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到6歲心理輔導
❶ 0到6歲的孩子有什麼心理特點
稍微細分一點是0-3歲和3-6歲;每個階段都和大腦的生理發育有直接關系,0-3歲孩子的認知能力基本處於本能遺傳對比分析階段,有好奇心但不明顯;3-6歲有了認知能力,周邊環境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狀態,真正地幼教也是在這個階段會起到很大作用。但是這里指的幼教不是那種被炒作的成人化早教。
❷ 在0-6歲孩子的認知,情緒,行為等方面,你了解哪些
0-6歲的人,小孩認知情緒,行為等方面你了解那些是有這樣的孩子,他根本沒有悲傷,也沒有悲傷,只有滿足他的需要,他就會快樂的
❸ 運動鍛煉與0-6歲孩子的心理成長有什麼關系
我們來了解一下人類極其復雜的運動神經系統。大腦負責發號施令,感覺器官負責收集和傳送感官信息,肌肉負責執行運動指令。肌肉實際上可以算作神經系統操控下的一個系統。當肌肉與其他器官相配合的時候,人類才有與環境建立交互聯系的可能。從這個角度來說,大腦、感覺器官以及肌肉應該被統稱為「關系系統」,它們作為人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相互協調配合時就可以完成人體的運動。關系系統的重要作用就是溝通人與外部世界,使人與外部世界——包括與社會中的同類建立聯系。
與這三個系統相比,人體內的其他組成部分是無法與外界交互、接觸的,它們更多的是負責維持人體的生存,所以這些組成部分通常被稱任務。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用語言和行動將其傳播開來。當個體的精神力量超越了服務自身的限制,廣為流傳,並造福社會的時候,個體生命的意義才會充分發揮出來。與這種生命的存在方式相比,如果我們只是為自己服務,只注重自己的成長,那麼精神層面無疑就會被降低,人生的意義和目的也隨之流入下層。這種做法百害而無一利。
對此,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正確發展、使用自然賦予我們的能力的意義。
我們知道,只有心、肺、胃等器官運轉正常時,我們才會有健康的體魄。同理,只有當大腦、感覺神經和肌肉協調運作時,我們的關系系統才能發揮作用。這也是人體能夠自由行動的基礎。三者之間只要有一個「罷工」,恐怕我們就難以維持正常的運動運作。三者之間的關系意味著,想讓大腦發揮思考的作用,身體的其他器官就必須平穩運行,相互協調,缺一不可。由此延伸,人要想獲得良好的精神狀態,就必須保持良好的運動狀態。關系系統的三個組成部分共同構成了一個整體,也只有作為一個整體,它們才能協力完成某種工作。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總是犯一個錯誤:將運動與其他人體功能區別對待。在很多人眼裡,肌肉僅僅是維持人身體健康的一個器官,認為體育鍛煉除了維持健康外別無他用,或者說,如果不是為了改善人體的呼吸、飲食和睡眠,體育鍛煉可有可無。
錯誤觀念帶給孩子的傷害是巨大的。運動與思維發展遭到了割裂。
事實上,我們應該同時兼顧心理和生理兩方面的健康成長,尊重孩子的天賦能力。大自然要求我們必須保持心理和生理同步成長,那麼我們就不應該人為地打破這個平衡。體育鍛煉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維持身體健康,還包括其他多種重要的意義。例如,當運動和大腦合作時,就會迸發出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個效果並不是說思想和行動相結合,而是通過運動的方式來體現某種更高層次的生命形式。
一個只有肌肉沒有大腦的人,只能毫無意識地肆意成長,而一個沒有肌肉只有大腦的人,恐怕也無法維持生命的延續。可以說,肌肉是人類表達思想、完成獨立的基礎。正因為有了它,人類才能夠充分利用大自然所賜予的一切。
動物想要表達意圖,就必須依靠動作完成。由此及彼,我們人類的運動也會有這方面的作用,應該得到重視。即使是能言善辯的哲學家,在表達自己的思想時也要通過說話或者書寫的方式來實現目的。這兩種方式無疑也算作是肌肉運動的一種。如果不能做肌肉運動,那麼即使有再高深的思想也無用武之地。
總之,現在,社會中許多教育者所普遍認為的運動和肌肉系統只在生理方面起作用的觀點無疑已經落後了。我們還應該認識到,運動與心理也有著相輔相成的關聯。心理發展和精神發展都離不開運動,倘若沒有運動,人類想要健康成長就只能是奢望。
❹ 0到6歲的孩子們之間發生社交問題時,父母該如何正確引導
我們作為家長不難發現,有時候孩子一段時間會出現小問題「媽媽,我再也不和他玩了,不和他做朋友了」,然後會有點沮喪,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和孩子統一戰線,說就不和他玩了,那麼孩子可能接下去一段時間又說不和那個孩子玩了,如果不加以引導,那麼可能一直在惡性循環中,嚴重影響到孩子的社交。
