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課課程價值
① 哪家的小學科學課程比較有用
科學思維,即形成並運用於科學認識活動、對感性認識材料進行加工處理的方式與途徑的理論體系;是真理在認識的統一過程中,對各種科學的思維方法的有機整合,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科學的思維包括: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
② 小學科學課程的認識和理解
對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的理解:就科學學科而言,如何准確地理解新課程標准的核心,卻是一個嶄新問題。以前的大綱把目標分解為三大塊,即知識、能力與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方面。而通常,教師是首先考慮如何達成知識目標,然後才是在此基礎上兼顧能力和科學精神等內容。這樣,過去的自然課就總會在課的結尾形成一些結論性的知識,最終為評價教師的教與學,評價學生的優與劣作基礎。;新的課程標准在定位目標時,首先強調科學探究。什麼是科學探究呢?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基本的,那就是科學探究首先應該是一種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幾個基本環節,並且在全過程中都強調如科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這樣課程目標就與先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教師如果還是抱著首先要形成一個什麼樣的結論的想法不變,就肯定會與新的要求背道而馳。我以前在上課時,程序井井有條,學生按部就班,最後的結論也無可非議,但就是拿科學探究的尺子來衡量時,漏洞百出。因為學生學習了這一節課,可能對什麼是科學探究,怎樣去探究一問三不知。在執行科學探究的目標時,機械地理解,模式化的實施,使課堂顯得十分呆板。因此,在教學中如何准確地把握新課程標準的核心,而不被眾多表面現象所干擾,是我們迫在眉睫的一項重要工作。新課程標準的表面與核心的不同,以及反映在教學目標上的基本定位的變化。我認為,在教學教研工作中應努力解決好以下個問題:切實解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問題。用教材教需要教師提高科學課程多方面目標意識和識別知識課潛能的智慧:哪些知識的學習可以超越知識本身的價值。科學教育的目標包括了科學素養的諸多方面: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後幾者的教育在教材中的反映是有限的,它們更大程度上要靠親歷、體驗各種與科學有關的活動達成;同時,又不能離開有關的知識單獨進行。我們教師必須在教知識的過程中有機結合科學方法、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的教育,以充分實現科學課程的育人功能。多鼓勵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學科學。從操作的角度講,主要是做好兩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提供條件或創設情境,讓他們在多樣化的活動中反復演練他們的科學技能,不斷積累他們的科學知識,逐步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和科學觀念。
③ 小學科學課程包括哪些方面
新科學課程標准主要內容:
1、科學課程內容
物質科學
生命科學
地球與宇宙科學
技術與工程
2、課程基本理念
面向全體學生,為每個學生提供合適的、公平的學習機會。
2.倡導探究式學習,促進學生主動探究。
3.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4.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育部發布通知指出,2017年9月起,全國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也就是說,從2017年9月份開始,小學一年級就要開設科學課了。
通知要求小學一年級要單獨開設科學課,每周安排不小於1課時,三至六年級的課時數保持不變。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也同時發布。
(3)小學科學課課程價值擴展閱讀: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最關鍵的要素是科技人才,而科學教育是培養科技人才的主要途徑。2017年1月19日,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於印發〈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的通知》,這是自2001年頒布《小學科學課程標准(實驗稿)》16年後,正式發布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根據《通知》的要求,今後的小學科學教育將有哪些變化呢?
