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前幼兒園課程改革中兒童觀的反思與評價
『壹』 幼兒園音樂課體現了什麼兒童觀和教育觀
幼兒園音樂課體現了什麼兒童觀和教育觀?
1、兒童是人2、兒童是發展中的人3、兒童是權利的主體4、兒童期有自身的價值。 科學的幼兒教育觀 1、愛——生命的動力和召喚 2、兒童最重要的是要生活在愛的語言、行為和氛圍中,生活在愛的意念、信任和理解中,不是溺愛
『貳』 如何分析幼兒園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1、所有幼兒園均應嚴格按照《綱要》和《規程》的要求,遵循幼兒教育規律,注重個體差異,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教師觀、課程觀和活動觀。保證幼兒的游戲時間和自由活動時間;培養幼兒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生活能力以及良好的行為習慣。 2、各幼兒園的課程開設在教育內容、教育計劃、教育形式等方面必須科學合理,規范課程設置,並注意以下問題: (1)要堅決防止「小學化」傾向,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科學、合理組織好幼兒一日活動,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 (2)各幼兒園不得使用任何學前班教材,不得開設拼音教學,杜絕一切為迎合部分家長的錯誤教育觀念下的不合理要求而開設不符合幼兒發展規律的教育內容。 (3)要根據幼兒發展狀況制定教育目標,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幼兒感興趣的題材作為幼兒教育內容的基礎。 3、在保證幼兒游戲時間和自由活動時間的前提下,大班末期,可適當延長集體活動時間,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幫助學前兒童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兩個不同階段教育的平穩過渡,讓幼兒建立自信心,能健康、快樂地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保持身心的和諧發展。教育內容與形式應充分體現科學性、整合性和趣味性,並與幼兒園的課程實施有機結合。
『叄』 結合教育實踐活動分析兒童觀
教師是對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培育的師長和益友。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即師德、師智、師能。師德主要指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師智主要指有廣博的知識、精湛的業務和敏捷的思維;師能主要指具有勝任教師工作的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創新能力和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教師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起決定作用的是教師的師德和人格。對於幼兒教師師德和人格顯得更重要了。幼兒教育階段是為一個人的學習和發展做准備的教育,是為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的教育。我們都學過幼兒心理學,了解在人的一生中各種能力與非智力心理素質的發展的關鍵期大多數是在幼兒期,比如,3歲左右是幼兒自我約束,建立規則意識的關鍵期、是幼兒動手能力開始發展成熟的關鍵期、是幼兒獨立性開始建立的關鍵期、是注意力、空間知覺音樂能力、觀察力發展的關鍵期;4歲左右是幼兒開始對學習知識產生直接興趣的關鍵期、是幼兒開始學習外語的關鍵期;5歲左右是幼兒掌握數概念,綜合數學能力開始形成的關鍵期,是語言、抽象邏輯思維形成的關鍵期,也是學習心態及學習習慣產生的關鍵期6歲左右是幼兒社會組織能力、創造能力操作能力發展的關鍵期。這與幼兒的生理特點也是分不開的,1--6歲是人的大腦快速生長發育期。這就說明作為幼兒教師責任任重道遠,幼兒教育不是可有可無,我們面臨的工作是很神聖的,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呢?需要我們樹立良好的幼兒教育觀念。一、樹立良好的觀念觀念是教師的靈魂,它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育行為,進而影響著幼兒的學習和長遠發展。(一)、樹立正確兒童觀1、兒童是獨立存在的人。兒童的各項合法權益、兒童的人格和基本需求要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滿足兒童和成人一樣,是享有獨立人格的個體,他們的需求應受到尊重並得到滿足。