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新課程的精神文獻

新課程的精神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1-11 04:55:05

❶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新課標作論文參考文獻怎麼寫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❷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作參考文獻怎麼寫

教學論文的三種類型及其寫作方法
如果從內容的角度對目前常見的教學論文進行分類( 不包括課堂實錄、案例設計、敘事類手記、教育散文等) ,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方法型、觀點型、隨筆型。教研論文,顧名思義,是以論證和闡述為主的。上述三種類型的教學論文雖然都要求以論證和闡述為主,但在具體的寫作程式上,卻又有明顯的區別。准確把握這種區別,有助於我們更快地寫好論文,
也有助於讀者閱讀理解。那麼,這些教學論文各有什麼重點和要求呢? 下面逐一分析。
一、方法型教學論文
這是一種介紹具體教學方法和經驗的論文。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通常會摸索出一種新穎而有效的操作方法,或者是探索出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經驗。應該說,任何一個有一定教齡的教師,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都會有自己的好方法和好經驗。當這種方法和經驗相對成熟時,我們就可以通過總結和提煉把它寫成教學論文。這種論文的標題,通常是用《……的嘗試》(做法、應用、實踐、探索),或者是一個具有操作性的句子。比如:《鼓勵學生走生活作文之路的嘗試》《「自學——質疑——釋疑」的閱讀教學的應用》《用經典範讀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等。方法型教育教學論文的寫作程式一般為——
1.闡述運用方法的依據
為什麼要運用這種方法?依據是什麼?任何一種新穎方法的運用,不可能憑空捏造,總會有一定的背景。背景通常有兩種:現實背景和理論背景。現實背景是指當前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和客觀存在;理論背景是指新的教學理論和思想。方法介紹之前,應該把它扼要地寫清楚。寫清楚背景,有助於增強論文的現實針對性,有助於增強方法的實用性。如果這種方法所涉及的概念比較冷僻,還有必要對概念作些詮釋,
以便讓讀者一讀開頭就能明白。
2.介紹方法的實施過程
這是教學論文的重點部分,必須對方法作詳細的敘述。介紹方法要根據具體情況,有的方法是漸進式的,有邏輯順序,這就應該按邏輯順序一步一步地介紹;有的方法是並列式的,沒有嚴密的邏輯性,這就可以根據先主後次的順序來介紹。在介紹時,小標題中不要用空洞的、玄乎的詞語,也不要用表示結果的話來代替操作,要盡量用操作性的語言,直接寫明怎麼做。比「如每學期向學生推薦三篇時文美文」,如果換成「用時文美文陶冶學生情操」,那操作性就大大削弱了。介紹過程時,最好用小標題,分條列項。如果操作步驟較多,在小標題下還可以再分幾個方面來說。總之,方法的介紹要有層次性,力求讓讀者讀起來方便。
3.陳述方法實施的效果
一種科學而新穎的方法實施後,往往會取得理想的效果。作為方法型的教學論文,有必要把效果陳述出來,以引起讀者的關注。效果有顯性和隱性兩種,對顯性的效果,能夠用數據說明的,盡量用數據;對有些無法用數據說明的,可舉例說明,選擇一兩個典型事例。陳述效果時,最忌諱的是光說些大而空的話,比如「提高了積極性,激發了興趣」。用事實說話,讓人心服口服,是這一部分的關鍵。當然,陳述的效果必須與實施的方法相關,不要把與本方法毫不相乾的效果也統統扯上去。
4.陳述應注意的若幹事項
某種方法在實施過程中,肯定會碰到一些想像不到的問題,比如本來以為某個環節很簡單,實際上卻非常復雜,或者本來以為學生很感興趣,可實際上興趣不大;有些方法在實施時,必須有充分的物質准備和心理准備。而這些,對沒有經歷過的人來說,可能不會注意。總之,某種方法在實施前、實施中、實施後要特別注意些什麼,都要交代清楚,以免讀者走彎路。這部分可簡單些。
對於處於教學第一線的教師來說,最喜歡看的就是方法型的教師教學論文,因為它最實用,學了馬上可以在自己的實踐中運用;最容易寫的也是方法型教學論文,因為它來自自己的實踐,都是自己曾經做過的和想過的,寫起來比較順手。如何使方法型教學論文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如何使介紹的方法更有普遍的指導性,這是寫作方法型教學論文的關鍵所在。
二、觀點型教學論文
在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思考,往往會產生一些新的觀點和想法,不吐不快;一旦有了新的觀點和想法,又覺得它會對現實有一定的警示意義和指導意義,就總想把它表達出來,於是就有了觀點型教學論文。觀點型教學論文是直接闡明作者觀點的,常常用這樣的句子形式作為標題《要……》《……是……》《應該(必須)……》等。例如《低年級學生要特別注意學習習慣的養成》《教學設計應該簡單扼要》。觀點型教育教學論文的寫作程式一般為——
1.根據現狀提出觀點
觀點總是通過對現狀的分析提出來的,它是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可以先羅列一些現象,陳述一二個具體事實,然後從現象和事實中概括出自己的觀點來。這里的現象和事實必須具有典型性,不是個別的偶然的;觀點必須是旗幟鮮明的,不要含糊其辭,當然也不能絕對化或極端化。例如浙江有位教師最近通過尚在使用的浙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和將要使用的根據新課標編寫的人教版教材進行比較後,寫了篇教學論文,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中高年級閱讀教學正面臨著全新的挑戰。這個觀點建立於兩種教材的比較,由於馬上要使用新的教材了,因而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有些人,為了讓自己的觀點吸引人,用聳人聽聞的語言形式來表達,這是不可取的。
2.擺出依據分析觀點