變化之一:小學從一年級開始開設科學課,保障一二年級學生每周至少一課時,三至六年級的科學課學時保持不變。這不僅對於從小激發和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與國際上K-12(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科學教育的主流一致。許多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就從小學一年級開始開設科學課。
也就是說,從2017年秋季學期開始,我國一年級的小朋友們每周都將上至少一節科學課。同時,小學階段科學課時總量的增加也意味著課程內容的擴充,具體變化和效果還有待新版課程標准深入實施後一探究竟。
變化之二:科學教學實施方面注重實驗教學和實踐探究過程,單獨強調了要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基於科學教育研究專家諾曼·萊德曼教授的研究成果,真正的科學探究一定是從問題開始,探究過程以要解決的問題為主線開展。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就是要引導學生樂於發問、善於發問、提出可通過探究來回答的科學問題。單獨強調問題意識,注重實踐探究過程,這些對於提升兒童的科學探究能力將起到重要作用。
變化之三:合理配置科學教師;加大經費投入,保證實驗室建設等需要。小學科學教師的師資問題是困擾我國小學科學教育的瓶頸,不少地區都面臨小學科學教師缺乏理科背景和職業發展受限的問題。而課程內容的擴充和實踐探究的強化很可能為一線小學科學教師帶來新的挑戰。
《通知》中指出要合理配置科學教師,對於加強小學科學教育師資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也是新的課程標准順利推進實施的重要保障。這意味著,今後越來越多的孩子有專業的科學教師,而加大經費投入將能夠保證滿足孩子們開展科學實驗的需要。
應該說,《通知》對小學科學課程設置、內容、教學實施及師資環境都做了明確的要求,必將引發小學科學教育的一系列變化。我們拭目以待,小學科學教育開啟新時代
④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准 小學科學課程的三個分目標是( )、( )、(
三個分目標:
(一)科學探究;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科學知識.
⑤ 小學科學誰的本領大的教學在整個學科課程價值實現中的定位
根據《教師教育課程標准(試行)》的相關要求,《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為小學語文教師職前教育的一門核心課程。探究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學術譜系、學科定位及特定價值是該課程體系建設的基礎工作,對於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既是立足點,也是方向標。
關鍵詞:小學教育 語文教學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
引言
教育部2011年頒布的《教師教育課程標准(試行)》把《小學學科教學設計》(以下簡稱《設計》)作為「小學學科教育與活動指導」(學習領域)的「建議模塊」(課程)納入小學職前教師教育的課程設置;其後不久,在2012年教育部發布的《教師教育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立項指南》再次明確把《小學學科教學設計》列為其中的課程建設項目。由此《設計》正式作為「小學學科教學設計」課程序列的一門獨立課程首次納入小學職前教師教育的課程設置。
一、《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學科定位
根據《教師教育課程標准(試行)》「小學職前教師教育課程目標與課程設置」來看,《設計》為「小學學科教學設計」序列中的一門獨立課程,屬於「小學學科教育與活動指導」這一特定的學習領域。設計既是藝術的,也是技術的。教學設計既是社會科學,也是教育藝術,但顯然都離不開技術學的表達。設計既包括物化的產品,也可界定實現物化的過程,也離不開物化的前提思考。它是語文教育理論探索和教學實踐創新的精華集成,主要涵蓋小學語文課程教學設計的一般常識、基本理論和小學語文各教學模塊、教學環節以及相關特殊文體的教學設計與實踐訓練等內容。從流程上包括設計的理念和目的、設計的過程和方法、設計的呈現與實施。因此,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是理論的,也是實踐的;是呈現的結果,也是行為的方式。
依據學術譜系和教學實踐來看,語文教育學是小學語文教育傳統的積淀和升華,也是現代教育學理論的應用和轉化;《設計》既是語文教學的經驗積累和學術提純,也是語文教育學的一個分支,是二者互相吸納―包容―整合的結果。周慶元先生曾將其表述為「語文教育應用技術學」,應當歸入科學范疇。
在科學分類中,英國哲學家培根於1623年在其論文《論科學的價值與發展》中,首次把教育學作為獨立的一門科學提了出來,教育學從此才有了自己鮮明的界碑;捷克教育學家誇美紐斯於1632年出版了《大教學論》,首次完成了系統的教授學;法國教育家盧梭首次用文學作品反映教育問題,他的《愛彌兒》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德國哲學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學首次把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正式講授。在盧梭的思想體系和裴斯泰洛奇教育經驗的基礎上,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對教育學的科學基礎進行探索,初步建立了教育學體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學》被公認為近代第一部教育學著作。由此可見,19世紀初,教育學才獨立地成為一門科學。20世紀初,中國語文教育學不僅作為一門學科得以確立,並且「當時,為了培養師范生當語文教師,在教授教育學時附帶傳授語文教授法」(韋志成《科學化現代化中國化》,詳見周慶元《語文教學設計論》)。