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心理輔導課
⑴ 心理輔導活動課和心理健康課有區別嗎
有區別的。
心理健康課是學校為保障學生心理健康,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課程教育。具體目標:是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行為問題和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的心理咨詢和輔導,是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輔導課是學校按同一年齡段的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通過各種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去培養、訓練、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達到健全和完善人格品質的心理輔導形式。具體目標:發展性目標和預防性目標。
其中發展性目標側重於學生心理潛能的開發,心理素質的培養,幫助學生自我完善,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提高今後的生活質量;而預防性目標是幫助學生及時發展自己在學習、生活、成長中的心理問題,學會矯治和調節心理偏差的方法,培養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和積極健康的情緒。
⑵ 心理輔導課怎麼上,有什麼注意點
善於觀察學生心理活動、語言表達、行為等方面。
⑶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課應該採用何種方式如何進行
蒽 ,覺抄得農村留守兒童襲心理健康課的話,挺難的,和一樓說的一樣,畢竟有條件限制,所以相較而言,我覺得還是團體心理輔導的話會比較現實,像京*師*博*仁的團體心理輔導(1)適用面廣,既可以針對具有共同心理問題的十人左右的小組,又可以針對幾十人的發展性群體; (2)形式多樣,生動有趣,有利於吸引學生積極投入; (3)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專門開發,分為小學版、中學版和大學版,通過不同的主題活動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積極成長; (4)耗時短,效率高,收效好,每個成員既是「求助者」又是「助人者」,可在有引導的相互影響中多視角地學習,有理論,有實踐,有體驗,有分享,獲得多重的反饋,從而產生心理與行為的改變。在團體中不但可以更有效地影響或改變個人的某些自我概念或想法,還可以協助解決原本在個人之間難以解決的問題。
⑷ 哪裡有心理輔導課程
你在哪個城市?一般情況下大一點的師范院校都會有。
⑸ 心理老師是怎麼給學生上心理輔導課的
如何上好心理輔導活動課
很高興坐在這里和大家一起探討如何上好心理輔導活動課。由於到目前為止,學校教育還沒有明確的心理輔導活動課的教材,以及本人也是在不斷地學習和探討之中,說得不足的地方,請大家多多見諒。
心理輔導活動課也叫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它具有發展性和預防性,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一種活動形式,其特點是:它以解決學生成長中的問題為主線確立活動目標,以學生的心理需要和關注熱點組織活動內容,以學生活動為主,以學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體驗為核心,以學生的心理發展和成長為歸宿,以學生學會自助和助人為目的。
心理輔導課不同於一般學科課程,不是單純的心理學知識的傳授,也不是單純的心理品質的訓練,它以學生個人的直接經驗為中心,在學生沒有學習知識的壓力的情況下,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放鬆心情的緩沖地帶,使學生在這里能夠重新審視自我、認識自我、悅納自我,為更好地發展自我奠定基礎。如今學生的心理健康日益受社會、學校、家長的重視,在這種新形勢下,我們廣大教師面臨著新的挑戰,即怎麼樣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怎麼樣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心理素質。上好心理健康活動課是我們達到這一目的重要途徑之一。那麼,怎樣才能上好一堂心理輔導活動課呢?下面我就心理活動課的主題選擇、目標設定、活動形式、教學的設計流程談談我的看法。
