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心理輔導方案
1. 親子溝通的12種好方法,你用對了幾種
1教導孩子解決問題從學會系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
2.給孩子表演的舞台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
3.讓孩子隨性玩耍
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
4
教導孩子關懷他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
5.鼓勵孩子多運動,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6.笑口常開,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7,有創意地贊美孩子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
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8.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盡量遵循健康原則,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9.激發孩子的藝術天賦
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
10.常常擁抱,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
11用心聆聽,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
12.放棄完美主義,
2. 如何做好青春期的親子溝通 教案
其實所謂親子溝通,更多的是聆聽孩子的心聲,讓他談出自己的感受和所遭遇的問題,再給予指導和幫助。這是一個順延的過程,不能跳過任何一個環節。為了幫助爸爸媽媽更順利地開展育兒生活。 第一計:放低姿態,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思考問題 當我們高高在上時,自然會與孩子拉開一定的距離,溝通便無從談起。其實,孩子有他們眼中的世界,只有放低做父母的姿態,蹲下來和孩子站在同一個高度對話,我們才會找到許多曾經不解的答案。 筆者曾經聽一位媽媽聊起他淘氣的兒子,這個4歲的男孩似乎有著天生用不完的精力,連刷牙時也總是不停扭動身體,對著鏡子扮各種鬼臉。媽媽一再提醒他要好好刷牙但收效甚微,直到有一天,媽媽自己在刷牙的時候,突發奇想地蹲到了兒子的高度,來嘗試一下令兒子百玩不厭的動作,終於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原來,在兒子的高度看過去,鏡子略有凹凸不平,成像便有哈哈鏡的效果,這個發現讓媽媽都覺得很有趣,更別說對一切充滿好奇的兒子了。 唯有信任,才可能讓孩子願意把自己的心交給你。其實寶寶年齡越小,親子之間的信任度越高,小寶寶看到爸爸媽媽總會伸出手讓爸爸媽媽抱,這便是對於信任最好的詮釋。然而,隨著寶寶日益長大,親子之間的信任度卻可能呈下降趨勢。改變這一現狀的最好方法便是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尊重與關懷。父母要擴大與孩子的溝通范圍,除了學業,更要關心孩子的快樂與煩惱。 在這里,推薦使用跨級培育法,即用超過其年齡段的一些內容,如用教育6歲孩子的態度去教育3歲的孩子,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在孩子創造力和模仿力非常活躍的時候,培養出良好的習慣,還可以讓孩子感到你對他是有信心的,從而可以提升親子之間的信任感。比如,可以帶著孩子走進廚房,做一些親子料理,讓他品嘗家務勞動的喜悅,或者有意識地給孩子布置一個小任務,讓他去完成,考察他獨立能力的同時也可以很好地提升解決問題能力。在這樣的日積月累中,親子信任度也會得到提升。 第三計:尊重孩子,多給孩子選擇權 同時,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他也會知道,爸爸媽媽會像指路明燈似地幫助他,站在他身旁。一方面有來自父母的尊重和理解,另一方面,當自己犯錯誤時又能夠得到父母的指導和幫助,這種狀態對於孩子而言是很棒的,而當孩子有了積極的成長心態,親子溝通當然也會變得更為順暢。所以,不妨讓孩子做一些小的選擇,練習思考能力,學習對自己的決定負責,在生活中學習思考。比如吃飯、上幼兒園、過馬路,爸爸媽媽都可以和孩子討論對話,並讓其學會思考,千萬不要事事包辦。 第四計:觀察孩子的個性,發展其興趣特長 我們知道,讓孩子成為全能寶寶的可能性並不太大,所以要觀察其個性特點,讓孩子在幼兒時期盡量發揮其特長,抑制其一些不好的習慣。當爸爸媽媽了解了孩子的特質後,才不會盲目地施教。建議可以通過一些活動,如親子閱讀、親子游戲等引導其特長,從而弱化不好的習慣。 第五計:與孩子做朋友要控制尺度 從孩子的成長與情感需要出發考慮問題,與遷就、溺愛不同。當然,威信的建立是以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為基礎的,而不是靠威嚴來形成的。