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新課程改革內容
A. 關於民辦幼兒園課程實施方案怎樣寫
幼兒園課程實施方案是指幼兒園在領會國家和地方課程精神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本園基礎與資源條件,對課程進行整體設計與規劃,由此形成的平衡、和諧、適宜的書面課程計劃。課程實施方案是幼兒園課程實施與管理的基本依據。 幼兒園課程的自主化、多元化是近年來新課程改革的一個方向。上海市學前教育"二期課改"充分體現了"原則規范、方向引領"的指導思想,賦予幼兒園更大的課程發展權,鼓勵幼兒園在遵循課程設計基本理念的前提下,綜合考慮本園實際及辦園風格,設計切實可行的課程計劃,創造性地實施課程。實現這一目標,有賴於幼兒園將課程改革的核心精神真正落實到課程實施方案中,並在實際操作中貫徹執行。有的幼兒園在課程安排上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幼兒的自主游戲、體育運動等得不到保證;又如,課程結構鬆散,內容龐雜、膨脹抑或偏缺,整體性不強。這些問題實際上反映出幼兒園整體課程設計與規劃中的不足。因此,進一步明確幼兒園課程方案編制的意義,增強教師對課程的研發能力,提升課程實施的質量,是當前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在理論和實踐上有待加強的一項工作。
B. 幼兒園新課改的教師觀是什麼
一、創設有利於幼兒構成良好個性品質的環境和氣氛 「孟母三遷」的故事通知我們教育環境的重要性,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心理學的研討也標明,個體的品質是在後天的環境中,在與四周其別人互相交往的過程中逐步構成和開展起來的。品德的發作需求具備兩個最根本的條件:一個是交往的社會性,另一個是自我認識的產生。幼兒到一歲多,開端學會一些簡單的言語,從成人那兒理解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什麼是對的.什麼錯的,開端取得了一些初步的道德標准和行為原則,如曉得打人罵人不好,獨占玩具不好,不和其他小朋友一同玩不好等。隨著與成人交往的不時增加,幼兒從成人那裡取得了越來越多的道德觀念,開端能盲目按成人請求去做。創設有利於幼兒構成良好個性品質的環境要留意兩個問題:一是約束和禁令相對要少。金科玉律,不只約束孩子的手腳,也會約束孩子的頭腦,這樣不許,那樣不行,你必需如何如何。在這樣的環境里,天長日久孩子們只能循規蹈矩、戰戰兢兢、思想凝滯,有礙於智力的正常開展。關於幼兒來說,權威主要來自成人,假如成人過多下令管束,一味地請求幼兒服從,幼兒只能被動地承受,消極地順應,幼兒就會習氣於聽命別人,依附別人,構成自卑無主意的心態,這就不利於幼兒個性品質良好地開展。二是創設開放式的環境。用豐厚多彩的、富有啟示性的教育手腕,積極誘導幼兒勇於去想、去說、去做。這種開放式教育環境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思想才能,養成動腦、動口、入手的好習氣。父母和教員要給孩子提供顯現本人才乾的時機。 二、展開多種教育活動,讓孩子在快樂中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幼兒園是幼兒一日生活的主要場所,它所展開的各種教育活動關於幼兒構成良好的個性品質至關重要。首先,憑仗言語文學的方式對幼兒停止道德行為教育。普通幼兒園常用兒歌、謎語、講故事等生動形象的言語教學,向幼兒解說粗淺易懂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原則,從而進步幼兒的道德認識。 其次,經過音樂、舞蹈、美術、體育等藝術范疇活動,豐厚幼兒的積極情感體驗,減少消極情感惰力。音樂、美術等活動對幼兒來講是自我表現的方式,也是調理心情的手腕。我們素日常看到一些孩子喜歡用粉筆在地上畫,有時拿起筆來在本上,以至在白牆上「塗鴉」。關於這種現象,大人不能責罵%應積極引導、啟示,給他們買「簡筆畫」,開展其對繪畫自身的興味。有條件的還可組織繪畫小組,停止正軌鍛煉。在體育活動方面,家長和教師最好能和孩子們一同玩游戲、一同玩滑雪、滾雪球、做雪人、一同騎車、一同打球等等。這些活動不但能促進孩子的身體安康,更能讓孩子笑口常開,構成悲觀向上,不畏困難的個性品質。要想方設法讓孩子們在藝術范疇活動中笑起來,最好讓你的家庭充溢笑聲,充溢歡樂。第三,為了讓孩子們能對付現今社會的應戰,家長常用各種各樣的辦法控制孩子的時間。但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需求帶著童真的想像力縱情地遊玩,需求有時間去抓螢火蟲、打雪仗、看蜘蛛做網和螞蟻搬家。