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文學課程活動設計
① 小學文學欣賞課怎麼上
優秀文學作品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寶貴結晶.文學欣賞活動是欣賞主客體相互呼喚、適應、契合的結果,一方面欣賞主體有某種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賞客體對主體具有吸引力.教學條件下的文學欣賞活動有其特殊性,首先是要認識學習者已有的學習基礎及知識背景.高二學生積近二十年母語學習和十餘年語文專門學習經驗,已具備相當的閱讀能力.經過初中階段十多篇小說的學習及課外小說閱讀的積累,他們對小說常識已經掌握,高二第一學期詩歌、散文鑒賞能力的培養,也使他們形成文學鑒賞的基本概念與經驗.一句話小說鑒賞能力已經初步具備,讀解文本的「語表層」幾無困難.但正是由於對內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們產生滿足感,失去進一步閱讀的興趣與動力.因此教學設計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強化並保持閱讀主體對閱讀欣賞活動的需求.教學策略之一是使教學內容「陌生化」,即拉開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學生產生少知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從而使主體產生閱讀活動的過程性需要,讓距離去調動學生.從而讓主體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探究並發現文本的魅力.
據此,本案例設計以學生的自讀程度為起點,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組織教學內容.整篇小說學習以「探究--發現」為基本過程,策動、引導學生閱讀思考,讓學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義,建構知識,最終實現提高閱讀欣賞能力並獲得整體發展的目的.課時目標、內容如下:
第一課時,圍繞學習認識小說的情節結構這一主線,安排三個教學層次:一、復述故事,識曲折;二、深究伏應,識合理;三、假設情節,識必然.第二課時,學習認識小說三要素及其內在聯系並認識小說的人物形象及主題,分兩個層次推進教學:一、在認識性格與情節關系的基礎上,讀議1--6節人物心理描寫部分,把握主人公的心理感受及其產生根源,從而認識人物性格與環境的內在聯系;二、討論主人公性格及其復雜性,認識小說表現的深刻主題.
② 小學文學欣賞課怎麼上
優秀文學作品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寶貴結晶。文學欣賞活動是欣賞主客體相互呼喚、適應、契合的結果,一方面欣賞主體有某種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賞客體對主體具有吸引力。教學條件下的文學欣賞活動有其特殊性,首先是要認識學習者已有的學習基礎及知識背景。高二學生積近二十年母語學習和十餘年語文專門學習經驗,已具備相當的閱讀能力。經過初中階段十多篇小說的學習及課外小說閱讀的積累,他們對小說常識已經掌握,高二第一學期詩歌、散文鑒賞能力的培養,也使他們形成文學鑒賞的基本概念與經驗。一句話小說鑒賞能力已經初步具備,讀解文本的「語表層」幾無困難。但正是由於對內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們產生滿足感,失去進一步閱讀的興趣與動力。因此教學設計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強化並保持閱讀主體對閱讀欣賞活動的需求。教學策略之一是使教學內容「陌生化」,即拉開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學生產生少知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從而使主體產生閱讀活動的過程性需要,讓距離去調動學生。從而讓主體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探究並發現文本的魅力。
據此,本案例設計以學生的自讀程度為起點,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組織教學內容。整篇小說學習以「探究--發現」為基本過程,策動、引導學生閱讀思考,讓學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義,建構知識,最終實現提高閱讀欣賞能力並獲得整體發展的目的。課時目標、內容如下:
第一課時,圍繞學習認識小說的情節結構這一主線,安排三個教學層次:一、復述故事,識曲折;二、深究伏應,識合理;三、假設情節,識必然。第二課時,學習認識小說三要素及其內在聯系並認識小說的人物形象及主題,分兩個層次推進教學:一、在認識性格與情節關系的基礎上,讀議1--6節人物心理描寫部分,把握主人公的心理感受及其產生根源,從而認識人物性格與環境的內在聯系;二、討論主人公性格及其復雜性,認識小說表現的深刻主題。
③ 小學生如何學文學
多看來書,各國出名的故事自、童話之類的,比如《故事大全》《一千零一夜》之類的,然後就死記硬背一些好的詞語,詩句,古詩詞啊,以後慢慢理解……當然看點作文書也是不錯滴……這些都理解了就試著看一些作家寫的東西……再接著就看名著吧……
④ 本科小學教育專業課程有哪些
主幹課程:
