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新課程達標地理答案
1.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作業本地理答案
http://wenku..com/view/4ebc0d19a8114431b90dd8b1.html
2. 高中地理新課程怎麼理解
怎樣理解和使用高中地理課程標准?
1.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使用對象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使用對象是中學地理教師、高中地理教材編寫者和高中地理評價者。
課程標准中的內容標準是為學生編寫的,是學生在學完本課程後應該達到的最低標准。
2.高中地理課程標准表述方式的解釋(用行為動詞使標准更具操作性)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兩大核心部分是課程目標和內容標准。
課程標准採用三緯目標的表述方式,在概述下面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大部分。
內容標准採用先將內容劃分為幾大部分,再用條目表述的方式。具體內容標准條目則採用行為動詞帶知識要點的表述方式,每條內容標准包含了學生需要達到的能力、技能、知識或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要求。
3.如何將課程目標轉化成課堂教學目標?
課程標准中的課程目標是高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教師教案中制定的目標多是每堂課的具體目標。具體教學目標的制定要在課程總目標的指導下完成,即不能脫離課程總目標的要求。但在具體表述上不必拘泥於課程總目標的三維形式,要密切結合所要教學的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實際情況的具體的課堂教學目標。這些目標要實事求是,要可以達到和檢測。
4.教學中如何使用課程標准中的內容標准
中學教師主要是依靠教材上課,而不是直接依靠課程標准上課。在使用教材時,可以將課程標准用作宏觀的指導來對教材內容進行取捨,同時,利用課程標准把握課堂教學的深度、難度和考試范圍。
雖然教師不直接使用課程標准上課,但對它有正確的理解也是十分重要的。
內容標准中的行為動詞是針對學生說的,而不是針對教師的要求。
一些行為動詞的使用實際是起到降低教學要求的作用。
有些內容是可以滲透到其他內容中進行教學的。
制定教學目標時要正確理解標準的要求,如案例教學部分。
5.教學評價與課程標準的關系
課程標准中的規定是最低標准。
設計檢測題時,不僅要檢查學生是否掌握知識要點,還應檢查學生是否達到標准要求的能力要點,如「描述」。
「舉例說明」等要求,應該是讓學生自己舉出實例,而不是試題中給出。
有些要求不好檢測或不適合用紙筆檢測,但也要進行教學,如「領悟」。
為區域可持續發展部分出檢測題時,應避免直接檢測學生對某個具體區域知識的記憶。
3.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地理作業本(必修2 湘教版)第一、二章答案
聯系我吧,圖片還有2張呢。可以發到你郵箱。
4. 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的思考
初中地理以區域地理教學為主,目標是掌握地理現象並能對簡單的地理現象做成因分析,更多強調「地」而非「理」,這就決定了初中生必須識記大量的地理現象,學習方法以記憶為基礎。高中地理則是在初中地理的基礎上更偏重於地理原理的理解和應用,因此決定了高中生必須具備理解、探索的基本學習技能。初高中地理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的明顯差異,導致許多剛進高中的學生,感到初、高中地理知識跨度大、聯系難, 甚至逐漸對高中地理產生了畏懼感和疏遠感。為了幫助學生銜接初高地理的學習,高中階段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筆者從教初中地理多年,在這一問題進行了以下實踐探索。
一、研讀初高中地理教材與課標。
地理教材與課標是指導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最好依據,也是研究初高中地理異同的最佳素材。通過研讀教材與課標,初中老師能對高中階段的學習內容、知識框架及對學生知識能力要求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就能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高中地理知識的框架,也能更好地把握好教學的重難點。
二、培養初中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般具有穩定以及持久的特性,興趣是學生的學習極為重要的內在驅動力。初中學生具有年紀較小,容易接受新鮮知識的身心特點,對於枯燥無味的學習內容以及學習形式具有一定的抵觸心理。生活體驗是培養興趣的有效手段,貼近生活的地理知識能讓初中學生體會到學習和探索的趣味,讓學生愛上地理。
如氣溫的日變化這個知識點中,初中階段只需要學生知道一天當中最高氣溫出現在14:00,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高中學生則不僅要知道最高與最低氣溫出現的時間,還需利用「近地面大氣的直接熱源是地面輻射」這個知識點來解釋原因。初中生知識儲備有限,初中階段也沒必要將高中知識下放,但對很多學生來說,難以解釋的東西無法深深印在腦海中,必須找到相關的生活體驗才能將知識消化。因此,針對這個知識點,我們可以用生活體驗來加深印象,我是這么為初中學生解釋的:大多數學生都得在14:00左右離開家上學,能感受到中午的熱浪;下午太陽落下氣溫要開始下降了,而早晨太陽出來了氣溫就得開始升高了,一降一升畫個折線圖,學生很容易理解為什麼一天當中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而不是想當然的午夜24:00。
不斷強化生活體驗與地理之間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邊,只要善於發現、善於思考就能積累起豐富的地理知識。
三、引導學生將地理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
當代的初中生生活體驗很豐富,他們的信息來源廣,絕大多數初中生都有外出旅遊、探親的機會,還能從電視、網路上接受各種各樣的信息,其中不乏與地理有關的知識。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深遠,當代中學生求學的動機有明顯的功利性特點。地理學科生活聯系非常密切,很多知識能直接服務於生活。當學生能夠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獲取到各種其需要的地理信息,就會認識到地理對其「有用」。同時,初高中是學生心理和生理快速成長變化的階段,學生普遍希望擺脫家庭「束縛」要求「獨立」,希望被人關注被人認可。
