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中小學課程設置研究

中小學課程設置研究

發布時間: 2021-01-07 00:37:55

⑴ 構建中小學系統性特色課程體系研究假設怎樣填

研究假設:
通過「自主發展教育」目標體系和管理體系的構建與實施的研究,促進學校「為了每一個學生終身發展」的辦學思想的全面落實,整體推進學校特色建設和素質教育。
⑴學生通過「自主立德」「自主立學」「自主立美」「自主健體」「自主管理」,真正成為學校的主人,促進其個性的發展和特長的形成,為終身的發展夯實基礎。
⑵教師通過自主修身和自主研修,提高師德水平和專業化能力,以模範的行為去影響學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去熏陶學生,以高超的專業化能力去引領學生。
⑶學校通過「自主發展教育」的特色建設和科學管理,使校園環境更加優美,文化氛圍更加濃厚,學校管理更加科學,教師發展更具風格,學生發展更具個性,教學質量更加上乘,學校特色更加鮮明,為爭創大連市區域內有影響的一流先進學校奠定基礎。
參考:http://xiaoxinxx.gane.net/templ4/view.php?CODE=20111019153509847097&id=20150609125309865939

⑵ 中小學教育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有:觀察法、調查法、歷史法、比較法、統計法、實驗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等。
觀察法:觀察法是進行教育科學研究常用的一種方法。研究者依據一定的目的和計劃,在自然條件下,對研究對象進行系統的連續的觀察,並做出准確、具體和詳盡的記錄,以便全面而正確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況。 觀察法的一般步驟是:(1)事先做好准備,制訂觀察計劃,先對觀察的對象作一般的了解,然後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確定觀察的目的、內容和重點,最後制定整個觀察計劃,確定進行觀察全過程的步驟、次數、時間、記錄用紙、表格,以及所用的儀器等;(2)按計劃進行實際觀察,在進行觀察過程中,一般要嚴格按計劃進行,必要時也可隨機應變,觀察時要選擇最適宜的位置,集中注意力並及時作記錄;(3)及時整理材料,對大量分散材料進行匯總加工,刪去一切錯誤材料,然後對典型材料進行分析,如有遺漏,及時糾正,對反映特殊情況的材料另作處理。
調查法:調查法是研究者有計劃地通過親身接觸和廣泛考察了解,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並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研究有關教育實際的歷史、現狀及發展趨勢,找出科學的結論,以指導教育實踐的方法。調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過程中進行,通過訪問、開調查會、發問卷、測驗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現象的材料。調查法常同觀察法、歷史研究法、實驗法等配合使用。調查法的步驟是:(1)准備,選定調查對象,確定調查范圍,了解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研究有關理論和資料,擬定調查計劃、表格、問卷和談話提綱等,規劃調查的程序和方法及各種必要的安排;(2)按計劃進行調查,通過各種手段搜集材料,必要時可根據實際情況,對計劃作相應的調整,以保證調查工作的正常開展;(3)整理材料,研究情況,包括分類、統計、分析、綜合,寫出調查報告。
歷史法:歷史法強調一國的歷史傳統和民族特性對教育的決定性作用,注重廣泛搜集被研究國家教育的歷史文獻資料,鑒別和整理史料,分析比較被研究國家教育的發生和發展過程,最後得出相應的結論。
比較法:比較法是對某類教育現象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地點、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表現,進行比較研究,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規律及其特殊表現的方法。採用比較法要注意各個國家的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歷史傳統、科學和技術以及文化發展的水平、教育理論及其在實踐中的反映,等等,明確可比較的指標。從而正確掌握某一國家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明確可以借鑒和學習什麼。 比較法的步驟是:(1)描述,准確、客觀地描述所要比較的教育現象的外部特徵,為進一步分析、比較提供必要的資料;(2)整理,把搜集到的有關資料進行整理,如做出統計材料,進行解釋、分析、評價,設立比較的標准等;(3)比較,對資料進行比較和對照,找出異同和差距,提出合理運用的意見。比較法的使用要同其他方法互相配合。
統計法:統計法是通過觀察、測驗、調查、實驗,把得到的大量數據材料進行統計分類,以求得對所研究的教育現象作出數量分析的結果的方法。這是數理統計方法在教育方面的應用。在教育實際工作中,經常使用描述統計研究情況,如整理實驗或調查來的大量數據,找出這些數據分布的特徵,計算集中趨勢、離中趨勢或相關系數等,將大量數據簡縮,找出其中所傳遞的信息。同時,還可進一步使用推斷統計法,即利用描述統計取得的信息,通過局部去推斷全局的情況。此外,近幾十年來隨著統計學的發展,提出了實驗設計,要求在較嚴謹的實驗研究中檢驗設計中所列的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關系。 統計法一般分為兩大步驟:(1)統計分類:整理數據,列成系統,分類統計,制統計表或統計圖;(2)數量分析;通過數據進行計算,找出集中趨勢、離中趨勢或相關系數等,從中找出改進工作的措施。使用統計法,必須學會科學的推理方法和掌握統計計算的技術。
實驗研究法: 實驗研究法是在人工控制教育現象的情況下,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教育現象的變化和結果的方法。實驗法可分為實驗室實驗法和自然實驗法。前者基本上是在人工設置的條件下進行,可藉助各種儀器和現代技術。後者在日常教育工作的正常條件下進行。兩者都要保證受試者處在正常的狀態中。 實驗法一般分三種:(1)單組法:就一個組或班進行實驗,看施加某一實驗因子與不施加實驗因子,或在不同時期施加另一實驗因子在效果上有什麼不同;(2)等組法:就各方面情況相等的兩個班或組,分別施以不同的實驗因子,再來比較其效果;(3)循環法:把幾個不同的實驗因子,按照預定的排列次序,分別施加在幾個不同的班或組,然後把每個因子的幾次效果加在一起,進行比較。實驗法進行的步驟是:①決定實驗目的、方法和組織形式,擬定實驗計劃;②創造實驗條件,准備實驗用具;③實驗的進行,在實驗過程中要作精確而詳盡的記錄,在各階段中要作準確的測驗;④處理實驗結果,考慮各種因素的作用,慎重核對結論,力求排除偶然因素作用。與實驗法有關的還有模擬法,即創設專門類似物(模型)或情境的辦法。科學模擬便於進行精確分析,把所得結論用於現實環境。
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是為了克服傳統的教育研究脫離教育實際、脫離教師實際的弊端,教育實踐的參與者與教育理論工作者或組織中的成員共同合作,為了解決實際問題,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和技術,在真實、自然的教育環境中開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模式。

