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唯物辯證法有沒有輔導書
Ⅰ 辯證法的書
dialectics 辯證法源出希臘語「dialego」,意為談話、論戰的技藝,指一種邏輯論證的形式。
辯證法是關於對立統一、斗爭和運動、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的哲學學說。辯證法的核心是斗爭論(矛盾論)。或者說,辯證法就是矛盾論。現在用於包括思維、自然和歷史三個領域中的一種哲學進化的概念,也用來指和形而上學相對立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世界上只有兩種世界觀,一種是辯證法,一種是形而上學,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從根本上對立的兩種世界觀。辯證法的基本特點是認為:斗爭與聯合相聯結。這個思想也是辯證法作為方法論的基本思想.形而上學基本特點是認為:斗爭與聯合相脫離。它或者只見斗爭,不見聯合,或者只見聯合,不見斗爭。
這里所講的「辯證法」和「形而上學」都是形式上的概括,而非內容上的概括。
不同時期的哲學家對辯證法有不同的認識,古希臘哲學認為它是論證和分析命題中的矛盾、揭露談話的矛盾及克服矛盾的方法。德國哲學家G.黑格爾認為,辯證法研究對象本質的自身矛盾,不僅是一種思維方法,而且是一種宇宙觀。馬克思主義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的思想,認為辯證法是客觀世界本身固有的規律,思維中的辯證法是客觀規律在人的頭腦中的反映,辯證法是關於普遍聯系和發展的學說。
辯證法有三種基本的歷史形式:古代樸素的辯證法,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辯證法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
古代樸素辯證法
[編輯本段]
在古希臘思想家那裡,辯證法的含義范圍很廣,從辯論中的一種反駁技巧,到對定義做系統評價的方法,直到研究和劃分特殊概念和一般概念之間的聯系。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臘樸素的唯物辯證法奠基人之一,他以主張「一切皆流,無物常住」的哲學觀點而聞名於世,他有兩句名言:「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太陽每天都是新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也是古代辯證法的代表人物,他們多以唯心主義為出發點,包含著許多合理的辯證內核,例如認為真理總是具體的,具有相對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反面轉化。
中國古代的很多學派都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例如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老子曾有「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依」、「柔能克剛,齒以剛折,舌以柔存」等名言。又如陰陽、五行學說,《易經》中也有以柔克剛、陰陽相互轉化、萬物生生不息等理念。再如,儒家的「中庸之道」、「過猶不及」,等等。這些都闡述了事物相對的;事物是運動、變化、發展的;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和一成不變的事物,不變的只是變化本身。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中國的軍事經典《孫子兵法》也具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書中探討了與戰爭有關的一系列矛盾的對立和轉化,如敵我、主客、眾寡、強弱、攻守、進退、勝敗、奇正、虛實、勇怯、勞逸、動靜、迂直、利患、死生等等。書中所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和「因敵而制勝」,代表了樸素的「主觀要符合客觀」的唯物思想,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辯證法思想。書中還特別強調了對立面轉化的條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孫子認為戰爭勝負不僅取決於客觀的形勢,還取決於戰爭的主觀指導是否正確:一方面,他說「勝可知,而不可為」,認為勝利可以預見,但不能憑主觀願望去取得;另一方面他又說「勝可為也」,原因是只要研究敵我雙方具體的情況正確決定自己的行動,採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揚長避短,就可以為勝利創造條件。可以說,《孫子兵法》正是在研究戰爭中種種矛盾及其轉化條件的基礎上提出了其戰爭的戰略和戰術。
很多人認為:古代辯證法樸素直觀,大多隻描述整個世界的一般性質,對構成世界各個元素與部分認知不清,因而是不完備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辯證法思想體系。
唯心辯證法
[編輯本段]
從斯多葛派哲學家時代起到中世紀末,辯證法一直同形式邏輯保持相當密切的聯系,更晚一些,康德用術語「先驗辯證法」表示揭示假相的努力,這種假相出現在試圖在現象和可能的經驗范圍之外應用知性的范疇和原則時。黑格爾把辯證法看作是:一個概念由於它自己固有的矛盾雙方沖突的結果。
唯物辯證法
[編輯本段]
馬克思和恩格斯採納了黑格爾的定義,並應用於他們對社會和經濟過程所作的解釋中。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體系中,辯證法被定義為是和形而上學相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於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的學說和理論——它把世界理解和描繪為普遍聯系的整體和永恆發展的過程,把發展理解為「事物自身固有的各種矛盾,在外部因素的影響下,變化的結果」,即內因決定、外因影響(促進或延緩)。
★馬克思的辯證法
[編輯本段]
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對現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辯證法三大規律辯證法三大規律:在哲學上普遍性達到極限程度的辯證法規律只有三個,它們是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
這是黑格爾在《邏輯學》中首先闡述出來的,恩格斯則將它從《邏輯學》中總結和提煉出來,從而使辯證法的規律變得更加清晰了。
辯證法規律揭示的全是極限本質之間的聯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產物。盡管辯證法的規律都是從概念的推演中抽象出來的,但是這些規律完全與客觀現實的本質運動相一致,因此它們都是具有極限真理的客觀規律。
Ⅱ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辯證唯物主義、唯物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等可以在哪些書中找到系統的解釋,我學
考研政治書有詳細講解
Ⅲ 有沒有關於現象與本質的辯證關系之類的書籍,它屬於哲學嗎有的話可以介紹幾本嗎
《透過現象看本質》
本質與現象是揭示事物內部聯系和外部表現相互關系的一對辯證法的基本范疇。本質是事物的內部聯系,是決定事物性質和發展趨向的東西。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是本質在各方面的外部表現。本質和現象是對立統一關系。任何事物都有本質和現象兩個方面。世界上不存在不表現為現象的本質,也沒有離開本質而存在的現象。本質和現象是統一的,但二者又有差別和矛盾。本質從整體上規定事物的性質及其基本發展方向,現象從各個不同側面表現本質;本質由事物內部矛盾構成,是比較單一、穩定、深刻的東西,靠思維才能把握;現象是豐富、多變、表面的東西,用感官即能感知。…
