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好新課程經濟史
① 如何上好新課程的幾點看法
《課程標准》的改革即將走進千千萬萬師生的真實生活。為了完成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讓自己不被歷史的潮流所淘汰,我們這些基礎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老年教師,必須轉變陳舊的教育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就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永做「新時代」的 教師。
通過深入學習新課程的有關理論之後,筆者感悟最深的一點就是:教師的角色的轉變是很重要的。下面淺談幾點看法。
一、新課程要求教師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幾千年來,教師只是傳道授業者,傳統教育認為教師就是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因而以前大家都說:「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學高為師」,但現在這些觀念都受到了挑戰!有的「學富五車」的老師教出來的學生就是比不上文憑不如自己的老師;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走出校門卻比不上「差生」。這是因為現代科學知識量多而且發展快,教師要想在短短幾年的學校教育中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是不可能的;況且現在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多樣化了,所以我們現代教師不能再把知識的傳授作為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激發者、輔導者、合作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應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上,做到「授之以漁」。這就是要求我們教師要指導學生懂得如何去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學會如何根據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信息的方法。
二、新課程要求教師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過去教師們認為自己的任務只是教書育人,把書本上的知識教給學生,規范好學生的行為,就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就是一名好老師,學生考試成績好,行為規范好,就是好學生。教育科研被認為是「教育專家」的事情,不主動參與,不願參與,甚至不想參與,造成教育與研究的脫節,這些都是片面的錯誤做法。今天看來,那種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老是「重復昨天的故事」,憑自己固有的經驗辦事,雖然工作起來「輕松無憂」,但缺乏一定的理論指導,卻完全是「事倍功半」,等著「專家們」把研究成果送上門來,簡單機械地照搬運用確實是不行了。站在教育第一線的基礎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們中、老年教師更應該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進行「行動研究」,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與教育科研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由「教書匠」成為「教育家」。
三、新課程要求教師成為教育教學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傳統教學中,教學與課程是彼此分離的。教師就是按教科書、教學參考書、考試試卷和標准答案去教,離開了教科書,不知道教什麼;離開了參考,不知怎麼樣上課;離開了練習冊和習題,不知怎樣去檢測學生。教學與課程的分離,使教師缺乏自主與創新。但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多樣化課程理念,例如:思想政治這門功課吧!內容枯燥。篇幅短,學生不喜愛。導入束手無策,分析無步驟等等。我們就應該進行開放教學,如讓學生扮演小品、聽音樂談啟示、還可以採用對聯、精彩片斷、組織生動材料等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展學生的知識面。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新課程中發揮主體性作用,既是課程實施的執行者,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四、新課程要求教師要更新觀念、與時俱進
面對這些新的教育理念,我們教師不能再保守,不能再等待觀望,而應努力做到:
1、不斷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保持教育教學的 「新」
學習、培訓的時間,雖然短暫,但在教育教學方面,使我更深刻懂得了教育教學中分析學生發展方向的重要性,不能簡單地憑主觀願望去分析處理問題;教育科研方面,初步懂得了教育科研方法和操作步驟;懂得了信息技術的重要作用和必要性,增強了學習信息技術的緊迫感;深刻領悟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內容;為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打開了一扇門,並作了初步嘗試,加深了對新時期育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為今後教育教學工作提高了能力;更清楚地懂得了現代課堂教學的要求和做法。所有這些,對自己的啟發很大,為今後不斷地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打好基礎。
2、積極參與教育科研,成為教育科研型的「新」教師
