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心理輔導項目
㈠ 殘疾人的心理都有哪些特殊性
又因為絕大多數殘疾人在家庭中的生活時間遠遠超過家庭以外的社區或社會生活時間,所以這種自卑感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現十分明顯。 家庭是一個動態的因素,它的變化受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的制約,也受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一般來說,病人尤其是殘疾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經濟、社會倫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影響,處於弱勢狀態。 ( 1 )家庭壓力 殘疾人家庭,在社區里和社會上比其他家庭承受著更大的壓力。這些壓力來自經濟、教育、倫理、習俗等各個方面。 調查表明,有殘疾子女的父母,為了照顧殘疾子女,許多人都需要放棄自己對事業的追求,不能隨意選擇職業,更不能遠離家庭去工作,直到提前辦理退休手續;有殘疾兄弟姐妹的年輕人,往往被迫降低自己選擇伴侶的「條件」,或者一再推遲婚期以照顧或從感情上對殘疾兄弟姐妹有所慰籍;有殘疾父母的青少年,常常因為經濟上的困難、家務的拖累等原因影響求學。後天造成的殘疾與先天性殘疾有較多區別,其中突出的一點就是當傷殘一旦發生時,許多人不願意承認或不敢正視殘疾的事實,千方百計地尋求「治癒」的辦法,心理學上稱之為「否認期」。而這不幸的事實不僅動搖著殘疾人生存的信念,也直接影響到他們的配偶、父母和子女,使他陷入極度的痛苦中。 ( 2 )社會現實的壓力 盡管殘疾人在家庭中一般會受到父母的愛憐和兄弟姐妹的關照,但這並不等於說殘疾人在家庭中有較高的或真正平等的地 位,實際上,這種家庭式的關懷正反映出殘疾人劣勢的地位和被同情、被援助的弱小處境。因此,這種情況在社會上的反映就是各個階層的不同群體都一致認為殘疾人是值得「同情」、「可憐」、「照顧」、「扶持」的不幸者;也有一些更錯誤的認識,即把殘疾人看作是社會的「累贅」、「包袱」,甚至把殘疾與醜陋、罪惡聯系在一起,有的殘疾兒童家長甚至有負罪感。社會現實的壓力十分強大、十分普遍,是殘疾人產生心理障礙的重要因素。 ( 3 )傳統的壓力 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是一致的,殘疾人在社會上地位的低下,也就決定了在家庭中的地位比較低下。親情的愛,彌補了這種低下,也掩蓋了這種不平等,但並不表明在社會生活中處於劣勢的殘疾人已經在家庭中真正平等了。各類殘疾人中普遍存在著心理上的家庭自卑感。 家庭是一個世代傳遞和不斷更替的社會組織。繁衍後代、綿延種族,是家庭特殊的任務,所以家庭成員必須擔負生育、撫育和贍養等功能,做為一個慢性病人或殘疾人,完成這些特殊的任務有很多困難,從這個角度上看,他們在家庭中的自卑感十分明顯,十分強烈,並具有持久性。 另外,由於殘疾人普遍缺乏經濟自主權和獨立生活能力,或者缺乏必備的生活條件如住房等等,因此,對父母和兄弟姐妹有很大程度的依賴。中國殘疾人對家庭的依賴,是由各種社會原因決定的。這種依賴,也決定了殘疾人的附屬、次要、無權商討家庭重大事項的地位,產生自卑感。 殘疾人的心理2、孤獨感 人的孤獨感是在不同時間和空間中普遍存在的。但對殘疾人來說,不能適應周圍的生活環境,又渴望身體殘損得到補償而產生很大的心理負擔。其孤獨感更為強烈,更為持久。 殘疾造成的學習、生活、社會交往的障礙,使殘疾人往往需要比健全人更多地集中精力和付出代價,才能獲得某些成功,所以過重的心理負擔所產生的困擾,有時超過身體造成的障礙,使他們陷入異常悲觀、自顧不暇的境地,很難有精力和情緒去留心於外面的世界,甚至完全失去對他人和社會發生興趣的情感。這種不適應、不了解外部世界的情況,使相當多的殘疾青少年缺乏社會群體意識和社會交往、合作的能力,從而進一步導致孤僻性格的形成。 心理學家認為,孤獨感是青年人的顯著心理特徵。