兒童的人權就是生存和發展。因此教師與幼兒交往時的態度、方式都應讓幼兒感到安全、沒有壓力、受重視,讓孩子感受到教師的愛和尊重。在幼兒園教師必須做到不體罰和變相體罰幼兒。幼兒園工作的出發點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開展各種活動。(比如:教師與幼兒對話時,微笑著俯下身來,目光與幼兒平視,他們會從教師的眼神、表情、話語和行為中,感到安全,感受和體驗到愛和尊重,老師很可親,從而受到鼓勵得到滿足。)2、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是長大後獨立生存的人兒童一生下來是一個有生命力、生長力,能夠分辨與取捨外界刺激,具有學習能力的積極個體,是一個對環境的主動探索者。「幼稚時期(從出生到七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它將決定兒童的人格和性格;人一生的習慣、知識技能、言語、思想、態度和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下基礎。這個時期是發展智能、學習言語最快時期,是道德習慣養成最易時期」(即最佳期)。兒童主動學習是與生俱來,孩子來自於不同家庭,生活環境不同,他們原有認知結構和經驗水平是不同的,同樣的事物或現象對不同的孩子來說會有不同的意義。教師要把孩子看做主動學習者,允許他們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來學習,教師要了解他們的需求和興趣,在活動中成為孩子的一個玩伴,跟他們一起玩,觀察他們,發現他們,幫助他們,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大限度的實現幼兒的興趣,滿足他們的需求,進一步獲得經驗,提高原有水平。讓我們從習慣於「教孩子學習」、讓孩子的「學」適應教師的「教」的傳統模式中走出來,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創設適應孩子的教育。培養他們的各種能力,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3、兒童是在成長過程中的人,他們有獨特認知特點幼兒的認知特點不同於學齡兒童,更不同於成人。最突出的特點是:*直接興趣性: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受興趣的直接影響,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學起來積極主動性高,而不感興趣的東西就不願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調動人們學習積極性的內動力,因此教師要把所教的東西變成幼兒的需要,使他們感興趣,調動他們探究和學習慾望。(讓孩子知道節約用水,老師講中國有許多地方每水喝……可不是我們孩子經歷的,沒有生活經驗,那教師就要設計活動情節,小水滴在哭,他找不到媽媽啦……,或水管哭啦,讓孩子把水管的眼淚收起來,看是什麼效果,哭了一夜的水管淚水集滿一盆,怎麼辦?用它洗毛巾、擦地、修水管等。)*直接經驗性: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事物的認識是感性的、具體的、形象的,思維常常需要動作的幫助。他們認識事物必須以事物和材料為中介進行,因此需要教師根據他們的需求,站在幼兒的角度看問題,創設適宜幼兒的環境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幼兒通過操作來學習,並接納幼兒的看法、觀點和認知水平,哪怕是錯誤的也要接受,但此時需要教師給予正確的指導。4、兒童有很大的個體差異幼兒之間個體差異很大,而且,年齡越小,差異越大。幼兒性格上的差異,帶來了需求上的差異,使得幼兒在對安全感的需要上、對新體驗和活動的需求上都有很大的差異。《綱要》總則第五條:「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並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教師要給予個體差異的指導和評價,提供可供幼兒選擇的學習內容,促進各具特色、有差異的全面發展。從而使每一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不斷發展。從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講,人的智能有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這八種智能的發展不是均衡發展的,每個人生活環境及文化背景造成每個人的個體差異,教師在接受差異的同時,要培養幼兒的獨立個性。(發現其長處給予肯定、表揚、鼓勵,鼓勵其彌補不足。)