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小學綜合實踐課程不同意義

小學綜合實踐課程不同意義

發布時間: 2021-01-13 12:35:31

A.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的原則是什麼

答: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的原則,主要表現在以下向個方面:
1、重視過程評價
本課程目標的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的態度和能力,而非知識和技能。所以評價時,不應該過於看重於學生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及作品的優劣,而應特別關注學生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及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困此要採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一般不採用等級評分的方法,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
2、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
本課程的評價可採用多種方式,如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其中以學生的自我評價為主。由於是讓學生自我評價,其壓力較小,學生可以充分地暢談自己參與活動的體驗、經驗和教訓,自由地交換意見。同時,這種
集體和個人的自我評價也可以使學生享受到健康的民主風氣的熏陶和教育。
3、評價的開放性
本課程具有開放性的特點,評價也應該具有開放性,在學生自我評價的基礎上,應盡可能採用集體討論和交流的形式,將個人和小組的經驗及成果展示出來,並鼓勵相互之間充分發表意見和評論。這樣的評論不僅可以使學生吸收他人的有益經驗,而且還可以促使學生加深對問題的認識,有助於培養學生敢於和善於發現問題並發表個人見解的優良品質。
從評價的科學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則出發,結合活動課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提出如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B.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與語文、數學有什麼不同