讓孩子依照童趣去探究世界,讓他們有時間享用不受限制的快樂。 三、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質,協助幼兒取得自自信心、剋制自卑感、維護自尊心 悲觀向上、豁達開朗,自信自強是幼兒良好個性品質的中心。家長和教員要堅持正面教育,應用幼兒好學向上的積極要素去克制其消極要素。看待常做錯事的孩子更應多褒揚少批判,維護他們自尊、自愛、自信之心。當孩子做好一件事或控制了一種技藝的時分,不要總是簡單地說好,要詳細指出他們勝利的細節之處,好在什麼地方。幼兒對本人在環境和社會中所處的位置的認識,反映了他們評價本身才能的價值。他們常常依據家長、教師的態度和評價來認識本人,有時也依據本人在生活中某件事勝利與否來認識本人。這種別人對幼兒的認識和評價,沒有一個科學的尺度,常常有誤差。而不恰當的自我認識,過高或過低,都影響幼兒的態度、信心和價值觀,從而影響自我評價,這就需求協助幼兒調整認識評價本身的情況。有的幼兒自尊心強,感情也比擬脆弱,動不動發脾氣,動不動哭,缺乏接受公開批判的才能,所以教師批判這種孩子時要謹慎,要留意批判方式和幼兒的承受才能。有個別教師採取孤立的辦法,很容易使幼兒產生抵觸心理,教育效果反而不好。有的幼兒有著激烈的自卑感,缺乏自自信心,對本人的評價,請求過低,做事思前想後、畏畏縮縮。關於這些孩子,要採取多鼓舞、多褒揚的辦法,協助他們克制畏難心情,樹立自自信心。每當勝利的完成某種事情,哪怕是獲得點小的進步,教員和家長都要及時予以鼓舞,讓孩子感到本人是能行的,這有助於構成他們良好的自我感受。 四、科學教育是幼兒良好個性品質的保證 幼兒經過與環境中的人和事物互相作用取得的理性認識必需上升到理性去認識,這就必需停止科學教育。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起幼兒的認識興味和探求願望。杜威曾說過:兒童有調查和探求的本能,探究是兒童的本能激動,獵奇、好問、好探求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性。幼兒教育的首要任務是精心呵護與扶植幼兒對四周事物和現象,及其互相關系的獵奇心、認識興味和探求願望。這也是科學啟蒙的關鍵所在。教員要盡量發明條件讓幼兒參與探求活動,親身閱歷真實的研討過程,真正地學科學、做科學。不時地用手操作,動腦考慮,取得豐厚的科學學問和經歷,再運用已知的學問對未知的事物停止察看、剖析、比擬取得新的學問。在活動中,幼兒象蜜蜂采蜜一樣勤勞地探究,從中取得豐厚的情感體驗。對科學奧妙的驚奇,對大自然美的感受和觀賞,那種親身入手操作、探究取得滿足和勝利的喜悅,關於幼兒良好個性品質的開展和構成都起到促進作用。科學教育還應親密聯絡幼兒的實踐生活停止,應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究的對象。科學教育內容生活化,會使幼兒發現和感遭到四周世界的神奇,體驗和領悟到科學就在身邊,這為幼兒認識四周世界提供了取得直接概念的前提和可能。幼兒科學教育應更多地在一日生活中隨機生成,使幼兒感到科學就是他們每天所做的事。而這種生成系列要不時地深化,教員要敏銳地察覺到幼兒隨時呈現的探求興味和關注的事物,積極引導幼兒向科學概念邁進,逐漸接近科學概念。
C. 幼兒園教研活動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在一學期中幼兒園的公開觀摩課、評課、案列分析、理論學習、教學反思、 幼兒園器械的投放,區角的設計等都屬於教研活動的內容。
D. 如何制訂幼兒園園本課程實施方案
幼兒園課程實施方案是指幼兒園在領會國家和地方課程精神的基礎上內,充分考慮本園容基礎與資源條件,對課程進行整體設計與規劃,由此形成的平衡、和諧、適宜的書面課程計劃。課程實施方案是幼兒園課程實施與管理的基本依據。
幼兒園課程的自主化、多元化是近年來新課程改革的一個方向。上海市學前教育"二期課改"充分體現了"原則規范、方向引領"的指導思想,賦予幼兒園更大的課程發展權,鼓勵幼兒園在遵循課程設計基本理念的前提下,綜合考慮本園實際及辦園風格,設計切實可行的課程計劃,創造性地實施課程。實現這一目標,有賴於幼兒園將課程改革的核心精神真正落實到課程實施方案中,並在實際操作中貫徹執行。有的幼兒園在課程安排上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幼兒的自主游戲、體育運動等得不到保證;又如,課程結構鬆散,內容龐雜、膨脹抑或偏缺,整體性不強。這些問題實際上反映出幼兒園整體課程設計與規劃中的不足。因此,進一步明確幼兒園課程方案編制的意義,增強教師對課程的研發能力,提升課程實施的質量,是當前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在理論和實踐上有待加強的一項工作。