教育學、心理學、邏輯學、普通話、教師口語、教學設計、德育原理、教育社會學、班主任工作、教育哲學、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現代漢語基礎、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基礎寫作、兒童文學、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初等數論、數學分析、應用數學。
以及小學數學課程教學、小學英語課程教學、小學自然課程與教學論、小學社會與品德課程教學、小學藝術課程教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中外教育簡史、比較教育、現代教育測量與評價、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
(4)小學生文學課程活動設計擴展閱讀
培養要求:
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人民教育事業;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學會用這些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教師職業道德。
具備的能力要求:
掌握該專業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寬廣的知識面,較高的文化素養;了解現代人文社會科學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成就。
⑤ 小學班級文學社第一次活動可以干什麼
第一次我覺得應該是讓小孩子認識到文學,比如說什麼是文學,文學重要性,以及文學的一些現狀,重點是加深對文學認識,,畢竟現在國家各方面也要求重視這個。
⑥ 小學生必讀哪些文學作品
1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邶笪鍾編寫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版
2 《中外神話傳說》 田新利選編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版
3 《聖經神話故事》 陳靜選編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9年版
4 《三毛流浪記》 張樂平 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年版
5 《嚴文井童話選》 嚴文井 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1983年版
6 《稻草人》和其他童話 葉聖陶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79年版
7 《寶葫蘆的秘密》 張天翼 農村讀物出版社2002年版
8 《小兵張嘎》 徐光耀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0年月版
9 《三寄小讀者》 冰心 少年兒童出版社1981年版
10 《皮皮魯傳》 鄭淵潔 學苑出版社1995年版
11 《肚皮上的塞子》 周銳 春風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
12 《今年你七歲》 劉健屏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0年版
13 《荒漠奇蹤》 嚴陣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6年版
14 《烏丟丟的奇遇》 金波 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2003年版
15 《我要做個好孩子》 黃蓓佳 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
16 《草房子》 曹文軒 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年版
17 《第三軍團》 張之路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年版
18 《巫師的沉船》 班馬 21世紀出版社1998年版
19 《糊塗大頭鬼》 管家琪 浙江少兒出版社2001年版
20 《漂亮老師和壞小子》 楊紅櫻 作家出版社2003年4月版
21 《幻城》 郭敬明 春風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22 《伊索寓言》 (希臘)伊索 中國婦女出版社1997年版
23 《克雷洛夫寓言全集》 (俄)克雷洛夫著,裴家勤譯 譯林出版社2000年版
24 《拉•封丹寓言》 (法)拉•封丹著 倪海曙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年版
25 《格林童話全集》(德)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著 楊武能,楊悅譯 譯林出版社1994年
26 《安徒生童話選集》 (丹麥)安徒生著,葉君健譯 譯林出版社2001年版
27 《普希金童話》 (俄)普希金著,亢甫,正成譯 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年版
28 《王爾德童話》 (英)王爾德著,唐訕輝譯 中國連環畫出版社2003年版
29 《宮澤賢治童話》 (日)宮澤賢治著 周龍梅 少年兒童出版社2003年版
