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學生心理輔導與教育
A. 如何對中職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對中職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1.教師給予學生最缺少的東西――表揚和鼓勵。
我們的學生無論是在初中,亦或是在家庭,恐怕得到最多的就是批評、挖苦和冷落,得到最少的就是表揚、鼓勵和笑容。表揚、鼓勵和笑容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最好的陽光和雨露。沒有了這些,小苗就會枯萎。所以,我們的做法就是:不僅要欣然接受這些問題學生,而且要慷慨地給予他們最缺少的東西――表揚、鼓勵和笑臉。《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中,她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中,他就學會了自愛;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諷刺中,他就學會了害羞„„因此,在今後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想要更多地激勵他們,關注他們,發現他們的優點,及時表揚;賞識他們的每一點進步,給予充分的肯定;多與他們談心,用愛心、耐心開啟他們的心靈!
2.幫助學生樹立自信。
自信是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徵,自信力是每個人發揮內在潛能實現做人價值的內在動力機制。在生活中有了信心,有了理想和目標,才能使人一步步進入較高的發展階段,才能獲得學習、事業和生活的成功。
3.幫助學生走出早戀誤區如果學生早戀,切莫急躁。
怒發沖冠,一陣痛罵,那會適得其反。必要時低調冷處理,反而可讓他們有自我反省的時間,對有自製力的孩子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與早戀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是了解孩子和解決早戀的關鍵。職業中心招收的學生多是被高中淘汰下來的中下等生,問題學生自然比較多。面對這樣的一些孩子,每一位班主任必須要有博大的胸懷、足夠的耐心和不倦的愛心,要用一雙充滿欣賞的眼睛去看他們,要用一隻善於贊美的嘴教育他們,要用一顆裝滿真情的心去呵護他們。唯有這樣,那些倍受冷落、尚未長大的孩子才會重新充滿熱情、重新燃起希望、重新煥發信心,堅強而積極地走好他們的人生路。
B. 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標是
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內理品質容,增強心理調適能力,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自信心,學會合作與競爭,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和敬業樂群的心理品質,提高應對挫折、匹配職業、適應社會的能力;幫助學生解決在成長、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為問題,並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輔導與咨詢,提供必要的援助,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C. 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讓他們對自己有個起碼的認識,要有一個自我評價。這個很重要。讓他們認識到對專自己內心世界的關注屬,從而有意識的進行自我意識的教育。2就是人際交往的輔導。要正確處理好與朋友的關系、親子的關系、師生的關系、讓他們互相愛護,同時青少年的自尊心是很強的還要充分尊重他們的自尊心,而且青少年一般比較沖動,要注意引導他們合理的宣洩不良情緒,學會自我控制不良情緒。3正確處理與異性的交往問題。要讓他們把握好「自然」和「適度」。4就是克服考試焦慮。中職生還沒踏上社會,對社會的認知尚不全面,而且又很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影響,因此要注意引導學生的交往范圍,樹立正確的交際方向。再者光是心理健康教育還是不夠的, 還要有德育教育貫穿始終,「知情意行」都很重要,要針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德育方法,在知情意都做好的情況下,可以進行「行」的教育,切不可盲目的進行。
D. 如何開展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和敬業樂群的心理品質,提高應對挫折、匹配職業、適應社會的能力;幫助解決學生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為問題,並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輔導與咨詢,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內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識,使其了解簡單的心理調適方法,認識心理異常現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識等。重點是根據學生特點和實際需要進行教學、輔導和援助。學校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職業發展的需要,分階段、有針對性地設置具體內容。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德育課課程體系之中,一般每學期不少於10學時。開展心理輔導與咨詢工作。學校要建立心理咨詢(輔導)室,並通過團體輔導、個別咨詢、心理行為訓練、開設熱線電話等形式,對學生的心理行為問題給予指導,幫助他們排解心理困惑。 □在實習實訓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實習實訓時要引導學生進行職業心理調適,克服不利於就業的心理傾向,正確對待職業選擇和職業的變化發展,培養職業興趣、愛崗敬業精神和良好的職業心理素質。 □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和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同時,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第二課堂活動,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 □建立學校與家庭溝通機制,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等形式,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使學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對中等職業學校的督導評估范圍,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納入當地和學校的師資培養培訓計劃,重點培訓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幹教師,提高他們的專業理論與操作技能水平。 □防止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對象局限於少數存在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於學科教學,避免把心理健康問題歸結為思想品德問題。 苗艷麗摘編自《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E. 淺析中職班主任如何開展心理輔導
