方法。
9. 我們相信聖經的語言足夠帶領人改變:
根據聖經的詞句、語言和類別就足夠定義並改變任何有罪之人的動機、思想、行為或話語,使人活出討神喜悅的生活方式,並用以詮釋生活中的事實與經驗。我們也相信採納世俗心理學的詞句,語言和思想的分類(例如:自我形象,自愛,非身體的心理疾病,及大部分的DSM IV分類)將誤導輔導員對受輔導者問題的洞察力,同時也妨礙了受輔導者改變成為基督樣式的過程。
10. 我們相信本聖經輔導機構的會員需要在主要的真理上合一,同時在非主要的原則上,也能接納個別的差異:
我們相信我們一致地承認聖經的權威是我們在真理上合一的基礎;也是我們這一個聖經輔導機構合作的根基。本聖經輔導機構的會員需要對聖經的權威有一致的認同。在一些事情上,我們將同意接受彼此的差異。例如:那些應用在輔導過程里,不會直接妨礙聖經福音的完整性與充分性的事情;或是我們個別的成長成為基督的樣式;或是努力於提升在台灣的聖經輔導的影響等。以上這些事情,我們同意接受彼此的差異。
11. 我們相信聖經輔導員應該具有屬靈的恩賜,並且是加入教會的(屬於教會的會員):
我們相信聖經輔導員應該在神學,聖經和聖經的應用上有適當的訓練。也應該被教會確認他們具有輔導的恩賜;能夠在教會會友之間輔導信徒;能夠在牧師及長老的權柄之下,按聖經原則尊重教會的懲誡(法規)。除非有特殊的情況需要執行教會的懲誡或法律上的調解,否則輔導員應該保守與被輔導者之間的秘密。
二、聖經中有關輔導的案例
1. 面質罪的問題:
1) 拿單對大衛(撒下12:1-23)
2) 神對約伯(伯39-41)
3) 保羅對彼得(加2:11-14)
2. 面對工作上的問題:
1) 葉忒羅對摩西(出18:14-26)
2) 約瑟對女主人(創37)
3. 有關智慧的提示:箴言、雅各書 4.面對健康的問題:
1) 提前5:23
2) 雅5:13-16
3) 林前11:27-30
三、在咒詛和罪的影響下,可能產生的復雜問題
耶和華必用癲狂、眼瞎、心驚攻擊你。 (申28:28)
有的癲狂是因為人忽略神的教導,但不那麼單純,因為我們身在被咒詛、墮落的世界內;聖經提供入門讓人能了解這些我們不明白的問題。輔導方向要先引導受輔者看見神的安慰、全能,約瑟就是很好的例子。聖經要安慰背負罪的人,使認罪悔改的人,藉耶穌基督罪得赦免。人在苦難中得安慰,為著將來可以安慰他人。因此神讓基督徒受苦難,賜給他們憐憫人的心,學會如何安慰人。千萬不要將苦難視為不被神眷顧、不為神所愛,其實苦難的真相,在於神為要熬煉你,與他同工,為他所用,才會給予最大的壓力和苦難,為學習安慰他的百姓。
作者葉提多博士是美國西敏神學院道學碩士暨教牧學博士。曾任中國福音會海外宣教門徒訓練教師。現擔任FCC珍愛家庭中心主任委員,台北信友堂英語部主任牧師及改革宗神學院聖經輔導碩士科主任。
❷ 有沒有好點的基督教的心理輔導網站,我是個抑鬱症患者。
這位弟來兄,建議你尋自找教會的幫助。
很顯然你願意承認自我有抑鬱症(多問一句,你的自我宣稱是否正確呢?如何得出這個結果的呢?),這是改變現狀很好的第一步。
下一步,最好是尋找專業的聖經輔導員,當面和你交談。而且這需要一個過程。
……
願上帝祝福你!