過去那種不敢參加、不願參加、不想參加教育科研的思想應該拋棄了,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更應該不斷學習教育科研理論,積極參加教育科研,成為教育科研型的「新教師」。
3、深入鑽研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結合學校實際、學生實際,努力參加開發校本課程,成為新課程的「排頭兵」。
4、力爭成為社區型與開放型的「新教師」
過去由於「安全」等因素,教育教學局限於校園內,教師們不敢過多帶領學生參與社區活動,在今後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我想、學校的教學條件也要跟上,符合新課程教學的要求。我們教師應多參加教研活動,走出去,請進來,讓教師與學生在社區活動、實踐活動中都得到鍛煉與發展。
五、關於今後發展方向的建議 (主要針對學校和教科研部門而言:理論指導應結合教學實際,對教材把握、教學方式、方法的應用、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分層次的加以指導和培訓;本人認為培訓方式應靈活多樣,針對不同的實際情況開展不同形式的培訓。)
1、注重專業引導與專題實驗的實效性
提供需要針對性的結合教材的理念指導,如怎樣寫「教學案例」新課程的「教學方案設計」等專題培訓。提供新課程課堂結構框架的幾種模式。提供最新的教育改革、課程改革方面的信息。出一份內參,內容由每一所學校分別承辦,介紹各個學校的好的教學方法,優秀教案、教學反思等,這種做法有助於全區教學的突破,打破各校保守、保密、故步自封的局面。給教師提供新「課程標准」更多的參考資料和教材相相聯的教具或輔助性用品。希望每隔一段時間,要與教師座談,了解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和問題,並及時給予解答指導。希望教研室能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研究活動,主要以解決具體問題為主。例如:多提供觀摩課、展示課、錄像課,介紹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介紹小組合作學習的幾種有效途徑,批改作業、課改與評價等幾種形式。
2、師資培訓方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課上與課下相結合)。
教師需要定期、有效、周期性地培訓、學習和研討。如把多數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統一起來,大家坐下來好好研究,討論幾種解決的辦法。希望學校能請有經驗的老師和專家經常傳授經驗或能專門指導幾節課。希望教學權威人士多親臨教學第一線指導教學實踐,使教學改革穩步、踏實地進行。希望學校加強教研功能,互相交流,共同研究。希望看到一些實實在在的、層次清楚的、個性鮮明的優質課,而不是表演性質的課,這樣,大家才能從中學到東西,得到啟發。
3、良好教學環境的建設與教學設施的投入
教研室要提供所有學科與新課程教材配套的教輔材料,如:教學設計、具體的活動指導書(如一本活動集錦)、課改經驗、案例、課堂實錄資料、活動方法、掛圖、圖片、投影片、錄像帶、模型、課件等等,要求這些材料與教材同步或提前提供。希望教研室學校提供進行課改實驗的技術、輔助設備,每個教室都應配備專用多媒體數學設備,特別是實物投影儀。希望學校對教師工作量大的問題給予考慮,以便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研究教學。希望主管部門能給學校適當的教科研經費,解決教科研的實際性問題,滿足教科研工作正常進行。
4、考試評價方面要結合實際並做到統籌安排
希望提供全新的、符合課改要求的各科考試題、考查題,切實減輕學生的負擔。教研室在確定了自己的評價方式和方法之後,要檢查和指導各個學校的貫徹執行情況,以免他們換湯不換葯,從而保證課改精神落實到位。
總之、教師不僅僅是年齡問題,更重要是在於觀念的更新,教法的創新。由於觀念陳舊教法傳統,即使你有三寸石爛之舌,橫眉瞪眼,課堂控制能力如何強,你上的課也是不受學生歡迎的,最終也會被課程改革的潮流所淘汰。雖然經驗不足,理論不豐富,但喜歡學習,勇於進取,作為教師一定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保持活力,永遠做「新的教師」。
② 經濟管理學,應該怎麼開始自學
1、對自學經濟管理專業要有堅定的決心和信心。
每個自學經濟管理專業的同志目的不一,動機各異,這不能強求一致。但是所有的各種動機都只有激發出強烈的求知慾望,才有可能拿出發奮精神。由於自學本身是一件艱苦的勞動,所以培養刻苦自學的習慣並非易事。特別是對那些已經就業的人來說,需要承擔工作和學習的雙重任務,需要付出更大精力,做出更多的犧牲。所以我認為自學經管專業不僅是實現個人理想和目標的途徑之一,而且在某種程度上說,它也是自己人生價值的重要體現。只有有了這樣的思想認識,才能把學習經濟學當成人生的一件快樂和幸福之事來對待。堅持自學經管專業不僅要有堅定的決心,而且還要有一定要成功的信心,自學者首先應是自信者,否則極易半途而廢。人們對枯燥復雜的經濟學的興趣是逐漸培養起來,當你初步入門後,就會發現其中的智慧和無窮的樂趣,你就越易成功。所以朋友們千萬不要為自學初期的困難所折服。
2、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選擇經濟管理專業的自學課程。某些自學者急於成功,往往不顧該專業課程的循環漸近性搶先學習某些專業課程,結果事與願違,反而被困難壓倒,或學倒了胃口。自學課程的選擇,也不能從個人的某種好奇和興趣出發,而是要依據一定的規律,否則自學就帶有盲目性。盲目自學的危害極大,它往往把自學者引入歧途,最終使自己喪失信心。我在下文中將試圖就這個問題給自學者提一點參考意見。
3、自學經管專業有關課程的進度必須服從該課程的學習質量。要掌握一門過去一點兒也不熟悉的課程,一開始必然會遇到很多困難,會覺得學習進度很慢,甚至埋怨自己太笨,想打退鼓。這是最需要提醒朋友們的一點。實際上,這是符合規律的現象,如果開始一門新課程的學習,你覺得一點困難也沒有,這才是違反規律的怪事呢。掌握知識是一個理解、重復的過程,重復的次數不達到一定的程度,往往不能記牢,所學東西似懂非懂也會很快忘掉。因此初學經濟學時,必須強行地記憶和理解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原理,當經濟學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各種概念、方法、原理就會融匯貫通,相互促進,學習速度就會以指數的形式加快。