中職學生正處於青春叛逆期,是心理困惑、心理沖突最多的時期,隨著學習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職業教育轉變,發展方向由升學為主向就業為主轉變,面臨職業競爭日趨激烈和就業壓力日益加大的環境變化,他們在自我意識、人際交往、求職擇業以及成長、學習和生活等方面難免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他們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極大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進而也會影響其在未來社會中的生存與發展。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如何讓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心理素質,是職業教育工作者不可迴避的一大課題。
美國心理學家林克倫說過:「當一名心理衛生工作者不一定是教師的主要角色,除非我們考慮到在本質上改善學生健康的過程,但許多老師並不把這看作是他們的主要任務。如果一個老師對他工作中的診斷方面一無所知,那麼他所做的比他應該做的成效要小得多。如果教育是為健康的社會培養健康的公民,則教師應該清楚他們心理衛生工作者角色的重大責任。」這句話充分的說明了教師不僅有著為學生傳授知識的責任,而且應當擔負起培養學生心裡健康的責任。那麼,如何當好學生的心理醫生呢?本人從工作實踐中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態度上樹立正確的教育意識
老師的教育態度和方式對師生關系、學生的學習效率、社會態度、社會行為以及心理健康都有著很大影響。其中有無正確的「學生觀」是關鍵問題。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學生觀」,這種觀念支配著他們的教育行為和方式。教師應該正確、全面、客觀的認識學生,特別是那些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因此,教師在教育的整個過程中都應該走進學生,採取正確的教育態度,積極地因材施教。
二、要對心理教育有新的理解
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心理教育是弘揚人性的教育(是注重心力、潛能、德性的教育),是發展性的教育(培養學生求上心態、自主意識、健全人格的教育),是幸福的教育(是感知幸福、體驗幸福、追求幸福的過程)。
三、育人先要育己
著名的教育家葉瀾先生在給《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的序言曾提出:「我們研究的重點不是放在『育人』這一通常被人關注的教師研究的熱門的主題上,而是要放在教師如何『育己』這一被人忽視、然而卻是對教育質量、教師的生命質量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問題上。因為我們堅信,沒有教師的生命質量的提升,就很難有高的教育質量;沒有教師的精神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精神解放?總之,教育是一個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變得更完善的職業,而且,只有當教育者自覺的完善自己時,才能更有利於學生的完善和發展。」因此要當好學生的心理醫生,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本身要有健康的心理。
四、建立良好的班集體,充分發揮班集體心理健康的潛能
1.讓每個學生在活動中為集體做貢獻→獲得集體的贊美和認可→滿足學生的精神需要→對其產生激勵的力量→使其為集體做出更大的貢獻。這樣周而復始就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讓學生在班級中迅速健康的成長起來。
2.有力的把握情感功能。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正確的認識只有在肯定的情緒體驗後才會被納入個人觀念體系,並使之轉變信念。因此,在班級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提供發現自己、鍛煉自己、發展自己的機會,就是使學生正確認識並獲得肯定情緒體驗的途徑之一。
3.從建立自主合作的管理模式入手,選拔注重個性品質作為班幹部,並注重塑造學生崇尚科學、善於合作、勇於開拓、不斷進取,既寬容又獨立並具有責任感的現代人格。在教育活動中,注重學生人際關系的引導,開展各項活動,營造和諧的教育環境。在環境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講解和傳授心理衛生知識,提高他們對心理健康重要的認識,並讓學生懂得一些心理發展的規律和自我控制的方法,從而提高他們對自己心理剖析和調控能力。 五、做好個別學生的心理輔導 首先,牢記新型的師生關系是進行個別心理生活指導的前提,而教師是建立此關系的關鍵;情感教育是進行個別心理生活指導的基礎,要讓學生學會關注他人的情緒和情感體驗,學會理解他人、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將心比心,這樣才會理解他人的情緒、調節自己的情緒。其次,要運用所學心理學知識,為自己提供因材施教的理論依據,並為之量身訂做可行性的心理輔導方案。
總之,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它需要我們有對教育事業的忠誠,需要我們有責任心,需要我們有對學生的愛,需要我們有健康的自我,需要我們有不斷學習、創新的精神,更需要我們在實踐工作中的耐心、細心和恆心。
F. 如何做好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職學生正處於青春叛逆期,是心理困惑、心理沖突最多的時期,隨著學習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職業教育轉變,發展方向由升學為主向就業為主轉變,面臨職業競爭日趨激烈和就業壓力日益加大的環境變化,他們在自我意識、人際交往、求職擇業以及成長、學習和生活等方面難免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他們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極大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進而也會影響其在未來社會中的生存與發展。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如何讓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心理素質,是職業教育工作者不可迴避的一大課題。