一、確定輔導主題
主題的確定非常重要,因為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設計首先要從課程的名稱開始。課程的主題是一節課的中心或「靈魂」,好的主題能吸引學生,發人深省,引發相關的思維活動。因此,科學准確地選題是班級心理活動課成功的前提。心理活動課的內容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本班的具體情況確定。了解學生需要什麼,有什麼困惑,其共性的問題是什麼,有什麼個性的問題表現。這樣的設計才有針對性,學生在課堂上才有話可說。我們在確定主題時要注意三點:⑴選題不要單一。(我在網上看到一個對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競賽主題選擇情況的調查中)大多數人選題集中在情緒和人際交往方面為主題的居多,而涉及學習心理、適應問題、網路問題、厭學問題、青春期問題等主題的較少。因此我們應當選擇一些符合青少年心理發展特點的如「長大的感覺」「多變的情緒」「消除誤會心舒暢」等等,這些主題內容具體形象、容易操作,課堂氣氛也較活躍。⑵主體范圍不宜過大。許多心理輔導老師在確定主題時,應該認真考慮主題的范圍和課堂的容量,如人際交往、讓世界充滿愛、歡樂人生、認識自我、悅納自我等等。這些主題范圍就過大。主題過大,難以在一節課的時間內完成輔導任務。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個方面內容,內容確定之後要用通俗、准確的語言提煉主題。例如進行「人際交往」方面的輔導,可以提煉成「同學之間」、「師生之間」、「與父母溝通」等這樣的具體主題進行輔導。主題要小,以小見大,這樣師生在活動中就便於操作,並在活動中達到真正的體驗和感悟,起到調節心理的作用。⑶主題的內容不能引起歧義。如有位老師選擇了《信自己,收獲大》這樣一個主題,在輔導課臨結束是進行總結提問學生:「同學們,這節課大家有什麼收獲呀!」有位學生回答說:「這節課告訴我們,要相信自己,不要相信別人。」因此,我們在確定主題時,要考慮主題是否會引起學生的誤解,否則就會誤導學生,使輔導效果大打折扣。
二、設定輔導目標
輔導目標是學生通過輔導活動後要達到的學習結果,輔導過程就是圍繞輔導目標進行的。輔導目標是輔導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確定了主題後,接著我們就要緊緊圍繞這個主題制訂切實可行的目標。目標的設計應當具有導向和調控的作用,應當具體,以便於操作.在認知上應該『了解』什麼、『懂得』什麼或『轉變』什麼,在行為上要『學會』什麼,『養成』什麼或『改變』什麼,在情感上要『體驗』什麼,『感悟』什麼。其次,『可操作』主要體現在目標的適度性上,既不超越、也不低估學生的年齡特徵,目標的針對性應該非常鮮明。」上完了一節課以後,聽課老師往往會根據你所設置的目標去衡量一節課的好壞,看你的目標在你這節課上是否都達成了.而且目標的制定是否圍繞主題而定。輔導目標過多、太散,也就缺乏可操作性了。
比如:有一節主題為《快樂就在我身邊》的輔導課,心理輔導老師把目標定位三個:1、讓學生感受自己身邊的快樂並一起分享快樂。2、了解、掌握、緩解和消除不良情緒的幾種方法3、幫助學生增強對自己情緒的調控能力,形成積極的心理防禦機制。這三個目標形成三節課的內容,要在一節輔導課中完成這三個目標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一節心理輔導課中,輔導目標的設置不宜太多,目標要集中,不要面面俱到。另外,目標的設置要有層次性,層層深入。如《多變的情緒》一課,目標可設置為:通過活動,引導學生初步了解自己的情緒變化;幫助學生懂得情緒雖然復雜多變,但卻是可以由自己來調控的、這兩個目標簡單明了,清晰、操作性強,並且層層深入。
三、設計活動形式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活動的形式應該是根據活動的具體內容、目的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而定的。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感性思維豐富而缺乏理性思維,因此他們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小學生心理活動的形式要多樣、輕松活潑。在活動中,我們要盡量融入音樂、美術、舞蹈、表演等藝術形式,讓學生不會感到厭倦、枯燥。而對於高年級學生,理性思維較強,因而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會,去感悟。並在活動中,使學生不斷能接受到新的信息和他人的反饋。從中獲得新的經驗。同時喚起學生內心深處存在的一些心理體驗,增強其心理感受,以達到心理健康的目的。高年級活動的形式可以用創設問題情境、小組討論、游戲、角色扮演、小調查、小測驗等各種活動加以輔助,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思想活躍起來,讓學生全身心地獲得心理感悟,通過感悟內化為自己的行為習慣,通過習慣形成穩定的心理品質。
