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危機應對心理輔導記錄表
1. 大學生心理健康主題班會記錄
內容 :1. 主持人發言: 針對大學生在溝通中存在的問題舉例: 溝通教育的淡化。 同學間難以形成良好的交流與溝通方式。 獨住有礙溝通。 大學生溝通能力培養的舉措: 應將溝通納入文化素質教育內容。 應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溝通平台。 應將溝通的效果納入綜合測評考核。2. 問題: 目前,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諸多的心理問題大都起因於溝通障礙,心理問題的產生直接制約著他們的潛力發揮。3. 活動內容及方式:模擬新生見面會現場,用自我介紹及了解對方的方式與陌生人進行交流。……4. 在活動過程中所存在問題的分析: 1) 自我為中心的問題。在與別人交往時,有人只顧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強調自己的感受,而不考慮別人。 2) 自我封閉的問題。有人不願讓別人了解自己,在心理上人為地建立屏障,自我封閉起來;有人雖然願意與他人交往,但由於性格內向、孤僻,形成了一種自我封閉的狀態,因而很難融合到大集體中。 3) 社會功利的問題。任何人在溝通交往過程中都有使自己得到提高、進步的願望。但如果過多、過重地考慮個人願望、利益是否能夠實現,就很容易被拜金主義、功利主義思想控制,使溝通帶上濃厚的功利色彩。 4) 猜疑嫉妒的問題。進入大學校園很容易產生嫉妒心理。輕者出現內向、躲避,重者出現精神妄想,自殺甚至犯罪等。5. 總結: 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認識自我、自卑感加重、自信心不足、抗挫能力差、焦慮、抑鬱、嫉妒、仇恨等情緒得不到及時的溝通與疏導,積累成疾,一旦遇到「導火線」就會爆發;人際溝通受阻帶來的人際關系破裂等情感問題亦造成心理問題纏身,甚至出現心理扭曲等現象。很多大學生犯罪事例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大學生中所呈現出來的心理問題大都屬於溝通不良造成的。通過溝通能力的培養,增強同學的溝通魅力,培養學生自信、開放的心理素質,進而增強同學對學習、工作、生活環境的適應能力。當代大學生面臨著巨大的時代機遇和社會挑戰,同學間必須注重增強對溝通能力的培養,促進同學們素質的全面提高。
2. 大學生應怎樣應對心理危機
一、認識原因,找准教育重心 大學生產生心理危機甚至導致嚴重後果的原因千差萬別。究其外在原因,選擇輕生的學生可能遭遇了他們自認為是人生重大挫折的事,而這種挫折是無法治癒的,比如學習失敗、感情失意、生理疾患、家庭變故、就業困難、經濟壓力,等等。經過層層選拔的大學生被稱為「天之驕子」,無疑讓他們對自己有很高的期待值,一旦遭遇不順,就會產生很大的失落感及心理落差,這些常常是引發大學生心理危機產生嚴重後果的直接誘因。而究其內在原因,主要是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抗壓能力差,對生命的認識不足。新一代的大學生獨生子女較多,從小到大都有父母替自己排憂解難,到應該學會自己去處理問題時,常常對困難的估計不足,並且抗挫折的能力較差。與此同時,這些同學都沒有樹立起牢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沒有考慮自己的輕率行為會給社會及父母造成的不可估量的傷害。就這一點而言,他們都是自私的,而這些恰恰纔是導致大學生心理危機的深層原因。 二、認知生命,感悟生命意義 「每一個生命都是冠軍產品,只有跑在最前面的最幸運的精子才能與卵子結合獲得活下來的機會。成為受精卵之後,又要經過十個月的小心呵護才能健康的出生,而你年少時種種的不小心也會導致生命的滅失,我們在父母、老師、社會的關愛和細心照料之下才能活到現在二十多歲的花樣年華」,一位老師在一堂特殊的認知生命的課上這樣講到。而在場的每一個大學生都被深深的感動了,為生命的意義所打動。 高校大學生經過了多年的對知識強化的、僵化的教育,對生命常常缺乏認知,而「認知生命」的教育就是在尊重個體物質性生命的基礎上,遵循生命規律,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個體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進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識熏陶、生存能力培養和生命價值升華,最終使大學生充滿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鮮明個性。「教育的出發點是人,教育的歸宿點也是人」。教育作為傳承文明,教化人類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工具向來關注人的發展、引導人追尋生存的價值、領悟生命的真諦、追尋生活的意義。 通過對高校大學生進行「認知生命」的教育,使其對自身價值重新進行衡量,從認識生命、保護生命,到欣賞生命、尊重生命,最終達到熱愛生命、敬畏生命的層次,從而讓其感受到要珍惜,生命並非草芥。
3. 大學生心理健康應對方案
高校應建立相關預警干預機制
專家強調,除要加強大學生的
