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心理團體輔導教案
1. 心理團體輔導方案設計
一、了解服務對象(中學生)的潛在需要:中學生處於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生理的成熟與自我意識的逐漸形成,使得他們渴望得到更多的關注和理解,其中的「愛」更多應該是指學生對於人際交往的需要,他們希望得到同輩群體的支持和贊同。
二、確定團體的性質、主題與目標:首先中學生這是一個發展團體,達到的目標應該符合當下對中學生發展的要求,最終達到的目的應該是:沒有早戀這一說,那隻是比較親密的同學關系,我們的交往應該是健康的,不讓父母擔憂的,陽光的·····
三、搜集相關文獻以及方案(推薦《團體心理咨詢》一書,從中借鑒好的方法,迴避其中不好的方面)
四、完成團體方案設計表:比如團輔的地點、環境、形式、效果的評估、是否需要量表、花銷、道具等等
五、規劃團體整體框架及流程:個人的經驗——經由他人分享經驗的過程——個人回顧與整理自己的感受——新的自我了解與體驗
六、設計招募廣告
都是主框架,望自己多查閱相關文獻進行完善,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fighting
2. 心理學團體輔導活動
就是熱身練習哈,很多活動都可以,比如:
一、微笑握手(適合剛認識或不認識的人)
活動道具:無。
活動人數:10人以上。
活動時間:10分鍾左右。
場地要求:不限。
游戲規則: 即每人在規定的時間內與其他人微笑、握手,不可重復,時間到,最後與你握手的就是你今天認識的第一個朋友。然後,各自與自己的第一個朋友相互介紹、交流。接著,每兩對並成四人小組,相互微笑、握手之後,各自向新加入的兩個人介紹自己的第一個朋友。依次類推,使全部人相互認識、交流。
二、諾亞方舟(適合剛認識或不認識的人)
簡述:選擇不同的動物救,洪水來了則要找位置坐
人數:不限
場地:室內
游戲方法:
1. 把人數還少一張數目的椅子圍成一圈。除了「諾亞」外,其餘的人坐在椅子上。
2. 每個人必須為自已選個代表的動物。
3. 「諾亞」必須站在中央一一的走到每個面前,他可叫任何一個動物,被叫到的動物必須站起來跟著他走。當「諾亞」說:"洪水來了!",全部的人,包括「諾亞」必須趕緊找個空位坐下,沒有坐位的那人則變成「諾亞」,原「諾亞」則變成該動物。
4. 當「諾亞」三次的人則算輸。
三、 虎克船長 (適用:相互認識)
目的:藉著游戲來多認識旁邊人的名字
人數:不限
場地:不限
游戲方法:
1. 全部的人圍成圈圈,先搞清楚坐在二旁人的名字。
2. 由其中一人開始,說自已的名字二次,然後再叫另一人的名字。
3. 被叫到的人兩邊的朋友必須馬上說:"嘿咻!嘿休!"和做出劃船的動作。
4. 接著再由被叫到的人接著叫別人的名字(如 2),直到有人做錯或做錯三次(隨意!)
游戲說明:
可以先全部的人自我介紹再開始這個游戲。
四、" 棒打薄情郎"游戲 (適合剛認識或不認識的人)
(1)填畫胸卡:自己命名,成員之間接觸交流,建立信任。
挑選自己一個昵稱,你最喜歡別人稱呼你的名字,填寫在胸卡上,團體交流:為什麼喜歡這個昵稱?
