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輔導送教
① 通過觀察他人在一定情境的行為,能夠有效地促進學活動的發生,這是什麼觀點
一、以科研引路,教科研同步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從1996年以來,堅持科研引路,向科研要質量,在理論指導下實踐,邊實踐邊研究,不斷提高理性認識,不斷深化實踐,使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又以理性認識指導實踐活動。循環往復,逐步走出一條促進幼兒心理發展的道路。 1、學習和研究同步,理論認識和工作實踐共同提高 在理論上系統地學習,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點、原則、途徑和方法等,把握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增強了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覺性,而且提高了所需知識和能力。組織了二十多次講座,翻閱大量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料,進行10萬字的情報研究,並請專家指導,減少了盲目性,使得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規范化、科學化。 2、教科研同步,心理教育能力和保教能力共同提高 以科研帶教研,教研促科研的兩條腿走路,並找到了結合點。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標具體化、科研課題化、管理規范化、責任指標化四個操作層面上展開。每位教師參與科研,密切地與自身的保教實踐結合起來進行探索、研究。如:「音樂活動與幼兒合群性研究」、「美術活動中的交往、合作」等課題,將教科研融合起來。同時,培養了一批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師群體。 3、教育、教學和科研同時出成果 教科研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學實踐相融合,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其一把五大領域目標和課題研究目標融合起來,制定本園幼兒心理健康的目標體系。其二設計了心理教育活動教案50篇、體育游戲活動24篇,主題教育活動小班三項、中班四項、大班四項共60篇。其三教師的兒童教育觀有了較大轉變,以兒童為主體,以兒童發展為本的觀念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逐步樹立。 二、心理健康教育與一日活動融合的主要途徑 1、游戲活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游戲是幼兒的生命,一日活動中游戲是貫穿於始終的活動。除了游戲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於游戲中,就能發揮發揮增效作用。游戲是合群性的養成、獨立性的培養的極好手段。在角色游戲中,幼兒通過對游戲主題的確立、角色的選擇、情節的發展等活動中,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自我意識的良好發展、合群情感的發展,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協調發展,無疑是有意義的。在實踐中,我們認識到不是所有的游戲對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義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游戲應該具有目標性和針對性。我們歸納為三個原則:游戲的功能性原則;兒童需要原則;針對性原則。我們依據三大原則靈活採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角色游戲、體育游戲等。通過游戲,讓兒童體驗合群的愉悅,增強合群意識,提高合作的能力。 2、教學活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動環節,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學活動,而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教學活動的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論事,「陽春面澆頭」外在式的;也不是對原有材料中內含的心理因素視而不見,不考慮兒童的心理反應,一味地灌輸滲透或是把各類教學活動互相割裂開來。我們在活動組織形式上採用融合模式,實現「跑班制」,打破班級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級組間、各班級間幼兒互相參與活動,從單一的同齡夥伴交往發展到混齡夥伴交往,擴大了兒童交往場合和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合群性。 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兒童人際交往相對頻繁和心理品質自然顯露的時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養。我們利用幼兒研的生活活動進行隨機教育。設立生活角,開展編織、綉花、擦皮鞋等活動,使兒童在共同合作中鍛煉能力,感受一種群體感。 4、體育活動和感覺統合訓練促進合群性發展 體育活促進幼兒大腦的發育,更是促進合群行為發展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感統訓練培養團隊精神、合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質和道德品質同步提高,相互促進。 