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了疫情學生心理輔導預案
Ⅰ 新冠疫情期間對中學生的心理影響及建議
一、高度重視疫情防控期間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
受到疫情影響,青少年可能出現許多心理健康問題,學校和家庭應該高度重視疫情防控期間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疫情影響下,青少年典型的心理健康問題可能有以下幾個:
情緒問題
恐慌焦慮:面對疫情肆虐的新聞十分擔憂、害怕,過分擔心自己及家人身體狀況,一旦身體出現不舒服就與新冠肺炎聯系起來;擔心延期開學、網路教學可能影響正常學業甚至導致畢業延期、就業推遲;白天過於緊張,無心學習,晚上又會覺得虛度時光,產生負罪體驗。
抑鬱絕望:因為疫情而感到人生無常,對生活失去信心,對一切失去興趣;因為武漢或湖北戶籍可能受到歧視,傷心難過;自己或家人已有明顯症狀,但無法及時就醫而痛苦絕望,或者已經就醫但擔心無法治癒而絕望崩潰。
歧視心理:將武漢或者湖北等同於病毒,對武漢人或湖北人極為歧視,肆意調侃甚至惡意謾罵。
行為問題
長期居家生活,無法進行線下社交活動,容易導致青少年孤僻疏離或是過於沉迷線上社交;過分依賴電子媒介獲取疫情信息,過分沉迷於網路視頻或是過分沉迷網路游戲,影響學習,影響睡眠。
家庭問題
長期居家生活,由於觀念、作息和行為上的差異,青少年與父母容易產生矛盾,導致家庭關系緊張。
二、建立政府、專家、機構、大中小學和家庭「五位一體」的心理健康維護機制
廣泛動員各方力量,著力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以學校為主體,以專家為引領,以社會專業機構為輔助,以家庭親子教養為支持」的「五位一體」心理援助體系。
在政府支持和專家指導下,各省、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要充分發揮專業的引導作用,指導和幫助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具體工作。
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科研人員及心理健康專家通力合作,對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研判,對學校心理老師提供專業的培訓與督導、咨詢和建議,增強青少年心理健康與危機干預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
家庭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應激反應的「第一戰場」,因此學校應充分發揮家庭的協助作用,與家長共同指導兒童、青少年掌握緩解負性情緒的方法。
三、大、中、小學要上好心理健康第一課
引導學生對病毒的暴發、傳播、預防形成科學的認識。通過權威平台、權威媒體獲取疫情消息,對於非官方渠道的各類信息理性批判,不輕信、不傳播,切實做到不信謠、不傳謠。
引導學生對戰勝新冠肺炎疫情、恢復社會秩序樹立堅定的信心。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領導下,各級各類政府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應對措施。只要我們增強防範意識、遵守防控措施,堅定信心、眾志成城,一定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
不同地區青少年受疫情影響而導致的心理問題有所不同,學校應該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情況,對受到疫情直接影響最為嚴重的青少年群體給予特殊的關懷。
四、線上線下多渠道開展心理健康輔導
充分利用不同的平台技術和網路資源開展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援助服務。
結合已有的在線疫情心理援助課程,教會學生簡單的情緒調節方式,以應對恐慌、焦慮和無助等負性情緒,對有需要的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心理援助。
充分發揮「健康中國」「12320」以及其他心理危機干預熱線的作用,對學校心理健康中心無法幫助的、需要更專業幫助的學生進行轉介。
必要時利用已有網路直播平台,以網路教學的形式對學生開展遠程心理健康指導。
五、重視心理輔導中的專業化和規范化
心理輔導工作需要由具有專業背景、專業資質的機構和教師來做,各省、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應該積極開展新冠肺炎疫情應對心理援助培訓,組織專家對學校心理健康教師進行督導。
在開展心理健康咨詢時應遵循心理咨詢的原則要求和倫理規范,不能把所有學生都視作有問題的學生,要針對不同群體、不同問題採用不同的咨詢方法和干預策略。
學校心理健康教師要在能力范圍內提供恰當的幫助,對於無法處理的個案應盡早轉介至專業機構,讓學生接受更加專業的幫助。
Ⅱ 2020年初突然起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作為小學生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在家:
1、每抄天量體溫,並且上報班主任。
2、了解掌握一些自我保護的常識,比如:不到處走、不聚會、勤洗手、戴口罩等。
