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實驗課程目標
⑴ 如何開展小學科學實驗課
一、打好「預防針」。我在給學生上第一節科學課時就強調好,做一個守信用的人內。老師承諾:只要有實容驗,就帶學生進實驗室上實驗課,但是學生一定要做到守紀律,否則實驗課取消。學生為了能經常去上實驗課,就互相監督,遵守紀律。老師一定要注意,必須遵守承諾,否則學生不信任你了。
二、把上實驗課當做「家常便飯」。學生經常進實驗室,就不再新奇,就象平時上科學課一樣正常上課了。
三、實驗前做好准備。
1、實驗前老師要做好實驗,找到典型的材料,找到最合適的器材。以保證學生實驗順利進行。
2、實驗前把實驗方法、實驗目的、注意事項等交代清楚,可以用記錄表的形式寫出方法及目的,讓學生會做,帶著目的去觀察。
3、實驗前教會學生觀察、做記錄。學生不僅要會做實驗,還要會觀察,會記錄。這樣才能從記錄的數據或現象中歸納推理得出結論。
四、有適當的鼓勵措施。 小學生好動也好勝,所以我在上科學課時,有積分的制度,哪一個小組的積分最高,下次的實驗課我就是哪個小組的成員,聽從組長的分配。有我的參與,不僅會使實驗更順利地進行,更主要的是學生覺得他們這個小組很光榮,有成就感,這樣學生為了下一次能讓我參加到他們小組,就好好表現,得高分。
⑵ 小學科學實驗設計課程的基本任務
小學科學實驗設計課程的基本任務
小學生的科學實驗設計能力不是僅僅指小學生操作實驗的能力,而是一種綜合的實驗能力,是指小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理解實驗目的要求,按照教材提供的實驗方案或者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有步驟地操作實驗、採集實驗數據、分析實驗數據、歸納總結實驗結論的綜合能力。培養小學生的實驗能力有利於學生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活動,提高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的效果,增強小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的興趣,提高小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的自信心,綜合發展小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科學課的教學效率。
⑶ 小學科學課程一般做些什麼實驗
小學科學課程實驗內容包括:
1.觀察常見的植物
2.認識本地典型的植物並說出它們的特徵3.拓印樹葉或樹皮4.為校園內的植物掛牌
常見的
動物
1.觀察小動物
√
2.給動物分類
√
常見的
其他
生物
1.觀察黴菌
√
√
2.做酸奶或泡菜
√
3.用酵母菌發面
√
生命的共同特徵
生物的
生命周期
1.栽培植物並觀察植物的一生
√
2.飼養小動物
√
生物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1.觀察果實
√
2.觀察種子的結構
√
3.觀察並解剖花的結構
√
√
4.觀察根的形態
√
5.觀察莖的形態
√
6.觀察葉的形態
√
7.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
√
√
8.用顯微鏡觀察各種動植物的細胞永久裝片
√
√
生
物
的
基
本
需
求
1.探究根的作用
√
2.探究莖的作用
√
3.探究葉的作用
√
4.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
√
5.認識常見動物的食性
√
6.探究麵包(饅頭)發霉與哪些因素有關
⑷ 淺談小學科學實驗課怎麼上
小學科學是一門操作性、實踐性、創造性和社會性很強的學科。在科學教學中不能單純地採用閱讀、講解來學習科學知識,應充分利用教材及教學設備讓學生進行觀察、實驗、操作獲得感性的認識,再引導學生對所見現象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的思維活動,使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然後進一步引導學生利用概念和規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樣不但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並且能把知識的教學,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實踐,我認為抓住以下四個環節,是上好小學科學探究課的關鍵。一、精心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好老師。而創設實驗情境則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方法。小學科學課的科學性、實驗性和通俗性,為我們進行情境教學提供了極好的條件。我在科學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創設適合於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教學情境,對活躍課堂教學產生了一定的效果。如「探究輪軸省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先讓學生進行實驗競賽,然後我示範試驗。這時進行談話,提出問題「怎樣才能使這輪軸省更大的力呢?」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然後通過實驗把把輪換成更大的,則省力更大。通過實驗和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懂得輪軸省力大小與輪的大小有關,完成向學生進行啟發教育的任務。二、合理指導,讓學生自行探索在教學活動中,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是一種獨立的活動,主動的認識過程。而中年級學生能力相對底,知識並不多,根據這些特點,教師更要合理指導,引導學生去自行探索知識,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可得到培養。