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課題
㈠ 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研究課題有哪些
畫圖,窗口,打字。。。。。。。。。。。。。。。。
㈡ 如何進行小學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讓學生在課題研究中主動獲取有關信息技術的知識,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意識;同時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研究性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在完成研究性課題時,必然使學生獲取和處理信息資源的能力得到加強,從小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和合作的手段。在小學信息技術課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對實現新課程標准下的教學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小學信息技術 課堂教學 研究性學習
所謂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選擇一定的課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主動探究的一種學習方式。其基本特徵是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在小學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中,多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要求學生以共同的興趣愛好,自由組成研究小組,共同制定研究課題、實施方案,共同研究並總結研究成果。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所扮演的是一個建議者、傾聽者和協調者的作用。例如在畫圖和文字處理的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組成不同的小組,對不同畫圖軟體和文字處理軟體的使用方法及實現功能進行研究並得出不同結論,教師再組織不同小組利用機會進行交流,從而使學生學習的面更廣,在小組學習中提升合作學習的能力。
1.建構合理的合作學習小組。從合作學習的概念中可見,合作學習對小組成員的構成是有一定要求的,而不是幾個學生的隨意組合。教師對此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仔細觀察、調查的基礎上,綜合分析學生的個性、成績、能力、思維特點等,然後進行合理的分組。分組之後,要注意收集小組成員的「磨合」信息,並酌情做出調整。這是合作學習能否取得預期效果的前提。
2.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規。合作學習時,小組成員間應合理分工,明確各角色的職責,使主持、記錄、把握主題(討論跑題時負責把話題引回主題)、匯報、記時等各有分工,人人有「事」干,以便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長處和作用。角色分工可以由學生協商進行,也可由教師在了解、熟悉學生的基礎上進行。每個人的角色可以相對固定一段時間,以便學生適應角色要求;可以定期輪換,以使每個學生得到多方面的鍛煉,並可避免因長期擔任一種角色而出現懈怠感。不論採用何種方式確定匯報人,教師在學生實施合作前均應明確告知,以便學生做出相應的准備。各種確定方式各有利弊,教師可輪換使用。事先選定匯報人的方式的益處是承擔匯報任務的學生因任務在身會用心傾聽、整理同伴的觀點,匯報的質量可能較高。弊端是非匯報者可能會產生事不關己的鬆懈心理;臨時指定和隨機叫號的方式,因每人都有可能被教師叫起成為匯報者,而匯報質量又決定本組成績,可促使每位學生成為認真的傾聽者。當然,因每個人是否成為匯報者只具有可能性而不是確定性,學生也會存有僥幸心理,並因此影響匯報質量。由內向或學習成績暫時落後的學生匯報時,教師要特別注意要求各組記錄員做好記錄工作,為他們的匯報提供心理支持。
3.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合作學習中要使每個學生傾力投入,教師要以平等的姿態參與其中,保護學生的參與熱情,對「異類」的觀點可以組織小組或全班學生討論、爭論甚至是辯論,而不是居高臨下地輕易否決或不屑一顧。
4.提供合理的合作學習時間。教師應根據任務的難易程度和現場的進展情況,為學生提供合理的合作學習時間。合理的標准可以是:小組各成員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研討產生的方案都有時間進行演算、實驗探究和驗證;需要留出出錯耽誤的時間,需要有時間沉思默想,還得有時間去思考總結個人經驗,去進行相互交流。那種只因預定時間已到而強行打斷學生討論興致的做法,不僅無益於保證合作學習的質量,更會敗壞學生可貴的參與熱情。
5.合理調控合作過程,加強學習指導。合作學習本身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師要承擔好組織者的職責。首先,應向學生說明合作的內容和要求;其次,在學生進入合作之前,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第三,及時了解合作的進展、討論的焦點和認知的難點;第四,要合理調控合作過程。教師既應是平等的參與者,又應是冷靜的觀察者和有效的調控者。這要求教師既能參與其中,與學生共同討論,又能適時抽身了解各組的合作進展情況,並能根據所掌握的情況合理調控合作的進程。教師完全被「裹入」其中而忘記自身職責,或在講台上忙於熟悉教案、准備課件和教學用品而對學生合作進展不聽、不看、不問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6.採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研究性學習成果的評價要重在過程而非結果,重在全員參與。因此,應該根據學生參與研究活動的態度,學生在研究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學生在研究中所獲得的成果情況和學生所得到培養的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注重評價學生在實施研究性課題時,獲得哪些信息技術基本技能,形成什麼樣的信息素養。注重評價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評價應主要採用實際操作和學生作品展示的方式。
