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綜合課程實施對教師的意義
㈠ 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和意義
具體地說,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注學生的生存方式,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中小學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思維活躍,具有強烈的探究慾望,他們不滿足於對書本知識簡單地死記硬背,在知識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礎。隨著生活空間不斷擴大和知識、閱歷的不斷豐富,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逐步形成,對人生、對社會、對自我形成了初步的認識,初步形成了對個體和社會生活方式的思考能力、判斷能力。基礎教育階段是培養有責任感、有創意、有個性的生活方式的關鍵階段,是人生觀教育、價值觀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關鍵階段;他們不滿足於單純的書本知識的接受性學習,嚮往成人的社會生活,具有參與社會生活的願望,且具有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拓展學校教學活動空間和活動內容,引導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在應用中學習,主動地參與社會生活,並服務於社會,成為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要求。因而加強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是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內在要求。
設計和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也是我國國情的客觀要求。在當今社會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社會生活方式變革不斷加劇的社會背景下,必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克服片面的書本教育的弊端,引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培養他們的綜合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以適應學習化時代、信息社會和我國改革開放時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適應每個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
(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發展終身學習的願望,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
長期以來,中小學生的學習方式存在著學習方式單一,不利於發展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的片面傾向,表現在重視知識結果獲得的單一的接受性學習、偏重認知領域的認知性學習,以及受教材左右的機械的決定性教學等方面。這種在學習方式上的局限性,極大地制約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利於發展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難以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綜合實踐能力。
當前,在中小學設計和實施綜合實踐活動,其針對性之一就在於變革學生在教育情境乃至在一般的生活情境中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通過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打開一個開放的時空,由學生自主地、創造性地展開學習活動。
作為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進行的一種綜合性的學習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超越單一的課堂知識教學,強調直接經驗學習和間接經驗學習相結合的重要性。書本知識的學習不是學生知識獲得的唯一有效的途徑。與以知識信息的接受為主的學習活動不同的是,綜合實踐活動改變學生在教育中的生活方式或存在方式,把學生的探究發現、大膽質疑、調查研究、實驗論證、合作交流、社會參與、社區服務以及勞動和技術教育等作為重要的發展性教學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體現了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和自我發展的主體,重視學生的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需要。學生的主體性是在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活動和交往是學生成為個體生活主體和社會生活主體的必經途徑。基礎教育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必須重視實踐活動和交往活動的發展價值。密切學生與生活、與社會的聯系,滿足學生多方面的發展需要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因而其根本的課程價值在於促進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探究能力的提高,並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綜合實踐活動通過綜合性的實踐學習,改變學生單一的知識接受性的學習活動方式或生活方式,強調學生通過研究與實踐,構建一種積極的、生動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逐步掌握科學方法。
(三)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學生與生活,學生與社會的聯系
綜合實踐活動超越學習書本知識的局限,要求學生從生活、社會現實中提出問題,圍繞人與自然、人與他人或社會、人與自我、人與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動主題,並深入自然情境、社會背景或社會活動領域,開展探究、社會參與性的體驗、實踐等學習活動,形成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整體認識,發展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而,綜合實踐活動為密切學生與生活、學生與社會的聯系,架起一座橋梁。
這無疑有利於加強學生對自然、對社會的了解與參與,密切學生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建立新的學習方式;實現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基本的
當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還表現在,優化中小學課程結構,促進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政策與制度的創新。
㈡ 談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如何實現自身專業成長 (結合實際)
現在抄各地都在進行教師專業發襲展培訓,我個人認為專業發展要靠教師自身,根據所教孩子的特點,結合理論去研究去探討才會有明顯提高,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理論和一味地追求實際操作,沒有理論的根本很難從根本上讓我們自身成長,單就實際操作能力培養自己,也只是單方面的,所以要想發展好自身專業成長,書中的理論必不可少,再結合實際去解決一些問題的能力,兩個相輔相成效果會更好!這是我的個人看法!
