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新課程改革的特點
A. 我國傳統課程結構存在哪些問題新課程改革具有哪些特點
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具有科學、合理、有效地與學科課程進行整合的能力伴隨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信息素養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是信息時代每個人的基本生存能力。要想立足於信息社會,每個學生和全體社會公民應重視信息素養的培養的發展,在學校教育以及其他途徑中獲得獨立學習的能力,成為會學習的人。信息技術課程以培養信息素養為目標,既是信息社會的現實要求,也是信息技術課程發展的必然,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本身必須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因此,需要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以下幾方面的能力:1.不斷更新信息技術知識技能。能正確理解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原理;能熟練操作常用信息技術工具;形成信息技術的自學能力和適應信息技術發展的能力,能持續更新自己的信息技術知識技能。2.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教學設計能力。能根據教學、學習和學生發展的需要,評價信息技術的優勢和局限,選用合適的信息技術工具,有效地設計教學和學習活動。3.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教學實施能力。能實施教學設計方案,能運用有關信息技術工具和資源營造有利於學習和學生發展的學習環境;能在不同教學模式和不同教學環節中熟練運用有關的信息技術工具和資源。4.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中的教學評價能力。能在教學設計中、教學前的准備階段、具體教學過程中和教學活動結束後等不同環節,將教學評價與教學過程有機地整合在一起,發揮評價對教學和學習的促進作用。5.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中辯證的價值觀和良好的信息技術工具使用習慣。能結合教學活動幫助學生辯證地認識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日常生活的影響;能理解並遵守與信息活動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引導學生負責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術,並能在教學活動中以身示範;能利用技術資源使全體學生都能公平受益。6.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自我職業發展能力。能夠對自己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的教學活動進行評價反思、總結提高;能夠藉助信息技術與同事、學生、家長、專業人員等進行交流、合作;能利用信息技術來促進自己的職業發展和終身學習。三、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具有反思能力培養教師的反思能力是時代飛速發展的需要,是教改深入發展的需要,是學校和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需要。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是信息技術教師的素質,而信息技術教師素質的提高不僅僅在於理論水平的提高,而且還在於如何將先進的教育理念運用到教育實踐中去。在將教育理念向教育行為進行轉化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很多困惑,只有解決了這些困惑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學水平,反思能力則在幫助信息技術教師解決困惑的過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信息技術教學中最常見的問題,主要有教師在課堂教學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實際接受狀態存在的差距,具體表現為學生「吃不飽」或「吃不了」。因為在班級教學中,在學習能力和學習方式上每個學生都各有差異,所以教師的教學總是只能滿足部分學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因此教師只能最大限度地去緩解這種「吃不飽」或「吃不了」的現象,這就要求信息技術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有意識的檢查,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審視問題的根源並且積極尋找新思想與新策略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通過這樣的反思過程,信息技術教師可以發現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運用信息技術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觀察分析,明確問題所在,並結合一定的經驗或理論探求改進的途徑從而促進教師自身的成長。四、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要有探究意識與解決問題能力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教書匠」式的教師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的需要[2],且信息技術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所感悟、有所啟發、有所體驗,因此要求信息技術教師具備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通過對教學進行反思,進行教學的研究和實驗,以做出更優化、更利於學生發展的教學安排,以便較好地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落實和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在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首先,信息技術教師要注重深入思考運用教學媒體和資源的使用策略,在教學設計每一個環節上,通過進行學習者特徵分析教學內容分析,重點思考如何運用媒體和資源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維。在Intel未來教育培訓中,對媒體和資源使用策略提出「基本問題—主要問題」的設計思路,值得廣大教師借鑒。其次,按照建構主義教學
B. 新課程改革的特點
(1)課程目標的創新,每門學科的目標至少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2)課程結構的創新,強調課程的均衡性、綜合性、選擇性。(3)課程標准的創新,用課程標准取代過去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4)教學的創新,強調教學與課程的整合,注重科學探究的教學,提倡交流與合作的學習,關注體驗性教學,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5)課程評價的創新,提出了發展性的評價觀,側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教師的成長。(6)課程管理的創新,強調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
C. 新課程改革的優點
1、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6、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3)簡述新課程改革的特點擴展閱讀
改革原因
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和既往的七次課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對於促進中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承認,目前中國基礎教育的現狀同時代發展的要求和肩負的歷史重任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反差。中國基礎教育課程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原因如下。
1、固有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所產生的危害影響至深,這與時代對人的要求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2、傳統的應試教育勢力強大,素質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實。