新中國的學位制度建立之初,在教育學門類中就設有教材教法研究作為二級學科培養研究生,授予學位。因涉及文理各科,就分散在各個學科實行評議,但又因其特殊性,實在難以評議,因此教材教法研究的學科評議就形同虛設。直到1983年,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召開的相關會議上,由顧明遠先生提議才把教材教法的碩士學位授權點放到教育學評議組,並把名稱改為學科教學論。這個提議得到劉佛年的支持和學位委員會的批准,隨後在專業目錄調整時教材教法正式更名為學科教學論。《教師教育課程標准(試行)》將原來的《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或《小學語文課程教學論》又析分為《小學語文課程標准與教材分析》和《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兩門課程,以上事實表明,「語文教授法―語文教學法―語文教學論―語文教育學―語文教學設計」,客觀反映了其流變進程,同時也大致理清了學理歸宗。因此作為一個邊緣交叉學科,語文教學設計的理論上源有兩個,一個是本土的語文學科教學論,一個是「中用」的現代教育學。
《設計》是《教師教育課程標准(試行)》課程模塊中所規定的小學職前教師教育課程,是教育學和小學語文教育結緣而生的一種理論性、技能性與實踐性並重的學科課程,是為高等師范院校(系)小學教育等專業所開設的用來培養高素質小學語文教師的一門專業必修課,同時,也是一門能夠體現小學教育等專業特色的主幹課程和核心課程。綜上所述,從課程性質來看,它是一個跨門類、多學科的、邊緣交叉的多維立體課程。從課程類別上看,它是理實一體的綜合課程。從專業設置上來說則是核心和集束課程。從課程實效上來說是關鍵和顯用課程。
二、《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特定價值
《設計》作為一門獨立的、新興的、顯用的學科課程,是一種富於時代特色、具有特定內涵和完整構架的小學語文教育應用技術學。包括了課程認識論、實踐論和方法論的諸多理論內容,也特別關注理論的實踐性學習和實踐教學的各項活動。其特定目標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①應知層面,了解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原理、策略、常識和流變;②應會層面,掌握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與實施的一般常規和方法,能夠進行教學設計並能自省、評價;③願持層面:對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有著濃厚的興趣並有強烈的探究和創新的慾望,對小學語文教學高度認同,對小學教育特別是小學語文教育有著真摯的感情。總而言之,該課程主要通過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基本理論和技能方法的教學活動,著力培養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語文教學實踐能力、教學研究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為師范生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奠定堅實的專業基礎和職業興趣。
《設計》是貫徹《教師教育課程標准(試行)》,實施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具體體現,也是提升小學語文教育質量和課堂教學效益的前提保證與客觀要求。一個小學語文教師對小學語文教材的認識和把握、對語文學科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的掌握、對整個小學語文教育教學規律的認識以及最基本的教學實踐能力的獲得,主要是通過《設計》課程的學習才能得以整合實現,並且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也是最能直觀體現一個語文教師的語文素質和教學能力的。根據當前初等教育階段對小學教師的基本要求,小學教育專業中的任何一個學科的學生,都應當通過《設計》的學習,具備基本的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與實施的能力,勝任小學語文課的教學工作,從而為小學其他課程的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形成特色,培養出具有突出特長的、為基礎教育發展所需要的新型小學教師。 《設計》整合了《小學語文教學論》、《語文教育學》、《語文教育心理學》等課程的理論結晶,吸納了語文教學改革的優秀成果,依據心理學、教育學的相關成果進行教學設計,更重視運用小學語文教學規律探索高效的設計與實踐,更強調語文教師的主體意志和語文教學的特定視野,更重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流變,教育資源的設計、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方法和教育技術的選擇與運用以及各個環節與層面的綜合生成,從而表現出對未來小學語文教師更多的個體尊重和人文關懷。它特別關注的是小學語文教學的設計原理、設計方法、設計陳述和設計效果,從廣大的論理層面聚焦設計甚至逼近應用技術。充分體現理論性與實踐性、開放性與創造性、研究性與發展性相結合的原則,以期最大限度地滿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教師教育課程標准對小學語文教師的要求,培養既有系統學科理論知識,又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在未來工作中有著終生發展能力的高水平、高素質的小學語文教師。