4、自學過程中要盡量創造條件接受老師的指導。由於老師所掌握知識的專業性和系統性較強,傳授知識一般也是規范化的,所以求助於老師不僅可以節省時間,而且也可以開闊自學者的思路。在自學中,有些自學者本身幾天也想不通的問題,而老師往往在幾分鍾內就能解決。因此,虛心向老師請教,以不恥下問的精神向同行人請教,應是自學者引以為驕傲的優良品德和學風。
二、自學經管專業必須注意課程選擇上的循環漸進性 任何一門知識的獲得,都是由淺入深,從低到高的過程。所以自學時一定要把握住知識的階段性和系統性。比如還沒有學完初級階段的基本課程和內容,不要急於進入中高級階段的內容;沒有學完基礎課,不要急於進入專業課的學習,因為每一個專業和每一門課程都具有嚴密的系統性,基礎知識階段的系統性則更為嚴密。一般看來自學者忽視基礎知識的傾向比較嚴重,這是值得注意的。不講知識階段性和系統性的人,在歸納和分析問題時,往往分不清主次和輕重緩急,甚至分不清是非。因為他的知識總是雜亂無章不成體系,從而造成思維秩序的混亂。 我省經管專業專科段目前共開設12門課程,這些課程性質各異,各有特點,難易程度也不同。這些
課程按其性質可以分為兩部分:
1.公共基礎課。主要有:哲學、政治經濟學、應用文寫作、高等數學。其中比較難以自學的課程主要是高等數學,學習該課程時最好是參加一些輔導班,聽教師講講,多做一些習題練習練習,效果較好。另外,政治經濟學因內容較多,覆蓋面大,抽象度較高,學生往往反映抓不住重點,所以要費點功夫。特別是應結合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實踐,結合理論學習,對實際問題作一些思考,這樣可以把理論學活。另一方面,高等數學和政治經濟學也是經濟管理專業重要的基礎課,學好這兩門課對於學好後續課程有極其重要的基礎性作用。例如,高等數學中的導數概念,就是經濟學中的邊際概念,經濟學中的彈性概念,就是建立在偏導數基礎上的。還有諸如投入產出模型,需要用到線性代數的知識,一般的經濟預測,則要大量地運用到數理統計的知識。會計學、財政學、貨幣銀行學等內容,則要用到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
2.專業基礎課。主要是指基礎會計學、社會經濟統計學原理、西方經濟學概論、管理學原理四門課。這些課既是學習其他專業課的基礎,本身又是極其重要的專業理論知識。一般來說,對接觸過一些社會經濟實踐的考生而言,這些課程的內容對其不會有相當的陌生感;但對那些剛剛踏入社會的中學生來說,則會因感性認識不足而發生暫時的理性認識上的困難。這說明經濟管理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有把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才能學深學透。在這四門專業基礎課中,社會經濟系統計學原理需要有較好的數學基礎,否則一學到抽樣調查、回歸分析等內容時,便會「摸瞎」,因此最好是在考完高等數學後再學這門課
③ 如何學好微觀經濟學如何
建議你先自己將整本書瀏覽一下,知道各章聯系,然後每章在課前自學,完成後回面的題目。你還可以答去買一本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來做輔助,因為那本很多實例,通俗易懂。我覺得學好微經關鍵在於把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多發現身邊的經濟學,這樣學得會更深刻
第一張緒論。
第二章到第三章,簡單的介紹供給和需求的關系,重點是「需求定理,消費者剩餘,兩種研究需求的方法:無差異曲線和基數論。」解決的是消費者的問題
第四章到第六章,生產論,這一部分的研究方發,應該比對第一部分「消費者論」進行學習。
第七章到第十章,是講得四種市場,最重要的是完全競爭市場。這部分最重要,也是難懂的部分。
學好這門課並不難,認真聽講,認真看書,做題就可領會。
推薦「尹伯成——西方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習題。很好,很全面的幫助你學習課本,然後進行練習和深入
計算部分和簡答分析部分才是重點,當然基礎要打牢還是要吃透每一個知識點
④ 如何學好經濟學
要看你學習的是什麼經濟系的什麼專業了,學好經濟和學好經濟學是非常不一樣的:前者務實,而後者務虛!因為經濟學歸根結底一門哲學,本質上人們對周圍經濟現象形成規律的探討和總結,你真正學起來會接觸到一些比學量子力學和宇宙論中可能認識到的更加玄乎的概念,因為它們看不到也摸不著,比如均衡,效率,邊際,效用等等,他們遍布了幾乎每一個經濟學的分支,使得整個經濟學殿堂猶如雲間城堡,真正掌握它們且能熟練使用需要很高的功力,我一會兒來談。 如果只是學的應用經濟學科,如金融學,國際貿易,國際金融,世界經濟等等,那就只用學好所謂的經濟就可以了:首先是要不斷地積累對經濟運作規則的認識,這些規則大多都是人們為了維持經濟系統的運轉而規定的,所以要實際容易理解得多,其次是要掌握在既定市場運作規則下的數理規律,因為只有用數學公式描述出的表達才最沒有歧義,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學習應用經濟學科的學生有一定的數學功底;三是要熟練掌握這套規則下的各種術語,每個學科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概念堆積的產物,經濟學科更是如此,這就要求學生對現實經濟中的各種名詞熟練掌握,做到信口攆來,否則怎麼體現你專業?當然中文英文都要行。 如果你學習的是所謂的理論經濟學而並非面向市場服務的應用經濟學,那可能就要有點難度了,不僅需要天份還需要耐心和鍥而不舍的精神,我大致說說學習中要注意的問題 第一,相信自己。要堅持只有自己能說服自己。自己想通了的,可以信;自己想不通的或者還沒有想通的,盡可以存疑,經濟學學習中直覺是最重要的。第二,要學會問問題。問題要達、要淺、要重要,要有不同答案的可能性。第三,要與高人過招;沒有條件,也要看高人過招。第四,要依對象而選擇學習方法。對象不同,學習的方法是不應該一樣的。語言、文學、藝術的學習是不同於科學的學習的。學科學需要理解。學數學、學物理、學化學,那是需要理解的。不理解這一步,就不能理解下一步。不理解,生生地背下來是沒有用的,也是不可能生生地背下來的。經濟學是科學,所以也必須一點一滴把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學好,因為只有這樣,學習經濟學才是輕松愉快的
⑤ 如何學好歷史的10種方法
1、歷史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⑥ 怎樣學好經濟學
經濟學比數學還數學?
