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小學國際理解課程開發背景

小學國際理解課程開發背景

發布時間: 2021-01-10 18:21:19

① 初中國際理解教育是什麼課

國際理解教育是指世界各國在國際社會組織的倡導下,以「國際理解」為教育理念而開展的教育活動。其目的是增進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種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區域、國家、地區的人們之間相互了解和相互寬容;加強他們之間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認識和處理全球社會存在的重大共同問題;促使每個人都能夠通過對世界的進一步認識來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將事實上的相互依賴變成為有意識的團結互助
——雅克·德洛爾,聯合國教育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頁。
,國際理解教育(E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為了培養青少年在對本民族主體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尊重、了解其他國家、民族、地區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風俗習慣,學習、掌握與其他國家、民族、地區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處的修養與技能,探討全人類共同價值觀念,增進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國家、地區的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寬容,「將事實上的相互依賴轉變成為有意識的團結互助」?,促進整個人類及地球上各種生物與自然和睦相處、共同繁榮與發展為旨歸的一種教育。或曰是為了培養具有善良、平等、公正、友愛、寬容、聰穎、誠實等優秀品質能夠正確認識和處理在競爭的同時進行合作,在合作的同時競爭的二十一世紀一代新人。

② 國際理解教育

國際理解教育(E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國在國際社會組織的倡導下,以「國際理解」為教育理念而開展的教育活動。其目的是增進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種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區域、國家、地區的人們之間相互了解和相互寬容;加強他們之間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認識和處理全球社會存在的重大共同問題;促使每個人都能夠通過對世界的進一步認識來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將事實上的相互依賴變成為有意識的團結互助

國際理解教育(E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為了培養青少年在對本民族主體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尊重、了解其他國家、民族、地區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風俗習慣,學習、掌握與其他國家、民族、地區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處的修養與技能,探討全人類共同價值觀念,增進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國家、地區的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寬容,「將事實上的相互依賴轉變成為有意識的團結互助」?,促進整個人類及地球上各種生物與自然和睦相處、共同繁榮與發展為旨歸的一種教育。或曰是為了培養具有善良、平等、公正、友愛、寬容、聰穎、誠實等優秀品質能夠正確認識和處理在競爭的同時進行合作,在合作的同時競爭的二十一世紀一代新人。

③ 小學校本課程的開發現狀與反思

校本課程開發模式是在一定課程理論指導下,依據校本課程開發規律而形成的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比較系統的或穩定的做法,具有一定的程序性、簡約性、重復性的特點。根據陝西省小學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現狀的調查結果,課題組提出了一套較為簡約的校本課程開發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成立校本課程開發組織機構、進行需要評估、制訂校本課程開發方案、審議教師的校本課程方案、評價、反饋與改進校本課程。

④ 郝澤霖老師開發DISC課程的背景是什麼呀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DISC是一種「人類行為語言」,其基礎為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莫爾頓.馬斯頓博士(Dr. William Moulton Marston)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研究成果。馬斯頓博士是研究人類行為的著名學者,他的研究方向,有別於弗洛伊德和榮格所專注的人類異常行為,DISC研究的是可辨認的正常的人類行為。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開始,許多書商和訓練機構又依據DISC行為基礎,發展出了不同的描述方式。至今已有84個國家的超過8000萬人次做過DISC測試,測試者藉此對自己的行事作風有所了解,並對其准確度感到非常驚訝。目前這個受惠人次的數字還在持續擴大中。 DISC現在已發展成為全世界最為廣泛採用的性格測評工具之一。如果談到性格測評,DISC這四個英文字母幾乎已成為全世界共通的語言,因為DISC不隨種族、法規、文化或經濟地位而改變,它只代表著一種可觀察的人類行為與情緒。 郝澤霖——人性研究管理實戰專家!原西門子管理學院高級講師! 10餘年中外企業營銷實戰經歷,原西門子管理學院高級講師、原加多寶集團(王老吉)高級講師! 精通人格分析、各種營銷工具,尤其擅長識人術、大客戶銷售,在DISC識人術、大客戶銷售培訓有著獨特的見解和認識,能夠將培訓方法落地,讓企業能夠順利實施。個人管理經驗豐富,管理銷售團隊數千人,培訓學員上萬人。

麻煩採納,謝謝!