光有觀點是沒有說服力的,只有通過具體的論證,才會使觀點站立起來,才能為讀者接受。這一部分就是論證觀點。論證通常有理論依據或事實依據。理論依據就是用邏輯思維進行推理、演繹或概括,常常要引用一些名人的觀點作為佐證;事實依據就是擺出看得見摸得著的事實。一般而言,依據越充分,就越有說服力。例如上文說的「中高年級閱讀教學正面臨著全新的挑戰」這個觀點,作者就是從如下幾個方面來論證的:
A.課內分量明顯增加;B.課外閱讀要求提高;C.課文理解難度加大;文本內涵豐富多元;E.知識分布鬆散無序。對這些依據,作者自然都作了詳細分析,或舉例說明,或用統計數字,或運用對比等。這一部分是此類文章的重點,它的篇幅應該佔全文的三分之二以上。
3.得出結論指出對策
經過詳盡論證後,往往要有一段結論性的論述。這段陳述,可以是觀點的重申,可以是主要觀點的概括,可以是觀點的延伸,也可以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和希望,還可以提出一些新的思考。這段文字不必多,但必須集中、有力。
觀點型教學論文是表達個人思想觀點,特別是全新的觀點,往往會有一部分人接受不了,這並不重要,也不要考慮得太多,關鍵是要能自圓其說。此類論文的觀點必須鮮明,如果怕有不同意見而不敢直說觀點,故意表達得含含糊糊,那就寫不成任何文章了,這也是觀點型教學論文的大忌。
三、隨筆型教學論文
眼下,教育隨筆的寫作非常繁榮,應該說,這是一種很好的現象。隨筆簡短、隨意、取材方便、形式活潑,寫起來又不必佔用大量的時間,十分適合處在第一線的教師寫作。隨筆的寫法靈活多樣,似乎很難用一個固定的程式來概括,但通過大量閱讀時下教育類報刊的隨筆,我們還是可以概括出一些基本思路。或者說,這種基本思路是符合一般的思維習慣的。隨筆類教育教學論文的一般的寫作程式為——
1.敘述事例引出想法
教育隨筆往往是由一個具體事例作為由頭。對這個事例的要求是:真實、生動、有新意。真實,就是事例必須是生活當中確實存在的,是自己所見所聞甚至是經歷過的,而不是隨意捏造的,或者道聽途說的;生動,是指事例有一定的故事性,而且比較有趣,或者有經典細節的,可讀性較強,不是那種平淡無奇的老生常談;有新意,指的是事例能折射出某種新的動向、新的意識,或者是一種新的現象的端倪。例如下面這個事例:
這是一次區級優秀小學語文教師語文教學課堂展示活動。第三位上場執教的是一位年輕的女教師。她執教的課文是《董存瑞捨身炸暗堡》。因為是借班上課,上課伊始,老師為了調動情緒,活躍氣氛,她問學生「:你們最崇拜的是誰?」學生紛紛舉起了手,有的說崇拜球星羅納爾多,有的說崇拜影星趙薇,有的說崇拜棋王聶衛平……待學生講了一些崇拜對象後,老師反問:「你們猜,我最崇拜誰?」話音剛落,學生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老師崇拜董存瑞。」一聽這么整齊的回答,坐有近百位聽課教師的多媒體教室里頓時爆發一陣鬨笑。老師們為什麼笑?笑學生回答得巧妙?笑學生回答得整齊?恐怕都不是。本來,老師也許是要說崇拜董存瑞的,可是,這一陣鬨笑,使老師尷尬了,語塞了,她承認不行,不承認也不行。
這個事例無疑是新穎而有新意的。事例的敘述應該簡潔而不粗略,具體而不煩瑣,不要用籠統的概括,也不要用細膩的描繪。事例是否具有典型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隨筆的價值。因此,精心選擇事例是寫好隨筆的第一步。引出事例後,可以說說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旁徵博引深入分析
事例的內涵總是多元的,往往可以從多方面來思考,產生不同的想法,但在教學論文寫作時,
不能想到什麼寫什麼,不能方方面面都寫,而是要抓住感受最深的、有新意的、最有現實意義的一點來展開。在這一層寫作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A.不要就事論事,只作簡單的判斷,說這個現象好或不好,簡單的判斷是容易的,但這是沒有說服力的。
B.要透過現象看實質,作深層次分析,挖掘出潛伏在現象背後的根源。例如有一篇《教學的尊嚴在於思想》的隨筆,在舉出事例後分析:「有些教師太聽話,他們規規矩矩照著課本教,他們不折不扣地按參考書上說的辦,他們把課本和教參作為絕對正確的聖旨,不敢越雷池一步。為什麼會這樣謹小慎微、唯唯諾諾呢?分析原因,大概有三:一是他們以為這樣教就不會錯,保險,因為課本和教參就是這樣,如果說錯了,那也不是我的責任;二是他們以為這樣教,就能有效應對考試,考試的內容總是課內為主,課外是沒底的,課內是抓得牢的;三是這樣做省力,課本和教參里現成的,拿來就可用,不用動任何腦筋,而且誰也不會說」。這個分析,實事求是,很有說服力。
C.分析要旁徵博引,要打開思路,從多方面簡述,以增強文章的深度和廣度。還是《教學的尊嚴在於思想》一文,在分析原因後,有這樣一段引申和發揮
「四百年前法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帕斯卡爾曾經說過:『人只不過是一棵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棵能思考的蘆葦。』因而他又說:『人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想。』帕斯卡爾一生體弱多病,只活了39歲,但在身後卻為自己留下了高聳的紀念碑。他的《思想錄》給無數人帶來心靈的慰藉。帕斯卡爾後面的這一句,粗粗一聽,似乎有點不可理解,細細一想,卻頗有道理:一個沒有思想的人,一個被別人的思想牢牢控制的人,一個有思想卻無法表達的人,還會有多少尊嚴?那還不是奴才!這里,我想冒昧地引申一下:教師教學的全部尊嚴也在於思想。一個教師想在教學上獲得尊重,就必須有自己的個性和思想。一個沒有自己教學思想的人,是不可能贏得學生尊重的,也是不可能贏得同行的贊賞的。」這段旁徵博引,不但突出了立意,而且使論述更富有力度, 同時,也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
3.照應開頭表明態度
以事例為由頭的教育隨筆教學論文,結尾處一般有這樣三種寫法:一是照應開頭,對事例作結論性的判斷;二是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求;三是強調和重申自己的觀點。《教學的尊嚴在於思想》一文的結尾是這樣的:「思想是一種尊嚴。人最大的恥辱是不善於思考,最大的痛苦是思想被壓制,有話不能說;人最光榮的就是自己的思想得到別人擁護。作為當代教師,不能只是傳播思想,而是應該努力體現自己的思想,實踐自己的理想。」這個結尾無疑是對自己的觀點作了進一步的強調。
在各種教育教學論文文體中,隨筆型教學論文的寫作是最無定式的。但隨筆教學論文的幾個特點是最為重要的:立意的新穎性,材料的生動性,語言的活潑性。