30 《列那狐的故事》 (法)瑪•阿希•季諾著 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1 《天方夜譚》 郅濤浩等譯 譯林出版社2000年版
32 《魯濱遜飄流記》 (英)笛福著,王泉根譯 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年版
33 《魔法師的帽子》 (芬)楊松著,任溶溶譯 紡織工業出版社2001年版
34 《金銀島》 (英)史蒂文生著,單蓓蕾 譯 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35 《叢林傳奇》 (英)吉卜林著,徐朴譯 少年兒童出版社1996年版
36 《吹牛大王奇游記》 (德)埃•拉斯伯 劉浩譯 少年兒童出版社1990年版
37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 (英)劉易斯•卡洛爾著,陳伯吹譯 上海科技教育版1996年
38 《騎鵝旅行記》 (瑞典)塞•拉格洛夫著,王泉根譯 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年版
39 《木偶奇遇記》 (意)卡洛•科洛迪著,楊建民譯 上海科技教育版1996年
40 《湯姆、索亞歷險記》 (美)馬克•吐溫著,鍾雷主編 哈爾濱出版社2000年版
41 《格列佛游記》 (英)喬納森•斯威夫特著,楊吳成譯 人教、譯林版2003年
42 《淘氣包艾米爾》(瑞典)阿•林格倫著,高鋒、時紅譯 中國少兒出版社1984年版
43 《搗蛋鬼的日記》 (意)萬巴著,思閔譯 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年版
44 《小王子》(法)聖埃克蘇佩里著,馬振聘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5月版
45 《童年》 (俄)高爾基 著,上海譯文出版社
46 《福爾摩斯探案全集》 (英)柯南道爾,丁錦華譯,遠流公司1988年
47 《哈里波特與魔法石》 (英)joko羅琳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版
48 《頑皮搗蛋鬼》 (德)威廉o布希 湖北少兒出版2003年自版
49 《中國當代兒童詩歌選》 張繼樓,彭斯遠 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1984年版
⑦ 小學文學社活動有哪些
可以買一些童話如《伊索寓言》、《安童生童話》、還有一些蓮花畫等。還可以買一些關於中國傳統文化之類但適合兒童看的書,以宣揚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在孩子們心中樹立愛國精神。
⑧ 兒童文學在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具體做法
一、優化校園環境,形成「和諧、活潑」的物質文化。
為了給師生創設一個優美、和諧的學習生活環境,學校秉著「讓每一塊牆壁都會說話,讓每一棵花草都能傳情,讓每一幅圖畫都能會意」的環境育人理念,近幾年學校先後投資100多萬元美化了校園環境。XX年建了塑膠跑道、pu籃球場。2011年,為每班配電腦、投影儀、電子講台,每位教師都能利用課件上課,學生們在課堂上隨時都可以從網上瀏覽相關學習知識,不僅僅局限於在電腦房學習,真正實現了現代化教育手段的普及。同年9月,學校在區委區政府大力支持下,對學校教學樓進行全面裝修和維修。更換了北棟教學樓門、窗和黑板,所有教學樓進行粉刷,室內外的牆上重新掛上了校訓、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師職業道德、名人名言、推普標語、學生作品等。每間教室配備了圖書櫃,孩子們將自己喜愛的圖書收集放在櫃中,供大家一起閱讀。教室里每個角落還有孩子們自發捐贈的花草,不僅優化了校園環境,還增添了濃厚的學習氛圍。
校園里見縫插綠,綠樹成蔭,散發著青草的芬香;伴隨著校園里居里夫人等偉人群像浮雕,孩子們從小受到熱愛科學、勤於思考等文化氛圍的熏陶,整個校園文化生活的品位得到提升。
二、傳承「剛直」精神,形成「和諧、活潑」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良好的校園精神,它可以對學生的行為發生深層的調節和制約,增強學校的凝聚力。我們做了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是辦校報,開拓文化視野。XX年3月,學校創辦校報——《剛直報》。「人生剛直最難得」這是報社總編雷安青為我校題寫的《剛直報》創刊詞。三年多來,我校以剛直文化為載體,不斷譜寫教育教學新篇章。每一期(每月28日)八開四版的《剛直報》,不僅反映著學校的最新動態,也是教師、家長、學生交流心得,展示自我的最佳「舞台」。易小艷校長是校報主編,主要負責頭版的編排工作,陳永紅校長、王振華主任各負責一個版面。我們校報設有「教育學」、「教學研究」、「師德講座」、「家教天地」、「校園雅聲」、「學與玩」、「藝術教育」等多個欄目;學校還成立《剛直報》小記者站,讓孩子主動去觀察、發現身邊的事,勤動筆,歌頌美好的生活,既培養了孩子們的寫作能力和創新意識,還陶冶孩子的情操,美化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們從不同角度展示自我。孩子們把擁有自己作品的校報及稿費珍藏起來,作為他們童年最美好的回憶!校報還把學校的成績、大事、要事及時刊登出來,讓社會、家長更好地了解我校的辦學方針和特色。市、區許多領導在閱讀、瀏覽我校的校報後,稱贊不已:一所小學能辦出這樣一份高質量的報紙,難能可貴!
