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中小學課程建設問題

中小學課程建設問題

發布時間: 2021-01-11 00:06:06

❶ 如何提高教師 拓展課程開發能力

拓展性課程如何建設?專家教師把脈中小學拓展性課程「疑難問題」






自2015年新一輪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深入推進後,拓展性課程成為了中小學辦學中的突出內容。各校圍繞拓展性課程做了不少文章,校園也因此多了不少孩子的歡笑。


但是拓展性課程在建設過程中,一些現實問題不斷凸顯,這些問題值得深思。11月22日,由省教育廳教研室、省基礎教育課程教材開發研究中心、市基礎教育教研室、江干區教育發展研究院等單位舉辦的省2016年中小學拓展性課程「疑難問題解決」專題研訓活動在市江干區景華中學舉行。來自全省各地的三百多位專家、教研員、老師參加,為「疑難問題」把脈會診。


據介紹,本次研訓活動為期兩天,由拓展型課程理論與實踐研究、學校拓展性課程與建設考察和多層面支持課程建設研討三大板塊組成,主要圍繞「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拓展性課程的建設」這一主題進行研討。


把脈拓展性課程「疑難問題」


明確「拓展」背後的核心內容


省教育廳教研室副主任柯做了題為《深化課改背景下的拓展性課程建設》的報告,深入分析了「為什麼要建設拓展性課程」「什麼是拓展性課程」「如何建設拓展性課程」這三大問題。


他認為,課改成功有三大表象,分別是教育實現與國際接軌、教育改革中優秀模式頻出和教育領域涌現出一批優秀的引領者。


對於中小學要開設拓展性課程的原因,柯說了三點,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需要,是現代義務教育內涵發展的需要,也是配套普通高中課改的需要。「現在已經進入『私人訂制』時代,課程也可以。」


柯指出,現在不少學生進入高中後非常迷茫,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一現象呢?「因為中小學不重視孩子興趣特長的發展,導致最後孩子並不知道自己會什麼,能幹什麼。」他說,從小讓孩子學會選擇,給予他們足夠的選擇空間,能為其未來職業規劃打下基礎。


那麼,何為拓展性課程?拓展性課程的建設又需要注意什麼問題呢?柯介紹,基礎性課程是學生統一學習的課程內容,旨在培養學生的全面素養;而拓展性課程則是由學生自主選擇的學習內容,旨在培育學生的興趣特長。


拓展性課程的建設必須明確三點,選擇性、層次性和實踐性。「拓展性課程的開設不能給孩子太多壓力,要盡量『壓縮』,讓孩子不費勁兒就能會學。同時,學校在開設拓展性課程的時候,還要考慮是否對孩子發展有用。在利用各項資源的同時,延伸和豐富拓展性課程的內容。」


在柯看來,拓展性課程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操作、實踐體驗、合作學習的機會,以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此外,他強調,拓展性課程的開設要與特色辦學區分開來,這是學校在建設拓展性課程過程中非常容易出的問題。「人人必修並不屬於拓展性課程。」


「拓展性課程並不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專門能力,而是一般能力。」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王凱博士闡述了「拓展性課程拓展什麼」「素養是什麼」「如何建設素養本位的拓展性課程」三個方面的內容,強調了基於「素養本位」進行拓展性課程的建設。


王凱又以東城中學、桐鄉崇德小學等學校的拓展性課程開發為例,提出學校要建立校本素養導向的育人目標,要完善素養本位的學校課程框架和梳理課程資源與對應的素養目標,構建拓展性課程群,打破拓展性課程之間不成體系的現象。


王凱說,拓展性課程到底在拓展什麼,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也非常值得思考。比如魔術課,這么課的開設並不是讓學生個個都當魔術師,而是以魔術為載體,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即「交際魔術」拓展性課程;再比如國際象棋課,以國際象棋為載體,鍛煉學生的思維邏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即「思維國象」拓展性課程。


這些例子都說明一個問題:拓展性課程其實拓展的就是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學校在建設拓展性課程之前,確立校本的核心素養,並以此來統領拓展性課程的建設。


拓展性課程咋建設?咋評價?