3、有條件的同學可以在家進行網上學習,條件不允許的同學可復習舊知識。記得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適當運動,注意用眼衛生。
4、了解疫情的真實情況,對於疫情不恐忙、不信謠、不傳謠。
返校期間注意事項:
1、經常關注學校和老師的通知,及時掌握返校時間。
2、返校準備:注意自己是否存在發熱、咳嗽、咽痛、乏力、肌肉酸痛、胸悶、呼吸困難、惡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如果有,應該居家休息和就地就醫;如果沒有,可以正常返校。
3、返校途中:戴口罩,少聚集,盡量避免接觸其他人員,如發現身邊人員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報告。
4、返回學校:在校門口接受體溫檢測 。到校後應減少與他人接觸,避免參加聚會等集體活動,注意飲水充足。注意環境和個人衛生,保持教室通風良好,勤洗手,不要隨地吐痰。
5、如身體出現不適,應戴好口罩,並及時和老師匯報。
Ⅲ 新冠疫情後青少年出現的生理心理反應有哪些
這變化就是從一個害怕恐懼,缺乏安全感到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強大
Ⅳ 面對新冠疫情做為中學生應該怎樣做好日常防護
1、勤洗手和保持良好的呼吸道衛生習慣:使用肥皂或洗手液並用流動水洗手,用一次性紙巾或干凈毛巾擦手。雙手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後(如打噴嚏後)應立即洗手。保持良好的呼吸道衛生習慣。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噴嚏後洗手,避免用手觸摸眼睛、鼻或口。
2、盡量減少到人群密集場所活動並且關注症狀:盡量減少到人群密集場所活動,避免接觸呼吸道感染患者。出現呼吸道感染症狀如咳嗽、流涕、發熱等,應居家隔離休息,持續發熱不退或症狀加重時及早就診。
3、增強體質、免疫力,保持環境清潔和通風:增強體質和免疫力,均衡飲食、適量運動、作息規律,避免過度疲勞。每天開窗通風次數不少於3次,每次20~30分鍾。戶外空氣質量較差時,通風換氣頻次和時間應適當減少。
4、盡可能保持原有的生活規律,如合理的作息時間與正常的飲食習慣的等。規律的生活能提高心理免疫力,更有信心和力量面對不斷變化且未知的風險。
(4)新冠了疫情學生心理輔導預案擴展閱讀:
面對這一次的特殊疫情,我們所有人都時刻關注著國家所採取的措施,關注著疫情的數據,關注著治療的情況,關注著各種各樣的民生問題。久而久之,自然會出現一些如焦慮、恐懼等情緒反應,這都是人在非正常情境下出現的正常心理反應。
作為中學生還可以做得更多,讓自己告別焦慮,堅定信念。比如去記錄、去宣傳那些為防治疫情做出努力的人們的事跡,讓更多人知道他們的壯舉,亦讓自己的心真正走近這些英雄。還比如可以去搜集成為一位合格醫生的必經之路,關注他們的日常活動,體會他們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在這個過程中,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涯規劃,重新評估自己的奮斗方向,堅定理想信念,實現個人目標與國家目標相結合的願景。
Ⅳ 新冠疫情給大家的生活和心理造成了什麼影響
2020年一場新冠病毒到到來給廣大的人民群眾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很多影響,到現在人們還必須每天戴著口罩出門,減少感染病毒的風險。新冠病毒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之處。吃穿用方面都要注意到消毒,尤其是在吃的方面,有些從外國進口來的食物,因為新冠病毒的傳播,使很多人們不敢輕易嘗試使用外國進口來的食品,同時對於本地的食品。有些食物價格上漲。而且食品安全有的可能也不太過關,不能讓很多消費者放心食用,在吃的方面上影響了很多人。因為疫情的原因很多人都不能正常的出門。像旅遊的話,可能就會造成的損失更大,旅遊的人數少了,旅遊業就不會像之前那麼發展火熱。給我們的出行也帶來了不便。每天我們都只能悶在家裡,心裡可能會覺得一些郁悶。
Ⅵ 新冠疫情期間大學生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
2019年12月武漢市發現第一批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感染者以來,短時間內,該病毒在湖北省乃至全國其他省份中快速傳播,防疫形勢非常嚴峻。為阻斷疫情向校園蔓延,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2020年春季學期延遲開學。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對高校正常開學和課堂教學造成的影響,教育部日前印發了《關於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政府、高校和社會共同實施並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在線教學,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疫情危機不僅會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也必然會對情緒產生影響。一方面,大學生在瀏覽傳統新聞媒體和新浪微博等自媒體時,會面對各種各樣疫情相關信息的爆炸式流通,對心理產生沖擊。另一方面,大學生需要適應全面的線上教學狀態,完成學校安排的各種學習任務。在這樣的情境下,大學生將較長時期處在有壓力的情緒中,孤獨、焦慮、沮喪、恐懼等負性情緒狀態就會出現,如果不及時關注並進行調適,可能帶來更多的問題與障礙。因此,無論是大學生本人還是高校,在關注疫情和學業的同時,也應當密切關注大學生的情緒健康,為重新回到正常的學習生活做好准備。
