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輔導課程 » 幼兒家庭教育心理輔導測試

幼兒家庭教育心理輔導測試

發布時間: 2021-02-09 07:37:05

㈠ 家庭教育中如何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問題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關注,但被做為一種學科進行研究,在我國也就是近年來的事情。這是時代的發展,人才的需求,國民整體素質提高所必須涉及的問題。這里與家長們探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與社會、教育部門共同擔負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務。人的教育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這里包含著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集體(托幼園所、學校)教育,三者相互關聯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這項教育工程離開哪一項都不可能,但在這項系統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學校;3兒童所在的集體;4兒童本人;5書籍;6偶然出現的因素。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這位教育學家心中占據 相當的地位。為此家長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點和基點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對未成年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其教育目標應是:在孩子進入社會接受集體教育(幼兒園、學校教育)之前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為接受幼兒園、學校的教育打好基礎。在孩子入園、入校後,配合幼兒園、學校使其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教育的重點是以品德教育為主,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為主,行為習慣包括:生活習慣、勞動習慣、學習習慣等,教會孩子如何學「做人」。家庭教育由於發生在家庭之中,與幼兒園、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比較,具有以下特點,這些特點使家庭教育成為教育人的起點與基點,具有其他教育所沒有的優勢。(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後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之師。所以家長對兒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來說,孩子出生後經過三年的發育,進入幼兒時期,從3歲……6歲是學齡前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早期教育階段,這是人的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我國古諺有:「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幼兒期是人生熏陶漸染化的開始,人的許多基本能力是這個年齡階段形成的,如語言表達、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如果把他本人17歲達到的水平算作100%,那麼4歲時就達到了50%。4-8歲又增加了30%,8-17歲又獲得了20%。可見幼兒在5歲以前是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如果家長在這個時期所實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將是孩子早期智力發展的關鍵。古往今來,許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時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們日後成才的一個重要原因。如,德國大詩人、劇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於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歲時,父親就抱了到郊外野遊,觀察自然,培養歌德的觀察能力。3-4歲時,父親教他唱歌、背歌謠、講童話故事,並有意讓他在眾人面前講演,培養他的口語能力。這些有意識的教育,使歌德從小樂觀向上,樂於思索,善於學習。歌德8歲時能用法、德、英、義大利、拉丁、希臘語閱讀各種書籍,14歲寫劇本,25歲用一個有月的時間寫成了聞名於歐洲的詩歌《少年維特的煩惱》。再如古代以「父子書法家」著稱的王羲之、王獻之,有過1350多項發明的大發明家愛迪生,一代文學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長過程 說明了家庭教育對早期智力開發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時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響智力正常發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瑪拉,從小被狼叼去,8歲時被人發現,但其生活習慣已與人兩樣,其生活習慣幾乎與狼一樣,四肢爬行,吃生肉,晝伏夜行,後來經過人為的訓練,兩年後才能站立,六年後可以象人一樣行走,四年內學會了6個單詞,在他17歲時,智力水平僅達到3歲孩子的水平。據《中國婦女報》披露,我國南京市一姓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將自已的三個子女從小鎖在家中,人讓他們與外界接觸,長達十幾年,致使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語遲緩,與同齡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異很大,近於白痴,所以不可忽視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二)家庭教育連續性 家庭教育第二個特點是連續性。孩子出生後,從小到大,幾乎2/3時間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著家長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在有意和無意、計劃和無計劃、自覺和不自覺之中進行的,不管是以什麼方式、在什麼時間進行教育,都是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的教育影響著子女。這種教育對孩子的生活習慣、道德品行、談吐舉止等都在不停地給予影響和示範,其潛移默化的作用相當大,伴隨著人的一生,可以說是活到老學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長稱為終身教師。這種終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個家庭的家風,家風的好壞往往要延續幾代人,甚至於十幾代、幾十代,而且這種家風往往與家庭成員從事的職業有關。如:杏林世家」、「梨園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時家風又反映了一個家庭的學風,學風的好壞也往往延續幾代人、十幾代人、幾十代人。如在中國近代,無錫人嚴功增補清未《國朝館選錄》,統計自清順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緒三十年甲辰科,狀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絕者,如蘇州繆、吳、潘三姓,常熟翁、蔣兩姓、浙江海寧陳、查兩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連續性往往對人才群體的崛起有著重要影響。這種情況。古、近代比較突出,在當代隨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需求、待業的增多,人們擇業面寬,一個家庭中所有的成員不可能都從事同一種工作,但都不乏見到這種情況,即有些家庭成員工作中屢屢出現成績、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員違法犯罪接二連三。這都與家庭教育連續性有著很大的關系。(三)家庭教育權威性 家庭教育的權威性是指父母長輩在孩子身上所體現出的權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確定了父母子女間的血緣關系、撫養關系、情感關系,子女在倫理道德和物質生活的需求方面對父母長輩有很大的依賴性,家庭成員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決定了父每對子女有較大的制約作用。父母的教育易於被孩子接受和服從,家長合理地使用這一特點,對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形成是很有益處的,對於幼兒來說,尤其是這樣。幼兒在與其他小朋友們玩耍游戲中,當出現爭執情況時,往往引用父母的話來證實自已的言語行為是對的,如他們喜歡說:「我爸爸是這樣說的。」或「我媽媽是那樣做的。」等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決定著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兒園學校及社會的教育。