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的概念理解
Ⅰ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涵義是什麼
幼兒園課程內容就是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指一套套以教學計劃的具體形式(課表回和課答程)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念和行為。不只是單純的學科知識和技能,還包括兒童在學習過程中所形成的態度、價值觀以及相應的行為方式。內容的選擇上要注意:
1.內容的目標達成性
2.內容的基礎性
3.內容的適切性
4.內容各部分的平衡性
5.內容的發展性
內容編排上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注重多項智能開發,兼顧個性發展。
Ⅱ 請大家解釋對幼兒園課程的理解有幾 種主要的觀點
我對幼兒園課程的理解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幫助專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屬經驗,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包括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這里的所謂各種活動,是《幼兒園工作規程》所說的「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我認為課程不僅僅是「上課」或集體教學活動,而應包括兒童的生活活動、交往活動和游戲活動等各種活動。不管是教師組織的集體教學活動,還是通過創設環境誘發兒童的游戲、交往及生活活動,只要能幫助兒童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有助於達到我們所期望的目標,都是幼兒園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目前我們在課程目標上,以「兒童發展為本」為主旨,服從於每個幼兒全面地、和諧地、富有個性的發展的學期教育總目標,並將這目標蘊涵於幼兒園課程的一切活動之中。建構課程以主題為單元,並將環境創設、家園共育、活動區域活動和日常活動都視為課程的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幼兒園教育的特點:一日活動皆教育,教育活動生活化。
Ⅲ 怎樣理解幼兒園課程是基礎素質教育課程
您好。可以這么理解:
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是學科本位,家長認為孩子在幼兒園學識字、學算術就是幼兒園教育的全部意義,而《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幼兒園課程開設的目標是為了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打下一生堅實的基礎,這就使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實施陷入矛盾之中,到底應該滿足家長的需求還是應該順應 課程改革的精神。幼兒園小學化傾向是課程改革中所批判的現象之一,教師既要顧及家長的喜好,又要遵從專家的指導。所以,在有的幼兒園里教師仍然在給孩子教寫字、算術,幼兒園小學化的傾向依然存在。
Ⅳ 簡述幼兒園課程的概念
閱讀 1354 收藏 45 點贊 2 分享 13
幼兒園
課程與實施
二、幼兒園課程是什麼
幼兒園課程定義
幼兒園課程是從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出發,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和實施並貫穿於幼兒一日生活之中的經驗,這種經驗是幼兒園施加教育影響的一種中介,以引導和促進幼兒朝著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的方向發展。這一定義既反映了一般課程的基本特徵,如目的性、計劃性、結構性等,也反映了幼兒園教育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獨特性意味著某些教育任務和要求(身體保育)是幼兒教育階段所特有的,對幼兒的成長和發展是必需的;不可替代性意味著其他任何年齡階段的教育功能、目標、內容及方法都不能直接移植到幼兒園教育上。
幼兒園課程的特質
首先,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全面性、啟蒙性。
學前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學前兒童全面發展目標的中介。因此,幼兒園課程必須以實現學前兒童在身體、認知、情感、個性、社會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諧發展為目標。學前兒童的全面發展與其他年齡段的學習者相比有特殊之處。在學前兒童發展的諸方面中,身體的發展是首要的目標,因此,幼兒園課程應充分遵循學前教育和保育相結合的原則,做到教育目標和保育目標的融合。
學前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人生啟蒙的階段,學前教育的目標應使幼兒在原有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得到初步的身心鍛煉和啟迪,使幼兒在享有快樂童年的同時,身心得到與其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發展和提高。所以,幼兒園課程的目標應是啟蒙性的,不宜追求過高的目標,尤其不應追求過高的認知目標。