(2)棒打薄情郎:成員了解和記住彼此的名字,促進了解。
圍圈就座,選一人手執報紙捲成的「棒子」,指導者喊出一位成員的昵稱,被叫者左右兩側的成員要馬上站起來,否則由被叫者給與當頭一棒,「棒打薄情郎」,反復做,直到大家熟悉彼此的名字。
五、串名字游戲 (適合剛認識或不認識的人)
游戲方法: 小組成員圍成一圈,任意提名一位學員自我介紹單位、姓名,第二名學員輪流介紹,但是要說:我是***後面的***,第三名學員說:我是***後面的***的後面的***,依次下去……,最後介紹的一名學員要將前面所有學員的名字、單位復述一遍。分析:活躍氣氛,打破僵局,加速學員之間的了解 。
3. 初中性心理輔導教案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雙腳向前行進跳,發展幼兒的彈跳能力及協調能力。
2、培養幼兒活潑、開朗的性格。
3、鼓勵幼兒主動參與活動,體驗助人的快樂。活動准備:
1、兔媽媽、兔奶奶頭飾各一,兔寶寶頭飾若干,錄音機和音樂磁帶。
2、游戲場地布置:兩塊菜地(青菜、蘿卜),兔奶奶家。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教師扮演兔媽媽,幼兒扮演兔寶寶。
1、隨音樂練習一些基本動作。
帶領幼兒隨音樂的節奏做一些動作:伸伸臂——彎彎腰——踢踢腿——蹦蹦跳——放放鬆。
2、情景導入。
「嘀鈴鈴……」兔媽媽接電話,告訴兔寶寶們:「是兔奶奶打來的,兔奶奶年紀大了,走不動路,可家裡的糧食吃完了,想請我們來幫幫她,好嗎?」
「我們一起去幫助兔奶奶吧!」
二、復習雙腳原地向上跳。
「寶寶有了本領才能幫助奶奶,那我們會什麼本領呢?」
「我們一起來練習一下吧!」
三、學習雙腳向前行進跳。
「兔奶奶家很遠,寶寶怎麼去呢?」
「對了,我們要跳著去。先來試試吧!」
1、學習動作。
教師示範典型動作,幼兒集體學習,強調動作的要領。
2、按不同情節引導幼兒練習向前行進跳。
拔蘿卜——拔青菜——休息(席地而坐,隨柔和的樂曲做一些放鬆動作)——去兔奶奶家。
練習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
幼兒動作,適時提醒幼兒動作要領,及時表揚有進步的幼兒。
3、教師小結。
四、情感體驗。
「我們幫助了兔奶奶,心裡感到怎麼樣?」
五、結束活動。
活動分析:由於小小班孩子具有好模仿的特點,因此我在活動中創設了「兔寶寶和兔媽媽幫助兔奶奶」這個童話情節,讓單調枯燥的動作練習充滿了童趣,所以在整個活動中孩子的情緒一直很高漲,並能主動參與活動,基本實現了目標。
活動反思:怎樣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主動參與活動是我們在設計一個活動時就應該要考慮的。無論組織怎樣的活動,始終以幼兒為主體,培養其對活動的興趣,讓幼兒的創造思維獲得發展。
4. 團體心理輔導教案哪裡是可以找到的,都有哪些活動
《我和鸚鵡說話》的目標是:體驗「我」與鸚鵡的心理變化並嘗試表演。發現聲音模仿的快樂。所以把握好我和鸚鵡的對話是上好本次活動的關鍵。
「我」與鸚鵡的對話句型一樣,意思相似,但語氣、語調可略有不同。即鸚鵡的語氣、語調可比我的語氣、語調更為加重一些。可引導幼兒充分體驗「我」與鸚鵡的心理變化:剛開始對話時,「我」並無嗔怒之感,但不太禮貌。「我」反駁鸚鵡時,有點生氣,鸚鵡也不甘示弱地反駁。於是,「我」的怒氣愈加大起來,鸚鵡也動了肝火。「去你的」這一對話,是矛盾沖突達到高峰之時。沖突的高潮又蘊含著轉折,「我」不得不壓住怒氣,以便繼續對話。轉之後的對話應該有豐富的內涵,既有轉嗔為喜,又有贊許,還有友好對話帶來的滿足和期盼。
這一表演以口頭語言表達內心感受為主,同時可輔以適當的形體語言和神情表現。因而,既不能沒有形體語言,使對話單調蒼白,也不能使形體語言喧賓奪主,搶了口頭語言的「戲份」。
原本設想的比較好,但是後來在教學中我覺得還是有所差別的。首先拿到這節課,我覺得好像沒有什麼可以伸展的地方,所以我藉助了網路,收索一些有趣好玩的環節及提問。我在導入後先給孩子們述說了一下鸚鵡有哪些特點,說話時有什麼特點等等,讓小朋友們知道了基本,然後繼續開展教學活動。其中我設置了一個小朋友扮演小鸚鵡,進行一個情景表演,在前期需要老師把對話內容向孩子們教授好,這個環節還是比較費時間的,但是孩子們很喜歡表演,所以覺得很值。在課後我還聽到有部分孩子仍舊在學習鸚鵡說話的特點,說一句跟一句。
社會課一直是比較難把握的領域,我平時涉及這方面的課比較少,所以自我感覺自己在方面不知道該怎麼上,更多的是藉助網路資料來幫助我理清思路。如果一堂社會課上的能夠詳細的進行一次設計,相信同樣能上出一堂精彩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