⑤ 什麼是國際理解

「國際理解」的宗旨,是幫助人們不把外國人當作抽象的人,而把他們看作回具體的人—答—他們有他們自己的理性,有他們自己的苦痛,也有他們自己的快樂。教育的使命就是幫助人們在各個不同的民族中找出共同的人性,提倡國與國之間互相寬容、增進友誼和進行合作。

「冷戰」結束以後,國際交往的性質發生了深刻變化,世界呈多極化發展的格局。加之進入90年代以後,以網路通訊為標志的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為人類全面進入「全球化時代」奠定了基礎。



(5)小學國際理解課程開發背景擴展閱讀:

然而,暴力、種族歧視、仇外情緒、尋釁的民族主義、文化排斥、恐怖主義等現象並未終結,反而具有了新的性質。在這種背景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1994年10月召開了「第44屆國際教育大會」,確立了新時期國際理解教育及相應的「和平文化」的基本內涵。

大會通過了《第44屆國際教育大會宣言》及相應的《為和平、人權和民主的教育綜合行動綱領》。《宣言》和《行動綱領》標志著「多元主義教育價值觀」理論與政策上的確立,這種價值觀體現了全球化時代的基本精神。

⑥ 談政治學科教學與實踐中如何滲透國際理解教育

政治學科的教學與實踐要與時俱進,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國際視野和人文情懷的培育。從課堂教學、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以及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等三個方面,闡述了政治學科教學與實踐中如何滲透國際理解教育。
國際理解教育國際視野人文情懷校本課程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國與國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教育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國際理解教育就是在國家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為增進民族、國家、地區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寬容,促進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培養學生認同與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尊重、了解其他國家、地區、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風俗習慣,初步學習、掌握與其他國家、民族、地區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處的修養與技能,探討全人類共同價值觀念的教育實踐。作為一名政治學科教師,在實踐過程中,應注重學生國際視野和人文情懷的培育。
一、課堂教學:教學案例貼近生活、貼近時政,弘揚民族精神,培育學生歷史責任感
當代中學生不應「兩耳不聞窗外事」,而應「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政治學科具有與時俱進,時政性強的特質,政治課堂應該是時事政治活躍的天地。
在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時,教師可以採用熱點新聞視頻、圖片、文字等作為開場;在小組合作探究某一理論時,讓同學們根據自己平時所搜集儲備的時政案例進行分析、闡述;在每周收看《中國周刊》《世界周刊》時,讓同學們選取自己感興趣的或者影響深遠的一個或幾個新聞材料,運用所學的四個模塊的知識去分析蘊含的道理。這樣做,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和學習政治的積極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潛移默化中培育了學生的國際視野,使學生感覺到自己不僅僅是一名中國人,也是一名國際人。
在和同學們學習《我們的中華文化》時,我們一起回顧了中華文化燦爛的歷程,一幅幅絢麗的畫卷在我們眼前冉冉展開,民族自豪感油然而起。但是中華文化也經歷了衰微的過程,歷史賦予了我們新的使命,每一位炎黃子孫要重塑她的輝煌。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於她的求同存異和兼收並蓄。我們每一位同學既要努力學習其他民族文化的優點,同時也要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為世界文化的發展,為人類文明的進步添磚加瓦。
在政治課堂上,同學們學習、體味進而領悟到,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大家共處「地球村」,任何個人、民族和國家既要尊重自我,又要尊重他人;既要學會分享,學會共處,又要學會學習,學會擔當。
二、校本課程:教師整合資源,精選主題,激發情感,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樹立國際理念
