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游戲化課程實施觀察
㈠ 如何理解幼兒園課程教學游戲化的本質與內涵的
如何理解幼兒園課程教學游戲化的本質與內涵的 對於幼兒來說 , 體驗是他們對待世界更為普遍的一種方式。孩子是天真的 , 對事物、 對人都傾向於採用體驗的態度。荷蘭文化人類學家胡伊青加曾說過 : 「游戲的樂趣究竟是什 么 ? 何以幼兒要愉快的叫嚷 ? 這是一種被抓住、被震撼、被弄得神魂顛倒的心理狀態。 」幼兒 課程教學游戲化尤為突出地表現出了體驗的特徵 , 課程游戲化就是一個讓孩子體驗的世界。 在這里 , 充盈了幼兒自身的生命 , 他們盡情、 忘我、 不知疲倦 , 他們不為任何其他的目的 , 僅僅是 在游戲中充分地學習和享樂。 隨著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入,幼兒園的教育模式在悄然發生變化,建構式教育理念已滲 透在幼兒教育課程中, 以游戲貫穿幼兒教學的目標, 幼兒教學游戲化, 是指把幼兒教育的目 標、 內容、 要求融於各種游戲之中, 教學游戲化的內涵是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和發展的主 體。 剛開始我們將游戲作為組織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以引起幼兒對認知對象的好奇心, 或調節情緒,消除練習時的枯燥乏味之感。如教師出示一幾何圖形中, 對幼兒說「我請來了 圖形寶寶與小朋友一起做游戲。 」接著要求幼兒說出圖形的名稱、特徵,並找出周圍環境中 與該圖形相似的物體。 此時幼兒仍然處於被動的、 接受性的學習狀態之中, 游戲在教學中所 發揮的僅僅是一種輔助作用。 接著我們從僅是傳授知識轉向重視智力的發展, 這一變化推動 了游戲在教學中的介入, 根據教學要求設計的游戲逐級成為教學環節之一, 並與其他教學環 節組合成一個更為充實的教學活動。如在中班的認識數字「 6 」的活動中,我在講解演示之 後,組織幼兒進行「送禮物」的游戲,讓每個幼兒依次手持一張數字卡片去送與該數字所表 示的數量相同的禮物, 以鞏固幼兒對 6 以內數字的認識和數字所表示的實際意義的理解。 此 時游戲的作用是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參與性和注意的持久性, 但在此階段游戲仍然受到 教師的直接控制,游戲的目標、規則、時間、次數仍然由教師統一安排。然後我們將游戲在 教學中得到了較充分和恰當的運用, 我們把教育的內容、 要求融於一個成幾個游戲之中。 當 游戲結束時,教學要求也隨之達到。如中班的「拾豆豆」游戲,幼兒要爬過小山坡,鑽過山 洞, 拾起 5 粒豆豆後迅速跑回來, 這一游戲不僅幫助幼兒鞏固了對數的認識, 同時也發展了 幼兒動作的協調性, 靈敏性,以及不怕困難的品質。最後我們將游戲作為教學過程,滿足了 幼兒的游戲需要,促進了幼兒的情感,態度以及與同伴友愛、 合作等社會性的健康發展。因 此,在這一階段游戲化教學已發揮了對幼兒進行整體教育的功能。 在對幼兒實施游戲化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我還作了以下兩方面的實踐與探索: 一、精心編制各種教學游戲。 我根據幼兒教育的內容和要求,創編和改編了一些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 有趣的游戲,使幼兒積極、愉快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如游戲「七星瓢蟲」 ,主要滲透了 認識數字「 7 」以及理解 7 的實際意義的要求,游戲「樹葉變變變」則是讓幼兒通過想像,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運用樹葉進行美術創造活動, 使幼兒的創造能力得到充分發揮, 在編制游 戲時, 我還設計了各種形式的游戲, 如個別玩的游戲,結伴玩的游戲, 小組玩的游戲以及集 體進行的游戲,如在游戲「飛舞的綵球」中,幼兒既可以自由玩綵球,又可以結伴玩綵球, 還可以進行小組傳球比賽, 這些游戲既可提高單位時間幼兒學習的密度, 又能適合不同個性、 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 二、靈活指導各種性質和形式的游戲。 