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國風社課程
❶ 請問有沒有大神知不知道合肥高新區世貿國風小區裡面自建一所36班小學是什麼小學
合肥高新區世貿國風小區裡面自建一所36班小學,
目前尚未確定校名。
可詢問教育局。
教育局的說法解釋是最權威的。
❷ 關於國學經典朗誦稿(字數40字左右,國風,小學五年級,
蟋蟀
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無已大康,職思其居。好樂無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歲聿其逝。今我不樂,日月其邁。無已大康,職思其外。好樂無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車其休。今我不樂,日月其慆。無以大康。職思其憂。好樂無荒,良士休休。
山有樞
原文
山有樞,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婁。子有車馬,弗馳弗驅。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內,弗灑弗掃。子有鍾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樂,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椒聊
原文:
椒聊之實,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碩大無朋。椒聊且,遠條且。 椒聊之實,蕃衍盈匊。彼其之子,碩大且篤。椒聊且,遠條且。
綢繆
原文:
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綢繆束芻,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見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綢繆束楚,三星在戶。今夕何夕,見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鴇羽
原文:
肅肅鴇羽,集於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 肅肅鴇翼,集於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極? 肅肅鴇行,集於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梁。父母何嘗?悠悠蒼天,曷其有常?
無衣
原文:
豈曰無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豈曰無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有杕之杜 有杕之杜,生於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適我?中心好之,曷飲食之? 有杕之杜,生於道周。彼君子兮,噬肯來游?中心好之,曷飲食之?
❸ 小學藝術節主題是.民樂悠悠.國風脈脈.會標設計有哪些
八月蝴蝶來,雙飛西園草。
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
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
貞婦貴殉夫,捨生亦如此。
波瀾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❹ 小學生情景劇國風頌揚最後那段舞蹈是什麼舞歌叫什麼名字求大神回答……
Quantum
歌手:Astronaut
語言:英語
所屬專輯:Quantum
發行時間:2014-01-13
❺ 首開·國風上觀周邊都有哪些醫院和學校
醫院:望京醫院、惠蘭醫院、北亞醫院、天使婦兒醫院、中日友好醫院社區專服務中屬心、凌和醫院、望京新城醫院。
小學:花家地實驗小學、大山子二小、南湖東園小學、南湖中園小學、白家莊小學望京分校、朝師附小、萬花路小學
中學:80中、94中、陳經綸中學分校、首師大附屬望京中學、教研院附中
高等院校:中央美院、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北京中醫葯大學東區、北京經濟管理幹部學院
❻ 朱東潤的個人詳細資料
