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需要心理輔導的意義
❶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
心理健康對大學生有抗禦心理疾病、提高學習效率、完成學習任務、提高人際交往水平、生活質量的意義。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對自己的健康負責,可積極的通過各種途徑,來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往往面對著各種心理壓力,種種心理壓力積壓在一起,久而久之,會造成心理上的障礙。作為天子嬌子,心理健康更是學業成就、事業成功、生活快樂的基礎。
因此,在大學校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預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發生,及時為學生疏通心裡,排解壓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1)大學生需要心理輔導的意義擴展閱讀:
正確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一、標準的相對性
事實上,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不健康也並無明顯界限,而是一個連續化的過程,如將正常比作白色,將不正常比作黑色,那麼在白色與黑色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緩沖區域——灰色區,世間大多數人都散落在這一區域內。這說明,對多數大學生而言,在人生的發展過程中面臨心理問題是正常的,不必大驚小怪,應積極加以矯正。
二、整體協調性
把握心理健康的標准,應以心理活動為本考察其內外關系的整體協調性。從心理過程看,健康的人的心理活動是一個完整統一的協調體,這種整體協調保證了個體在反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的高度准確性和有效性。事實表明,認識是健康心理結構的起點,意志行為是人格面貌的歸宿,情感是認識與意志之間的中介因素。
三、發展性
事實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發展性問題,隨著個體的心理成長而逐漸調整而趨於健康。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一種理想尺度,它一方面為人們提供了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標准,同時也為人們指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
❷ 大學心理課的重要性
大學心理課的重要性是: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復雜嬗變。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況且,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還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❸ 心理健康對大學生學習的意義
【摘要:】本文章緊緊圍繞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特點、生活學習實際,常見的心理障礙以及解決辦法展開系統論述,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科學、有效、實用的理論與方法。不僅明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任務、內容與途徑,而且結合大學生的適應、情緒、挫折、人格、性心理等心理成分闡明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同時緊緊圍繞大學生的學習、人際交往、戀愛、擇業等實際活動來分析如何進行心理保健。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成才 發展 引言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繫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繫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一項關於當代人主要素質的調查表明,當代人的素質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質。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正文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一、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1、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別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學生必須從靠父母轉向靠自己。上大學前,在他們想像中的大學猶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無比。上大學後,緊張的學習,嚴格的紀律,生活的環境,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盡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3、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分配工作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生都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等方式,擇業的競爭必然會使大學生心理上產生困惑和不安定感,驚嘆「皇帝女兒亦愁嫁」。 4、心理健康利於大學生培養健康的個性心理。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是指他們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經常、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徵,通常表現為氣質和性格兩個主要方面。氣質主要是指情緒反映的特徵,性格除了氣質所包含的特徵外,還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徵。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徵普遍表現為思想活躍、善於獨立思考、參與意識較強、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等等,這些有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2、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心理健康教育與受教育者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范、行為方式、環境信息、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為心理生活中對自身一種衡量、評價和調控,也影響著主體人格的發展,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為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極地附屬於這種轉化,而是在轉化過程中能動地引導受教育者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握自我,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學生潛能的可靠途徑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激發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幫助主體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角色轉換,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潛能得到充分發展。三、消除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途徑和方法1、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採取理智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2、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少飲酒、不吸煙、講究衛生等。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煉、休息,使生活有規律。3、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煉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4、積極參加業余活動,發展社會交往。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余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余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5、求助心理老師或心理咨詢機構,獲得心理咨詢知識。心理老師具備了較雄厚的理論功底和生活實踐經驗,對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處理技巧。大學生在必要時求助於有豐富經驗的心理咨詢醫生或長期從事心理咨詢的專業人員和心理老師。結語大學生是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力軍,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為了大學生的正常發展和成才,我們必須大力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可以進行心理咨詢,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發展社會交往,加強自我心理調節。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准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❹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們心理素質的高低,取決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
2、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
心理健康教育與受教育者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道德規范、行為方式、環境信息、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念作為心理生活中對自身一中衡量、評價和調控,也影響著主體人格的發展,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為人格特質,從而是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極的附屬於這種轉化,而是在轉化過程中能動地引導受教育者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我自我,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❺ 大學心理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大學教育對於年輕人的未來必要嗎?許多人都心存這樣的疑慮。
如果僅限於經商,我個人認為這種教育並不必要,商業更需要是敬業和勤奮的精神。事實上,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在他們應當培養全力以赴的工作精神時,被父母送進大學。進了大學就意味著他一生中最愜意、最快樂的時光,當他走出校園時,年強忍政治人生的黃金時期,但此時此刻他們往往很難將自己的省心集中到工作中,結果眼睜睜看著機會從自己的身邊溜走。
從周圍可了解到在學校學習好的,在以後的工作中並不是很傑出,而一些貧困的孩子,在惡劣的環境中生長,從小就比他人忍受更多的不幸,結果他們中有很多人稱為傑出人物。
可見,個人成就並非取決於大學的優異成績,也不在於嬰幼兒時的智商,而漁區成長過程中的性格有更大的關系。完全拼接書本上的指示,並不能保證一個人一生的成功。
一位名人曾經說過:「讀書的目的不在於其本身,而在於一種超乎書本之外的、只有通過細心體會才能獲得處世智慧。」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就是這個道理。
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學教育意味著一種投資,一種個人力量的投資。年輕人從這種投資中獲得一種人生的力量——知識創造的力量。這種力量包含兩個方面:思考的能力和意志的力量。評判大學的教育是否有必要的標准在於,是否或得了這種力量,或著說是否獲得了這種能力。
思考問題的能力是任何成功者都比須必備的。爾大學最獨特的功能在於,同哦教育和輔導,開發受教育的思維能力,使年輕人變得善於思考而且思維開闊,並且懂得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學識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服務。
對於年輕人來說,大學教育實現了從一個自我到另一個自我的轉變。就這一觀點,羅津斯增發表過一個著名的評論:「教育並不意味著讓人們知道他們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而是教導人們去做他們原本不會做的事情。」
受過訓練的大腦就像訓練過的雙手一樣,能夠比愚蠢和笨拙的人共容易找到自己的發展道路,也會或得更高的匯報。我們需要接受更高的教育,但前提條件時,我們不能因為教育而喪失了成功者最至關重要的品質——敬業、忠誠、和勤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