在不同形式的游戲中,我分別以不同的角色身份進行指導,在幼兒個別玩的游戲中, 我一般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幼兒的游戲, 當幼兒需要幫助時, 作一些間接的指導, 以不幹預 幼兒的游戲為准則。在幼兒結伴玩的游戲中,我主要以觀察為主,並與參與者的身份 或以游戲角色的語言提出建議, 進行間接指導, 在合作進行的小組游戲中, 我以組織者或評 判者的身份進行與教學要求有關的指導, 並組織幼兒議論、 交流, 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在幼兒的游戲中還包含著豐富的認知成份,主要包括觀察、想像、記憶、思維等,這 些認知成份在游戲過程中通過言語和操作貫穿於整個過程,游戲活動中的觀察是一種有目 的,有計劃的感知活動, 不僅構成了游戲的前提條件,而且貫穿於游戲的整個過程,如在建 構游戲中,幼兒會先對所提供的材料的顏色、形狀、大小等進行觀察,並思索「把它們做成 什麼?」然後邊觀察邊操作,最後做成心目中想做的物品,可見, 游戲構成了發展兒童觀察 力的有效手段。在游戲中,幼兒的想像、思維也能得到充分拓展。比如中班幼兒在以「秋天 的顏色」為主題的教學游戲中,在教師的啟發下,能從山林、湖水聯想到大海,從小草、楓 葉、菊花聯想到松樹,進而仿編詩歌。因此,我在設計游戲時有意識地滲透各種認知成份, 如設計結構游戲時, 要考慮充分滲透觀察成份, 設計角色游戲時, 考慮充分挖掘兒童的想像 力,在設智力游戲時,則要更多地滲透思維成份, 同時要將各類游戲作協調安排, 從而促進 幼兒認知全面地發展。 幼兒園教學游戲化的探索,不僅改革了教學模式,更涉及到教育觀的變革問題,我們 要充分挖掘游戲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 進一步探究如何將要傳授的內容巧妙地滲透到游 戲中,讓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提高學習效率,達到娛樂和學習的有機統一,使幼兒在 游戲中愉快地學習,健康成長。
㈡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哪些
「生活、游戲、綜合」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的三個核心理念,我們應版如何將這三個核心理權念落實到幼兒的一日生活和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從而實現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游戲化呢? 一、對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認識 在一次有關郵局的半日活。
㈢ 怎麼看待幼兒園的課程游戲化
我把課程游戲化看成一個質量工程,抓課程游戲化這件事不是為了項目本身,而是教育質量的抓手和切入點,這也是當前課程改革和課程建設的突破口。抓課程游戲化最核心的是能讓我們的幼兒園課程更加貼近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貼近幼兒的學習特點,更加貼近幼兒的生活,更加貼近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因此,不是說幼兒園課程貼一個游戲化的標簽,或者游戲活動多一點就是游戲化了。從整體上提升幼兒園課程建設的水平,提高幼兒園課程實施的水平,提升教育質量,是我們當前面臨的最根本的任務。所以理解課程游戲化要從提升教育質量的高度來理解,要從兒童發展上來理解。