小學課程設置標准及各課程周課時安排是什麼

小學課程設置標准:

⑷ 有關小學課程編排問題

美國基礎教育的課程設置:1.小學教育的培養目標 美國沒有全國統一規定的小學教育目標,不過美國視導和課程研究協會提出的現代小學的六項任務,具有廣泛的影響,大致內容為:①增進兒童的健康和發展兒童的體格;②增進兒童的心理的健康和發展兒童的人格;③發展兒童對社會和科學世界的認識;④發展兒童有效參與民主社會的技能;⑤發展兒童符合民生生活的價值觀;⑥發展兒童的創造性活動。 2.小學課程的管理與設置 美國各州的公立中小學課程是由州憲法和州教育法規定,全國沒有統一的課程。20世紀 80年代以來要求加強課的統一性的主張開始出現,但美國長期以來的地方分權化教育管理傳統依然強勢,中小學課程的決策權仍主要在各州及各個學校。現行基本核心科目如下,這些課程每天都有: (1)語言藝術(閱讀、寫作分開兩門)(2)社會學(包括歷史地理)(3)數學(4)科學(包括物理、化學、生物)(5)體育和保健(6)音樂和藝術教育3.授課時數 美國各州小學每學年的授課天數相差很大,每天的授課時數也不完全一樣。基本上學生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平均每天在校上課時間逐漸增加,在6-7個小時之間。小學課程編排非常靈活,各節課的時間長短變化較大,一天之中的課節數較多,中間午餐的時間很短,每天上課的總時間其實很長。 現行美國小學課程倡導以學術為中心,重視培養學生掌握各種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課程組織形式來看,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為主:語言藝術包含了閱讀、寫作、文學、口語等知識,社會包括了歷史、地理、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識,科學課將物理、化學、生物等方面的知識融為一體,音樂與藝術、體育和保健也具有較明顯的綜合課的特點。 (二)中學課程 1.中學教育的培養目標 關於美國中學教育的培養目標,最有影響並經常被引用的仍然是美國中等教育改組委員會提出的「七大原則」:①保持身心健康;②掌握基本學習技能;③成為家庭活躍分子;④培養就業技能;⑤勝任公民責任;⑥有效安排時間;⑦道德品質優秀。 2.中學課程的結構 美國主要有三類中學校,即四年制中學、三三制中學和中間學校,其中三三制中學最為普遍,分為初中和高中,主要圍繞教學、指導和服務三方面來進行,主要是教學工作。美國中等教育的教學科目非常龐雜,全國中學階段學科多達247種,有必修和選修之分。課程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學術性科目,如英語、社會學科、理科、數學、外語、人文學科;另一類為非學術性科目,如衛生、體育、家政、音樂、美術、工藝等。實行學分制,學生須修滿16學分方准畢業。 美國中小學課程的發展趨勢及啟示 (一)美國中小學課程的發展趨勢 為了保證美國在國際社會中的競爭地位,美國總統和五十個州首腦在1990年2月正式通過了《全美教育目標》的報告,提出了邁向21世紀全美教育的六大目標:「①為所有孩子做好入學前的學習准備;②降低中學生輟學率,高中畢業率至少要提高到90%;③學生在中學畢業時,應在英語、數學、科學、歷史、地理各學科方面具備應有的知識和技能;④美國學生在科學、教學方面的成績成為全球第一;⑤每個成人都將是有文化、精於讀、寫、算的人,並掌握在全球經濟競爭及履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⑥所有學校都將成為無吸毒、無暴力的場所,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有利的、紀律得以保障的學習環境。 美國今後中小學課程的發展趨勢將表現在以下幾方面:①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將繼續成為美國課程改革的中心內容,並通過多樣化措施,提高所有學生的學業水平;②中小學課程將繼續強調學術性科目,加強基礎學科的教學;③中小學課程內容愈趨現代化、高難度,課程設置趨於綜合化;④中小學課程結構將更彈性、靈活,以滿足學生個性需要,發展能力;⑤課程管理上將加強課程的統一性,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水準。