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利用,也是政治教師滲透國際理解教育的重要陣地。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上,要開發能夠讓學生「動起來」的課程,讓校本課程成為學生參加與體驗的課程。在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與支持下,本著以人為本,提升學生素質的原則,我們學校開設了《國際時事縱橫》《哲學與智慧》等課程,其中《國際時事縱橫》是由我來執教的。我想通過我的課程實踐和大家探討一下如何在校本課程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
(一)校本教材編寫:明確國際理解教育目標,精選主題與內容
中國的國際理解教育建立在國際的國際理解教育基礎之上,以各國普遍關注的「人權、和平和民主」為主旨,以促進國際理解為目標,通過各種教育手段和措施,培養具有世界品格與道德情操的全球公民。在教材內容的設計與編寫上,教師精選國際知識、熱點問題,以及在社會生活中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的價值觀念問題。在備課過程中,教師整合多方面資源,結合中學生現階段的知識結構、認知能力等對背景材料進行細致的篩選和分析,以期學生能初步接受並理解教學內容進而提出自己的思想觀點,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國際視野。
(二)校本課程教學:教學方法多種多樣,重在學生參與
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能有效地調動課堂,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我們通常運用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等,針對不同的專題,教師斟酌使用以期達到最優目標。
講授《小悅悅事件》這個專題時,我摘了很多網友的跟帖,有些帖子情真意切,很是感人。這時,我就找了幾位朗誦比較好的同學來讀這些帖子。讀的同學聲情並茂,聽的同學眼淚汪汪。課堂上呈現出一派感傷但卻溫暖的氛圍。我藉此情境,順勢問大家:如果你是經過小悅悅的路人,你會漠視不管嗎?你會怎麼做?同學們紛紛表達個人意見。
當時的課堂情景我至今回想起來仍歷歷在目,不僅是因為事例本身敲徹人的心靈,更是因為孩子們身上所散發出來的人性的光芒令我感動。愛自己,愛他人,同情他人,幫助他人,這不就是國際理解教育所包含的人文情懷嗎!
形式都是為內容和目標來服務的。在實施校本課程過程中,我始終堅守教學目標,不嘩眾取寵,踏踏實實,「潤物細無聲」,我相信學生每一天都在進步。
三、社會實踐:社團活動風生水起,社團學子嶄露頭角,我們與世界息息相關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經說過:「道德必須求其能夠見諸踐履,意識必須求其能夠化為行動」。培育國際視野和人文情懷,成為國際公民,需要具備和提高適應國際交往和競爭需要的能力和素質,如跨文化溝通與理解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自主創新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參加積極向上的社團文化活動特別是國際性的團體活動能培養學生的興趣和組織、協調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品性和心理素質。
同學們參加社團活動的興致很高,也從中受益匪淺。這樣的社團活動在我們學校有很多。例如,模擬聯合國(Model United Nations)簡稱MUN,是一項影響非常大的社團活動。到目前為止,淄博實驗中學模聯社已多次應邀參加大型的模擬聯合國大會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稷下學宮舉辦「歐盟獲諾貝爾和平獎惹爭議」座談會,大家站在不同的立場上激烈爭辯,從中增強了對國際局勢的理解;國學社舉行的國學大講堂――「華夏漢服」,同學們了解了中華民族風雨幾千年的歷程,增長了知識,培養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國際理解教育因其包含了21世紀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如和平、共存、環境等,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的熱點,當然具體到每一個國家又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國際理解教育的開展與實施,需要全體師生共同參與,潤物無聲,雖不立竿見影,但當我們轉身回望卻會有意料不到的收獲。我們的學生不可能都成為「大人物」,但卻因為他們懂得尊重,懂得共享,懂得理解,懂得寬容而成為一個個溫暖的人,而這難道不是我們為師者所期望看到的嗎!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