三、社區、家庭、幼兒園融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證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體化是指幼兒園、家庭和社區共同關注,形成合力,開張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幼兒園是生態環境中學前教育子系統的支柱,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起著導向作用。幼兒園應該主動與社區溝通,優化社區的教育環境,使幼兒從自然的、社會的、規范的環境中,心理得到健康發展。家庭是幼兒賴依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組織,家庭環境的教育功能會影響兒童的健康發展。我們深知問題表現在兒童身上,根子在家庭。因此,我們依託社區優化教育環境,開展心理輔導,提高家庭的教育指導水平。 1、家長學校開設有關幼兒和家長心理的講座 2、開展親子活動 3、開設家庭心理咨詢 4、周日串門子活動 5、對有問題兒童的家庭上門治療、送教 6、開展學習化家庭建設活動 7、開展「社會模擬活動」,讓小區中的中小學生定期來園與孩子們一起游戲活動,或到社區中參與社會活動。通過與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性格的人交往,可以解決獨生子女的任性、自我封閉、不和群的問題。 8、實現時空開放,積極利用社區心理衛生資源,努力形成一體化的教育網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綜合能力。 四、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個別化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根據兒童在幼兒階段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的教育。我們在重視幼兒群體心理健康的同時,必須十分關注個體兒童的心理健康,實施個別教育。 開展個別輔導 兒童合群性發展水平存在差異,每一個兒童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重視對幼兒的個別輔導,是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實效的重要原因。我們經常組織案例討論,學習幼兒心理衛生的理論知識,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從大量的案例中積累經驗,揭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規律性東西。 2.開展問題兒童的心理治療 在我們的幼兒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兒童,心理矯治也是面向全體幼兒不可缺少的一項工作。在同一時空,每一個幼兒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就如每個幼兒都會生病一樣。在發展的某些階段,兒童出現一種或少數幾種偏異行為的現象是十分普遍的。並不是只有發展性和預防性的心理衛生工作是面向全體幼兒的。對這部分幼兒的異常心理,不給予關注和幫助,忽視了整體中的部分,,際上就是沒有面向全體幼兒。每一個幼兒都有可能需要心理矯治服務,因此正確認識矯治的全體性,有利於我們提高幼兒心理衛生重要性的認識和幼兒心理衛生工作的水平。我們對膽怯傾向型的兒童運用行為塑造法,取得良好效果,對孤獨型、被動傾向型的兒童運用認知行為療法、暗示法、箱庭療法等矯治,積累了不少經驗,贏得了家長的認可。
②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途徑有哪些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和方法 一、以科研引路,教科研同步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1、 學習和研究同步,理論認識和工作實踐共同提高 在理論上系統地學習,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點、原則、途徑和方法等,把握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增強了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覺性,而且提高了所需知識和能力。組織了二十多次講座,翻閱大量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料,進行10萬字的情報研究,並請專家指導,減少了盲目性,使得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規范化、科學化。 2、 教科研同步,心理教育能力和保教能力共同提高 以科研帶教研,教研促科研的兩條腿走路,並找到了結合點。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標具體化、科研課題化、管理規范化、責任指標化四個操作層面上展開。每位教師參與科研,密切地與自身的保教實踐結合起來進行探索、研究。如:「音樂活動與幼兒合群性研究」、「美術活動中的交往、合作」等課題,將教科研融合起來。同時,培養了一批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師群體。 3、 教育、教學和科研同時出成果 教科研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學實踐相融合,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其一把五大領域目標和課題研究目標融合起來,制定本園幼兒心理健康的目標體系。其二設計了心理教育活動教案50篇、體育游戲活動24篇,主題教育活動小班三項、中班四項、大班四項共60篇。其三教師的兒童教育觀有了較大轉變,以兒童為主體,以兒童發展為本的觀念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逐步樹立。 二、 心理健康教育與一日活動融合的主要途徑 1、 游戲活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游戲是幼兒的生命,一日活動中游戲是貫穿於始終的活動。