朱東潤(-1988),江蘇泰興人,中國古代文學及各體文學專家。1916年英國倫敦西南學院肄業。建國後曾任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全國寫作學會名譽會長等,是復旦大學第一批博士生導師之一。他為中文系開設中國文學批評史、陸游研究、梅堯臣研究、中國文學等課程,並培養了數十名碩士、博士生。其研究領域涉及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歷史,尤其專長歷史人物傳記文字的創作。善於將中國古代文學與中國歷史結合起來研究,注重史料的收集和史實的分析考辨,著有《張居正大傳》、《杜甫敘論》等傳記文字作品,其《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是我國最早的文學批評著作之一。他還是一位書法家,篆、隸、行、草無不精善。
「大躍進」時期,有一次中文系召開了「躍進大會」,目的是要大家再一次「鼓足干勁」,力求「多快好省」地搞工作。在學生、教師紛紛登台,決心要這個「提前」那個「提前」之後,大家把朱東潤先生「促」上了講台,要他表態。他本坐在那裡一言不發,這時卻如箭在弦上,不「躍進」一下便下不了台。躊躇再三,他終於在敦促的口口聲聲中開了口。看他那神情,真像要他下地獄似的。他說,原定5年完成的《陸游傳》、《陸游研究》、《陸游詩選》三部著作,已提前為4年.現在決心再提前一年,3年完成。不料,他這痛下決心的姿態依舊引起滿堂鬨笑。那時指出的指標,大家論月計天,一年尚嫌太長,何況3年!人們催逼著他再「鼓足勁」、再加快一點,他卻再也不肯改口,只是無可奈何地嘆道:「這已經非常緊張,再也不能提前了!」
3年很快就過去了。「躍進」熱潮消退之後,人們也早已忘卻當年的豪情。但朱東潤先生卻如期完成並出版了他的三部著作。
他的《詩經》研究,以「國風不出於民間說」最為著名。其《國風出於民間論質疑》 一文,大抵就《國風》所言之地位、境遇、服御、仆從諸端,論證作詩者或自言,或言其關系之人,或言其所歌詠之人,而其所言皆統治階級之事,故其詩亦為統治階級之詩。其反駁「國風出於民間論」的理據主要有三點:1、《詩三百五篇》以前及其同時之著作,凡見於鍾鼎簡策者,皆王侯士大夫之作品。何以民間之作,止見於此而不見於彼?2、即以持「民歌說」者所認定的「民歌」代表作《關雎》、《葛覃》論之,《關雎》之「君子」、「淑女」,非民間之通稱;「琴瑟」「鍾鼓」,非民間之樂器;《葛覃》「師氏」,非民間所能有。3、後代之文化高於前代,何以三千年前之民間,能為此百六十篇之《國風》,後世之民歌遠不及矣?他又以下兩個證據為補充:1、「《國語》所謂列士獻詩,其義要當於統治階級而已。」2、據《毛詩序》,凡作者可考而得其主名者69篇,而其作者皆為統治階級。又考三家詩說,亦得4篇。其論證最精彩的部分則是就《詩》之本文,由名物章句而確考其為統治階級之詩者凡80篇,從而使自己的觀點有很強的說服力。
他的「國風不出於民間」最為著名《國風出於民間論質疑》,在當時出版是受到很多人的冷落,能迴避就迴避了,幾乎在當時沒造成巨大影響 。 編輯本段年表 1896年(一歲) 12月4日(舊歷十月三十日),生於江蘇省泰興縣城關功家巷舊宅。譜名屬「世」字輩,名世溱。父石庵 公,母李氏,泰興縣人,是年皆四十一歲。兄三:世淦、世□、世瀠。
1899年(四歲) 二哥因肺病夭折。父親失業,家貧無以為生,賴典當度日。
1900年(五歲) 觀《三國演義》綉像,父親為之講解,從父識字始。
1901年(六歲) 入私塾。讀《龍文鞭影》等蒙學書。
1904年(九歲) 泰興縣創辦初等小學,稱蒙學堂。初入丙班,旋升乙班。
1905年(十歲) 入官辦高等小學(時稱東門大學堂,其前身為襟江書院)預備班。
舊歷三月二十一日,父親去世,終年五十一。
1906年(十一歲) 入幼幼小學(初等小學)甲班。從汪民甫先生讀《左傳》,甚得汪先生器重,並蒙字以「東潤」。
1907年(十二歲) 年初,三哥世瀠應征投軍,入清新軍第九鎮。
春,從幼幼小學畢業。以第一名考入襟江小學。
秋,得族人資助,赴上海投考南洋公學附屬小學。被錄取,編入二年級。
1909年(十四歲) 獲南洋公學國文大會小學組第一名,得獎金四元,購《經史百家雜鈔》一 部。
1910年(十五歲) 夏,自南洋公學附屬小學畢業,因家貧及族人資助中斷,准備輟學。
秋,得南洋公學堂長唐文治先生資助,升入南洋公學中學部。
1911年(十六歲) 10月10日,武昌起義。上海光復後,參加南洋公學巡邏隊護校。
10月(舊歷九月十八日),三哥世瀠參加江蘇第九鎮起義,組織監獄暴動,事敗,在南京遭清軍殺害,披僅二十六歲。
1912年(十七歲) 於南洋公學讀完中學二年級。秋季輟學,旋入上學文明書局任校對。年底,入商務印書館任《小學月報》編輯助理,為時兩月。
1913年(十八歲) 加入留英儉學。秋,乘日本長崎九號輪船赴英國留學。
1914年(十九歲) 入倫敦私立西南學院就學。課余從事翻譯以濟學費,譯稿發表於《申報》等處。
1916年(二十一歲) 3月,為參加國內討袁戰爭,放棄轉為公費生,搭日本船回國。至新加坡,聞袁世凱已死,遂經上海返泰興。不久,復往上海,入《中華新報》任地方新聞編輯。
1917年(二十二歲) 秋,應聘赴廣西梧州,任廣西省立第二中學外語教師。寒假中,與同事陳柱、馮振等同游梧州附近夠用,賦詩倡和,印有《寒假倡酬集》。
聞南洋公演老師去世,作輓聯吊之,因不善書,請人代筆,由此立志鑽研書法。
1918年(二十三歲) 暑期回泰興,定婚。女方名鄒蓮舫,十九歲,本縣人,縣立嫂子高等小學三年級肆業。
1919年(二十四歲) 夏,辭廣西省立第二中學教職。轉應南通師范聘,並兼任江蘇省立第七中學(南通中學)教師。