E. 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一)國際視野與中國特色 本次課程改革是在世紀之交的背景下進行的,也是在世界各國進行課程改革的形勢下展開的,這種形勢要求新課程必須置於國際視野中進行規劃和設計。 首先,組織學術力量,充分研究主要發達國家的課程改革經驗,如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法國、德國、韓國、俄羅斯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教育與課程改革經驗,從中吸取值得借鑒的內容與方式。 其次,組織專家有重點地考察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泰國等的教育行政機構、教育研究與評估機構、中小學和幼兒園,尋求國際背景與中國特色的結合點。 第三,借鑒的經驗涉及各個方面,如各國普遍強調價值觀教育與道德教育,注重基礎學力的提高、信息素養的養成、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在義務教育階段試行綜合課程,重建新的課程結構,建立國家課程標准;尊重學生經驗,倡導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探索發展性的課程評價,強調評價的教育功能;構建共享的課程管理機制,促進學校課程的適應性,等等。 第四,新課程特別重視國際經驗的本土化問題,如在培養目標上,提出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等。在課程結構上,表現為九年一貫設置課程,小學設置綜合課程,初中擁有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兩套計劃,並充分考慮學科研究的基礎,在課程標準的敘述上,保留一定的差異。在課程管理上,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等等。 (二)課程的繼承與創新 新課程確切地說是改善課程的一次嘗試,是課程改革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階段。每次課改都有一種承前啟後的作用。50年來,我國的基礎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後,我國開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課程改革,並由此形成基礎教育課程的現行體系。綜觀義務教育制度確立以後的課程建設,有四方面比較突出的進展:一是在課程管理政策上改變了國家過於集中管理的方式,實行國家和地方兩級課程管理的方式;二是初步改變了多年來只有「學科課程」加「必修」的模式,增加了「活動課」、「選修課」等;三是推行了在統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樣化的方針,初步推動了教材的多樣化;四是在教學實踐中涌現出一批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重視學生成功與發展的經驗,倡導了新的教育觀念,激活了教育實踐的改革。這些成就為構建面向21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提供了必要基礎。新課程根據社會發展、知識發展與學生發展對課程提出新要求的綜合思考,試圖在我國基礎教育取得已有成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主要表現在,從兩級管理走向三級管理,使得真正發生教育的地方——學校,有一定的課程權利,並承擔相應的職責;根據綜合性、均衡性與選擇性的原則,正確處理好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必修課與選修課的關系,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課程標准」代替「教學大綱」,進一步推動了教材多樣化策略,使得真正實現「一標多本」成為可能。同時,完善教材的審定製度,嘗試建立教材的選用制度;提升學校和地方已經形成的素質教育經驗,作為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以供有志於課程改革的同仁分享。 (三)注重營造一種新的課程文化 新課程超越了教材改編作為課程改革標志的局限性,超越了單純以時間作為劃分依據的階段性,它把課程改革作為一種持續不斷的系統工程,注重時間上的全程性與空間上的無限性,並通過這種新課程,營造一種合作、對話與探究的課程文化。 