由於自我意識在一個人的青年期逐漸覺醒並建立,這就導致他們不再傾慕年齡和能力與自己過於懸殊的人,他們用隱蔽思想、封閉感 閉感情的方式來抵制,同時強烈對抗社會上的歧視與偏見。如果說一般青年人不過是朦朧地感受到這種孤獨感,那麼殘疾青年則極為深刻,而且大多具體地體驗到這種孤獨,一直到中年時期,還要忍受孤獨和寂寞。 殘疾,不是妨礙行為,就是妨礙語言,妨礙觀察,使人際關系正常交往變成了困難的,苦惱的,有時甚至是徒勞的努力。社會上許多客觀因素同時也在阻礙殘疾人的社會交往,如擁擠的、秩序混亂的公共交通,忽視殘疾人特殊需要的道路和其他公共設施,使得大批殘疾青年對社會望而生畏,活動范圍大大縮小。 殘疾人的心理3、焦慮和抑鬱 後天致殘的病人一般很難接受殘疾的現實,幾乎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或抑鬱情緒。以北京博愛醫院調查的截癱患者為例,在住院期間,傷殘者的焦慮情緒往往表現為下列症狀: ( 1 ) 夜間睡眠不好; ( 2 ) 常常要小便; ( 3 ) 手腳經常濕冷; ( 4 ) 不容易心平氣和安靜坐著; ( 5 ) 總覺得還會發生什麽不幸; ( 6 ) 手腳麻木和有刺痛感; ( 7 ) 因頭痛、背痛、頸痛而苦惱; ( 8 ) 覺得比其他人更容易緊張和著急; ( 9 ) 感覺容易衰弱和疲倦; ( 10 )呼吸異常困難。 上述焦慮症狀中有些對於許多健全人來說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現,如常常要小便、手腳經常濕冷、總覺得還會發生什麽不幸等,但對殘疾人個體則表現十分顯著。 殘疾人的心理4、環境對殘疾人心理的影響 總的看來,殘疾人的家庭問題對心理的影響,與社會環境密切相關。 首先,保護殘疾人合法權益的法規 規還不十分健全完備。還有相當多的地方對於《殘疾人保障法》不夠重視,沒有認真貫徹落實。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實施《殘疾人保障法》有很大困難。另外,與《殘疾人保障法》配套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備,在殘疾兒童的醫療、入托和殘疾青少年入學方面,還需要有切實可行的政策 ; 關繫到殘疾人謀生自立的就業法規,也需要花更大的力量去執行;無障礙環境在很多城市尚未推進;社會保障對於生活在農村的廣大殘疾人還存在距離。大多數殘疾人不能完全解除參與社會的種種障礙,這就使他們很難獨立生活和組織自己的小家庭,不得不依靠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及親友的幫助在聯合家庭中生活。 其次,社會和社區目前對殘疾人的幫助是十分有限的。近年來城市社區服務和部分地區社區康復的開展,減少了殘疾人對家庭的依賴,對他們回歸社會很有益處。不過,大多數城鎮的社區服務還在建立和完善之中,有些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由於人力和財力所限,正在開展社區服務和社區康復的城市出現了一系列新問題。在很多中小城市,社區康復還是一個陌生的名詞。殘疾人的衣食住行在很少得到社會和社區服務進行幫助的情況下,只能主要依賴家庭成員的照顧。 第三,政府目前尚無能力拿出大量資金以滿足殘疾人日常生活、醫療、求學和就業等方面的需要。殘疾人因自身的障礙很難與健全人在社會上競爭。即使獲得了可以維持自己生活的經濟收入,在其他方面仍然需要求助於家庭成員的幫助。 第四,長期形成的社會習俗和家庭倫理觀念,使很多殘疾人認為依靠父母、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員而生活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關心家庭中的殘疾人也是每個成員責無旁貸的義務。在西方,男女成年後都要離開父母獨立謀生,而在中國沒有結婚的青年即使年齡很大了仍習慣與父母同居,殘疾人則更習慣於這種家庭結構和生活方式。
㈡ 殘疾人的心理健康
