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新課程英語核心素養
1. 核心素養下的英語教學設計怎麼寫
一、教學設計的基本要素
「模式」是對理論的一種簡潔的再現。不論哪一種教學設計模式,都包含有下列五個基本要素:教學任務及對象;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對象、目標、策略、過程和評價五個基本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構成了教學設計的總體框架。
(一)教學任務
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不再僅僅是傳授知識,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是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是現代教學思路的一個基本著眼點。因此,教學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轉變。以往教師關注的主要是「如何教」問題,那麼現今教師應關注的首先是「教什麼」問題。也就是需要明確教學的任務,進而提出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和制定教學策略。
(二)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中對於目標闡述,能夠體現教師對課程目標和教學任務的理解,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歸宿。
新課程標准從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師所操縱的。因此,目標的主體顯然應該是教師與學生。
教學目標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目標,它與傳統課堂教學只關注知識的接受和技能的訓練是截然不同的。體現在課堂教學目標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學目標的描述中,要把知識技能、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都考慮到。
2. 如何培養學生英語的核心素養的論文
這個能寫。不難
3. 什麼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進行了界定,就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為9大素養,具體為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很多英語教學專家在談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時有各自的見地。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龔亞夫在第19期羊城教育大講堂「學生英語核心素養體系的構建與培養途徑」專題講座中提到,英語核心素養應當包括兩個方面,即認知的與非認知的。認知方面指的是學術、知識,非認知方面則是指價值觀、情感態度等。
批判性思維能力、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創造性的思考能力等等,也都屬於今後培養核心素養中應包括的內容。龔亞夫還認為,中小學英語教育應改變單純以語言運用能力為核心的目標,設計多元的目標,如「社會文化目標」「思維認知目標」和「語言交流目標」,把語言學習與思維認知、個人素質培養等結合起來,體現英語教育在促進人的品格與思維發展方面的價值。
北京師范大學外文學院外語教育與教師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王薔提出,「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由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四方面構成。學生以主題意義探究為目的,以語篇為載體,在理解和表達的語言實踐活動中,融合知識學習和技能發展,通過感知、預測、獲取、分析、概括、比較、評價、創新等思維活動,構建結構化知識,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品質,形成文化理解,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一)三個方面
1.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包括語言知識、語言技能、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詞彙、語法、語篇、話題、功能等,它是語言能力的基石,沒有語言知識的鋪墊,就無法實現語言技能的培養。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譯等,它是語言能力的載體,是形成語言理解(聽、讀、譯)和語言表達(說、寫、譯)的途徑。語言各技能相互依託、共同促進。語言理解是對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一種內化,而語言表達則是在語言知識、語言技能、語言理解基礎上的最終輸出。
2.思維品質
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主要指個體在思維活動中智力特徵上的差異,是衡量一個人思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英語思維模式在語法、語義、語篇、語用等方面與漢語言思維模式有差異。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英漢兩種語言思維模式之間的異同、聯系、轉換、互補會給學習者以跨地域、跨文化的思維想像空間,幫助學習者拓寬視野,為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識打下堅實基礎。
3.文化意識
文化意識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在語言能力和思維品質上的突破。在英語教學中,文化主要指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等。任何語言都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利於對英語語言知識的理解和使用,有利於在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的基礎上培養世界意識,最終具備面向世界的國際視野。
(二)兩個關鍵
1.學習能力
一般來說,學習能力就是有效運用學習方法與技巧的能力。學習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礎,學生通過觀察、體驗、探究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同時學會運用多種媒體和信息資源,拓寬學習渠道。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中,學習能力是其他素養的「催化劑」。
2.情感態度
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中,情感態度是其他素養的「潤滑劑」。人的發展是自我發展,它不是靠教育直接發生,特別是在語言學習中,學生的成長發展靠的是來自於與情感態度緊密相連的動機。只有調動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生才有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間的「情感態度」達到和諧共鳴,才能創造出課堂活力。
(3)x新課程英語核心素養擴展閱讀:
基於核心素養的英語教學策略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為了促成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如果原有經驗不能同化新知識,則要引起「順應」過程,即對原有認知結構進行改造與重組。語言能力是一個整體,不能碎片化,培養語言能力要建立在一個整體性的語言學習活動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教師創設緊密聯系真實生活和社會實際的英語教學情境,作為學生語言能力培養的橋梁。
(二)問題導向引領學生的思維品質
思維是智力與能力的核心,智力品質是智力活動中、特別是思維活動中智力與能力在個體身上的表現,因此它又叫思維的智力品質或思維品質。思維品質主要包括敏捷性、靈活性、創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五個方面。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引領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獨立思考、推理和探究,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
(三)加強交際擴展學生的文化意識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只有通過交際才能習得,而文化意識的培養更需要交際來實現。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利用教材以外的網路信息資源來引導學生更多地了解和接觸英語國家各方面的信息很方便,因此本文所指的交際是突破了以往的僅僅是「面對面的真實」的交流,而是藉助網路平台實現與國外的「面對面的虛擬」交流。
(四)以融合貫穿學習能力和情感態度
以合作融合催化學習能力