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現狀分析及反思 摘 要: 圍繞「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出現的熱門問題,對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內容展開研究與探索,通過當前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課教學現狀的分析,對怎樣上好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課進行了反思與探索。主要採取的策略:一是 「加強研究,明確活動的意圖與目標;二是配合安排,合理調整活動內容和時間;三是因地制宜,適當增加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四是明確目標,加強活動過程的控制與指導;五是重視評價,監測活動的過程與結果。關鍵詞:小學數學 實踐與綜合應用 現狀反思 引言:「實踐與綜合應用」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廣大教師對實踐與綜合應用課的認識及教學普遍存在一些問題,現狀堪憂:【現狀1】缺少實踐活動的條件說到小學數學的實踐與綜合應用,多數教師們都想到要動手操作,要有很多的教具和學具,要有現成的課程資源。而大部分小學都很難找到和新教材相配套的教學用具及可以借鑒學習的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的相關材料或者光碟。老師甲:沒有動手操作的材料,這課沒法上。老師乙: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尚未形成,小學嗎,上不上沒關系。老師丙:沒有可借鑒的案例和比較切合的教學資源,我們不會上。其實上不上都不影響質量的。這些「沒有」成了大部分教師不上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托詞。影響了實踐與綜合應用的實施力度。【現狀2】不是主要考試內容部分教師認為,傳授數學的知識和技能才是教學的核心。獲得較高的分數才是數學學習的目標。實踐與綜合應用在小學階段直接從試卷的卷面上很難以一種表述的形式出現,沒有辦法檢驗教師的教學效果。所以教與不教都沒有關系。即使上吧,自然就成了平時教學的閱讀素材或者只當一個信息窗口一帶而過。【現狀3】實踐活動課的教學方式無從選擇由於老師和學生對實踐與綜合應用的內容體驗少、感受少,因此解決問題時缺乏方法;加上師生的互動面窄,很多教師面對實踐活動課一籌莫展,於是就上成某單元的小結課、練習課或復習課。【現狀4】安排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有差距從1—6年級的教材中我們可以看到,實踐與綜合應用的教學內容一般來自於現實生活,是其他三個知識領域的延伸,並通過活動進行拓展。但有些內容離學生的實際有差距。如六年級上冊的《合理存款》,農村孩子對儲蓄存款不熟悉,更別提國債利息等。對於四下的《小小營養師》,學生根本沒有這方面的體驗,教學只能成為看圖學習。實踐與綜合應用到底該怎樣上呢?筆者認為,實踐與綜合應用是新課程標准設立的一個學習領域,它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學習活動,其內容是現實的、綜合的和富有挑戰性的,學生需要在活動中主動地觀察、實驗、猜測、驗證和交流。重視並認真開展這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對於改變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全面了解數學、認識數學,提高學生探索知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意義。教材安排的每個內容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初步的實踐能力。一般性的紙筆測驗即所謂的考試是考查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的,而實踐活動和綜合運用都是給學生終身學習打基礎的,不能因為不考試就不上了,而且還應該上得很好。1.加強研究,明確活動的意圖與目標教師首先要認真分析教材,明確教材編寫意圖和活動目的;弄清活動中要應用哪些知識,解決什麼問題,獲得什麼體驗。策劃好課內活動和延伸到課外的活動,安排好課前、課中和課後的教學內容等。通過以上的思考,周密地設計活動的內容和方法,使實踐活動呈現科學性、趣味性、多樣性。比如:人教版新課標教材小學數學第5冊56~57頁的《製作年歷》,它是安排在第五單元《年、月、日》的基礎上開展的一次活動,主要目的就是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年、月、日的有關知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並讓學生受到尊敬長輩、熱愛家庭的教育,感受所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活動前讓學生弄清相應年份中每月的天數,每月1日在星期幾;課前指導學生調查重要的節日,每月1號是星期幾;課內完成月歷的製作:課後再製作完整的年歷。這樣才能統籌安排教學流程和選擇教學策略,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開展活動。2.配合安排,合理調整活動內容和時間對教材中所提供的綜合實踐活動,要結合當地實際,結合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合理地調整教材內容,合理安排好活動的時間。在《製作年歷》這個活動中,教材要求製作年歷,活動過程包括製作經費預算、買材料、網上查資料等。一節課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可以將製作經費預算、買材料、網上查資料安排在課前和課後自己獨立去完成,課上也改為製作月歷。學生學會製作月歷的方法後,年歷的製作就可以放到課余時間去獨立完成。在此基礎上再通過「看誰製作的年歷最美」 的活動進行評比,使年歷做得更精美。3.因地制宜,適當增加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教材中所提供的實踐活動,只是為教學提供了線索。筆者認為教師組織實踐活動時不要僅限於教材提供的形式和內容,還要結合當地實際和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自己設計內容,選擇學生喜愛的形式開展活動。3.1 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選擇活動內容例如低年級認識人民幣後,可以開展《小小商店》的實踐活動,我在教學時是這樣設計的:課前讓學生自備各種商品,有玩具、學慣用品、生活用品等等,讓他們自己製作價簽,貼在准備的物品上,帶進課堂中,把教室模擬成「小小商店」,由學生推薦出「櫃台經理」、「收銀員」等人選.其餘的學生做「顧客」,開展購物活動。此外還讓學生了解社會中有哪些促銷手段,在「小小商店」中進行展示。結果學生的積極性十分高漲,「售貨員」極力「推銷」自己的「商品」, 「顧客」爭先購買。上這樣的一節課,需要我們做大量的准備工作,但是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加深認識了人民幣的相關知識,更可貴的是加強了綜合能力的運用,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了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又如一年級學習了統計的知識後可以繪制「我的作業真棒」實踐活動反饋表:二年級確定位置後可以繪制上學路線圖,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後可以開展「你的房間有多大」的活動。