例如探究《聲音是怎樣的產生》活動時,可先演示尺子振動實驗,指導學生觀察具體操作方法及尺子振動方式,然後才讓學生動手實驗。此後,逐步做皮筋、鼓、吉它發聲實驗。指導學生邊實驗邊思考:它們發聲時有什麼共同點?聲音的產生與什麼有關?這樣一步一步引導其分析、推理,歸納總結出聲音產生的原理。當學生明白聲音產生的原理之後,則可通過研究聲音的高低變化,培養學生創造性、發散性思維。如問:「研究聲音的產生有什麼用?利用物體產生高低不同的聲音我們可以做什麼?」學生自然會想到利用某些發聲原理而製造的各種樂器,他們也同樣會明白為什麼有的人會把嗓子喊啞,……。課後,不拘泥於教科書介紹的自製樂器的方法,動員學生多找一些材料自製樂器。如:拿同樣大小的玻璃瓶(汽水瓶、啤酒瓶),分別加入高度不同的水即可。三、盡可能多讓學生進行實驗活動在實驗中單靠教師,不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就無法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但教師總讓學生跟著自己做,到頭來還是無法真正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只有讓學生根據要解決的問題,進行獨立研究,自己找路走,經過多次失敗、成功的經驗總結才能形成一種能力。例如:在六年級《電磁鐵》的實驗中學生會發現:同樣的釘子,繞著同樣的線圈,為什麼有的釘子帽是南極,有的釘子帽是北極呢?這種現象不必告訴學生是什麼原因,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這是怎麼一回事。這樣促使學生去觀察、去實驗。通過觀察、實驗學生會發現電磁鐵的磁極不同是因為線圈兩端連接電池的正負極不同,或線圈的繞向不同。再如指導學生認識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什麼有關系也是可以這樣做。分組做實驗,並按教科書後面的記錄形式把實驗活動的結果記錄下來。從而知道電池的節數、線圈的匝數與磁鐵的數量關系,串聯電池越多,線圈匝數越多,電磁鐵的磁力越大。反之電磁鐵的磁力就越少。又如探究第九冊《讓燈亮起來》活動時,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驗活動獲得了知識:1.電是可以流動的;2.只有用導線把電池的正極、負極和燈泡連接起來,組成一個閉合電路,電才能從電池中流出來,經過燈泡,使燈泡發出光亮;3.一個簡單的電路,至少要有電源(電池)、導線、用電器(燈泡)幾部分組成。然後要求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自備材料,組裝一個簡單的電路,燈泡發出光亮。學生明白了電流的原理,達到了實驗的目的。這樣會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索慾望,啟發了學生的創造思維,達到了最好的教學效果。如果我們在課上都充分放手進行這樣的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實驗能力就會一步步發展起來。四、尊重實驗效果,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演示實驗需要教師精心准備,充分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各種因素的干擾,以保證實驗的最大限度的成功。萬一遇到失敗,這是學生可能比任何時候更感興趣,更專注地看著老師。老師應沉著、冷靜,充分利用機會,向學生示範實驗失敗應當怎麼辦,因為這也是難得的教學契機。切不可礙於面子,草率收場,更不可文過飾非,糊弄學生。老師首先要尊重實驗事實,和學生一起事實求實地分析各種可能的客觀原因,並坦誠造成失誤的主要原因,如:教三年級《氣體的熱脹冷縮》,我在堂上演示一個「噴泉」的實驗,把一個帶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裝有少量冷水的燒瓶口上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熱水澆燒瓶,燒瓶內的冷水便會立即從玻璃管口噴出來。課前我曾做了一次,噴出的水柱有幾十厘米高,實驗很成功的。可在教學過程中,玻璃管卻噴不出水來
⑸ 小學科學實驗課有哪些內容
科學課一開設就有了,學生的學具里也有實驗用的器材,至於自己要安排實驗課,那得看學校條件,三年級開始就有了,我擔任的是四年級的科學,該年級的科學課相關的 實驗內容可參考下:
四年級下冊
第一單元科學實驗
1、會用1個小燈泡、一個小燈座、2根導線、1個電池盒和1節電池組成電路。
2、會用電路檢測器檢測有故障的電路。
3、會檢測身邊的物體是否是導體。
4、會用不同的方法連接電路,並比較串聯與並聯電路在連接方法上的本質不同。
5、會畫簡單電路圖,並且會用串聯和並聯兩種不同方法連接電路。
第二單元實驗探究
1、能夠指出油菜花的各部分的名稱。
2、能夠指出花的各部分名稱。
3、能夠指出雄蕊和雌蕊各部分的名稱。
4、能夠指出種子內部結構各部分名稱。
5、能夠指出雞蛋的各部分名稱。
第三單元實驗探究題
1、設計實驗研究:溫度對黴菌的生長速度有什麼影響。
2、設計一份營養晚餐。
第四單元實驗探究
1、能夠將岩石名稱和岩石特徵一一對應起來。
2、能夠將礦物名稱和礦物特徵一一對應起來。
⑹ 如何在小學科學課程中加入實驗操作考察
一、創設學習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是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認知規律,幫助他們建立一個有利於學習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使他們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中產生對科學學習的需要,激發起學習探究的熱情,調動起參與學習的興趣。