(二)、樹立科學的幼兒教育觀1、幼兒教育為幼兒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綱要》總則第二條: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的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也就是所作為人生起始階段的幼兒教育,要為一個人終身學習和發展做准備。那教師要調整教育目標、價值取向和「教與學」的方式,不是我教你學,而是使幼兒獲得樂學、會學這些大的教育目標和價值。樂學,就是幼兒對學習有興趣、感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如果在幼兒期就培養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孩子就有了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動力機制。會學,強調的是獲取知識的能力、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人如果學會了學習,他就能不斷運用這些方法去尋求不知道的知識,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書山有路勤(玩)為徑,學海無崖苦(樂)做舟)2、教育的作用是引起和促進學習,培養終身受益的品質當我們把幼兒看做是主動的學習者,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教師教了,不等與幼兒學了,教師教完了,不等與幼兒學會了。老師准確地把握把「教」,什麼時候「教」, 「教」什麼。教師的作用不再只是「講」和「直接告訴」,不在是拿出範例或操作實驗向幼兒分步講解和示範。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綱要》第三部分 組織與實施第十條內容)。在幼兒園中重教育過程,輕教育結果。教育內容是全面地、啟蒙性的,是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形式,以培養興趣為前提教育活動。活動中重視幼兒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傾向發展,教育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食物和問題。體現「尊重意願、滿足需求、培養興趣和能力危險的思想。比如:生成教育。3、一日生活都是教育幼兒園的教學活動和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並駕齊驅的,並互相替代。教師的「教」和幼兒的「學」應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這正是幼兒園的教學特點。比如:喝水,如何喝水可以組織一次活動,但日常生活中,幼兒有喝水的需求,教師要允許孩子隨時去喝,其二,孩子喝水時要提醒節約,喝多少接多少,同時不要灑、關好水龍頭等是隨時都在進行的教育活動。陳鶴琴「一日生活皆教育」。*一日生活都是教育,都是課程。*教師自身的行為、態度是課程。*環境材料是課程(幼兒園是內外、大自然,如:需要讓孩子鍛煉走平衡能力,幼兒園沒有平衡木,那麼我們可利用田埂,走出去讓孩子練習,同時還將讓孩子懂得畦埂的作用,保護水不流失,人們行走不踩莊稼等)。(三)、良好的教師觀2001年7月2日,教育部頒發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這標志著我國幼兒教育邁進了一個新的階段。在《綱要》中自始至終貫徹、滲透了幾個重要的指導思想,例:終身教育觀的思想,兒童發展觀的思想、新的教師觀的思想。新綱要明確的提出,教師應該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教師對兒童發展來說是一個促進者;教育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創造性的開展工作的過程;評價應該自然的伴隨整個的教育過程進行;過去,傳統教師觀認為,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課程計劃的實施者,幼兒是接受者,是容器被動地接受老師給予的東西。認為教師是付出者,照亮別人,燃燒自己。新的教師觀念認為:教師工作不僅僅在付出,在同時也在發展著自己,完善自己,是教育過程的研究者,是一個不斷充實、完善的自我發展者,等等這些都反映了全新的教育觀。 在社會發展的今天,教育不斷的改革,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就必然要求幼兒教師---我們這些專業幼兒教育工作者,要有不斷增進專業化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這也是不斷變化的教育對象和不斷出現的、新的教育問題與社會需求的必然要求。所以,我們幼兒教師應該成為一個終身的學習者,不斷學習,不斷自我成長, 才能促孩子發展,才能為孩子一生發展奠定基礎。