❸ 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文獻綜述

《走進新課程》

❹ 檢索與新課程改革有關的期刊,論文,或者書籍10篇以上,撰寫一篇文獻

可以去 open access library 看看。

❺ 檢索10片以上最近一年發表或出版的與新課程改革有關的期刊論文或書籍。

如果需要可以按照你的思路創作。。

❻ 參考文獻為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格式如何寫

標准編號,標准名稱[S].

❼ 新課改論文:高中化學教師如何培訓核心素養

以「核心素養」作為培養目標的新一輪高中化學課程改革的推進和實施,需要高中化學教師對「核心素養」有深刻的理解和認同。中小學教師培訓機構有必要基於「核心素養」理解開展高中化學教師培訓。闡述了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構建了基於「核心素養」理解的「課題研究」培訓模式,並以案例的形式剖析了該培訓模式的應用,最後對基於「核心素養」理解的高中化學教師培訓進行反思。

隨著高中化學課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下文簡稱「核心素養」)成為這兩年來新聞媒體和教育報刊上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廣大化學教育研究者和一線高中化學教師不管對「核心素養」了解多少、研究多少,未來「核心素養」都將成為指導高中化學課程改革的方向。作為中小學教師培訓機構教師,面對「核心素養」,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是「核心素養」是什麼;二是廣大高中化學教師對「核心素養」的理解程度如何;三是廣大高中化學教師自身的「核心素養」水平怎麼樣;四是廣大高中化學教師如何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這四個問題的基礎就是「核心素養」是什麼,廣大高中化學教師對「核心素養」是否理解。因此,在以「核心素養」培養作為目標的高中化學課程改革正式推開之前,作為中小學教師培訓機構教師,我們認為有必要提前通過培訓的方式促進高中化學教師認識、理解和認同「核心素養」,在此基礎上評價自身「核心素養」水平的高低,並探尋實踐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

一、基於「核心素養」理解的高中化學教師培訓模式構建

(一)對於「核心素養」的理解

本文的「核心素養」涉及兩個概念,即「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的總目標,要實現這一總目標有賴於各個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子目標的落實。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委託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教授牽頭,聯合國內高校近百位專家,歷時3年完成《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的是所有學生為適應未來的工作和生活所必須擁有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指向的是培養什麼樣的未來公民的問題。「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整合。「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大的方面,細化為文化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六大素養又可以用18個基本要點加以分解。高中化學學科教育教學所形成的體現化學學科特質的素養就稱為「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教育部組織專家對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進行了研製,專家們提出用「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五個維度來概括和表述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1]簡單來說,「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回答的是一個公民有沒有學過化學對於他未來的工作和生活有什麼區別,化學學科具有什麼樣的學科特質和學科價值的問題。