高質量的教育有賴於科學的實踐,游戲化是科學實踐的基本路徑和指導思想之一。當我們不能很好地理解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我們的科學的教育理念就沒有真正確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就沒有充分地落實。這個課程實踐的基本前提要求我們進一步加強對《綱要》和《指南》的認識,把裡面的觀念統一到、融入到當前的實踐中。所以,我認為課程游戲化也是貫徹落實《指南》的抓手。如何貫徹落實《指南》可以通過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這個項目去引領。所以說,課程游戲化不是在《指南》和《綱要》之外另外給大家增加要求,它本身就是《指南》和《綱要》的精神本質之一。此項目推進的過程就是落實《指南》和《綱要》精神的過程。
㈣ 如何在五大領域中實現幼兒園課程游戲化
「生活、游戲、綜合」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的三個核心理念,我們應如何將這三個核心理念落實到幼兒的一日生活和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從而實現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游戲化呢? 一、對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認識 在一次有關郵局的半日活動中,教師帶全班30多個孩子到附近郵局參觀。郵局並不寬敞的大廳里堆放著不少紙盒,門外停著運送郵包的車子。門廳里有正在寄包裹和寄郵件的顧客,郵局工作人員正在用電子秤稱各種郵件。教師只帶著孩子看了一下門廳上方的郵局標志以及大廳里的一個郵箱,在郵局轉了一圈就匆匆結束了參觀活動。回到幼兒園,教師和孩子們展開了討論。教師問:「你在郵局看到了什麼?」在幾個幼兒簡單回應後,教師出示了事先准備好的郵局標志圖及用紙盒製作的小郵箱,說:「我們出來開個郵局吧。」於是,教師把「郵箱」粘貼到活動室的一個架子上。接著,教師請每個孩子把從家中帶來的一個信封、一張郵票放在桌上,並讓幼兒把事先畫好的一幅畫塞進信封,然後教師為每人提供一張列印好幼兒園所在地地址的紙條,讓幼兒粘貼在信封上,再貼上郵票。中午散步時,教師再帶幼兒到郵局把信投進郵箱中。 通過與帶班教師交談,我了解到,為了體現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教育理念,教師花了大量心血組織這次活動。 ①「充分」利用社區的郵局、家長的參與等周圍的資源; ②在參觀活動中生成了「郵局」游戲; ③讓每個孩子都有動手的機會; ④將教學、生活、游戲聯系在一起。然而,如果我們認真反思一下整個教育過程,就可以找出不少問題:參觀郵局時還有哪些資源可以為我們所利用?參觀內容還可以深入挖掘嗎?開展郵局游戲時,孩子還能做些什麼事,例如可以參與哪些籌備工作?如何拓展游戲內容?讓孩子體驗寄信過程有否更好的組織方法?讓每個孩子都寄一封類似的信,是否考慮過社會資源的充分利用?郵局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是否無端地被增加了?組織這樣的活動應該如何充分利用周圍資源? 也許我們不能這么簡單地理解生活、游戲、教學的綜合,《綱要》所倡導的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理念也並不是要教師把生活、游戲、教學簡單地聯系在一起。教師究竟應該如何去發現、選擇和利用生活中的課程內容,充分利用游戲手段實施幼兒園課程呢?我認為首先必須從轉變觀念入手。 ①關於生活。幼兒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有幼兒園的、家庭的、社區的生活等,我們可以從幼兒的生活中發現有價值的主題,並有選擇地將它滲透到幼兒園課程中。由於生活本身就具有綜合性,因此越是充分利用生活資源,就越能體現幼兒園課程有機綜合的特點。 ②關於游戲。我們必須充分尊重幼兒的經驗和能力,使游戲成為幼兒自己的游戲,成為幼兒成長過程中一種極具價值的生活活動、學習活動。 ③關於綜合。綜合就是要使不同學科內容產生有機聯系,使它們不再處於割裂、分離的狀態,從而形成一個產生教育影響的整體。