孩子與父母的關系,是孩子最先面臨的一種重要的社會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幾乎體現了社會人倫道德的各個方面,如果這種關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爾後走向社會,在各種人際關系中就會反映出來。因此強調父母權威的重要,還因為父母在孩子幼年時代始終扮演著雙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護者,又是人生啟蒙的向導。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權威樹立的程度,父母權威的樹立必須 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礎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長制上,明智的家長很懂得權威樹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權威的樹立不是靠壓制,強求、主觀臆斷,而是採用剛柔相濟的方法。父母雙方在教育子女的態度上首先協調一致,並相互配合,應寬則寬,應嚴則嚴,在孩子面前樹立起一個慈祥而威嚴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四) 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血緣關系和親緣關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樂對孩子有強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能心領神會,以情通情。在處理發生在周圍身邊的人與事的關系和問題時,孩子對家長所持的態度很容易引起共鳴。在家長高興時,孩子也會參與歡樂,在家長表現出煩躁不安和悶悶不樂時,孩子的情緒也容易受影響,即使是幼兒也是如此。如果父母親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氣暴躁,都會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點。家長在處理一些突發事件時,表現出驚恐不安、措手不及,對子女的影響也不好;如果家長處驚不變、沉穩堅定,也會使子女遇事沉著冷靜,這樣對孩子心理品質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五) 家庭教育及時性 家庭教育的過程,是父母長輩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的個別教育行為,比幼兒園、學校教育要及時。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對他們的情況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麼變化,即使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領神會,故此做為父母通過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能及時掌握此時此刻他們的心理狀態,發現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及時教育,及時糾偏,不讓問題過夜,使不良行為習慣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而幼兒園、學校之中,教師面對著幾十個孩子,只能針對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進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體教育,因時間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顧到每個孩子的特點,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對教師的照顧不周而產生不信任感,而家長可以及時引導孩子端正認識。因此家長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為接受集體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又可以彌補集體教育的不足。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紀人才的必要條件《九十年代中國兒童發展規劃綱要》中指明:「今天的兒童是21世紀的主人,兒童的自下而上保護和發展是提高人口素質的基礎,是人類發展的先決條件。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繫到祖國的前途命運。提高全民族素質,從兒童抓起。」並提出:「在2000年要使90%兒童(14歲以下)的家長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兒童的知識。」這頂目標明確了家長們肩負著為國家造就21世紀人才的重任。能否把這一代孩子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這關繫到國家是否後繼有人的百年大計。福祿貝爾還說過:「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掌握在當權者的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的手中。」這句話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長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長首先要明確教育方向與國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則,不能把孩子視為私有財產,要樹立為國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我國的21世紀是什麼情況,拿鄧小平同志的話來講,要使我國在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均收入達4000美元,年國民生產總值達6萬億美元。21世紀的人應該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識、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質、積極與他人合作的精神、較強的應變能力、吃苦耐勞的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如果21世紀沒有這樣一批高素質的建設者是很難完成此大任的,具備這樣的素質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辦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養高素質人的必備條件。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優化孩子心靈的催化劑孩子從嬰兒期步入幼兒期,隨著年齡的增長,由家庭這個小環境終將步入大社會,接觸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會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惡不時地進入孩子的視野,大人採取隔離手法是行不通的,因為家庭中的電視錄像也會從不同角度不斷地反映著當今社會的現實,問題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兒童特別是幼兒缺乏理性的辨別是非能力,但有著比成人敏銳的感受能力。他們對身邊發生的親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強,而這種敏感性正是培養理性辨別能力的良好基礎,做為家長應利用這一拓點幫助孩子在這種感受能力的基礎上,發展對社會生活的辨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過濾社會信息,優化孩子幼小的心靈。如果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能針對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強的特點,抓住具體的日常瑣事,幫助孩子認識辨別社會中發生的是是非非,讓他們具體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體會到丑惡的卑鄙,可以幫助孩子增強揚善除邪的正義感,從而抵制醜陋陰暗面對孩子心靈的侵蝕。例如,當今電視錄像幾乎步入城市居民中的每個家庭,孩子們幾乎天天與它們打交道,可以說是不出自家門,便知天下事。從中可以接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信息。這里有政壇風雲、科技進步、凡人俗事的各種內容,從中可以學習很多知識,了解國內外大事,家內外小事。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兇殺暴力、荒誕下流的鏡頭映入孩子的眼瞼。家長要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及時指導,提高孩子的鑒別能力,同時還要隨時檢點自己的行為舉止,為孩子樹立正面形象,優化兒童心靈,預防兒童犯錯誤,甚至於違法違紀。家庭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有助於安定小家庭大環境。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有了健康的細胞,才能有健全的肌體,細胞有病,就會引起肌體發病。古人雲:「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的「齊家、治國、平天下」觀點就是這個道理。為此家長做好優化兒童心靈的工作對安定社會,安定國家功在千秋。總之,做為家長 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覺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盡好家 長的責任與義務,為國家培養出合格的建設人才。