(二)高中化學教師培訓模式構建

為了促進高中化學教師對「核心素養」的理解,我們採用近幾年一直在研究和實踐並取得較好成效的「課題研究」培訓模式[2][3],並對這種模式在該培訓項目中進行改進和創新,構建出基於「核心素養」理解的「課題研究」培訓模式。基於「核心素養」理解的「課題研究」培訓模式以「文獻閱讀」作為培訓環節的起點,並圍繞「文獻閱讀」延伸出「反思教學」「整理、匯編文獻」「當堂討論,專家引領」「在崗實踐」,而「當堂討論,專家引領」「整理、匯編文獻」的結果也進一步引領參訓教師「反思教學」。圍繞「文獻閱讀」對「核心素養」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後,參訓教師返回各自工作崗位,開展「在崗實踐」,在「在崗實踐」中把集中培訓期間所學習、認識和理解的「核心素養」在高中化學課堂中進行實踐,並探討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如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經過若干個月的在崗實踐和研究,通過網路研修平台,並組織參訓教師進行集中匯報,主要採取「學員展示,專家點評」的方式進行,參訓教師將自己之前所學的「核心素養」相關文獻結合自己的實踐研究,展示自己對「核心素養」的理解,專家進行點評、糾偏。在此基礎上,參訓教師把前期文獻閱讀、班級研討、教學反思、在崗實踐、學員展示等環節形成的認識和思考撰寫成論文,並向期刊投稿發表,把自己對「核心素養」的理解和其他同行分享,並將形成的成果進一步應用於自己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實踐中。

二、基於「核心素養」理解的高中化學教師培訓實踐案例剖析

下面以我們承辦的教育部、財政部「國培計劃」綜合改革示範項目——「國培計劃(2016)」跨年度遞進式培訓項目高中化學骨幹教師能力提升高端研修班為例,探討在該項目中如何實施基於「核心素養」理解的「課題研究」培訓模式。該培訓項目採取跨年度、分階段、混合式的形式開展,在第一年的集中培訓和網路培訓中,本項目的定位在於通過「課題研究」促進高中化學骨幹教師認識、理解和認同「核心素養」,並形成有關「核心素養」的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上發表,並將研究成果應用於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

(一)文獻閱讀→反思教學

在本項目第一年度第一次集中培訓前,項目團隊在QQ群共享文件中提供了一系列有關「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已公開發表的論文和相關的宣傳報道文章。要求每一位參訓教師都要在培訓前認真閱讀項目團隊所提供的文獻。通過在班級QQ群里與參訓教師進行交流,發現絕大部分教師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並不熟悉,對此有系列學習和深入認識及理解的教師屈指可數。在文獻閱讀的基礎上,參訓教師在培訓前就可以開始反思基於「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與基於「三維目標」培養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究竟有什麼樣的差別與聯系。很多參訓教師在閱讀文獻以後,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認識和理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原來的陌生、困惑甚至抵觸轉變為初步認識和逐漸接受。他們認識到核心素養其實就是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並不是完全的另起爐灶、推倒重來。

(二)文獻閱讀→整理、匯編文獻→反思教學

培訓班開班以後,為了幫助參訓教師更為自主地收集有關「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最新文獻進行閱讀和學習,項目團隊安排專家開設了《文獻檢索與應用》相關課程,幫助參訓教師掌握文獻檢索的一般方法和文獻閱讀、分析的一般思路。為了促進參訓教師形成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項目團隊還邀請中國知網講師為參訓教師介紹中國知網「大成編客」平台的使用方法。項目團隊要求每一位參訓教師要圍繞「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整理、匯編一本關於「核心素養」的文獻集。讓參訓教師利用「大成編客」整理、匯編文獻集的主要目的在於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促使參訓教師應用所學文獻檢索的技術,閱讀、下載相關的文獻,並在閱讀、梳理的基礎上對文獻進行歸納、分類。比如:有參訓教師將文獻分為國外有關核心素養的研究和國內有關核心素養的研究;有參訓教師將文獻分為國外有關核心素養的研究、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和高中各學科核心素養研究;還有參訓教師將文獻分為核心素養的概念研究、核心素養的內涵研究和核心素養的培養途徑研究;等等。在整理、匯編文獻的基礎上,參訓教師自然而然地會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是否是立足於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自己是否能夠勝任「核心素養」的培養任務,自己在未來的教學中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三)文獻閱讀→當堂討論,專家引領→反思教學