❸ 近代心理學和聖經輔導的區別
聖經輔導,近似是教授一種哲學,被輔導人對《聖經》內容,基於《聖經》的版基督教神權學,信仰的每種疑問給予解答幫助,當然可能針對被輔導人的疑惑,輔導包括分析《聖經》內哲學思想以外的其他哲學和宗教,還有現代自然、社會科學知識,等。
心理輔導,主要針對被咨詢輔導者的心理問題(它的產生大多與生活細瑣事情脫不了關系),而非哲學,科學這樣大問題,知識的大量涉及。因為心理輔導和聖經輔導老師"出口"內容性質的區別,直接導致,聖經輔導老師必需時時秉持十分誠實的態度:由不得半點"善巧",必需事實求是講清楚的那被輔導者出現對《聖經》某處內容或信仰疑惑原因,等。心理輔導老師則時刻不反對利用"因材"措施,"善巧"方法在一任何長程的心理咨詢輔導中幾乎必需的。
❹ 什麼是聖經輔導
聖經輔導」(biblical counseling),又稱「勸誡式輔導」(nouthetic counseling),是上世紀七十年代興起的一場福音派運動,不過,教會以聖經為准則與內容進行輔導由來已久。聖經對自己的宣稱是:「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提後3:16)這正是聖經輔導的定義與步驟:教導神是誰,他要求人如何生活;督責,指出人的需要和其根源;帶領人歸回正道,使人在聖靈的感動下來到十字架面前悔改,立志跟隨主;教導人透過學習神的話,效法他公義與聖潔的性情,效法主耶穌基督的樣式。 宗教改革時期,馬丁
❺ 真理必使你們得自由-《沖破黑暗》讀後感
[真理必使你們得自由-《沖破黑暗》讀後感]真理必使你們得自由-《沖破黑暗》(尼爾.安德生著)讀後感【約8:】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真理必使你們得自由-《沖破黑暗》讀後感。看了王弟兄讀後感,才非常渴望讀這本書。這本書大部分在地鐵和公交車上讀的,讀的速度也很快,合上書本,對其中印象深刻之處略作記載,與大家分享。首先,覺得這本書總體已有聖經輔導的影子,可與一般心理輔導和成功學類書籍交鋒。但書中信息並非新的信息,讀時,回憶起這兩年門訓中的教導,想起來07年燕京弟兄給我們上課時的一些宣告式做法,跟書中有些觀點相似。可能是經歷了兩年,各方面條件也成熟,自己也曾禱告過一段時間,求神用什麼方法醫治自己的過去和心理錯誤認知,有真正屬靈的成熟,現在讀到這些信息,更易引起共鳴。在過去,此類生命造就的書,我是不會讀的,總覺得太"玄",對這些做法觀點都存有偏見。但最近讀的書,大都是此類書,如《論謙卑》(慕安德烈)、《與神同在》,當然,都要用聖經其他真理來平衡,而且要在實踐中靠神的能力,這不是虛話套話,真的必須靠上帝。其次,對書中幾個觀點印象深刻:第一,在基督里的身份和權柄。作為基督徒,我們的成長、追尋的人生意義和滿足感,都建立在正確在基督里新身份的自我認知上,尤其是作為神孩子的身份。信主之後,"若有人在基督里,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前半部分的教義,大都知道。但應用出來的少,沒有活在真理中,尤其是犯罪失敗軟弱時,常懷疑自己身份,懷疑神:神還愛我嗎?神的無條件接納,神不撇下我們,不丟棄我們等等,都忘了。第二,人的成功,人生意義、人的成就感、滿足感、快樂、樂趣、安全感平安,在信心和信仰中的認識。1、完成神的計劃是最大的成功,不論成就大小,而且在自己的環境下都是獨特的,你是你爸媽的孩子,別人就不是,這個身份上就有神給的特別責任和目的,你是你孩子的父親,丈夫的妻子等等,別人代替不了,神放你在那裡有神的計劃美意,深入完成這些,就是最大的成功,而不在乎多少2、人生意義要經得起時間檢驗,能否存到永恆,讀後感《真理必使你們得自由-《沖破黑暗》讀後感》。3、按照聖經教導和耶穌的榜樣,在日常生活的人際關系、服事和工作效果中得到滿足,不能在信仰上孤立於生活4、解決內在沖突,在神面前完全得饒恕赦免,得享心裡的平安,並讓其在生命中做主,不在乎外在的環境,控制你能控制的,改變能改變的,其他交給神,放心交託,信心交託第三,控制情緒,真實面對自己的情緒。