㈡ 小孩查綜合素質,檢測,注意力測試,心裡健康測試需要多少錢

其他的不清楚,注意力有免費的,你可以到中國注意力訓練網上面做注意力測試看看.挺不錯的. 注意力測評:t.jingsie.com/t.php?sp=hfoq5. 通過測評你可以了解到孩子的注意力情況.孩子日常注意力需要我們家長來給他們培養,很多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跟家庭教育有關,你可以試一試下方的方法. 1、提高興趣 孩子之所以容易在上課期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與其缺乏學習興趣有著很大關系.因此專家提醒家長朋友,要因材施教,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2、以身作則 家長是孩子一直以來的模仿對象,如果家長經常有做事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的話,孩子自然也就會"有樣學樣"了.因此這個時候家長就必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影響. 3、學習環境 一個學習環境的好壞同樣會影響到孩子的注意力,尤其是當孩子在集中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這個時候如果旁邊突然有噪音或者是一些玩具的話,就很容易使孩子分心,因而不能專心的學習.因此不僅要注意避免噪音,同時還應該盡量不要在書桌邊上放有零食、玩具. 4、傾聽 在平時生活中家長還要注意多傾聽孩子說話,這是真正了解孩子的機會.同時在孩子說話的時候盡量不要打斷,讓他把自己想要表達的事情表達清楚,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可以培養他們的注意力. 5、活動目的明確 當孩子明確了活動的目的時,注意力保持的時間會明顯的長一些. 家長們了解了以上幾種方法,在以後的教育中多注意培養鍛煉,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有持續性,做事是否有頭有尾,有始有終,屬於心理活動中的意志品質問題.意志是否堅強,對孩子長大後的學習,工作的成敗都有重要的影響.