培訓前的文獻閱讀材料主要由項目團隊提供,培訓開始後的文獻整理、匯編文獻閱讀材料主要由參訓教師利用中文資料庫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理解下載。這個環節中的文獻閱讀主要採用的是文獻精讀和文獻共讀的方式。項目團隊對培訓課程內容和形式做了一個創新。通過與授課專家進行商量,改變過去專家「傳經送道」式的專題講座形式,採用文獻閱讀、當堂討論、專家引領的方式進行。在該課程開始前兩天,印發了三篇最新發表的有關核心素養的研究論文給全體的參訓教師。這三篇論文分別是教育部課程改革專家、華東師范大學楊向東教授撰寫的《核心素養與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系》[4],原國家督學、著名教育專家成尚榮先生撰寫的《核心素養的中國表達》[5],以及教育部高中化學課程標准修訂組核心成員、特級教師王雲生老師撰寫的《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學科教育的靈魂》[6]。要求全體參訓教師認真研讀這三篇論文,並在自己有感悟的地方做標注、寫體會,在自己讀不懂的地方做標注、提出自己的困惑。班級研討由教育部高中化學課程標准修訂組核心成員、特級教師王雲生老師主持。主持專家圍繞三篇論文提出了以下問題作為參訓教師當堂討論的方向:「21世紀的中國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怎樣理解『核心素養』是個體在社會中生存與生活,有能力為社會發展和人民幸福做貢獻的最基本、最重要、最必需的素養?我國的基礎教育要為我國未來的公民奠定怎樣的基礎?怎樣理解《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各個學科的學科核心素養以及各個學科的課程標準是什麼關系?怎樣理解和評價我國提出的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為什麼說,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課堂轉型?化學學科的課堂轉型,要轉變什麼,該怎樣轉變?」為了使整個班級研討氛圍更加熱烈,項目團隊在研討開始就將班級按照「世界咖啡」的形式,將桌椅按10個人一圓桌的形式進行了重新布置,全班共分為5個小組。得益於組織形式的改變以及參訓教師大多課前就認真反復地閱讀和學習了三篇論文,加上主持專家列出了相當明確的研討問題,整個班級研討相當熱烈,參訓教師們圍繞提出的問題,參考三篇論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暢所欲言,既談看法、觀點,也談自己的困惑以及對未來教學的思考。針對參訓教師的發言,主持專家做了深入的點評,針對參訓教師的困惑和提問,主持專家明確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四)文獻閱讀→在崗實踐→學員展示,專家點評

在多種形式深入閱讀文獻的基礎上,在第一次集中培訓結束後,進入了第一年度第一次集中培訓和第二次集中培訓間的在崗實踐研修期,該階段有若干個月的時間。在崗實踐研修期間,項目團隊要求參訓教師要積極地將第一次集中培訓期間對「核心素養」的認識和理解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實踐和反思。在崗研修期間,參訓教師可以進一步完成「大成編客」的文獻整理、匯編任務。也可以通過項目團隊建立的「國培計劃」專題網路研修平台發布有關「核心素養」的在崗研修心得體會,其他參訓教師可以通過網路研修平台對心得體會進行回復和點評,項目團隊聘請的專家也可以對心得體會進行點評、糾偏。在第二次集中培訓期間,項目團隊將以「學員展示,專家點評」的形式為主開展總結提升活動,收集匯編參訓教師關於「核心素養」的研修成果,並印發給全體參訓教師。安排時間讓參訓教師互相交流研討在崗研修成果,同時遴選出若干參訓教師作為代表,請他們在全班進行展示匯報,並請專家對參訓教師的研修成果進行有針對性的點評,既肯定參訓教師認識和理解到位的地方,也指出參訓教師認識和理解上的誤區,起到固化成果和認識糾偏的作用。

(五)文獻閱讀、班級研討、反思教學、在崗實踐→成果發表,總結提升

在文獻閱讀、班級研討、反思教學、在崗實踐、學員展示、專家點評等的基礎上,參訓教師對於「核心素養」應該有了一個「多維立體」的認識和理解。這說明,參訓教師關於「核心素養」的課題研究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這個時候,相當關鍵的是要及時地督促參訓教師將自己的閱讀、反思、實踐和研究的成果撰寫成論文,並指導參訓教師對論文進行反復修改,在此基礎上向國內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投稿,並爭取發表。論文的發表本身並不是課題研究的目的,而是為了及時總結提升研究的成果,為了使思考和研究更加系統和深入。論文發表以後,可以通過班級QQ群和網路研修平台發布論文成果,讓其他參訓教師也可以共享研究的成果,增進對「核心素養」的認識、理解和認同。同時,要將研究成果進一步應用於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在實踐中進一步加深對「核心素養」的理解。

三、基於「核心素養」理解的高中化學教師培訓反思

我們構建了基於「核心素養」的「課題研究」培訓模式,並就此進行了實踐探索,我們認為要取得較好的成效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文獻閱讀在「核心素養」理解中具有重要作用

