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小學課程的內容
① 簡述小學教案設計的基本內容。
【答案】簡述小學教案設計的基本內容。(1)設計教學目標。(2)設計教學重難點。(3)設計教學思路與教學環節。(4)設計教學評價。
② 請簡述小學數學課程
第一學段(~3年級)
一、數與代數
1.數的認識
(1)能認、讀、寫萬以內的數,會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和位置。
(2)認識符號<,=,>的含義,能夠用符號和詞語來描述萬以內數的大小。[參見例1]
(3)能說出各數位的名稱,識別各數位上數字的意義。
(4)結合現實素材感受大數的意義,並能進行估計。[參見例2和例3]
(5)能結合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小數和簡單的分數。
(6)能運用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並進行交流。[參見例4]
2.數的運算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四則運算的意義。【1】
【1】關於乘法:3個5,可以寫作3×5,也可以寫作5×3。3×5讀作3乘5 ,3和5都是乘數(也可以叫因數)。關於除法:不給出"第一種分法""第二種分法"等名稱。
(2)能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和表內乘除法,會口算百以內的加減法。
(3)能計算三位數的加減法,一位數乘三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
(4)會計算同分母分數(分母小於10)的加減運算以及一位小數的加減運算。
(5)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參見例5]
(6)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
(7)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能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參見例6]
3.常見的量
(1)在現實情境中,認識元、角、分,並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2)能認識鍾表,了解24時記時法;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體驗時間的長短。[參見例7]
(3)認識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4)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並認識克、千克、噸,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5)結合生活實際,解決與常見的量有關的簡單問題。
4.探索規律
發現給定的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參見例8]
二、空間與圖形
在本學段中,學生將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感受平移、旋轉、對稱現象,學習描述物體相對位置的一些方法,進行簡單的測量活動,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在教學中,應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應注重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獲得對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直觀經驗。
(一)具體目標
1.圖形的認識
(1)通過實物和模型辨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
(2)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參見例1]
(3)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圓等簡單圖形。
(4)通過觀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5)會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或圓拼圖。
(6)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會辨認直角、銳角和鈍角。
(7)能對簡單幾何體和圖形進行分類。
2.測量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2)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千米、米、厘米的含義,知道分米、毫米,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會恰當地選擇長度單位。[參見例2]
(3)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
(4)指出並能測量具體圖形的周長,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參見例3]
(5)結合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並認識面積單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參見例4]
(6)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3.圖形與變換
(1)結合實例,感知平移、旋轉、對稱現象。[參見例5]
(2)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
(3)通過觀察、操作,認識軸對稱圖形,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4.圖形與位置
(1)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2)在東、南、西、北和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中,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餘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會看簡單的路線圖。
三、統計與概率
在本學段中,學生將對數據統計過程有所體驗,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
在教學中,應注重藉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統計過程;應注重對不確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觀感受。
③ 簡述課程內容的三種表現形式
(1)課程計劃
課程計劃是根據教育目的和不同類型學校的教育任務,由國家教育主版管部門制定的權有關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包括學科科目的設置、學科順序、課時分配、學年編制與學周安排
(2)課程標准
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的具體化,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也是教材編寫、教學、評價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包括前言、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附錄。
(3)教材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據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包括教科書、講義、講授提綱、參考書、活動指導書以及各種視聽材料。
④ 現在小學課程都學什麼內容啊
小學?幾年級啊?