㈢ 只要有心理標准測量表幼兒教師就可以對幼兒進行心理測試嗎

只要有心裡標准測量表,幼兒教師就可以對幼兒進行處理措施嗎?也不是的,我覺得這對幼兒園心理測試需要父母的同意才可以

㈣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個案男孩打媽媽

家庭教育個案分析 從理念上我喜歡西方的家庭教育,從現實角度我喜歡中國家庭教育。西方家庭教育,主要注重孩子生活中的獨立性和各個方面的全方位的培養,而中國的家庭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身體的健康而不注重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狹隘性,而西方家庭教育又過於的放任自由,而淡薄了家庭的存在,從而導致沒有親情的概念。為了我們的孩子,為了我們的將來,做父母的必須為孩子營造一個特定的學習環境,不要加入太多的溫馨的元素,不要過於的害怕孩子會吃不消,給孩子一定的空間,把他多元的思維盡情的釋放,達到最佳的狀態,還何愁孩子的前途呢! 說起孩子摔倒該如何做,許多家庭都有著不同的觀點與做法。例如西方家庭追求獨立性,自然是看著孩子自己爬起來,只在言語方面給予鼓勵和幫助。而在大多數中國家庭,尤其是我們父母這一輩,一見孩子摔跤便起身前去抱起,輕輕地拍去灰塵,嘴裡還逗著孩子,哄著孩子。就在去年10月份,我們一家到西湖遊玩,剛下車,便看見兩個5歲左右的小男孩在吵架——「你先打我的!」,「明明是你……」,「你耍賴」……一方明顯亞於另一方。我剛想向前阻止,兩方的家長就來了,但是他們的做法截然不同。那個比較厲害的小男孩的家長先是詢問孩子對方有沒有欺負你,當那個小男孩回答「有」後,那兩位父母立刻起身想為孩子討回公道。而另一個小男孩的家長先是批評了孩子,不應該與別人吵架,然後要自己的孩子向另一方道歉。我更是贊同讓自己的孩子承擔的好,這樣既能鍛煉孩子的處事能力,又能培養孩子的自主,獨立性。想前者父母做的那樣,那麼回增強孩子的依賴性,會使孩子形成自負的心理,有錯不敢承擔,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並且不願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這對孩子的一生會有巨大的影響。而後者的父母會鍛煉孩子獨立生活,告別依賴性,對孩子的成長,辦事都有著巨大的幫助,讓孩子終生受益。 作為21世紀花朵的父母,我們應用正確的教育方式教導自己的孩子,要將目光放遠,關注孩子的未來,幫助孩子茁壯成長。「可憐天下父母心」希望各位祖國花朵的培養者能結合中西教育的理念,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為祖國的未來擔當起自己應付的責任!

㈤ 家庭教育對幼兒的心裡健康有哪些影響

當然有很大影響。家庭氛圍應是融洽、和諧的最有利於幼兒心理健康發展,千萬不要是壓抑的,再有家庭成員的言行也是非常重要的,至於教育本人以為家長的言傳身教更重要,很多孩子的心理問題在上學後顯現出來,其實是幼時家長的影響,家長沒有時間觀念,孩子長大後上學愛遲到,家長對某事憤憤不平,孩子以後就會抱怨多於努力,尤其是孩子小時候有些行為大人認為好玩而不加管教,更是孩子大了管不了的原因,三歲以內的孩子對大人大吼大叫,大家大多會付之一笑,但家長必須在第一次發現時嚴肅的教育孩子要對大人有禮貌,這種做法非常不對,這樣孩子才知道應該有「規矩」這種東西。