所謂合作文化,就是強調課程的開放性。每一位兒童都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促進其發展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實現。同時,每位兒童都有差異,他們的發展取決於有差異的課程,沒有合作就不可能提供有差異的課程。由於學校制度的建立與課程分化的傳統,導致教師的行為具有「個人專業主義」傾向,而教育的特殊性又需要在分工基礎上的合作,以實現一個完整的人的教育。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新課程強調一種共建共享的課程文化。專家、教師、學生及其家長、社會人士都是合作共同體的一分子,應盡可能保證他們之間有合作的機會,並建立合作的機制。值得一提的是,新課程倡導與學生家長的合作,要求家長首先應知道自己的角色,認識到自己也是課程改革或學校教育共同體中的一員,是學校課程的決策人之一,而不是一個「局外人」;其次應了解新課程倡導家長享有對學校課程的知情權、評價權與建議權,學校或媒體都有義務告訴家長,他們的小孩在學校學些什麼,怎樣評價,以便家長可以做出決策或提供建議;第三應通過觀察或了解自己子女的學習需要、對學校或學習的態度以及素質報告單來評價學校課程的質量,並與學校或教師保持經常性的聯系,採取相應的、適當的教育行動,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第四應對學校教育有一種正確的認識:學校作為一種社會組織機構,是青少年的專門化的教育場所,學校所承擔的是社會責任,而不是個人責任,因此家長應充分認識到對於一個小孩而言學校教育所具有的優勢與劣勢,不能把一個家長的願望強加給學校,要學校承擔不該承擔的家長責任,設身處地地為學校或教師著想。 所謂對話文化,就是強調課程的民主性。課程本身就是一種對話,是所有與課程利益有關的人員或部門之間的對話。由於兒童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兒童的發展是全社會的焦點,因此,把什麼樣的課程交給兒童,或者說兒童需要什麼樣的課程,不能讓某個專家或某一群體的人來決定,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對話與協商,特別是在國家課程標準的制定上。就目前而言,學生在學校里學什麼,取決於教師教什麼,教什麼取決於專家編的教材說什麼或專家出的考卷考什麼。學生不知道為什麼學,教師也不知道為什麼教,教師沒有機會與專家交流或對話,不了解或不理解教材中的革新要素。新課程在國家標准制定時就非常強調對話與協商,盡可能創造各種機會,讓課程專家與學科專家、專家與教師,專家與社會人士代表分別參與對話,或讓他們共同參與對話。同時,把「課程標准」作為文本,要求專家、教師、學生及其他相關人士不斷地解讀,並與之「對話」。 所謂探究文化,就是強調課程的科學性。就課程的歷史來看,什麼樣的課程才是適合兒童的課程,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需要多代人前赴後繼、不懈地持續探究;就一門課程來說,從課程目標的確定、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實施到課程評價,也需要不斷的探究,才能做出科學的決策;就課程實施的一個環節來說,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健康的人,而不是相對靜止的物。這種專業特性決定了教師的專業生活方式必須面對教育情景中的不確定性。教師每時每刻面對的情景都具有即時性,都有不同的一些方面,需要教師去解決,探究。例如,從理論上說,課前備課或計劃是不可缺少的,然而,這並不是說實施就是貫徹執行計劃,而是要根據課堂情景進行調整。研究表明,課前計劃過於充分的教師,在上課時對學生反倒不敏感,導致較少鼓勵學生談自己的看法和進行討論。另外,課前計劃詳盡的教師所教的學生比計劃簡略的教師所教的學生在學習態度上的分數要低。這說明,如果教師在上課時不隨機應變(探究),課前計劃就有可能起副作用。課前計劃畢竟是帶有主觀性的設計藍圖,實施時的靈活性非常重要,新教師與熟練教師的差別往往就在於此。因此可以說,教學即探究,教師即研究者。新課程倡導探究文化,強調應在不同層面進行課程創新。
F. 新課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是什麼
本次課程改革是在世紀之交的背景下進行的,也是在世界各國進行課程改革的形勢下展開的,這種形勢要求新課程必須置於國際視野中進行規劃和設計。