對於學生進行科學探究來說,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給學生創設各種讓他們感興趣的教學情境,是激發其探究才能組織好學生開展有效的實驗探究。那麼如何去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呢?我認為:結合教學內容,多元化的變通教學中引導環節,如講故事、變魔術、做游戲、猜謎語等,都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在《磁鐵有磁性》一課中,有位教師是通過游戲創設學習情境的。這位教師拿出一個「釣魚玩具」,請四位學生上講台比賽「釣魚」,一下子學生都搶著上去了,學生的興趣都上來了。當四位學生完成「釣魚」比賽後,給學生拋出一個問題:為什麼用「魚竿」能把「魚」掉上來呢?學生很快就在下面議論開了,有的說是魚鉤,有的說是磁鐵……,甚至有學生說拿來研究一下。學生們的探究興趣都被這個游戲激發了,這樣後面的實驗探究都能有效的開展了。
在三年級科學《金魚》教學時,我在引導學生觀察了金魚的外形、運動和吃食後,問:金魚魚鰓一分鍾開合幾次,金魚不斷地喝水,會脹破肚子嗎?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奧秘,並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通過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猜測。於是學生便對金魚如何呼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強烈的探究慾望。
二、選擇合適方法,引導實驗開展
實驗探究在小學科學課的學習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學生步入奇妙的科學殿堂;常常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激活學生的創新潛能。它對於培養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能力,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都具有其他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我們應該選擇合適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實驗探究,是最為重要的。
1、有效性的引導
如在《磁鐵有磁性》一課中,探究哪些物體能被磁鐵吸引。教師應該提供充足的探究時間,是有效科學探究的保證。因為這個實驗的過程非常簡單,不需要太多的時間去指導,把時間留給學生在實驗探究中去發現問題,並通過交流,收獲知識。學生會得到成功的喜悅。
2、圍繞教學做實驗
實驗切忌毫無目的,隨心所欲。實驗的最終目的是為教學服務的,為的是在實驗中發現規律,理解規律,從科學實驗收獲大量的科學知識,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的教學效果,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興趣的有效途徑。「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學課的開頭,通過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而掌握規律。
在《我們周圍的空氣》一課中,空氣存在實驗,無論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釘個洞,來吹動小紙條,還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釘個洞放到水裡,使冒出小泡,都是為了證明空氣是存在的。為實驗而實驗,沒有目的性,只會使學生浮於實驗過程與表面現象,不知道為什麼做實驗,是「吃力不討好」的事。
3、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1)明確觀察任務
在實驗前教師要使學生明確觀察什麼,再根據具體的實驗提出觀察要求。
學生在觀察實驗時,如果教師不加指導或指導不明確,學生往往出現無目的、漫不經心地觀察的情況,他們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覺新奇或有強烈刺激的現象,而放過了實驗目的所要求觀察的主要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去幫助,所以,教師要提醒學生動用一切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一是用眼,科學地看,時刻提醒學生注意用眼觀察每一個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細小的變化。二是用手摸、用耳聽、用鼻聞、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嘗、借用工具觀察等等。這就是科學地聽,科學地做,它能幫助學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
當然,在每個實驗中觀察也有側重,而且,並不是每個實驗都要、都可以用這些器官去觀察的。
(2)實驗過程做到有條不紊
演示實驗儀器要做到可見度大,實驗現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課堂演示實驗中,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學生獨立操作的依據和榜樣,對學生的實驗技能操作起著示範作用。教師應嚴格按實驗基本知識要求進行實驗操作,教師需要事先動一番腦筋。
總之,學生由於年齡的特點,加上認知水平有限,缺少教師適度和合理的指導,學生的科學探究就會變得目標不明確,偏離方向。因此,教師要在設計教學計劃時,選擇合適的策略,引導實驗探究,確保實驗探究有效開展。
三、實驗評價影響著實驗的有效性
教師對實驗的評價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時評價,同時注意評價的真實性。實驗評價對於學生一些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及能力的培養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3]
教師的實驗評價可圍繞表達能力、觀察能力、設計實驗、方法創新的能力、團結協作、科學探究的能力等進行評價。
