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心理輔導談話問題
㈠ 輔導留守兒童常見問題
全國婦聯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已達2000萬人,並呈繼續增長的趨勢。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佔比例已高達18%至22%。
調查顯示,由於父母長期沒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兒童在生存發展中面臨著突出問題。一是留守兒童生活問題。由於沒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顧,部分留守兒童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很大損害。
二是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兒童農活、家務活增多,學習成績下降,有些還由於厭學等原因逃學輟學。
三是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由於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願意接觸或接觸太少,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徵,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
四是留守兒童道德行為問題。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約束,一些留守兒童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出現行為偏差,留守兒童違法違紀案件呈現上升趨勢。
五是留守兒童安全問題。據全國婦聯對12省市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顯示,部分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經常受到同學、鄰居的欺負。一些地方還出現了強奸留守女童的惡性案件。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8610774.html?fr=qrl3
㈡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存在哪些問題
1、父母親情的情感缺失
2、缺乏安全感
3、缺乏主動交流
還會形成:
1、柔弱、回內向
2、叛逆答
3、自閉等
可以參考http://wenku..com/view/69fc29dfa58da0116c1749dd.html關注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問題報告
㈢ 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輔導應該怎樣提問
指導意見:
你好,根據你說的情況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輔導應該有專業的心理醫生培訓的
㈣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有三大心理問題:
1、自我封閉 性格孤僻
這些孩子在年幼時便與父母長期分開,家庭環回境的不穩答定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帶來較強的孤獨感。他們由於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內向,遇到一些麻煩事會顯得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長期的寡言、沉默、焦慮和緊張,極易使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閉的心理。這樣的兒童在人際溝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2、情緒失控 容易沖動
留守兒童一般年齡在16周歲以下,正處於身心發育時期,情緒欠穩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緒失控和沖動。他們還容易對周圍人產生戒備和敵對心理。這種敵對心理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攻擊行為。有些兒童總感到別人在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對教師、監護人、親友的管教和批評也易於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嚴重者往往還有暴力傾向。
3、認知偏差 內心迷茫
少數留守兒童認為家裡窮,爸媽沒能耐,才會出去打工掙錢,由此產生怨恨情緒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後疏遠他們,導致情感隔膜。他們難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未來感到茫然。多數兒童進取心不強,紀律渙散,再加上家裡無人輔導,學習成績普遍較差,逐漸逃學、輟學,以致過早地流向了社會。
㈤ 留守兒童常見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常見心理問題
1、自卑,自暴自棄。由於他們從缺失父母的愛,認為自己是被父母拋棄的,在學習也會覺得自己和其他孩子不一樣,久而久之就會產生自卑的心理,甚至會自暴自棄。