江干區這幾所學校的做法值得借鑒


近年來,江干區在拓展性課程的常規管理和課程建設中積極行動,拓展社會資源,變革區域評價方式,形成了「社團型」、「項目型」、「特色型」、「實踐型」、「共享型」、「整合型」等拓展性課程類型。那麼,在拓展性課程的建設中,江干區是如何做的?


在研訓活動的學校拓展性課程與建設考察板塊中,分別從「活動」到「課程」、從「特色」到「課程」、從「社團」到「課程」和基於「學科」的整合式拓展以及「基於個性發展的拓展性課程評價」等內容向與會人員展示了江干區幾所學校拓展性課的建設情況。


其實,拓展性課程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最初對拓展性課程的理解非常混亂,很多學校把語、數、英、科等列為基礎性課程,把地方、綜合實踐以及校本課程列入拓展性課程,這種分類是錯誤的。但經過一年的探索實踐,江干區各校有了非常清晰的認識。


從課程到活動,杭師大東城中學的「五水共治」活動,經過三年的發展現已初步具有綜合課程的形態。如今已建構了「水與生命」「垃圾與文明」「霧霾與發展」「藝術與成長」四個主題課程;景華中學則將「春遊」活動逐步拓展為以「湖畔少年」為主題的綜合性課程,設計了「湖畔詩人」、錢塘健兒、運河懿人、E城慧人、新城潮人等五個系列主題。


從特色到課程,景芳中學把特色課程「拼搏足球」分成ABC三級。A級普及型,整合在體育課中實施,並且在大課間、班級足球賽等學校各種活動中予以滲透;B級為興趣型,為社團課程,選課走班;C級為特長型,每周安排特定課時予以訓練,不僅要有興趣,而且還要有一定的潛能和特長。ABC體現分類的要求,均是拓展性課程。


從社團到課程,立足學生興趣特長發展,升級原有社團,形成選課走班的「社團課程」體系。采荷三小和青少年發展中心建立協作機制,青少年發展中心每周四下午推出十多門體藝和實踐類課程向學生開放。


基於「學科」的整合式拓展性課程建設主要路徑是學科教學的重組、優化、整合。比如丁信小學的「數學繪本閱讀和數學實驗」,丁荷小學的《繪本閱讀與生活》,再比如基於體育學科的拓展,四季青小學的「短式網球」市體育特色和校本教材與拓展性課程、彭博小學和夏衍小學「足球」市體育特色和拓展性課程開展,杭師大東城小學「擊劍」拓展課程建設等。


那麼,拓展性課程建設好後,評價又該如何實現呢?這也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這一探索上,采荷三小的做法值得借鑒。采荷三小拓展性課程的評價圍繞課程設置的「目標」進行。也就是說,不是一朝前走,還要不段回望「當初為何設置該課程」,根據目標制定評價體系,有據可依。


市江干區教育局副局長費蔚介紹,幾年來,江干區堅持「基礎性課程重整合、拓展性課程重選擇」,全面優化基礎性課程設置,豐富拓展性課程建設,關注整合與共享,著力打通學科和學校壁壘,深化課程體系變革。


在全國率先推出「品德+」德育整合課程,優化德育方式,提高育人實效。構建「江干區拓展性課程資源管理系統」,開展「精品課程」評選,加大區域精品課程推廣力度。「目前已建立50門區域精品課程,開放資源,供全區各校通過在線學習實現優質課程共享。」費蔚說。