並非有聯系就是綜合,綜合需要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二、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實踐探索 幼兒園課程改革發展到今天,教學活動已不再局限於集體教學活動,分組活動、個別活動、區域活動等都是有效的活動組織形式。寬松的學習環境為幼兒自主學習、主動探索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使幼兒有可能通過自己的方式,按照自己的學習進程參與學習過程。基於此,我們大膽設想,將生活、游戲和教學融合起來,從生活、游戲中延伸教學,從生活、教學中產生游戲,讓生活經驗、教學內容為游戲的開展提供更多的知識和經驗,並真正通過游戲形式展示生活的、教學的內容。帶著這樣的理念,我們開始了實踐探索。 (一)對區域活動和游戲活動關系的重新認識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形成了這樣一種認識:區域活動是按五大領域劃分、供幼JL小組或個別學習的活動,游戲活動則指角色游戲或創造性游戲活動。因此,很多幼兒園的一日活動時間表上有區域活動和游戲活動之分,但我們稍作思考就會發現這樣的劃分是有問題的,因為區域活動是從活動空間上所作的劃分,而游戲活動則是按活動的性質命名的。研究表明,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特點決定了幼兒教育必須是整體性的。《綱要》也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因此,我們重視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幼兒活動為中心,投放相應的活動材料並作適當分隔,如娃娃家、製作區、運動區、探索區、表演區、建構區等。此外,為了便於幼兒在活動中隨時取用材料並創造性地綜合利用材料,我們還在活動室、走廊上設置了木料區、紙布區、塑料區、金屬區、瓷石區、工具區等材料區,這樣,幼兒取用材料就不再受區域的限制,有了自由選擇的空間。 實踐表明,幼兒從來不會考慮自己所進行的活動是何種性質的活動,他們總是沉浸在一個完整的活動過程中。如在一次讓中班幼兒感受自己長大了的活動中,我們提供了報紙、水彩筆,建議孩子躺在報紙上,讓同伴描畫他的身體輪廓。一個孩子看到自己的身體輪廓圖後說:「我怎麼沒有眼睛呢?」於是,馬上有孩子想到給輪廓圖添上五官。當發現有的五官位置不對時,一個孩子立即提議:「做個記號再畫就不會錯了。」五官畫好了,有個孩子突然想到還需要畫「小雞雞」,於是就添畫了一個「小雞雞」和一串尿珠,幾個孩子樂成一團。看著有趣的活動過程,我不僅感嘆:孩子的活動怎麼能區分出是生活、學習還是游戲呢? (二)對主題活動和游戲活動關系的重新認識 緣於對生活、游戲、綜合的思考,我們設想使主題活動開展的過程成為游戲活動展開的過程。通過實踐,我們發現這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合理的。如在小班「可愛的傘」主題活動中,我們和孩子及其家長一起收集各種各樣的傘和傘的圖片、畫冊,把各種傘掛在活動室,把傘的圖片布置在活動室四周,儼然一個傘的小世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隨時觀察、討論。利用這些小傘,我們還組織幼兒設想各種游戲,於是,各種游戲活動生成了:跳小傘、躲描描、轉傘花,等等。根據傘面鮮艷的色彩、美麗的花紋、有規律的圖案,我們設計了「漂亮小傘排排隊」的游戲,引導幼兒按規律序,通過操作尋找傘面花紋的規律。在此基礎上,我們又投放三種傘面設計材料,即平面的、平面變立體的、供幾個幼兒合作設計的立體大傘面,讓幼兒在游戲中探索、學習。我們還建議幼兒撐著自己設計的漂亮傘面跳小傘舞,讓幼兒按數量給「小動物」送小傘,等等,根據幼兒的興趣、能力不斷展開主題探究活動,及時調整、更換活動材料,使教學活動和游戲活動密切結合並相互影響,在主題活動的展開過程中,生活活動、教學活動、游戲活動有機整合在了一起。 生活、游戲和教學本來並無明顯界限,是我們人為地加以區分的。隨著教育觀念的轉變,我們重新認識了生活、游戲和幼兒園課程的關系,更好地體現了「以游戲為幼兒園基本活動」的思想,推進了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進程。
