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輔導親子溝通
① 親子之間如何進行有效溝通
1、接納和認同孩子的感受以及情緒:在親子關系的溝通過程中,不論在任何情況下,家長都要先接納孩子的情緒,認同孩子的感受,承認孩子的願望為溝通的基礎。認同並且理解孩子失落和難過的心情,如果孩子聽到家長說出了自己的心裡感受,感覺自己得到了理解,哭鬧就會減少。因此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如果家長也是一臉不耐煩,或者批評責備,那麼孩子可能會哭鬧的更加激烈。
2、尊重孩子的情緒:無論是對於成人還是對於成人與孩子之間,尊重都是非常重要的。家長要以朋友的身份與孩子交流溝通。如果孩子犯了錯誤,家長首先要做的不是責備,而是引導孩子糾正錯誤,用行動告訴孩子,只要知錯改錯就好,讓孩子知道家長永遠是自己最堅強的後盾。
3、信任孩子:如果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身上有缺點,就可能會一味地批評、指責和埋怨孩子。有時雖然孩子沒有把缺點完全改掉,但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家長卻認為孩子總是做得不對。這個時候孩子會覺得家長對自己失去了信心,慢慢地自己也失去了信心。因此家長要正確對待孩子的缺點,要對孩子改變身上的缺點充滿信心,對孩子的每一點進步要給予及時的強化,可以給予物質性的獎勵或精神性的鼓勵。因此家長對孩子無條件的信任,是家長和孩子之間溝通和交流的重要基礎。
4、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每個孩子都不願意聽家長整日嘮叨,也需要被傾聽和被關注。如果孩子可以傾訴給家長,不僅能夠鍛煉孩子說話的能力,也能夠鍛煉邏輯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裡話,可以發泄自己內心的不良情緒。家長要敏感的捕捉孩子話語、身體動作中包含的情緒、情感。如果發現孩子有低落、憂傷的情緒時,家長要停下手中的事情聽孩子說,如果孩子感受家長的信任,不僅會信任家長,以後遇到事情也會樂於與家長溝通交流。
②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張勤:如何和孩子溝通
有位父親他對女兒的教育方式比較獨特,他從來沒有輔導過女兒做功課什麼的,就是每天回來跟女兒聊十分鍾,只聊四個問題,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這四個問題是:
1,學校有什麼好事發生嗎?
2,今天你有什麼好的表現?
3,今天有什麼好收獲嗎?
4,有什麼需要爸爸的幫助嗎?
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其實蘊涵著豐富的含義:
第一個問題其實是在調查女兒的價值觀,了解她心裏面覺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個問題實際上是在激勵女兒,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個問題是讓她確認一下具體學到了什麼;
第四個問題則有兩層意思,一是我很關心你,二是學習是你自己的事。就是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問題,包含了很多關愛關懷在裡面,事實上也證明很有效。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關鍵的就是親子關系要處理好。如果家長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絕對的責任,孩子相信家長無條件地愛著自己,相信家長所有批評、表揚的出發是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潛意識里對此達到完全相信,那麼這種關系是良性的,是相互關愛、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穩定關系。在這種情況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簡單的事情,用蘇聯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就是「伴隨孩子成長」。但是,現實生活大部分人的親子關系是不穩定的,或者說是扭曲的,孩子並不能真正信任家長。
誰家的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國98%的家長錯把愛的方式當成了愛。比如給孩子最好的東西吃,最好的衣服穿,這只是一種愛的方式,並不是愛本身。而家長們的愛也經常是有條件的,比如會出現只要這次考試得了前三名,就帶你去哪裡玩等等。
愛是一個生命喜歡另一個生命的感情,是一種平等的關系,是無條件的,是一種整體接納的,是要讓對方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個好家長並不難,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幾句話:
1,絕對禁止高壓/打罵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關系。
2,真正地無條件愛孩子,給予孩子精神意義上的愛。
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時常對其鼓勵表揚。
5,調正親子關系,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6,要注意孩子的人格精神。
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話,教育好孩子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
③ 親子溝通心主張:如何與孩子談真正重要的問題(4-12歲兒童適用)
對許多父母來說,坦誠而有效地與孩子談論性與生死 電視與媒體暴力、陌生人、親人的死亡、 艾滋病、毒品、父母離婚、入學讀書、搬家、 看醫生等問題可能是個重大的挑戰, 深感重要又覺難以啟齒。 《親子溝通心主張》由美國頂級親子教育專家 C.E.謝弗和.F.戴蓋羅尼莫聯手推出。 他們融合心理學理論, 自己的臨床實踐以及養育孩子的經驗, 對孩子可能提出的或也孩子切身相關的 「真正重要的問題」作了深入細致的心理分析 並為父母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回答方法: 本書帶給父母的也許只是觀念的沖擊, 給孩子的卻會是一生的改變。 心理咨詢師、教師及社區工作者 也可從本書中獲得有益的啟示。
④ 對孩子怎樣做心理疏導
家長要幫助孩子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孩子才有了心裡支柱,才不怕吃苦受累,經得起挫折。
