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思維課程設置
1.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一、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實踐證明,看的思維效率最低、寫的思維效率較高、說的思維效率最高,有許多思維的飛躍和問題的突破正是在說的過程中實現的。思維和語言是密切聯系著的,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是語言的「內核」,思維決定著語言的表達,反過來語言又促進思維的發展,使思維更富有條理,兩者相互依存。人們正是藉助語言思考問題,表達思想的。在數學課堂教學 中,語言是師生、生生間情感交流、數學思維的工具。小學 生數學思維的形成與發展是藉助語言來實現的,發展學生的思維,必須相應地發展學生的語言。
二、合理運用教具,發展學生數學思維
在小學階段主要是抽象邏輯思維,而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性為主。數學學科特點與兒童思維水平之間有一定的距離,縮短兩者之間距離所採用的手段主要靠直觀教學,根據小學生心理特點及認識規律,教具對發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學生可將原有的智力活動方式外化為動手操作的程序,然後又通過這一外部程序「內化」為小學生的智力活動方式。但是只有適度使用教具,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否則,始終依賴教具,思維的水平難以提高。
三、巧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維
問題是放飛思維和想像的鑰匙,問題的出現能使學生產生一種需要,產生一種對解決問題的渴求,這是一種學習創新的因素,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思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發展。例如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可以先讓學生回憶學過的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然後展示梯形模型,再提問學生:「你們能用學過的知識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這個問題引起了學生們的求知慾。他們聽到問題後,就自己動手操作,有的畫一畫,有的剪一剪,拼一拼,合作交流,最後大部分同學都能自己推導出計算公式,成績差的同學也在其他同學的操作、演說中學 到了知識。小學生的思維打開了,數學學習興趣濃了,自主探索的願望有了,就會自覺地去學習,從而能夠在知識形成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
四、加強思維方法指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思維的創造性是智力活動的創造水平。教學中要提倡求異思維,鼓勵小學生探究求新,激發他們在頭腦中對已有的知識進行「再加工」,以「調整、改組和充實」,創造性地尋找獨特簡捷的解法,從而提出各種「別出心裁」的方法,這些都能促進學生思維創造性的形成。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還要注意教給學生邏輯思維的方法,既要指導學生逐步掌握運用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等常規思維方法解決數學問題,又要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等,激發學生尋求新方法的積極情緒,使學生能較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並進一步培養學生靈活辨證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建構穩固且易於遷移的知識結構,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從個體發展上看,人的思維從低到高大致可分為直覺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3個階段。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教師可通過多種形式的思維訓練,促進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是人類高級的思維活動,是指人們對事物間的聯系進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並產生創見的思維,它是一種突破常規而又合乎邏輯的全新的思維形式,是創造能力的核心。集中體現在善於獨立的思考、思維不囿於常規、勇於創新,具有主動、求異、發散、獨創等特點。
2. 小學數學思維能力訓練是哪些內容
一、創設情境、激發思維濃厚的興趣及豐富的情感是積極思維活動的源泉,創設情境是激發學生思維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創設思維情境,不斷激發學生思維的熱情和情趣,使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通過設問、提問、實驗等各種方法,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可以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觀察和思考的興趣,使學生能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二、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創新思維心理學告訴我們:自由能使人的潛力得到最大的發揮,而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必須有民主,平等地教學氛圍。在課堂教學中,學習氛圍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師生關系,「親其師而信其道」,師生情感融洽,使學生敢想、敢問、敢說,從而誘發創新思維。1、創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重視師生感情交流。教學既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的語言、動作、神態要和藹克清,有一定的感染力,要不斷的激發學生的強烈求知慾,鼓勵學生勇於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幫助學生樹立必勝的信心,這樣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即感到積極緊張,又感到非常輕松愉快。2、給學生多提供獨立思考問題的機會,讓學生真正參與學習之中,才能提高課堂效率。周玉仁教授說:「要為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情境,多一點思考時間,多一點活動餘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快。」例如: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體積之後,我拿出一塊不規則的石頭,讓學生求它的體積,如果不改變石頭的形狀你能求出它的體積嗎?正當學生迷惑不解時,我把盛了一部份水的長方體水槽放在講桌上,引導學生,通過實驗,這時課堂氣氛活躍,爭著要講自己的想法,我因勢利導讓學生量出水槽的長、寬,又讓學生測量水面上升的高度,使學生弄清水面上勝的高度就可以算出石頭的體積,然後讓學生動筆計算,學生很快算出石頭的體積。