《設計》課程的確立,必將提高相關教育科研的熱度,終結其莫衷一是的亂象,為小學語文教學儲備足夠的正思維和正能量。中國的語文教育源遠流長,有著豐富的文化積淀;語文獨立設科百年來,探索不止,爭論不斷。比如「語文」、「設計」、「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等的內涵概念和語用指稱含混不清,其限制性、規定性、自律性也需要明確,通用的概念界定是學術規范的基本要求,也是進行理論探討的前提條件。設計的命題指向、教學設計的時空界定依然眾說紛紜,還有語文教學的流派風格亂花迷眼……雖然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基層實踐與理論建樹也有許多可貴之處,但依然需要進行規范。有些可不是見仁見智的學術爭論,而是關乎是非曲直的根本問題。如果錯失良機,語文教學設計還要走上一段彎路。惟有借教育部此次頂層設計的契機去濁揚清、披沙揀金,才能革故鼎新形成共識,為《設計》的學科建設廓清霧霾,迎接小學語文教育的燦爛陽光和大好前景。
《設計》是來自頂層的科學設計,肩負為生命奠基偉大使命、擔當為民族復興的神聖職責。小學階段是兒童學習的起步階段,又是母語學習的關鍵期,正是夯實基礎的黃金階段。然而由於歷史原因,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甚而小學語文教學法的研究一直相對薄弱,一是源於高校教師的偏見,認為小學語文教學是小兒科而不屑作大投入;二是緣於小學教師的局限,多數沒有扎實系統的語文教育學的學術修為;三是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嚴重脫節,基層的教研和高端的成果難以共享,形成凝滯板結的局面。小學語文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語文教學飽受詬病在所難免。現在小學職前教師教育施行雙導師制,打破高校和小學的壁壘,再加上落實教師教育課程標准,深化教師教育課程改革,這給小學職前教師教育注入了活力,也給基礎教育帶來了福音。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小學語文教學因此會有明顯改觀,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肯定星火燎原,春筍蓬勃。
⑥ 小學科學課與其他課程有怎樣的關系如何對待這些關系,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小學的科學課是為了讓學生們對周圍世界保持好奇心,能有學習、自己動手的興趣,知道一些現象產生的原因,能樹立孩子對科學的熱愛、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等等。初中的科學課嘛,主要是培養學生自己動手做的能力,能發現問題,進而引起思考,探究如何解決問題,切實實施「做中學」的理念,讓學生能夠在做的過程中學習......平時總有人說科學是以前的自然、社會等副科,這種說法是不完全的,科學課最大的挑戰不是在課內,而是在課外,現在的教育對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特別重視,所以會有很多的實驗,而要做這些實驗就要完成大量的准備工作,這是之前的自然和社會所不具備的。另外,科學課比較注重細節,非常重視規范的養成,上課方法新穎,比如說畫電路圖,老師把學生們的實驗成果粘在硬紙板上,然後叫學生們畫相應的電路圖,即使有些線沒畫直也會指出來,真佩服老師這種一絲不苟的態度,科學往往就是如此,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不嚴謹行嗎?就這樣潛移默化,讓學生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總之,通過開展科學課堂觀察評價,強調了對科學學習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重在學習過程,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重在親身參與探究性實踐活動獲得的感悟和體驗,重在學生的全員參與,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這樣的評價是與教學過程並行的同等重要的過程,它不是完成某種任務,而是一種持續的過程;這樣的評價旨在發展,是為學生服務的;這樣的評價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建構個體發展。最終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學會分享與合作、科學素養的養成和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
這一時期,較完善的科學教材教法體系開始形成,新的科學教材處於實驗階段。2001年初,國家教育部開始組織編寫新的《國家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根據新的課程標准,學科的名稱由原來的「自然」改為「科學」。這一改動不僅反映了教學內容上的擴展,從以自然現象、事物為主拓展到整個自然科學領域,包括與自然科學有關的人文精神、價值觀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STS)等等,而且還包含了科學探究的方法與過程。2001年全國《科學》課改實驗區38個,2003年在對實驗教材進行修訂後全國實驗區增加至380個,學生人數達1/3;2004~2005年將進入課改推廣階段,2004年學生人數要達2/3,2005年人數將達100%。作為這次《科學》課改的指南———《國家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標准》),從培養全體小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而促進全民科學素養提升的良好願望出發,在結構、內容、體例、表述等方面都作了一些探索和革新,其主要特點如下:一是與時俱進。