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心理輔導課程簡介
Ⅰ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有哪些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1、學習類問題: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
(1)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慾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
(2)厭學是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願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也出現厭學情緒。 大多是因為作業多、上課拖堂等。
(3)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
2、人際關系問題:人際關系問題也是中學生反映較多的問題。其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與教師的關系問題。其主要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學生產生的對抗心理,以及教師的認知偏差等情況給學生造成的壓抑心理,攻擊行為等問題。
(2)同學間的關系問題。中學生除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與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級、同學間有被接納的歸屬感,尋求同學、朋友的理解與信任。
(3)與父母的關系問題。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給中學生一個溫暖的歸屬港灣,專制式的家庭中父母與其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造成兒童孤僻、專橫性格。家庭的種種傷痕,會給中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
(1)中學生心理輔導課程簡介擴展閱讀:
1、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充分開發他們的心理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可持續發展,為他們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
2、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是:使學生學會學習和生活,正確認識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強調控情緒、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
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有心理困擾或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心理輔導,及時給予必要的危機干預,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3、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
減少和避免各種不利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培養身心健康、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心理健康水平的標准,有以下十項:心理活動強度、心理活動耐受力、周期節律性、意識水平、暗示性、康復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會交往、環境適應能力。學校要按照「全面推進、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協調發展」的工作方針,不同地區應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積極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Ⅱ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對於叛逆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溝通!父母要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了解孩子到底想什麼。要讓孩子平安度過叛逆期,北京艾方教育青少年心理專家建議做父母的應該做到下面幾點:
【真心溝通 最重要】
解決厭學問題的第一步是家長能夠理解到孩子的處境,體察孩子的真實感受,走進孩子的心靈,不責備的描述孩子的厭學和由此帶來的結果。讓孩子在被尊重的情況下,敞開心扉,說出自己厭學的真實原因。第二步是把孩子厭學對家長所造成的真實、具體的感受告訴孩子。以上溝通之後,家長知道了孩子厭學的原因,孩子知道了厭學對家長的影響和學習的必要性。剩下的問題就是,家長和孩子平等而互相尊重的協商並且尋找解決厭學問題的辦法,制定出解決厭學問題的方案。
【尊重孩子 關心孩子】
父母不要總是盯著孩子的弱點,不要拿孩子的短處和別的孩子的優點比較,不要老誇獎別人的孩子,也不要老是說自己的孩子有多笨。不要總認為自己講的話是對的,孩子是錯的。在與孩子接觸時父母應盡可能找孩子的優點,多鼓勵孩子,減少孩子對家長的抗拒心理。父母要給孩子發言權、自主權、表決權、時間支配權。
還要做孩子最好的榜樣。父母良好言行能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要少說多看,不要只講道理,還要給出方法。要給予孩子成長的機會,以尊重、疏導為主。不要只看學習成績,可以讓孩子每天運動一小時,讓孩子承擔家中一定的事務,讓孩子在賦予責任中學習自律、自覺。
【營造家庭學習氛圍指導學習】
在解決厭學問題之前,家長們必須首先樹立一種信心:自己的孩子仍然是優秀的,厭學只是他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暫時現象,孩子厭學並不意味著孩子的失敗,少一些指責,多一些賞識。
其次,沒有不愛學習的孩子,厭學只是孩子在學習上缺乏正確引導而導致的一種結果。家長可以建立學習型的家庭,即便是一個厭學的孩子,當他置身於一個學習氛圍非常濃的家庭中時,也肯定會積極地改變的。還有問題可在艾方威爾咨詢和查看;(北京艾方教育 提供)