研究性學習通過學生首先選擇需要解決的問題(即課題),採用小組協作方式,藉助網路等信息工具,通過個體的主動探索,在實踐研究過程中培養良好的信息技術素養。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由於受知識水平限制,所選研究性課題與真正意義上的研究課題有所不同。要以學生為主體,本著發展學生個性和培養創新精神的原則,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的教學觀念,真正形成有別於其他學科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
㈢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課題研究第
一、發揮教師「教育智慧」
.課前准備充分,學生受益。
在學科中進行德育滲透,重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進行情感陶冶,做到「潤物細無聲」。這就除要求教師對教材內容做到嫻熟自如、適當運用之外,還與教師充分做好課前准備工作密切相關。
2.課堂教學,德育滲透。
現行的《信息技術》教材中沒有現成的德育內容,那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強化德育效果呢?我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德育滲透,首先要從教材實際及學科特點出發,附著於平時知識的講授或上機訓練之中。在教學中自然而然地滲透德育,讓學生感覺不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
比如在介紹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時候,強調在Windows中關機的步驟,而不能直接關閉電源。讓他們了解這是為了延長計算機的使用壽命,保護計算機內數據的安全。這樣的教育讓學生在無形中養成了愛護計算機的良好習慣。
3.注重評價,德育滲透。
在評價過程中,更要滲透德育教育,信息社會對學生信息道德的培養至關重要。如在每節課結束前,表揚優秀的、有進步的學生,鼓勵落後的。學生在得到教師的肯定後會更有興趣,以後的學習也會更加努力。要求學生如果在作品中摘抄了哪個網站的文章,在結尾處一定要註明,使學生具有版權意識,不侵犯他人知識產權;不能互通信息,借收發電子郵件之機互相取笑同學等。這些事很小,但實際都是一種教育,通過評價,引導學生將學會的信息技術遷移到學習、生活中,真正體現「整體、綜合、終生」的目標。
二、結合教材,運用媒體,聯系生活
1.結合教材,滲透德育。
通過介紹計算機發展史,學生看到我國計算機發展水平與國外的差距,從而產生危機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從小立志為國爭光。當然也要讓學生看到國產軟體發展的希望。如在學習使用金山WPS的時候,告訴學生它就是中國人自己開發的、適合中國人使用的、優秀的文字處理軟體。在講到病毒的時候,重點向學生介紹王江民等國內軟體開發界的著名人物,為學生樹立榜樣,激勵他們刻苦學習,做一個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還有,在講授Powerpoint製作時,在以「美麗校園」為主題的內容中滲透愛校、護校的教育;在「製作賀卡」的任務中進行友愛、親情、敬老愛老教育。
信息技術教材中的德育切入點比比皆是,關鍵是教師要以德育為己任,善於發現並創造性地利用這些育人因素,有目的、有計劃地寓德育於教學之中,達到教學與育人的雙重功效。
2.運用媒體,滲透德育。
在講授圖片搜索與保存內容時,可藉助媒體手段將江蘇的美麗景色。風土人情,江蘇人的勤勞善良、熱情好客、聰明等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文字閱讀、圖片欣賞、視頻瀏覽等綜合媒體手段,對學生進行了解家鄉、熱愛家鄉的情感意識教育,更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3.聯系生活,結合教學,滲透德育。
通過選取以時事為主題的任務進行思想教育。如果每位教師都能聯系生活,在課堂中增設課堂德育環節,那我們的課堂德育滲透就會變得色彩斑斕。
三、關注學生,熱愛學生
1.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生命價值。
如何看待學生是我們如何實施教學活動中德育滲透的一個潛在的不可忽視的前提因素。葉瀾教授認為:「每一個學生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別人無法替代的價值,而且是寶貴的教學資源。」我們要摒棄傳統意義上的優等生、「差生」概念,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個性迥異的生命。教師要承認差異、關注差異,正是有了這些差異,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會豐富多彩、更貼近生活,也才多了創造和創新。尊重每一個學生獨特的生命價值,與學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不僅僅源於法的規范,更源自教師對其職業的認同和對學生的愛。
2.注重學生品質的完善。
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實現學生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變。讓學生感悟人生、珍愛生命,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培養良好道德品質,提高社會責任感。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創設情境,加以引導、逐步滲透。如讓學生製作電子賀卡為親人、朋友送去真誠的祝福,在討論主題時盡量引導學生把對親人、朋友的愛上升到對社會上更多需要關心、需要幫助的人的愛乃至對國家、民族的熱愛,並要讓他們意識到這種愛要靠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實現。
3.培養個體主動發展的能力。
培養個體主動發展的能力是基礎教育中開發人的生命潛能的最本質的任務。在學習過程中,有的學生遇到問題不習慣獨立思考、嘗試或小組討論解決,只喜歡問老師,直接得到答案,這時我們要鼓勵他自己想想、試試,久而久之,學生就養成了主動學習思考的習慣。記得第一次上講評課,大部分學生都不願到講台上來介紹自己的作品,在老師和學生的鼓勵下,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學生不僅變得主動,而且爭先恐後地要
㈣ 小學信息技術哪些課題適合招教試講
中學信息技術面試 每個地方不大一樣哦 備課30-60分鍾 進考場試講或說課 10-20分鍾 ,有的會加答內辯 (可能會問專業方面問題容 也可能回是課堂情境問題),有的還會要求上機操作 。這個需要看當地的面試公告哦!祝你好運!