情緒反映了自己的感受,不要忽略壓抑,但也不是隨意釋放,情緒是一種信號,反映生命狀況,要坦白承認,但要選擇合理的表達方式,使別人知道並接受你的狀況,不至於壓抑自己,這樣也不會傷害別人。第四,尤其是過去的經歷,有些已成"堅固的營壘",在環境刺激下,這些本能情緒會激發出來,很正常,控制這些情緒,用現在身份看過去,饒恕傷害你的人。作者說在上百位寫下想要饒恕的人的名單中,有95%的人前幾位寫的是父母,但不要忘了饒恕接納自己和"饒恕"神。有對神的不滿,要面對,真實向神說,不是壓抑。這點在基督里的誠實,很重要,就像詩篇的真實一樣,也跟很多先知對神的呼求一樣,是真實但也是信靠不懷疑。第五,在團隊中成長,委身於人際之中,除去人際關系中的被排斥感。在群體中較易成長,這也是一直強調的委身教會。而且要有1-3位屬靈上非常親密的朋友,能聽你傾訴安慰等等第六,世上的心理輔導和聖經輔導的不同,在基督里確實能得自由。有些心裡意念讓我們消極,控告我們,很多是魔鬼的欺騙,這些不要否認,不要否認魔鬼的攻擊、肉體和環境試探。這里說到我們意志的選擇,魔鬼不能強加給我們。這點也很適用於我,因是常常思慮過多,而且大都無意義,想想很多確實不是出於自己,應該用真理-神的話語宣告,選擇積極的出於真理的。最後,作者是一博士,曾獲一個學士學位,兩個碩士學位,兩個博士學位,上了神學後,有牧會經驗,所以書上寫了很多真實經歷,而且能指向聖經和耶穌基督,這點很可貴。看到書中很多得自由釋放的例子,自己也很渴慕,當然需要時間,需要真理和神預備的環境以及在教會的委身。有時屬靈話語說多了,就像口號一般,不真實,自己心裡漸漸也麻木。但看這些主內肢體們的經歷體會,很受啟發,但還是指向神的話語,指向耶穌基督。很多屬靈的書,都不同角度印證聖經真理,教導基督徒的生活成長和在基督里的生命,能看到這些屬靈資源,很感恩。問題:1、有的書當時讀了感觸很深,但後來就慢慢淡忘,如何能更有效運用呢?而且不管什麼書,都有其獨特處和偏向性,如何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其他真理平衡呢?2、本書中開篇有些對真理的教導,心裡還不能完全贊同。還需與生命更成熟的肢體討論,是聖經真理,還是像心理學上的自我安慰?3、我覺得本書似乎涉及到了心理學和成功學的一些內容,但因結合了聖經真理和在信仰中的運用,現在感覺還不錯,但這些方面我幾乎不懂,接觸的少,怎麼去正確對待和注意這些地方,這跟聖經輔導有何異同?不管怎樣,這都要靠聖靈和基督的能力,才能完成,任何想在真神之外尋找醫治和滿足的做法都是枉然。打算讀的下一本書是其姊妹篇《擊開捆鎖》,這本書,我打算放慢速度,先把聖經進度跟上,實踐一段時間,好好服侍,繼續禱告醫治自己,也能預備好幫助別人。MSN()〔真理必使你們得自由-《沖破黑暗》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❻ 世俗心理學與聖經輔導的差異
世俗心理學是將心理問題當作問題來研究。
聖經輔導是研究人類本源,從而解決心理問題,根本在於基督。
❼ 為什麼要堅持聖經輔導
對於基督徒來說,我們不要指望從基督以外去尋求安慰和盼望。因為一個信靠耶穌基督的人,他已經得勝了罪的轄制和權勢(約壹5:4-5)。人若是不願意信靠基督,卻期望得到幫助,那是非常愚昧的做法,這就是拋棄了活水的源頭,卻為了找了一個破裂的水池(耶2:13)。 鍾馬田(D.Martyn Lloyd-Jones)牧師是一位講道大有能力的傳道者,同時也是一位非常訓練有素的醫生,他曾指出,憂鬱症及某些精神疾病,常導因於生理而非精神因素。他舉例說明,如惡性貧血、動脈硬化、血紫質症,甚至痛風,都可能導致痴呆或憂鬱症。所以聖經輔導者建議病人徹底檢查身體,進行葯物治療,排除生理方面的因素是值得鼓勵的。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精神疾病都是生理因素引起的,這樣的話,那是否心理學在這時就可以顯出其作用來呢?