㈢ 為什麼要開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
小學綜合實踐課與社會生活相聯系,既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同時也是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的產物。要傳遞和交流人類經驗,就必須把學校教育和社會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小學綜合實踐課堂教學回歸生活和社會」,目的就是讓學生參與社會生活,使學生所擁有的經驗盡量豐富,在現代」中不知不覺滲入未來」,以改變過去那種與社會生活相脫離的教育灌輸。
小學綜合實踐課回歸生活和社會」是堅持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究,為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創造空間;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幫助學生體驗生活並學以致用;推進學生對自我、社會和自然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與體驗,謀求自我、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因此,讓小學綜合實踐課回歸生活和社會,才會有知行和諧統一的可能,才會使小學綜合實踐課成為學生喜歡的一門生活課程。那麼,如何才能使小學綜合實踐課回歸生活和社會呢?
首先,要選取貼近生活的課題,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
小學綜合實踐課強調有意義的學習,注重知識的獲取和技能的掌握與情感教育相結合,陶冶情操,培養興趣。因此,學生的學習內容主要來源於兒童生活實踐經驗,以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選取學習課題,建立與生活目的的聯系,使學生產生情趣,這是維系學習的原動力。因此,選取學習課題時,就應當使課程和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相關聯,縮小與學生的距離,為學生的知行統一搭起一座橋梁,使它們得以溝通。例如:在教授三年級《我眼中的秋天》時,可以讓學生們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感受秋的變化,秋的氣息,這毫無疑問比書本中的描述要更有說服力。
其次,要注重生活時空的多元,實現學生樂學的需要。
小學綜合實踐課要回歸生活和社會,我們不能將學生圈於學校,而要以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為線路,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維的活動網路,全面實施教育。引領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在家庭、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動的組織形式要根據時空的特點,或班級,或小隊,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過各種生活體驗活動,滿足學生的天性,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快樂和愉悅的同時獲得發展。例如:在教授三年級《我與學具》時,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觀察社會生活中發生的變化,體會社會進步與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通過簡單的觀察、調查鍛煉和提高調查、探究及搜集資料的能力,學會討論與合作。從而讓學生們在自主學習中了解到了通信及交通的發展與人們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最後,要發揮時間上的近距離效應,實施學生生活中的教學。
早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論,大力倡導生活教學。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要使學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由此他認為生活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教育應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從中可以看出他極其重視學生在生活中的親身經歷、實踐和創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歸。因此,理論聯系實際是小學綜合實踐課的最大特點,當今世界的社會現象千變萬化,學生生活在充滿各種信息的社會里,適當引入一些社會熱點問題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助於目標的有效達成。
由此可見,小學綜合實踐課先有系統性知識教學是不夠的,學校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生活事件隨時發生,因此,教師要注意把握時機,抓住教育的切入點、結合點,針對學生的思想和具體表現找准時機,然後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有目的地滲透,使學生隨時隨地受到教育,從而促進生活世界和科學世界的統一,生活與發展的統一。
