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輔導課程 » 留守兒童心理輔導簡報

留守兒童心理輔導簡報

發布時間: 2021-02-08 11:50:38

❶ 如何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輔導

現階段農村學校留守兒童比較多,他們中的多數孩子是父母外出打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為監護撫養;還有少部分是父母離異,由他人代為撫養。因為隔代溺
愛,或者部分愛的缺失,這些孩子在生活或學習中表現為自私,唯我獨尊,懦弱,以奇為美……行為習慣千奇百怪。這些孩子心理更脆弱,應該給與他們特別關愛,
否則很可能成為問題孩子。
如何做好做好這部分孩子的心理輔導?做為資深教師,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1.細心觀察,發現問題
1.1 在課堂學習活動中觀察孩子的細微情緒變化。可以從孩子在學習活動中參與程度、活躍情況、與小夥伴們協同合作的態度和學習效果中發孩子們心理異常表現。
1.2 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孩子們的心理變化,如在課間活動中,觀察孩子活動中表現,是郁悶,或者是暴躁,或者情緒低落,不言不語等情緒異常表現。也可以在午飯中,從孩子飯量變化,來發現孩子的異常心理表現。
1.3 在活動課中,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教師要做有心人,在任何時刻都要注意觀察,及時發現問題。
2.發現問題,及時溝通,巧妙疏導
2.1 首先要與孩子溝通,要求教師與孩子交心朋友,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其次,要與家長保持溝通順暢。這里也有一定技巧,要先肯定孩子的優點,讓家長因此有自豪感,以保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2.2 在溝通中,會發現孩子們的心理需要。因為這些孩子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多數會有愛的缺失。渴望得到關注、關愛,希望被認可。還有及少數孩子有被遺棄的感覺。
2.3 真對孩子不同的心理需求,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因人而異,對症下葯。
a、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們釋放壓力的機會,渲泄出負面情緒。
b、善於發現孩子們閃光點,及時肯定,表揚激勵。
c、因勢利導,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d、可以利用班隊會,鼓勵孩子積極參加講演比賽,講積極向上的少年英雄故事等鼓勵孩子。循序漸進地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e、樹立典型,滿足孩子的成就感,對於學習有些困難,但能關心他人,熱愛集體的孩子,可樹立為助人為樂標兵。對於紀律差,但熱愛勞動,能主動承擔班級各項勞動任務的孩子,樹立他為勞動標兵。
f、利用動機遷移,及時肯定孩子們相應優點,巧妙指出其缺點和不足,使孩子們能自覺地形成趕幫超的習慣。
3.利用班集體的力量,使這些孩子,在學習活動中和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積極向上,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
班級分幾個小組,每周評比流動紅旗,可以分為幾項評比,可以比紀律、比學習、比勞動、比體能、比愛心、比有益的興趣愛好工藝品等。在評比活動中,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們全面發展的素質。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做好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的方法也各有千秋。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與同事同行們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❷ 全省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討會議簡報怎麼寫

會議於XX年XX月XX日在什麼地點召開,一共X人參加了此次會議,大會還邀請了XX,就XX和XX主題專展開討論,最後大會經過屬XX(形容詞)的討論,大會認為XXXX (主要寫會議的成果)。大會還受到社會各界和XXX部門的高度重視,後面就寫些套話就行了。
不知道你要寫什麼樣的簡報,多少字,但是大體上就是這樣的一個內容