1920年(二十五歲) 年初(舊歷年底),回泰興完婚。春季開學,攜妻同往南通。
1921年(二十六歲) 執教於南通師范。10月,長子君達出世。
1923年(二十八歲) 執教於南通師范。次子君遂出世。
1926年(三十一歲) 執教於南通師范。長女清於出世。
1927年(三十二歲) 6月下旬,應邀往南京,任中央政治會議處秘書。在寧僅八十日,因不滿官場腐敗與政治黑暗,9月中旬辭職,仍回南通師范任教(時改稱張謇中學)。
1929年(三十四歲) 4月,離南通,應聘前往武昌武漢大學,任預科英語教師。
文學院長聞一多囑開英文國學論著和中國文學批評史兩門課程,並安排一年時間准備中國文學批評史講義。
1930年(三十五歲) 執教於武漢大學。夏,長子君達因患腦膜炎於家鄉夭折,年僅十一歲。
1931年(三十六歲) 武漢大學新校舍建成。擔任中國文學批評及寫作課程,並於武大《文哲季刊》發表有關中國文學批評之研究論文,改任中文系教授。
1933年(三十八歲) 執教於武漢大學。《詩經》研究論文先後於《文史季刊》發表:一、《國風出於論質疑》,二、《詩大小雅說臆》,三、《古詩說摭遺》,四、《詩心論發凡》(後加緒言一篇,集為《讀詩四論》,1940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37年(四十二歲) 8月,全民抗戰始。
秋,武漢大學教學逐步停止。
寒假,取道廣州、香港,經上海回泰興。婚後撙節薪入,所建新宅初步完成。
1938年(四十三歲) 居泰興。於上海滬光中學泰興分校臨時兼課。
9月,幼子君邁出生。
11月,接武漢大學電報,命往四川樂山報到。
12月初,離家赴川,先由上海至香港,繞道越南,再經雲貴,間關入蜀。
1939年(四十四歲) 1月14日,抵樂山武漢大學報到。未久,開授《史記》研究課程,並撰《史記考索》。
秋,母親於泰興去世。
1940年(四十五歲) 執教於樂山武漢大學。開始傳記文學研究,撰《中國傳記文學之發展》等。
1941年(四十六歲) 執教於樂山武漢大學。撰《八代傳記文學敘論》。開始撰寫《張居正大傳》。
1942年(四十七歲) 8月,辭武漢大學教職,離樂山。往重慶,任教於中央大學。
《後漢書考索》寫作完成。
1943年(四十八歲) 執教於重慶中央大學。教學以外,用力於傳記文學研究與寫作。《張居正大傳》完成。由開明書店出版。
《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中國文學批評述論》、《史記考索》等著作,陸續由開明書店出版。
撰寫《王守仁大傳》(此書迄未出版,手稿後於十年動亂中散失)。
1945年(五十歲) 8月,抗日戰爭勝利。9月,泰興第一次解放。
1946年(五十一歲) 6月,與中大師生集體復員返南京。於中央大學中文系任教同時,又兼任無錫國學專修學校課程。
泰興第二次解放。
1947年(五十二歲) 秋,赴無錫國學專修學校任教。
1948年(五十三歲) 春,二女秀若死於肺結核,年僅二十二歲。
秋,至江南大學兼課。
1949年(五十四歲) 春初,泰興第三次解放。
4月,無錫解放。
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秋,脫離無錫國專,於江南大學中文系任教。
1950年(五十五歲) 春,江南大學成立師生員工聯席會議,被推為主席,不久,遭校方解聘。
秋,撰成《楚辭》研究論文四篇:一、《楚歌及楚辭》,二、《離騷的作者》,三、《淮南王安及其作品》,四、《離騷以外的屈賦》。對《楚辭》作者及時代提出與眾不同之意見。
1951年(五十六歲) 春,赴北京人民出版社工作。未久,赴濟南,作者齊魯大學歷史系。
《楚辭》論文四篇,由葉聖陶後推薦,陸續發表於《光明日報》。文章發表後受到郭沫若等批評,未予論答。續寫《「帝高陽之苗裔兮」疏證》《<史記·賈誼傳>疏證》二文(未發表)。
秋,脫離齊魯大學,往上海,任滬江大學中文系教授。
1952年(五十七歲) 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0月,因院系調整,轉至復旦大學任中文系教授。
1954年(五十九歲) 撰《左傳選》,由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就《左傳》研究提出兩個問題:一、《左傳》的性質及書名,二、《左傳》的作者及時代。
1955年(六十歲) 妻攜孫女邦薇來滬定居。
1957年(六十二歲) 2月,聘任中文系主任。
1958年(六十三歲) 大躍進。
撰寫《陸游傳》、《陸游研究》和《陸游選集》。
1959年(六十四歲) 1月,回泰興。提議捐獻住宅,代地方辦圖書館。
秋,有關陸游研究三部著作完成(1960-1962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1960年(六十五歲) 2月,參加上海市西北建設職工慰問團,赴陝西、甘肅、寧夏及青海四省,慰問支邊職工。
8月,參加新《辭海》審定工作。