❷ 最新學校如何抓好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及思想教育

教師是課程改革主力軍。教師的狀況如何,直接關繫到課改成敗。只有創新意識、敢想敢創造的教師,才會培養出有創造性的學生;只有個性的教師 ,才會培養出有個性的學生。因此,建設教師隊伍、完善教師隊伍,發展機制,是提高每一位教師綜合素質關鍵。我學習了《關於加強中小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後,深得啟發,我想就其中的「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來談談心得體會:
一、 建設教師隊伍要構建合理評價機制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體會到,課改也得到大家廣泛支持。但在學校里,在新聞媒體中也屢屢看到,學校加班、加點,學生作業負擔過重,體罰學生等違規現象。造成這些現象原因有多種,但其中重要原因還是「升學率」是學校一切工作指揮棒。考試成績還是評價教師好壞重要指標。教學任務繁重,升學壓力過大,工作超負荷運轉,是當前許多中小學教師真實生存狀態。愛因斯坦曾指出:「負擔過重必然膚淺」教師通過培訓和學習,接受了新理論。但在實際工作中,由於壓力太大,教師往往不敢運用創造性的教學思想、方法去教學。
建設教師隊伍,要對教師工作構建合理評價機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功能。」評價是改進教育教學的動力和源泉。目標是為了促進教師工作。評價是為教育教學服務,其目的在於提高教育教學效果。要充分發揮評價功能,不要把評價當做篩選與甄別的工具,要把評價功能轉向為導向、激勵等功能。評價應處處體現以人為本,思想要關注個體處境和需要尊重和體現個體差異,激發個體和主體精神,以促進每個個體,最大可能地實現其自身價值,要逐步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為輔。
二、建設教師隊伍要建立形式多樣的培訓、學習機製作為工作在教學第一線教師,要適應 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必須更新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同新課程一起成長,以適應新課程對每一位教師的要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終身學習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體魄和良好心理素質,養成健康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一代新人。」這些,學生應具備素質,教師首先要具備。然後才能教得好學生。教師「一次教育終身受用」,單一性思維已落後於時代。以教師為中心,「師道尊嚴」,思想必須揚棄。教師在教育改革中要建立形式多樣的培訓、學習機制。建設教師隊伍要針對教師工作特殊性,建立形式多樣,培訓學習機制,學校要以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契機,全面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三、建設教師隊伍要完善以人為本和民主管理機制
教育面向的主體是學生,進行課改的對象也是學生。而看學生成績優劣,更多時候,還是從考試中來衡量。所以現在眾多家長觀念還未轉變,他們還是看孩子的學習成績是不是能得高分、滿分。家長們普通認識,考上名牌大學才有希望。家長們這一觀念和態度,不但直接影響學生,對老師也會產生一定壓力。建設教師隊伍,要為教師工作努力營造寬松向上的內外環境, 完善以人為本,民主管理機制。首先學校要努力營造積極向上,大力宣傳素質教育重要性,要使家長普遍認識到新課程改革處處體現了「以人為本」。教育改革是為了讓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是全面貫徹素質教育「以德育為中心,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重點」。其次,學校要完善以人為本,民主管理機制。作為教育管理者要努力為教師營造和諧內在環境,主動為教師排憂解難,要完善以教代會。民主管理機制任何改革措施,要充分尊重教師,體現民主。要認識到教師是課程改革積極支持者、推進者和具體執行者。教師只有在寬松文化氛圍里,才敢於表達思想,才有可能與他人合作,積極探索改革途徑,尋找穩妥方法,從而敢於改革,勇於嘗試,使得課改有條不紊地進行。
課程改革是循序漸進過程,只有完善教師隊伍建設機制,才會讓這一處處滲透「以人為本」的新理念的教育改革取得預期效果;才能使教育課程改革成功。

❸ 結合我國教育實際談談中小學應該如何進行課程建設

我國中小學進行的課程建設,現在使用的課程都是非常好的適合當代小孩子小學生的需求。

❹ 小學學科課程在學校課程建設中處於什麼位置

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以往,我國中小學執行國家統一的課程方案,使用單一的教學大綱和教材。課程的統一性過強,多樣性和選擇性很差,不適應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各學校發展不平衡的國情,也不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不同需求。特別是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和城市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區域間的不平衡性更為突出,而中小學的課程、教材主要面向城市,很少考慮農村的需要。這種情況導致了農村中小學的課程脫離了農村生產生活的實際。如何使課程既能體現國家的統一性要求,滿足每個學生的基本學習需要,達到中小學教育的基本質量要求,又能滿足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適應農民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是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下,開發和建設具有地方特點和農村特點的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建立統一性和多樣性結合的、富有靈活性和選擇性的農村中小學課程體系,是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❺ 我國中小學教師專業建設中存在的熱點問題