Ⅲ 中學生心理輔導
我覺得肯定是有心理輔導的
Ⅳ 初一心理課要講什麼內容
初一心理課要講什麼內容------
青春期中學生十種心理矛盾
中學階段是中學生長身體、長知識、長智慧的時期,也是其道德品質與世界觀逐步形成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學生面臨著生理、心理上的急劇變化,加上緊張的學習和陌生的環境,很容易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應,引起心理矛盾。其心理矛盾歸納起來,大概有十種:
第一,美好的願望與心理准備脫節的矛盾
幾乎每個中學生都有美好的願望,對未來充滿著憧憬和嚮往。他們幻想做一個有學問、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師、醫生、企業家、領導幹部等等,而實際上他們當中有一些學習不是很努力的,他們過一天算一天,雖然他們的願望是美好的,但他們追求的全是實現理想後的種種榮譽與享受,而對實現理想需要從現在做起,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卻想得不多,做得不夠,形成了美好的願望與心理准備脫節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教育學生處理好理想與現實的關系,使他們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艱苦奮斗才能實現。
第二,濃厚的享受意識與勞動觀念淡薄的矛盾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中學生越來越講究「實際」,加上一些家長對子女嬌生慣養,在孩子身上花錢大手大腳,使得中學生的消費慾望與日俱增。據我們的抽樣調查,絕大部分學生每天都買零食吃,同學過生日,除禮尚往來外,還要擺酒宴。男生中「煙君子」、「小酒民」大有人在:女生中講究穿著打扮的比比皆是,有的女生還隨身帶著高檔化妝品,不斷更換時髦的服飾。但這些學生中有相當多的人勞動觀念淡薄,他們輕視勞動,甚至認為勞動是多餘的,就連平時學校組織的大掃除也討厭,可以說對勞動採取消極態度、厭惡勞動的思想在一些中學生中是相當普遍的。因此,教師要教育學生懂得愛勞動是人類的美德,通過勞動得來的享受是正當的、光榮的,不勞而獲是一種可恥的行為。
第三,心理閉鎖與渴求理解的矛盾
由於自我意識的發展,中學生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上,從而意識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其他許多不同於他人的心理特點。同時也由於其社會生活經驗的逐漸豐富,他們開始意識到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別。他們願意對「知心朋友」傾吐自己內心的秘密,瞧不起那些用導師式口吻對他們說話的人,不願意同這種人進行感情交流,透露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也不願同長輩透露內心,實行自我封閉。調查中發現,有相當部分的中學生把心裡話「對自己說」或「對日記本說」,向同學和師長隱匿秘密。由於他們把內心的感受隱藏起來,以致常常產生孤獨感。這類學生往往通過記日記、畫畫、寫字等來表現內心的苦悶和孤獨感。他們很需要求得別人的理解,而調查發現有相當部分的中學生認為老師「不理解自己」和「不太理解自己」。解決這一矛盾要求教師和學生交朋友,對他們的行為表示理解,並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把他們從苦悶與孤獨中解脫出來。
第四,獨立意識與依賴心理的矛盾
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學生的心理日趨成熟,他們越來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並開始從「聽話道德」向「平等道德」過渡,要求從大人的約束中解放出來,對婆婆媽媽式的說教及過分關心會產生反感,個別學生會發生頂撞老師現象,甚至對學校、社會產生反抗情緒,可以說他們的獨立意向、主體意識是十分強烈的,但同時他們又缺乏必要的知識與能力。這一是因為學校教育在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方面重視不夠,二是因為傳統的家庭關系中的父母一般也不鼓勵子女過早獨立。調查表明,有相當部分的家長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學,什麼事都可以不管」,所以造成了中學生的實際上的依賴性。這種依賴性不僅反映在經濟上,還反映在生活上,出現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只管學習,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現象。因此,教師要和家長一起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立能力,讓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辦,逐步消除其依賴心理。
第五,情感與理智的矛盾
中學生容易動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們充滿熱情和激情。調查表明,對國家的前途,絕大部分的中學生「充滿信心」和「較有信心」。另一方面,他們的情感又極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容易發生沖動、波動,有時會因一件小事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會因一次小小的失敗而心灰意冷,有時也會為一點小事爭得面紅耳赤。他們的情緒、情感總在兩極擺動,不能冷靜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激動時,如同一隻打足了氫氣的氣球乘風飛舞;泄氣時,則如同一隻斗敗的公雞垂頭喪氣。他們對自己喜愛之事,積極性很高,對自己不感興趣之事,則避而遠之。這一切都說明了中學生的情緒、情感經常處於大起大落、彼消此漲的兩極狀態,而難以及時地用理智加以控制。解決這一矛盾,教師要教育學生學會用理智控制感情,遇事能不急不躁,冷靜處理。
第六,進取心強與自製力弱的矛盾
中學生都有積極向上的進取之心,這與他們強烈的求知慾、自尊心和好勝心是分不開的。但由於他們思考問題不周密,往往帶著濃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因而有時片面地堅持己見,對教師或集體的要求,合乎己意的就去辦,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絕或頂牛,不能控制自己,憑沖動行事,事過之後又非常後悔。這一切都說明了他們意志品質的發展還不成熟,自製力、控制力還不強,形成了進取心強與自製力弱的矛盾。化解這一矛盾,老師一方面要肯定學生的進取心,另一方面要鍛煉學生的意志力,使他們能處理好二者的關系。
