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障礙的心理輔導
Ⅰ 造成老年人心理障礙的原因有哪些
老年人所出現的一系列心理問題,是由多種多樣的原因造成的。比如生活環境的變化,親人朋友的變故等。經過心理學家多年的研究發現,老年人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工作變化造成的心理問題根據我國的政策法規,人到老年就會離退休,不再工作,安享晚年。剛剛從幹了幾十年的工作崗位上退下來,老年人會感到無所適從,茫然無措。同時,經濟收入的降低,工作夥伴的分離,社會角色以及生活環境的改變,都會給老年人心理上出現問題,情緒上也容易產生失望、茫然、沮喪、憂傷、憤怒、多疑等多種消極心態。
2.家庭問題造成的心理障礙離退休後老年人多半是在家裡度過晚年時光的,老伴、孩子、家庭代替工作成為了他們的第一關心的對象。如果家庭出現矛盾,成員之間彼此關系緊張,就會使老年人出現嚴重的失落、傷心、抑鬱的感覺。而更加不幸的是,如果老夫老妻一方突然去世,更會使老年人造成嚴重的精神打擊,使其陷入極度悲傷中。
3.生活環境的改變帶來的心理問題有的老年人子女不在身邊工作,會有在父母退休後將其接到身邊的想法。突然之間改變了生活環境,從農村來到城市或換了新的城市或移居國外,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群、文化的差異都會讓老年人一時間無法適應,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嚴重影響其心理健康。
4.經濟名譽問題如果各方面的原因造成老年人經濟上的拮據,他就會有很重的心理負擔,若一旦不慎錢財被騙或被盜就會使其懊惱不堪甚至痛不欲生。而辛苦一輩子的老人,如果在晚年還得不到別人的尊敬或名譽受損,就會有嚴重的心理不平衡,感到自己白活了這么多年,有嚴重的被社會、周圍人群遺棄的感覺。這些都會造成老年人心理上的極大傷害。
5.天災人禍老年人身體機能已經嚴重減退,不能夠像年輕人一樣再去經歷大的風雨,而應該安享晚年,生活平淡而充實,沒有大的波瀾。所以他們最害怕在自己的晚年生活中遇到天災人禍,社會動盪不安,這些也會給他們帶來嚴重的身心傷害。
Ⅱ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
一、老年人常見心理病症
1、抑鬱症
抑鬱症是老年人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常伴有其他軀體疾病,老年人抑鬱症患者通常表現為情緒低落或抑鬱,對生活失去興趣,日常生活沒有快樂,睡眠不佳,慢性疼痛,記憶減退,甚至持續產生死亡念頭。老年人患上抑鬱症是十分危險的,嚴重的甚至會導致老年人自殺。
2、焦慮症
生活中經常看到有些老年人心煩意亂,坐卧不安,有的為一點小事而提心吊膽,緊張恐懼。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焦慮,嚴重者稱為焦慮症。他們身體本無疾病,或僅有一點無傷大雅的小病,卻擔憂自己的病治不好,不斷輾轉於各處求醫問葯,做各種化驗檢查,遍嘗各種偏秘祖傳方;過分擔憂家人的安全和健康等等;對某種治療或葯物過度依賴,甚至覺得離了它們就沒有活下去的勇氣。種種表現提示「杞人憂天」式的恐懼擔憂是焦慮症的核心症狀,與現實處境不符的持續恐懼不安和憂心忡忡是其臨床特點。
3、疑病症
疑病症是一種老年人常見的心理疾病,患者常懷疑自己患了某種軀體疾病,或是斷定自己已經患了某種嚴重的疾病,感到十分煩惱,其煩惱的嚴重程度與患者的實際健康狀況很不相稱。患有疑病症的老年人性格上都有一定的缺陷,例如敏感、多疑、易受暗示;孤僻、內向,對周圍事物缺乏興趣,對身體變化過度關注,以及過分自戀等。
4、神經衰弱
神經衰弱主要表現為精神易興奮,控制不住,精力不足,情緒性疲勞,失眠,頭痛,心悸等,病程可達數十年,症狀可有間歇,病情容易反復。一般而言,老年人睡眠時間多在5~7小時之間,並常常有睡眠淺、早醒、多夢的現象。睡眠障礙是老年人神經衰弱最主要的表現。