可以說屬於哲學。各門科學都有自己的一系列范疇,各門科學正是通過一系列范疇及其相互聯系才構造起了學科體系,從而反映世界的本質聯系,反映事物的運動變化規律,各門具體科學的范疇一般是在自己所研究的特定領域里具有普遍的意義。
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有一系列的概念、哲學范疇則是反映整個世界普遍本質的最一般的概念,唯物辯證法哲學范疇就是對於事物之間最普遍的辯證關系的概括和反映。學習和掌握唯物辯證法的范疇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這些范疇反映了自然、社會、人類思維的普遍本質聯系,是人類認識世界取得的重要認識成果;是人們分析和思考事情、建立科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思維工具。學習和掌握這些范疇有助於我們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水平與能力。……供參考
Ⅳ 有沒有關於辯證唯物主義理論的電子書
5月3日 13:22 辯證唯物主來義就是馬克源思主義的唯物主義,用辯證的思維研究世界本原的唯物論。而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是堅持唯物前提的辯證法。
兩者研究角度不同:前者研究世界的本質,是研究世界「是什麼」這個問題;後者研究世界的狀態,即世界「怎麼樣」這個問題。
辯證唯物論屬唯物論(有形而上的和辯證的)的一種,它主要觀點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能動反作用(唯物論不一定都認為意識有反作用)。
辯證法也有唯物的與唯心的辯證法:唯物辯證法就是我們學過的馬克思的辯證法,其內容在高中課本有,我就不說了;唯心辯證法如黑格爾的辯證法就是。
Ⅳ 學習唯物辯證法有什麼比較深入的書嗎
柏拉圖:抄《理想國》,參見本書第一至第五章相關內容,商務印書館,北京,1966。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導言》,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寧:《談談辯證法問題》,見《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毛澤東:《矛盾論》,見《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6。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第1部分第2篇大化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2。
陳世清:《經濟學的形而上學》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1.2第2版
普若提諾:《九章集》I.3 論辯證法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年10月第1版
黑格爾:《邏輯學》《哲學全書》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
老子:道德經
Ⅵ 唯物辯證法是出自馬克思的哪些著作
唯物辯證法是出自馬克思的《資本論》。
《資本論》明確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並以唯物辯證法作指導,運用科學抽象法進行研究,從而第一次科學地確立了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和方法。
唯物辯證法以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最一般規律為研究對象。是辯證法思想發展的高級形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為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和不斷運動變化的統一整體;辯證規律是物質世界自己運動的規律;主觀辯證法或辯證的思維是客觀辯證法在人類思維中的反映。
唯物辯證法是最全面、最豐富、最深刻的發展學說。它包括三個基本規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現象與本質、原因與結果、必然與偶然、可能與現實、形式與內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疇,而對立統一規律為核心。它是宇宙觀,又是認識論和方法論。
(6)講述唯物辯證法有沒有輔導書擴展閱讀
《資本論》全書共三卷,以剩餘價值為中心,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第一卷研究了資本的生產過程,分析了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第二卷在資本生產過程的基礎上研究了資本的流通過程,分析了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
第三卷講述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分別研究了資本和剩餘價值的具體形式。這一卷講述的內容達到了資本的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的高度統一,分析了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作為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並使唯物史觀得到科學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發展。《資本論》跨越了經濟、政治、哲學等多個領域,是全世界無產階級運動的思想指導。
Ⅶ 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相關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笛卡爾的觀點,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來定論即是二元論,即不能說明物質版和精神誰先誰後權,笛卡爾的哲學派別由此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參照下,是唯心主義(在西方哲學史上稱謂「理性主義認識論」)。
黑格爾的觀點為,人之所以能認識物質,是因為人的思維,所以按此推理精神先於物質,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一元論,所以黑格爾的哲學派別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參照下,是唯心主義。
(7)講述唯物辯證法有沒有輔導書擴展閱讀
起源:
黑格爾指出:世界歷史的進程由心靈「正、反、合」的「對反、重復、超越」原則支配,這是辯證法。費爾巴哈則提出「唯物質才是真實」的世界觀,這是唯物主義。馬克思結合黑格爾、費爾巴哈的學說而創造出「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發現的哲學原理。它科學地反映了關於宇宙自然、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礎的規律與本質。
Ⅷ 迅速應用唯物辯證法,有沒有可以推薦的書籍