總之,小學綜合實踐課回歸生活和社會」是立足於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主體性思想;立足於課內外結合,課堂與生活、與社會聯系,促進知情意行統一的整體性思想;立足於學生社會活動的實踐性思想的合理教學思路。是力求教學目標、教育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實施符合學生的生活邏輯,建立在學生生活經驗基礎上的,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內在規律安排教育活動的開放性教學。這種教學思路既為廣大教師所認可,又為全體學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小學綜合實踐課真正成為一切學生喜歡的、真實有效的生活課程。
㈣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需要怎樣的教師
綜合實踐是一種開放型的教學活動,它打破知識的界限,加強學習與社會的溝通。該課程把活動、知識統合成一個整體,既保證了體系內部各學科信息的交流,又加強了教學與生活世界的信息交流,培養學生具有全新的觀念與視野,具全面的知識、技術與能力,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綜合實踐活動是課程改革的一門新的課程,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是這門課程教學的直接策劃者、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無論是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的綜合性,還是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綜合性都要求教師具有復合型的素質,對音、體、美、自然等各學科的教學有所了解,這就要求教師在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扎實的專業知識的前提下,由單一型向全能型轉變。教師是實施綜合實踐活動成敗的關鍵,怎樣的教師才能實施這門課程的教學,才能使這門課程具有使用價值,發揮出應有的效力呢?我覺得我們教師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下工夫。 一、重建課程觀。 綜合實踐活動體現了課程的範式轉換。這種轉換首先表現為課程概念的轉變。課程不再是靜止的跑道,即需要貫徹的課程計劃或需要遵循的教學指南,課程成為對個體生活經驗的改造和建構,成為自我的履歷情境,意即成為在跑道上奔跑的歷程。派納總結說:課程不再是一個事物,也不僅是一個過程。它成為一個動詞,一種行為,一種社會實踐,一種私人的意義,一種公共的希望。課程不只是我們勞作的場所,也是我們勞作的成果,在轉變我們的同時也轉變自身。 其次,課程概念的轉變隨之帶來課程形態的變化。正如多爾在《後現代課程觀》中的思想: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成為一種師生共同探索新知識的過程;課程發展的過程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不再是完全預定的、不可更改的。綜合實踐活動所代表的課程形態不再是在教育情境之外固定的、物化的、靜態的知識文本,而是在教育情境中師生共同創造的一系列事件,是師生開放的、動態的、生成的生命體驗。 綜合實踐活動所體現的課程轉向引起了傳統課程理念的深刻變革。它將學習者置於課程的中心並將個體意識的提升作為追求的目標,充分確立起個體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課程不再是控制教學行為和學習活動的工具和手段,它有效地彌合了個體與課程之間的斷裂,成為師生追求意義和價值、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 二、轉變教師觀念。 教師的教學觀念是教師對教學對象、目標、內容、過程、教學質量和評價等諸方面的理解和認識。教師的教學觀念有無超前性和時代性,不僅體現了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而且也放映了這個教師有無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因此,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是現代社會對教師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教學觀要求教師必須走出傳統的教學模式,從課程改革入手,建立全新的課程觀、教學觀、學習觀和教研觀,在新的教育觀指引下,培養適應未來社會人才,為他們學習終身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先進的教育觀念是進行教育實踐、教育改革的先導。面對全新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我們教師要以新的角色投入實踐中,提高教學效率,達到一定的教學質量。課改中一再強調以學生為主,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尤為適用。教師一定要遵循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學生自治原則,放開手讓學生學會學;尤其要摒棄師道尊嚴,在適當需要的時候可以蹲下來與孩子交談。建構主義思想認為教師作為知識權威的角色發生了轉變。的確,教師應盡量沖淡權威觀念,重新樹立學生本位意識。教師的責任就在於助學、導學、啟學、撥學、促學,教師的指導策略和組織策略,都只服務於學生的自主活動。根據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開設的宗旨,教師不得不又充當真辟荒者的角色,自行深入生活,開發教學資源。教師們要在深入領會生活教育的基礎上,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做敢探未發明的新理的第一流的教育家。 三、更新教師知識。 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要有一桶水。這桶水又有別於普通的水,它的營養含量更為豐富、復雜。