5、老年痴呆症
據統計,65歲以上的老年人有10%存在智力障礙,其中1/2可發生老年痴呆。老年痴呆症主要表現為記憶減退和多種形式的認知功能減退,比如記憶力減退、語言功能障礙、定向力障礙、推理判斷思維減退等。
6、老年性精神分裂症
此類精神病分為三種類型:①以往有分裂症,晚年仍保持有發作特點,但症狀常減輕,當有誘因時,可加重。②晚發性分裂症,即60歲以後第一次出現精神症狀,具有性感妄想,性感幻覺障礙,但發作時間短,妄想和幻覺常在晚間明顯。③緩慢進行性連續型。發病日期很難確定,既往可能有神經症或類似人格變態的表現。一般來說,妄想在進入老年期以前便已形成,整個病程時間較漫長。
老年人常見心理
1、黃昏心理
因為喪偶、子女離家工作、自身年老體弱或罹患疾病,感到生活失去樂趣,對未來喪失信心,甚至對生活前景感到悲觀等,對任何人和事都懷有一種消極,否定的灰色心理。
2、自卑心理
由於退休後經濟收入減少,社會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視,而產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現為發牢騷、埋怨,指責子女或過去的同事和下屬,或是自暴自棄。
3、無價值感
對退休後的無所事事不能適應,認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會的累贅,失去存在的價值,對自己評價過低。
4、不安全感
有些老年人對外界社會反感,有偏見,從而封閉自己,很少與人效,同時,也產生孤獨無助的感覺,變得恐懼外面的世界。
5、懼死心理
這類老人懼怕談論死亡,不敢探視病人,怕經過墓地和聽到哀樂,甚至看到一隻死亡的動物也備受刺激,不敢正視。
6、害怕孤單心理
這是老年人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異常,這類老人既希望別人關心照顧,又害怕由於過分期望而出現過大的心理落差和失望,於是常常拒絕與他人交往,因而會變得行為孤獨、性情孤僻,與周圍人的距離越來越遠。
保持良好的心態和精神面貌不僅是對保健養生,也對疾病康復非常有幫助。特別是一些身心疾病,即疾病狀態與心理情緒存在密切聯系的疾病,如高血壓、老年性痴呆、更年期綜合征等,良好的情緒會給它們帶來幫助。
Ⅲ 老年人應如何預防心理障礙
具體是哪種心理障礙呢?
先建議:
一,親友、晚輩們多關心、照顧老人回,多與老人交流、聊天答,多了解老人的心事、難處,幫老人打開心結、排憂解難。
二,時常帶老人戶外活動、運動、散心一下,游游園,散散步,吃吃飯,會會友……調整一下精神狀態。
三,支持老人擁有一些積極、健康的興趣、愛好,包括看看書,練練字,寫寫詩,養養花,喂喂鳥,聽聽戲什麼的……
四,找時間,可以咨詢心理醫生。身體有疾病的話,積極治療、調理疾病。慢病可以考慮中醫調理。
Ⅳ 老人經常遇到哪些心理問題應該如何疏導
由於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的差距以及個體差異的存在,對老年的年齡劃分是很困難回的。老年人的常見答心理問題從以下幾個需求分析:
第一,健康和依存的需求。人到老年,身體的各方面的技能都有所下降,行動遲緩,記憶力量減退等。因此會容易產生畏懼的心理,害怕變老,擔心生病,懼怕死亡。
第二,工作的需要。
第三,安靜的需要。老人一般怕吵鬧,希望能有一個安靜的環境。同時老年人的心理習慣之一是傾向回憶往事。
第四,尊敬的需求。老人需要別人的尊重和理解,如若不然,很容易造成抑鬱、意志消沉等不良情緒,甚造成了心理障礙。
親若覺得回復有幫助,請採納喲。
Ⅳ 老年人消除心理障礙有哪些方法