⑸ 教育部要求中小學必須開設的課程有哪些

低年級設品德與生活、語文、數學、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

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小學低年級設品德與生活、語文、數學、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小學中高年級設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科學、外語、綜合實踐活動、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

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語文、數學、外語、科學(或物理、化學、生物)、歷史與社會(或歷史、地理)、體育與健康、藝術(或音樂、美術)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積極倡導各地選擇綜合課程。學校應努力創造條件開設選修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藝術、美術課中要加強寫字教學。

(5)中小學課程設置研究擴展閱讀:

基礎教育課程設置要求規定:

1、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

2、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在達到國家課程基本要求的同時,可根據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因地制宜地設置符合當地需要的課程,深化「農科教結合」和「三教統籌」等項改革。

3、普通高中課程標准應在堅持使學生普遍達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層次性和選擇性,並開設選修課程,以利於學生獲得更多的選擇和發展的機會,為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⑹ 如何加強中小學教學研究與課程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

堅持「以教研推進課改,課改促進教學,教學提升質量」的辦學之路,建立「教育教學課改——教科研——教育教學資源開發」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是反映時代精神在教育觀念上的革命性改革。民主、科學、開放的理念是新課程改革的靈魂,它倡導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勇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明確課改的目的,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探索、去實踐。
實施新課改後,學校的教學將是傳授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健全心理的高度結合。因此,教學工作應首先抓好課堂教學與其補充和延伸的科學訓練。在課堂教學中,強調教學生治學做人的方法,授人以漁,讓學生主動進入角色,進行思考、操作、實踐,形成主動的教學場景,產生省時、博得「共振」效應。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逐步增設各學科的訓練環節,強化學生自我訓練,鼓勵學生進行創新。
堅持不懈地開發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堅持從課改實踐中提出課題,進行教學研究,認識和掌握教育教學規律,以各學科的教研課題研究為契機,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教科研攻關,全面提高教育教學力量的教學辦學模式。

⑺ 我國中小學課程設置有哪些

課 程 年 級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品德與生活 2 2
品德與社會 2 2 3 3
科 學 2 2 2 2
語 文 7 7 7 6 6 6
學 數 學 4 5 5 5 5 5
英 語 2 2 2 2
體 育 4 4 3 3 3 3
藝 術 4 4 4 4 4 4
科 綜




動 音 樂 2 2 2 2 2 2
美 術 2 2 2 2 2 2
信息技術 l 1 l 1
研究性學習
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
勞動技術教育 2 2 2 2
地方與學校課程 5 4 2 3 2 2
周總課時數 26 26 30 30 30 30
學年總課時(節) 910 910 1050 1050 1050 1050