孩子之間經常會出現矛盾:肢體沖突、搶占玩具、拒絕合作、爭奪輸贏……其實,這是因為自我意識開始悄悄萌芽了。所以當孩子面臨這些問題的時候,家長們的正確引導才是讓孩子正確認識的關鍵。
心理學家發現,0至6歲兒童的所有激情都投入到自我中,在沖突和碰撞中去發現自我的缺點,認識自己。
孩子,這個世界總是會對善良的人多與包容,總是會對寬容的人贈予更多的微笑,所以,請多理解和包容,請多傾聽和贈予,因為這些都是在你內心寶貴的精神食糧。
❺ 如何教育0至6歲的小孩子
一、不知道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現當成不乖的行為斥責孩子,違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隱患。 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各樣的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反復操作某一動作或反復學習某一項能力,並且學習能力特別強的時期。有依戀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腳等動作的敏感期、語言的敏感期、細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膚觸摸的敏感期、執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數學敏感期、繪畫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續到一歲多一點,是口腔敏感期。無論成人怎麼阻止,孩子總把手放進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成人千萬不要認為不幹凈而去阻止孩子,否則會留下心理隱患。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證入口的東西相對干凈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東西讓孩子用口腔去探索!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這個世界的,如果順利渡過,以後再也不會用嘴啃食物之外的東西。有些孩子進入幼兒園、小學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習慣,甚至延伸成別的不良行為,例如:愛吃零食、吐口水、罵臟話!都在一定程度與口腔敏感期沒過好有關。 和口腔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時愛用手扔東西、用手指摳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實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只是在進行手臂肌肉運動的練習)。與手的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時候常常兩三個敏感期同時交叉出現。 兩歲多的孩子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媽媽也要不到他手裡的東西。親愛的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非要想辦法把他這毛病改掉不可。其實這是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系。國外的教育專家常說兩歲孩子的哲學是「我的我的,什麼都是我的」。我們也應該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亂貼標簽。 順利渡過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現特別明顯時不要和他較真順著他即可。這個時間差不多要三四個月(視孩子情況不同而定)。之後尋找到適當的機會,即別的孩子與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時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給你玩,你高興嗎?」當他點頭時再告訴他「你把玩具分給別人玩,他們也很高興」。就此可以打住,別馬上強迫孩子。如此反復幾次之後,讓他嘗試把玩具分給別的孩子,通過練習他知道玩具是屬於他的,分給別人玩之後還是會要得回來,和別人分享大家都快樂,這樣他就慢慢願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歲前後進入分享階段。注意1:處在強烈的物權意識確認期的孩子,大人千萬不要去逗引孩子,強搶孩子手中的東西,讓他哇哇大哭,然後羞他「你真小氣!」這是絕對不可以的行為! 