這些內容有的雖然教材中沒有單獨安排,但配合教學內容適時、適當地設計並開展活動,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實踐和運用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有利於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3.2 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選擇活動內容教學中,教師要立足課程特點,結合學生學習的興趣,不斷拓展活動形式,提高活動的實效性,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實踐與綜合應用活動可以採取課內、課外以及課內外相結合的形式進行:3.2.1 方案小設計 方案小設計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某一項活動方案,學生經歷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體策劃、表達設計、回答質疑等過程的學習活動。方案小設計可以包括統籌安排、優化設計、旅遊設計等。 例如:學生學完《兩位數乘法》後,教師可假設一個「旅遊中的數學問題」專題,設計一個外出秋遊的租車方案。四年級6個班360名同學乘車去遊玩。包車有兩種選擇方式:大車有42座,每輛200元,小車有18座,每輛90元,怎樣租車最經濟合算?這一活動內容,學生經過思考、討論、交流後,會得出多種不同的包車方案,然後通過分析、比較得到最佳方案,既滲透了合理安排和最優化的思想,又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體驗到「用」數學的樂趣。3.2.2 數學小游戲數學活動可以以數學小游戲的方式來進行,抽象的數量觀念、空間觀念與兒童具體形象的思維活動之間需要有適宜的中介橋梁將它們聯系起來,游戲活動能夠起到這樣的作用。新課程數學教材中已經包含了大量游戲的成份。特別對於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數學小游戲是一種非常適宜的方式,隨時都可以進行。 例如:位置游戲: 2人一組,每人准備一個棋子,放在20×20格的方格紙左下角(0,0)處,輪流擲骰子,每次擲出兩枚骰子,一枚上的點數是向右方橫走的步數,另一枚上的點數是向上方豎走的步數,誰先到達右上角的終點(20,20)誰就贏。每走到一個新的位置,用一個數對把它記錄下來。3.2.3 小課題研究 小課題研究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認識和解決某一數學問題為目的,學生經歷一個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得出結論的過程的學習活動。對於小學生來說,具體包括調查研究、查閱資料和實驗研究等。例如:組織學生跟蹤調查連續兩周的家庭用水量的情況,研究用水費用的計算方法,組織學生探討節約用水的策略,並向全班家長發出「節約用水倡議書」。具體如下: 1.調查你家裡兩周的用水量情況(查看水表),統計你家裡平均每天的用水量。 (2)從你家的用水情況,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並解答出來。 (3)調查水對地球(包括對人類)的益處。 (4)在家裡,如何節約用水? (5)設計一兩句節約用水的宣傳標語。 (6)圍繞以上調查和統計,請寫成一篇以「水」為題材的數學小論文。有些小課題由於問題的難度和知識的綜合應用程度大,學生獨立研究有困難,可以有若干同學相互合作完成,或教師參與並幫助解決。學生在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用「數學眼光」去「考察」、去「探究」、去「設計」、去「創作」、去「想像」、去「體驗」,不僅使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得以充分發揮,而且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進一步發展。3.3 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選擇活動內容我們可以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選擇合適的活動內容。事實上,即使以專題形式呈現的內容,教材也只是提供了數學活動的基本線索,教師要有主動處理教材的意識。如,二下的《剪一剪》、三下的《擲一擲》等,主題明確,線索清晰,所需的材料也不復雜,課堂實施就比較容易;而二上的《看一看,擺一擺》,四下的《小小營養師》雖主題明確,但涉及的數學知識不夠明朗,課堂實施就比較困難。因此,對於那些主題籠統、脈絡不清、素材缺乏內在聯系的專題,更需要教師發揮自身的創造性,要結合本校和本地的實際加以利用和再開發。4.明確目標,加強活動過程的控制與指導數學的實踐活動不僅需要相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更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和有效的指導。4.1 教學中要注意可控性雖然每次活動是以解決一個或幾個實際問題為載體。通過實踐或問題解決培養學生實踐活動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形成數學素養。可它涉及許多學科知識,是綜合性學習。因此在活動方式上既要個體探究性學習又要小組合作學習。例如人教版新課標教材小學數學第4冊110~111頁安排了《做一做試一試》,第一部分藉助工具感知時間變化,第二部分藉助經驗體會1分和10秒時間的長短,第三部分藉助統計圖表探索多種計算方法。有的教師在教學中,感知了時間的回憶和想像,忽略了「一天當中」的要求,學生在討論中扯到了幾天幾年的事,浪費了不少時間,卻沒有真切地體會到1分鍾、10秒鍾的長短,偏離了教學目標。第三部分的「試一試」,老師事先布置學生收集了大量數據,課堂上讓每個學生逐一匯報,再根據數據繪製成條形統計圖,教師輔導學生制圖,尚未做完下課鈴響了,這樣既大大超出了學生的能力,又未突出「萬以內數」的加、減法中多種演算法的探索。4.2 加強綜合設計的適時指導,幫助歸納解決問題的方法對小學生來說,他們解決問題只能憑借自己的經驗。如五年級下冊的《粉刷圍牆》:(1) 學校或者社區要徵集粉刷圍牆的工程方案,你們認為應該從哪幾個方面入手?(2) 如果要粉刷我們校園東面的圍牆,怎樣計算面積了?學生在進行這一活動時,雖然也可以找到粉刷的方案及面積計算方法,但這一方法的獲得學生是憑借自己的感覺。在粉刷牆壁時要考慮多重因素,由於學生處於小學階段見識有限,對於了解粉刷的面積、預算材料費和粉刷圍牆人工費這三方面考慮不周密。這時教師應給予幫助,同時提醒學生要根據要粉刷的面來具體施工,有的面被擋住了,不需要粉刷,這些面在計算費用的時候是不需要算在內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生搬硬套。這樣,在過程的實施中,學生不僅能從學習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並且在今後碰到類似的問題,他們就會憑借本次活動經驗,尋求最佳的策略和方法。5.重視評價,監測活動的過程與結果5.1 首先應加強實踐活動過程的監測。包括原始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分析與表現以及活動中自己的經歷與感受,可以採取交流或寫成數學的形式進行評估。5.2 重視教師對學生的客觀評價。教師要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活動方法、策略等進行等級加描述性的客觀評價。這樣才能保證和實現目標的達成。5.3 要採取多元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在自我評價、小組評價中交流各種體會,總結經驗,升華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恰當地進行評價,找出活動中的閃光點,多鼓勵,多表揚,樹立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信心。同時還要幫助學生客觀地分析活動中的不足之處.以利於下次活動的開展。「實踐與綜合應用」 它不僅拓寬了教師的視野,沖破了原有教材的束縛,而且給數學賦予了生活的意義。同時,「實踐與綜合應用」是充滿著探索性、實踐性和應用性的一類學習活動,它為學生學會獨立探索提供了廣闊的天空,同時也向教育工作者原有的知識觀、教學觀、評價觀提出了挑戰。理解和把握這個領域,對數學課程的發展和數學教學的改革非常重要。願我們的老師在「實踐與綜合應用」課的舞台上創出佳績,為課改抒寫新的一頁!