文獻閱讀對於課題研究具有突出重要的作用。文獻閱讀是課題研究的起點,也是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基於「核心素養」理解的「課題研究」培訓模式中,文獻閱讀是整個培訓模式的起點,通過文獻閱讀,可以引發參訓教師反思教學;可以布置整理、匯編文獻集的任務供參訓教師檢索、下載、閱讀、梳理、分類、歸納文獻;也可以對指定的文獻進行精讀,針對具體問題進行深入研討;還可以在文獻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在崗實踐。當然,在崗實踐研修過程中,遇到相關疑難問題也可以進一步查閱文獻,解決疑難問題。因此,文獻閱讀在「核心素養」理解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參訓教師在「核心素養」理解中要發揮主動性

在整個教師培訓過程中,參訓教師是培訓的主體,作為主體,要激活自身參與培訓的動力和積極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訓中來,通過文獻閱讀、反思教學、整理和匯編文獻、班級研討、學員展示、專家引領等多種形式,不斷提升自己對「核心素養」的理解。同時,作為培訓主體,不能對「核心素養」的學習持排斥的態度,而要積極主動地接納「核心素養」;並積極地反思「核心素養」與「三維目標」的關系,主動地在實踐中探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當然,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首先應該具有較高水平的「核心素養」,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對照「核心素養」的相關要求,通過自學、培訓、實踐、反思等方式查缺補漏,提升自身「核心素養」水平。

(三)參訓教師對「核心素養」的理解是動態發展的

在閱讀國內教育專家對「核心素養」的相關研究論文的時候,很多參訓教師都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很多專家對「核心素養」的認識、理解和闡述在發生著變化。這其實也很正常,「核心素養」對於國內教育專家和一線教師來說,都是新生事物。不管是專家還是一線教師對於「核心素養」的理解都是動態發展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培訓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參訓教師對「核心素養」的理解一直在動態發展著。很多參訓教師由原來對「核心素養」的陌生、困惑甚至排斥,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研究,他們開始轉變自己對「核心素養」的認識和理解,認識到「核心素養」確實為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從教書走向育人指明了踐行的方向,他們也更加積極主動地、自覺地進一步研究和實踐「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❽ 急!!!關於新課改下學生如何學習的文獻綜述

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問題研究文獻綜述

[摘要]:在近五年有關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課堂教學問題研究的文獻中,涉及課堂教學問題研究的有如下:關於課堂教學系統的適應問題、關於課堂教學制度的創建問題、關於課堂教學行為的轉化問題、關於社會的支持問題。

[關鍵詞]:新課改 課堂教學問題研究 文獻綜述

近期,筆者在學術期刊網上搜索到「新課改」研究類文章近有數百篇,同時也瀏覽了不少關於新課改的系列書籍。在閱讀過程中發現,新課改實施中對課堂教學存在問題的研究縱說紛紜。本文擬就近五年來,我國教育理論者和實踐工作者對新課改中課堂教學的問題研究作一梳理,以期使人們對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存在問題有更全面清晰的了解。

一、新課改中的課堂教學問題研究

文獻所反映的新課改中的課堂教學問題,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一) 關於課堂教學系統的適應問題

課堂教學系統,它包括物質、制度、觀念等多個層面。新課程改革無疑是對原有課堂教學觀念、教學組織結構、教學物質設施的一次沖擊、突破和創新。①目前,新課改中存在著教育實踐者對新課改追求的理想化的課堂教學系統不相適應的問題。究其原因是教師教學理念還沒有完成轉變。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觀念存在偏差,有的片面理解素質教育精神,對傳統教學一概否定;有的缺乏課改功底,為了課改而去改,缺乏對學科主體特性的把握;還有的各持一端,立場不堅等等。於是在操作中,課堂教學便出現了片面強調所謂的活動,而忽視「雙基」培養的現象,使「合作」、「激勵」流於形式,使學生的學習質量出極分化。[1]另外,由於課堂評價制度未能及時創新,許多教師還把握不好必要的課堂秩序和學生自主學習之間的關系。再者,現有的教研製度與教師教育制度還沒有跟上新課改的步伐,致使教師教學方法的呆板和教條化。[2]由此可見,對課堂教學系統的適應問題還是有待我們探討與研究的。在分析綜合現有文獻的觀點後,筆者認為,適應應該是雙向的調節和互動,既包含變革舊有的課堂教學系統,以適應新的課程改革的要求,又包含新的、理想化的課堂教學系統對原有課堂教學系統慣性的關照。只有合理地處理新舊課堂教學系統,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好地得到貫切實施。[3]因而,合理地處理課堂教學系統的適應問題仍課堂教學的當務之急。

(二) 關於課堂教學制度的創建問題

教學制度是一種特定的課堂教學的組織結構、規范體系和激勵機制,是課堂教學觀念與思想、物質與設施的有機結合。②在收集到的文獻中,筆者發現,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踐領域,都未把課堂教學上升到「制度」的層面。大多數的《教育學》、《教育原理》、《教學論》書上講「教育制度」、「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管理",而不提課堂教學制度,只是以「教學常規」與「教學現象」論之。但課堂教學制度確實存在,它具體表現為一種教學組織結構,比如班級授課制;一套關於教學程序與教學行為的規范體系,比如教學常規;同時它還是一套激勵機制。[4]新課改背景下,為了更好地推進課堂教學的健康發展,創建課堂教學制度實在是必不可少。