如今的教師,隨著隨著對教育教學的重新定位,其角色、作用也在發生著變化。教師不單是「傳道、授業、解惑」,應是幼兒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引導者,而教師也要成為一個不斷的學習者(學習新的教育理論,了解幼兒、理解新的信息並善於實踐等教師等、靠他人直接告訴應如何做的時代已經過去,必須不斷總結經驗和不斷反思,不斷根據自己的需求主動學習、吸納和改造他人的有益經驗不斷實踐,形成適宜本班幼兒的、有效的教育策略)、研究者(不斷研究改進自己的工作、研究教材、更應研究幼兒如何學習和發展。)和擔當多角色的人(除了象媽媽一樣帶好本班幼兒,還肩負著0—3歲孩子家長提供咨詢服務的任務,有些教師還要為社區做一些文化和宣傳工作等。)。以上是有關幼教理念方面我們應掌握的內容。作為一個幼兒教師,承擔著巨大的社會重任,肩負著家長、幼兒園的重託,怎樣做才不辜負這些責任呢?現在我們共同探討第二個問題:二、幼兒教師的基本素質《幼兒園工作規程》頒布以前,不少人誤將教師畫、跳、唱、彈等技能視為教師的教育素質,但實踐表明,這種想法是片面的。這種個人專業技能方面再好,也不一定是合格的幼兒教師。通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覺得,幼兒教師的素質關鍵是教師對幼兒實施素質教育的觀念和能力。剛才我們共同探討了兒童觀、教育觀、教師觀。那麼幼兒教師要具備那些素質和能力:(一)要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思想素質)一個人無論干什麼都要有責任感,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工作負責,否則將一事無成。事業心干一行愛一行,做幼兒教師首先要愛孩子,愛本職工作,有了「愛」就一定會付出。蘇霍姆林斯基《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中說:「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是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對孩子對事業的真誠。(二)要有淵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必備的專業技能記得有一位園長說過這樣一句話:當一個好的幼兒園教師的難度,不比當一個好教授的難度小。這位園長很體貼教師很善解人意。做一名幼兒教師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動物、植物、自然想像等樣樣精通,因為我們面對的是對任何事物都感興趣,什麼都想知道的天真可愛的孩子,我們要做終身學習的教師,甚至是象孩子學習的教師。用自己的言傳身教來帶動孩子的求知慾。幼兒園教師的知識面要廣、要博,而不是專、精。專業技能在幼兒園工作中用得很多,張嘴就會唱,拿起筆就會畫,聽到音樂就會跳。打開書就會講。也因此才會造成幼兒教師只要會彈,唱、跳、畫就可以的錯誤認識。(三)教師要有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和施教能力首先,教師要知道每一個活動的教育目標要有三個方面,即情感目標、認知目標、技能目標;目標確定的表述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從教師教育的角度提出的目標,說明教師應干什麼,把教師作為主體來實現的。如:使幼兒掌握……知識、教會幼兒……技能、培養幼兒……能力等。二是從幼兒學習的角度提出的目標,如:能夠運用三角形的大小特徵進行正確的分類;學會……;懂得……,這些目標含有操作性很強的動作動詞。屬於行為目標。三是用領域概念或內容要素表述的目標,如:動物的分類、領唱與合唱的特點,這種目標既沒有說明教師該做什麼,也沒有指出幼兒應學到什麼,隨意性很強,因此幼兒園課程目標很少採用這種表述方式。其次,設計活動過程,課程設計內容是教師實現教育目標的依託。因此選擇教育內容既要符合教育目標,又要符合幼兒興趣、需要和原有水平。要注意兩點:一是生活化,選擇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為教育內容,利用身邊現有的材料和場所,如:草編。用草編出小辮子、拖鞋、手鐲等等。這樣的內容不僅幼兒能學會,而且感到所學的東西有用,材料也不難找。從而激發幼兒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讓幼兒創造性的利用身邊的資源改善生活。二是興趣性和生成性教育內容應該是幼兒感興趣的,不是感興趣的也要通過一定方式讓孩子感興趣。這就要求教師要了解每個孩子的情況。
『肆』 著名的學前教育思想理念有哪些
1、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