把經濟學神秘化.
2,經濟學是騙人的東西?
把經濟學庸俗化了.
請看我的回答:
1,
經濟學不是經濟管理學。經濟管理學只是經濟學分支學科。
2,實幹家與經濟學家都是不可缺少的社會成員。
相比而言經濟學家難度要大些了。簡單舉例:在路邊練個攤兒也可以成為實幹家,而經濟學家首先要嚴謹治學。可能一輩子也出不了驚世駭俗的成果來,但他們絕大多數人是甘當人梯,或者至少證明某路不通,他們是了不起的普通人。我們不能因為國內的某些家而鄙視一群人。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思就算了不起的一個。
在1958年出版的《富裕社會》(the
affluent
society)一書中,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一個多星期前辭世,享年97歲)將美國窮人所遭受的公共污穢(public
squalor),與他們那個新興消費社會其他人新近享有的富足進行了對比。他寫道:「開著桃木內飾、配備空調、動力轉向和剎車功能的汽車出遊的家庭,穿過了坑坑窪窪、垃圾遍地的城市。」今天我們中國這樣的所謂新經濟舊醜陋現象不也然存在?
3,公司更不能代替經濟研究。耶魯大學校長前些時候這樣說:企業管理有些類軍事化,而大學和研究機構更多需要說服和思考甚至是無拘無束的想像。
4,怎樣學習經濟學?
首先看看什麼是經濟學?
這個問題有很多版本,但歸結起來只有一句話:
所謂經濟,就是購買成本和出售價格的關系。沒辦法,就這么多!
經濟學研究的目的是什麼?
經濟學就是研究如何有效率地用最小的購買成本獲得最大的出售價格。
當前的諾貝爾獲獎經濟學家都通過創建某種數學模型來闡釋獲利本質。
不要提到數學就異樣的感覺:可以先拋開不管,直到有一天你發現了某種價值交換的訣竅,就如同發現了樹上的果子,相信自己一定會找到那個數學的梯子。前提是那個果子是否足以具備想像力和吸引力。
請看經濟學和分支學科:
如果要研究純粹的經濟學那就先學哲學或具備哲學思考能力。
分支學科:
西方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
經濟學原理
技術經濟學
產業經濟學
計量經濟學
區域經濟學
發展經濟學
管理經濟學
魔鬼經濟學
生活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
制度經濟學
信息經濟學
政府經濟學
國際經濟學
計量經濟學
數量經濟學
勞動經濟學
經濟管理學
旅遊經濟學
工程經濟學
生態經濟學
經濟學分析
教育經濟學
公共經濟學
葯物經濟學
新制度經濟學
環境經濟學
房地產經濟學
市場經濟學
城市經濟學
諾貝爾經濟學獎
投資經濟學
發展經濟學
世界經濟學
法律經濟學
工業技術經濟學
經濟學基礎
古典經濟學
福利經濟學
應用經濟學
消費經濟學
經濟社會學
國際經濟學
網路經濟學
國民經濟學
有點眼花了,千萬不要忘記經濟學的研究根本:
經濟學就是研究如何有效率地用最小的購買成本獲得最大的出售價格。說不定哪天你也能創造個經濟學分支。如果再建立個數學模型什麼的,就可以與經濟學巨擘並駕齊驅!努力啊!當代中國青年。
參考文章可以幫助你了解經濟界的人們都在干什麼?你肯定會發現自己的目標。
中國經濟學通向諾貝爾獎之路
⑦ 如何做好高中歷史人民版必修二經濟史內的學習
經濟史的教學,教師要更多的聯系現實生活事例,挖掘素材,聯系政治地理學科知識,聯系歷史政治史知識,結合影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提升學生綜合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從而更好的完成歷史教學任務。
⑧ 中國古代經濟史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新教材出現了新問題,教材的編寫仍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目前孝感市正在使用的嶽麓版《歷史》教材存在著許多優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們也應看到目前教材也存在著明顯的局限與不足。
第一:新教材作為一門分科課程注重了知識的相對獨立性和邏輯結構,注重了教學的認知功能和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概括地講,分科課程組織的邏輯起點是知識,新教材刪減了一些難懂的內容,融合了一些新的時代信息,使學生需要掌握的死知識點大大減少,但是總體上看來知識整合的力度不大,主要是對於歷史知識的內部結構進行了重組和改造,缺少了知識的普遍聯系性和綜合性。如新教材刪除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種社會形態的敘述,確實降低了教學的難度,但是忽略了歷史知識的連貫性和系統性。