除了游戲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於游戲中,就能發揮發揮增效作用。游戲是合群性的養成、獨立性的培養的極好手段。在角色游戲中,幼兒通過對游戲主題的確立、角色的選擇、情節的發展等活動中,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自我意識的良好發展、合群情感的發展,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協調發展,無疑是有意義的。在實踐中,我們認識到不是所有的游戲對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義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游戲應該具有目標性和針對性。我們歸納為三個原則:游戲的功能性原則;兒童需要原則;針對性原則。我們依據三大原則靈活採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角色游戲、體育游戲等。通過游戲,讓兒童體驗合群的愉悅,增強合群意識,提高合作的能力。 2、教學活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動環節,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學活動,而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教學活動的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論事,「陽春面澆頭」外在式的;也不是對原有材料中內含的心理因素視而不見,不考慮兒童的心理反應,一味地灌輸滲透或是把各類教學活動互相割裂開來。我們在活動組織形式上採用融合模式,實現「跑班制」,打破班級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級組間、各班級間幼兒互相參與活動,從單一的同齡夥伴交往發展到混齡夥伴交往,擴大了兒童交往場合和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合群性。 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兒童人際交往相對頻繁和心理品質自然顯露的時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養。我們利用幼兒研的生活活動進行隨機教育。設立生活角,開展編織、綉花、擦皮鞋等活動,使兒童在共同合作中鍛煉能力,感受一種群體感。 4、體育活動和感覺統合訓練促進合群性發展 體育活促進幼兒大腦的發育,更是促進合群行為發展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感統訓練培養團隊精神、合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質和道德品質同步提高,相互促進。 三、 社區、家庭、幼兒園融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證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體化是指幼兒園、家庭和社區共同關注,形成合力,開張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幼兒園是生態環境中學前教育子系統的支柱,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起著導向作用。幼兒園應該主動與社區溝通,優化社區的教育環境,使幼兒從自然的、社會的、規范的環境中,心理得到健康發展。家庭是幼兒賴依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組織,家庭環境的教育功能會影響兒童的健康發展。我們深知問題表現在兒童身上,根子在家庭。因此,我們依託社區優化教育環境,開展心理輔導,提高家庭的教育指導水平。 1、 家長學校開設有關幼兒和家長心理的講座 2、 開展親子活動 3、 開設家庭心理咨詢 4、 周日串門子活動 5、 對有問題兒童的家庭上門治療、送教 6、 開展學習化家庭建設活動 7、開展「社會模擬活動」,讓小區中的中小學生定期來園與孩子們一起游戲活動,或到社區中參與社會活動。通過與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性格的人交往,可以解決獨生子女的任性、自我封閉、不和群的問題。 8、實現時空開放,積極利用社區心理衛生資源,努力形成一體化的教育網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綜合能力。 四、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個別化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根據兒童在幼兒階段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的教育。我們在重視幼兒群體心理健康的同時,必須十分關注個體兒童的心理健康,實施個別教育。 1、 開展個別輔導 兒童合群性發展水平存在差異,每一個兒童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重視對幼兒的個別輔導,是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實效的重要原因。我們經常組織案例討論,學習幼兒心理衛生的理論知識,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從大量的案例中積累經驗,揭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規律性東西。 2、 開展問題兒童的心理治療 在我們的幼兒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兒童,心理矯治也是面向全體幼兒不可缺少的一項工作。在同一時空,每一個幼兒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就如每個幼兒都會生病一樣。在發展的某些階段,兒童出現一種或少數幾種偏異行為的現象是十分普遍的。並不是只有發展性和預防性的心理衛生工作是面向全體幼兒的。對這部分幼兒的異常心理,不給予關注和幫助,忽視了整體中的部分,,實際上就是沒有面向全體幼兒。每一個幼兒都有可能需要心理矯治服務,因此正確認識矯治的全體性,有利於我們提高幼兒心理衛生重要性的認識和幼兒心理衛生工作的水平。我們對膽怯傾向型的兒童運用行為塑造法,取得良好效果,對孤獨型、被動傾向型的兒童運用認知行為療法、暗示法、箱庭療法等矯治,積累了不少經驗,贏得了家長的認可。