㈤ 小學信息技術,有什麼課題名稱
認識多媒體
研究水葫蘆的ppt
㈥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研究課題有哪些
我空間里有計算機職稱考試模擬題可以去下載看一下
㈦ 小學信息技術教研課題研究案例
小學信息技術教研類的課題,要先知道現在這個教學所處的狀態和遇到的問題有哪些,應該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等等。有關這類的課題問題,可以來,億百出版網,來咨詢。
㈧ 小學信息技術課題研究的方法和過程是怎樣的
一、研究成果概況
(一)、《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導入方法的研究》從2009年11月立項開始,至2010年11月結題,2010年11月以後主要是後期推廣與總結階段。現如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果。本成果具有以下特點:
1、本成果以盡可能的達到高質量的實施新課程,全面提高新課程背景下信息技術的教學效率的目的。
2、本成果總結出了信息技術課堂導入的方法和模式,這些導入方法和導入模式,將會豐富已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並將促進信息技術教師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3、本成果為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導入提供範例和理論研究基礎。
4、本成果以達到在平時的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順利地進入課堂學習的最佳狀態為目的。
(二)有關概念界定。
1、信息技術:是應用信息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對信息進行獲取、處理和應用的技術,它覆蓋了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感測,而成為一門綜合技術。就小學階段而言,主要是指小學生運用計算機的技術。
2、課堂導入方法:課堂教學的導入也叫開講,是教師在新課或教學內容開始前,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的行為。導入的成功與否關繫到後面的教學時學生的學習狀態,關繫到整個課堂的教學質量。
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重點解決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導入方法單調的問題。課堂導入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環節。開始時的「幾分鍾」導入設計得好,會給一堂課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
小學信息技術的課型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新授課、練習課和復習課,而這三種課型在教師上課的過程中都會用到課堂導入這一環節,然而,課堂導入方法有很多種,用哪一種導入方法效果更好,效率更高呢?長期以來,教師上課所用的課堂導入方法較之以前有了較明顯的改進,但仍缺少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導入方法的一個系統的認識和整理,課堂導入方法亂、效果不突出、效率不高仍是現階段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面臨的一個較為重要的課題。在這種背景情況下,有必要對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堂導入的方法進行一次系統的整理與分析,為信息技術課堂導入方法在教學中的運用提供範例和理論研究基礎。
新課程改革倡導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生動具體的情境,引出學習任務,創設有利於探索的問題情境,在問題情境的不同細節中,設計進一步探索問題的建議和暗示,以激發學生對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求知慾,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度。然而,部分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往往只是機械化的提出了學習任務,或者課堂導入的方法單調重復,學生對教師的導入已經沒有了新鮮感,從而導致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沒有了興趣。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精心設計導入,以新穎有趣的導入觸發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的探索心理,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與過程
(一)主要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通過對學生、教師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和教師的一些學習興趣以及常用的學習、教學方法,以便及時的獲得第一手資料。
2、經驗總結法:組織實驗班級進行實驗教學,通過對實驗班的目標達成度以及針對不同的課堂導入方法的不同效果進行分析比對,來選擇更優的課堂導入方法。
3、行動研究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運用行動研究,直至研究取得預期效果。
4、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資料,學習其他優秀教師關於本課題研究的一些相關的資料,通過他們來及時的修改自己的課題實驗方案,並在此基礎上深化自已研究的課題,爭取能有更新的教學方法與理念的推出。
(二)主要研究過程。
1、調查學生學習狀況,做調查表進行統計分析,有針對性的進行課題研究。
我認為,要想做好課題,及時對課題實驗班的學生了解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幸運的是,在這次課題研究中,我所用到的實驗班級都是我自己所任教的班級,相對其他教師,我更了解我自己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