四、輔導過程的設計:
心理輔導過程的設計可分為三個階段:導入——展開——結束
導入階段對應的是暖身步驟。
展開階段占據了整堂課的大部分,也就是解決預期的學習結果,或者預期的學習活動要到達的標准。
⑹ 心理輔導活動課有什麼功能,性質,特徵
形式上以學生活動為主,內容選取上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活動組織上以教學班專為單位,活動課的目的、內屬容、方法、程序均是有計劃、有系統地安排設計的。
由於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心理服務需求,一般說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三大功能,以獲得積極心理體驗為主的發展性功能、以防範消極心理體驗為主的預防性功能和以轉變(調適)消極心理體驗為主的矯治性功能。
(6)鄉鎮心理輔導課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心理健康教育課是由一個個活動有機組成的。每一個活動在一節課中所佔用的時間,在活動設計時就要做好估計和安排。一般來說暖身活動、結束活動基本採用小游戲、歌曲、誦讀、總結性話語等形式,時間在2分鍾左右。
總之在活動設計中,要做好每個活動的大致時間安排,做到主次分明、重點突出。必要時要對活動的大小、容量進行適當地調整。這樣教師在具體實施時,才能心中有數,以保證課堂上張弛有度、節奏適宜,防止出現喧賓奪主、偏離主題或者前松後緊或前緊後松的現象。
⑺ 請闡述心理輔導課和思想品德課的區別
思想品德課旨在塑造個人的完善的道德品行,心理課旨在塑造個人的完善人格;前者的核心問題是人生觀問題,後者的核心問題是成長問題;前者在於提高個人對國家與社會的歸屬感受自豪感,後者在於提高個人的價值感與成就感;前者使人更好的了解社會及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後者使人更好的了解自我及其成長過程;前者本質是一個教育過程,後者本質是一個討論過程;前者以示範教育為基本手段,後者以尊重和理解為基本手段。具體來說:
一、目的不同
思想品德課致力於解決學生高層次社會定位問題,主要是關注學生的政治立場、思想傾向、方向問題,關注他們的法制意識、道德意識、社會規范等問題;而心理輔導活動課則主要解決學生心理成熟不成熟、是否健康的問題,主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人格完善及社會適應性問題,預防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心理不適應或心理困擾問題。
二、內容不同
二者在內容上有交叉,有共同的部分,如教育和引導學生做人,但各自也有一些對方所包含不了的東西。如團體心理輔導的學習輔導、考試焦慮克服等就不屬於思想品德課范疇,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一般不直接解決政治立場、思想信仰等問題,而這些則是思想品德課的主要內容。
三、原則不同
心理輔導活動要求教師不替學生做價值判斷;而思想品德課則要求教師有明確的價值傾向,往往要旗幟鮮明。思想品德課強調要顯現矛盾,面對現實,鼓勵學生有勇氣公開承認錯誤;而心理輔導活動雖也有面質技術的應用,但也允許暫時地迴避現實,運用平衡的方法及心理防衛機制,引導學生宣洩、外化、合理化或幽默升華等方式來緩解內心的不滿與沮喪、緊張與沖突。
四、學生觀不同
品德教育工作者往往把學生當作塑造對象,把自己視為塑造者;而心理輔導教師則把學生視為有自身需要的「當事人」,把自己看作是從旁提供幫助的協助者。品德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是持「評價性的學生觀」;而輔導教師則更多持「移情性學生觀」,強調給學生尊重、理解、支持、信任,要設身處地理解學生的處境和感受。
五、實施形式不同
思想品德課側重由外向內的理論灌輸和道德教育;而心理輔導活動課則側重由內向外的自我體驗、自我感悟、情緒的釋放和個性的張揚。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