合作融合的關鍵在於學生在完成小組任務的過程中相互溝通、相互合作,共同負責,從而達到共同的目標。它需要學生的分工與合作,也需要學生彼此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用合作作為催化劑,使學生在共同完成相關學習任務的時候,不斷增強自己的學習能力。隨著學習能力的增強,又反過來對其他核心素養的培養起到了助推作用,讓其他的核心素養能得到更好的發展。總之,合作實現了學生間智慧的互換、心靈的接納,是培養文化領域中語言溝通素養的有效途徑。
2.以知情融合潤滑情感態度
知情融合即認知和情感的融合。現代教學把課堂視為一個由認知和情感交織共生的生活世界,一方面認知為情感的產生和發展提供理性基礎,另一方面情感對認知活動又具有動力、強化和調節作用,情感和認知在課堂教學中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促進的關系。
知情之間有層次的遞進循環,最終實現融合。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環境等潛在知情因素,啟動、維護、強化學生的認識活動,使教學過程既是認知訓練的過程,又是情感陶冶和提升的過程。同時要充分發揮教師的言傳身教,准確找到教與學和諧一致的結合點,讓發自內心深處的真誠打動學生,引發情緒與心靈共鳴,讓課堂教學成為師生情感交流、智慧碰撞、人格感染的過程。
以上是我對核心素養的界定和分類、學者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觀點以及英語學科的課程特點,來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進行解讀和對教學策略進行研究,有些觀點還不成熟,還有待商榷和補充。但不管怎樣,一線教師要以徵求意見稿為指導,在實際教學中思考和探索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途徑與方法,讓學生真正得到全面發展,為他們未來英語的學習及應對全球化挑戰打下堅實的基礎
4. 如何真正做到把核心素養與英語教學結合起來,可以分課型來探討
教師在教生氣的英語表達時,首先提問學生平常生氣時會怎麼做,然後講做這專些事可能會出屬現的後果,可能會對你自己、他人及社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這就會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然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應該怎樣發泄情緒,學生可能會想到去跑步、踢球等,這時學生內心世界的東西、生活的東西、品格的東西,行為的東西全都融合到了語言教學的課堂中,這才是真正素養的培養。其實每一種活動都可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只不過現在學校沒有這樣一種系統設計,沒有整體考慮,所以很多教師覺得非常困難。
5.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關注核心素養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才需求的標准也越來越高,不僅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知 識,而且要求學生擁有較強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符合教育部「立德樹人」的育人要求,是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關鍵,也是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針對當前小學英語的教學現狀,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其具備完善、健全的人格。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
英語教師要在英語課堂上,結合教學內容,有效地滲透核心素養,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英語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在教學《The plot of the mother』s day》時,可以先介紹 Sarah 的話語:「Hello,boys and girls.I am Sarah. I』m helpul .I can sweep the floor.I can cook the meals.Are you helpful?」然後,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討論,並讓學生主動站起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如表達自己通過幫媽媽做家務而獲得的體會,從而培養學生關愛家人、尊重長輩、熱愛生活的優良品德。
二、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發揮自己的特長,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正確處理與小組成員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例如,教師可利用四級制理念,也就是讓學生在「老師(T)—助手(TA)—組長(GL)—組員(GM)」的小組模式下,進行小組式探究、合作、互助學習,讓學生體會到小組合作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
三、教師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包括以教師的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例如,在教學與動物相關的詞彙時,教師可以配上生動、形象的動作:「Look!Here is a lazyrabbit。」然後,教師比出小兔子耳朵的動作,伸一個懶腰,讓學生更容易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並向學生講解「lazy」的危害,教育學生做人要勤奮。英語教師通過這種詼諧、幽默的語言形式,可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在教學中,英語教師要通過啟發教育的方式,開發學生的腦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分清是非對錯,讓學生受到教師獨特的人格魅力的影響,並在教師 的引導下,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例如,教學《I am angry》時,教師可以在課堂的前半部分讓學生表現出自己生氣時候的行為動作。而在後半節課,教師要針對學生生氣時表現出的隨意摔東西、打人、罵人、踢垃圾桶等行為,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教育,讓學生知道負面情緒給自己帶來的消極影響,並向學生傳授排解不良情緒的方法,使學生學會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
四、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法,滲透核心素養
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較強,沒有堅定的意志力,比較好動、好玩,所以教師要抓住學生這一時期的特徵,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游戲、表演、講故事、歌唱等形式,在教授英語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例如,教師可以通過「 Listen and do」的游戲形式,帶動全班學生參與到游戲中來,並發出「Water the flowers,Emptythe trash」等的指令下,讓學生做出相應的動作。然後學生 回 答 :「Yes I』m helpful.I can water the flowers. I can empty the trash.」比試哪個小組反應快,輸了的學生上台表演打掃衛生的動作。學生在這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體會到勞動的樂趣,形成獨立自主、善於思考的品質。
五、藉助學科整合,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
英語教師要整合學科知識,列舉一些正確行為對人產生的積極影響和錯誤行為對人產生的負面影響,讓學生判斷自己言行的對錯,讓學生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另外,教師還可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現代網路,向學生傳授核心素養的內容。例如,教師可結合《Student code of conct》的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在課堂上播放一些較生動、有趣的圖片、視頻、動畫片,讓學生在這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得到啟發,明白做人的道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體現。英語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採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高尚的品德,並懂得對自己的言行進行約束,成為具有綜合素養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