其次,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生活性、淺顯性。
幼兒園課程是為學前兒童設計和組織實施的,學前兒童處在身心發展的特殊時期,他們的思維是感性的直觀的。對學前兒童來說,最有效的學習就是他們感興趣的學習,最有效的學習內容就是他們可以感知的、具體形象的內容。這種學習內容主要源自兒童周圍的現實生活。因此,幼兒園課程的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越近,越能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的學習也就越有效。當然,現實生活是多層次的,復雜的,生活中有有益的經驗,也有無益的或有害的經驗。因此,必須對生活進行過濾,才能使之成為課程內容,且這些內容不應是以知識的邏輯組織起來的嚴格的學科,而應是以生活的邏輯組織起來的多樣化的、感性化的、趣味化的活動。幼兒園課程的生活性還意味著幼兒園課程的內容並不是嚴格的學科知識的再現,課程內容是隨著生活情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的,幼兒的興趣是確定課程內容的重要依據。
再次,幼兒園課程結構的整體性、綜合性。
既然幼兒園課程是以生活的邏輯加以組織的,是以幼兒的興趣為引導的,那麼,幼兒園課程就不應以至少不應只以成人確定的系統的學科加以組織。生活是整體的,不可能只反映人類知識體系中的某一部分。生活中往往蘊藏了多方面的發展機遇和可能。所以,幼兒園課程不應追求將現實生活割裂的或與現實生活不一致的知識系統;從幼兒的方面看,多個發展領域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它們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發展整體,所謂發展領域只是一種人為的劃分,在現實的課程實施中,兒童是以「完整人」的形象出現的。因此,幼兒園課程的內容應是綜合的,應盡可能使不同的課程內容產生聯系,以促進學習遷移。我們主張,讓幼兒以完整的人的面貌面對完整的生活、有機的經驗,不要把學科、領域這種人類劃分知識的方式用以劃分幼兒的經驗,並以單一的經驗作為學前兒童活動的起點。
最後,幼兒園課程實施的活動性、經驗性。
幼兒園課程實施的特點是由學前兒童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學習的特點和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特點所決定的。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尤其是學前兒童學習的特點決定了學前兒童學習的內容應是直觀的、形象的,因此,學前兒童的學習一定要藉助具體的情境、具體的事物,在參與、探索和交往的過程中學習。教師的語言傳遞不是學前兒童學習的主要方式,書本化的系統知識也不是學前兒童學習的主要內容,端坐靜聽是有悖學前兒童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的。因此幼兒園課程的實施,關鍵在於創設豐富的活動情境,創設有利於幼兒自發主動活動的氛圍,為幼兒提供各種互動的機會,為幼兒提供與其發展相應的幫助。
幼兒的心理特點和學習特點還決定了幼兒園課程的實施經常需要利用游戲的手段,游戲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重要途徑。由於幼兒園課程是與學前兒童的生活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幼兒園課程的實施必然地是情境性的、參與性的,與現實的一日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幼兒在現實情境中,通過操作、探究,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幫助獲得知識、體驗。教師與幼兒之間的真誠對話、有效溝通是幼兒園課程實施所不可缺少的。
延伸閱讀:
幼兒園課程與實施 | 一、課程到底是什麼
幼兒園課程與實施 | 二、幼兒園課程是什麼
幼兒園課程與實施 | 三、幼兒園課程的多元化
幼兒園課程與實施 | 四、幼兒園課程的選擇
幼兒園課程與實施 | 五、幼兒園課程的實施
幼兒園課程與實施 | 六、關於鄉土特色課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解讀 | 一、總則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解讀 | 二、教育內容與要求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解讀 | 三、組織與實施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解讀 | 四、教育評價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相關文章:
幼兒園課程與實施 | 四、幼兒園課程的選擇
2017-10-31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全本閱讀
2020-08-11
幼兒園課程與實施 | 三、幼兒園課程的多元化
2017-10-31
幼兒園課程與實施 | 五、幼兒園課程的實施
2017-10-31
虞永平:如何使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真正落地?
2016-01-25
名家視角 | 朱繼文:課程,就是激發兒童做事
2019-03-25
幼兒園課程與實施 | 一、課程到底是什麼
2017-10-31
幼師必讀 | 虞永平教授:課程在兒童的生活和行動里
2019-03-14
《疫情時期學前兒童家庭游戲指南》來了!
2020-02-13
幼兒園課程與實施 | 六、關於鄉土特色課程
2017-10-31
Ⅳ 幼兒園課程有幾種典型的定義各是指什麼
幼兒園課程有幾種典型的定義?各是指什麼?