❸ 誰能幫我寫一篇《關於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報告》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應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詢網路,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黨的十七大報告也指出,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動員社會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社會環境」。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入城市,由於經濟、生活條件等方面的原因,絕大多數外出務工人員的子女不能隨父母進入城市生活,而被留在農村,與祖輩一起生活或寄養在叔輩朋友家,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接近2000萬,這個數字仍在逐年增加,已經形成一個需要予以高度重視的群體。據調查顯示,農村兒童的心理障礙檢出率高達19.8%,差不多每5個孩子中就有一個存在心理問題或行為異常。另一項調查顯示,有55.5%的留守兒童表現為任性、冷漠、內向、孤獨等性格特徵。如果這些心理問題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不僅會對留守兒童造成心理傷害,帶來不穩定因素,也會給和諧社會構建帶來隱患,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深思與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主要心理問題的表現
1.自卑心理比較普遍
據對一些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顯示,他們中絕大部分存在比較嚴重的自卑感。留守兒童由於父母不在身邊,自己沒有依靠和堅強的保護,因此,與父母都在身邊的兒童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自卑感一旦形成,就會以一種負向情緒體驗而存在。由於客觀環境和主觀認知難以改變,隨著父母外出務工時間的延長這種自卑體驗不僅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和泛化,嚴重影響身心健康。與父母關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豐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後表現出的自卑心理問題越明顯。
2.存在孤僻心理與人際交往障礙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對父母都有依戀傾向,依戀是幼兒出生後最早形成的人際關系,依戀的程度與性質如何,直接影響兒童對周圍世界的信任感,影響他們的情緒情感、社會性行為和性絡特徵。留守兒童由於父母長期在外,缺乏最起碼的心理交流機會,內心煩惱與沖突無從傾訴也得不到引導,導致對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這種情感欠缺嚴重影響他們與他人的社會交往。周宗奎等人研究發現,相當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時有失落感,在一段時間里不愛說話,不愛和別人交往,變得自閉,性格孤僻、脆弱、渴望親情等成為留守兒童最大的心理問題。
3.性格與行為出現偏差
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過程中缺少了父母的關愛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上、價值上的偏離和性格發展的異常。一方面,孩子因為感到父母保護的缺失而變得膽小、懦弱、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另一方面,孩子因為沒有父母的約束而性格失常和行為失范,表現為脾氣急躁、沖動易怒,常常將無端小事升級為打架斗毆,打罵教師和同學,甚至是長輩。極少數留守兒童受社會不良團伙影響,出現了違紀行為或犯罪現象。
4.逆反心理嚴重
留守兒童逆反心理極強,對抗情緒嚴重。他們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的一切充滿懷疑,總是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是充滿不信任。這種潛意識中的不信任導致了他們的逆反行為,常表現為「不聽話」、「不禮貌」、「不謙虛」、「惡作劇」等。留守兒童總感到別人在欺負自己,一點小事就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敵意,對老師、監護人、親友的管教和批評產生較強的逆反心。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
1.父母教育缺位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父母教育對孩子有著直接、持久和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大多數兒童來說,親子關系在兒童成長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農村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因此,無法在良好的親子關系中與父母進行正常的情感交流,無法獲得直接的情感體驗,就會產生安全感和自尊心的缺失,導致心理上的敵意和焦慮。
2.監護人教育不當
留守兒童的監護主要分為隔代監護和上代監護兩種。在隔代監護中,監護人多數是其祖輩,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祖輩的思想、生活習慣多與時代不合拍,不利於兒童社會化,易造成兒童適應不良;祖輩大多溺愛孩子,對孩子要求放鬆和原則放寬,易使孩子養成刁頑任性的不良個性和行為。上代監護指由父母同輩人,一般為親戚或朋友來代養的方式,對孩子的監督也大多不如父母強。一是親友要維持自身生計,難以全精力投入教育孩子。二是孩子不屬親生,或過度溺愛,易使孩子養成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和性格;或過於嚴厲,易使孩子產生消極對抗的情緒和行為。
3.學校教育不足
學校是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的重要場所,學校教育將直接影響留守兒童的成長。但由於學校的辦學條件、教育理念、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不足制約了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目前,對於留守兒童較好的管護措施是實行寄宿制,但大部分農村學校缺乏寄宿條件,即使有,一般條件都較差,學校很少開設心理課程,也很少對學生進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發展缺少正確的引導;部分教師忽視了與留守兒童的溝通,75.0%的留守兒童反映老師沒有家訪過,被忽視、被遺棄的感受嚴重影響著他們的心理發展。
4.社會教育不良
就我國當前教育的現狀來看,社會對少年兒童發展提供有效幫助的機構太少,尤其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於基層很少或沒有相關的少年兒童的社區教育組織,使得農村少年兒童的教育與成長發展在社區教育這一塊尚處於真空之中。留守兒童是處於學齡期的孩子。社會不良因素,如現代傳媒具有極強的滲透性,一些庸俗和低級趣味的作品也很容易影響到不設防的孩子們,此時家庭監督力度不強或失控就為他們的不良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1.完善家庭教育,充分發揮父母和監護人的教育職能
發揮父母的教育職能,就要求父母應與孩子經常保持聯系,除了生活、身體、學習方面外,還要注重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也可通過講述打工的經歷,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確的生活觀。另一方面,監護人要樹立角色意識,真正擔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對留守兒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嬌寵溺愛,做到嚴與愛的結合;同時要定期同留守兒童進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狀況,並及時與其父母和學校聯系以共同採取措施促進其健康成長。
2.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
作為留守兒童所在地的教育機構,應該盡可能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多作貢獻。第一,學校應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配備心理輔導和咨詢老師,為全校教師和學生提供心理輔導和咨詢服務。第二,建立家訪制度與家長學校。對家長及監護人進行培訓,使其端正教育觀念,掌握跟孩子溝通的方法與技巧,探討並推廣先進的家庭教育經驗。第三,組建留守兒童朋輩輔導小組。在小組的交往與活動中,留守兒童可以分享彼此之間的快樂,理解並分擔彼此的煩惱,交流和討論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困惑和疑慮。從共同的交往活動中可以培養他們對集體的依戀和歸屬感,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通過對輔導小組的關注和有計劃的指導和參與,可以使留守兒童的朋輩輔導小組成為促進兒童心理發展的有效途徑。
3.整合社會力量,構建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
各級政府部門明確劃分並擔負責任,建立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協調參與的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努力使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首先,社區居委會要調查留守兒童的人數、住址、年齡、家庭情況等,對留守兒童進行補充監護;其次,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動,如開展公益活動為其創造參加社會實踐的環境,開展體諒父母的輔導活動,解決其可能會面臨的問題等。在活動中,對留守兒童進行正面引導,如通過活動來贊揚並鼓勵其繼續發揚自律、自強精神,利用地方閑散的教育資源,成立「關愛留守兒童愛心服務隊」,利用農閑時節,承擔起留守兒童部分的課外教育工作,協助監護人共同教育管理好留守兒童。
4.留守兒童自身應加強心理素質培養
留守兒童存在的種種心理問題和煩惱,其實都可以認為是缺乏對現實的正確的態度和內心不平衡所致。父母外出務工是一種現實,留守兒童應以健康的心態,正視現實、面對現實。在改變不了父母外出的現實情況下,只能學會調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適應能力。作為留守兒童,應該學會自信、自立、自強,把父母不在身邊的現實看成是對自己的鍛煉和考驗,為自己樹立目標,培養各種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把學習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多與老師、同學接觸,主動與父母溝通,勇敢面對和克服在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