首先,組織學術力量,充分研究主要發達國家的課程改革經驗,如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法國、德國、韓國、俄羅斯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教育與課程改革經驗,從中吸取值得借鑒的內容與方式。
其次,組織專家有重點地考察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泰國等的教育行政機構、教育研究與評估機構、中小學和幼兒園,尋求國際背景與中國特色的結合點。
第三,借鑒的經驗涉及各個方面,如各國普遍強調價值觀教育與道德教育,注重基礎學力的提高、信息素養的養成、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在義務教育階段試行綜合課程,重建新的課程結構,建立國家課程標准;尊重學生經驗,倡導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探索發展性的課程評價,強調評價的教育功能;構建共享的課程管理機制,促進學校課程的適應性,等等。
第四,新課程特別重視國際經驗的本土化問題,如在培養目標上,提出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等。在課程結構上,表現為九年一貫設置課程,小學設置綜合課程,初中擁有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兩套計劃,並充分考慮學科研究的基礎,在課程標準的敘述上,保留一定的差異。在課程管理上,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等等。
(二)課程的繼承與創新
新課程確切地說是改善課程的一次嘗試,是課程改革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階段。每次課改都有一種承前啟後的作用。50年來,我國的基礎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後,我國開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課程改革,並由此形成基礎教育課程的現行體系。綜觀義務教育制度確立以後的課程建設,有四方面比較突出的進展:一是在課程管理政策上改變了國家過於集中管理的方式,實行國家和地方兩級課程管理的方式;二是初步改變了多年來只有「學科課程」加「必修」的模式,增加了「活動課」、「選修課」等;三是推行了在統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樣化的方針,初步推動了教材的多樣化;四是在教學實踐中涌現出一批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重視學生成功與發展的經驗,倡導了新的教育觀念,激活了教育實踐的改革。這些成就為構建面向21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提供了必要基礎。新課程根據社會發展、知識發展與學生發展對課程提出新要求的綜合思考,試圖在我國基礎教育取得已有成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主要表現在,從兩級管理走向三級管理,使得真正發生教育的地方——學校,有一定的課程權利,並承擔相應的職責;根據綜合性、均衡性與選擇性的原則,正確處理好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必修課與選修課的關系,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課程標准」代替「教學大綱」,進一步推動了教材多樣化策略,使得真正實現「一標多本」成為可能。同時,完善教材的審定製度,嘗試建立教材的選用制度;提升學校和地方已經形成的素質教育經驗,作為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以供有志於課程改革的同仁分享。
(三)注重營造一種新的課程文化
新課程超越了教材改編作為課程改革標志的局限性,超越了單純以時間作為劃分依據的階段性,它把課程改革作為一種持續不斷的系統工程,注重時間上的全程性與空間上的無限性,並通過這種新課程,營造一種合作、對話與探究的課程文化。