父母既要平等地對待孩子,使孩子樂於與父母玩耍、游戲,又要建立起父母應有的威信。如果以10次親子溝通的過程來說,不妨和孩子做8次朋友,2次扮演長輩。始終要記得,我們和孩子可以是很要好的朋友,但還是要讓他了解我們家長的角色。爸爸媽媽應該在世俗的成功與快樂間找一個最好的平衡點,從某種程度上,孩子的未來是父母的選擇。 不妨通過孩子的繪本讀物來了解孩子的世界,還可以通過bedtimestory或晚安吻、擁抱等肢體接觸來建立親密溝通,這樣不僅可以培養親子關系,也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在育兒的過程中,我們也常會遇到孩子無理取鬧,這時,爸爸媽媽一定要堅持固有的原則,盡量不要讓孩子覺得哭鬧可以達到目的,同時又要給予孩子同理心,讓他知道你是理解他的,等孩子發泄完不良情緒後,再做進一步溝通,告訴他對與錯,這時效果會很好。
3. 親子溝通良好家庭的溝通模式案例
建立規則,明確告訴孩子什麼不能做什麼能做,無規則不成方圓。有了規則再告訴他在哪一條上犯了錯誤,不過不要太過於拘謹和失敗,因為那會約束孩子的成長
4. 如何進行有效的親子溝通
父母與孩子間的親子關系是否良好,親子溝通技巧發揮了關鍵作用。良好的親子溝通能讓家庭氣氛更和諧,教養子女也變得更輕松。然而,還是有很多父母大嘆和孩子難以溝通,或是已經盡力去和孩子「溝通」,但親子關系還是不太融洽。那麼,家長怎樣與自己的孩子進行溝通呢? 一、做孩子的朋友。 做孩子的朋友,平等地對待孩子,這是與孩子良好溝通的基本要求,如果父母高高在上,擺盡做家長的威風,板著面孔說話,那麼,還怎能要求孩子向你說心理話。把孩子當作朋友,和他談心。可以告訴他你每天經歷的事,也可以問問他,他一天經歷了哪些事。如果他告訴你,他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情,那麼,不要訓斥也不要生氣,多聽少講。當他認為和你聊天沒有「被懲罰的威脅」時,他才會無所不談。和孩子做朋友,還要學習他的「語言」,而不是要求他學習你的「語言」。如果你不學新知識,不接觸新的思想觀念,知識匱乏,思想陳舊,你就不能理解現在孩子的所思所想。家長應該盡量多接觸點流行的東西,比如流行的思想,流行的服飾,流行的技術,流行的音樂,以減小代溝,創造彼此信任的溝通渠道。 二、多贊美、少批評。 恰到好處的贊美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興奮劑、潤滑劑。家長對孩子每時每刻的了解、欣賞、贊美、鼓勵會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在生活和學習當中,孩子不管是有意或無意那怕是一點微小的進步,都要及時的給以表揚,家長不妨感謝孩子的進步給自己帶來快樂的享受,這樣會增加孩子的自重感和責任感,他會更加再接再厲。對於孩子的錯誤家長要勇於承擔責任,不能一味的批評孩子。切記:贊美鼓勵使孩子進步,批評抱怨使孩子落後。 三、與孩子一起做事。 經常和孩子一起做事,在做事的過程中實現溝通,這點也很重要。比如說,父親和孩子一起玩玩球,母親和孩子一起布置布置房間,一塊給家裡做一個梯子搭一個架子什麼的,家長一定要充分利用跟孩子一起做事的機會。
5. 親子關繫心理咨詢
朋友你好。從你自己的描述中說,家人對你管教比較嚴,而你自己13歲就在外邊上學,離家也很早,一個月回一次家,和家人的溝通相處的時間也較短,而現在和家人處於一種矛盾的階段,很渴望改變。從你的這些話里,不難看出,你認為你缺乏家庭的「關愛」,所以甚至於你的標題都用了「親子」,側面反映出你渴望家人對你親近。 其實,血濃於水。或許每個家長對待子女的方式都不一樣,有的家長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有的家長則喜歡子女自然成長,有的家長希望子女有出息,成龍成鳳!每一種家庭模式下,都和家長自身對生活,對社會的認知不同而不同。但不管是何種異樣,不變的卻是親情的「愛」!你不認同的關愛方式,家人卻偏偏給你,這讓你遠離他們,甚至覺得感覺不到他們對你的愛。而做父母的內心也同樣很受煎熬,因為他們給子女愛,但是子女卻不領情。矛盾就越積越深! 而找到這個矛盾的根源卻只是化解難題中最簡單的開始,並不是一把一擰就開的鑰匙!畢竟他們生活的時代,接受的信息,以及這么多年的生活方式,不可能簡單就改變!你也畢竟22歲了,也有22年的生活經驗了,兩個不常在一個環境里生活的兩代人,接受的觀念,和期待的「愛」,以及對愛的理解肯定都是不同的!但是想化解就必須為之努力,找到矛盾的根源,就平心靜氣去和對方表達!家人不接受你的觀點,只是因為在他們眼裡,你是個孩子!他們沒看到你的成長!試著先改變一下自己,不要太內向,什麼感情都內斂起來,你不說,誰知道呢?但是也不要吵,因為你吵著說這就只能說明你是個孩子!先試著去表達你對他們的感謝,沒有那個父母不會被子女子女真誠的感謝而感動的?!他們辛苦生活,管你很嚴,只是他們的愛,他們不求你真的匯報什麼,但是你一句真誠的感謝,他們會真切得看到你的成長!經常得溝通,在溝通中表述你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你對愛的理解,你渴望得到的是什麼樣的愛。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親情之間的矛盾,不要指望一下就化解!去改變你能改變的,然後坦然得去接受你不能改變的!