C.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特徵有那些

1、強調內容的整合。世界具有整體性,世界的不同構成——個人、社會、自然是彼此交融的有機整體,文化作為世界的一部分,也具有整體性,文化的不同構成——科學、藝術、道德也是彼此交融的。人的個性具有整體性,個性發展不是不同學科知識雜燴的結果,而是通過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而不斷探究世界與自我的結果。世界是「整體的世界」,學生個性是「整體的個性」,促進學生發展的活動也是「整體的」,因此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選擇應該從「整體」上去考慮,要包括學生本人、社會生活和自然世界,任何主題的探究都要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整合。

2、強調學習方式的整合。學生的生活由個人、社會、自然等基本要素構成,他們彼此交融,形成各種復雜關系的整體,學生通過對這些復雜關系的處理,實現自身發展。學生處理自己與自然、社會的一系列關系的過程,實質上也就是應用已有經驗和知識解決一系列實際問題的過程。其間學生對活動方式的有機整合,包括恰當的選擇和有效應用各種學習方式,直接關繫到學生解決問題的效率。

3、注重活動過程的開放。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過程都十分突出其開放性,就課程目標而言,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特殊需要;就課程內容而言 ,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隨著學生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就課程結果而論,學生全部活動中的體驗是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的。進一步而言,活動時間隨活動的變化而變化,很難規劃在某一時間完成某一任務;活動空間也是開放的,「世界即教室」「教室是解決問題的實驗室」。某些活動可能是在學校「教室」里完成的,某些活動可能是在大自然「教室」里進行的,某些活動可能進入互聯網「教室」,在虛擬的空間自由穿梭。活動管理更是開放的,有學生自我管理、有學生小組管理、有教師的管理,也有班級學校,地方,甚至跨區域的管理。

4、重視結果 更重視過程。綜合實踐活動並非不重視結果,相反,重視對學生發展有意義的結果。這種結果源於變化,源於變化中的生成。變化生成在過程中產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信「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學生處理整個世界中的任何一種關系都是一個過程,而過程中又包含著過程,透過學生對過程的體驗,事物之間的關系和聯系得以生成,意義得以建構,針對有意義的結果的設計和規劃都是重要的和必要的。但設計與規劃並不是具體的、無法變化的。相反,要有助於變化、有助於生成。綜合實踐活動是以變化應對變化,變化有助於生成,生成有助於發展,整個都是過程取向的。

5、在體驗中發展 。體驗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中心概念,與經驗課程所注重的經驗是內在一致的,經驗有經歷、感受、遭受、閱歷、體驗等多種含義,尤其將經驗作為動詞來理解時,便突出體驗、經歷等含義。體驗存在於活動實踐之中,通過活動實踐獲得體驗。綜合實踐活動顧名思義,強調實踐,重視活動,注重學生處理生活世界系列關系過程中的親身直接體驗過程,也包括主觀體驗的過程,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種實踐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等一系列活動中應用知識,感悟人生,積累經驗,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系和關系,建構對活動的意義,獲得整體發展。

6、關注學生自主參與。學生作為開發者,以主體的身份介入課程開發,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又一大特徵。基於學生的興趣愛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貫穿在全部實踐活動過程之中,是綜合實踐活動設計與實施的基本准則,在活動過程中,學生自主確立活動目標,選擇學習內容與方式,組織相關活動人員(甚至包括指導教師)自己表達活動結果,教師成為活動的合作夥伴,參與設計、實施,並作必要的引導,組織與管理工作。