所謂合作文化,就是強調課程的開放性。每一位兒童都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促進其發展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實現。同時,每位兒童都有差異,他們的發展取決於有差異的課程,沒有合作就不可能提供有差異的課程。由於學校制度的建立與課程分化的傳統,導致教師的行為具有「個人專業主義」傾向,而教育的特殊性又需要在分工基礎上的合作,以實現一個完整的人的教育。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新課程強調一種共建共享的課程文化。專家、教師、學生及其家長、社會人士都是合作共同體的一分子,應盡可能保證他們之間有合作的機會,並建立合作的機制。值得一提的是,新課程倡導與學生家長的合作,要求家長首先應知道自己的角色,認識到自己也是課程改革或學校教育共同體中的一員,是學校課程的決策人之一,而不是一個「局外人」;其次應了解新課程倡導家長享有對學校課程的知情權、評價權與建議權,學校或媒體都有義務告訴家長,他們的小孩在學校學些什麼,怎樣評價,以便家長可以做出決策或提供建議;第三應通過觀察或了解自己子女的學習需要、對學校或學習的態度以及素質報告單來評價學校課程的質量,並與學校或教師保持經常性的聯系,採取相應的、適當的教育行動,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第四應對學校教育有一種正確的認識:學校作為一種社會組織機構,是青少年的專門化的教育場所,學校所承擔的是社會責任,而不是個人責任,因此家長應充分認識到對於一個小孩而言學校教育所具有的優勢與劣勢,不能把一個家長的願望強加給學校,要學校承擔不該承擔的家長責任,設身處地地為學校或教師著想。
所謂對話文化,就是強調課程的民主性。課程本身就是一種對話,是所有與課程利益有關的人員或部門之間的對話。由於兒童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兒童的發展是全社會的焦點,因此,把什麼樣的課程交給兒童,或者說兒童需要什麼樣的課程,不能讓某個專家或某一群體的人來決定,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對話與協商,特別是在國家課程標準的制定上。就目前而言,學生在學校里學什麼,取決於教師教什麼,教什麼取決於專家編的教材說什麼或專家出的考卷考什麼。學生不知道為什麼學,教師也不知道為什麼教,教師沒有機會與專家交流或對話,不了解或不理解教材中的革新要素。新課程在國家標准制定時就非常強調對話與協商,盡可能創造各種機會,讓課程專家與學科專家、專家與教師,專家與社會人士代表分別參與對話,或讓他們共同參與對話。同時,把「課程標准」作為文本,要求專家、教師、學生及其他相關人士不斷地解讀,並與之「對話」。
所謂探究文化,就是強調課程的科學性。就課程的歷史來看,什麼樣的課程才是適合兒童的課程,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需要多代人前赴後繼、不懈地持續探究;就一門課程來說,從課程目標的確定、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實施到課程評價,也需要不斷的探究,才能做出科學的決策;就課程實施的一個環節來說,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健康的人,而不是相對靜止的物。這種專業特性決定了教師的專業生活方式必須面對教育情景中的不確定性。教師每時每刻面對的情景都具有即時性,都有不同的一些方面,需要教師去解決,探究。例如,從理論上說,課前備課或計劃是不可缺少的,然而,這並不是說實施就是貫徹執行計劃,而是要根據課堂情景進行調整。研究表明,課前計劃過於充分的教師,在上課時對學生反倒不敏感,導致較少鼓勵學生談自己的看法和進行討論。另外,課前計劃詳盡的教師所教的學生比計劃簡略的教師所教的學生在學習態度上的分數要低。這說明,如果教師在上課時不隨機應變(探究),課前計劃就有可能起副作用。課前計劃畢竟是帶有主觀性的設計藍圖,實施時的靈活性非常重要,新教師與熟練教師的差別往往就在於此。因此可以說,教學即探究,教師即研究者。新課程倡導探究文化,強調應在不同層面進行課程創新。在國家層面,嘗試課程管理體制的創新,制定國家課程計劃與課程標准;在地方與學校層面,確保國家課程計劃與課程標準的嚴肅性,同時,鼓勵因地制宜地進行不同程度的課程創新,制定相應的計劃或方案;在課堂或實施層面,要求教師依據課程標准,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反對經驗主義和本本主義,確保課程對學生、學校、地方的適應性
G.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有哪些
(一)國際視野與中國特色
本次課程改革是在世紀之交的背景下進行的,也是在世界各國進行課程改革的形勢下展開的,這種形勢要求新課程必須置於國際視野中進行規劃和設計.