6. 如何解決親子之間有效溝通的難題
父母和子女之間總是存在隔閡,在很多事情的看法上存在分歧,難以互相溝通,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人的心理結構、人生態度以及在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和調整。父母和子女的人格形成時間相差了二三十年,從而具有了不同的世界觀,雙方在興趣、品味、觀念、做人尺度等很多方面都存在差異,很難調和。 父母的責任在於撫養、教育、關愛子女,至於理解子女是他們能力范圍之外的事,而且往往是父母費盡心力要去了解子女,但子女不願與父母溝通和交流。親子之間的深入了解並不是必要的事,如果我能夠互相理解,就該當作額外的獲得來珍惜,如果不能夠也要坦然相對。 愛與理解之間並不存在必然的聯系。愛是天性使然,是生命最初的本能,與生俱來,無需培養與練習,而理解則要基於理智、共同的生活等外在條件的基礎之上。愛與理解雖然並不矛盾,但也無法融合。 父母渴望理解子女是因為他們想通過這種方式付出更多的關懷;而子女渴望被理解是因為他們想得到更多的關懷,所以理解只是愛很小的一個方面,一種表現形式,它不是必需的。 愛是聯系父母與子女的最重要的方式,父母是子女所需要的愛的唯一供給者,而理解是很多朋友都可以做到的事,所以不能因為得不到理解這種額外的賜予而對愛本身失望。父母與子女之間沒有理解也許是一種小小的缺憾,但愛有穩固的根基支撐著親情的重量。 理解遠不如愛有力量。在子女遇到困難的時候,理解和愛雖然同樣對解決問題沒有作用,但父母通過愛而傳遞給子女的勇氣往往比得到理解更為重要。 理解是表象,愛是實質;理解是冰山露出海面的一角,愛是掩藏在海面下的偉大。
7. 怎樣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每個人都會經歷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也是最讓父母頭疼的時候,他們的情緒時好時壞。
他們也不願意給父母溝通,每天都把自己關在自己的房間里,不讓父母踏進自己的地盤。
他們總是喜歡和自己的朋友交流,喜歡把自己的心事告訴朋友,但是卻不對父母說任何關於自己的事情。
很多的父母都認為是孩子的問題,孩子當然有責任,但是父母也應該負責任。
有的孩子也有青春期,但是他們卻和父母相處的很好,當他們有心事的時候一樣願意和父母說,這是因為父母處理方式的不同,所以才造成了孩子不願意和自己溝通。
想要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溝通,首先,父母應該尊重他們。那時候的孩子是為自己長大了,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大人了。
所以家長不要再為他在安排一切,認為他們什麼事情都做不好,然後一直在他們身後念叨,其實這是讓他們厭煩的。
尊重他們,就要尊重他們的一切,包括他們的思想,當然這並不包括他們壞的思想。
但是像那種偷看日記之類的事實,父母就不要再做了,因為這只會讓孩子更加拉開與你們的距離。
我初中的時候就是這樣,我發現我媽媽偷看了我的日記,但是我真的特別生氣,我認為她特別不尊重我。
因為那是我的隱私,即使是我的媽媽,她也沒有權利偷看的,於是那段時間我和她的關系很僵。
父母多傾聽孩子的意見,不要自己太過專權,有時候孩子想說的話還沒說完就被父母打斷了,這只會讓他們不想和父母交流,所以父母對孩子應該耐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