心理社會因素所造成的心理障礙會引發人類多種疾病,甚至會產生嚴重危害人們健康的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等心身疾病。每個人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中,幸福、歡樂與痛苦、悲傷是相互交織、碰撞、交替和並存的,必然會遇到各種矛盾,遭受多種心理刺激。如果精神上遭受挫折,必然會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緊張。如工作上得不到重用,事業上遭到猜忌排擠,同志、鄰里關系不和,家遭意外,親人喪生,婚姻失敗等。
心理緊張多數可以通過體內的平衡、調節控制系統加以調整平息。但因心理刺激強度過大,或因持續時間較長,或因同時遭受多種心理刺激的綜合作用,而又未能及時地解脫和調控,就會發生心理障礙。心理障礙是心理不健康的開端,是導致心理疾病(包括心身疾病和心理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須要及時地消除心理障礙,這就要求在外界的不良刺激對心理造成影響之時,用正確的方法對待它、解決它。下面介紹一些消除心理障礙的保健方法。
總的原則是:要堅定生活信念,樹立崇高理想,明確奮斗目標,使精神有所寄託,生活感到充實。要有自信心,對自己的能力,經驗以及取得的成績能夠正確地評價。能夠使自己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使自己的心態始終置身於平穩的狀態中。如果能做到這些,那麼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與挫折,都能使自己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它。
Ⅵ 老年人怎樣對待心理障礙
中外醫學有關臨床資料來看,有些老年人晚年常發生以下心理障礙: (1)精神疲勞。內其注意力不容集中,疲乏無力,記憶力減退,特別以近事記憶減退最為明顯,感到記不住數字、人名,有的食慾不振。 (2)神經過敏。情緒不穩,煩躁易怒,缺乏耐心,常因小事與人爭吵。對外界刺激如聲音、光線等特別敏感,常因這類刺激干擾了自己的工作與睡眠而生氣。睡眠淺而多夢,機體的內感覺增強,如心臟、血管的搏動和呼吸的動作等,這些平時不易察覺的器官活動卻能強烈地感覺到。因此,感到五臟不安,周身酸痛、頭痛。 (3)失眠。通常入睡困難,輾轉反側,煩躁不安。常試圖強行控制或默背數字以誘導入睡,然而,越緊張就越興奮。清晨頭重身乏,睡意仍未解除,白天昏昏沉沉,到夜裡又擔心「睡不好」,形成惡性循環。有些老人則表現睡眠淺,易驚醒,多惡夢。
Ⅶ 有哪些老年人消除心理障礙的方法
總的原則是:要堅定生活信念,樹立崇高理想,明確奮斗目標,使精神有所寄託,生活感到充實。要有自信心,對自己的能力,經驗以及取得的成績能夠正確地評價。能夠使自己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使自己的心態始終置身於平穩的狀態中。如果能做到這些,那麼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與挫折,都能使自己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它。
學會駕馭情緒
不善於駕馭自己情緒的人總會有所失。一個人的情緒可以使學習、事業成功,也可以使學習、事業失敗。學會駕馭自己的情緒是最明智的選擇。人們的情緒和其他一切心理過程一樣,是由大腦直接調控的。聰明的人是用理智駕馭自己情緒的,是情緒的主人。
學會寬宏大度
只有有度量的人,心胸才會開闊,才可團結更多的人。缺乏度量的人,處處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常常是孤家寡人。
每個人都要加強修養,經得起批評甚至冤屈,克己讓人。以大局為重,寬宏大度,利己利人。
學會理智與調控
用理智調控是用清醒的頭腦和較高的道德修養來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使其激烈的情緒逐漸緩和,慢慢消退。
學會聽從勸告