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是19世紀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被譽為"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稱為"教育科學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學》則被公認為第一部具有科學體系的教育學著作。是最早提出教學的教育性原理的教育家。
2、維果斯基
維果斯基,前蘇聯心理學家,"文化-歷史"理論的創始人。維果斯基的兒童發展觀點,假設社會互動和孩子參與真實的文化活動,均是發展的必要條件,同時在進化過程中,人類的心智能力也因需要溝通而被喚起。
另外,維果斯基在說明教學與發展的關系時,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的理論。他認為教學必須要考慮兒童已達到的水平並要走在兒童發展的前面。為此,就要確定兒童的發展水平。
3、讓·皮亞傑
讓·皮亞傑(生於1896年8月9日,逝於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把兒童的認知發展分成以下四個階段:
(1)、感知運算階段(感覺-動作期,0-2歲)
(2)、前運算階段(前運算思維期,2-7歲)
(3)、具體運算階段(具體運算思維期,7-11歲)
(4)、形式運算階段(形式運算思維期,從11歲開始一直發展)。
他認為智力的本質是適應,"智慧就是適應","是一種最高級形式的適應"。他用四個基本概念闡述他的適應理論和建構學說,即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
皮亞傑認為,心理既不是起源於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於後天的經驗,而是起源於動作。即動作是認識的源泉,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中介。最早的動作是與生俱來的無條件反射。兒童一出生就以多種無條件反射反應外界的刺激,發出自己需求的信號,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
隨之而發展起來的各種活動與心理操作,都在兒童的心理發展中起著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中介作用。他將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各種要素進行了分析,將之歸納為四個基本因素:成熟、實際經驗、社會環境的作用和平衡化。前三者是發展的三個經典性因素,而第四個條件才是真正的原因。
4、瑪麗亞·蒙台梭利
瑪麗亞·蒙台梭利(1870年8月31日-1952年5月6日),義大利幼兒教育學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創始人。她的教育法建立在對兒童的創造性潛力、兒童的學習動機及作為一個個人的權利的信念的基礎之上。
蒙台梭利認為干涉兒童自由行動的教育家太多了,一切都是強制性的,懲罰成了教育的同義詞。她強調教育者必須信任兒童內在的、潛在的力量,為兒童提供一個適當的環境,讓兒童自由活動。她特製了很多教具,如小型的傢具、玻璃、陶瓷等小物件,供兒童進行感官練習。
重要教育理念:
(1)、兒童獨立性的尊重。只有獨立的人才能享有自由。兒童的好動性是他的特色,大人不要橫加干涉或禁止。
(2)、肅靜與活動。尊重兒童的獨立性,並非讓他為所欲為,且不可讓孩子以為安靜、順從、聽話、被動就是好事;而活動或工作就是壞事。
(3)、精神勝於方法。蒙氏希望她的學生不要「主動」的想去「教」孩子,應該做個「旁觀者」來注視孩子的一切行為。
(4)、個人自由先於社會紀律。自由第一,秩序只是其次。傳統教育強調「群性」,而蒙氏注重「個性」。
(5)、童年期的秩序感。蒙台梭利發現兒童的行為特徵之一,就是秩序感。兒童本有順乎自然的秩序感,只是大人以「權力」予以弄壞而已。
5、福祿貝爾
弗里德里希·威廉·奧古斯特·福祿貝爾(1782年4月21日-1852年6月2日),德國教育家,被公認為是19世紀歐洲最重要的幾個教育家之一 。現代學前教育的鼻祖。
他不僅創辦了第一所稱為「幼兒園」的學前教育機構,他的教育思想迄今仍在主導著學前教育理論的基本方向。
福祿貝爾的教育思想與實踐對世界各國幼兒教育的發展起到深遠的影響。福祿貝爾認為,游戲是兒童的內在本能,尤其是活動本能因而對兒童的教育,不應加以束縛、壓制,也不應拔苗助長,而是應當順應其本性,滿足其本能的需要。
根據上述觀點,福祿貝爾認為,游戲和手工作業應是幼兒時期最主要的活動,而知識的傳授只是附加的部分,穿插其中。幼兒園上課只需要用口語,不需要學習文字。而教師最主要的責任,是妥善地加以指導、設計各種游戲活動。
福祿貝爾相當重視手工材料和教具的准備,其中包括著名的恩物。他也重視環境的設置,主張幼兒園必須設置花壇、菜園、果園。1837年,福祿貝爾在勃蘭根堡創辦了一所兒童機構,1840年更名為幼兒園。
『伍』 陶行知的幼兒教育思想對中國的幼兒教育的影響