心理輔導
與教育等長版遠舉措外,還權應建立預警干預機制。
預警機制
是通過家庭、學校、社會各方形成合力來預防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生,其作用是及時發現和識別潛在的和現實的危機,以便採取措施,減少危機發生的突發性和意外性。
據了解,目前北京市部分高校已經著手建立在校
大學生心理健康
檔案,一個集普查、咨詢、跟蹤、干預調訂法斥盒儷谷籌貪船楷節一體化的
心理健康教育
機制初步形成。上海已啟動高校「
危機干預
」措施。措施包括:在高校中推廣
心理輔導
課;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有效阻止高校學生危及自身生命的行為發生等。
4. 心理危機干預情況記錄怎麼填給個例子看看
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記錄表
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記錄表填寫人: 填寫日期: 年 月 日 時 分 編號: 報送人 (簽名) 聯系電話 接報人 (簽名) 接報日期時間 學生姓名 性別 所在系別 專業 班級、學號 聯系電話 危機 問題歸類 危機發生 及干預時間 是否涉及生命安全 涉及 未涉及 主要情況描述 (症狀表現、起因、過程、情緒及其它狀況,所在系別輔導員或學生採取哪些措施。所有材料包括日記、信件等的復印件是否已經移交心理研究與咨詢中心。) 匯報情況 (已向哪位領導匯報,匯報時間,領導指示) 救助方案 干預後 反饋 系書記 意見 心理研究與咨詢中心意見 學生處 領導意見 院分管 領導意見 備注 註:①此表填寫人為介入心理危機的第一人。②此表一式兩份,一份各系留底存檔,一份心理研究與咨詢中心存檔。廣外藝心理研究與咨詢中心製表
5. 心理援助:應對校園心理危機(經典本)
:..周紅五1.周紅五寫的的書都寫得很好,還是朋友推薦我看的,後來就非非常喜歡,他的書了。除了他的書,我和我家小孩還喜歡看鄭淵潔、楊紅櫻、黃曉陽、小橋老樹、王永傑、楊其鐸、曉玲叮當、方洲,他們的書我覺得都寫得很好。心理援助應對校園心理危機(經典本),很值得看,價格也非常便宜,比實體店買便宜好多還省車費。書的內容直得一讀心理援助通過對各種校園心理危機具體案例的分析,為學校、家庭、社區中的各種人員提供有效的、可操作的心理危機發生徵兆的識別方法、預防措施提供應對校園心理危機發生的各種預案提供在心理危機發生現場、心理危機發生之後數天、心理危機發生之後數周、心理危機發生之後數月的各種干預措施和干預手段。,閱讀了一下,寫得很好,心理援助重點討論與學生成長相關的校園危機事件及在心理危機干預方面的應對措施。通過對校園自殺、暴力、性侵犯和性罪錯、家庭暴力、父母離異、親人去世,以及校園自然災害、校園安全事件、校園食物中毒等突發惡性事件的分析,從學校管理與干預、班級管理與干預、自我管理與干預等方面提供可依據的、可操作的心理危機干預理論、措施和方法,提供校園心理危機干預系統的建構和校園心理危機干預預案。,內容也很豐富。,一本書多讀幾次,1.危機事件發生後的應激反應主要有三種類型(1)侵入性反應()。這種應激反應的主要特徵就是災難性經歷不斷地進入自己的思想。這種應激反應包括,腦海里總是無法控制地浮現出悲痛的思想或災難性的景象(如所看到過的情景),或者總是夢見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對於兒童來說,可能總是做噩夢,盡管夢中出現的並不是事件發生的情景。侵入性反應也包括由於曾有過的經歷而產生的令人難受的情緒上的和生理上的反應。有些人會在行為上表現出他們又一次遭受了最可怕的危機經歷的現象。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回閃()。(2)迴避性和退縮性反應()。這種應激反應的主要特徵是採用迴避或者自我保護的方法來躲避侵入性反應,包括盡量避免對已發生的危機事件進行談論、回想或者感覺和體驗。情緒上的表現可能是自我壓抑甚至是麻木發呆,以此方式來保護自己。危機事件當事人會產生成為他人附屬物的感覺,或者被他人疏遠的感覺,這些感覺都可能導致當事人的社會行為退縮。這種退縮性行為在青少年的身上通常會表現為對平時非常感興趣的活動失去了興趣。(3)生理激起性反應()。這種應激反應的主要特徵是人的生理反應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整個身體反應始終處在危機就要發生的狀況,包括神經系統持續不斷地對危險保持著緊張狀態,始終處於憤怒就要爆發的狀態,難以入睡或者整夜無法入睡,難以集中注意力或分配注意力等。緊急心理援助人員要注意,在和危機事件當事人交談這些
6. 如何做好大學生心理疏導和心理危機干預