首先,組織學術力量,充分研究主要發達國家的課程改革經驗,如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法國、德國、韓國、俄羅斯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教育與課程改革經驗,從中吸取值得借鑒的內容與方式.
其次,組織專家有重點地考察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泰國等的教育行政機構、教育研究與評估機構、中小學和幼兒園,尋求國際背景與中國特色的結合點.
第三,借鑒的經驗涉及各個方面,如各國普遍強調價值觀教育與道德教育,注重基礎學力的提高、信息素養的養成、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在義務教育階段試行綜合課程,重建新的課程結構,建立國家課程標准;尊重學生經驗,倡導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探索發展性的課程評價,強調評價的教育功能;構建共享的課程管理機制,促進學校課程的適應性,等等.
第四,新課程特別重視國際經驗的本土化問題,如在培養目標上,提出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等.在課程結構上,表現為九年一貫設置課程,小學設置綜合課程,初中擁有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兩套計劃,並充分考慮學科研究的基礎,在課程標準的敘述上,保留一定的差異.在課程管理上,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等等.
(二)課程的繼承與創新
新課程確切地說是改善課程的一次嘗試,是課程改革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階段.每次課改都有一種承前啟後的作用.50年來,我國的基礎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後,我國開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課程改革,並由此形成基礎教育課程的現行體系.綜觀義務教育制度確立以後的課程建設,有四方面比較突出的進展:一是在課程管理政策上改變了國家過於集中管理的方式,實行國家和地方兩級課程管理的方式;二是初步改變了多年來只有「學科課程」加「必修」的模式,增加了「活動課」、「選修課」等;三是推行了在統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樣化的方針,初步推動了教材的多樣化;四是在教學實踐中涌現出一批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重視學生成功與發展的經驗,倡導了新的教育觀念,激活了教育實踐的改革.這些成就為構建面向21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提供了必要基礎.新課程根據社會發展、知識發展與學生發展對課程提出新要求的綜合思考,試圖在我國基礎教育取得已有成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主要表現在,從兩級管理走向三級管理,使得真正發生教育的地方——學校,有一定的課程權利,並承擔相應的職責;根據綜合性、均衡性與選擇性的原則,正確處理好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必修課與選修課的關系,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課程標准」代替「教學大綱」,進一步推動了教材多樣化策略,使得真正實現「一標多本」成為可能.同時,完善教材的審定製度,嘗試建立教材的選用制度;提升學校和地方已經形成的素質教育經驗,作為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以供有志於課程改革的同仁分享.
(三)注重營造一種新的課程文化
新課程超越了教材改編作為課程改革標志的局限性,超越了單純以時間作為劃分依據的階段性,它把課程改革作為一種持續不斷的系統工程,注重時間上的全程性與空間上的無限性,並通過這種新課程,營造一種合作、對話與探究的課程文化.
所謂合作文化,就是強調課程的開放性.每一位兒童都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促進其發展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實現.同時,每位兒童都有差異,他們的發展取決於有差異的課程,沒有合作就不可能提供有差異的課程.由於學校制度的建立與課程分化的傳統,導致教師的行為具有「個人專業主義」傾向,而教育的特殊性又需要在分工基礎上的合作,以實現一個完整的人的教育.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新課程強調一種共建共享的課程文化.專家、教師、學生及其家長、社會人士都是合作共同體的一分子,應盡可能保證他們之間有合作的機會,並建立合作的機制.值得一提的是,新課程倡導與學生家長的合作,要求家長首先應知道自己的角色,認識到自己也是課程改革或學校教育共同體中的一員,是學校課程的決策人之一,而不是一個「局外人」;其次應了解新課程倡導家長享有對學校課程的知情權、評價權與建議權,學校或媒體都有義務告訴家長,他們的小孩在學校學些什麼,怎樣評價,以便家長可以做出決策或提供建議;第三應通過觀察或了解自己子女的學習需要、對學校或學習的態度以及素質報告單來評價學校課程的質量,並與學校或教師保持經常性的聯系,採取相應的、適當的教育行動,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第四應對學校教育有一種正確的認識:學校作為一種社會組織機構,是青少年的專門化的教育場所,學校所承擔的是社會責任,而不是個人責任,因此家長應充分認識到對於一個小孩而言學校教育所具有的優勢與劣勢,不能把一個家長的願望強加給學校,要學校承擔不該承擔的家長責任,設身處地地為學校或教師著想.