自我關懷作為健康自我觀的新概念,近年來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自我關懷,又稱自憫、自我同情,指的是以友善和理解的態度面對自己的失敗和不足,並且意識到自己的遭遇是人類共同經歷的一部分[1]。有研究已經顯示,自我關懷能夠在消極生活事件中保護個體,減少個體對自我的攻擊,避免對消極生活事件的過度思考,從而會對個體的心理功能產生積極影響[2]。因此,本研究擬考察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學生自我關懷和情緒現狀,探究當前情境下二者間的關系,以期為重大疫情下大學生的情緒調適提供行動策略。
二、重大疫情下大學生情緒狀態的特徵
為准確把握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學生的情緒狀態,課題組在文獻研究基礎上,對全國部分城市的大學生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形式進行了調研。問卷調查在問卷軟體上進行發放,由調查對象在網頁上獨立完成,共回收有效問卷1102份。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大學生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情緒和自我關懷現狀,共涉及正性情緒、負性情緒、自我友善、自我批評、普遍人性感、自我隔離、正念和過度沉迷等八個方面。受疫情影響,訪談採取了線上訪談的形式,通過QQ、微信等軟體共計訪談大學生50人,訪談的主要內容包括大學生當前的生活狀態、情緒感知和情緒調節措施。
在問卷調查對象中,男生425人,佔38.6%,女生677人,佔61.4%。從調查統計結果看,大學生總體情緒處於中等水平,體現出較大的性別差異,女大學生的正性情緒得分低於男大學生,而負性情緒得分高於男大學生,說明在本次新冠肺炎的疫情中,女大學生的總體情緒狀態比男大學生差。就所處受教育階段來看,本科生約佔84%,研究生約佔16%,研究生的總體情緒狀態優於本科生。結合訪談結果發現,疫情導致大學生負性情緒增加,且波動較大,並主要呈現出以下四方面的特徵狀態
Ⅶ 用學過心理調適理論與方法寫出在新冠疫情中如何進行自我心裡調適
疫情改變了原有的學習計劃,所以一些學生及家長在面對中高考時,會出現一些心理改變。一方面,中高考學生的思維基本接近於成年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遇事不願意與父母交流,尤其在疫情影響下,他們不能外出,不能與朋友進行見面交流。
就會出現傷心、憤怒、焦慮甚至一些過激行為,有的孩子會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另一方面,家長也因疫情長時間待在家中,注意力集中在孩子學習上,他們期望孩子每時每刻都在學習,當孩子看電視或看手機時,就會緊張、擔心、坐立不安,不停在孩子面前嘮叨。
「甚至對孩子進行責罵,有的威脅孩子要把網路斷掉、把手機沒收,有的家長直接把手機摔了,在家中經常會與孩子吵架。」家長出現的憤怒情緒會影響到孩子,使孩子出現心理應激反應。是要保持情緒穩定。對於學生本身出現的焦慮、恐懼等情緒反應。
一是要意識到這是異常情況下的正常反應,避免長時間閱讀和討論負面信息,尋找自己以前面對緊張、恐懼時用的緩解方法,發掘自己的潛能。「因為我們每個人自身都有自我療愈的能力。」
二是保持健康的作息。按照上學期間作息規律,保證每天蛋白質攝入,多吃蔬菜水果,多飲水。按時睡覺,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保持個人衛生,勤洗澡。堅持鍛煉身體,每天40到60分鍾的有氧運動,每周4到5次;
三是利用各種網路資源有計劃地學習,按時完成作業。遇到問題可通過網路與老師和同學交流;四是提高信息判斷能力。
每天留出固定時間了解官方發布的疫情信息,學習疾病防治知識;五是維護自己的人際支持系統。利用電話、網路與同學、朋友、老師保持聯系,當自己有情緒波動時,可向他們或家長傾訴,也可以為有壓力的同學提供力所能及的情感支持。
與此同時家長也要保持情緒穩定。家長要學會聆聽、聽聽孩子的心聲對他們出現的情緒反應要給予理解。孩子的焦慮大多來自父母、老師、同學,以及給自己制定的高標准。讓孩子講出自己的想法,接納他們的情緒尤為重要。家長也要做好孩子的後勤保障工作,比如每日的三餐、水果。
Ⅷ 用護理心理學回答新冠疫情下在校大學生容易出現哪些心理問題,該如何調試
護理心理學回答新冠疫情下在校大學生容易出現哪些?用護理心理學來打一下新冠情況下,大學生容易出現擔驚害怕心理壓力大,完了心理醫師讓大學生們要提高免疫力,帶好口罩,不要外出在家網上學習。
Ⅸ 結合新冠疫情,談談如何培養學生自律精神
比如響應國家的號召,待在家裡不亂跑。你急著家裡自己學習,自律,學習。
Ⅹ 針對新冠患者的心理疏導工作該怎麼進行
針對新冠患者的心理疏導工作應該交由專業的心理醫生,引導他們心中的困惑,然後安撫他們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