二是讀校史,挖掘文化底蘊。一部好的校史是一所名校不可缺少的標志,代表了學校的水平和對社會的影響力,增強了人文資源的積累與拓展。2011年9月,我們以「承湖湘名將之風范,繪剛直文化之神韻」為題辦了一期校報專刊。刊登了我校的校史、校徽、校歌。詳細地介紹了學校的創辦歷程、基本情況及教育成果。全校師生爭相閱讀這一期校報,通過讀校史,了解學校,了解湖湘名將彭玉麟,進一步增強了學校的凝聚力和師生的歷史責任感。一代湖湘名將(彭玉麟)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
三是唱校歌,形成文化特色。我校邀請衡陽市文聯主席陳陣、國家一級作曲家廖衛華老師為校歌填詞、譜曲。由本校一個四年級學生劉沐雲同學演唱,將校歌錄製成光碟,在全校傳唱。學校要求每位師生都要會唱,並開展「校歌大家唱」比賽活動。師生通過讀歌詞,唱校歌,更加地了解學校、熱愛學校。我們還設計了新校徽。校徽的圖案由「r」造型而成。同時有機地融合花朵、綠葉、太陽、書本和人等元素,突出人民路小學校園文化的獨特屬性。校徽色彩明快,充滿朝氣和活力,體現了人民路小學校園文化獨特的風采。
三、以發展為核心,塑造「和諧、活潑」的教師文化。
1.開展聽評課活動,逐步提升教師素質。
通過聽課調研,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我校的具體做法是(1)原生態課。事先不通知教師,行政推門隨堂聽課,聽課後將意見反饋給教師,並形成常規。每周的行政例會上交流聽課意見,主管副校長整理記錄,每月一次在全體教師會上進行原生態聽課情況小結。(2)跟蹤課。針對在家長、學生中有一些不良反響的教師實行跟蹤聽課,具體指導。一次不行就再聽,直到滿意為止。(3)教研課。教師先報告教研課題,授課內容,做好充分准備,教導處作好統籌安排,集中在1~2周內展示,活動結束後組織調研與匯總。除了夯實課堂之外,我們每期都要開展一次大型的教師教學活動,XX年,我們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教學」比武,2011年開展了「落實新課標,實踐新課程」教師說課賽,嚴謹的設計,精美的課件,精彩的課堂不僅讓老師們在視覺、聽覺上得到美的享受,也對新課程、新理念有了更深的認識;2011年,我們推行「全面把握課標、創意激活課堂」同文本教學設計與說課展示大賽。即語文、數學教師以年級組為單位根據指定的文本內容,當堂完成教學設計,並於三天後進行說課演繹。讓教師的個性化風采與集體智慧得到完美結合。今年我校又組織全體語文教師參加作文教學比武,像這樣每期一次教師教學活動是常規,但我們力求創新,避免形式主義,讓常規活動真正做到既「常」又「新」。2.加強校本培訓,打造學習型教師隊伍。
通過多形式,多視角的開展教育專著學習心得交流會、演講賽、辯論會等活動,讓教師認識到學習是自身修養,自我完善的一把「金鑰匙」,是走專業化發展,走向「能師」、「人師」的唯一途徑。近幾年,一些同志工作之餘沉迷於牌桌、賭局或股市交易,而很少去學技能、鑽業務,即便看書、上網,也是瀏覽一些怡情消閑的文章。為了喚醒教師們的學習熱情,我校規定每位教師每年要做到「三個一」:每年必須訂購一份專業雜志;必須上交一份高質量的教育論文或案例;必須建立個人或班級博客,並及時更新演示博客。「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為了讓教師這桶水的內涵更豐富,我們不斷關注教師專業知識的提高。如:一方面邀請專家來校專題講座,為教師進行普通話提高培訓、電腦操作、課件製作、博客製作培訓等。我校目前已有普通話測試員2名,普通話一級乙等14人,占語言類教師總數50%。另一方面我們開展了「教師專業技能大比拼」。在考題中,既有語文或數學專業測試題目,又有教學案例設計與分析;我校還舉辦了教師規范用字比賽、普通話比賽課件製作、博客更新比賽等。通過這一系列舉措,老師們的學習熱情大大提高。
3.豐富教研活動,以教促研成績顯著。
在教科研工作中,我們以校本教研為突破口,力求做到「三個到位」,一是組織到位,學校成立了由校長掛帥的教科研領導小組,下設教改課題實驗小組,選取思想業務素質高的教師參與到實驗研究過程中來,從而保障教科研活動的扎實有效開展。二是規化到位。針對本校實際,參照省、市、區各級教科研部門的研究規化,學校制訂了切實可行的研究計劃,指導教師自主選擇研究課題。三是管理到位。我們制訂完善教科研製度,扎實開展教研活動,做到有計劃、有記錄、有總結。把教育科研與常規教學相結合,真正體現「科研興校」的主旋律,我校在湖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實驗學校檢查評估中被評為「先進實驗學校」。目前,我校的十一五規化課題《英特爾未來教育與語文學科的整合研究》全面結題,獲得市一等獎的好成績,目前已報送省里參賽。美術組申報的《小學美術教學中培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課題在衡陽市教育課題中級評估中獲一等獎,由彭琛老師負責的《合理使用零用錢綜合實踐活動研究》也取得了省一等獎的好成績。同時,美術組、三年級組被評為衡陽市優秀教研組。良好的教育環境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教育的有生力量,也涌現了更多的名師、能師:1、省優秀教師黃玲;2、市優秀班主任羅慧君;3、市優秀教師陳春清、陳萍秀、楊翠湘、李國平、張湘鈺、賓莉;4、青年教師黃艷、陶韻竹、何銀燕、張文君、胡妍、彭琛全國、省級賽課獲獎;5、近期,陳永紅、黃艷的論文刊登在《湖南教育》上。