美國心理學家林克倫說過:「當一名心理衛生工作者不一定是教師的主要角色,除非我們考慮到在本質上改善學生健康的過程,但許多老師並不把這看作是他們的主要任務。如果一個老師對他工作中的診斷方面一無所知,那麼他所做的比他應該做的成效要小得多。如果教育是為健康的社會培養健康的公民,則教師應該清楚他們心理衛生工作者角色的重大責任。」這句話充分的說明了教師不僅有著為學生傳授知識的責任,而且應當擔負起培養學生心裡健康的責任。那麼,如何當好學生的心理醫生呢?本人從工作實踐中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態度上樹立正確的教育意識
老師的教育態度和方式對師生關系、學生的學習效率、社會態度、社會行為以及心理健康都有著很大影響。其中有無正確的「學生觀」是關鍵問題。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學生觀」,這種觀念支配著他們的教育行為和方式。教師應該正確、全面、客觀的認識學生,特別是那些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因此,教師在教育的整個過程中都應該走進學生,採取正確的教育態度,積極地因材施教。
二、要對心理教育有新的理解
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心理教育是弘揚人性的教育(是注重心力、潛能、德性的教育),是發展性的教育(培養學生求上心態、自主意識、健全人格的教育),是幸福的教育(是感知幸福、體驗幸福、追求幸福的過程)。
三、育人先要育己
著名的教育家葉瀾先生在給《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的序言曾提出:「我們研究的重點不是放在『育人』這一通常被人關注的教師研究的熱門的主題上,而是要放在教師如何『育己』這一被人忽視、然而卻是對教育質量、教師的生命質量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問題上。因為我們堅信,沒有教師的生命質量的提升,就很難有高的教育質量;沒有教師的精神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精神解放?總之,教育是一個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變得更完善的職業,而且,只有當教育者自覺的完善自己時,才能更有利於學生的完善和發展。」因此要當好學生的心理醫生,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本身要有健康的心理。
四、建立良好的班集體,充分發揮班集體心理健康的潛能
1.讓每個學生在活動中為集體做貢獻→獲得集體的贊美和認可→滿足學生的精神需要→對其產生激勵的力量→使其為集體做出更大的貢獻。這樣周而復始就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讓學生在班級中迅速健康的成長起來。
2.有力的把握情感功能。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正確的認識只有在肯定的情緒體驗後才會被納入個人觀念體系,並使之轉變信念。因此,在班級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提供發現自己、鍛煉自己、發展自己的機會,就是使學生正確認識並獲得肯定情緒體驗的途徑之一。
3.從建立自主合作的管理模式入手,選拔注重個性品質作為班幹部,並注重塑造學生崇尚科學、善於合作、勇於開拓、不斷進取,既寬容又獨立並具有責任感的現代人格。在教育活動中,注重學生人際關系的引導,開展各項活動,營造和諧的教育環境。在環境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講解和傳授心理衛生知識,提高他們對心理健康重要的認識,並讓學生懂得一些心理發展的規律和自我控制的方法,從而提高他們對自己心理剖析和調控能力。 五、做好個別學生的心理輔導 首先,牢記新型的師生關系是進行個別心理生活指導的前提,而教師是建立此關系的關鍵;情感教育是進行個別心理生活指導的基礎,要讓學生學會關注他人的情緒和情感體驗,學會理解他人、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將心比心,這樣才會理解他人的情緒、調節自己的情緒。其次,要運用所學心理學知識,為自己提供因材施教的理論依據,並為之量身訂做可行性的心理輔導方案。
總之,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它需要我們有對教育事業的忠誠,需要我們有責任心,需要我們有對學生的愛,需要我們有健康的自我,需要我們有不斷學習、創新的精神,更需要我們在實踐工作中的耐心、細心和恆心。
G. 求一篇中職生800字的心理健康學習體會
我想學校可能是為了減小大學生學習與心理的壓力,為我們排解心中苦悶與壓力才開設了這門課程的。
自認為心理還比較康健的我,聽完課後我才真正認識到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和需要變更和疏導的地方。
從那時開始接觸心理學,同樣也開始慢慢了解心理學。
心理健康課為現代的大學生樹立了正確的擇業觀、愛情觀、價值觀提供了條件。
認真回想一下,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和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及社會適應問題往往會導致沖突和矛盾,而這些沖突和矛盾得不到及時解決的話,就會演變成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特別是在當今社會,現代大學生都是經歷了殘酷的高考,倍受高考的毒害。為了在競爭激烈的高考中取勝,全身心的投入學習,家長的過度呵護,學校的硬式教育,是我們缺乏生活經歷,而且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的承受能力,每每遇到一些問題,總不能很好的處理解決,出現心理問題也不能正確的疏導,以至於出現心理疾病。這只是冰山一角,廣泛的說,競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是人們產生了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從而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沖突,產生了焦慮感,各種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當今大學生的心理失衡。心理將康指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
對作為天子嬌子的大學生來說,心理健康更是學業成就、事業成功、生活快樂的基礎。同時大學生心理將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大學生心理健康是大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高的前提。心理素質是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我們大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