答: (1)幼兒園課程即教學科目。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影響我國時間最長、范圍最廣的幼兒園課程定義。這種課程定義強調系統的知識教學,強調教師應該向幼兒傳授那些必要地有價值的知識,而且,這樣的課程定義其實施容易被教師把握。 但是,該定義相當狹隘,只關注學科知識,容易脫離幼兒的生活實際,同時,該定義對課程的分類人為的割裂了知識之間的有機聯系。
(2)幼兒園課程即教育活動,泛指為幼兒設置的、並區別於其他教育機構的教育活動的總和。 這種定義,不再視幼兒園課程為狹義的教學科目,而把它泛化為對幼兒進行的一切教育活動,幼兒園課程不僅局限於學科教學活動,還包括其他任何類型的教育活動,包括生活活動、游戲活動、運動等。但是,教育活動中每個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是不同的,對活動的經驗也是不一樣的,該定義只注重幼兒外顯的活動,無法顧及幼兒活動中內在的體驗和心理結構的變化。
(3)幼兒園課程即學習經驗,這是20世紀80年代末在我國出現的一種幼兒園課程觀,該定義認為「幼兒園課程是兒童在幼兒園環境獲得的旨在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的教育性經驗。」幼兒必須通過活動才能獲得經驗,而且提供給幼兒習得的經驗應是經過精選的、有價值的經驗,而不是零散的、雜亂的自然經驗。從這一層面上來看,幼兒園課程是為幼兒提供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學習經驗。該課程定義對課程的理解由「靜態」變為「動態」,考慮到了幼兒的興趣、需要和體驗。但是,經驗具有主觀性,教育者往往很難把握,該課程的實施具有一定的難度。
Ⅵ 請談談你對幼兒園課程這一概念的理解
(1)綜合性課程就是將課程的各種因素綜合化的課程。 (2)課程的綜合化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例如學科領域的綜合、發展方面的綜合、通過專題的綜合、通過幼兒園環境的綜合等,但是,最為常見的則是通過主題的綜合。 (3)不管以何種方式綜合,綜合性課程都可以有不同的結構化程度,這就是說,將課程的各種因素加以綜合化...,這只是形式,而其本質是,結構化程度高的綜合性課程,反映的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課程的行為目標為導向,以結果為評價標準的課程特徵,而結構化程度低的綜合性課程,反映的則是以兒童為中心,以課程的過程、原則為取向,以活動過程為評價依據的課程特徵。 (4)綜合性課程的長處在於:綜合性課程是有關聯的課程,對兒童各方面的學習內容進行了有意義的聯系。綜合性課程能促進兒童主動的學習。綜合性課程由兒童一起參與設計,並能符合兒童的興趣和需要。綜合性課程能使兒童發展與知識結合成一體。 (5)綜合性課程也有其弱點:綜合性課程不可能達到知識完整性的要求;失卻了每個科目的獨特性,不利於把握不同科目的學習方法以及表述方式。
Ⅶ 幼兒園課程有幾種典型的定義各是指什麼
幼兒園課程有幾種典型的定義?各是指什麼?