從總體上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活動課程、經驗課程的一切特徵,同時有反映出教育的顯示規定性,體現出新的要求和主張,從一定意義上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仍屬於活動課程的一種特殊表現形態。

D. 小學綜合實踐論文

讓小學綜合實踐課回歸社會 ————小學綜合實踐論文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新課程實施中的一門必修課程,具有開放性、自主性、多 元化、 動態化, 極富現代教育的時代特徵。 因此, 綜合實踐活動要以活動促發展, 讓學生主動實踐,主動探索,主動創造,大膽探究,敢於質疑。真正親近生活, 親近實踐。本文從「選取貼近生活的課題,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注重生活時 、 空的多元,實現學生樂學的需要」「發揮時間上的近距離效應,實施學生生活中 、 的教學」等方面進行闡述,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走向生活, 自主選擇自己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開展探究和實踐活動,在實踐的過程中體驗、 感悟,獲得經驗,學會生活、學會交往、學會學習、學會做人。 小學綜合實踐課與社會生活相聯系,既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同時也是現 代教育思想指導下的產物。要傳遞和交流人類經驗,就必須把學校教育和社會生 活密切聯系起來。小學綜合實踐課堂教學「回歸生活和社會」 ,目的就是讓學生 參與社會生活,使學生所擁有的經驗盡量豐富,在「現代」中不知不覺滲入「未 來」 ,以改變過去那種與社會生活相脫離的教育灌輸。 小學綜合實踐課「回歸生活和社會」是堅持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究,為 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創造空間;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幫助學生體驗 生活並學以致用; 推進學生對自我、 社會和自然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與體驗, 謀求自我、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因此,讓小學綜合實踐課回歸生活和社會, 才會有知行和諧統一的可能, 才會使小學綜合實踐課成為學生喜歡的一門生活課 程。那麼,如何才能使小學綜合實踐課回歸生活和社會呢? 首先,要選取貼近生活的課題,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 小學綜合實踐課強調有意義的學習, 注重知識的獲取和技能的掌握與情感教 育相結合,陶冶情操,培養興趣。因此,學生的學習內容主要來源於兒童生活實 踐經驗,以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選取學習課題,建立與生活目的的聯系,使學生產 生情趣,這是維系學習的原動力。因此,選取學習課題時,就應當使課程和學生 的生活和社會實際相關聯, 縮小與學生的距離, 為學生的知行統一搭起一座橋梁, 使它們得以溝通。例如:在教授綜合實踐活動課――《走進春天》時,可以讓學 生們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春的變化,春的氣息,這毫
無疑問比課文中的描述要更有說服力。 其次,要注重生活時空的多元,實現學生樂學的需要。 小學綜合實踐課要回歸生活和社會,我們不能將學生圈於學校,而要以學生 的活動和交往為線路,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維的活動網路,全面實施教育。 引領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在家庭、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用自己的眼 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動的 組織形式要根據時空的特點,或班級,或小隊,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 過各種生活體驗活動,滿足學生的天性,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快樂和愉悅的同時 獲得發展。例如:在教授綜合實踐活動課――《不斷更新的通信家族》時,教師 可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 留心觀察社會生活中發生 的變化,體會社會進步與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通過簡單的觀察、 調查鍛煉和提高調查、探究及搜集資料的能力,學會討論與合作。從而讓學生們 在自主學習中了解到了通信及交通的發展與人們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最後,要發揮時間上的近距離效應,實施學生生活中的教學。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生活知識包羅萬象,它可使幼童成長為學生,可把學生 熏陶為學者,可讓學者歷練為智人,可將智人鈍化為哲父!生活課堂,使每一位 在其懷里成長的孩子都享有積極的受教育的機會。早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偉 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論,大力倡導生活教學。 他說: 「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會上去,以社會為學校。這樣,教育的材料、 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學生、先生也可以更 多起來。 」他還指出, 「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 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 ,要使學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 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 , 。由此他認為生活的過程就是 教育的過程,教育應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從中可以看出他極其重視學生在生活 中的親身經歷、實踐和創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歸。因此,理論聯系實際是小 學綜合實踐課的最大特點,當今世界的社會現象千變萬化,學生生活在充滿各種 信息的社會里,適當引入一些社會熱點問題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助於目標的 有效達成。 由此可見,小學綜合實踐課只有系統性知識教學是不夠的,學校現實生活中 的各種生活事件隨時發生,因此,教師要注意把握時機,抓住教育的切入點、結
合點, 針對學生的思想和具體表現找准時機, 然後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 有目的地滲透, 使學生隨時隨地受到教育, 從而促進生活世界和科學世界的統一, 生活與發展的統一。 綜合實踐活動課還帶來了一系列的變化 融洽了師生關系,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實踐活動課中,師生的角色不同 於傳統課堂上單一性,在共同探討問題、共同操作實踐活動中,培養了學生與教 師的相互合作精神,師生交流機會增多了,彼此間相互了解、相互溝通,從而保 證了實踐活動繼續開展及相關自然科學教學的順利進行。 提高了學生的素質,也提高了教學質量。每參與一次實踐活動,學生就要通 過上網、 閱讀科普書籍、 報刊, 或向專業人員咨詢等多種途徑, 以獲取相關知識, 並且親身實踐。使學生形成了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以及良好的學習方式。在這 個過程中既培養了動手操作、觀察實驗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積極思維,駕馭知識 的綜合能力。 實踐活動的全過程,包含著對舊知識應用鞏固、延伸和對新知識渴求探索, 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所以,極大地提高了教學質量。 總之,小學綜合實踐課「回歸生活和社會」是立足於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 的主體性思想;立足於課內外結合,課堂與生活、與社會聯系,促進知情意行統 一的整體性思想;立足於學生社會活動的實踐性思想的合理教學思路。是力求教 學目標、教育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實施符合學生的生活邏輯,建立在學生生活經驗 基礎上的,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內在規律安排教育活動的開放性教學。這 種教學思路既為廣大教師所認可,又為全體學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小學綜合 實踐課真正成為一切學生喜歡的、真實有效的生活課程