注意2:當孩子能分享的時候,把東西分給我們吃,我們一定要接受,不要說「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這樣就是拒絕孩子的分享,將給孩子帶來的感覺是失望,孩子就會把分享和失望聯系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樂,慢慢就不願意分享了。 三四歲的孩子進入秩序、完美、執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塊餅掰掉一點給孩子,孩子會哭鬧不止拒絕接受,成人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們破壞了孩子對圓的感覺。 其他各個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現,比如五六歲時有一個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讓孩子順利自然地渡過,才會保持健康的心態。這些內容家長可參考孫瑞雪老師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書中有詳細的論述,此書家庭必備家長必讀。 二、錯把知識灌輸當早教,總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觸情緒。人們常說三歲以前是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不是讓孩子學會多少知識,而是心理成長最重要的時期。心理成長才是早教的重要內容,健康的心靈是一生幸福的源泉。這個時期溺愛孩子,以孩子為中心,讓他吃獨食,為他包辦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輕易地提前地滿足他物質的需要,而忽略他內心的感受等等,這種重物質滿足輕精神滋養的方式,只能培養出一個不健康不獨立的孩子。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範。對於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認為我在瞎說,這個說法在我剛剛接觸之初也不理解,我經歷了整整兩年,通過大量的觀察和實踐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來的。舉個例子:當客人和小寶寶打招呼時,孩子沒有回應,成人通常出於禮貌和面子,都會督促說「叫啊,怎麼不叫阿姨,怎麼不回答,你應該叫阿姨呀,你這孩子就是這樣」等等,這樣做就是教,教就會給孩子壓力。如果一邊教還一邊指責,那更是折磨孩子。我們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氣回應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見!」「謝謝奶奶,我吃過了。」等等。這就是示範,而不是教。 手指靈活的孩子大約18個月就可以開始練習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長都會說:「錯了錯了,左右錯了。」左右錯了?以小寶寶的能力來說,是沒有對錯的,告訴他錯了會給他壓力,我們說話的口氣會讓她緊張:什麼事,媽媽干嗎口氣這么不好?只要平靜地告訴孩子:「兩只鞋交換一下」。這是把正確的做法告訴他,這樣就行了,不要去「教:這是左邊,那是右邊(孩子大腦很簡單,接受正確的指令就行了,太復雜他接受不了。)」據我的經驗,一兩個月的提示之後,孩子就會穿鞋,而且左右不會錯。 操作玩具時,也只要示範,「寶寶,看媽媽做」,媽媽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後,給孩子時間和機會,讓他自己反復調整反復操作,不要打擾他,不要在他發生一點點錯誤的時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錯了錯了,不是這樣做」。這樣孩子就失去了外部信息內化的機會。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沒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學習能力就是在我們的教當中失去的。孩子們的專注力就是這樣被我們破壞掉!我們應該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調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評。足夠的愛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千萬不要用學步車!一定要讓孩子爬行!學步車對寶寶的健康有百害而無一益。學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礙,掌握技巧保持身體平衡,學步車不需要這么「麻煩」,輕輕鬆鬆稍一觸碰即可溜出很遠,這使得孩子難以克服心理障礙適應自已學走路這個辛苦的過程。