另外,筆者綜合所收集到的資料,把現行課堂教學制度的弊端的表現歸結為一下幾點:(1)教學計劃與執行教條化——剛性服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是把預先設計好的教案當作是亦步亦趨的向導。沒有創造,沒有活力,沒有激情,有的只是簡單的重復活動,有的只是知識平鋪直敘,有的只是機械性的勞動。(2)教學結構和行為模式化——制度對物不對人。陷入制度主義,建章立制缺乏對人的關懷,見章不見人,扭曲了教學的本性,把教師學生只當作管理的對象,以僵化的條條框框制約、束縛教師與學生,教學工作程序化、機械化、標准化,嚴重地扼殺了教師與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3)教學組織形式單一化——班級授課制,固化了學生學習的時間、空間,甚至學習方式,忽視了學生差異的存在。[5]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有待我們教育理論者及教育實踐者進一步去探討研究。由此看來,制度層面的反思與創建對於先進教育教學理念的實現及有效教學物質設施的利用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三) 關於課堂教學行為的轉化問題

在以提升課堂教學效能為價值追求的前提下,將有效的觀念和制度落到實處還必須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師生課堂行為的轉變。而課堂教學行為轉變包括教師教的行為和學生學的行為的雙向轉變。目前,課堂教學中存在較大爭議的是問題是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關系。新課程目標下的課堂教學, 教師不再是絕對的權威、惟一主宰者, 不再居高臨下地督促學生學習, 而是扮演著組織引導者、共同學習者等角色, 教師與學生是一種新型的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6]這一新的教育觀念表面上已被每一位教師所接受。但是, 由於有些教師對新課程的理念理解得不夠全面, 教學中也隨之出現了一些問題, 甚至走入了「誤區」, 出現了「導之不足、自主有餘」的現象, 有的甚至放任自流。[7]筆者認為,課堂教學行為的轉化關鍵還是在於教師行為的先導性轉變。促進課堂教學行為轉化首先必須促進學校的成長,要建立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製度,使學校成為學習化的組織,使教師與新課程共同成長。目前,創新型教研活動缺乏、校本成長有待加強、教師實踐與反思相對薄弱等問題的存在已成為課堂教學行為進一步轉化的障礙。[8]新課程改革實驗區存在的教師用舊的教法上新課程,所謂「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是么有實現轉化的典型案例,這也說明了課堂教學行為轉化的艱巨性和長期性。

(四)關於社會的支持問題

有學者從政府、家庭、社區和傳媒等角度,研究了新課改的社會支持系統問題,並特別強調社區在「完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師待遇、開展全面教育等方面,引導居民認同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擴大改革的影響力和支持面」方面的功能。[9]目前,就全社會而言,人們對新課改的理解、參與和支持的力度均不夠。特別是家長觀念沒有及時更新,對課改工作不理解,對教師的工作不支持、不配合,導致課堂教學活動開展有一定困難。更甚者,有不少的家長存在「成績萬歲」的教育觀,這樣一種對教育觀念的扭曲,對教師貫切新的課堂教學帶來很大的壓力,也阻礙了課堂教學的健康發展。另外,地方博物館、展覽館等校外課程資源,仍未被學校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資源還仍停留在文本、教室、教學設備等一些狹窄的硬體上,沒有充分把課堂教學生活化。如何將新課改的理念同家長、教師普遍關心的升學率有機結合起來?如何調動社會力量支持、參與新課改?這些仍是亟待研究與解決的問題。

二、當前新課改課堂教學問題研究中應注意的事項

綜合現有文章,筆者認為,當前對新課改中課堂教學存在問題的研究,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實證研究

從研究手段和方法看,當前的文獻研究仍以思辨性研究為主。而筆者認為,目前的課堂教學問題研究,特別需要加強實證性的研究與分析——用科學的技術工具進行實地研究和實際分析。

(二)突出問題意識

新課改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可能是五花八門的,善於發現問題的教學實踐者若能提高自身的問題意識,對存在問題進行研究探索,往往會事倍功半。在我所閱讀到的文獻中,大部分的文獻都是對課堂教學的現象進行描述與陳述。因此,我個人覺得研究者一方面要善於發現問題,做課改的有心人;另一方面,要善於將問題歸類、提升,把實際問題上升為理論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形成有說服力和針對性的教學思想、教學策略、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三)注意洋為中用

歐美國家在20世紀後半葉都進行了課程改革。他們在中央與地方如何分權、課程標准建設、考試制度改革等方面,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我們在推進新課改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借鑒先行者的做法,它將有助於我們少走彎路,推進課堂教學制度的創新。

(四)關注發展中的不平衡

新課改推進中,實驗區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差距;地域差距、校際差距、學科差距、師資差距、學生差距等等。[10]對此,有學者專門採用訪談、觀察、文件分析、問卷調查等方法,分別對全國部分實驗區進行了調查評估。資料顯示,有兩類差異特別值得關註:一是地區差異。明顯的趨勢是:鄉村教師對課程改革的認識趨向於消極,且對課程和教材的適應性程度低,因而鄉村課改所帶來的變化低於其他地區;二是學段差異。明顯的趨勢是:與小學教師相比,初中教師對課程與教材的適應性,對新課程教學、評價理念與方式的認可程度,相對較低,評價變化的程度小。[11]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入,如何輻射和帶動村小很好地參與到新課改中來?如何從整體上促進區域內新課改的均衡發展?將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提到日程上來。