聖經的真理顯然是否定的。 一、罪是所有敗壞的根本 聖經很清楚的指出,人類所有的問題,其實根本原因都是罪的問題,當然這未必是個人自己的罪,也可能是別人的罪。雖然有人可以論述那位生來是瞎眼的人,指出他的瞎眼不是犯罪造成的(約9:1-3),但這並不代表此人就沒有罪。同樣我也可以找出,有瞎眼的人,雖然終身未蒙醫治,但卻因為信靠耶穌基督,罪得到赦免,而成為一個能為上帝所使用的人。 罪是所有敗壞的根本,若是不解決罪的問題,其它任何的問題都無法解決。罪帶來生命本質的敗壞,罪影響到人生命、生活的各個層面。一個人若在罪中,他的心靈必然是扭曲的,他對外在事物的看法、反應,他對於人際關系的處理,以及他處理事件的能力也都是歪曲、扭曲的。罪人只會以自我為中心的角度去解決問題,而絕對不會以上帝為中心,所以,他們也必然要承受罪所帶來的後果。 使徒保羅形容沒有得救的罪人,根本就是死在過犯罪惡之中(弗2:1),他們行事為人,隨從今世的風俗(弗2:2),他們放縱肉體的私慾,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弗2:3),在上帝的眼中,他們是可怒之子(弗2:3),罪人不怕上帝(羅3:1 8),與上帝為敵(羅5:8、10),與上帝隔絕(西1:2 1),故此,上帝的震怒常臨到他們的身上(約3:36),罪人實在是毫無指望,沒有上帝的人(弗2:12) 聖經也一再指出,我們的生命沒有一處不受罪的玷污,我們的心思、意念、人格、情緒、良心、動機以及意志都被罪所玷污(耶17:9 約8:44),因此,罪人無法做任何能蒙上帝所喜悅的事(賽64:6)。 人不是因為犯罪而成為罪人,乃是本身就是罪人而犯罪。 而現代心理學從無神論的角度出發,否定宗教信仰的作用,否認人有罪的事實,他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研究良心的作用,以及產生的問題,妄圖從情感中,或是從外在的因素中去尋求答案,他們似乎能叫人的感覺好一點,但是卻無法解決真正的問題。 二、上帝的聖言能處理一切的景況 主耶穌曾說,真理能叫人得自由(約8:32),真理也能叫人成聖(約17:17),所以真理有能力來改變人的生命。這里說的真理,就是上帝的聖言(約17:17),而聖經就是上帝聖言的記錄(提後3:16)。 作為基督徒,我們要堅信聖經擁有全備的真理(詩19:7),無論是對於人的靈魂,還是對於人的生活,聖經都有清楚的教導(提後3:15-17 彼後1:3) 故此,聖經在處理人生起落的各種境遇及苦難上,都是全然充足的。我們若是堅持這一點,就不會去尋求聖經以外的幫助,似乎聖經還不夠全備似的。 麥肯金(J.Robertson McQuilkin )指出,那些要融合聖經和世俗心理學的人,其實面臨著極大的威脅,「這些人在意識與理論上遵奉聖經權威,然而卻在另一方面因不加批判地運用行為科學的方法,而不智地落入這些方法的控制之中。」 三、基督的救贖能賜下安慰和盼望 對於基督徒來說,我們不要指望從基督以外去尋求安慰和盼望。因為一個信靠耶穌基督的人,他已經得勝了罪的轄制和權勢(約壹5:4-5)。人若是不願意信靠基督,卻期望得到幫助,那是非常愚昧的做法,這就是拋棄了活水的源頭,卻為了找了一個破裂的水池(耶2:13)。 藉著基督的救贖,我們與上帝的關系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弗2:1-22),我們成為上帝的兒子(羅8:14),是新造的人(林後5:17),有聖靈內住在我們的裡面(林後1:22),所以,救贖給我們帶來了內在的、真實的平安和喜樂,救贖叫我們分享了基督的生命,就是永生。 一個在永生中的人,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原來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成了一個以基督為中心的人,他們的人生必然是為了活出基督,榮耀上帝。