第二:新教材的編寫雖然避免了「繁、難、偏、舊」的問題,但是由於教材時間跨度大,包含了整個中國古代史、近代史和現代史;世界古代史、近代史和現代史。知識面面俱到,所以在一些問題上出現了過於簡單的現象,使學生接受的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學習的深度也不夠。如時間線索不明、教材跳躍性太大等。另外教材的插圖也過於平淡,不利於激發學生興趣。
第三:課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然而從嶽麓版初中《歷史》教材編寫及教學實踐來看,這一目的非但不能達到,相反還增加了教師和學生的教學難度。就教材內容而言,本套教材的某些內容適合大城市等各方面比較發達的地區,而不適合中、小城市與廣大農村。理由之一,教輔資料缺乏,與嶽麓版教科書配套的教師用參考資料、教學掛圖、圖片、光碟、軟體等在當地無處購買。理由之二,新教材課後練習題的編寫有「重能力輕知識」的傾向。重知識輕能力這種傳統的教學觀為大家所針砭,但新教材課後練習編寫的「重能力輕知識」傾向是否可取,我看是值得商榷的。且不說其輕知識的表現,我們先談談其課後練習的能力要求以及是否可行,每課後的練習題通常包括三個部分,即「溫故知新」(或「知識鞏固」)、「暢想天地」、和「自己動手」(即「活動建議」)。這里第三部分的「自己動手」(即「活動建議」),如:七上第18課「自己動手」是:拜訪中醫,了解張張仲景和華陀的醫學成就哪些還在應用;八上第11課「自己動手」是:觀看《開天闢地》等影片,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情況;九上教材要求組織學生看有關拿破崙和「一戰」的影視作品,開展討論評價;九下第1課「自己動手」是:查找資料,了解有關俄國十月革命的影視、文學作品;九下第11課「自己動手」是:搜集戰後初期至當代日本城市面貌變化的歷史圖片,辦一期專刊。等等,這些出發點固然是好的,但試問誰能給學生活動時間、資源、資金、安全等的保證呢!顯然這類探究實踐活動缺乏操作可行性。理由之三,目前市場上,符合課改精神、編寫質量較高的學生配套的閱讀材料和練習材料並不多,而且有些資料題目較為老套,有些與教材不配套,這就給學生的學習、復習帶來了困難,甚至反而會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因此,「面向全體」也就成了一句空話,「以人為本」也就失去了意義。
第四:由於以上原因,新教材加大了教師的備課與授課難度。新課程標准歷史每個單元都圍繞著一個具體的話題展開,但畢竟課文里具體的可操作的內容較少,教師在備課時需要自己精心設計方能授課,而教師手頭又沒有現成的資料或教學輔導材料可以利用,而且很多話題較新,教師處理起來確實有一定的難度,這一切大大增加了教師的備課難度。再加上每個單元相對獨立,不像以往那樣知識成體系,許多教師一時還不能完全適應。更何況,我們現在每人教四個班,每班七、八十人,每周二十多節課,除了上課,其餘的時間光是備課都不夠用,還要批改做業、聽課、參加教研活動,應付各種名目繁多的檢查等等,我們只得經常將工作帶回家做,不但做到了「以校為家」,甚至做到了「以家為校」。這並非都是因為教師的思想境界高,而是更多地透出許多教師的無奈。
總之,新教材的編排不盡人意,仍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二、評價體系依然陳舊落後,教師在新課改中缺乏積極性、創造性與主動性
新課程標准所提倡的評價理念理順了教學與評價(考試)的關系,使評價的內涵得到極大擴展,評價不等於考試,考試只是評價的手段之一。但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學校對教師教學水平的評價,都以其所教班級的考試成績作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標准。其中的原因之一就在於這樣的評價體系最易操作,簡單明了。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由於學校評價教師只看學生筆頭考試的成績,只重視考試結果,甚至把這作為教師評先(進)樹優(秀)的最主要的衡量標准,教師也就只有想盡一切辦法提高學生的筆頭考試成績(而並非其綜合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想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也就難上加難。於是歷史教師就越來越不會講故事了。因為他的職業生存不允許他去講故事,他要在優勝劣汰中保住飯碗,他要完成雜七雜八的教學任務,所以他不會講故事
⑨ 我要怎麼學習經濟學呢
我是經濟學專業的,今年已經畢業了。
專業是測控技術與儀器,但是我還想學經濟學專業,並且想要拿下經濟學學士學位,
====================================
這么說的話,你得去輔修一個經濟學的第二學位。如果是這樣很容易的,經濟學入門不難,再加上是第二專業,要取得學位很容易,跟你考研沖突不大。
暑期里我看過了幾本經濟學的書籍,本身對經濟是很感興趣的,請大蝦們給我支支招吧!