四、以人為本,形成「和諧、活潑」的特色文化
1.夯實主題教育,發展學生個性。
扎實開展活動是我校的一大特色,學校結合自身實際,提出了「歡樂校園、平安校園、和諧校園」的校園文化建設目標,以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為基礎,以豐富多彩的師生實踐活動為載體,立足於課堂,延伸至課余校外。在教育教學中堅持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讓校園成為學生學習、成長、發展特長的樂園。常規活動有:「養成良好行為規范」、「抗震救災知識的普及和緊急疏散演練」、「禁毒活動」、「感恩教育」、「做一個文明的小學生」等主題活動,既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又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校園文化藝術節」、「手工勞作比賽」、「趣味運動會」、「校園主持人大賽」、「科技創新大賽」等活動,為學生提供表現舞台,展現學生的個性特長。
2.誦讀經典文化,學做儒雅學生。
教學生「從小學做人」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面對的一項重要的工作。XX年,我校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和學生年齡特點,組織教師編寫《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閱讀》教材,展「誦讀古經書、學做儒雅人」活動。2011年,我們重新審核改版再編,勘正了一些原有的用字錯誤,並加入了大量的詩詞內容。我們規定了全校誦讀時間,制定《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誦讀》活動方案:1、確定各年級學習內容如:一年級的《三字經》、二年級的《百家姓》、三年級的《千字文》、四年級的《弟子規》、五年級的《增廣賢文》和《諺語選萃》。2、規定上課時間,每周每班一課時,一個下午讀報時間。【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匯報材料4篇匯集】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匯報材料4篇匯集。3、確定任教老師。由易校長、陳校長親自任教。4、定期檢查。規定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為集體抽查與個人誦讀評比。各班可謂精彩紛呈,有配樂朗讀、快板誦讀等等。集體比賽中各年級評出一等獎一名,二等獎一名,每學年在學生中評選出100位「中國傳統文化誦讀小學士」。2011年10月,須知學生參加市「美文誦讀活動」張欣慧獲得「十佳選手」稱號,劉沐雲等五名同學獲得金獎。
3.雙語特色教育,培養學習興趣。
XX年秋季,我校1-6年級全部開設英語課。學校嚴格把關教材和師資水平,並力求營造濃厚的語言氛圍,培養學生學英語、說英語的興趣。從英語早讀、作業評改到課堂教學等,均實行等同於語、數主科的常規管理模式。作為窗口學校,我們不僅立足了「傳承經典文化」,而且大力倡導雙語教學特色,在全市公辦小學中開場雙語教學先河。近年來,我校有100餘名學生在全國英語大賽中獲獎,今年4月,全區63人進入決賽,我校佔20人,其中5人獲一等獎。
眾所周知,文化治校是學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先進的文化能推動學校發展。在創建優質校園文化的過程中,我們人民路小學將繼續用學校文化構建來引領學校的各項工作,充分體現師生的生命價值,塑造積極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學校精神,豐富學校的文化內涵,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引領學校不斷走向卓越、走向輝煌!