E. 綜合實踐課程在中小學開設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個培養學生動態的運用能力來推動學科靜態知識進行循環,達到學以致用的動靜結合過程。它與學科課程是檢驗與真理的關系,然而事實上二者在實踐中仍然存在著「動靜難合」的問題.

目前,課程教學存在的弊端:以認知為取向的學科課程的直接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系統的書本知識,促進認知發展,但若是老師一味硬教,學生一味硬背,孩子時時處處都是「被傳道、被授業、被解惑」的對象,一代一代地被「傷仲永」,這樣學科課程的意義就不復存在。

在學校教育實踐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學科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力:
其一,作為一種以實踐作為取向的課程形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尤其注重學生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方式。學生在綜合實踐課程中共同商討研究課題,制定研究計劃,進行社會調查,演示、實驗、表演、交流與討論等,整個過程都是在與同伴的合作中完成的,這種學習方式的整合必然帶來學生生活方式的變革以及生活空間的拓展和延伸,從而改變單一的學科課程以知識授受為基本方式、以知識結果獲得為直接目的的「孔已己」培養程序。
其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的一個基本點就在於打破各門課程的分割,加強課程與學生經驗的聯系,使課程從書卷中回歸到學生的生活。脫離了知識堆,孩子們反而更能從內心裡不斷地「悟」出不少東西。

當今教育的時代發展要求是使綜合實踐活動與課程教學動靜結合。所以結合實踐課程在中小學的開始是非常非常有必要性的,而且同時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它也具有必然性!!!