1961年(六十六歲) 2月,出席全國大學文科教材會議,被指定為文科教材《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主編。開始與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學院合作編寫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
1962年(六十七歲) 3月,應邀往蘇州江蘇師范學院講學。
秋,復旦中文系承擔編訂之《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編兩冊出版。
1963年(六十八歲) 轉入梅堯臣研究。先編出《宛陵文集分卷編目表》,確定改編《苑陵文集》計劃。4-10月,撰成《梅堯臣傳》,隨後又完成《梅堯臣詩選》,並開始編寫《梅堯臣集編年校注》。
5月,應邀往合肥安徽大學講學,並觀摩博物館所藏鄧石如書法作品。
1964年(六十九歲) 8月,回泰興,再與地方洽談捐屋事宜。應邀往泰興中學為全縣高中語文教師作演講。
12月,《梅堯臣集編年校注》基本完成。考慮下一步傳記寫作計劃,初擬撰寫《蘇軾傳》,准備近一年後放棄,轉而以杜甫、陳子龍為研究對象。
1965年(七十歲) 再次向泰興縣文教局提出捐屋辦圖書館的建議。
12月初(舊歷十月底)七十歲生日,與妻同游南翔古漪園。
1966年(七十一歲) 「文化大革命」開始。
6月,學校教學逐步停止。靠邊,遭批判,取消教授工資待遇。
1967年(七十二歲) 先後被遣往寶山縣長興島、羅店等農村改造。期間曾計劃為一勞動婦女寫傳,以頌揚中國婦女堅忍刻苦品格。
1968年(七十三歲) 在校勞動改造,繼續接受批判。
11月30日,妻不堪忍受精神與病痛折磨,含冤去世。孫女亦被遣往市郊農村插隊落戶。獨自料理生活,備嘗艱辛。
1969年(七十四歲) 又至羅店勞動,曾於半夜與青年學生一同急行軍,天黑行痴,氣喘幾絕,頑強堅持,幸未仆倒。此後心臟病屢犯。
1970年(七十五歲) 在校勞動。恢復工資待遇。
1971年(七十六歲) 參加《二十四史》中《舊唐書》、《舊五代史》校點工作。
1974年(七十九歲) 《舊五代史》等校點結束,又參加《春秋左傳》等書校點工作。
1976年(八十一歲) 粉碎「四人幫」。開始《杜甫敘論》寫作。
1977年(八十二歲) 繼續撰寫《杜甫敘論》。
1978年(八十三歲) 獲平反,推翻一切誣蔑不實之辭。恢復中文系系主任職務,重新主持中文系工作。招收唐宋文學研究生。修訂有關梅堯臣研究之三部著作。
1979年(八十四歲) 1月,復旦大學中文系及所在里弄為鄒蓮舫召開平反昭雪大會。
5月,《梅堯臣傳》由中華書局出版。
1980年(八十五歲) 10月,《梅堯臣詩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11月,《梅堯臣集編年校注》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1年(八十六歲) 辭去中文系系主任職務,任名譽主任。
3月,《杜甫敘論》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11月修訂後之《讀詩四論》(改稱《詩三百篇探故》),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秋,赴京參加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會議,任文科評議組成員,並任首批文科博士生導師。
修訂歷年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為《中國文學論集》。准備《陳子龍及其時代》寫作。
泰興縣政府派員至滬,洽談接受捐屋事宜。
1982年(八十七歲) 撰寫《陳子龍及其時代》。
8月1日,泰興縣政府舉行捐屋交接儀式。派三子君道、三女惠如為代表前往參加,無償捐屋二十四羊、書刊四千餘冊及部分傢具。
1983年(八十八歲) 3月,《中國文學論集》由中華書局出版。
1984年(八十九歲) 1月,《陳子龍及其時代》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5年(九十歲) 開始《元好問傳》寫作準備。
招收傳記文學博士研究生。
1986年(九十一歲) 撰寫《元好問傳》。健康狀況漸衰,教學著書,仍不稍懈。
12月6月,復旦大學中文系、上海市作家協會、泰興縣委及縣政府假上學作協禮堂,聯合舉辦「慶祝朱東潤教授九十壽辰及執教七十年紀念會」。
1987年(九十二歲) 屢病住院,治療出院後仍堅持工作,以「教師終於講座」自勵,繼續博士生論文指導及傳記寫作。
12月初,《元好問》初步寫成。18日,博士生李祥年畢業論文答辯通過。20日因全身黃疸,再入長海醫院接受治療。
1988年(九十三歲) 1月15日,由長海醫院肝膽外科施行手術搶救。手術診斷:胃癌、肝門淋巴結轉移,並發阻塞性黃疸。彌留之際,仍以工作未完成為念。
2月10日下午4時49分,逝世。
2月15日,於上海龍華殯儀館大廳舉行遺體告別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