如2012年7月18日至7月28日中國中央電視台直播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面對馬拉河湍急的流水、飢餓兇猛的鱷魚、脾氣暴躁的河馬,角馬們年復一年在塞倫蓋蒂草原和馬賽馬拉草原之間遷徙,很多人都會問這是為什麼?初中階段的學生就能用熱帶草原氣候的特點在觀看直播的過程中簡單地為為親戚朋友解釋是什麼原因造成了角馬的遷徙。
讓學生掌握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鼓勵學生用地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這容易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學生這種對學科的積極認知,將是整個初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不竭動力。
四、適當觸及高中重要知識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探索欲
很多高中階段的重難點知識,之所以成為了難點,不僅僅是學生缺少對地理現象的直觀認識,更重要是缺少對地理現象必要思考和關注。
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人類居住地——聚落一節中要求能分辨出鄉村和城市,為與高中知識相銜接,可將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現象引入,讓學生結合自己所在城市的發展變化談談鄉村和城市之間的關系,簡單分析所在地城市化過程帶來的影響。同時明確告訴學生,這是高中的內容,甚至可以告訴學生,所講解的內容比較難,聽不懂沒關系,如果聽懂了則有利於未來的學習。好奇心會驅使初中生非常認真的參與課堂的討論,為高中進一步學習城市化作鋪墊。
五、改變傳統初中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由於初中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同時中考分值小,日常課時少及部分老師對初中地理教學存在誤解,使得初中地理教學普遍陷入老師整理知識點,學生考前一個月死背知識點的尷尬境地。這不僅不利於興趣和能力的培養,更會讓學生產生一種錯覺:地理的學習方法就是背。
雖然初中地理教學更側重地理現象的闡述,但這並不意味初中地理的教與學僅停留在整理知識、記憶知識的層面。在初中階段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尤其是讀圖能力。圖表是地理信息的最重要載體,貫穿於地理學習的每個階段。
如初中教材在介紹世界氣候的知識時不管是人教版還是粵人版教材都沒有完整的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圖,其實這幅圖有助於鍛煉學生的讀圖、獲取信息的能力,有利於學生理解氣候的特點,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出示該圖,選取一種氣候認真講解如何讀圖,如何從圖中歸納某種氣候的特點,再由學生按照老師教授的方法總結其他氣候的特點,反復進行,直到學生能獨立讀懂氣候類型圖,這樣這個知識點就會深深印在學生的腦海里,學生也能掌握讀圖提取信息的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我驚奇地發現初三學生對圖表已經有較好的理解分析能力,這種讀圖能力的加強將非常有利於未來高中地理的學習。
做好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不僅可以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質量,增強學生學習高中地理的興趣,而且有利於後繼課程的教學,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本文在這方面所作的探索只是初步的,我們將繼續認真分析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教學脫節的各種情況和主客觀因素,努力探索做好教學銜接的具體方法和措施,使初中地理教學更好地服務於高中地理教學。
5. 系統集成. 高中新課程同步基礎訓練. 地理. 必修1 習題答案
看看書後面有沒有光碟,有的話光碟里就有答案(估計沒有)。你還可以登錄書裡面告訴你的網站。只有這樣了(多運用網路找啊!網路上面這個不好答的。自己動手找好吧。。
6. 怎樣理解和使用高中地理新課程標准
首先,對這條標准進行分解,確認其「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認知內容」是什麼。從這條標准可看出:「運用示意圖」屬於行為條件, 「說明」屬於行為動詞,「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屬於認知的內容。
第二,依據國家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國家課程標準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對應中(見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釋、說明、運用、……」,我們可以確定,本條標准認知要求屬於理解水平層次。
課程標准行為動詞與水平要求
行為動詞
認知水平
知識
說出、了解、識別、辨認、回憶、舉例、列舉、描述、再認等
了解水平
解釋、說明、比較、歸納、分類、概述、概括、判斷、區別、推斷、收集、整理等
理解水平
運用、應用、使用、編輯、質疑、辯護、設計、解決、撰寫、檢驗、計劃、總結、推廣、證明、評價等
應用水平
技能
模擬、再現、重復、模仿、例證、臨摹、擴展、縮寫等
模仿水平
完成、計算、查閱、表現、制定、解決、擬定、安裝、繪制、測量、嘗試、試驗等
獨立操作
水平
聯系、轉換、靈活運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
遷移水平
(了解:要求對所列地理基礎知識的含義及其相關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認識,知道這一知識是什麼,並能(或會)在有關的問題中識別它。理解:對所學的地理基礎知識、地理事物及現象有正確的理會,能夠解釋、舉例或變形、推斷,並能利用知識解決(如解釋或說明)問題。應用:將所學的地理概念、原理運用於新情境中,進行總結、推廣;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聯系等。)
第三,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程標准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或者說基本能力的要求。從本條標准中「運用示意圖」可知,要求學生具有讀圖分析能力,通過閱讀並分析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解釋岩石是怎樣形成,它們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的基本方法與步驟。在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中,要通過「讀圖分析」題型,判別學生是否掌握讀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通過閱讀示意圖能否提取三大類岩石的相互轉化關系,進而歸納和解釋地殼物質循環的基本過程。