所以用了學步車的孩子更慢學會走路就是這個道理。 另一種情況是:用了學步車的孩子腳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費很長時間讓寶寶學習整個腳掌著地。用了學步車,孩子爬行的機會大大減少。很多老人常常很得意「我的孫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利害!」他們不知道,人類一定要經過爬行發育才健康。沒有爬行的孩子,身體協調性不好,影響生活和運動。前庭神經發育不良,影響未來的閱讀、寫作,也會阻礙語言的發展。 四、正確處理孩子的哭鬧情緒,是建立良好性格的開始。 喜、怒、哀、樂、恐懼等都是老天賦於人類的正常的情緒表現。我們成年人總是喜歡高興的事,對於啼哭常常覺得很煩。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們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對孩子說 「不要哭,不要哭」,這是非常大的錯誤。哭是他內心矛盾和沖突的釋放,不是壞事,成人只要輕輕地擁抱他,撫摸著他的後背,第一句話說「哦,寶貝,媽媽知道......(剛才發生的什麼事),你非常難過,媽媽理解你」「哦,寶貝,媽媽知道你摔疼了,還有一點點嚇到了是嗎」,這是共情,表示我們理解他,接受他的悲傷是調整他的情緒的開始。 第二句話一定要說「媽媽知道你不開心(這很重要)」,這樣一說他會很快開心起來的,第三句話是「媽媽愛你,媽媽理解你」。最後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讓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覺呼出去效果更好。如果您學會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淚還掛在臉上就跑開找小夥伴去了。(這個方法我
❻ 0~6歲的孩子在各年齡段應該報一些什麼樣的課外輔導班呢要加強孩子的身體和心理素質。
要是報了也別報奧數,一年級講的奧術二年級課本上都有。報書法班別報個人辦的,內要報名師交的。心理醫容生講:「語文就靠自己積累,如多讀課外書,不用報語文班。」但是英語班是必須報的,給您推薦幾個英語班:新東方泡泡少兒外語(適合大孩子),蓋倫英語(適合小孩子),大橋外語(適合小學)。可以報一項樂器,建議這么大的孩子報鋼琴,古箏,琵琶,長笛(報長笛肺活量要大),還可以報聲樂,女孩也可以報舞蹈。讓孩子走進音樂:女孩會更有氣質,優雅,男孩會更加活力。
❼ 什麼書可以教育0至6歲孩子的
書單
1.《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
2.《向孩子學習》
3.《認識如何學習的》
4.《明日之學校》
5.《愛彌兒》
6.《孩子們,你們好》
7.《兒童心理輔導》
8.《奇妙的心靈--兒童認知研究的新發現》
9.《學生行為管理--教師應用指南》
10.《教育科學與兒童心裡學》
11.《不跪著教書》
12.《學習,別聽學校的》
13.《小學生心理輔導札記》
14.《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
15.《拯救男孩》
16.《兒童心力測驗--更好地理解孩子》
17.《兒童繪畫心力學》
18.《15分鍾改變孩子》
19.《還孩子幸福童年-揠苗助長的危機》
20.《體驗孩子:宋慶齡幼兒園區域活動案例》
21.《兒童游戲--在游戲中成長》
22.《好入門不可不知的育兒心理學》
23.《學習在快樂--走向對話》
24.《走向方案教學--幼兒園方案教學探索及案例》
25.《幼兒學習檔案--真實記錄幼兒學習的歷程》
26.《愛心育人》
27.《給青年教師的15 封信》
28.《新手老師上路--幼兒教師入門必讀》
29.《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
30.《中小學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動研究的嘗試》
31.《愛心與教育》
32.《窗邊的小豆豆》
33.《國際教育新理念》
34.《反思教育習慣》
35.《聚焦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與評價》
36.《教師20項修煉》
37.《給幼兒教師的一把鑰匙》
38.《師生溝通藝術》
39.《小小探索家--幼兒教育中的項目課程教學》
40.《寫給你--親愛的老師》
41.《捕捉兒童敏感期》
42.《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43.《愛和自由》
❽ 如何教育0至6歲的孩子
你也可以直接搜索 如何教育0至6歲的孩子或者幼兒教育 就會找到一些文章來參考。
0~1周歲 創造充滿活力的環境
從~1周歲這一年是變化極大的一年,應區分為下面4個階段進行不同的開發訓練。