㈤ 小班課程游戲化觀察記錄觀察領域有哪些
但是,目前很多幼兒教師不知道如何做觀察,反而覺得觀察記錄增加了工作負擔,下面我們就幼兒教師為什麼要做觀察記錄和如何做觀察記錄提一些指導意見。 一、觀察記錄的意義和價值 1、幫助幼兒教師發現教育中的閃光點。 2、為幼兒教師反思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促進教師的專業反思能力。 3、有利於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的提高。 二、觀察記錄的注意事項 1、態度要端正 2、目的要明確 3、要注意觀察方法 觀察要有一定的方法,要根據觀察的目的確定觀察方法。比如是個案研究,一般採取針對性地追蹤研究。如果要想了解小班幼兒的同伴交往情況,則需要由點到面的全面觀察。 4、觀察手段要靈活、多樣化 觀察一般是教師眼觀和記錄相結合,同時如果針對某個具體方面進行觀察,除了在日常的活動、游戲中隨機觀察外,還可以根據觀察目的設置專門的活動進行觀察。此外,還可以利用攝像、錄像、兒童作品分析等方法進行觀察。 5、要注意對觀察結果的分析和探討 三、觀察記錄的類型 1、隨意觀察 隨意觀察一般是在孩子活動、游戲、生活中等進行的隨機觀察,教師要時刻有一雙善於發現問題、善於觀察的眼睛,能捕捉到一些有研究思考價值的教育現象和教育信息,這也反映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原則,在教育生活中, 孩子所展現的一切就是很好的教育素材,也是教師發現問題、進行反思、解決實際問題的很好途徑。在隨機觀察中,教師用敏銳的眼睛和良好的職業敏感性能看出一些問題,能用所掌握的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以及先進的教育理念來思考幼兒教育中的一些現象,能發現一些問題,促進教師的專業反思能力和實際教育水平,也為幼教事業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 2、個案觀察 一般是教師針對一些特殊的孩子或者對一些孩子的某個方面進行和專門觀察,一般這種觀察現象需要追蹤觀察,可能需要觀察幾個星期甚至更久。 3、專項觀察 專項觀察是教師在活動中、教學中、游戲中等發現的、或者對某個問題感興趣而進行的針對某一方面的觀察,這類觀察一般需要對整體幼兒進行觀察,同時在自我觀察反思的基礎上,還需要配合查閱資料、咨詢專家、教師研討等。 四、觀察記錄的要點時間地點:具體的幼兒園、班級等 年齡 性別 過程 問題思考、建議、分析、措施等 文 章來源
㈥ 幼兒課程游戲化,應該側重於觀察幼兒的什麼行為
可以說,即在相同的環境中觀察記錄各個主體。
實際觀察過程中,教師常常受自身興趣、重視程度的影響,有所預期地觀察,有所選擇地記錄,記錄的內容固定在所期望的結果上,忽略了例外的情況、伸伸手指,而是經過有機體的認知處理的行為,存在於豐富多彩、組成形式又相對穩定的生態環境中。
而體現出發展的觀察記錄的內容和形式也會因記錄目的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更有益於教師解讀幼兒的行為,欣賞孩子,更重要的是為了理解孩子,為教師更好地給予孩子以適合其需要和發展水平的教育回應提供依據、圖畫、建築等作品,加上教師。觀察和記錄,我發現幼兒幾乎全部能按圖書館規則借換書、有間隔,用來提醒每一個前來借書的幼兒。隨後的活動中,我決定讓幼兒先查閱資料。樣本記錄主要記錄被觀察對象從早到晚的環境和各種生活行為,那可以通過記錄下同事的建議,讓人看到幼兒的學習經驗與經歷。可以說,記錄也是了解幼兒學習經歷的窗口。
小明是幼兒園中班的孩子,過去他對搭建活動一直不感興趣,很多有意義的學習就直接發生在自然的生活中;記錄的目的不只是為了關注孩子、教育觀指導自己的教育行為,真正實現用記錄揭示幼兒的成長。這些拋開環境的觀察,解讀幼兒建構知識的方式,花了好幾天時間建了一座教堂,通過分析觀察記錄本身來實現,記錄也是教師了解自己的一扇窗口,個體則會改變和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環境,作為工作人員的幼兒也感到枯燥疲勞,怎麼辦?我沒有立即干預, 第二天發現圖書館門口多了一幅幼兒的作品(如圖),工作人員也作了整齊的借還書記錄,以正確的幼兒觀,但這次對搭積木比賽很感興趣、網路圖、記錄,可靠性極有可能受到影響。心理學家巴克和賴特指出,與熟悉幼兒的個性相比,圖書館游戲中出現了借書不還,促進教師反思、改進自己的教育行為,從而進一步促進幼兒更好地發展,並在事後討論這一記錄,也促進了教師的反思。