一個重生的生命,必定會更新原來的思想,帶出嶄新的生活,這是一個不變的屬靈規則。 而心理學卻不是這樣,他沒有把人帶到基督面前去尋求答案,而是要人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他們叫人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在他們兒時的創傷、受傷的情感、情緒的渴望,或是任何以自我為中心的事物上,故此,心理學永遠不能給予人真正的安慰和盼望。 四、聖靈是改變生命的動力 聖經稱呼聖靈是保惠師(約14:16),保惠師就是幫助者的意思。聖靈是真理的聖靈(約14:17),叫人明白真理,也帶人進入真理(約16:13),成聖的工作也是聖靈完成的(林前6:11)。當聖靈內住在我們裡面的時候,我們才能與基督聯合,叫我們可以擁有基督的心(林前2:16),這種屬靈的聯合是一個奧秘,但卻能真正賦予基督徒能力去過得勝的生活。 聖靈對於接受輔導的人是極其重要的,人可以藉著對聖經真理的運用而得到一些改善,但是,若是沒有聖靈所賜的能力,這樣的改善無法解決真正的問題。因為表面上的仿效學習,即使是學習聖經的教導,也都無法除去罪的影響。 因此,聖經輔導者的首要工作,就是確定被輔導者是否為信徒。對於非信徒,輔導者必須首先讓他們明白得救的需要。這其實正是主耶穌所立下的榜樣,當尼哥底母夜訪耶穌時,耶穌告訴他:「你們必須重生。」(約3:7) 人只有依靠主耶穌基督的救贖,才能脫離罪,以及罪帶來的傷害。正如聖經指出,「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里的,就不定罪了。因為賜生命聖靈的律在基督耶穌里釋放了我,使我脫離罪和死的律了。」(羅8:1-2)一個真正脫離罪的人,才會得到赦罪的平安和喜樂,而一個重生得救人,他們心思意念,品格行為都會有極大的轉變。不但如此,因為恢復了與上帝的和睦關系,從此以後,我們凡事有上帝的幫助,這樣,無論基督徒所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能在耶穌基督里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了。 故此,一個聖經輔導者必須要堅定聖經真理,並且依靠上帝聖靈的大能,藉著祈禱,用上帝的話去安慰、幫助、引導,這樣才能給被輔導者確實的幫助。
❽ 大家好,我是神經病院心理輔導醫生,我聽了一個患者的陳述,我開始懷疑這個世界了,難道我們早已不存在嗎
你既然是心理輔導員,應該是學過心理方面的知識,假如你聽了患者的敘述,就開始專產生懷疑,說屬明你本身很容易被干擾,說實話這樣的話你不太適合做這個工作。
學心理學主要是對自己有正確的認知,糾正自己不良的情緒, 正確面對自己所遇到的問題及困惑, 可以每天開開心心的學習工作生活, 在別人有困惑或有心理問題時,可以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及時發現及時提供幫助,在勸導別人時,能掌握他真實的想法,可以說到別人心裡,做到有的放矢。
❾ 強迫症患者 怎麼就愛懷疑呢 強迫症聖經
強迫症是一種心理疾病
懷疑,其實也是以後總態度,我們並不是說懷疑不好。但是,如果像強迫症患者,那麼的愛懷疑,這就肯定有問題了。過度的懷疑會,影響我們正常的人際交往。再加上,強迫症,本來就會不由自主的去做某些沒有意義的事。因此,強迫症如果出現過度的懷疑也是不好的。
強迫症病人的愛懷疑,我們稱之為強迫性懷疑。他們,總是,對自己所做的事,進行懷疑。懷疑他的效果,甚至有些強迫症病人,還會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做那件事。強迫症,愛懷疑的種種行為,這讓病人疲憊不堪,但是卻有沒法控制。