第四,重構合理明晰的教學目標
依據重點組合以及目標陳述的規范,敘寫明確的教學目標。以學生為行為主體、運用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動詞,在一定的行為條件下,指出學生達到目標的最低表現水準。對該條標准可細化為:能夠說出岩石的分類及三大類岩石的形成過程,三大類岩石與岩漿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閱讀並能繪制簡單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的循環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從「行為條件」、「行為動詞」的要求,可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
(1)知識鋪墊——岩石的分類、三大類岩石的形成;內、外力作用及其表現形式。
(2)閱讀並分析教材中的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引導學生通過圖中所示箭頭,說明各類岩石之間、岩石與岩漿之間的相互轉化過程,並分析其涉及的主要內、外力作用;
(3)把復雜的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簡化為簡單的框圖,讓學生標注岩漿和各類岩石,並繪畫其相互間的箭頭,解釋岩石循環的基本過程。
舉例: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分解標准,確認「行為動詞」、「行為條件」 「認知內容」。 (2)依據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理解水平)
(3)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程標准對學生基本能力的要求。
(4)細化課標如下:1、用圖形語言(示意圖、層級圖)和文本語言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2、通過太陽系模式圖和八顆行星基本數據分析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了解區域的含義」
細化如下:學生能夠說出區域的概念,描述區域的特徵,能夠列舉常見的重要區域,例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中國東北地區以及美國東北部等,並能夠從所給出的有關區域圖中辨認出上述區域。
「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細化如下:學生能夠通過對比探究松嫩平原和長三角兩大區域,填寫出區域對比的分析框架,並運用區域對比的框架來比較分析其他典型區域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具體差異。
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了解太陽能量的來源。理解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了解太陽大氣層的結構及太陽大氣中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理解太陽活動(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主要影響。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必修2第八個內容標准)
【學習要求】
①能分析說明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區位因素。
②了解農業地域類型的含義。
③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並進行區位因素分析。
【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了解農業地域類型的概念
②知道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結果
③理解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必修2第二個內容標准)
【學習要求】
①知道人口遷移的含義。②說明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③能夠舉例說明某地區或某時期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通過對國際人口遷移與國內人口遷移兩概念及其事例的比較,掌握地理比較的方法。
②通過剖析「美國的人口遷移」「我國古代的幾次人口遷移」等案例,學會綜合分析的方法。
③經歷小組學習過程,學會與同學合作與交流。
「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並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必修2第六個內容標准)
【學習要求】①運用圖表、數字等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②會用科學的語言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產生的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認識到城市化是社會進步的表現,進一步認識到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意義。
②通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的學習,認識到在城市建設中,減少污染,並使城市景觀與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良性循環的重要性。
對於如何分解課程標准,我們已經上路了,但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遠,願與大家一起探索
7. 怎樣理解和使用高中地理新課程標准
一、為什麼要解讀課標?
《課標》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因此,要使自己的教學有方向、有目標、有效益,就必須熟讀課標、研究課標.
有人對教學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把課程標准比作圓心,教學目標是半徑,無論圓多大,都離不開圓心.課程標准作為實施教學的核心要素,決定了教學的方向,圓心找不準,我們的教學就談不上有效和高效.因此,解讀課程標准就是找准圓心,然後通過研讀教材來理解課標,同時用對課標的理解來把握教材.
二.我們如何解讀課標
下面,我們以「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這條課程標准為例,對這條標准進行解讀示範.