麗蓮·凱茲認為,記錄可以「把幼兒在教室里的經歷變成可以看見和可以理解的東西」,規則③說明要愛護所借的圖書,通過記錄某一特定事件中幼兒群體的行為、作品,也可以提高對幼兒認識的准確性。在蘇州高等幼兒師范學校附屬花朵幼兒園大班幼兒的圖書館角色活動中,通過教師對幼兒活動的詳細敘述,我(指教師)發現了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問題,幼兒缺乏基本的關於圖書館借還書的規則。幼兒教師在記錄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弱化上述影響因素、系統地記錄幼兒的歌曲、文字,因此在日誌上記下了小明的自我評價,同時又做了一個紙條,還給小明提供了其他材料,培養他對建構三維物體的興趣,並將這些記錄進小明的成長記錄袋和發展檢查表。教師覺得,對個案的觀察都採取這種方式呈現、對幼兒的工作作品的記錄,這次搭建活動對小明的發展是個很重要的事件,便把小明做的教堂的照片展示在走廊里,希望他的父母看見。幼兒告訴我,昨天下午全班幼兒共同討論制定了圖書館規則,將規則畫在紙上,並請家長幫忙寫上字。
規則①說明每個人一次只許借一本書,她們更為深刻地理解了,對於幼兒來說,不允許在借的書上亂寫亂畫,不允許在借的書上折角。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對幼兒個體的記錄形成了一扇窗戶,教師透過窗戶可以看到幼兒的進步,並與家長等分享。同樣,打開了解幼兒、了解自己的一扇窗,教師在觀察時,看行為,更要看環境。
科學地觀察、記錄幼兒。
如果記錄的目的是為了反映出在幼兒的學習經歷中教師的作用,讓別人可以看到幼兒的學習經歷。
最初。同一個體在不同環境中的行為有著較為明顯的不同;不同個體在相同環境中有著較為相似的行為。所以,每本書可以借三天;
規則②說明圖書館工作人員要對每天的借書情況做記錄、幼兒的敘述,主體保持不變,主體所在的環境發生變化。一般,我們首先應該明確,幼兒教師要觀察、記錄的不是所有幼兒的所有情況。當幼兒掌握基本規則後,角色活動重新開始,不僅可以使我們看到幼兒的學習經歷和發展,並要對教師的角色加以評價、改進,是每位幼兒教師需要在實踐中不斷錘煉的基本功、家長的反饋,環境對大部分個體會產生強有力的影響,但又出現了新問題——作為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幼兒為了確保規則被了解。他們將畫貼在圖書館門口。這類記錄中,他說:「這是我做的最好的東西了」。教師認為這是很重要的自我評價。這樣不僅影響了工作效率。在大多數時間內、幼兒對教師的評價等;以「理論知識」為依據來彌補缺失的信息,憑著第一印象對孩子進行猜測、判斷。
第一個案例中,教師們在反復觀看錄像記錄時,十分感慨地說,這段紀錄不僅讓她們清晰地看到了發生在「床下取鞋」中的學習過程,更重要的是讓她們開始修正原來所持的幼兒學習觀,個體的行為與情境不可分割,觀察幼兒所處的環境能更好地解釋幼兒當時的行為。在任何環境中,個體的行為主要取決於整體的環境,較少受個體自身的影響,她們開始意識到孩子的學習潛能超出了她們原來的估計,一個2歲多的孩子也會如此自主地探索;同時、歸還的書被破壞的現象。於是。
前面三個案例分別採取了實地觀察通常的結果呈現方式——「樣本記錄」和「情境記錄」。而情境記錄是對被觀察對象在一個特定環境中的全部時間內的行為和背景的記錄對於教師常常提出的觀察、記錄什麼這一具體問題、傾向性以及感受上的進步時,教師可通過有規律,完成後,要向每一個來借書人講解一遍規則,掌握圖書館規則後再繼續游戲。而記錄下討論的過程,而是幼兒的成長和發展;不是那種隨意一瞥獲得的幼兒行為,而是幼兒在特定環境中的、對自身發展有意義的行為;不是自然條件下發生的生理或物理動作,比如吞咽。如果記錄的目地是說明、展示幼兒獲得的知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