強迫症患者的懷疑,已經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強迫症的症狀了。因為,懷疑對強迫症患者來說,不是特例。而是一種普遍存在。但是,強迫症的懷疑也讓他們的生活更加的痛苦。總之,對於強迫症,愛懷疑這個現象,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的解決。
強迫症聖經——戰勝強迫症的秘訣
第一章 引言
強迫症,就像突從天降的惡魔,死死纏繞著人的心靈。強迫症病友,終日糾結於強迫症狀與反強迫中,在肯定與否定,順從與反抗中搖擺,無窮盡的分析,耗費著人生最珍貴的青春和精力,親手葬送了一個個寶貴的人生機遇,在親人的不理解和周圍人的嘆息輕視中,痛苦地掙扎著生存。
強迫症的表現,千奇百怪。有擔心懷疑型,擔心自己沒有鎖好門、擔心自己沒有關好煤氣、擔心自己考試沒寫名字、擔心自己患了艾滋病或其他疾病、擔心別人沒有聽懂自己的話等等,總之擔心一切可能需要擔心的事情,雖然反復驗證求證排除也不能消除懷疑擔心。有窮思竭慮型,思考一些永遠沒有答案或者沒必要思考的事情,例如人為什麼活著,地上為什麼有蘑菇,一加一為什麼等於二等,甚至只是感覺有事情要思考但始終不知道有何事情。有迴避型,例如口水強迫、餘光強迫。有攻擊沖動型,如反復出現攻擊他人或犯罪的意念或自殺自殘的意念卻從不會去真的做,但始終無法擺脫。總的來說,就是強迫觀念或意向,和強迫動作兩大類。
現在主流的精神醫學有這樣一些理論,我簡要介紹一下並附有批判:
1、認知理論:影響最大的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強迫症患者認知出現了偏差。其認知模式主要為:對危險和不確定的事情有過高評價,如果不解決會造成災難性後果。出現並且認為通過自己的思維或儀式或其他方法可避免,且自己必須要避免這種災難。
我的批判:強迫症發病後,實際上患者在痛苦地折磨下已經認識到自己強迫內容的荒謬和錯誤,也就是說,認知已經正確,但還是擺脫不了。明知想法不對,還是控制不住,所以強迫症發病問題不在於認知。明顯的例子是,強迫症患者病情緩解時對自己發作時的強迫思想和感覺就理解不了,但再發作又會陷進去,且症狀可以泛化改變,這是認知理論解釋不了的,因為人的認知不會莫名其妙地變來變去的,強迫症患者認知在發病和緩解時沒有大的變化,變化的是自己的感覺,必須要強迫的感覺,不強迫就難受的感覺。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強迫症由潛意識中隱藏的幼年的心理創傷造成。傳統經典的精神分析認為與超我對力比多即性慾的壓抑有關,現代的精神分析則不僅限於性慾的壓抑。總之是潛意思里的創傷導致強迫症的發病。
我的批判:我曾經用精神分析徹底自我分析過,也請心理咨詢師給我分析過,把小時候的事情翻了個遍,但療效總是暫時的,常常恍然大悟,但效果持續不了幾天就不行了。這類似催眠療法,都是暗示的結果。很多強迫症根本與幼年時的心理創傷拉不上關系,至於性慾學說,我常識釋放過性慾,但對強迫症也沒有任何效果。
3、森田療法:這個日本人的理論影響大。認為強迫症患者把一些正常的思想或感覺或擔心看成了不正常,試圖消除這些想法或擔心,但因為是不可能的,所以就陷入強迫。治療上就要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忍著痛苦去做該做的事情。當然,正規的森田療法需要絕對卧床,盡情強迫,實在強迫夠了,再開始適當的工作。
我的批判:順其自然,實際上,強迫症患者就是不能順其自然才痛苦啊。為所當為,如果能為所當為還會把生活搞得一團糟嗎?忍著痛苦,可是越忍痛苦自己越痛苦,鐵打的漢子也忍不住啊。
4、行為理論:認為強迫症的形成是不良條件反射習慣形成的結果。偶然的不良條件反射即強迫觀念或行為出現後,經過自己的反復強化而發病。要想治癒就要反強化。如暴露療法。
5、踐悟療法:國內的一個理論。這是一個雜合了幾種理論的療法,認知、行為、森田理論的混合體。
強迫症的發病,是莫名奇妙的。我研究過很多案例,大部分沒有明顯的誘因,只是因為一句話,一個念頭,一個動作,突然就開始了,突然就從一個正常人開始強迫,開始變成強迫症患者。