③ 初中送教上門教案
通過這次送教上門聽課活動,我受益非常大,今後,我要以兩位名師為榜樣,努力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不斷加強專業知識學習,多反思總結,讓自己有所提高和成長。
④ 如何將「送教上門」堅持下去
湖南省石門縣皂市鎮中心學校多名教職工義務上門輔導學生楊帆的故事讓不少讀者動容。2月12日,常德市教育局下發了《常德市教育局關於開展向萬亞芬等9名同志學習的通知》。9位老師「火」了,讓我們再次傾聽他們的心聲,感受那份大愛與堅守。
皂市鎮中心學校心理輔導老師萬亞芬:「點滴的關愛能讓楊帆同學重拾信心,勇敢地生活,這印證了我們的付出是值得的。只要學生有需要,為了他們的成長,我願意一直堅持下去!」
皂市鎮中心學校地理老師向左平:「關愛學生是每一位教師必備的品格。楊帆同學身患疑難病症,是不幸的。為人師者,能為楊帆提供力所能及的關愛,幫助她渡過難關,我倍感欣慰。」
皂市鎮中心學校英語老師付紅姣:「看著楊帆一點點變得自信起來,我覺得我的努力是值得的!」
皂市鎮中心學校物理老師覃和平:「贈人玫瑰,手留余香。這次的送教上門活動,不僅僅是付出,更多的是感動和收獲,感動於楊帆對生命的堅持和不放棄,收獲的是對教師師德和責任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大愛無聲,為愛前行,2018,楊帆,我們一起努力!」
皂市鎮中心學校歷史老師胡寒松:「堅守農村中學三十年,雖清貧但內心快樂著。教書育人是我的天職,每個學生都是我的孩子。為楊帆送教是我一個平凡老師應盡的義務。」
皂市鎮中心學校道德與法治老師戴琳:「送教上門對我這個新入職的老師來說很有意義,讓我體會到了老師們的奉獻精神和團結協作,也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楊帆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健康成長的嚮往,我會繼續堅持和完善送教工作,為教育事業奉獻出自己的力量。」
皂市鎮中心學校職工、義務送教司機邢承武:「一個學生就是一首詩,一個心靈就是一個世界。為學生和老師們服務是我的職責,我義不容辭。」
皂市鎮中心學校副校長蔡代聖:「因為愛與責任,有了這一次的送教上門活動,這是愛的傳遞。我們會持之以恆將這個活動堅持下去。」
沒錢誰送,所以相關部門做好資金准備。
⑤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有哪些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和方法
一、以科研引路,教科研同步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1、 學習和研究同步,理論認識和工作實踐共同提高
在理論上系統地學習,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點、原則、途徑和方法等,把握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增強了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覺性,而且提高了所需知識和能力。組織了二十多次講座,翻閱大量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料,進行10萬字的情報研究,並請專家指導,減少了盲目性,使得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規范化、科學化。
2、 教科研同步,心理教育能力和保教能力共同提高
以科研帶教研,教研促科研的兩條腿走路,並找到了結合點。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標具體化、科研課題化、管理規范化、責任指標化四個操作層面上展開。每位教師參與科研,密切地與自身的保教實踐結合起來進行探索、研究。如:「音樂活動與幼兒合群性研究」、「美術活動中的交往、合作」等課題,將教科研融合起來。同時,培養了一批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師群體。
3、 教育、教學和科研同時出成果
教科研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學實踐相融合,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其一把五大領域目標和課題研究目標融合起來,制定本園幼兒心理健康的目標體系。其二設計了心理教育活動教案50篇、體育游戲活動24篇,主題教育活動小班三項、中班四項、大班四項共60篇。其三教師的兒童教育觀有了較大轉變,以兒童為主體,以兒童發展為本的觀念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逐步樹立。
二、 心理健康教育與一日活動融合的主要途徑
1、 游戲活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游戲是幼兒的生命,一日活動中游戲是貫穿於始終的活動。除了游戲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於游戲中,就能發揮發揮增效作用。游戲是合群性的養成、獨立性的培養的極好手段。在角色游戲中,幼兒通過對游戲主題的確立、角色的選擇、情節的發展等活動中,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自我意識的良好發展、合群情感的發展,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協調發展,無疑是有意義的。在實踐中,我們認識到不是所有的游戲對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義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游戲應該具有目標性和針對性。我們歸納為三個原則:游戲的功能性原則;兒童需要原則;針對性原則。我們依據三大原則靈活採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角色游戲、體育游戲等。通過游戲,讓兒童體驗合群的愉悅,增強合群意識,提高合作的能力。