=========================================
你暑假看的是什麼書?經濟學教科書還是經濟學科普類的書,它們是有差別的。
可以講下經濟學專業包括哪些專業課程,需要買什麼書,可以談談你學經濟學的心得,學習方法,更可以說說你對我跨專業學習這一行為的不同看法
==========================================
我們學校本科開設的課程如下,你參考一下吧:
《西方經濟學》(包括宏觀和微觀)
《政治經濟學》(關於政治經濟學有很多爭論了,看你自己對它感不感興趣)、《經濟學說史》(經濟學的發展以及各種學說流派,這本書必看)
《計量經濟學》(有難度,我們專業的人比較頭疼的科目,掛了十幾個。當然對數學好同學的除外)
《產業經濟學》(介於宏觀與微觀之間所謂的中觀經濟學)
《貨幣銀行學》
《國際金融》
《證券投資分析》
《國際貿易》
《會計學基礎》
《市場營銷學》
《經濟法概論》
《統計學原理》
《管理學基礎》
《保險學》
《企業兼並與收購》
《企業戰略發展》
==================================
大概就是這些了,你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就可以了。如果是對金融感興趣就多看看貨銀和國金,對純粹的經濟學感興趣就看西經。參考書的話我建議你盡量看國外的,比如西經看薩繆爾森的。
我在學習經濟學的時候就跟著老師在課堂上學,考試之前看一下重點知識,背誦一下,其實本科經濟學是學不到多少經濟學本身的知識的。從我們開設的課程就可以看出來,似乎有關財經類的科目我們都有學,但是學得不專。說得好聽一點就是學到了一種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不過不同的人的這種思維方式有很大差別的。
不過這也沒什麼,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在某方面專研。閱讀相關的報紙雜志,查閱論文(這很關鍵,局限於教科書完全不行,就某個現象要多看多了解多跟人討論)。經濟學本來是一門社會學科,可以增強你對社會現象的理解(經濟學是社會科學之父還是之母我忘了,呵呵)。有助於你在其他領域擁有經濟學思維,比如歷史、政治、心理等等。跨專業學習經濟學非常好,甚至我認為經濟學本科階段就應該跨專業來學習。
就這些了。多說一句,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很難找到對口的工作。
⑩ 如何自學《經濟學原
不是說按這個順序學,不然數學都學完了還沒碰微經。至於順序的話,我覺得是「(蔣中一)--Varian--Barro--Wooldridge」這個順序下去,數學需要的時候再補。比如開始學計量了,去學下概率論和統計。需要學高級的計量了,去學下測度論。另,這個不是寫給打算了解入門下經濟學的同學的,是寫給打算「系統地學習本科生或者研究生那樣專業學習」的,當然研究生主要是靠paper。如果了解下經濟學,那曼昆是很好的,但系統地學慣用曼昆就比較浪費時間了,因為高級的教材基本都是self-contained,只要用中級墊下腳就夠得到了,就沒必要讀曼昆了。(如果有公開版權的我會貼鏈接,不然的話請自行google,大部分都有電子版的吧)
1 數學
關於經濟學要不要數學化大論戰可以看看這個:經濟學數學化的利弊都有什麼?如何看待經濟學不斷數學化的趨勢? - 慧航的回答
1.0
蔣中一Alpha C.Chiang的《數理經濟學的基本方法》(Fundamental Method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1.1 分析
張築生的《數學分析新講》是一本非常平易近人的入門書、我旦的陳紀修的《數學分析》也還不錯,主要我蠻喜歡陳紀修老師的,就帶點私貨。當然,能讀英文的可以讀下Terence Tao(陶哲軒)的Analysis。如果能比較抽象地想問題的話,可能去看看Walter Rudin 的淑芬原理。這本書很多證明很巧妙(Left as Homework,2333)。如果已經學過簡單的微積分或者淑芬,可以看看辛欽的《數學分析八講》,只是中譯本印刷錯誤太多,俄語我又不會。
公開課可以看看台大的高等微積分,雖然第一課故弄玄虛,但很多東西還是很有見地的。高等微積分 - 台大開放式課程 (NTU OpenCourseWare)
實分析我上課用的是周性偉的《實變函數》這本的證明非常的簡略,國內可能周民強、夏道行那本用的比較多吧,夏道行口碑比較好。英語的教材挺多的,比如Royden, Rudin, Stein, Folland, etc. 但是我這塊學的不咋地就不評價了。台灣的國立交大有個很不錯的實變的視頻。雖然是碩士生課程,但是還蠻容易懂得。國立交通大學開放式課程(OpenCourseWare, OCW)
(復分析好像經濟學里沒啥用,但是我想安利下,因為他很好玩並且優美,可以看看是Tristan Heedham的復分析。)
泛函什麼的,Kreyszig的那本應該Introctory Functional Analysis with application應該是最容易讀的了吧。我打算。。。下學期選這門課。。。
1.2 線性代數
MIT的線性代數公開課據說非常贊,我沒看過,但認識的人看過都說好。畢竟是Gilbert Strang來上的。 Video Lectures
Axler的Linear Algebra done Right.這本書的翻譯超級狗血,叫《線性代數應該這樣學》,但是是我見過最最最最最合適的入門教材的。他會跟你講清楚線性代數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矩陣到底是幹嘛的,矩陣的乘法為什麼這么定義、矢量空間是什麼鬼東西。而不是一上來告訴你一堆determinant、逆序數、矩陣分割怎麼算,也不是讓你一上來就解線性方程組。讀此書有正三觀的作用。
難一點的可以看Peter Lax的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不是Lay的那本同名書,他們作者名字和書名都很像,Lay那本太關注計算了,很費時間)。這本書很虐的,讀之前最好沐浴凈身、請神辟邪(。・`ω´・)。