首先,對這條標准進行分解,確認其「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認知內容」是什麼.從這條標准可看出:「運用示意圖」屬於行為條件, 「說明」屬於行為動詞,「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屬於認知的內容.
第二,依據國家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國家課程標準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對應中(見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釋、說明、運用、……」,我們可以確定,本條標准認知要求屬於理解水平層次.
課程標准行為動詞與水平要求
行為動詞
認知水平
知識
說出、了解、識別、辨認、回憶、舉例、列舉、描述、再認等
了解水平
解釋、說明、比較、歸納、分類、概述、概括、判斷、區別、推斷、收集、整理等
理解水平
運用、應用、使用、編輯、質疑、辯護、設計、解決、撰寫、檢驗、計劃、總結、推廣、證明、評價等
應用水平
技能
模擬、再現、重復、模仿、例證、臨摹、擴展、縮寫等
模仿水平
完成、計算、查閱、表現、制定、解決、擬定、安裝、繪制、測量、嘗試、試驗等
獨立操作
水平
聯系、轉換、靈活運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
遷移水平
(了要求對所列地理基礎知識的含義及其相關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認識,知道這一知識是什麼,並能(或會)在有關的問題中識別它.理對所學的地理基礎知識、地理事物及現象有正確的理會,能夠解釋、舉例或變形、推斷,並能利用知識解決(如解釋或說明)問題.應用:將所學的地理概念、原理運用於新情境中,進行總結、推廣;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聯系等.)
第三,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程標准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或者說基本能力的要求.從本條標准中「運用示意圖」可知,要求學生具有讀圖分析能力,通過閱讀並分析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解釋岩石是怎樣形成,它們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的基本方法與步驟.在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中,要通過「讀圖分析」題型,判別學生是否掌握讀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通過閱讀示意圖能否提取三大類岩石的相互轉化關系,進而歸納和解釋地殼物質循環的基本過程.
第四,重構合理明晰的教學目標
依據重點組合以及目標陳述的規范,敘寫明確的教學目標.以學生為行為主體、運用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動詞,在一定的行為條件下,指出學生達到目標的最低表現水準.對該條標准可細化為:能夠說出岩石的分類及三大類岩石的形成過程,三大類岩石與岩漿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閱讀並能繪制簡單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的循環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從「行為條件」、「行為動詞」的要求,可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
(1)知識鋪墊——岩石的分類、三大類岩石的形成;內、外力作用及其表現形式.
(2)閱讀並分析教材中的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引導學生通過圖中所示箭頭,說明各類岩石之間、岩石與岩漿之間的相互轉化過程,並分析其涉及的主要內、外力作用;
(3)把復雜的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簡化為簡單的框圖,讓學生標注岩漿和各類岩石,並繪畫其相互間的箭頭,解釋岩石循環的基本過程.
舉例: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分解標准,確認「行為動詞」、「行為條件」 「認知內容」. (2)依據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理解水平)
(3)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程標准對學生基本能力的要求.
(4)細化課標如下:1、用圖形語言(示意圖、層級圖)和文本語言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2、通過太陽系模式圖和八顆行星基本數據分析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了解區域的含義」
細化如下:學生能夠說出區域的概念,描述區域的特徵,能夠列舉常見的重要區域,例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中國東北地區以及美國東北部等,並能夠從所給出的有關區域圖中辨認出上述區域.
「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細化如下:學生能夠通過對比探究松嫩平原和長三角兩大區域,填寫出區域對比的分析框架,並運用區域對比的框架來比較分析其他典型區域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具體差異.
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了解太陽能量的來源.理解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了解太陽大氣層的結構及太陽大氣中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理解太陽活動(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主要影響.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必修2第八個內容標准)
【學習要求】
①能分析說明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區位因素.
②了解農業地域類型的含義.
③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並進行區位因素分析.
【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了解農業地域類型的概念
②知道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結果
③理解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必修2第二個內容標准)
【學習要求】
①知道人口遷移的含義.②說明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③能夠舉例說明某地區或某時期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通過對國際人口遷移與國內人口遷移兩概念及其事例的比較,掌握地理比較的方法.
②通過剖析「美國的人口遷移」「我國古代的幾次人口遷移」等案例,學會綜合分析的方法.
③經歷小組學習過程,學會與同學合作與交流.
「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並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必修2第六個內容標准)
【學習要求】①運用圖表、數字等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②會用科學的語言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產生的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認識到城市化是社會進步的表現,進一步認識到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意義.
②通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的學習,認識到在城市建設中,減少污染,並使城市景觀與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良性循環的重要性.
對於如何分解課程標准,我們已經上路了,但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遠,願與大家一起探索……
8.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地理作業本(必修2 湘教版)第一章答案
jj
9. 高中新課程調研試題地理學科綜合39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