㈥ 請測試下,自己的家庭教育健康嗎

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健康成長很有幫助:
第一 平等原則
心理學研究證明:孩子與父母平等的爭辯,不僅是互愛的一促體現,而且能夠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明辯是非,豐富想像力和創造力。而「獨裁」對孩子人格的影響是災難性的。許多家長覺得辛辛苦苦賺錢養孩子,孩子就應該聽自己的,必須服從自己。 這種觀念應該改變,要把孩子看做是與自己平等的人。
第二 尊重原則 我們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我們,有的家長只希望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而不能有自己的觀點或者申辯一下,否就對孩子大聲訓斥。這種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是一個人雲亦雲的人,沒有自己的觀點。
第三 感情交流原則
很多家長錯誤地認為:「有書你讀,有飯你吃,有衣服你穿,還想什麼?」但人的成長不但需要物質,也有精神、情感的需要。家長忽略孩子的精神、情感需要,孩子和家長就沒話說。長期下去,兒女和家長相處會變得越來越尷尬。
第四 自由原則
很多家長把孩子管得很嚴,卻往往吃力不討好,甚至引起悲劇。應相信孩子的能力,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
第五 統一原則
家庭的教育要和學校統一,否則孩子無所適從。另外,家庭成員之間教育的觀念要一致,否則孩子不知道聽誰的,結果就誰的都不聽。
第六 榜樣原則
家長是孩子第一個模仿的對象,家長一定要做好榜樣,別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種下不良的種子。
第七 信任原則
謊言是從不信任中來的。如果你從孩子小時就很信任他(她),孩子就沒有說謊的必要。
第八 寬容原則
人非聖人,孰能無過?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自然會經常犯錯誤。家長應該寬容地對待,大可不必「小錯大罵,大錯木棒侍候「。
第九 鼓勵原則
許多家長有個壞習慣,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時便說:「是不是偷看來的?」當孩子成績差時又說:「你從來都是這樣差的。」盡管是很隨意的一句話,卻大大傷害了孩子的心。在家庭生活中,應該多鼓勵孩子。
第十 方法轉變原則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早日成才,除了要進行智力外,還要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因為孩子性格如何,直接決定了其一生的命運。具體方法:
一、要讓他有強烈自信心。一個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迎接各項挑戰時,他才有可能戰勝它。要做到這一點,父母首先要盡可能地早發現孩子的天資和才能,有意識地去誘導他們,鼓勵他們抱有成功的信心。
二、要讓他有飽滿的熱情。一個人如果缺乏熱情,任何事業都不能成功。熱情,對大多數兒童來說,都是生而有之的,然而,要使其不受傷害,繼續把熱情保持下去,卻不容易。因為熱情是脆弱的,很容易被諸如考試的分數、他人的嘲笑或接連的失敗等挫傷,以至被摧毀。因此,父母要十分注意保護孩子的熱情,千萬不要隨意傷害它。
三、要讓他有同情心。大多數孩子對於有生命的動物所遭受的痛苦是很敏感的。如果一個家庭經常關心他人,那麼,自然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播下同情的種子。
四、要讓他具有靈活性。要盡早用成年人的愛心和感情去對待孩子,使他們能早日成熟,避免由於過分幼稚和脆弱而經不起來自社會的各種沖擊。
五、要讓他充滿希望。要經常教育孩子:失敗乃成功之母。這樣,當困難真的來到時,孩子就會敢於面對現實,臨危不懼,從而建立起堅強的個性和忍力。

㈦ 適合小學生的一道題的心理測試···

心理測試來:你依賴他人自的程度有多少?
獨立自主是人性格中非常可貴的一面,但是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相互的扶持和幫助,你的性格中依賴程度有多高呢?如果你明天有要事要辦,必須早起,你會定一個鬧鍾叫你,那你會把鬧鍾放在哪?

A、伸手可及的地方。

B、放在枕邊,吵醒自己。

C、能聽見就行,盡量遠點。

測試結果:

A、你很想什麼事都自己做,不想有求於人,而且凡事也表現出一副我自己能行的瀟灑樣子,可你也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也許對方說什麼你不一定接納,但你總會征詢別人的意見。因為你不想給人留下囂張跋扈的印象,給別人一個面子,給自己增加一點人氣,不是一舉兩得嗎?

B、你總是那麼人見人愛!你非得將鬧鍾放在耳畔,才覺得自己會按時起床,才能安然入睡。你容易依賴別人,同時由於這個特質,你會比較容易融入一個群體,容易讓人產生親切感和保護你的慾望。

C、你做事乾脆,不喜歡依賴他人,熱愛自己,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你在一個團歸隊中大都能夠自然發揮你過人的領導能力,能夠鎮定自若,很容易出眾。但樹大招風,你也是最容易成為眾矢之的那種人。

㈧ 國外有關於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健康的研究嗎

1946年,在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上,心理學家們最早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定義:「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在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
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