所謂對話文化,就是強調課程的民主性.課程本身就是一種對話,是所有與課程利益有關的人員或部門之間的對話.由於兒童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兒童的發展是全社會的焦點,因此,把什麼樣的課程交給兒童,或者說兒童需要什麼樣的課程,不能讓某個專家或某一群體的人來決定,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對話與協商,特別是在國家課程標準的制定上.就目前而言,學生在學校里學什麼,取決於教師教什麼,教什麼取決於專家編的教材說什麼或專家出的考卷考什麼.學生不知道為什麼學,教師也不知道為什麼教,教師沒有機會與專家交流或對話,不了解或不理解教材中的革新要素.新課程在國家標准制定時就非常強調對話與協商,盡可能創造各種機會,讓課程專家與學科專家、專家與教師,專家與社會人士代表分別參與對話,或讓他們共同參與對話.同時,把「課程標准」作為文本,要求專家、教師、學生及其他相關人士不斷地解讀,並與之「對話」.
所謂探究文化,就是強調課程的科學性.就課程的歷史來看,什麼樣的課程才是適合兒童的課程,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需要多代人前赴後繼、不懈地持續探究;就一門課程來說,從課程目標的確定、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實施到課程評價,也需要不斷的探究,才能做出科學的決策;就課程實施的一個環節來說,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健康的人,而不是相對靜止的物.這種專業特性決定了教師的專業生活方式必須面對教育情景中的不確定性.教師每時每刻面對的情景都具有即時性,都有不同的一些方面,需要教師去解決,探究.例如,從理論上說,課前備課或計劃是不可缺少的,然而,這並不是說實施就是貫徹執行計劃,而是要根據課堂情景進行調整.研究表明,課前計劃過於充分的教師,在上課時對學生反倒不敏感,導致較少鼓勵學生談自己的看法和進行討論.另外,課前計劃詳盡的教師所教的學生比計劃簡略的教師所教的學生在學習態度上的分數要低.這說明,如果教師在上課時不隨機應變(探究),課前計劃就有可能起副作用.課前計劃畢竟是帶有主觀性的設計藍圖,實施時的靈活性非常重要,新教師與熟練教師的差別往往就在於此.因此可以說,教學即探究,教師即研究者.新課程倡導探究文化,強調應在不同層面進行課程創新.在國家層面,嘗試課程管理體制的創新,制定國家課程計劃與課程標准;在地方與學校層面,確保國家課程計劃與課程標準的嚴肅性,同時,鼓勵因地制宜地進行不同程度的課程創新,制定相應的計劃或方案;在課堂或實施層面,要求教師依據課程標准,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反對經驗主義和本本主義,確保課程對學生、學校、地方的適應性.
H. 幼兒園有新課程標准嗎
有的,新課改全稱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基礎教育也包括了幼兒園教育,但是在新課改中對幼兒園的內容涉及不多,大多是關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與新課改出現的時間相近,但不是新課改,不能混淆
I. 新的幼兒課程標準是什麼啊
幼兒園好像沒!
這是關於中小學的!
新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新一輪課程改革將我國沿用已久的教學大綱改為課程標准,反映了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基礎教育各門課程標準的研製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經過全國近300名專家的共同努力,18種課程標准實驗稿正式頒布,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