英語沒有學過去時,只學了現在進行時和一般將來時。
數學專學了分數加減乘除和屬一些雞兔同籠的問題……那些比較簡單的加減乘除早就學會了。只學了一元一次方程,而且還是非常簡單的一元一次方程。比較難的需要幾步的還沒有學。
小學的課程有:
語文 數學 英語 科學 美術 音樂 體育 思想品德 綜合實踐活動 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還是實驗版,有些學校可能還沒有)主要學了: Word Excel Flash 畫圖……
⑤ 簡述小學數學課程
第一學段(1~3年級)
一、數與代數
1.數的認識
(1)能認、讀、寫萬以內的數,會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和位置。
(2)認識符號<,=,>的含義,能夠用符號和詞語來描述萬以內數的大小。[參見例1]
(3)能說出各數位的名稱,識別各數位上數字的意義。
(4)結合現實素材感受大數的意義,並能進行估計。[參見例2和例3]
(5)能結合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小數和簡單的分數。
(6)能運用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並進行交流。[參見例4]
2.數的運算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四則運算的意義。【1】
【1】關於乘法:3個5,可以寫作3×5,也可以寫作5×3。3×5讀作3乘5 ,3和5都是乘數(也可以叫因數)。關於除法:不給出"第一種分法""第二種分法"等名稱。
(2)能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和表內乘除法,會口算百以內的加減法。
(3)能計算三位數的加減法,一位數乘三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
(4)會計算同分母分數(分母小於10)的加減運算以及一位小數的加減運算。
(5)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參見例5]
(6)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
(7)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能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參見例6]
3.常見的量
(1)在現實情境中,認識元、角、分,並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2)能認識鍾表,了解24時記時法;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體驗時間的長短。[參見例7]
(3)認識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4)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並認識克、千克、噸,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5)結合生活實際,解決與常見的量有關的簡單問題。
4.探索規律
發現給定的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參見例8]
二、空間與圖形
在本學段中,學生將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感受平移、旋轉、對稱現象,學習描述物體相對位置的一些方法,進行簡單的測量活動,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在教學中,應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應注重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獲得對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直觀經驗。
(一)具體目標
1.圖形的認識
(1)通過實物和模型辨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
(2)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參見例1]
(3)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圓等簡單圖形。
(4)通過觀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5)會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或圓拼圖。
(6)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會辨認直角、銳角和鈍角。
(7)能對簡單幾何體和圖形進行分類。
2.測量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2)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千米、米、厘米的含義,知道分米、毫米,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會恰當地選擇長度單位。[參見例2]
(3)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
(4)指出並能測量具體圖形的周長,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參見例3]
(5)結合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並認識面積單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參見例4]
(6)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3.圖形與變換
(1)結合實例,感知平移、旋轉、對稱現象。[參見例5]
(2)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
(3)通過觀察、操作,認識軸對稱圖形,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4.圖形與位置
(1)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2)在東、南、西、北和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中,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餘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會看簡單的路線圖。
三、統計與概率
在本學段中,學生將對數據統計過程有所體驗,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
在教學中,應注重藉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統計過程;應注重對不確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觀感受。
⑥ 簡述選擇小學數學課程內容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 數學課程內容的抄選擇應以課程目標為主要依據。 2、 數學課程內容應滿足學生成為合格公民的需要。 3、 數學課程內容應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4、 數學課程內容應貼近學生生活。 5、 數學課程內容應反映數學自身的發展。
⑦ 中小學課程內容的組成部分有哪些簡述
中小學課程包括課程計劃,課程標准和教學大綱。大綱強調的是知識和技能目標,標准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由於教學大綱的重點是對教學工作做出規定,主要表現的是基本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及若干教學建議,使教師更加關注知識點,關注學習的效果,忽視學習過程與方法,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與教學大綱相比,課程標准最顯著的變化是課程目標發生了根本改變。過去,課程目標側重於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如今,課程的功能由過去單純強調知識和技能轉向同時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新課程標准不僅對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時,對學生學習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發展提出目標要求,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變化,對培養新時期具有良好素質和競爭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中小學主要的課程類型按不同內容可以分成下面幾類:
按任務分,有基礎課程,擴展課程,研究課程;
按內容分,有學科課程,經驗課程;
按組織方式分,有學科課程,綜合課程;
按主體分,有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
按課程實施要求分,有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
⑧ 什麼是課程簡述課程的內涵
課程是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廣義的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它包括學校老師所教授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學科。
內涵
課程即教材
課程內容在傳統上歷來被作為要學生習得的知識來對待,重點放在向學生傳遞 課程
知識這一基點上,而知識的傳遞是以教材為依據的。所以,課程內容被理所當然地認為是上課所用的教材。這是一種以學科為中心的教育目的觀的體現。 教材取向以知識體系為基點,認為課程內容就是學生要學習的知識,而知識的載體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誇美紐斯。
課程即活動
這種課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杜威認為「課程最大流弊是與兒童生活不相溝通,學科科目相互聯系的中心點不是科學,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通過研究成人的活動,識別各種社會需要,把它們轉化成課程目標,再進一步把這些目標轉化成學生的學習活動。這種取向的重點是放在學生做些什麼上,而不是放在教材體現的學科體繫上。以活動為取向的課程,注意課程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是一種探究性的教學。
課程即經驗
在泰勒看來課程內容即學習經驗,而學習經驗是指學生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 課程現場
,他認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學習經驗,而不是向學生展示各種事物。」這種觀點強調學生是主動參與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習的質和量決定於學生而不是課程,強調學生與外部環境的互相作用。教師的職責是構建適合學生能力與興趣的各種情境,以便為每個學生提供有意義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