大學生承載著父母、社會等眾多的期盼,面臨著學習、生活、就業的多重壓力版,使大學權生的心理和精神應對出現困難,導致心理問題也相應出現。因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礙的原因,不惜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案例時有發生,且有上升的趨勢。因此,大力做好大學生心理疏導和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是擺在高等學校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一定要進一步提高對加強大學生心理疏導和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切實增強做好此項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1、大學生心理危機產生的原因根據當前社會環境與高校特點和大學生群體身心特點的內外部因素分析,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角色轉換與適應障礙。大學新生入學後或多或少會起心理落差;其次,進入大學面對新的環境、人際關系、教學模式,尤其是復雜的人際關系,不同的教學模式以及對獨立生活的不適應,容易產生心理失衡的問題。
7.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危機發生後,人們常常出現的心理反應有哪些方面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分別給出了面對危機發生時人們心理反應的過程及定義如下:
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這個過程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認知過程。
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
行為,是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現出來的外表活動
因此危機發生後,人們常常出現的心理反應有 A:認知,B:情緒和C:行為。
(7)大學生危機應對心理輔導記錄表擴展閱讀
危機狀態下人的心理特徵
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會經歷危機,在面對危機時個人的所有反應中,有一種反應是很普遍的但也是很特殊的即心理上的反應。
所謂心理危機是一種正常的生活經歷,並非疾病或病理過程。一般來說,個體的個性特點、對事件的認知和解釋、社會支持狀況、以前的危機經歷、個人的健康狀況、干預危機的信息獲得渠道和可信程度、個人適應能力、所處環境等都會影響危機反應。
個體危機反應的嚴重程度,並不一定與事件的強度成正比。也就是說個體對危機的反應有很大差異,即相同的刺激引起的反應是不同的。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對危機的心理反應通常經歷四個不同的階段。
1、沖擊期。發生在危機事件發生後不久或當時,感到震驚、恐慌、不知所措。
2、防禦期。表現為想恢復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慮和情緒紊亂,恢復受到損害的認識功能。但不知如何做,會出現否認、合理化等。
3、解決期。積極採取各種方法接受現實,尋求各種資源努力設法解決問題。焦慮減輕,自信增加,社會功能恢復。
4、成長期。經歷了危機變得更成熟,獲得應對危機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極應對而出現種種心理不健康的行為。
在災難發生之後,許多人會經歷親人的傷亡,或是自己身體也受到傷害。在這種情況下,受難者會因災難而產生些身心反應作為一個幫助者,了解這些反應除了能適時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情緒,也能避免他們壓抑自己的想法,造成身心的不適而延長復原的時間。
災後的身心反應:如洪災、地震、飛機失事等嚴重的災難事件,人們歷經了一般生活中不會遭遇的危機狀況,我們均會產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罕見的「正常」反應,有些人會變為冷漠、麻木,對環境與他人少有反應;
有些人則會產生許多的情緒反應;還有些人會出現不舒服的身體症狀。這些情緒反應與身體症狀包括:
情緒上的反應
1、害怕:很擔心災難會再發生、害怕自己或親人會受到傷害、害怕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害怕自己崩潰或無法控制。
2、無助感:覺得人們是多麼脆弱,不堪一擊、不知道將來該怎麼辦,感覺前途茫茫。
3、悲傷、罪惡感:為親人或其他人的死傷感到很難過、很悲痛、覺得沒有人可以幫助我、恨自己沒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親人、因為比別人幸運而感覺罪惡。
4、憤怒:覺得上天怎麼可以對我這么不公平、救災的動作怎麼那麼慢、別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
5、重復回憶:一直想到逝去的親人,心裡覺得很空虛,無法想別的事。
6、失望:不斷地期待奇跡出現,卻一次一次地失望。
7、希望:期待重建家園,希望更好的生活將會到來。
身體上的症狀
身體症狀包括:疲倦、發抖或抽筋、失眠、呼吸困難、做惡夢、喉嚨及胸部感覺梗塞、心神不寧、惡心、記憶力減退、肌肉疼痛(包括頭、頸、背痛)、注意力不集中、子宮痙攣、暈眩、頭昏、眼花、月經失調、心跳突然加快、反胃、拉肚子等症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