第七,信息視野的擴大與鑒別能力不足的矛盾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頻繁,廣播、電影、電視、錄像等視聽工具被廣泛應用。學生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耳聞目睹,見多識廣,視野開闊,認識空間得到極大拓展,從天文地理、空中來客、世界風雲、計算機、市場動態到服裝、發型、流行歌曲等,他們都十分熱心好奇,並積極探究,但由於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還未完全形成,對真善美、假惡丑的辨別力、鑒別力還不強,加之客觀現實的錯綜復雜,因而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顯得偏狹,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出現認識的混亂。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識,就很容易進入他們的心靈,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是通過分析、比較,提高學生選擇信息、辨別是非的能力。
第八,樂於助人與道德水準不高的矛盾
現在許多中學生能積極地為社會、學校、班級做好事,也能積極為同學做好事:當同學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能主動地伸出援助之手;當同學家有了不幸,他們能自覺地捐款、捐物。但有一些同學的道德水準不夠高,他們靠偷竊來捐款,通過打架斗毆來為弱小同學鳴不平,利用考試作弊來幫助成績差的同學提高分數。這很自然形成了助人行為與道德水準不高的矛盾。對這一矛盾,老師要巧於引導,先肯定其好的方面,再指出其不足之處,使其明白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助人。
第九,興趣廣泛與興趣中心缺乏的矛盾
現代中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很多:他們不僅關心課內學習,而且關心課外學習;不但喜歡文藝讀物,而且喜愛科技讀物;不僅關心生活,而且對國內外大事津津樂道。但同樣不可忽視的是,不少學生對事物外在形式的興趣大大超過了對事物內容本身的興趣,在廣泛的興趣中缺乏中心的興趣。而且,他們的興趣是不穩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情景性很強。化解這一矛盾,要求教師善於啟發誘導,使學生從眾多的興趣中逐步形成一個穩定的中心興趣。
Ⅳ 兒童心理輔導的內容簡介
《兒童心理輔導》詳述了兒童心理輔導所需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技能,展示了如何在富有回挑戰的環境下答,有效地對遭受情緒困擾的兒童進行幫助。作者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提出了有序計劃整合式兒童心理輔導模式(SPICC),幫助兒童:
·說出他們的故事並釋放惱人的情緒;
·提升自我概念並處理無用的觀念;
·認清所面對的各種選擇;
·學會新的行為,管理沖動行為。書中詳細分析了各種道具、游戲和活動在輔導過程中如何選擇及使用,並且還特別提供了30餘張圖文並茂的工作單。這些工作單均可直接應用於探查兒童深層的感受和體驗,堪稱《兒童心理輔導》的最大亮點。
Ⅵ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優點有哪些
開展心理來健康教育課程自的優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可以幫助學生驅散成長中的各種迷霧,指導其健康地成長。良好的心理品質和意志品質的養成可以貫穿人一生的發展,使人受益終生。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中小學生可持續發展非常必要。
2、可以促進學生認識結構的完善和情感的轉變。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能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評價和選擇,解決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從而更好地適應新環境,不斷保持與增進身心健康,使人生有統合與豐富的發展,邁向自我實現。
3、有利於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學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及時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疏導。配合開展社團、興趣小組活動,彰顯學生多彩的個性特長,從而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學生。
Ⅶ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的內容簡介
《中小學心理健康抄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生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小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關鍵期,隨著生理心理發育和發展、社會閱歷及思維方式的擴展和變化,他們將面臨著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升學就業和自我意識等諸多方面的心理困惑及社會壓力等問題。因此,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為了充分反映《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叢書》的特色和作者的教育靈活性,我們既注意整套書內在聯系和內容要求,在形式與體例上又注意保留作者的原創性和獨特性,做到百花齊放。
本書主要反映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個別咨詢與輔導情況。全書共分六大塊內容:性格輔導、學習輔導、心理問題輔導、情緒適應問題輔導、特殊家庭學生的輔導和心理輔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