F. 淺談如何上好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

一、實踐與文本相結合。
綜合實踐活動最普遍的學習方式是實踐,讓學生實實在在的「做」。但這一種實踐性的學習活動,其中必然包括一定的文本學習。文本學習是一種符號學習,是對前人積累下來的認識成果通過各種間接學習的方式來獲得。實踐學習與文本學習的關系實際上是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是教師講解與學生自主實踐活動的關系。同時教師一定要注重實踐的深度,要求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真正理解實踐的目的與意義,把握各種不同實踐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領,結合具體的活動情境,恰當地選擇和利用活動工具和相關手段,完成達到活動的具體任務和目的。
活動課中,我們對現有教材作適當改造,增加一些時代信息和與現實生活相關的信息,以促進學生綜合地運用知識,創造性地實踐知識。如我校開展了一次《家鄉小河的尋訪》綜合實踐活動。在進行活動設計時,我們安排了參觀、訪問、攝影、繪圖等,將語文、社會、美術、法律、家鄉環境調查等諸項知識與見聞有機地結合起來,並組織學生進行匯報交流。活動後,大家又展開了「如何保護環境」大討論。同學們積極參與,靈活運用在閱讀中學到的知識,聲情並茂地表達了他們對污染母親河的不良行為的憤慨,以及要求保護的請求和願望。這樣的活動,不僅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心智和語言素質,而且得到了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啟蒙教育,培養了綜合素質。
二、突出能力的綜合訓練。
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活動積極性,讓他們在「動」中學。因此,教師應把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寓於活動之中。如我們開展「十個一」活動,要求每個學生「發一則現代科技信息」,「收集一條科技小常識」、「提一個科學小創意」,「寫一則讀書筆記或心得」「編一份科技小報」等。活動中,同學們通過各種渠道積極搜集現代科技新信息,收集科技小常識。每個同學都作了讀書筆記,寫了讀書心得,還親自設計科技小報參加「六一」展評。此類活動,學生自己動手,不但學到了許多平時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而且使閱讀和語言實踐能力都得到了訓練。
三、重視活動的實踐性。
在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中,讓學生在活動中多種「感官參與」,在「動」中接觸事物,感知事物。如我校小記者團到掇刀義烏市場采訪後,同學們都寫出了300—400字的現場報道,課堂上開展一次評選活動,把評出的優秀報道張貼在宣傳窗中。從這些報道中可以看出,不少同學對如今市場經濟迅猛發展作了很好的宣傳,也有不少同學對市場的一些焦點問題進行如實報道和評論。這種實踐活動,不但使學生能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而且提高了廣大學生采仿、撰稿的能力。
為了培養學生實踐活動的能力,我們還結合地方實際,挖掘地方資源,開展以語文學科為主題的各種實踐活動,來拓寬語文知識運用的時空領域,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生活,關注大自然的情感。如「家鄉小茶館的尋訪」、「荊門『老萊子』路探源」、「給違規亂闖紅綠燈者的一封信」等,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開展調查研究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勇於探索、不怕挫折、敢於創新的個性品質。
四、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人的創造力要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來。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我們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交叉活動,通過「發展」途徑進行「提高再創造」的訓練,使創造潛能得到發掘,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如二年級老師設計的一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找春天》:老師先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觀察春天,尋找春天;然後組織學生說春天,畫春天,寫春天;最後在班裡舉行展示會。在這次活動中,學生積極參與,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進行展示。這樣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了口語交際能力,而且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了創新能力。
五、注重學生生活空間,實現學生樂學。
小學綜合實踐課要回歸生活和社會,我們不能將學生老是圈在學校,而要以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為線索,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全面實施教育。引領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在家庭、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動的組織形式要根據時空的特點,或班級,或小隊,因地制宜。要通過各種生活體驗活動,滿足學生的天性,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快樂和愉悅的同時獲得發展。例如:在教授綜合實踐活動課――《不斷更新的通信家族》時,我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觀察社會生活中發生的變化,體會社會進步與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通過簡單的觀察、調查、探究及搜集資料的能力,學會與同伴們討論與合作。
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文本學習是必要的,但如果把實踐學習完全變成灌輸式的文化學習過程,那麼,綜合實踐活動也會名存實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始終保持著學習的熱情,正是由於我們正確處理了實踐學習與文本學習的關系。從而使學生表現出了極強的求知慾望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在實際測量或估算中進行了一次研究性學習,學習過程是學生主動探究的,印象深刻,正是由於我們沒有隻是「紙上談兵」,而是實實在在讓學生去測量,去貼近生活,學習效果才十分明顯。
六、多運用貼近生活的游戲。
游戲是兒童自由表現最明顯的形式,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百折不撓的認證,自由表現和游戲是一致的。心理學家福錄倍爾甚至認為游戲在兒童方面是人類發展的最高表現,因為只有游戲才是兒童心靈的自由表現,是兒童最純潔且純精神上的產物。所以,利用游戲是學生產生興趣的最佳途徑。