答: ()幼兒園課程即教學科目。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影響我國時間最長、范圍最廣的幼兒園課程定義。這種課程定義強調系統的知識教學,強調教師應該向幼兒傳授那些必要地有價值的知識,而且,這樣的課程定義其實施容易被教師把握。 但是,該定義相當狹隘,只關注學科知識,容易脫離幼兒的生活實際,同時,該定義對課程的分類人為的割裂了知識之間的有機聯系。
(2)幼兒園課程即教育活動,泛指為幼兒設置的、並區別於其他教育機構的教育活動的總和。 這種定義,不再視幼兒園課程為狹義的教學科目,而把它泛化為對幼兒進行的一切教育活動,幼兒園課程不僅局限於學科教學活動,還包括其他任何類型的教育活動,包括生活活動、游戲活動、運動等。但是,教育活動中每個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是不同的,對活動的經驗也是不一樣的,該定義只注重幼兒外顯的活動,無法顧及幼兒活動中內在的體驗和心理結構的變化。
(3)幼兒園課程即學習經驗,這是20世紀80年代末在我國出現的一種幼兒園課程觀,該定義認為「幼兒園課程是兒童在幼兒園環境獲得的旨在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的教育性經驗。」幼兒必須通過活動才能獲得經驗,而且提供給幼兒習得的經驗應是經過精選的、有價值的經驗,而不是零散的、雜亂的自然經驗。從這一層面上來看,幼兒園課程是為幼兒提供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學習經驗。該課程定義對課程的理解由「靜態」變為「動態」,考慮到了幼兒的興趣、需要和體驗。但是,經驗具有主觀性,教育者往往很難把握,該課程的實施具有一定的難度。
Ⅷ 如何從多個層面來理解幼兒園課程
在認真學習解讀《綱要》後發現,新《綱要》提倡的是:開放教育、發展適宜性教育、合作教育、生活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終身教育等先進的教育觀念。在實施《綱要》和課程改革的過程中,不斷的去學習、探討、實踐以及總結經驗。
一、當前幼兒園課程改革的現狀
自《綱要》開始實施以來,幼兒園開始了課程改革,本著尊重幼兒、促使幼兒個性全面發展的指導思想,全面開展了以五大領域為基礎的課程模式改革。《綱要》指出五大領域之間要相互滲透,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為了全面貫徹實施《綱要》,幼兒園的課程結構有了很大的變化,各種課程模式應運而生。教師不僅要不斷地嘗試運用各種課程模式,而且也要忙於促進自己的專業化發展。從觀念上看,從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變成了現在的以幼兒為中心。
新的教育形勢和新的課程任務對於我們教師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我們要提高認識,加快、加深對新的課程理念的理解,提高實施新課程教育的能力,面對新的形勢對於幼兒園來說就是面臨到課程改革一題。教育課程改革目的是更新課程觀念,在幼兒園、家庭、社會中構建以兒童發展為本,有效推進素質教育的主流意識和支持系統,探索和構建一個開放的、充滿生機的、具有新的幼兒教育課程。要求幼兒教育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都落實課程改革,形成有特色的學前教育課程體系。
二、教師進入了課程改革的盲區
與其說課程改革在改課程不如說是在改教師,教師在這次課程改革中工作量加大,並且對教師的要求也提高了。教師拿著《綱要》反復地學習、研究,最終還是不知道從何入手,教師為何在中課程改革顯得束手無策,原因是多方面的。
1、教師對課程改革內涵的理解不夠深入
幼兒教師的知識結構層次大多數都是中師或幼師畢業,他們在學校進行的是技能技巧的訓練,對理論層面的理解是不深入的,對課程改革的實質也掌握的不透徹,因此,操作起來就顯得很茫然,要課程改革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是不可能的,我們最終的著重點還是在教師身上,讓教師在已形成的教學模式中突然改變,還是需要一個過程的。要真正落實好課程改革,還需從培養教師的教育入手,應該加強幼師師資力量的培訓,這樣教師的整體素質提高了,他們對課程改革的內涵才能真正理解,才能知道如何進行具體操作。
2、教師應該迎合專家的要求還是迎合家長的需要
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是學科本位,家長認為孩子在幼兒園學識字、學算術就是幼兒園教育的全部意義,而《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幼兒園課程開設的目標是為了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打下一生堅實的基礎,這就使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實施陷入矛盾之中,到底應該滿足家長的需求還是應該順應 課程改革的精神。幼兒園小學化傾向是課程改革中所批判的現象之一,教師既要顧及家長的喜好,又要遵從專家的指導。所以,在有的幼兒園里教師仍然在給孩子教寫字、算術,幼兒園小學化的傾向依然存在。
3、教師應該是以教師為中心還是以幼兒為中心