課程結構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難以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新內容,脫離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學生死記硬背、題海訓練的狀況普遍存在;課程評價過於強調學業成績和甄別、選拔的功能;課程管理強調統一,致使課程難以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
這些問題的存在,以及它們對實施素質教育的制約及產生的不良影響,都足以說明推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針對性。
D.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有什麼特點
讓學生充分參與,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就拿我們區的高效課堂來講,我們主要就是上述的幾點,一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旁邊適當點撥。
E. 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特徵是:
1、關注學生發展: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要體現促進學生發展這一基本理念。這一理念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上,即要按照課程標准、教學內容的科學體系進行有序教學,完成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發展性目標的形成。
其次,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研究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體現學生主體,鼓勵學生探究,高效實現目標。
2、強調教師成長:
依據新課程評價目標的要求,課堂教學評價要沿著促進教師成長的方向發展。其重點不在於鑒定教師的課堂教學結果,而是診斷教師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制定教師的個人發展目標,滿足教師的個人發展需求。
3、重視以學定教:
新課程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就必須對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進行改革,體現以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教」的「以學論教」的評價思想,強調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狀態為參照來評價課堂教學質量。
提倡「以學論教」,主要從學生的情緒狀態、注意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生成狀態六個方面評價。
(5)簡述新課程改革的特點擴展閱讀:
新課程認為,學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驅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內在價值的獨特存在,學生即目的。每一個學生既是具有獨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關系中的存在。
學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學生是「文化遺產中的人」;學生是「生活世界的人」「關系中的人」;學生是「時代中的人」;學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F. 新課程結構的主要內容與特徵
新課程結構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
2)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開設技術類課程,積極試行學分制管理。
3)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
4)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深化「農科教相結合」和「三教統籌」等項改革,試行通過「綠色證書」教育及其他技術培訓獲得雙證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學也要逐步開設職業技術課程。
(一)新課程結構特點
第一,提出了課程的「綜合性」。 首先,課程結構 「綜合性」的目的是,打破長期以來的學科本位,這既是歷史長期積淀的結果,又是當代世界發展對教育改革的客觀要求。第二,提出了課程的「選擇性」。課程結構的選擇性是針對我國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和不同學生的差異而提出的。第三,提出了課程的「均衡性」。課程結構的「均衡性」是依據全面發展的理論和素質教育的思想而提出的,即我國要培養的是德智體全面、和諧、均衡發展的「完整」的人。課程結構「均衡性」的內涵主要從三個層面上體現出來:(1)對學習領域的規劃和設計,或者對學科與活動的規劃和設計必須全面、均衡;(2)對各學習領域,或者學科與活動的課時安排必須均衡;(3)課程內容的選擇必須均衡
G. 新課改中歷史課程的特點
一. 新舊歷史課本比較特點:
就現行的人民版高一歷史教材而言,與以往的歷史課本相比較出現版了以下幾個特點權:
第一,改變了以往的課程目標,反對過去只注重知識傳授。新教材強調知識和技能,在課堂學習的同時加入了一些佐證這些結論的史料,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的時候不再是乾巴巴的只記住歷史結論。過去的課本只是明確地告訴學生什麼事情發生在什麼時間,產生了什麼影響;現在則不強調對史實的記憶,而是讓學生結合史實,自己得出結論,或讓學生自己設計學習方案以獲取歷史知識,從而形成 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
第二,從具體課程內容上看,強調改變過去的教育模式,讓學生更多的學習與生活科技相聯系的「活」的知識。在實施過程中,強調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要學」。從而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於學習,勤於思考。成為學習的主人。
第三,在課程評價方面,以前的評價過於強調考試的選撥功能,現在強調評價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方式既有基礎知識的檢驗,也有基本能力的考查,還有社會實踐的測評。
H. 新課改比傳統特點有那些優點
傳統教育以教學內容的穩定性和單一性為基本出發點,以知識記憶和再現為基本學習目標強調掌握知識的數量和准確性,強調對過去知識的記憶。傳統教育把掌握知識本事作為教學目的,把教學過程理解為知識的積累過程。優點在與知識的記憶和在現。缺點學生應變能力、創新能力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得不到發展和培養
I.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評價改革的特點是什麼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評價改革的特點是
1、根據教材內容,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受到情境的感染;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
3、引導學生在這個情境中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
4、情境教學能夠起到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從而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個體的認知、情感的體驗。
創設好的教學情境具有以下方面的作用:
1、在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情境教學所起的作用很明顯的一點,就是能夠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只要教師所創設的情境生活化、形象化,很容易就把學生的眼光吸引過來。
2、對於教學所創設的情境,在學生產生興趣的同時,學生會對於所學的內容產生了進一步認知的慾望。大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
3、教學中情境的方式多種多樣,特別是問題情境,能夠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4、在情境的教學中,學生不但提高了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豐富了內的情感體驗,這對以後的學習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