同時也感到成功的喜悅。3、加強自評、互評學習結果,讓學生大膽發表不同意見,可以在同學中討論,對有心意和創建的解答教師要給充分地肯定。在課堂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題。三、把握時機,發覺創新思維新舊知識間的連接點,生長點,是激發學生思維發展有利時機,往往可以給學生一個馳騁想像的空間,可以這樣想也可以那樣想,這就為學生進行思維活動打下了良好伏筆。學生可以在頭腦中想像舊知識向新知識的過渡。在主動探索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啟迪學生用語言概括出新概念,對建立起的新表象組成要素進行判斷,作出合乎邏輯的推理,進而進行內化,達到知識間的守恆。四、動手操作,誘發創新皮亞傑說過:「動作性的活動對兒童理解空間觀念具有無比巨大的重要性。」數學知識產生於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具有培養人們創新思維活動獨特的優越性。因此,在數學知識的教學中,教師要盡量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獲取知識、發展思維。這種在教師指導下的動手操作,學生手腦並用、自主探索,參與了獲得知識全過程,學的積極主動,滿足了學生好動的需要,使他們嘗到了探究知識的樂趣,進而激活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初步的創新能力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艱巨任務,為培養出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高素質人才打好基礎。
3. 什麼是小學數學三維目標與四維目標有什麼不同
一、培養方式不同:
三維教學目標不是三個目標,而是一個問題的三個方面。它集中體現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集中體現了素質教育在學科課程中培養的基本途徑,集中體現了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客觀要求。
新版課標《小學數學課程標准(修訂稿)》(就是常說的2011版)中,將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與分學段目標按四個維度表述,也就是你所說的「四維目標」,即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
二、課程目標不同:
三維課程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責任,更重要的是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
四維課程目標:
1、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
2、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3、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表達不同:
確定教學目標,「三維度」是明確的,「四要素」滲透在三維度之中,它們互相交叉,相互依存,二者不可偏廢。
教學目標的設定要注重可操作性初中數學教學目標的設定一般應顯現「三個維度」,體現「四個要素」,通過行為動詞的使用,形象地、具體地反映出課程理念的變化,使教學目標更具有可操作性。
4. 小學數學思維方法有哪些
一、逆向思維方法
二、對應思維方法
三、假設思維方法
四、轉化思維方法
五、消元思維方法
六、發散思維方法
七、聯想思維方法
八、量不變思維方法
5. 如何打開小學數學思維
一、直接思路
「直接思路」是解題中的最常用的一種思路。它一般是通過分專析、綜合、歸納屬等方法,直接找到解題的途徑。
6.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習慣
一、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
據調查研究,良好的思維習慣一般包括四大塊: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和獨創性,當然,這些良好的思維習慣養成要經過反復的練習而形成,它們是條件反射的長期積累,是反復強化的產物,因此,家長在平時引導孩子學習時,要注重培養孩子這四方面的能力。
家長們也許會問了,怎樣培養孩子們良好的思維習慣呢?首先,要引導孩子在做題時養成全神貫注、心無旁騖的專注力,不難發現,孩子們回家做作業時總不能專注於眼下的作業,更多的可能是一邊做作業,一邊看手機或聽歌,這樣對於思考數學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家長要及時制止孩子這樣的做法。當然,在孩子全身心投入學習以後,家長一定不能去中斷他的投入思考狀態。
二、學會質疑,勇於提問
問題是所有答案的來源,在每一次考試試卷發放下來之後,家長除開根據情況分析和激勵孩子之外,更別忘了讓孩子自己去分析自己的錯題,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來逐步引導孩子分析錯題,歸納總結出一些解題技巧,這還不算,我們都知道,一道題目不止一種解題方法,
要想讓孩子學會提問,父母首先要做到善於向孩子提問,經常和孩子談論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從而引導孩子學會思考和提問。在提問孩子的過程中,內容要符合孩子的年齡和知識范圍,不能提得過難或過易,不然會挫傷孩子思考的積極性。孩子經常處於提問和思考的環境之中,自然會慢慢學會提出自己的疑問,進而養成質疑的習慣。
父母要掌握和孩子說話的技巧,啟發、引導孩子的好奇心,比如不馬上為孩子提供答案,而是進一步提出疑問和懸念等方式,激起孩子更強的求知慾。
孩子對事物提出自己的質疑時,父母要給予適當的賞識,讓孩子更加大膽地去質疑。父母千萬不要否定孩子的意見,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從他們的年齡特點和思考方式出發,積極肯定他們的想法。
7. 小學數學思維總結
數學思維立足於孩子的未來,以數學為載體,著手於孩子最熟悉的場景,目的是將孩子打造成復合型人才。
和真正的數學思維課相比,傳統教育方式還不能有效地利用現代化手段對孩子進行教育,不能將課程、環境、老師、教學方式、評估、學生等與現代化手段結合,融入到一起。
向左轉|向右轉
傳統教育
而真正的數學思維課則是注重與現實世界的聯系,從孩子熟悉的場景入手教學,傳授知識,激發孩子探索的興趣;同時,注重學習的過程對思維的鍛煉,為未來的學習做事打下基礎,而不僅僅是注重試卷得分。
數學思維教育還具有如下特徵:
1、跨學科融合性
數學思維的鍛煉,為孩子跨學科融合打下基礎,讓孩子能綜合思考,去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2、動手體驗
教育過程中,強調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鍛煉孩子的首腦眼協調能力,讓孩子在自己熟悉的實踐活動中學習數學知識,提升思維能力。
3、情境設定
結合知識、思維設定出符合孩子心理和認知的場景,讓孩子置身於熟悉的生活場景,間接地進行實踐,將來能更好地把課堂情景遷移到現實生活中進行實踐。
4、協作與競爭
以小班分組互動式教學,強調孩子相互討論溝通,相互協作,既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樣也讓孩子進行思維碰撞,相互啟發,還能增強孩子的競爭意識。
最後要跟講的是,向孩子提問,需要擁有邏輯性,能夠真正的啟發孩子思考,能有效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讓孩子成長為有用的、智慧的、復合型的人才。