我國教師專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1.從教師的專業知識來看,現行師范院校課程的設置不利於入職前教師專業知識的養成。目前,我國師范院校的課程設置過於強調各核心專業的學科知識,專業基礎課比例過大,而與一般教學知識、學科教學知識、情景教學知識相對應的教育專業課程比例過小。這使得師范院校的學生在班級管理、教育科研、教育評價、教學實驗、多媒體教學等方面缺乏有效的訓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國師范院校的課程設置忽視了師范院校學生發展的實際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不利於入職前教師專業素質的養成與入職後教師專業能力的提高。
2.從教師的專業道德來看,社會對教師的道德期待和教師自身的道德要求之間尚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尤其是在當前改革開放的環境下,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師德滑坡、職業怠倦等現象,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某些與教師職業道德操守相背離的行為。
3.從教師的專業訓練來看,同世界大多數國家相比,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學歷水平偏低。近年來,我國中小學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小學、初中、高中專任教師的學歷達標率比1997年大約提高了5~19個百分點。截至2005年,全國小學、初中、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已經分別提高到98.62%、95.22%和83.46%。但是,這仍與世界大多數國家存在著差異,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難以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特別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施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4.從教師的專業發展來看,大多數教師缺乏必要的在職進修與培訓。我國教師隊伍龐大、狀況復雜,許多教師長期工作在教育教學第一線,缺乏必要的專業再教育。這使得他們在面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學理論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的沖擊時,感到力不從心、束手無策,他們亟需在學習與研究中提高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
5.從教師的專業自主來看,忽視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現象尤為普遍。在我國,人們過分強調了教師的義務,卻忽視了教師在專業領域應享有的權利。例如,教師無權決定自己專業發展的方向,無權制定自己專業發展的計劃,無權對其培訓課程進行選擇,無權參與學校政策的制定與教學、課程的設置等等。目前,我們過多地強調教師的自律意識,忽視了教師的責任意識,這既嚴重地阻礙了教師專業的發展,又容易導致教師的職業倦怠。
6.從教師的專業組織來看,我國純粹由教師組成的教育專業組織力量薄弱。目前,我國以提升教學的專業性、改善教學人員的利益、促進公共教育事業發展為宗旨的教師組織尚處於初創階段。它們在影響政府教育決策、為教師爭取福利方面的力量還比較薄弱,更談不上為教師專業化設立各項標准,為教師提供各類專業的發展空間。

❻ stem課程建設方案怎麼融合到中小學學校

stem課程建設方案怎麼融合到中小學學校吧。以創造力和創新型思維的學習為主,建立與增強的訓練,在具體形象思維、直觀觀察的基礎上,通過游戲化和體驗化的方式開展,強調在創作中獲取基本知識和技能。

❼ 關於加快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草案)的組織實施

(1)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要提高思想認識,明確此項工作的重要意義。要加強領導,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有計劃地使此項工作順利開展。
(2)全國普通高級中學最遲於2001學年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程。城市初級中學最遲於2001學年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程;經濟比較發達地區的初級中學,最遲於2003學年開始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程;其他地區的初級中學最遲於2005學年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程。
城市和經濟比較發達地區的小學最遲於2005年學年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其他地區的小學最遲於2010學年普及信息技術教育。
各地各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因地制宜,爭取盡快實施上述規劃目標,有條件的地區可以提前實現以上規劃目標。
(3)在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課程,需要很大的資金投入。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財力情況,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專項經費用於信息技術課程建設,並保證隨著經濟的增長逐年有所增加。專項經費來源可明確規定為:財政撥款、部分教育設備費、部分城鄉教育附加費、部分勤工儉學收入。還可採用多種方式籌集經費(如貸款),爭取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
(4)要做好信息技術課程教師的培訓工作, 使教師能夠適應新的課程教學的要求。各地要根據文件精神和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培訓大綱和培訓內容,編寫培訓教材。要建立國家、地方和學校的三級培訓體系,利用多種渠道進行培訓。
附件:教學內容(略)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