第二章 強迫症發病的過程大揭秘(一)
強迫症從發病時間上來看,多數在青春期,尤其是在高中階段這是一個顯著的特點。
強迫症從發病誘因上來看,沒有一個普遍的規律。有的是因為別人的一句話,有的是因為看了一本書,有的是因為一個念頭,當然也有人是因為一個事件的刺激。從這一點來看,可以確定,強迫症並不是外來事件主導的心理疾病,而是內因為主。
不過,從發病時間和發病後患者在心理壓力大時嚴重,心理壓力小時如放假、休息、玩樂時減輕甚至消失來看,心理壓力是一個促發因素。當然後面章節我會討論這裡面存在一個大秘密。發病開始時,患者雖然出現了強迫觀念和行為,但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強迫中,也就是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異常。此時,也沒有強烈的強迫與反強迫的斗爭。也就是說,心理沖突並不明顯。這就是強迫症發病的第一階段。
第二章 強迫症發病的過程大揭秘(二)
在第一階段,強迫觀念(實際上此時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強迫,因為這時的觀念和行為基本還是自願的)和強迫行為會愈演愈烈,其強度和頻率不斷提升,最終,會發展到影響學習、工作、生活的程度。此時,患者就會發現自己觀念和行為的異常,開始試圖控制、壓制。但這些強迫觀念和行為越壓制越強烈,越壓制越感覺心裡難受、極度焦慮和恐慌。但不壓制又會無法正常生活。於是開始陷入強迫與反強迫的沖突,自己處於心理兩難中。隨著心理沖突的發展,強迫症的症狀也開始泛化,症狀開始轉移改變成各種難以理解,千奇百怪的形式,而患者為了解決強迫觀念和行為,開始無休止地分析、回憶、思考自己為什麼會得病,自己怎麼了,精神處於一片混亂。病情的發展帶來了焦慮、抑鬱、恐懼等等不良情緒,有時生理上也會出現不適,有的患者從而轉入疑病症的強迫中。
強迫症是「高智商」人的病 在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心理科主任、國家級心理治療師劉俊德看來,其實生活中有強迫型人格、有強迫傾向的人,通常都是很聰明、智商高的人,「這是聰明人的病」。
在他看來,輕度強迫雖然有一定積極意義,但強迫行為還是讓當事人很痛苦。
「不要把想像當現實,試著培養興趣愛好分散精力。」他說,對於輕型的強迫症,這種注意轉移有一定效果,但中度以上的,還是需要接受專業治療。
❿ 真理必使你們得自由—《沖破黑暗》讀後感
[真理必使你們得自由—《沖破黑暗》讀後感]
真理必使你們得自由
—《沖破黑暗》(尼爾.安德生著)讀後感
【約8:32】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真理必使你們得自由—《沖破黑暗》讀後感。
看了王弟兄讀後感,才非常渴望讀這本書。這本書大部分在地鐵和公交車上讀的,讀的速度也很快,合上書本,對其中印象深刻之處略作記載,與大家分享。
首先,覺得這本書總體已有聖經輔導的影子,可與一般心理輔導和成功學類書籍交鋒。但書中信息並非新的信息,讀時,回憶起這兩年門訓中的教導,想起來07年燕京弟兄給我們上課時的一些宣告式做法,跟書中有些觀點相似。可能是經歷了兩年,各方面條件也成熟,自己也曾禱告過一段時間,求神用什麼方法醫治自己的過去和心理錯誤認知,有真正屬靈的成熟,現在讀到這些信息,更易引起共鳴。在過去,此類生命造就的書,我是不會讀的,總覺得太「玄」,對這些做法觀點都存有偏見。但最近讀的書,大都是此類書,如《論謙卑》(慕安德烈)、《與神同在》,當然,都要用聖經其他真理來平衡,而且要在實踐中靠神的能力,這不是虛話套話,真的必須靠上帝。
其次,對書中幾個觀點印象深刻:
第一,
在基督里的身份和權柄。
作為基督徒,我們的成長、追尋的人生意義和滿足感,都建立在正確在基督里新身份的自我認知上,尤其是作為神孩子的身份。信主之後,「若有人在基督里,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前半部分的教義,大都知道。但應用出來的少,沒有活在真理中,尤其是犯罪失敗軟弱時,常懷疑自己身份,懷疑神:神還愛我嗎?神的無條件接納,神不撇下我們,不丟棄我們等等,都忘了。