人隨喜、怒、哀、樂變化是常有之事,不良的情緒一律壓抑有損健康,應及時找親人、知心朋友傾吐胸中郁積與憤懣,聽其相勸,達到情緒的緩解。當事者迷,旁觀者清,當向朋友說出真情後,一定會得到朋友的忠言相勸,避免糾紛,不良情緒得以轉移。
學會轉移注意力
在憤怒時,大腦出現強烈的興奮灶,如果能及時有效調節這一興奮灶,使轉變為抑制狀態,則可獲得心理上的平衡。如當情緒被激怒時,盡量抑制發怒,可以走開做點別的事,如唱歌、看電影、散步、打球等,強制性將注意力轉移。「風平可以浪靜」,心平氣和的去解決矛盾,往往可以得到滿意效果。
加強個人修養
在刺激面前,有的人卻能泰然處之,應付自如。這就是他們的自我修養水平較高,能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面對現實會隨時遇到苦惱,是去發牢騷、動情緒,還是藉此發奮圖強,這要看一個人的修養水平的高低。「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常宜放眼量」。
學會自我暗示
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往往會碰到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在這緊要關頭,當遇到挫折或失敗的事情,告訴自己「要冷靜、沉著」;「吃一塹長一智」;在大喜事面前,自敲警鍾「要謙虛謹慎,再立新功」;這種積極的自我暗示是使自己變消極為積極,情緒穩定、頭腦清醒、以利再戰的重要手段,也是使人應付各種環境、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工作、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
學會消除悲觀情緒
恩愛夫妻在喪偶之時,免疫系統會發生嚴重改變,免疫細胞數量急劇下降。其他原因所致的悲觀失望,同樣會使中樞神經系統失去平衡,致使內分泌失調,免疫機制下降,疾病會乘虛而入,如發生癌症、心腦血管疾病等。
搞好心理過渡
當面臨離退休回家的急劇轉折時,這種從台前一下轉入幕後,會使心理出現急驟波動,如空虛、寂寞、孤獨、苦悶、惆悵等,出現不平衡及不適應的嚴重現象,甚至發展成病態心理。為此,在中年期或中年後期(45歲以後)就要學會自身心理保健,提前為老年到來作好思想、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准備和訓練。例如:過去長期坐辦公室的人要培養多散步、運動、旅遊等愛好。自己偏向內向的性格,要嘗試多參加些演出、舞蹈,結交新朋友,組織有益的集會等,使性格有所轉變,改變壞的行為,保留好的習慣。
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每個人早晚都要從工作第一線退下來,工作和生活范圍變小,多數人能順利進入退休生活,心情愉快,生活內容會豐富多彩。而有相當一部分人會產生「退休綜合症」,產生心理波動、情緒不穩、空虛、孤獨、無所適從、意志消沉、生活沒節奏、沒責任感、食慾不佳,重則出現失眠、頭痛、心血管疾病。
Ⅷ 你好,老年人的心理問題有什麼辦法可以疏導的嘛
老年人的心理問題要進行心裡干預疏導的話,相對更加困難一些,因回為長期的這種性格人格已答經固化了,如果感覺痛苦,願意接受治療的話,效果會好很多,不管怎麼樣?出現問題了,還是盡早接受專業的治療為好。時間越長,問題會更加嚴重的,以後更難治療。
Ⅸ 老年人消除心理障礙的方法有哪些
學會駕馭情緒
不善於駕馭自己情緒的人總會有所失。一個人的情緒可以使學習、事業成功
Ⅹ 一位老人的心理障礙
我感覺是不得了老年抑鬱症,最好去看一下,別去神經內科,直接去精神病院。一定趕快看,時間拖長了容易惡化。
一、老年抑鬱症的表現
對於老年抑鬱症的表現及防治,張柏芳教授作了如下幾種類型的介紹:
遲滯性抑鬱症