顯然我們的口號是以幼兒為中心,但是在進行課程實踐時,過於強調以幼兒為中心會使孩子無法無天。就拿我們的常規教育來說,對孩子進行常規訓練是無視孩子主動性的表現,把孩子的行為舉止禁錮在一些規則中。可是,對於廣大的教師來說,常規教育很重要,幼兒可以通過常規教育的訓練有一定的規則意識,這樣就會避免在組織活動時的混亂。其實,常規教育對我們的幼兒園活動的開展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沒有常規教育的開展,幼兒就會沒有規則意識,這對以後的學習和生活會造成一定的影響。自由與控制本身就是一對矛盾體,教師在這對矛盾的夾縫中豈不是更難。
4、教師應該去搞實踐還是應該去搞研究
自從《綱要》頒布以來,幼兒教師就像辛勤的蜜蜂一樣忙於工作,他們有大量的工作日誌需要填寫,有大量的教案需要准備,除此之外,還要求教師去搞研究,隨著教師工作量的加大,他們幾乎沒有時間去干別的事情,況且,他們缺乏理論的指導,即使要搞研究,也不知道從何下手。其實,從理想化的角度來分析,邊在幼兒園工作邊搞研究,這是最好不過的了,可是在各種壓力的迫使下,教師被弄得一頭霧水,反而不知道自己要干什麼了,曾聽到一位幼兒園老師說,他們很希望理論研究者能夠和他們合作搞研究,他們非常需要得到理論工作者的指導。
三、幼兒園課程改革的走向,轉變了教師的觀念,促進了教師素質的提高。
課程的改革不僅是一種教材的改革,更是一種文化的改革,一種觀念的改革,作為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要適應新的課程改革的需要,必須更新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同新課程一起成長,以適應新課程對教師的要求,面對種種困惑,教師不知道幼兒園課程改革是按照他們的實際情況進行,還是按照課程改革規劃的標准進行,幼兒園課程改革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要正確對待課程改革,走適合實際情況的道路。課程改革標準是根據全國幼兒園的普遍現狀制定並實施的,它並不能涵蓋所有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各幼兒園在實施課程改革時,不能盲目崇拜於哪個專家的理論,採用拿來主義時要考慮是否在自己本園可行,是否有利用價值。
其次,對待課程改革我們應該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能對課改的宗旨視而不見,也不能盲目按照它的步驟進行,既要考慮幼兒的發展,也要考慮教師在實施時能否適應,我們對待課程改革應該採用既批判又接受的態度,對舊的課程模式不能完全拋棄,吸收它的精華並加以推廣,教師要不斷學習,使自己的理念轉變過來,課程改革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在短期內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我們要正確對待,把視角放到過程上,而不是結果上。
再次,應該嘗試開發園本課程,構建適合本園特色的課程體系,選擇適合本園特色的課程模式。當前課程模式很多,如:建構課程、方案教學等,但不一定全都適合我們,這就需要我們選擇一個最適合教師操作和幼兒發展的課程模式。
最後,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宗旨是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讓幼兒在兒童的樂園里健康成長,我們所要進行的一切工作歸根結底是為了幼兒。因此,課程改革不能流於形式,而要落到實處,要切實地為幼兒服務,隨著課改的推進,社會、家長、教師對的課程改革的認識將會更加理性,一定課程改革會取得實質性的效果。
四、課程改革需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以前老師教得太多,所教的又過分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在教學方式上也不太注重尊重孩子的個體意願,在評價上單純用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去評價他們,幼兒的個性得不到承認和發揮。幼兒園開展課程改革時,採用理論講座與參與式培訓相結合、實踐指導與集中研究相結合的方式指導課程改革。通過培訓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通過實踐讓孩子玩中受教,玩中學習!在玩中教,玩中學,在增加教師的教學經驗的同時,更能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幼兒園應該是游樂天堂,以前的幼兒教育只注重知識技能教學,在教學方式上是填鴨式教學,一味地單向灌輸,這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是以犧牲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為代價的。三、四歲的孩子因此過早地承擔了學業的負擔,扼殺了他們的天性,使他們失去了創造力和想像力,認為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要培養幼兒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並沒有要求幼兒須會認多少字、多算幾位數。課程改革是要讓幼兒能在心理上對符號產生認識、習慣文字的橫排、分行的規則、會翻頁、拿筆的姿勢等基本技能。
幼兒園課程改革將在六大方面進行改革。一是轉變課程功能,改變幼兒園單純傳授知識的傾向,確立幼兒園課程的基礎性、發展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