肢體殘疾人一般僅有肢體上的殘疾或缺陷而心理上並無明顯的特點和缺陷。他們在感知、注意、記憶、思維等認知過程方面與常人並無明顯的區別,只是在個性特徵方面存在著不同於正常人的突出特點。肢體上的殘疾,給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巨大困難。在這樣的困難面前,有些殘疾人對外界刺激敏感,加上經常遭受挫折、取笑和不合宜的憐憫,容易產生自卑感,感到處處不如別人,因而會嚴重地壓抑自己的才能和創造力。對此,應當在教育的基礎上加以克服。對於多數肢體殘疾人來說,殘疾並沒有把他們嚇倒,而是給了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同殘疾進行不屈斗爭的條件,因而肢體殘疾人常常表現出較為頑強的意志力,在意志品質方面得到更為充分的發展。他們勇於克服困難,往往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表現出驚人的毅力。由於許多肢殘人有著堅強的意志,所以,他們在前進的道路上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他們不僅能跟正常人一樣學習、生活和工作,甚至還可能為社會做出比正常人更大的貢獻。
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
獨立意識是指個體希望擺脫監督和管教的一種自我意識傾向。作為一個心智健全的成年人,肢體殘疾人也希望以一個「成人」的角色進入社會,要求取得與成年人同等的權利,要求社會承認他們的社會資格。他們喜歡獨立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判斷事物,獨立地思考和行動。他們渴望獨立地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積極組織並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包括體育運動),喜歡同齡人聚在一起探討問題,交流思想,更新認識,探索人生的奧秘;喜歡自己動手解決問題,不喜歡別人過多地指責、干擾和控制他們的言行。但是,由於某些原因,如行動困難帶來的學習、就業問題,由此而帶來的經濟上不能獨立等問題,使他們需要依賴別人的幫助才能解決某些力不從心的實際問題,但又不願意讓人們看到他們的依賴性。這就體現出獨立性與依賴性之間的矛盾。先天性或兒童早期致殘者獨立意識的強弱,與養育者的態度密切相關。人若有了依賴之心,無論多麼簡單的事兒,都會覺得是一種負擔,永遠得不到成功和奮斗和樂趣。事實上,只要條件允許,肢體殘疾人可以從事任何想從事的工作和活動。在雅典殘奧會上為該奪得4塊金牌的傳奇射擊選手喬納斯·雅各布森來是瑞典射擊協會會員,平時和健全選手一起訓練,而且還總是打得比別人都好。所以有人說:「也許,如果將殘疾人打入另類,才真會有問題。他們和我們健全人真的沒有很大不同。他們其實並不想讓別人管得太多,他們能照顧自己。」
㈢ 想找一本殘疾人心理輔導方面的書籍,有沒有好介紹
《生命制高點》是中國輕音樂協會「心靈之聲」殘疾人藝術團所寫。這個是網友的意見,這本書我也沒看過。
㈣ 怎麼輔導殘疾人心理健康
殘疾人復需要進行一些心理診制斷、心理治療讓不良行為得以改善,並且積極勇敢面對殘疾的現實,建議多和病人溝通,了解她的心理障礙,並且積極讓她克服,多陪病人出去走動,認識朋友,並且讓病人重塑生活的信心,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病人家屬一定要有耐心。
㈤ 殘疾人活動計劃
多多聯系媒體1.殘疾人士及其家人見面交流會:殘疾人自我介紹,互相認識,內互相交流。殘疾人容家庭成員之間相互認識,交流照顧親人的經驗,分享照顧親人過程中的辛酸與喜悅,互相勉勵,互相支持。
2.殘疾人士及其家屬的心理輔導:通過從事過心理輔導志願服務的隊員給家屬和殘疾人灌輸心理輔導的要領和方法,使得殘疾人及其家人能夠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更為積極、樂觀地生活,消除其潛在的心理障礙,並對他們家人進行心理疏導,減輕他們生活中的心理壓力,讓他們能夠更有信心去應付今後的道路。
3.宣傳單宣傳:介紹志願者協會開展的助殘活動,讓他們能夠對我們組織更有信心,並希望籍此我們的團隊能夠得到社會上更多人的認識。