第二,人的成功,人生意義、人的成就感、滿足感、快樂、樂趣、安全感平安,在信心和信仰中的認識。
1、完成神的計劃是最大的成功,不論成就大小,而且在自己的環境下都是獨特的,你是你爸媽的孩子,別人就不是,這個身份上就有神給的特別責任和目的,你是你孩子的父親,丈夫的妻子等等,別人代替不了,神放你在那裡有神的計劃美意,深入完成這些,就是最大的成功,而不在乎多少
2、人生意義要經得起時間檢驗,能否存到永恆,讀後感《真理必使你們得自由—《沖破黑暗》讀後感》。
3、按照聖經教導和耶穌的榜樣,在日常生活的人際關系、服事和工作效果中得到滿足,不能在信仰上孤立於生活
4、解決內在沖突,在神面前完全得饒恕赦免,得享心裡的平安,並讓其在生命中做主,不在乎外在的環境,控制你能控制的,改變能改變的,其他交給神,放心交託,信心交託
第三,控制情緒,真實面對自己的情緒。情緒反映了自己的感受,不要忽略壓抑,但也不是隨意釋放,情緒是一種信號,反映生命狀況,要坦白承認,但要選擇合理的表達方式,使別人知道並接受你的狀況,不至於壓抑自己,這樣也不會傷害別人。
第四,尤其是過去的經歷,有些已成「堅固的營壘」,在環境刺激下,這些本能情緒會激發出來,很正常,控制這些情緒,用現在身份看過去,饒恕傷害你的人。作者說在上百位寫下想要饒恕的人的名單中,有95%的人前幾位寫的是父母,但不要忘了饒恕接納自己和「饒恕」神。有對神的不滿,要面對,真實向神說,不是壓抑。這點在基督里的誠實,很重要,就像詩篇的真實一樣,也跟很多先知對神的呼求一樣,是真實但也是信靠不懷疑。
第五,在團隊中成長,委身於人際之中,除去人際關系中的被排斥感。在群體中較易成長,這也是一直強調的委身教會。而且要有1-3位屬靈上非常親密的朋友,能聽你傾訴安慰等等
第六,世上的心理輔導和聖經輔導的不同,在基督里確實能得自由。有些心裡意念讓我們消極,控告我們,很多是魔鬼的欺騙,這些不要否認,不要否認魔鬼的攻擊、肉體和環境試探。這里說到我們意志的選擇,魔鬼不能強加給我們。這點也很適用於我,因是常常思慮過多,而且大都無意義,想想很多確實不是出於自己,應該用真理—神的話語宣告,選擇積極的出於真理的。
最後,作者是一博士,曾獲一個學士學位,兩個碩士學位,兩個博士學位,上了神學後,有牧會經驗,所以書上寫了很多真實經歷,而且能指向聖經和耶穌基督,這點很可貴。看到書中很多得自由釋放的例子,自己也很渴慕,當然需要時間,需要真理和神預備的環境以及在教會的委身。
有時屬靈話語說多了,就像口號一般,不真實,自己心裡漸漸也麻木。但看這些主內肢體們的經歷體會,很受啟發,但還是指向神的話語,指向耶穌基督。很多屬靈的書,都不同角度印證聖經真理,教導基督徒的生活成長和在基督里的生命,能看到這些屬靈資源,很感恩。
問題:
1、
有的書當時讀了感觸很深,但後來就慢慢淡忘,如何能更有效運用呢?而且不管什麼書,都有其獨特處和偏向性,如何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其他真理平衡呢?
2、
本書中開篇有些對真理的教導,心裡還不能完全贊同。還需與生命更成熟的肢體討論,是聖經真理,還是像心理學上的自我安慰?
3、
我覺得本書似乎涉及到了心理學和成功學的一些內容,但因結合了聖經真理和在信仰中的運用,現在感覺還不錯,但這些方面我幾乎不懂,接觸的少,怎麼去正確對待和注意這些地方,這跟聖經輔導有何異同?
不管怎樣,這都要靠聖靈和基督的能力,才能完成,任何想在真神之外尋找醫治和滿足的做法都是枉然。打算讀的下一本書是其姊妹篇《擊開捆鎖》,這本書,我打算放慢速度,先把聖經進度跟上,實踐一段時間,好好服侍,繼續禱告醫治自己,也能預備好幫助別人。
〔真理必使你們得自由—《沖破黑暗》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