2、情緒失控,脾氣暴躁。由於孩子在身心發育的時期,但是並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加上意志薄弱,所以很容易造成情緒失控和沖動。他們對周圍的人都不信任,對陌生人總是產生敵對心理,也就很容易攻擊別人。
留守兒童常見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表現
3、性格孤僻,內向。因為父母沒在身邊,所以無論在哪裡受了欺負都不敢說,長期將這些事情積壓在心裡,時間久了,會造成心理障礙。
4、學習成績差,作業不認真完成。有很多的題爺爺奶奶都不會,沒有人輔導作業,孩子學習成績提不上去,跟不上班裡的進度,孩子自然也就不愛學習了。
5、不服管教。因為長期和父母分離,沒有穩定的親子關系,所以父母說的話孩子不願意聽,也不信任父母。 01
父母缺失,留守孩子多自卑、自暴自棄
我曾讀到過這樣一則新聞:
爸媽離婚了,又都有了新家,安徽望江縣9歲男孩小林(化名)只能跟著外公外婆生活。1月20日,聽說在外打工的母親今年又不回家過年,小林情緒低落。晚飯後,大家發現小林懸掛在廁所的橫樑上,脖子上套著一種用來編織網兜的塑料繩。這一天,離春節只剩11天。小林已兩年沒有見過媽媽。
兩年來爸爸沒給過小林生活費。小林去要,爸爸說等他滿18歲後一次性給。其他留守兒童的爸媽都會常常打電話給孩子,也會跟老師聯系,但是小林都沒有。
「留守」孩子最常遭遇的問題如下:
1、留守孩子缺乏安全感,大都感情脆弱,自暴自棄,性格內向,有什麼事自己承受,總覺得低人一等,性格孤僻,人際交往差,很難與人溝通;
2、有的留守孩子認為自己是被父母拋棄的,甚至仇視父母,不想讀書;
3、留守孩子的父母大都通過錢來表達對孩子的愛,致使孩子浪費錢、亂花錢;有的大把花錢去買吃買穿,有的到網吧玩游戲,有的通過吸煙、喝酒甚至打架等等不正常、不正當的渠道宣洩自己的情緒。
4、留守孩子多數不服管教,因為長期於父母分離,沒有穩固的親子關系作為基礎,父母管教孩子不聽;老人想管也管不動,或者根本就更加溺愛孩子,造成孩子霸道、自我中心的個性;
留守孩子在父母缺失的家庭中,因為缺失父愛母愛,他們成為了一群「心靈孤兒」,爺爺奶奶照顧得再好也不能替代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和關愛,親情缺失所產生的心理問題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傷害。
對於孩子來說,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如果你的孩子無奈「留守」,希望你能做到:
1.爭取多跟孩子見面,多抱抱他們,親親他們。
2.如果實在見不了面,就多打電話,或者在網上聊聊,問問他們高興或不高興的事,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愛,感受到家的溫暖。
3.逢年過節回不了家,能否把孩子接到身邊小聚。
02
跟孩子缺乏溝通,容易讓孩子戀上網路
我們經常能夠在新聞中看到某青少年因上網過度,累倒或喪命網吧的事情,這已不是偶然事件。有研究發現,有兩種孩子容易沉迷網路:
1.人際關系不好的孩子
許多學生雖然成績不錯,可是性格內向、猜忌心強,而且小心眼,碰到問題時沒能得到及時解決就沉迷於網路,學習和生活受到嚴重影響。而這類人際關系不好的孩子,多半與父母關系存在較嚴重的沖突。
2.家庭關系不和諧的孩子
隨著離婚率、犯罪率升高等社會問題的增多,社會上的「問題家庭」也在增多,這些孩子通常在家裡得不到溫暖。但是在網路上,他們提出的任何一點兒小小的請求都會得到不少人的幫助。現實生活和虛擬社會在人文關懷方面的反差,很容易讓「問題家庭」的孩子「躲」進網路。
其實孩子過度迷戀網路,根源就在於一直以來在家庭中和家庭成員間的溝通匱乏。這樣的家庭中,由於溝通匱乏,父母雖然一直在孩子身邊,也如同「不在場」。因為如果現實世界夠精彩,沒有誰會去虛幻國度里找寄託。如果孩子平日里能夠被父母「看見」、「理解」,就不會需要到游戲中去尋找認同。
所以,面對網路控的孩子,首先父母要找一下孩子鍾情於電腦游戲的原因。是因為平時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太少,還是孩子和父母的溝通交流少,或是孩子的交際圈太過單一?如果孩子的生活內容單一,游戲的夥伴少,或是跟父母交流的時候得到的回饋不是說教就是斥責,那麼孩子只能通過電腦游戲豐富自己的生活。
其次,父母應該對「網癮」有正確和科學的了解,不要對孩子正常的上網活動橫加阻撓,因為粗暴的教育方式不僅不能正確引導孩子,還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特別是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識正在增強,無端的指責會造成孩子的逆反情緒。不如跟孩子約定好游戲長度和頻次,給孩子選擇的自由,同時帶孩子去接觸更好玩、更新鮮的外部世界。
03
用物質滿足去溺愛,容易造成孩子的霸道、極端
有這么一則曾經震驚所有人的新聞:
母親三次易嫁。不管日子多麼艱難,對兒子總是百般溺愛,養成了他任性、自私、懶惰、暴戾的脾氣。兒子向母親要錢的次數越來越頻繁,後來發展到要不來錢就毆打母親。終於有一天,借不到錢的母親羞憤交加把命賠給了他……母親服毒自盡後,16歲的少年哭得死去活來,但全村沒有一個人同情他,而是自發涌到村委會,要求把他送進公安局。
溺愛孩子的父母,慣常做法就是只會用物質去滿足孩子,卻未能從情緒、情感上「看見」孩子。了解上面這個案例背景後就可以知道,這個母親由於婚姻的不幸,而對孩子有諸多內疚。年幼的孩子最開始的各種任性、自私,其實更多出於來自家庭變動引發的不安、憤怒。可惜,母親一味用物質去滿足、討好孩子,卻從未與孩子進行過真誠的心理上的交流。
所以,母親自己親手養出了一個魔鬼,並且最後死於這個魔鬼之手。到底誰是兇手,誰能說得清?