由於該定義描述不夠清晰,許多學者嘗試從其他方面來進一步描述心理健康的含義。Arthurs.Reber在其編著的心理學詞典中指出:「心理健康(或稱心理保健),一般用來指明一個人的行為和情緒是在良好的調節和適應中起作用的,而不只是精神上沒有疾病就行。」
②該心理健康的定義主要是強調行為情緒的調節和適應性的重要性。
我國學者鄭日昌、陳永勝等人總結出了心理健康的兩種含義。一是「生物醫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是指沒有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這種含義是對心理健康的消極理解,為弗洛伊德學派大多數學者所認同。另一種是「發展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是指心理狀態穩定,具有抵禦挫折、迎接挑戰、適應環境的良好人格素質,使人的潛能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發展,更好地實現人的價值。這種含義是對心理健康的積極理解,為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大多數所認同。
關於心理健康,還有從其他角度上提出的幾種理解。社會學家W.W.Boehm從社會行為角度來界定心理健康。他的觀點是,心理健康是某一水準的社會行為,一方面能為社會所接受,另一方面能為自身帶來愉悅。心理學家卡茲那切夫等人從身心功能角度來界定心理健康。他們指出,心理健康既是個體保持發展自身生理和心理功能的過程,也是個體持續地保持社會勞動積極性的條件。日本學者松田岩男從環境適應角度來界定心理健康。他的觀點是,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對內部環境有安定感,又能以社會認可的形式來適應,這樣的一種心理狀態。

㈨ 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

家庭是幼兒心理抄健康問題的誕生地襲.
是結合對幼兒園教師、家長和幼兒本身的調查的基礎上,著重從家庭教育入手,具體考察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家長在日常教育中對幼兒施加的影響,進而分析。
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健康各要素之間的必然聯系,並深入探討改善幼兒心理健康狀況過程中的家庭教育的有效作為.

㈩ 如何對孩子進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作為家長一定要正確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的期望要適度,有關專家指出,如果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支配過多,會讓孩子變得很脆弱,常常為了避免錯誤而放棄自己的創造性,放棄通過失敗來學習的機會。
長此以往,會使孩子失去創造力和想像力,許多父母對孩子實施了過度教育,強烈的壓抑使孩子產生人格上的扭曲。

其次,家長的教育方式要以鼓勵為主。失敗總有其原因,或是主觀上的不努力,或是客觀上存在問題,家長應幫助孩子細細分析症結所在,然後對症下葯,採取措施,給予更多的關心和不失時機的教育引導。
並且,在孩子不斷努力的過程中,家長要善於發現哪怕是很小很小的成績,及時地給予不同形式的表揚與肯定。

面對孩子的錯誤和失敗,家長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採取科學的教育方法,盡快使孩子從「失敗」走向成功。
二、創建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
家長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少不了為了孩子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心理氛圍,調查情況表明,在和睦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表現出情緒穩定,情感豐富、細膩,性格開朗,團結友愛,有自信心等。
而有的家庭夫妻不和,互相指責,經常吵架、賭氣,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孩子,不僅「安全」需要得不到滿足,還容易產生過分膽小、焦慮、冷漠、悲觀、孤獨、緊張等特徵。

可見,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有必要為孩子創設溫馨的、和睦的家庭心理氛圍;並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採用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說:「家庭的智力氣氛對兒童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兒童的一般發展、記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裡的智力如何,成年人讀些什麼,想些什麼,以及他們給兒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響。」
盧梭也說:「家庭生活的樂趣是抵抗壞風氣的毒害的最好良劑。」可見,良好的家庭教育對於培養有文化的下一代,抵制和凈化社會不良文化影響的作用是多麼重要。

首先,父母應像對待大人一樣尊重他們,孩子雖小,但也和大人一樣有著很強的自尊心,父母不能採取粗暴的態度給孩子施加壓力或說一些傷他們心的話,更不能在眾人面前訓斥孩子,使孩子失去自尊,從而產生反感情緒或叛逆心理。
其次,父母應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家庭成員之間應用習慣的方式,平靜地直截了當地表現自己的心理活動。心理上的開放有益於養成孩子開朗活潑的性格。

從而避免養成孩子孤僻的性格,也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父母有一天會覺得「這孩子怎麼啦?」的情況。作為一個合格的父母,應當了解自己的孩子,選擇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注重孩子心理健康的培養,為培養社會健康人才打好堅實的基礎。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