抽代一般是用不著的,不過可能在看拓撲、實分析等內容時需要了解一點群的內容,一本很容易的教材是張禾瑞的《近世代數基礎》,Artin的《代數》應該是標准教程。
1.3 概率和統計
簡單地可以看鍾開萊《初等概率論》,國內的陳希孺那本口碑不錯,難點的(其實是很難)可以看Durrettd的Probability: Theory and example, 鍾開萊《概率論教程》,Jun Shao的Mathematical Statistics,需要一點測度論知識。
然後,有為武大IAS的同學提出一定要隨機過程。我自己就看過Sheldon Ross的Introction to Probability Models。是基於概率的隨機過程,不需要測度論知識。已經上過概率論可以跳過前三章。例子和習題非常多==、(而且例子都要比正文難)中文翻譯蠻糟糕的,英文版的好懂一點。
那位童鞋的推薦是張景波,張肖的《應用隨機過程》,第一章預備知識里寫著我們需要復習下關於概率測度的積分==、我就沒看下去,寫得挺數學的。以武大IAS的品質應該是好書。
1.4 拓撲
我目前沒有讀起來特別順的拓撲書。。。大概是拓撲本來就很奇怪。。。
比較詳細的是Munkres的topology. 不過這本書讀起來很慢,因為非常非常細碎,會讓人失去耐心。沒耐心的同學不妨看看Armstrong的Basic Topology,進度快一點。 Janich的Topology雖然是給本科生寫的,但我覺得這個書應該是學完一遍拓撲後再看,不能用這本學拓撲。國內尤承業的好像比較常用吧。
1.5 軟體
一般的數學運算,比如求個逆矩陣、對角化、積分,這個就夠了
Wolfram|Alpha: Computational Knowledge Engine
計量我推薦用SciPy自己鼓搗,R也很好。而且不要錢。
如果有錢的話Mathematica、maple、matlab、stata、eviews、spss都好用啦。對於各個軟體的好壞,知乎有很多聖戰,可自行瀏覽。我一般是用R。這些收費軟體也有免費替代品,比如Octave、Sage等等。
2 經濟學
2.1 微觀經濟學
簡單的就Varian的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a modern approach。幾乎不用什麼數學。
我們當時老師教微觀的時候是用的自己的lecture notes, 從效用函數講起,過度到multi-periods,再加入uncertainty。接下去就開始討論社會主義(dictatorship)和contract theory之類以及後面的拓展了。整個學期就沒講什麼供求曲線。當時Varian那本書是我們的參考書,但他上課完全沒有講。但我上這么課最大的收獲,不在於學到多少經濟學知識,而是學會在一個給定的環境下,如何把情形抽象化,並用最簡單的數學工具搭建起一個簡單的模型。然後再一步步地擴充模型。其次告訴了你,微觀的核心就是「選擇」這個行為。這個要比你在讀曼昆的書,死記硬背下那些什麼十大原理要有用的多。
另,我們當時其他老師的微經教材主要是平狄克的。我不喜歡那本書,現實的例子太多。數據、圖表太多。(而且啰嗦)在入門時候用這些,我認為是不好的,雖然他能讓你把經濟理論和現實聯系在一起,但很容易讓你犯一些邏輯錯誤,特別是用圖表來呈現數據,得出的結論很可能是誤導性的。(經典例子,警察越多小偷越多,要降低犯罪率應該裁掉警察。)不然幹嘛要用發明計量這個東西出來啊摔。
中文的話平新喬有本《微觀經濟學十八講》還不錯,簡潔清楚。
高級一點的最經典就是MWG Microeconomic Theory。大網路全書,但是有點舊。不過新理論也主要靠論文而不是教材。(吐槽一句,我現在有一門通識課老師拿這本書來給非經濟專業的同學入門用,因為他導師是作者之一。。。)
此外Rubinstein有個免費的Lecture Notes On Microeconomics , 也很不錯。Rubinstein, A.: Lecture Notes in Microeconomic Theory.
2.2宏觀經濟學
不用讀曼昆的宏觀,真的很糟糕。我當時開始學的哪個老師就是用曼昆的。(我的微經老師當年就吐槽過在上完他的微經在本校就遇不到這么厲害的老師了。)
一般比較好的凱恩斯主義的是Blanchard的宏觀,國內大多數經濟學專業都是學的凱恩斯主義的宏觀。這本書至少把凱恩斯主義的大多數基本模型都講得很清楚。
但我更推薦看Robert Barrro的Macroe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 這本算是新古典的代表教材,好處在於方法上和微觀保持一致。凱恩斯主義的宏觀教材往往會讓人覺得和微觀沒什麼關系,是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的學問。
高級的微觀基本就是Romer和Sargent吧,另外可以參考數學系的人打算了解一下經濟學,看什麼書合適? - 慧航的回答,他給的那些宏觀我都沒看到過。。。。但這個回答里的書基本那都是研究生的教材,我的回答裡面會多一點基礎的教材。
2.3計量經濟學
先搞定統計和概率論。
計量入門一般是Gujarati的Basic Econometrics或者Wooldridge的Introctory Econometrics: A
Modern Approach (一般會寫modern approach的都還不錯的。)
Reced form的可以看看Most Harmless Econometrics(《基本無害的計量經濟學》)。很有趣。。
高級一般是Greene,Wooldridge(panel data那本),Hayashi三位大神。
2.4 博弈論
我室友比較推崇神取道宏(Kandori Michihiro),總是說他是距諾獎最近的。
一般的入門書是Gibbons, A Primer in Game Theory. 作者好像還有一本書Game Theory for Applied Economists,但內容和這個是一樣的。我們上課的是謝識予的經濟博弈論,我覺得寫得很清楚,甚至有點啰嗦了。
進階的書,如果不怕被虐可以看Osborne的A Course in Game Theory.