王老太,72歲,近半年變得不愛運動,動作緩慢僵硬,很少的家務勞動需很長時間才能完成,亦不愛主動講話,屢問之,才以簡短低弱的言語答復,面部表情變化少,有時雙眼凝視,對外界動向常無動於衷。家人帶她到醫院內科求治,疑診帕金森氏病,但用美多巴等葯物治療無效。張副教授在接診這個患者時,發現提到她老伴時,患者眼含淚花,反復追問才講許多事情自己都做不了,想不起怎麼做,頭腦一片空白。這是老年抑鬱症中並不少見的遲滯性抑鬱,通過抗抑鬱葯物治療,王老太完全康復了。由此可見,由於年老體弱,家人和醫生更重視患者的軀體症狀,而情緒障礙很容易被忽視,尤其是像王老太這種表現為遲滯性抑鬱的患者,由於行為阻滯,隨意運動缺乏和緩慢,軀體及肢體活動減少,其抑鬱症被軀體症狀所掩蓋,更易誤診為帕金森氏病。
激越性抑鬱症
激越性抑鬱症也常見於老年人,並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患者常產生沒有緣由的不安、茫然、焦慮恐懼,終日擔心自己和家庭將遭遇不幸,將大禍臨頭,嚴重時搓手頓足,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終日;喋喋不休,經常想起一些不愉快的往事。有位老人整日擔心孫子被綁架,自己身體並不好,但每天來回四次接送孫子,風雨無阻,經常打電話到孩子學校詢問情況。病人往往否認自己有抑鬱的情緒,而是責備自己做錯了事,怕導致家人和其他人不幸,嚴重的甚至企圖自殺。
以疑病為首發症狀的老年抑鬱症
還有大約1/3的老年抑鬱症病人以疑病為首發症狀。疑病內容常涉及多個系統如失眠、頭疼、胸痛、背痛、腹痛及全身疼痛、胸悶、心悸、厭食、胃腹不適、腹脹、便秘、口乾、手顫、出汗、周身乏力等。睡眠障礙是最常見的症狀,常常成為病人就診的主訴內容。病人入睡困難,淺睡易醒,常有早醒,醒來後難以再入睡;少數病人反而表現為睡眠過多,整天睡,醒後仍感疲倦乏力。有些病人感到心情差,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但往往將情緒低落歸咎於軀體問題。病人反復進行各個系統的多種檢查,當多種檢查未發現明顯的器質性病變時,應該考慮到老年抑鬱症。
假痴真呆抑鬱症
還有一些老年抑鬱症患者,早期沒有得到識別和治療,當病情發展到嚴重階段時,有記憶減退、智能障礙、思維抑制類似老年性痴呆症的表現,對這類病人,尤其要注意鑒別「假痴真呆抑鬱」情況,以免貽誤病情,貽誤治療,影響康復。張老伯92歲,家人發現近半年來,他變得不愛看書看報,也不看電視,一家人談論時事新聞,他也不參與,直到有一天老人自言自語「早一點走多好,活著這么沒意思」,才引起家人的重視。張副教授經過詳細的精神檢查,確診為老年抑鬱症,用抗抑鬱葯治療兩個月後,發生了戲劇式的變化,張老伯恢復了病前談笑風生、談吐自如的神態,生活又回到從前充滿活力的軌跡。
二、老年抑鬱症的防治
張副教授認為,老年抑鬱症的治療主要是抗抑鬱葯物治療和輔助心理治療。調查顯示僅僅有10%~40%的老年抑鬱症患者接受了正規的葯物治療。目前的抗抑鬱葯起效較慢,一般要服用2周後症狀才有所改善,有的要8周才能取得臨床功效,在症狀完全緩解後仍需維持治療至少6~12個月,其目的是預防復發。患者及家屬常抱僥幸心理不堅持服葯鞏固治療,大約12%~24%的病人會復發。心理輔導一般應由專門的醫務人員或心理醫生進行,同時家屬要積極配合,主要是進行支持性心理治療,給病人安慰、勸解、疏導和鼓勵,幫助其解除精神壓力負擔,提高他們的理解程度和適應能力。
張副教授強調,還有一點需要高度重視,老年抑鬱症自殺的危險比其他年齡組大得多,抑鬱症自殺率約15%,老年抑鬱症高達25%,因此,對老年抑鬱症患者要多加監護,嚴防其自殺。
預防老年抑鬱症要從個人、家庭、社會三方面著手進行。老年人要豐富自己的日常生活,多學新知識,培養新的興趣愛好。多參加文體活動,多交朋友,還要學會傾訴,心裡有什麼不痛快的事,要向子女或朋友訴說。作為子女,要盡力保持家庭和諧氣氛,家庭成員間要多關心、支持,要耐心傾聽父母的嘮叨,多和父母聊天,給予老人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老年人容易產生孤獨感和無用感,全社會應該重視和尊重老年人,給他們更多的關心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