以上,是筆者在綜合分析現有文獻而歸納出的關於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問題及其研究應注意的事項,由於課堂教學問題研究發展內容豐富、結構龐雜、研究課題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加之本人的水平有限,所以本文所做的歸類也只是一種嘗試,可能存在不足與缺陷,請讀者諒解。同時,筆者也希望本文能帶給讀者對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問題研究的一點點啟發。

\

❾ 新課標下小學低段語文識字課堂的探討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識字能力是每一個小學生必備的能力版.只有自己學會識權字,具有識字能力,才能夠運用我們豐富多彩的語言和文字,才能培養學生表達交流、閱讀理解等多方面的能力.如何更好地進行識字教學,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又如何調動學生的識字興趣,讓學生主動識字呢?作為低年級的語文教師,我不斷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構建高效課堂,使識字教學更加有效.

❿ 新課程背景下的農村小學教育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1/18
我國商業銀行學生貸款中的「惜貸」問題探討——以美國聯邦家庭教育貸款為參照
梁愛華
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6,27(12).-50-54
2/18
美國聯邦家庭教育貸款中擔保機構的運作及其對我國國家助學貸款的意義
陳浩[1] 沈紅[2]
比較教育研究.2006,27(10).-11-16
3/18
美國家庭教育點滴
樓必生
小學青年教師.2006(04S).-48-48
4/18
跨文化/國婚姻父母與子女的經驗和家庭教育——以台灣與美國為例
陳美瑩
中國家庭教育.2006(1).-24-30
5/18
尊重 理解 互動——美國家庭教育給我們的啟示
張雲裳
北京教育.2006(2).-16-18
6/18
美國家庭教育點滴
樓必生
早期教育:家教版.2006(1).-22-22
7/18
美國家庭教育貸款項目的運行機制

世界教育信息.2005(12).-43-45
8/18
美國家庭教育風俗

婦幼健康.2005(12).-82-82
9/18
素質教育要從家庭教育開始——讀《世界一流的美國家庭教育——哈佛素質教育理念的成功實踐》
陳慧敏(推薦者)
上海教育.2005(12B).-61-61
10/18
美國社會的家庭教育風格
詹華如
家教指南.2005(12).-30-30
11/18
家庭學校:家庭教育主體意識的回歸——美國家庭學校的興起對我國家庭教育的啟示
顏雪梅
當代教育論壇.2005(03X).-55-57
12/18
美國家庭教育的啟示
李盈
教育實踐與研究.2005(04S).-11-13
13/18
美國家庭教育見聞
佚名
時代教育.2005(1).-19-19
14/18
美國的愛國、誠信與家庭教育
方宏
教育與職業.2004(22).-27-27
15/18
美國家庭教育的啟示
李盈
當代教育論壇.2004(10).-47-48
16/18
「教學玩具」成為美國家庭教育新寵
楊秋艷
家教指南.2003(5).-22-23
17/18
把孩子培養成現實生活中的獲勝者——推薦《家庭教育在美國》
章一
少年兒童研究.2003(5).-52-55
18/18
縱觀美國的家庭教育
吳志遠 邵榮
新疆教育.2002(5).-37-37
1/17
中美家庭教育比較分析及對策研究
李子銀
當代教育論壇.2007(6).-138-139
2/17
不同文化傳統下中美家庭教育中的評價比較
唐梅
世界教育信息.2007(4).-49-51
3/17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較與啟示
李亞 周俠
科教文匯.2007(02X).-10-10
4/17
淺談中美家庭教育的差異
高維亮 王麗艷
科學時代.2006(11).-184-186
5/17
從文化視角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異
栗新
民族論壇.2006(12).-38-40
6/17
中美家庭教育,方式大不同
劉艷
家庭教育.2006(11X).-52-53
7/17
中美兩國家庭教育的比較
李道順
世界教育信息.2006(8).-20-21
8/17
中美家庭教育的文化相似性研究
王毓
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06(1).-77-80
9/17
論中美家庭教育的差異
曾芝蘭
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1).-162-163
10/17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異比較
王曉虹
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23(1).-59-60
11/17
中美家庭教育之比較
陳向黨
教育情報參考.2005(5).-18-19
12/17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較
趙燕
北京教育.2005(5).-62-63
13/17
中美家庭教育之比較
陳向黨
中小學校長.2005(3).-48-49
14/17
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較
黃河清
中國家庭教育.2004(1).-78-78
15/17
中美家庭教育比較

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1).-28-28
16/17
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較
黃河清
外國中小學教育.2003(11).-10-15
17/17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較與啟示
孫瓊如
教書育人:普教版.2002(14).-2-5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