比較有趣的有本Binmore的Play for Real,內容比較雜,但是引人思考。
另外還有Fernando Vega-Redondo的Economics and the Theory of Games 和 Fudenberg&Tirole也聽說適合進階閱讀。(都么看過。。)(再注一下,後面那本的作者Jean Tirole今年剛拿了諾獎==、)
2.5 金融
先安利下史樹中《金融經濟學》。
【待補】
2.6 優化
Dixit
蔣中一
【待補】
================================
這是原來的開頭。。。。。
1. 不學經濟學理論就來,上來就讀學經濟史的就是耍流氓。因為你根本沒辦法判斷作者給的結論是不是對的,是不是有邏輯錯誤。並且,古代人的行為准則和資本主義世紀以來,有很大不同,古代的經濟現象不一定是符合現帶經濟理論的。比如現代經濟理論要求的個體假設、完全信息假設、理性人假、市場有效性假設(並非所有理論都有這些假設,但基礎的經濟學理論是有這個假設的)設在古代史不完全一致的。而且古代的知識構建範式和現代史不同的,就像管仲也提出了國營經濟(鹽鐵專營)、政府要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等一系列看起來很現代的政策,如果你不知道古代知識體系和現代知識體系範式構建的區別的話,就會覺得凱恩斯主義早就有了。。。
2. 不要讀《資本論》、《通論》、《國富論》,這些經濟著作,在早期政治經濟學(或早期宏觀)中確實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一來,這些書沒有清晰的理論架構(假設、結論、推導)。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當你不清楚一個理論的假設、前提的時候,可能正反的結論都是對的。比如宏觀裡面的匯率問題,變一個假設結論和路徑就全變了。而這些書是經濟思想的萌芽階段的書,他可能是有連貫一致的邏輯的,但在表現上會更混亂。比如《國富論》在論證分工的有效性、金價谷價的波動時候用了很大的篇章,舉了很多數據。(光是單位換算就能煩死你)而用現在經濟理論幾句話就能解釋了。同理,像某位答主給了幾百本漢譯名名著藍皮書,這對專業(政治)經濟學以及現在很多的制度經濟學、法經濟學等學者而言是很有用的,但對於一個沒有經濟學基礎的人來講,這些書很可能會看成「民經」。就像現在學物理學,朗道、費曼的書是經典,也是教材,但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絕不是好的入門教材。為什麼中國的經濟學家大都信奉西方經濟學,馬克思的經濟學真的不實用嗎?這個問題下面也有幾個好的答案。
3. 放棄高鴻業、曼昆。就像譚浩強的C語言教材是一本很經典的教材,但現在基本都被更好的教材取代了。我認為,一本好的教材應該有三個特徵:1)邏輯一致;2)內容自洽(self-contained,即不需要你了解很多其他基礎知識);3)良好、簡潔的論述。像曼昆的宏觀,不同章節之間沒有什麼聯系,一開始學很可能根本不知道為什麼下一張就變成了這個東西。而且沒有IS-LM模型直接跳到AD-AS模型也很令人犯糊塗。
4. 明確你要學的是經濟學還是經濟,後者需要你了解一系列現實,但是前者(大部分)只需要邏輯。後文主要針對前者而言。下面這些內容可能不能幫你了解很多關於經濟的知識,甚至不能讓你了解經濟學的大部分內容。但至少能讓你知道現代的經濟學是一門怎樣的學問。所以只包括了一些最最基本的內容,而不會涉及到金融、貿易、財政、制度經濟學、奧地利學派、會計學、行為經濟學、網路經濟學、神經經濟學(嗯,比如汪丁丁)、股票技術分析等一些列你之後才需要學的東西。【補,這部分我開始覺得這么兩分不太妥當,因為經濟和經濟學不能截然分開,一個比較好的例子是:比如券商的研究員,他們的研究是運用經濟理論來研究現在的經濟現象,比如預測預測某行業的下半年經濟狀況或者央行加息對經濟有啥影響。我把這樣的人視為研究經濟的。研究經濟學的人,比如我的一個老師,他目前研究的課題是動態合約的最優終止條件,這是經濟學里的重要問題,雖然他可能並不了解目前的經濟狀況。】
5 如何學習經濟學?這個問題下面FlyRiderR的回答值得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