⑨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文學素養
何謂素養?素,有向來之意。故素養,一般指平時的修養和訓練。由此觀之,語文素養的含義,也就是對語文有長久的修養和訓練的意思。語文素養是內涵十分豐富的綜合體,沒有隱性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牢固基礎,就不可能支撐顯性的知識和能力;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離不開文學素養的培育。因此,許多有識之士指出,我們的小學語文課程要實現腳踏實地而且卓有成效的改革,面臨一個非常緊迫的問題,就是如何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從事小學語文教學數年的經驗 ,使我認為:一、學生的文學素養是由語文課的性質、任務決定的 在小學階段加強文學教育,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並不是外加的,而是由語文課的性質和任務決定的。從文學教育的角度來看,學生使用語文這個工具,最好的學習過程是在人文精神熏陶的過程中進行。反過來講,當一個學生比較好地掌握語言文字的工具以後,那麼語文教育的人文性才能落到實處;如果沒有這個工具的掌握和運用,就不成為語文課。愛因斯坦說過:在學校用專業知識教育孩子是不夠的。學生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工具,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有用的工具與和諧發展的人有本質的不同。所以他就講,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要使學生產生熱烈的感情,這是最基本的。使學生對真善美具有鮮明的辨別力,就是對真善美境界的追求,所以,就人的各種素質而言,與情感、態度、價值觀,與真善美相聯系的是什麼呢?是文學素養。它是人的人文素養的核心部分。有的老師說漢語拼音是攔路虎,學生學起來苦不堪言。那麼怎麼解決小學語文進行中的這一難點呢?可以藉助文學因素。比如,蘇教版教材就設計了情境圖、編寫了語境歌,把工具性的東西人文化了,很有創造性。一個人的個性的形成,特別是人格的完美,從哪裡來?都離不開情感的熏陶,離不開審美的材料對他的感染。很難想像,一個內心狹隘的人,一個情感枯竭的人,會有健康個性和健全人格。小學語文課若能充分地調動文學因素,創設出情感氛圍藝術化的環境,語文教學的工具目標、情感目標會更加容易實現。 有人認為在基礎教育里強調文學教育,就是培養閱讀欣賞能力。我認為這只能是部分目標,更重要的目標不在閱讀能力本身,因為,文學教育必然和思維教育聯系在一起。在這方面,文學教育有什麼優勢呢?它可以通過感受形象入手,經過孩子的感受和品味,悟到形象的內涵,這里感性和理性是不可分的,所以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間,孩子的想像力非常活躍,心靈的空間非常開闊,創造性的潛能最能得到激發。總而言之,積累語言材料、積累語言知識、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聽說讀寫的能力,都可以在文學教育中得到實現;離開情感熏陶、形象感染、審美活動,語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會變成單純的技術操作和思想灌輸,語文就不成其為語文了。 二、文學教育需要建立多元的開放的文學觀念 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教師首先要有較高的文學素養,更新文學觀念。而小學教育需要的文學觀念有四個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讀者。這四個要素需要強調幾個問題。(1)、文學與生活的關系。語文的課程資源是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對小學語文教育來說,無論是教材編寫還是教學,都應與生活溝通。也就是說語文反映生活、反映世界。比如我在上一年級閱讀課《春筍》,課文裡面有句話,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 。春筍這個詞,若在高中、大學,老師就可能對它進行藝術分析;但是在這里,對一年級的學生就不能這樣分析。