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放入中小學課程的看法
㈠ 如何看待山東要將四書五經納入中小學必修課
6月23日,山東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山東省在國內首次「試水」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納入地方必修課,今年秋季學期全省中小學將全面啟用該課程,「四書五經」等儒家文化經典內容將是教材的主要教學內容。
現在中小學必修課程的語文、歷史課中也有關於傳統文化的內容。不過,張志勇表示,這套教材具有獨立性,課程內容並不僅僅是幾句名言警句或歷史故事,而是系統性的。更重要的是,這套教材會對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出現的「誤讀」進行解釋,讓傳統文化回歸。比如對孔子的「學而優則仕」這句話,現代人多有誤讀,其實前邊還有一句「仕而優則學」,學而優不是指學習優秀,而是學習有餘力、餘裕;仕也不是當官的意思,而是實踐。這句話的本來含意是「事情做好了可以運用到學習中取得進步,學習有餘力了又能運用到實踐中去」,論述學習和實踐的辯證關系,而不是「學習好就可以當官」。
㈡ 從社會工作角度談談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及你學習傳統文化課程後的收獲。 傳統文化課論述題 大約500
我們要求1000字
㈢ 中小學該不該開設國學課程 學習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有其優秀的一面,同樣存在糟粕,一味強調傳統文化並不好,可以在課本里選取一些精華就好,沒有必要另外學習。
㈣ 傳統文化教育如何做到「課程化」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加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區域層面整體設計和推進傳統文化教育,整合區域優勢資源,發揮區域合力,能更為有效地促進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的深入開展。
項目課題推動引領,總結梳理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模式
目前北京市朝陽區在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群建設方面已涌現出一批特色鮮明、課程實效性明顯的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如:日壇實驗學校的國學經典誦讀課
程,通過誦讀活動進行童蒙養正的訓練;勁松四小的「嘉禾四時」課程,以傳統節令作為課程資源,開發了跨學科整合的主題課程;黃胄小學開設剪紙、泥塑、面人
製作、京韻大鼓、書法、風箏製作等校本課程,增強學生傳統文化技藝,豐富學生的過程體驗……朝陽教研中心附屬中學的故宮游學課程、北京中學文化游學等課
程,圍繞傳統文化教育主題,將文學、歷史、政治、藝術、科技等方面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整合融通。學生的課程評價反饋表顯示,傳統文化課程的開設開拓了學生
視野,增強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自信,提升了學生的文化自省能力。
把傳統文化寫入教材,多拍這方面的動畫和這方面的電視劇,影響一代人要從娃娃抓起。
㈤ 中國傳統文化編入中小學教材是否屬實
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沒有離開過中小學教材,歷史、語文、政治學科中這方面的內容始終存在,只是份量上經常有變化。個人覺得有必要專門開設一門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作為中國人,了解並理解自己的文化是必要的。
㈥ 談談你對中國傳統文化概要這門課程有什麼看法
可以這樣寫:
在這一課程中,我們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基礎到發展歷版程,從文化到經濟,權從教育到科技,從倫理道德到親教,從古到今,囊括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雖不能每每細致講解,但都能點出每一方面的點,讓我們能夠以點及面,了解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就如我在課上聽到的最讓我記憶深刻的《周易》的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將載物"天體運行體現剛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不息;
君子的胸懷像大地一樣寬廣,德行像大地一樣深厚,所以能滋長萬物,承載萬物,容受萬物這正反映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靠著正如上述的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奇發進取,戰天斗地:百折不回。
另外還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厚德載物」,這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廣仁厚、兼容並包的精神特質,也主要是儒家思想,既仁愛思想中國傳統文化「厚德載物」的精神特質。
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博採眾長、兼容並包的博大胸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使中國文化既有獨創性,又有兼容性;既有統一性,又有多樣性,豐多彩,百花齊放。
㈦ 如何開展小學傳統文化課的教學
【小學的傳統文化課應該教授的內容】在教學內容方面:基礎教育低年級段版建議選取《弟子規》、《權三字經》、《千字文》、《聲律啟蒙》等啟蒙讀物和韻文讀物,同時輔以《中國農歷與節日》、《中國剪紙》、《京劇臉譜》等相關傳統文化內容。
在教育目標方面,明確傳統文化培育青少年完美人格的正面作用,學科教學目標應定位於通過傳統文化培養青少年「良好的行為規范、深邃的哲學思想、質朴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審美情趣」,學科要建立的是中國式人格教育課程體系。
㈧ 以小學語文教材為對象,探究:小學語 文課程是如何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展
小學二年級下冊《中國美食》,展示了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小學五年級下冊文字的演變,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小學整個階段的古詩詞學習,都是體現了中華詩詞文化的博大精深!
㈨ 談談傳統語文教育的取向並做評價
在教育領域,研究教育的理論與從事教育的實踐分離已經成為眾所周知的事實。以發現教育規律為目的的教育科學、以指導教育為目的的教育規范以及以教育現實為依據總結的教育經驗都被統整在「教育學」名稱這下。「科學教育學的這三種基本的概念是基於不同的基礎、不同的關於科學本質的理論信念的。在不同的名稱下,它們被同時倡導了一代又一代,在每一個基本概念基礎上又發展出不同的理論取向。於是就沒有了單一的教育理論,而是存在很多不同的教育理論。」[2]教育學自身發展方向的分歧和理論的龐雜,使其很難如同自然科學一樣形成一種比較統一的研究範式。課程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體現教育理念、達成教育目的、實現教育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以分科教育為主的學校教育體系中,課程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教育的代名詞。教育理論的多樣性必然導致課程理論的多樣性與課程實踐的豐富性。有學者提出,西方課程思潮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學科中心、活動中心、兒童中心、社會中心、技術本位和理解本位六種課程思潮,每一種課程思潮下面還衍生出不同的課程流派,如學科中心思潮又分為要素主義課程、永恆主義課程、結構主義課程[3]。不同的思潮和流派都蘊含著對學科為載體的知識體系、社會要求、兒童身心發展和活動特點以及幾者之間相互關系的不同認識,蘊含著對人的發展不同期望和要求,實質上都是對兒童如何成人、成為什麼樣的人的價值判斷在課程領域的具體化。是因為不同的價值取向才會出現風格迥異課程思潮與流派。相對於其他課程,語文課程的價值取向更具有復雜性。首先,語文課程的價值取向不僅受課程價值取向的影響,而且與語言文字及其作品本身價值的多元性緊密相關。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傳統思想與現代觀念、語言技能與人文精神、文言經典與白話典範作品、自然語言環境與書面語言規范都可能成為語文課程的內容,並且在教學過程中都可能生成為偏離預期目標的內容。魯迅先生對《紅樓夢》的評價最能體現出語文作品價值的這種多元價值,「《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面對同一事實,不同的作者因其經歷、看法的差異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而讀者同樣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讀,特別是一些經典作品之所以歷久彌新,其原因更是在於其價值具有廣泛的包容和普適特性。其次,語文課程尚未形成系統有效的知識體系。價值取向著重的是「為
㈩ 小學的傳統文化課,應該教什麼
【小學的復傳統文化課應該教制授的內容】在教學內容方面:基礎教育低年級段建議選取《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聲律啟蒙》等啟蒙讀物和韻文讀物,同時輔以《中國農歷與節日》、《中國剪紙》、《京劇臉譜》等相關傳統文化內容。
在教育目標方面,明確傳統文化培育青少年完美人格的正面作用,學科教學目標應定位於通過傳統文化培養青少年「良好的行為規范、深邃的哲學思想、質朴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審美情趣」,學科要建立的是中國式人格教育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