2、教學活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動環節,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學活動,而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教學活動的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論事,「陽春面澆頭」外在式的;也不是對原有材料中內含的心理因素視而不見,不考慮兒童的心理反應,一味地灌輸滲透或是把各類教學活動互相割裂開來。我們在活動組織形式上採用融合模式,實現「跑班制」,打破班級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級組間、各班級間幼兒互相參與活動,從單一的同齡夥伴交往發展到混齡夥伴交往,擴大了兒童交往場合和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合群性。
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兒童人際交往相對頻繁和心理品質自然顯露的時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養。我們利用幼兒研的生活活動進行隨機教育。設立生活角,開展編織、綉花、擦皮鞋等活動,使兒童在共同合作中鍛煉能力,感受一種群體感。
4、體育活動和感覺統合訓練促進合群性發展
體育活促進幼兒大腦的發育,更是促進合群行為發展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感統訓練培養團隊精神、合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質和道德品質同步提高,相互促進。
三、 社區、家庭、幼兒園融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證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體化是指幼兒園、家庭和社區共同關注,形成合力,開張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幼兒園是生態環境中學前教育子系統的支柱,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起著導向作用。幼兒園應該主動與社區溝通,優化社區的教育環境,使幼兒從自然的、社會的、規范的環境中,心理得到健康發展。家庭是幼兒賴依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組織,家庭環境的教育功能會影響兒童的健康發展。我們深知問題表現在兒童身上,根子在家庭。因此,我們依託社區優化教育環境,開展心理輔導,提高家庭的教育指導水平。
1、 家長學校開設有關幼兒和家長心理的講座
2、 開展親子活動
3、 開設家庭心理咨詢
4、 周日串門子活動
5、 對有問題兒童的家庭上門治療、送教
6、 開展學習化家庭建設活動
7、開展「社會模擬活動」,讓小區中的中小學生定期來園與孩子們一起游戲活動,或到社區中參與社會活動。通過與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性格的人交往,可以解決獨生子女的任性、自我封閉、不和群的問題。
8、實現時空開放,積極利用社區心理衛生資源,努力形成一體化的教育網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綜合能力。
四、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個別化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根據兒童在幼兒階段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的教育。我們在重視幼兒群體心理健康的同時,必須十分關注個體兒童的心理健康,實施個別教育。
1、 開展個別輔導
兒童合群性發展水平存在差異,每一個兒童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重視對幼兒的個別輔導,是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實效的重要原因。我們經常組織案例討論,學習幼兒心理衛生的理論知識,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從大量的案例中積累經驗,揭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規律性東西。
2、 開展問題兒童的心理治療
在我們的幼兒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兒童,心理矯治也是面向全體幼兒不可缺少的一項工作。在同一時空,每一個幼兒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就如每個幼兒都會生病一樣。在發展的某些階段,兒童出現一種或少數幾種偏異行為的現象是十分普遍的。並不是只有發展性和預防性的心理衛生工作是面向全體幼兒的。對這部分幼兒的異常心理,不給予關注和幫助,忽視了整體中的部分,,實際上就是沒有面向全體幼兒。每一個幼兒都有可能需要心理矯治服務,因此正確認識矯治的全體性,有利於我們提高幼兒心理衛生重要性的認識和幼兒心理衛生工作的水平。我們對膽怯傾向型的兒童運用行為塑造法,取得良好效果,對孤獨型、被動傾向型的兒童運用認知行為療法、暗示法、箱庭療法等矯治,積累了不少經驗,贏得了家長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