由於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打破了書本知識范疇,從而擴延到生活實際,突破學科限制,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因此,教學中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師有較強的綜合文化素質。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開展過程中,教師除了自主地開發教學資源,設計教學方案,展開教學過程,還要教育科學研究。教師已經不只是單純負責上課了,現在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的綜合素質越來越被強調。他不再是單一的講課者角色,而是多種新角色集於一身,以便在課程實施中游刃有餘。 2、教師的專業素質進一步提高,這是新課程實施之關鍵。每個教師都必須加強自己的專業素質。如教師基本功要扎實,同時接受一切有利於自己專業知識,提升專業素質。它可以通過進修、校本培訓等多種途徑來實現。 總之,教師都要增強終身學習的意思,不斷更新知識結構來配合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實施。 四、激活教學方法。 現在的教育愈來愈追求師生的平等性,教師的引導性,課堂的生成性。綜合實踐活動體現了教學的範式轉型。傳統教學以機械的、單向灌輸式的知識傳遞為特徵,把豐富的教學簡單化為單一的認識活動。在綜合實踐的視野中,教學不再是單純的認識過程,而是師生在生活世界中通過共同建構意義的活動。教學範式的轉型意味著教學成為一種生活,一種以精神交流和意義創生為主要目的的人的生活;意味著教學消除師生作為知識權威與無知者之間的對立關系,建立起師生之間以對話為特徵的生命和情感的溝通,強化學生與教師的主體角色;意味著教師擺脫專業個人主義的桎梏,建立協調、溝通與合作的教學方式,進行協同教學;意味著知識不再作為永恆的真理接受膜拜,而是作為探究的資本和創生意義的材料接受質疑和拷問。 可見,教學範式的轉型還教學以生活世界之本原,使之充滿生命的靈動和生活的詩意;其次教學恢復了學生在知識建構中的主體地位,打破了師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心靈隔膜,使之合作與對話的態度,以更具創意和開放的精神提升教學的品質;再次教學擺脫知識、純粹理性對人的控制,防止了教學過程中人的異化,最終彌合了人與教學之間的斷裂。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看到學生生命完整價值、學生個體差異、主體精神,將課堂融於生活、回歸生命,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尊重學生獨特體驗,從研究中展開。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對傳統育人模式的重大挑戰,它是向學生學習生活著的現實世界,學生學習途徑、方法不一,研究結果的內容和形式各異,呈現出開放學習態勢,因此我們教師的教學方法必須相應被激活,本著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這一原則,靈活採用教學方法去教學。如在學生進行實踐性活動時,教師可以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引導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在必要時可根據教學內容需要,把課堂轉入社會、自然之中,教師唯一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可見,以往一塊黑板,一支粉筆,老師從頭講到尾的教學模式早已被否定掉了。我們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需要、課堂的需要,順勢激活教學方法,再也不能一塵不變了。 五、提高教師能力。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期待,同時也給教師提供了一條不一樣的路徑。教師必須得具備相應的能力去征服坎坷,帶著創新意識去發展自身能力,適應課程實施需要。其能力的提高主要體現在設計教學法案、搞科研活動、處理信息等過程中。 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中所提及的教育問題與社會問題交叉,這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中也應得到充分體現。生活教育再度被強調,教師的能力要不斷更新。 現在的教師除了擔任教學引導者角色外,還擔任著教科研角色,這是現代教育的發展所趨,也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這門新型課程可持續發展的必需。教師可通過各種途徑去完善自己的能力,如教育敘事研究之類都是對完善創新能力有一定幫助、有效的方法。 綜上所述,在綜合實踐活動的視野中,課程成為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過程,即教學與學習展開的歷程;教學成為創生課程事件的過程,即課程的開發歷程;而學習成為在教學交往中建構知識與人格的過程。綜合實踐活動最終實現了課程、教學與學習的遺體化,有效解決了課程、教學與學習彼此割裂的現象,避免了三者機械地、單向地、線性地發生關系。在一體化的狀態中,教師、學生、活動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三者交織在一起,沒有一個邏輯的行為主體,師生的活動共同構成了課堂。 杜威說:選擇了一種教育,就選擇了一種生活。課改,對廣大教師來說,不僅僅是壓力,是挑戰,更是一次蛻變。小學綜合實踐對我們教師提出了諸多的新要求,我們要充分意識到這一點,並對照自己,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咬定青山不放鬆,只爭朝夕勇於探索的精神,把各門課程糅合在一起,及時地充電,那樣我們就一定能適應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需要,跟得上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取得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