⑻ 中小學教師有必要搞課程研究嗎會不會太勉強了

我認為中小學的教師是有必要搞課程研究的,因為課程研究對於學生來講能夠獲得更多的幫助,如果老師能夠對課程進行更好的了解,從而能夠總結出一套適合學生的學習辦法,學習方法對於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了正確的方法就會獲得一個更高效率的學習,我認為這是不勉強的一件事情。

一、對於課程要有全方面的了解

作為一名老師,課程就是老師的卑微,只有了解了課程才能夠更好的了解中小學生的生活,才能夠讓每一個孩子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不那麼費力,這其實也是為了自身的工作著想,因為自己能夠把孩子的學習成績提高,那麼對於自身的未來職業發展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結果。

作為一個老師不僅僅需要給孩子傳授知識,更應該的是為每一個孩子找到適合學生的學習辦法,只有孩子的學習方法是正確的,才能夠在未來的學習生活當中做每一件事情都是高效率的,這些事也是老師的一種職責,只有老師的職責達到了,才能夠讓每一個孩子獲得更好的發展。,

⑼ 如何開展實施小學學科課程建設的策略研究

本課題於2008年11月以《構建新課程下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體系的研究》為題向教育主管部門提出申報,同時被確立為晉江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第二批)立項課題(晉教綜[2008]15號文件)。同年11月15日召開課題組工作會議,確立研究方案,形成研究格局,探究課題研究思路,明確研究方向,精心制訂研究計劃,同時提出各年級的研究子課題,明確課題組成員職責,整個研究步驟井然有序,課題研究有序有效推進。[鑒於2009年8月學校人事變動,課題組重新分工調整。]2009年9月7日課題組重新分工,形成新的課題研究機構,同時報送上級審批。研究過程中我們得到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精心指導,得到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在全體教研組成員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如今課題研究已開展將近兩年,研究方向有效推進,研究策略初步凸顯,教師業務水平明顯提升,學生學習質量有效提高。
在研究中,我們以「落實課改精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目的,走「求實、求精、求新」的科研之路,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主動、學得有效;使教師教得自信、教得輕松、教得有效。以科研求發展,以質量樹品牌,有效調動數學教師投身教育科研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營造良好的課題研究氛圍,開創我校數學教學研究新局面。
一、加強課題研究管理,圍繞「嚴」字下功夫。
1、建立求真務實的課題研究集體。課題開題初,成立以校長為課題組組長,教研組長、數學骨幹教師為成員的課題研究集體。各成員職責明確,分工到位,充滿很強的科研能力和信心。研究中課題組長身體力行、率先垂範,不僅擔任學科教學工作,還能積極參與各項研究活動,深入課堂聽課、評課,同時還為課題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協調各方面的工作,保證教研經費的投入。
2、制定切實可行的課題研究制度。為更好地規范學校的課題研究工作,2010年3月學校結合實際情況和時代要求,制定了《課題學習制度》、《瑤瓊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管理制度》、《瑤瓊小學教育科研課題考核、獎勵制度》等,制度的建立不僅使課題研究工作逐步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還刺激了全體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激情,為課題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課題研究的落實提供了管理的依據和保障。
二、強化課題研究培訓,圍繞「需」字抓落實。
針對教師的工作實際和課題研究的需要,我們緊緊圍繞「需」字做文章,想課題教師所想,做課題教師所需。
1、加強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學校投入大量資金,重新配置電子備課室電腦,充分利用班級多媒體,發揮遠程教育的巨大優勢,讓老師下載課件、教學設計、教育心得等,與全國各地的教師討論一課甚至一題的教法,讓最新的思想佔領陣地,最現代化的教學技術走進課堂。同時選派陳珊珊、張小林、曾健勇等老師參加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
2、加強課題研究新理念的培訓。對教育教學理念的學習和培訓,學校在充分挖掘校內資源的基礎上,還採取「請進來、送出去」的方法。學校充分發揮校內的網路資源和「本土專家」資源,採取網上學習、骨幹教師講座、上示範課、課標知識學習等方式,學習有效性理論及課改環境下的課堂教學。2009年11月晉江市教師進修學校姚永寧副校長到校作課題檢查指導;2009年12月磁灶鎮教委辦張貽發、陳清傳兩位教研員到校指導課題工作。建立外出學習「二次培訓」制度,凡是參加鎮級或以上的研討活動回校必須作主旨發言,時間段主要設置在每周一教師論壇或每周三教研時空。近兩年來,學校共選派課題組成員外出聽課、學習、培訓達50人次。
3、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引領作用。學校充分利用「本土專家」進行輔導講座,兩年來骨幹教師主持和主講的培訓活動近10次,有張阿育校長主講的「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數學教學思想」等;吳春燕老師主講的「怎樣參加『UC』網路教研」;組織觀看著名特級教師華應龍老師主講的《課堂因差錯而精彩》專題講座光碟。
三、豐富課題研究活動,圍繞「精」字促發展。
1、積極承辦各級各類教學研究活動。磁灶鎮開放日教學研討活動;磁灶鎮數學說課比賽;輔導區數學研討活動等。
2、努力參加各級各類數學教學比賽。學校盡其所能為教師創造條件,幫助、支持老師參加各級組織的各種比賽和交流,為他們創造展示自我的舞台。課題實驗教師吳春燕《善用評價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文榮獲晉江市基礎教育教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張阿育《關注課堂生態構建和諧生態數學課堂》一文入選晉江市青陽片論文匯編;張阿育《讓數學課堂盪漾生活氣息》一文入選晉江市教育局論文匯編;吳春燕《小學數學低年級計算的有效策略》一文入選鎮級論文匯編;吳春燕老師參加磁灶鎮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優觀摩活動榮獲一等獎。
3、積極開展校際教研聯誼活動。積極與張林中心小學開展校際研討活動:朱玉玲老師執教《買玩具》、曾健勇老師執教《組合圖形的面積》等。
4、扎實開展校內課題研究活動。研究中我們先後開展了「教育技術競賽」、「同備同上一節課」、「教學開放日」等活動。
四、規范課題研究流程,圍繞「實」字作文章。
課題研究工作是一項長期、嚴謹、科學的工作,它需要不斷的努力和開拓。在課題研究中,我們要求課題研究教師要抓好三點:熱點論壇——各位老師均舉行「怎樣構建有序、有趣、有效課堂」的論壇;難點探究——開展「學困生」轉化策略細化探究活動;亮點展示——每學期期末舉行優質教案、優秀學習心語展示活動。做好四項:創設良好的數學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選用合適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親歷數學化的過程;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捕捉巧用教學資源——預設與生成;落實三維目標——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達成五度:1、注重目標達成的有效性;2、增強情境創設的有效性;3、強化學習過程的有效性;4、重視學習方式的有效性;5、關注學習情感的有效性。完成六種:即讀一本教育教學理論並完成讀後感;寫一份優質教案;上一節優質研討課;寫一篇質量較高的論文,案例或教育敘事;組織和參與開展一次有意義的教研活動;參與一節研討課。按照「整體規劃、專題研究、分項實施、滾動發展、逐步深入」的策略,不斷完成課題研究工作。