柏拉圖:《理想國》,參見本書第一至第五章相關內容,商務印書館,北京,1966。恩格斯:《自然辯證法·導言》,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列寧:《談談辯證法問題》,見《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毛澤東:《矛盾論》,見《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6。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第1部分第2篇大化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2。陳世清:《經濟學的形而上學》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1.2第2版普若提諾:《九章集》I.3論辯證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黑格爾:《邏輯學》《哲學全書》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老子:道德經
Ⅸ 唯物辯證法有哪些內容
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三章(唯物辯證法是關於聯系和發展的科學)
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
唯物辯證法的三個基本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
聯系和發展的基本環節——原因和結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現實性、內容和形式、本質和現象之間的辨證關系
內容提要?
(1)聯系的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
(2)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3)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種發展觀的對立與根本分歧;?
(4)新生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5)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的關系;?
(6)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7)內因和外因的關系;?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
(9)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
(10)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
(11)「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12)量變和質變的關系;?
(13)量變和質變的基本形式;?
(14)肯定和否定的關系;?
(15)辯證否定觀與形而上學否定論的區別;?
(16)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統一的原理;?
(17)原因和結果的辯證關系原理;?
(18)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系;?
(19)可能性的復雜性;?
(20)可能性和現實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21)內容和形式的辯證關系原理;?
(22)本質和現象的關系。
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能說得明白的,梗概如上,找書研究一下吧
Ⅹ 有關唯物辯證法的經典書籍
1、《矛盾論》
《矛盾論》是197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哲學著作,作者是毛澤東。《矛盾論》是毛澤東哲學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繼《實踐論》之後,為了克服存在於中國共產黨內的嚴重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 。
該書運用唯物辯證法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斗爭的實踐經驗,從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次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闡述了對立統一規律。而對立統一規律則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的思想。
2、《自然辯證法》
《自然辯證法》是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是恩格斯多年來對自然科學研究的總結。對19世紀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學成就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進行了概括,並批判了自然科學中的形而上學和唯心主義觀念。
在恩格斯去世後1896年發表了其中一篇論文《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1898年發表了其中另一篇論文《神靈世界中的自然科學》,直到1925年才在前蘇聯出版的德文和俄文譯本對照的《馬克思恩格斯文庫》中全文發表。
自然辯證法成為馬克思主義和恩格斯思想的自然觀和自然科學觀的反映,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恩格斯思想的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的統一,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3、《辯證唯物主義原理》
《辯證唯物主義原理》是199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崇鋒。
這次修訂是在保持原來的基本理論格局的基礎上進行的,著重於總結和吸收近10年來社會實踐、科學和理論研究的新的積極成果,盡可能回答和澄清一些有影響或被搞亂了的理論問題,盡可能糾正和彌補本書原來的某些不足,並增大它的理論容量,增強它的整體邏輯性,同時也適當注意了在教學和應用中的聯系實際問題。
4、《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第五版。
自1982年首次出版以來,《原理》以其觀點明確、重點突出、層次明晰等鮮明特點,深受人們的歡迎。從第一版到第四版,《原理》發行了1 000萬冊,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和宣傳中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這同時表明了它的生命力和社會價值。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是201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
涵蓋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以及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法學、史學、教育、科學技術、文學藝術、軍事、民族、宗教等方面的重要論述,並體現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