我說:早上媽媽喚醒你上學時是什麼感覺?讓學生用自己生活經驗的積累,投入到對文本的閱讀中,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喚醒的感覺。其實他喚醒了學生的心靈!再如,我聽符海妹老師讓學生造句,有學生造句地球圍著太陽轉,表揚他一番:另一個學生造句老母雞圍著草窩轉,卻被批評一頓。其實老母雞圍著草窩轉,就是他的生活積累。這樣的經驗積累多了,對他閱讀文本、感受體會文學作品,都大有幫助。(2)、文學教育中的情感問題。如果教師能夠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能把學生的體驗過程拉長,能讓學生和作品裡的情緒發生共鳴、溝通,就是一位了不起的教師。蘇教版教材有篇課文《牛郎織女》是一個很美的故事。它的背後是什麼,當然不必跟小學生講很多,但教師的文學素養必須能夠居高臨下,才能游刃有餘。這樣的作品在課堂里讓學生來讀,教師千萬不要給標准答案,因為文學作品有豐富的內涵,這樣才留有挖掘的餘地,才能擴展學生的精神領域,滋潤他們的情感世界。(3)、文學作品的形式和內容。文學作品的形式和內容就像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可分的。讀文學作品應從語言入手,而不是以往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歸納中心思想,因為這些都是邏輯學里的歸納法。閱讀文學作品主要是使文學語言轉化成頭腦中的形象的過程,應該讓學生完成。因此,教師講詞、講句、講段,更應該講語境,應該培養學生對文本的親近感、認同感,蘇教版實驗教材在繼承好的傳統的基礎上,又有新的創意,生字教學組成字串。小學生喜歡學,老師也喜歡教這樣的識字課。春天、春風、春雨/柳樹、小草、嫩芽/布穀、燕子、蜜蜂/杏花、梨花、桃花,就是一例。為什麼孩子對這樣的生字會喜歡?奧妙在什麼地方?奧妙首先不在內容,在形式。因為它押韻,學生最容易上口;又都是雙音詞,雙音詞彷彿二拍節奏,音步一重一輕。學生在讀春天、春風、春雨時,頭腦中會出現畫面,填補了空白。字串的設計格外工巧,激發和挖掘了學生的創造潛能,體現了識字教學的文學性,又達到了記識生字的工具性目標。(4)、教師對學生的期待視野一定要重視,一定要琢磨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角度去思去想去與心靈對話,這就是對話理論對話理論認為作品與讀者之間的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系,閱讀行為意味著在人與人之間確立對話和交流的關系,因此,教師與學生、課文與學生就是對話和交流的關系。教師是閱讀活動的組織者、閱讀的促進者、閱讀中的對話者,教師不是被動的,也不能將教師的地位降到和學生一樣,他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中介,但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準當然要高於學生。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也有談話的方式,但多是教師根據參考書、課文,事先准備好結論,然後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猜測,實際上是請君入瓮,顯然,這種方法與閱讀對話理論背道而馳。(5)、加強文學教育的注意點。這里我認為需要注意兩點:一是閱讀作品一定要遵循整體把握的原則,整體把握有利於學生創造。有位教師教《狼和小羊》,講到狼向小羊撲去,教師問學生:小羊死還是沒有死?教師引導學生想像結果。有學生說獵人把狼打死了;有的說狼太用力,跌到河裡淹死了沒有一個學生願意說羊死了。教師從整體上進行情感導向,學生就會根據文本創意。二是培養語感和重視積累的問題。語感和積累都離不開誦讀,誦讀不是死記硬背。誦讀的效果無論怎樣估計都不為過,誦讀必然有情感投入,必然會沉浸到文本創設的氛圍,學生反復體驗,眼到嘴到,情到心到。誦讀可貴是一個過程,是一而再、再而三,反復多遍、熟讀成誦的過程。所以小學階段對優秀作品讀讀背背,是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的必經途徑。
⑩ 小學生的文學社和社團課有什麼區別嗎
文學社應該是著重培養小學生的文學能力,社團課說白了就是小孩子一起玩,各種團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