0~3個月:①父母應多花點心思讓嬰兒四周的環境充滿美麗的色彩,在床鋪四周掛些美麗的圖畫,擺些色彩明亮的玩具、盆栽等加以裝飾。②從出生開始,父母在養育過程中要盡量多對他說話,不要認為嬰兒聽不懂就不對他講話,經常對嬰兒說話有助於他提早理解語言,學會說話。③要對嬰兒開始動作方面的訓練,讓嬰兒用手握住母親的手指,從出生後就開始訓練握力。④嬰兒俯卧時,訓練嬰兒抬頭,讓嬰兒抬起臉部觀看前面的東西,下巴也能短時離床,雙肩也能抬起來。⑤在俯卧訓練抬頭的同時,用手抵住嬰兒的足底練習爬行。⑥近幾年很多醫院開展的嬰兒游泳對嬰兒智力發育也很有好處,因為嬰兒游泳這一復雜動作是在大腦支配下完成的,在游泳的過程中也會提高大腦的功能,表現為大腦對外界環境的反應能力快,智力發育好。
4~6個月:嬰兒處於爬行階段,還不會自己用手腳的力量把身體支撐起來。這個時期父母要①讓嬰兒多看各種顏色的圖畫、玩具及物品,並告訴嬰兒物體的名稱和顏色,可使嬰兒對顏色認知發展過程大大提前。②盡量增強嬰兒用手抓東西的能力,讓他可以用手握住或觸摸接觸各種不同的東西,如絲綢、毛、棉布、緞子、海綿等等。③動作方面可讓嬰兒趴著,繼續訓練他抬頭,只是時間可以更長些,訓練時家長可以站在孩子頭前與他講話,使孩子前臂支撐全身,將胸部抬起。④還可讓孩子學習由仰卧翻至側卧,然後再翻至俯卧,可將玩具放在孩子的一側但他伸手夠不著處,他會為夠取玩具先翻倒,伸手使勁也夠不著時,全身再使勁就會變成俯卧,經常翻滾有助於肌肉關節綜合能力的發展。
7~10個月:嬰兒開始會用四肢匍匐前進。①家長可讓嬰兒把玩自己的手指頭,給他紙張讓他學習撕紙,把東西放在嬰兒手能拿到的地方,讓他伸手抓。②嬰兒吸吮自己的手指時,家長不要立刻阻止他,因為這表示嬰兒已經進入新的成長階段,已經有自己將東西送進嘴裡的能力。③讓嬰兒盡量爬行,腹部逐漸離開床面,並用手臂轉圈或後退,讓他盡量自由地爬來爬去。爬行能夠促進肌肉系統的發育及運動調節機能,而不宜太早使用學步車。因為通過對比發現,經過爬行的孩子其閱讀和圖像思維能力較好。④讓孩子練慣用手抓小積木,訓練他用拇指和其他手指配合抓,每日練習數次。
11~12個月,嬰兒處於扶走時期。①教他認識實物、圖片,把幾種東西或幾張圖片放在一起讓他挑選、指認,同時教他模仿說出名稱來。②教嬰兒玩簡單的玩具,堆積木,將玩具全部用手帕蓋起來,看看他會怎麼做;或將玩具蓋起來,只露出一小部分,再將玩具藏在箱子里或桌子下,看看他的反應。③開始時可以讓嬰兒扶物站立,逐步訓練他扶著椅子或推車邁步。④這個時期最重要的還是要注意語言的學習,要引導嬰兒讓他模仿媽媽所說的話。讓孩子學慣用「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等稱呼周圍熟悉的人。
1~2周歲 盡量引導孩子說話
1.家長盡量少用「不可以」
此時的孩子喜歡嘗試去做各種事情,家長千萬注意不要一味以「不可以」來制止孩子的行為。如果家長這樣做,孩子將會變得非常消極,無法建立自信心。只有當孩子所做的事具有危險性,或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會有極不良的影響時,才說「不可以」。
2.給孩子玩具的方法
家長給孩子的玩具必須是孩子能從中學到某些東西的玩具,例如可以發展想像、訓練發聲等的玩具;不要一次給孩子太多玩具,會使孩子精神不集中,而無法培養出注意力集中和性情穩定的孩子;家長應和孩子一起玩,以幫助其智慧的增長。
3.家長要盡量多跟孩子說話
這個時期的孩子在語言理解方面會有極快速的發育,對家長所說的話的理解力急速增強,但這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盡量引導孩子說話,並教給他正確的語言。
4.文字的閱讀
為寶寶讀故事情節簡單的圖畫書——發展語言能力,擴大詞彙量,發展寶寶的情感。寶寶在這個階段的詞彙量應從2~3個擴大到250個左右。每天和寶寶一起閱讀半小時,如果寶寶對書上的字、詞感興趣,你可以邊讀邊用手指沿字行移動,讓寶寶在口頭語言與文字所代表的意義之間建立起聯系。
2~3周歲 規范語言親近文字
1.把散步作為孩子每天的功課
對於2周歲孩子應把散步當作每天的固定課程,這是造就優秀大腦的第一步,也是獲得健美身體的第一步。但是,僅僅在平地上走還不夠,走坡道、過獨木橋、上下樓梯、兩只腳並攏在一起跳,這些訓練也是非常必要的。
2.接觸正確的語言
在這一時期,家長必須盡可能地用規范的語言對孩子說話,不能用嬰兒語言對孩子說話。給孩子多買一些圖書,由家長念給他聽,並且給他們念詩歌、講故事。
3.讓孩子親近文字
為了讓孩子喜歡上文字,家長可以有意讓孩子注意到書的封底、商品的標簽上印著的文字,並把字的讀音教給他;或者一邊散步一邊讓他留意商店招牌上的字、汽車牌號上面的字和數字等。孩子學會一個新字後,可以讓他從書和報紙中找出這個字來,這樣,他對文字的興趣會增強。
4.技能的訓練
2周歲孩子非常迫切地希望自己來做好自己的事情,像洗手、系鞋帶、扣扣子之類的事情,父母只要耐心地把正確的做法教給孩子就行了,即使要花去相當多的時間,也應該讓孩子自己去做。孩子會充滿興趣地學習,並且對學習任務完成得很好,這樣不僅使他的願望得到了滿足,而且會使他對自己做這件事情的能力產生自信。