4.調查問卷:通過現場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向服務對象了解我們在服務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並現場收集、聽取意見,以便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
㈥ 殘疾人互助關愛項目是什麼
您,我就是建議。
您現在馬上利用網路,
搜索到中國殘聯的官方網站,
具體項目都有。
不知道,您想要是否有。
㈦ 殘疾人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以及解決方案
自卑和孤僻是殘疾人共同面臨的心理困擾,因為生理缺陷、受教育的限制、版社會活動范圍的局限權等種種因素,除了影響生活質量外,殘疾人還往往自暴自棄,甚至喪失生活的勇氣,因此對殘疾人來說,心理健康比身體上的康復更為重要。
要從感情上對殘疾人予以支持和理解,使其正視自己身體的殘缺,樹立勇氣,勇敢生活。只有在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況下進行康復,訓練效果才可能最理想、有效。比如,殘障人士雖然失去了部分器官的功能,但其他器官仍能較好地運動,通過訓練後的敏感性和靈活性會遠遠優於常人,所以只要正視現實,勇敢生活,積極訓練,才能發現自己的優勢和長處,也會在現實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空間,甚至可以打拚事業,成為強者。
殘疾人士還可以經常性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文娛體育活動,如輪椅籃球、檯球、網球、乒乓球、輪椅競速、游泳等。文體活動的好處在於可提高運動功能和改善體質,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除此之外,參加文體活動可以分散對自身殘疾的注意,許多文體活動還可以和健全人一起進行,這對他們積極參與和重返社會也十分有利。
㈧ 如何對殘疾人進行心理疏導
對殘疾人進行梳理疏導首先,你應該把他當成正常人一樣去交流溝通,不要歧視他們,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心裡敞開,你才能夠進行疏導。
㈨ 想找一本殘疾人心理輔導方面的書籍,有沒有好介紹
《當生命陷落時:與逆境共處的智慧》(佩瑪·丘卓 著 胡因夢 廖世德譯)
介紹:
佩瑪·丘卓是創巴仁波切最傑出的大第子之一,是西藏金剛乘比丘尼,同時也是甘波修道院院長,該修道院是北美第一座藏密修道院。
佩瑪·丘卓的書有許多有用的建議,她告訴我們佛法如何幫助讀者面對現代生活的嚴峻現實——包括恐懼、絕望、憤怒,還有控制不了的自己的生活感覺。
本書能打開你的慧眼,讓生活更踏實、喜樂。它是西藏金剛乘比丘尼佩瑪t丘卓對弟子的開示記錄,全書共22篇,看起來是一篇篇獨立的開示,實際上是一盞盞精神生活的明燈,能照亮你心中的晦暗,打開無名的心結,是最具啟發性的現代實修經典。
佩瑪·丘卓以信手拈來、才華橫溢的弘法風格,將藏密大手印直下透視的立斷智慧,融合西方心理學對內在現象的詮釋技法,幫助現代人在日常生活中以平和、慈悲而又充滿著幽默的無求之智,勇敢而對生命陷落時的悲苦與困窘。
《轉逆境為喜悅:與恐懼共處的智慧》(佩瑪·丘卓 著 胡因夢 譯)
介紹:
本書配合現代情境,詳述如何透過自利利他解除痛苦,扣緊現實人生,是現代人最佳療愈手冊。您不必是佛教徒,本書不只是為佛教徒而寫的,而是為一切尚有苦痛的眾生和世間而作的。
——鄭振煌(《心靈神醫》、《西藏生死書》譯者)
佩瑪·丘卓是你在生命危急時,最想共處的那種人;如果面臨困境時她不在你身邊,閱讀《轉逆境為喜悅》也一樣能帶來裨益。
——亞馬遜網站年度好書
《轉逆境為喜悅》基本上仍承接著精神勇士修心的傳承,但是就實修方法的解析而言,本書可以說是更深一層地以現代化的詮釋技巧,翻新了藏密體系中最重要的《阿底峽修心七要》,以及寂天《入菩薩行論》中的四無量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