《標准》十分重視在時代發展、科技進步、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確定學科定位,提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這一提法既體現了當前知識經濟初現端倪,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現代科技高速發展,對生活在這樣時代的人所必須具有的科學素養的高度關注,又體現了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對學校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即不但要讓學生學習基本知識與技能,更要全面發展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整體素質,真正體現了「與時俱進」。二是高瞻遠矚。《標准》是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加拿大、俄羅斯、香港、台灣等國家與地區的科學課程標准與教材和我國歷年來的教學大綱與教材之大成,再結合我國小學科學教育的實際,提出了「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等基本理念與課改思路。這使得本學科的改革起點高、定位遠,可謂「高瞻遠矚」。三是系統完善。《標准》系統地給出了小學科學課程的課改理念、課程目標、內容標准、教學建議、課堂教學實施與評價、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材編寫的思路與設計原則、教師的專業要求與隊伍建設、科學教學活動的類型與設計、科學教室的設置等內容,為科學教師有效實施小學科學教育提供了依據。四是靈活變通。作為課程標准,既要給教材編寫者與教師正確的目標與具體內容要求,使他們知道通過該學科的教學,學生必須達到什麼目標,但又不能把實現目標的過程與方法定得過,束縛了他們的創造性。《標准》對目標,以學生為第一人稱,講述他們通過學習必須學會或達到的程度;對過程,則以建構的方式既給教師如何實現目標提供啟示或範例,又允許教師開發與創造更有效的實施方法與途徑,倡導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從而使教師能靈活變通的去實施《標准》。目前,《科學》教材已有多種版本。除了教科版、蘇教版和河北版已經投放實驗區,還有海淀版,青島版通過了審定,湖南、廣東、湖北、河南也都正在積極籌備推出新的教材。新的《科學》教材都緊扣《標准》,各具特色。概括起來新教材主要有如下特點:第一,在指導思想上,體現了活動性、過程性、主動性和發展性。新教材更多地關注學習者本人,強調學習的過程。教材通過設計系列活動(如實驗、討論和一些小欄目)讓學生去親身經歷(教科版為了引起小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還特意採用了一些小學生自己的設計和習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去認識自然和社會,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第二,在內容選擇上,體現了基礎性、綜合性、實用性和時代性。新教材精選了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並特別注重從學生的現有經驗出發,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和現象中選取內容,便於他們以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為基礎進行探究活動。不僅如此,在內容上還強調科學與社會的關系,增加了反映科學技術發展中的新成果、新話題和社會生活中人們共同關注與亟待解決的問題,使學生從科學課程的學習中增強社會責任感並真實地感受和體驗科學的本質及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系。第三,在內容組織上,體現了探究性、整合性和邏輯性。新教材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線,把科學知識的學習貫穿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之中,以整合方式打通了各學科的人為界限,建構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整體框架,將內容上有聯系的活動組成一個教學單元,全面體現大單元綜合的編排思想,而且結構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適應了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邏輯性強。這種形式的編排有助於學生認知能力、探究能力的發展和態度、情感、價值觀的培養。第四,在呈現方式上,體現了多樣性、趣味性和啟發性。打開一本本新教材,可以發現,幾乎冊冊形式多樣,活潑可愛(出現了以童話、詩歌、謎語等形式來表達科學內容)。教材印刷精美,圖文清晰,色彩艷麗,文字優美,導語生動,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對小學生具有吸引力。總之,這次科學課改的方向是正確的,它將極大地完善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教材教法體系。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⑦ 如何把小學科學課上好
如何上好小學科學課,如何讓學生學得主動、認真、愉快,對於貫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培養「四有」的社會主義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教學中,我們以《小學科學課程標准》為指導,結合教材特點和當地自然和社會環境以及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做了一些嘗試。現在寫出來與各位同仁共享。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予以批評指正。
一、要更新教育觀念,確立正確的課程理念:
1..主動學習 :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了解科學知識的功能與價值的過程,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自主開發的過程,是疑問、困難、障礙、矛盾的暴露過程和心智、個性、成果、喜悅的展示過程的統一。 2.、我們應更多的關注課堂:課堂教學是學生 最主要、最經常、最大量地獲得教育的途徑,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堂對於師生猶如戰場對於將士。向課堂40分鍾要高效益,是科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學生心往神馳的境界。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深刻領悟:「學科學對生活和終身發展有用。」3.定準角色: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 教學過程是師生互教互學、主動開發、共同提高的科學課的雙向互動的創造性過程。 4.面向全體:以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為本,兼顧優秀生、中等生和後進生,創設良好的科學教學氛圍,讓科學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情趣和智慧。
二、要有強烈的新課程所要求的目標意識。
教學目標有預設目標和生成目標,有直接目標和間接目標。至於原來我們特別關注的知識,它只是用來整理的其中一個目標,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或主要目標。如:科學三上年級的《我的大樹》一課教學中不是追求學生對大樹的知識究竟知道多少,而是引導學生如何確定觀察內容,如何充分利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讓學生通過活動體會和領悟「什麼是觀察」「觀察和看有什麼不同」,學會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匯報交流等等。學生在活動中通過看、摸、聞、聽等多種方式全身心的感受和體驗;用測量的方法知道大樹的粗細、高矮等有關信息;用文字、圖畫、採集標本等方法記錄收集到的信息;用形象的語言和動作向大家描述大樹……這些活動不僅使學生對自己觀察的大樹有了直接的認識,對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的興趣,科學素養也就在這樣的活動中形成了。 因此,在科學課堂上要有強烈的新課程所要求的目標意識,沒有目標意識或目標偏失的課就是沒有質量的課。
三、要優化教育資源,整合具體的操作過程,並要重視教學設計在實施中的合理性。
小學科學是一門具有活動性特點的比較綜合的新課程,這就要求教師課前對教學內容進行活動化的處理,把課堂教學過程設計成一個個有關聯的活動組合。上課時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活動組織和指導工作,根據探究價值的大小引領學生積極參與科學活動,並在多向互動中培養學生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素養。 科學新課程標准中指出:在小學階段,對科學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過高,必須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由扶到放,逐步培養。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可以涉及科學探究的某一個或某幾個環節,也可以是全過程。因此,科學課堂教學是一項靈活性比較大的工作,不同的教學內容就有不同的教學重點和教學環節。
四、要體現學生和教師是課堂教學的「雙主體」
針對新課程標准所提出的科學課要體現學生主體與教師指導、活動的趣味性與探究性、活動的量和質這三對關系是否和諧。學生主體與教師指導的關系的具體表現之一是:尊重孩子的學習意願和教師控制教學進程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尊重孩子做出的回答、選擇以及結果、結論,而學生的活動往往非教師所能控制,因此任意性的學生主體作用將直接影響後續教學的方向和質量;另一方面教師必須把課堂教學引向課程目標、教學目標,因此教師的引領必不可少。但引得多了,學生主體就淡化了,引得少了,學習效率就下降了。本人認為:教師在處理這對關系時要承認學生和教師是課堂教學的「雙主體」,即教師是在學生主體活動中發揮著主體作用,及時介入、及時提煉,做到心中有譜;活動的趣味性與探究性的關系表現在:趣味性的活動不一定具有探究性,而探究性的活動也不一定具有趣味性,兩者往往不可兼得。本人認為:教師在處理這對關系時要從學生的特點、生活和學習基礎等實際情況出發進行考慮,允許學生探究生成性的大家都興趣的又有價值的問題。至於事先考慮好的問題,教師應根據需要有機地穿插在教學過程中,在不影響教學目標達成的前提下,讓學生自由選擇自由探究。另外,教師還可以針對不同學生的興趣把課內的多種有價值的探究性問題延伸到課外,做到趣味性和探究性的統一;活動的量和質的關系主要表現在活動的結構及內涵的研究上。科學課就是有一個個有關聯的活動組成的,這些活動存在著一定的結構性,好的結構不但能使活動達到好的效果。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五、要充分利用現代電化教學手段。 《課程標准》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發展為主線」的現代教學理念。因此,我們根據目標和內容,結合小學生對新奇事物具有好探究的心理特徵,運用音響、幻燈、電視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我們有意指導學生看中央電視台的《動物世界》、《人與自然》、《致富經》等電視欄目,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人們常說:「百聞不如一見」,在教學有關植物的根、莖、葉和動物方面的一些內容時,又把這方面的內容製成幻燈片,學生的學習由原來書中的抽象講解,變得栩栩如生,一目瞭然。學生掌握起來也輕松、愉快。