用物質去溺愛孩子,在父母對待留守兒童身上也比較常見。出於內疚,父母往往會通過金錢上的滿足去企圖彌補孩子。然而,這種物質上的寵溺只會慣壞孩子的「胃口」,扭曲親子間的關系,讓孩子認為父母和孩子,不過就是「供給和索取」。長此以往,不僅會毀了孩子的人生,父母也脫不了干係。
04
對留守孩子行為問題的過度干預,有可能激發青少年犯罪
留守兒童在靠近青春期之時,各種問題就是接踵而至。比如學習問題,亂交朋友混社會小團體問題,喜歡撒謊或者偷偷摸摸的問題……這些孩子的行為問題在剛出現的時候,往往很容易激起父母的緊張和過度的批評指責。可惜,父母越是批評、指責或者妄圖懲罰孩子,孩子的行為問題可能就越嚴重。
因為留守孩子原本對於「父母不陪自己」「拋棄自己」內心早有經久積累下的創傷。父母的不包容行為只會愈發激起孩子的憤怒和反叛。如此,孩子就會下意識地朝著父母所貼的標簽方向去發展。而被貼上了不好標簽的孩子,很容易為了尋找認同和自我價值感而聚在一起,形成亞文化群體。這樣的亞文化群體,常常傾向於做一些違反社會規范的事來,嚴重的就形成了犯罪。
所以,當留守孩子逐漸長大後,發現了一些行為問題,父母需要思想上高度重視,但是行為上需要謹慎處理。減少立刻要說教、說服或者壓制孩子的做法,不輕易給孩子貼上「壞孩子」的標簽,多陪陪孩子,聽聽孩子心理的想法,多去看孩子身上的優點。嚴重的問題,有必要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的支持。
㈥ 如何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輔導
現階段農村學校留守兒童比較多,他們中的多數孩子是父母外出打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為監護撫養;還有少部分是父母離異,由他人代為撫養。因為隔代溺
愛,或者部分愛的缺失,這些孩子在生活或學習中表現為自私,唯我獨尊,懦弱,以奇為美……行為習慣千奇百怪。這些孩子心理更脆弱,應該給與他們特別關愛,
否則很可能成為問題孩子。
如何做好做好這部分孩子的心理輔導?做為資深教師,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1.細心觀察,發現問題
1.1 在課堂學習活動中觀察孩子的細微情緒變化。可以從孩子在學習活動中參與程度、活躍情況、與小夥伴們協同合作的態度和學習效果中發孩子們心理異常表現。
1.2 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孩子們的心理變化,如在課間活動中,觀察孩子活動中表現,是郁悶,或者是暴躁,或者情緒低落,不言不語等情緒異常表現。也可以在午飯中,從孩子飯量變化,來發現孩子的異常心理表現。
1.3 在活動課中,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教師要做有心人,在任何時刻都要注意觀察,及時發現問題。
2.發現問題,及時溝通,巧妙疏導
2.1 首先要與孩子溝通,要求教師與孩子交心朋友,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其次,要與家長保持溝通順暢。這里也有一定技巧,要先肯定孩子的優點,讓家長因此有自豪感,以保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2.2 在溝通中,會發現孩子們的心理需要。因為這些孩子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多數會有愛的缺失。渴望得到關注、關愛,希望被認可。還有及少數孩子有被遺棄的感覺。
2.3 真對孩子不同的心理需求,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因人而異,對症下葯。
a、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們釋放壓力的機會,渲泄出負面情緒。
b、善於發現孩子們閃光點,及時肯定,表揚激勵。
c、因勢利導,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d、可以利用班隊會,鼓勵孩子積極參加講演比賽,講積極向上的少年英雄故事等鼓勵孩子。循序漸進地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e、樹立典型,滿足孩子的成就感,對於學習有些困難,但能關心他人,熱愛集體的孩子,可樹立為助人為樂標兵。對於紀律差,但熱愛勞動,能主動承擔班級各項勞動任務的孩子,樹立他為勞動標兵。
f、利用動機遷移,及時肯定孩子們相應優點,巧妙指出其缺點和不足,使孩子們能自覺地形成趕幫超的習慣。
3.利用班集體的力量,使這些孩子,在學習活動中和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積極向上,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
班級分幾個小組,每周評比流動紅旗,可以分為幾項評比,可以比紀律、比學習、比勞動、比體能、比愛心、比有益的興趣愛好工藝品等。在評比活動中,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們全面發展的素質。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做好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的方法也各有千秋。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與同事同行們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㈦ 留守兒童有哪些常見的心理問題
要學會正確評價自己。「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專,不要死盯著自己的短處屬,要善於發掘和發展自己的優勢,「避己之短,揚己之長」,對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評價。教師要指導「留守兒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幫爺爺奶奶做一些家務,幫助有困難的同學,學會克服自己學習上的一些不良習慣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獲得成功的體驗,起到增強自信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