8.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現代教育觀點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即思維活動的教學。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良好思維品質是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數學學習中要使學生思維活躍,就要教會學生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正確思維方式。要學生善於思維,必須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沒有扎實的雙基,思維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本文就是談談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的幾點嘗試。
1.找准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突破口。
心理學家認為,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是培養和發展數學能力的突破口。思維品質包括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創造性,它們反映了思維的不同方面的特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不同的培養手段。
思維的深刻性既是數學的性質決定了數學教學既要以學生為基礎,又要培養學生的思維深刻性。數學思維的深刻性品質的差異集中體現了學生數學能力的差異,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深刻性,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數學教學中應當教育學生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學會全面地思考問題,養成追根究底的習慣。
數學思維的敏捷性主要反映了正確前提下的速度問題。因此,數學教學中,一方面可以考慮訓練學生的運算速度,另一方面要盡量使學生掌握數學概念、原理的本質,提高所掌握的數學知識的抽象程度。因為所掌握的知識越本質、抽象程度越高,其適應的范圍就越廣泛,檢索的速度也就越快。另外,運算速度不僅僅是對數學知識理解程度的差異,而且還有運算習慣以及思維概括能力的差異。因此,數學教學中,應當時刻向學生提出速度方面的要求,使學生掌握速算的要領。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應當增強數學教學的變化性,為學生提供思維的廣泛聯想空間,使學生在面臨問題時能夠從多種角度進行考慮,並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舉一反三」。教學實踐表明,變式教學對於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有很大作用。如在概念教學中,使學生用等值語言敘述概念;數學公式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公式的各種變形等,都有利於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創造性思維品質的培養,首先應當使學生融會貫通地學習知識,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還要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多思善問。能夠提出高質量的問題是創新的開始。數學教學中應當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看法,並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自我鑒別。新的課程標准和教材為我們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批判性思維品質的培養,可以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檢查和調節自己的思維活動過程上。要引導學生剖析自己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中運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它們的合理性如何,效果如何,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學習中走過哪些彎路,犯過哪些錯誤,原因何在。
2.教會學生思維的方法
要學生善於思維,必須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沒有扎實的雙基,思維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數學概念、定理是推理論證和運算的基礎,准確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學好數學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學生觀察分析、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認識能力。
數學概念、定理是推理論證和運算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學生觀察分析、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認識能力;在例題課中要把解(證)題思路的發現過程作為重要的教學環節,僅要學生知道該怎樣做,還要讓學生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是什麼促使你這樣做,這樣想的;在數學練習中,要認真審題,細致觀察,對解題起關鍵作用的隱含條件要有挖掘的能力,會運用綜合法和分析法,並在解(證)題過程中盡量要學會用數學語言、數學符號進行表達。此外,還應加強分析、綜合、類比等方法的訓練,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加強逆向應用公式和逆向思考的訓練,提高逆向思維能力;通過解題錯、漏的剖析,提高辨識思維能力;通過一題多解(證)的訓練,提高發散思維能力等。
3.善於調動學生內在的思維能力
一要培養興趣,讓學生迸發思維。教師要精心設計,使每節課形象、生動,並有意創造動人情境,設置誘人懸念,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和求知的慾望,還要經常指導學生運用已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釋自己所熟悉的實際問題。
二要分散難點,讓學生樂於思維。對於較難的問題或教學內容,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分解,減緩坡度,分散難點,創造條件讓學生樂於思維。
三要鼓勵創新,讓學生獨立思維。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品質;鼓勵學生敢於發表不同的見解,多贊揚、肯定,促進學生思維的廣闊性發展。
當然,良好的思維品質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只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通過各種手段,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就必定會有所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