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准。他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生活教育理論在反傳統的舊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揭露並批評了舊教育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在當時的歷史下,對普及識字教育、掃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適應的。如陶行知提出「教學做合一」,要求「教」與「學」同「做」結合起來,同實際的生活活動結合起來,這對教師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尊重學生,注意教學之外的生活,指導學生在實際的活動中學好本領,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對當時的教學方法的改革有積極作用,對我們現在的教學方式也有啟發之處。
『陸』 陶行知教育思想對現代幼兒教育的啟示
陶行知創造了豐富的、有中國特色的幼兒科學教育思想。對陶行知幼兒科學教育的意義、內容、方法、師資,以及對現代的啟示等進行深入的探討,必將大大有助於推動幼兒科學教育的開展和改革。
幼兒教育課程改革, 常常使我們想起陶行知和他的教育思想。閱讀陶行知文集, 常常引發我們對課程改革理論源頭的探尋。陶行知, 是歷史的, 卻又是現代的、是逝去的, 卻是永遠的。在深人進行課程改革的今天, 我們需要再讀陶行知,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寶庫中蘊涵的課程思想,來豐富我們課程改革的理論。這次課程改革的許多新觀念與陶行知的教育理論有著密切的聯系
陶行知的課程理論是獨具特色的、是與是俱進的。陶行知的課程理論啟示我們, 讀陶行知課程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 課程改革的關鍵是理論指導下的實踐, 我們要注重實踐經驗的總結、概括和提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蘊涵很多的新課程內容。陶行知非常明確地指出「 今日教育界責任之最重要且最緊迫者, 莫若利用教育學解決學校課程問題。蓋課程為學校教育之中心, 假使課程得有圓滿解決, 則其它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由此我們可以這么演繹為幼兒設計課程, 即為幼兒設計教育, 亦即為幼兒設計生活。為了強調課程的重要, 陶行知又從反面論述「 今日教育之效果所以不能滿足吾人之希望者, 實以根本錯誤之故。根本錯誤之尤甚者, 為小學校之課程。」在這里陶行知把教育弊端的原因歸結於課程。一個「 中心」 , 一個「 根本」 , 揭示了課程在教育中的地位, 一語中的。
尊重幼兒個體差異的觀點而這也是當下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思想。這種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的關系, 充分體現了他的這種核心理念,而陶行知也時刻關注著社會的發展, 關注著社會發展中的人的發展。幼兒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的一些理念與陶行知的課程思想和課程理論有某種相通之處。可以說,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課程思想對幼兒教育課程改革有重要啟示。我覺得陶行知教育思想和課程思想對課程改革的啟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陶行知的兒童觀與現代的師幼觀
幼兒課程改革的關鍵是轉變理念, 最高境界是理念的提升。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幼兒的發展。這實質上是一個確立正確兒童觀的問題。兒童觀直白地說就是我們教師如何看待兒童和對待兒童, 即如何認識兒童、發現兒童和如何教育兒童的觀點。在對待師幼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幼兒,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幼兒,贊賞每一位幼兒的獨特性、興趣和愛好,贊賞每一位幼兒所取的成績。而陶行知的兒童觀在以下幾方面啟發並支撐著當代課程的改革。對兒童的認識,陶行知說「 人人都說小孩小, 誰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子還要小」、「 兒童和青年, 在我們的世界裡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要大。」、小孩之大,在於他們在於他們有著無限的創造潛能,是祖國的希望。我們要尊重幼兒, 信任幼兒, 要像陶行知那樣, 與幼兒交朋友,把幼兒當做自己的老師。