G.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的原則是什麼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的原則
根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性質與特點,在評價時,應重參與、重過程,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性,評價內容的綜合性和過程性,評價標準的合理性,以及評價方法、手段的多樣性。總的來說,應遵循以下評價原則。
1.參與原則。綜合實踐活動要注重學生親身參與和學生全員參與,強調課程計劃規定的課時活動量的參與情況和參與態度的考核,同時重視學生自覺參與評價。
2.過程原則。綜合實踐活動評價特別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和實踐體驗,重視在實踐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評價,並且把對學生的評價與對學生的指導緊密結合起來。
3.綜合原則。綜合實踐活動本身由4個部分組成,而各部分的教學目標又包含各自的認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要求,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評價的內容、要求、過程和結論都應是綜合而全面的

H. 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有哪些內容

綜合實踐活動內容不像其他學科課程內容那樣界限分明和系統化,而是具有較強的開放性,超越了傳統的學科邏輯體系。不管是過去的,現在的還是將來的,不管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不管是人物、動物、植物還是事物,不管是自然現象、社會現象、文化科研還是科學藝術,只要是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具有潛在教育價值的主題或項目均可以成為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 你的分兒太少,具體的內容再交流。

I. 為什麼要開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

小學綜合實踐課與社會生活相聯系,既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同時也是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的產物。要傳遞和交流人類經驗,就必須把學校教育和社會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小學綜合實踐課堂教學回歸生活和社會」,目的就是讓學生參與社會生活,使學生所擁有的經驗盡量豐富,在現代」中不知不覺滲入未來」,以改變過去那種與社會生活相脫離的教育灌輸。
小學綜合實踐課回歸生活和社會」是堅持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究,為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創造空間;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幫助學生體驗生活並學以致用;推進學生對自我、社會和自然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與體驗,謀求自我、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因此,讓小學綜合實踐課回歸生活和社會,才會有知行和諧統一的可能,才會使小學綜合實踐課成為學生喜歡的一門生活課程。那麼,如何才能使小學綜合實踐課回歸生活和社會呢?
首先,要選取貼近生活的課題,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
小學綜合實踐課強調有意義的學習,注重知識的獲取和技能的掌握與情感教育相結合,陶冶情操,培養興趣。因此,學生的學習內容主要來源於兒童生活實踐經驗,以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選取學習課題,建立與生活目的的聯系,使學生產生情趣,這是維系學習的原動力。因此,選取學習課題時,就應當使課程和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相關聯,縮小與學生的距離,為學生的知行統一搭起一座橋梁,使它們得以溝通。例如:在教授三年級《我眼中的秋天》時,可以讓學生們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感受秋的變化,秋的氣息,這毫無疑問比書本中的描述要更有說服力。
其次,要注重生活時空的多元,實現學生樂學的需要。
小學綜合實踐課要回歸生活和社會,我們不能將學生圈於學校,而要以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為線路,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維的活動網路,全面實施教育。引領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在家庭、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動的組織形式要根據時空的特點,或班級,或小隊,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過各種生活體驗活動,滿足學生的天性,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快樂和愉悅的同時獲得發展。例如:在教授三年級《我與學具》時,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觀察社會生活中發生的變化,體會社會進步與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通過簡單的觀察、調查鍛煉和提高調查、探究及搜集資料的能力,學會討論與合作。從而讓學生們在自主學習中了解到了通信及交通的發展與人們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最後,要發揮時間上的近距離效應,實施學生生活中的教學。
早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論,大力倡導生活教學。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要使學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由此他認為生活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教育應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從中可以看出他極其重視學生在生活中的親身經歷、實踐和創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歸。因此,理論聯系實際是小學綜合實踐課的最大特點,當今世界的社會現象千變萬化,學生生活在充滿各種信息的社會里,適當引入一些社會熱點問題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助於目標的有效達成。
由此可見,小學綜合實踐課先有系統性知識教學是不夠的,學校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生活事件隨時發生,因此,教師要注意把握時機,抓住教育的切入點、結合點,針對學生的思想和具體表現找准時機,然後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有目的地滲透,使學生隨時隨地受到教育,從而促進生活世界和科學世界的統一,生活與發展的統一。
總之,小學綜合實踐課回歸生活和社會」是立足於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主體性思想;立足於課內外結合,課堂與生活、與社會聯系,促進知情意行統一的整體性思想;立足於學生社會活動的實踐性思想的合理教學思路。是力求教學目標、教育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實施符合學生的生活邏輯,建立在學生生活經驗基礎上的,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內在規律安排教育活動的開放性教學。這種教學思路既為廣大教師所認可,又為全體學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小學綜合實踐課真正成為一切學生喜歡的、真實有效的生活課程。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