⑽ 中小學課程設置標准

中小學課程設置標准,以下課時為每科周課時量:

小學一、二年級:

品德與生活(2節) 語文(8節) 數學(4節) 體育(4節)藝術【包括音樂、美術】(4節)綜合實踐活動【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3節)地方與學校開發或選用的課程(3節)

(10)中小學課程設置研究擴展閱讀

教師開發課程的模式是實踐—評估—開發,教師在實踐中,對自己所面對的情景進行分析,對學生的需要做出評估,確定目標,選擇與組織內容,決定實施與評價的方式。目前,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小組,而不是單個教師。

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課程管理的組成部分,它需要有領導的支持,專家的指導,教師的努力和參與,需要得到全社會的理解、支持和評價。總體上說,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主要有四個階段:

需要評估。需要評估是設計校本課程時首先必須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確學校的培養目標,評估學校的發展需要,評價學校及社區發展的需求,分析學校與社區的課程資源等。

確定目標。確定目標是學校對校本課程所做出的價值定位。它是在分析與研究需要評估的基礎上,通過學校課程審議委員會的審議,確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制定校本課程的大致結構等。

組織與實施。組織與實施是學校為實現校本課程目標開展的一系列活動。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課程結構,制定校本《課程開發指南》。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申報課程。

評價。評價是指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一系列價值判斷活動,它包括《課程綱要》的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教師課程實施過程評定以及《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評價與改進建議等。評價的結果向有關人員或社會公布。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