在課堂上我們要創設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環境。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中就有我們因轉換了角色而得到了收獲的喜悅。例如,有一次科學活動時,幼兒在討論中提出,花生到底是果實還是種子的問題。當時我沒有明確的告訴他們,而是請他們回家去尋找答案,可以請問爸爸媽媽,也可以去書上找。比賽誰找的答案最准確。像這樣的活動改變了教師一味傳授知識的現象,拉近了師幼之間的距離讓幼兒更輕松、更有興趣、更有積極性。同時, 我們又不能只看到幼兒「 大」 的一面, 而忽視其不成熟的一面。陶行知說「 兒童不但有錯誤, 而且常常有著許多錯誤,因此教育者的任務,正是要根據事實, 肯定他們的錯誤, 從而改正他們的錯誤。」在教育實踐中,很多時候我們常常走過頭,一味地表揚, 而放棄了引導和嚴格要求。陶行知的提醒是必要的。幼兒教育要回歸 「 簡單」 。改革不是把事情搞復雜, 同樣, 課程改革也不是讓課程越復雜越好。其實, 高明的教育應該追求簡單。陶行知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論點「 兒童社會要充滿簡單之美。」 簡單, 是指針對兒童的認知特點, 採用易為他們所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把教育內容呈現給他們,而不是膚淺和簡單化,其前提是教師准確地認識和把握幼兒的學習規律和心理特點。新課程就是要求體現簡單、朴實的教育理念。很多時候, 簡單的也是豐富的, 朴實的也是深刻的。教師要向幼兒學習。陶行知說「 不願向小孩子學習的人, 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他又提出, 教師應該變成小孩子, 「 你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跡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 學校立刻成為樂園, 你立刻覺得和小孩一般兒大, 一塊兒玩, 一處兒做工, 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 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我們新課程提出,幼兒是學習的主體,提倡師生的互動和對話, 在互動與對話中, 學生可能成了教師, 教師反而成了學生, 這種角色的互換,是新型師生關系在課改中的體現。
新課程既要解放學生, 又要規范學生。怎樣把握其間的「 度」 呢?陶行知指出「 要從成人的殘酷里把兒童解放出來」 。他提出了兒童的六大解放觀點,解放他們的頭腦、解放他們的雙手、解放他們的眼睛、解放他們的嘴、解放他們的空間和時間。陶行知提醒我們, 當前的課程改革, 首先是解放幼兒, 即使規范也應在解放的思想指導下規范幼兒。我們對幼兒的解放與規范應相互結合、有的放矢。幼兒的知識經驗必須是建構起來的而不是灌輸的,幼兒的發展必須在操作中進行。陶行知提出玩具、學具、用具、工具。新課程就是強調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主動實踐, 在「 玩」 與「 動」 的過程中探究、體驗、感悟和提升。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觀與新的課程結構
社會、自然、生活是陶行知的課程資源觀。陶行知遵循 「 生活即教育」 「 社會即學校」的主張, 對課程資源認識的視野極為廣闊。他說「 我們的實際生活, 就是我們全部的課程我們的課程, 就是我們的實際生活。」 「 全部的課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課程都是生活, 一切生活都是課程。」 「 家庭、店鋪、茶館、輪船碼頭, 都是課堂。」 「 您必須以大自然為您的生物園」。陶行知課程視野中的課程資源觀是豐富的, 是多元的, 是在生活中生成的。陶行知在教學觀上有許多真知灼見, 是他課程觀和教育思想中的寶貴資源。
這次新課程改革強調幼兒接觸生活,參加實踐增進幼兒園與社會之間的聯系,培養幼兒的社會責任感。同時強調學科的綜合性,注重聯系幼兒的自身經驗和生活實際。新的課程結構重視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幼兒經驗的整合。本次課改的亮點是重視實踐活動,密切聯系幼兒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從幼兒自身經驗中形成問題,從經驗中獲得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很相符合。陶行知深信生活是教育的核心,生活是第一位的。生活與知識、生活與教育緊密結合, 互為作用。 「 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 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能學以致用的學習才是最好的學習。