3~4周歲 培養邏輯思維和注意力
1.多給孩子念圖畫書和說話
家長必須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盡量多地對孩子講話,就像對大人一樣,用正確且條理清晰的語言對他們說話,使他們能夠由此產生邏輯性的思維。
除了對孩子說話,父母還應多給他念圖畫書。要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培養他對文字的興趣,使他自發地產生想讀書的願望,念圖畫書是最好的。
2.單純的玩耍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因為嬰幼兒時期是大腦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如果外界給予發育中的大腦以各種刺激,一方面可使大腦的發育更快更好,另一方面大腦優秀的組織結構和功能又會反過來作為其智能發育的基礎,表現為孩子的高智能。如果孩子只是單純的玩耍將會錯過大腦發育的這個高峰時期,由此導致孩子將來的智能達不到應有的程度。
3.重視家庭對孩子注意力的影響
在家裡,要注意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避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家長無論是教孩子收拾、放置物件,或是使用各種勞動工具,都要提出具體的要求,並且給予具體的指導,使他做事有始有終,做出結果。
4.在游戲中培育孩子的注意力
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愛的一種活動。游戲不僅可以寓教於樂,讓孩子在游戲中不知不覺獲得智能的開發,還可以通過家長的參與,增進親子關系。就培養孩子的注意力而言,游戲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4~5周歲 閱讀和表達 數字和方位
1.鼓勵孩子自己看書
家長可每天大聲閱讀書籍,並鼓勵孩子自己看書。同時還可為孩子提供一些閱讀材料,如報紙上的廣告,上面有不少的生字和內容可以讓孩子閱讀。和孩子一起念一些兒歌並用手指表演,鼓勵他們給更小的孩子講故事。
2.為孩子提供多種藝術體驗
讓孩子玩生面團和安全的橡皮泥之類可以用手捏的玩具;鼓勵孩子嘗試用新的材料,如軟木塞、吸管、棉線和紗線等來做拼貼畫。家長在教他畫畫時,還可教會他混合不同的顏色,產生新的顏色,同時激發他對色彩的好奇和好感。
3.樹立孩子數字和方位的概念
把看到的各種東西分類並計數,如金屬物品、襪子、石頭、樹葉等等。在與孩子的講話中談到裡面、上面、正面、後面、旁邊、以前和以後,比較大小以及太近、太遠等概念。
4.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當孩子提問時,應該很認真地傾聽他的問題,然後和他一起思考問題的答案並教給他尋找答案的方法,即使遇到家長不懂或很不好回答的問題,也要通過積極的方式表揚他的提問,保持他的好奇心;當孩子正熱衷於某一事物的時候,不要打斷他,不要用大人的想法來對孩子所專注的事情指手畫腳;對孩子所做、所想的事情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揚。
5~6周歲 在日常生活中鍛煉能力
1.讓孩子多接觸和使用不同的工具
幫助孩子學會熟練地使用剪刀。給孩子提供一些舊衣物和用舊的小工具,讓他們做一些拆裝工作。還可以讓他幫忙做家務,例如抹桌子、掃地等等,使他在勞動過程中,掌握更多的工具使用。
2.在日常生活中鍛煉孩子的各種能力
給孩子講到熟悉的故事時,先不要講結尾,停下來,讓孩子為故事加上自己的結尾。問孩子「如果……會怎樣」的問題,如果「小紅帽」遇到的是只小兔子而不是大灰狼,那會怎樣呢?給孩子提供一些在日常生活環境中處理分類、分組、配對、數數和排列等的機會,例如擺桌子,數排隊的人數,把襪子分類,把織物配對等。
3.培養孩子的思維獨創性
為孩子創造寬松的家庭氛圍。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和各種新穎、獨特甚至有點可笑的創造性設想,不要阻撓孩子的自由發揮。告訴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沒有標准答案,消除孩子對書本上、大人話的百依百順。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孩子自主活動,獨立辦事,鼓勵孩子用新辦法來解決問題。
孩子的大腦發育就像一棵小樹苗的成長,需要充分合理的營養供應和盡心盡力、方法得當的養護,家長在促進孩子的智能發育上就要從營養和教育這兩方面入手,抓准時機、抓住根本,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❾ 0到六歲兒童主要心理發展特徵是什麼
好奇最多 因為什麼都不懂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