要做好孩子的心理醫生,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心理素質培養尤為重要。父母要對孩子觀其顏、察其色,採取有效教育方法,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
情緒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要教育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夠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教育孩子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能夠冷靜、理智的處理問題。
家長要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自己首先要心理健康,如果家長心理存在不健康的因素,往往會影響孩子的心理,所以,家長要努力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保持心理健康,在孩子的心目中要樹立起正面的、可愛的形象。
心理疏導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項崗位技能。心理疏導崗位技能適用於很多職業崗位,比如管理工作崗位、教育工作崗位、績效工作崗位、教育工作崗位、婦女兒童工作崗位、醫護工作崗位、社區工作崗位、司法矯正工作崗位、調解工作崗位。甚至只是用於提高個人和家庭生活也是很有價值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心理疏導也是一項個人社會技能,心理疏導對個體的情緒問題或發展困惑進行疏泄和引導,支持個體的自我調試和發展,可以提高個人的自我管理、人際關系。
⑤ 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家庭是製造人格的工廠」,家庭的教育功能體現在親子關系中,親子溝通是這種功能的作用機制。家長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可多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第一,
溝通的時機
首先一定要選擇孩子有溝通的慾望時,如孩子在取得成功,高興的時候,家長要學會與他們分享;在孩子遇到挫折,受到傷害時,要主動愛撫、關心;當孩子做錯事時,家長要告訴自己,人的成長需要經歷,甚至需要創傷......其次,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出現了令家長不滿意的行為時,家長很容易情緒失控而發怒,經常出現過激的言行,事後又後悔自己的不理智給孩子的身心造成的傷害。更有甚者把工作中的壓力與家庭矛盾的不快,通過「教育」孩子得以宣洩。家長通過「教育」孩子獲益了,孩子又得到什麼呢?家長與孩子溝通,切記要選擇理智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後。
第二,
溝通的內容
以孩子要溝通的內容為中心,家長要把自己的觀點、理念隱藏其後。應該和孩子談談學校的奇聞軼事,電影、電視的動人情節,時尚音樂的感人之處,盡量使孩子在學習之餘處於休閑的狀態,使他們的身心盡可能地放鬆。切忌反復講訴功課等學習方面之事。另外,在與孩子交流觀點時,可以用商量的口吻表明自己的觀點。不要專注於判斷是非對錯,或與孩子互相怪罪。當孩子被尊重時,他的內心是溫暖的、安全的、放鬆的,這能夠很好地拉近心理距離。家長所要表達的態度、觀點,孩子也才能思考、接受。
第三,
溝通的技巧
首先學會傾聽
有效的溝通應該是信息的相互交流,家長的「暢所欲言」,實際上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讓他們閉嘴,發展下去就會演變成常見的錯誤--說教。孩子也有渴望交流的願望,也希望自己的話被好好地傾聽。孩子跟家長說話時,家長盡可能放下手中的事,全神貫注聽孩子講訴。孩子就能感受到被尊重和鼓勵,會很願意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這非常有利於家長了解孩子,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其次,恰當運用一點非言語交流技術。溝通除了通過言語,還可以藉助動作、表情和姿態等非言語形式。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擁抱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種全身心的休息。較早的情緒可以由此緩解和平息。人在情緒、心理穩定時是最理智的。還有耳語,耳語比正常的音量表達更加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動人。因為僅耳語的姿態而言,就已經表明兩人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親密關系了。如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拍拍他的頭,再把手輕輕放在他的肩膀上,注視他的眼睛,說:「不管發生什麼,我們都會在你身邊支持你的。你知道你對我們是多麼重要嗎?我們知道你能行的。」看起來不經意的動作,簡單的話語,會給孩子送去溫暖,送去力量。
下面摘錄有關專家就「溝通的好壞與孩子的成長」的研究,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1、指責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怨天尤人
2、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打鬥逞強
3、嘲諷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消極退縮
4、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充滿自信
5、贊許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愛人愛己
6、認同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把握目標
7、友善中長大的還,,將來會對別人多一份關愛
⑥ 與幼兒親子溝通習慣養成,身心健康,品行引導,生活能力,興趣培養理想規劃的案例
可以看看《哈佛女孩劉亦婷》
⑦ 親子關系與兒童心理健康
父母切記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打架,這會對小孩心理造成很大陰影,父母關系融洽有愛,培養出來的孩子心裡才會健康才會有愛
⑧ 我想對孩子一對一心裡輔導
覺得你這個想法挺好,一對一的心理輔導。這孩子。心理健康,對孩子長畸形我寫了好多。都還有作為,證明你有責任心。你培養出一個給我德智體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