陶行知用生活來教育的思想內涵, 其一,生活是教育的大課堂。新課程改革就是要引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和社會, 在實踐中學習、在生活中學習。每年的九月都有新生入園,在新課程中,我們把《幼兒園真好》這一主題放在了最前面。主題中的兒歌活動《幼兒園也是我的家》,告訴幼兒親親爸爸,親親媽媽,高高興興的離開家,做做游戲,聽聽故事,幼兒園也是我的家。在朗朗上口的兒歌里,幼兒擺脫了對家長的依戀。通過活動《我帶寶貝上幼兒園》《阿文的小毯子》讓幼兒輕松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其二, 生活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以往我們把課程、教本當做世界, 現在要把世界當做課程和教本。從吃的水果到自然現象到社會上的熱門事如奧運會、世博會只要幼兒感興趣的、能讓幼兒得到發展的事都可以生成課程。其三, 生活中的人們應該是我們的老師,我們應向他們學習。為生活的需要而教育,教育是為了生活, 為了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正如陶行知所說「 生活教育是運用生活的力量來改造生活, 它要運用有目的有計劃地生活來改造無目的無計劃地生活。」 課程改革除了在「 事實」 層面上走進生活外, 更要在「 意義」 層面上聯系生活。陶行知說「 空談生活教育是沒有用的。」 應怎麼辦要發現、製造和運用生活工具。。為了改造生活, 必須有工具。而與生活相聯系, 則是為了擺脫書本的束縛。陶行知認為, 「 實際生活向我們供給無窮的問題,要求不斷解決。」 「 『 生活即教育』 , 是叫教育從書本的到人生的, 從狹隘的到廣闊的, 從字面的到手腦相長的, 從耳目的到身心全顧的。」 課程改革的實踐已充分證明, 只要我們走進生活, 教育就將變蒼白為豐富,變枯竭為鮮活,變無力為充滿活力。
(三)「教、學、做合一」的思想與新的教學觀
陶行知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是指,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這一理論很有針對性,他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主要教師的教,還要注意學生的學。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互動,是師幼雙方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相互啟發和補充。新課程改革強調的教學不是機械灌輸式的而是互動的過程。現代心理學表明:幼兒的學習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新課程強調幼兒探索知識的經歷和獲得知識的經歷。陶行知還主張培養兒童良好的生活習慣,主張對兒童因材施教等,這與新課程的要求是一致的。此次課程改革的重點是培養幼兒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們要進行創造教育?陶行知說「 我們要能夠做, 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創造。」 「 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 教育上最重要的事是給學生一種改造環境的能力。」他又說「 檢討過去, 把握現在, 創造將來。……一切為了創造。」這是一種呼聲。在新課程中我們分明聽到了陶行知的呼喊聲。創造教育的理念是什麼?「 處處是創造之地, 天天是創造之時, 人人是創造之人。」 這種理念基於對幼兒創造潛能的了解和信任,打破了創造教育的神秘感。課程改革所提倡的創新精神正是面向全體學生和所有教師的。陶行知從兩個方面說明了創造的特徵。一是「 敢探未發明的新理」 「 敢人未開化的邊疆」 。強調的是「 探索」 與「 開辟」的精神。二是強調創造是「 新價值的產生」 。新價值對不同的幼兒、不同的學科有著不同的含義,因而, 所有的人都能去創造新價值有別於新的科技發明, 因而創造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在精神層面上。創造從哪裡做起才好呢?陶行知認為, 「 行動是中國教育的開始, 創造是中國教育的完成」 。創造的源頭在行動, 實踐是創造的土壤。由此來審視綜合實踐活動, 不難掂量出「 綜合」 與「 實踐」 的創造分量來。
我國的幼兒教育課程改革正在穩步進行,陶行知的課程思想對幼兒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是多方面的。我們高興的看到課程改革的思路和理念與陶行知的課程思想有一定的契合,希望陶行知的課程思想在新課改中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