六、要重實驗操作、讓學生主動發展。在教學中,我們強化演示實驗,提高教學效果。實驗具有直觀性、趣味性、知識性。做好一個演示實驗會比抽象籠統講解更具體、更有吸引力,學生觀察實驗操作時都精力集中,甚至留下終身難忘的記憶。如《浮力》的教學,我們准備了一個裝滿水的水槽,手中拿一木塊,問學生:將木塊放入水中,會是什麼樣呢?學生有不同的說法,都紛紛說出自己的結論。當我們演示時,學生聚精會神地觀察,證實自己的結論是對或錯,這樣學生會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後讓幾個學生上來演示,用手向下按木塊,說說手有什麼感覺,這時我們告訴學生這種向上推的力就是浮力。再讓學生想想,如果把鐵塊放在水中又是什麼樣的結果呢?(沉下水底)是不是下沉的鐵塊就沒有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學生思考後,我們再演示。用測力計先測出鉤碼的重量,記錄下數據,然後將鉤碼放入水中,再看此時測力計的數據有什麼變化, 得出數據,既真實、又可信。最後,師生共同分析,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由於學生參與其中,記憶深刻,大大地提高了學習效果。
七、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求知慾是對新事物進行探究的心理傾向,是激發創造活動的「誘發劑」, 是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的原動力。好奇心則是求知的大門。為了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教學中,我們從學生感興趣的材料著手,有效地喚起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一開始就處於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的位置上,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找出問題的答案。尊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如教學《物體的熱脹冷縮》時,課前,我們有意把一個乒乓球弄癟,課堂上,我們向學生求教:「老師剛才打球時,不小心把球弄癟了,誰能幫老師修復一下。」這時有幾個同學說:「老師,你把球放在杯子里,再倒點熱水,球就會鼓起來。」有的同學說會不會喲?這時,我就找個同學按他說的方法做。等球鼓起來,教室里一片歡呼聲。我們就抓住時機問:這是什麼原理呢?你們知道嗎?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好嗎?學生一下子都活躍起來了。對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老師要加以保護,不能因學生的想法幼稚而嘲笑、斥責。教學中,無論學生思維成就的大小,都要給予鼓勵。
總之,在科學教學中應充分體現學科特點,根據教學實際充分挖掘科學的教育功能,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切實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能力和探索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科學素質。
⑧ 小學科學課教學理念是什麼
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這意味著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同時,它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性別、天資、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但也需要明確,探究不是惟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學課程的內容要滿足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需要。應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的、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和有利於為他們的人生建造知識大廈永久基礎最必需的內容。這些內容需加強科學各領域之間的有機聯系,強調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
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這種開放性表現為課程在學習內容、活動組織、作業與練習、評價等方面應該給教師、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和創新的空間,使得課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經驗背景的學生學習科學的需要。這種開放性還表現為,要引導學生利用廣泛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路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將學生的科學學習置於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並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
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評價指標應該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學素養的各個方面;評價方法應該是多樣的;評價主體則應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等。
網上找到的,或許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