如在《螞蟻》一課,我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定為培養目標之一。師問:螞蟻的身體小,還到處爬動,怎麼解決觀察難題呢?有同學提出了用火燒,馬上有同學否決;有同學提出放在透明的瓶子里,有同學提出螞蟻仍然會亂爬;有同學提出放在水中的瓶蓋上,可以讓它不亂爬,但螞蟻可能會掉進水裡淹死……最終有一位學生提出解決方案:放在一張白紙上,放上螞蟻喜歡吃的食物。事實證明,這個實驗方法還是挺好的。通過教師這樣有意識的引導,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越來越強。
四、改進教材,有效實驗。
小學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精心設計實驗,讓學生通過親身參加實驗獲得知識是搞好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關鍵。因此可操作的、成功的實驗是課堂教學的基石。但隨著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推進,科學教材的不斷更新,有些時候教材的設計以及編排不是很合理,假如我們還是照本宣科,一塵不變地進行實驗教學,那效果可能會大扣。反之,假如能夠大膽地對教材進行適當的改進再進行實驗可能效果會好得多。如:
1、在《熱是怎樣傳遞的》一課中,要求在一段鐵絲上每隔一定距離用蠟粘上一根火柴,將鐵絲固定在鐵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懸掛,用酒精燈給鐵絲一端加熱。觀察那一端鐵絲先掉下來。該實驗存在的缺陷:一是火柴不容易固定住,學生用花費較長時間在固定火柴上。二是在實驗操作中,給鐵絲一端加熱時,會出現多根火柴同時落下的情況。這樣就不利於學生通過觀察得出結論。
改進方法:可以教師自製蠟環用來代替火柴,教師只要學生在鐵絲上每隔一端距離放一個蠟環就行,實驗中學生會很直觀的發現蠟環會依次融化掉下。這樣就很容易理解熱的傳遞方向了。 不僅要做到有條不紊,還要做到每次都能較高質量地完成。如何使演示實驗現象明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看得見,
2、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水和空氣》單元第6課《空氣占據空間嗎》一課中,要求把一團紙巾放在一個杯子的杯底,然後將杯子豎直倒扣入水中。預測一下,紙巾會被浸濕嗎?這是一個經典的實驗,但是在實驗時總存在著一些不完美的地方。該實驗存在著較大的缺陷:一是紙巾容易浸濕,影響實驗效果。二是後續實驗即水進來把空氣趕跑的現象不夠直觀,三年級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三是一堂課下來桌上堆滿了紙巾,浪費嚴重。 改進方法:用大號漏斗和小塊塑料泡沫(塗上紅色)代替紙團和杯子做實驗。實驗時,先用手按住漏鬥上的小孔,再用漏斗把泡沫垂直扣入水中,泡沫球就停留在水底,表明空氣占據了漏斗的空間,水就進不去了。然後放開按住漏斗的小孔,空氣從小孔中逃出,泡沫球就浮上來,表明水進來占據了原先空氣占據的空間。改進後的實驗材料即可以重復使用,又克服了原先實驗的缺陷,使空氣占據空間與空間水被替換的現象顯而易見。 實驗證明:實驗教材只是一個工具,必須靈活運用,才能取得實驗的最佳效果。
五、補充延伸,拓展實驗
《科學課程標准》指出:「教師不要把上下課鈴聲當做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學生獲取知識的地點不能僅僅是課堂,「大自然也是一個學習知識的大舞台」。只有堅持課內外教學相結合,讓學生把課內學到的知識用於課後拓展實驗,才能真正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知識、鞏固知識,獲得課內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1、向課後延伸。
一節課只有40分鍾,下課鈴一響,便意味著本節課課堂探究活動必須終止,但許多實驗探究活動是不可能在短短的40分鍾內達到教學效果的。如四年級下冊《種子萌發》只有一課時的教學時間,但是「種子的萌發」從浸種到生根、發芽、長葉,整個活動過程至少要十幾天的時間。課堂教學和活動過程之間在時間上形成了一個突出的矛盾。要解決這一矛盾,就要課內課外結合,把一部分的活動向課前課後拓展。只有通過引領學生開展課外探究活動,才能讓學生親身經歷觀察「種子萌發」的全過程。
2、將生活變課堂。
科學課的許多內容是學生周圍常見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現象,《小學科學課程標准》就指出,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這個太小的空間,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科學課的有些教學內容需要學生走出教室到校園里去,有些教學內容還要學生走出校園,到田野、公園、工廠里去,以求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因此,根據教學的相關內容,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小實驗、小製作、小發明、小論文,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幾個人一小組在家長的陪同下進行課外探究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
六、實驗教學應注意的地方
1、注意實驗中的安全
2、課前教師要試做實驗,要做到心中有數
3、做到實驗的設計科學有效
合理地設操作過程、基本的實驗方法選定以後,緊接著就要編定具體的操作細節,這些操作細節的設計要合理規范、切實可行。
總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是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名科學老師,應努力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學質量,真正地實施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