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品德與社會課程實錄
1. 二年級上冊思品《秋天的收獲》課堂實錄沒有多媒體怎麼上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增強勞動意識和技能,認識幾種秋天的收獲物。
初步學慣用分類的方法進行簡單的探究活動。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觀察並參與秋天的收獲,體驗豐收的喜悅,願意與別人分享快樂。
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尊敬付出勞動的人。
【教學准備】
1.教師准備。
(1)准備一些秋天的收獲物。
(2)課件。
A.錄像:沉甸甸的葡萄、又大又紅的蘋果、黃澄澄的柿子壓彎了枝頭;農家小院掛起一串串金色的玉米;田野里棉花吐出又大又白的棉絮;紅彤彤的高粱像一把把高舉的火炬;金黃的水稻十里飄香……金色的秋天把我們帶進一個果實累累的世界。
B.照片:解放軍叔叔懷抱大南瓜樂得合不攏嘴;農民伯伯懷抱一大捆芹菜樂開了花;大媽懷抱谷穗喜笑顏開……
C.特徵(略)。
D.《鋤禾》的Flash:農民從早到晚,一年四季,無論刮風下雨、烈日當頭都在辛苦地忙碌著──施肥、澆水、除草,豆大的汗珠從他的臉上滾落下來。(此時音樂停止,汗珠慢慢從農民的臉上滾落下來,落到田地中,音樂又響起,屏幕出現詩詞「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3)實物投影。
2.學生准備。
(1)學生在課前通過觀察、訪問、看電視、親身體驗等多種形式,了解本地區秋天收獲的情況。
(2)收集秋天的收獲物。
【教學過程】
一、利用信息技術,感知秋天是收獲的季節,體驗豐收的喜悅
師:「前些日子,老師到農村去看了看,領略了秋天豐收的美景,看到農民伯伯在田野里收割糧食,在果園里採摘水果,可真是長了不少見識。老師還拍了一些照片,想看嗎?」
2. 小學品德與社會關於責任教育的講課教案或課堂實錄
小學品德與社會《要有家庭責任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認知
1、 懂得子女作為家庭成員要為家庭的幸福美滿出一份力。
2、 明確當好家庭小主人主要應做到哪些。
情感
1、 激發產生對家庭的責任感。
2、 願意做家庭小主人。
行為
1、 主動承擔家務。
2、 家中遇到困難,盡力分憂解難。
3、 不向父母提過分要求。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課程標准六年級「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規范」的關於「有家庭責任感」等教學內容和基本要求設置的。在以前的思想品德課中已經進行了有關「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以自己良好的表現給父母帶來歡樂,生活上不比吃穿」等教育。這些都是從具體做法上講的,本課則是從理性認識上闡述的。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生應該具有家庭責任感,自覺的對家庭負起責任來。培養學生關心家庭中發生的事,主動為家庭分憂解難,體諒父母的疾苦,這對學生全面形成負責心理有著重要的意義。
課文主要從家庭的主人不分年齡大小在家庭中都承擔著不同的責任。每一個人在享受著家庭的溫暖的同時,也要為家庭生活的美滿幸福出一份力量等角度來闡述的。
少年兒童如何為家庭的幸福美滿出力:1、主動承擔家務。2、當家庭遇到困難時,要盡力分憂解難。3、不向父母提過分的要求。教法建議:
1、講本課的觀點時都要圍繞家庭責任感來闡述。不能只重復以前的教育。
2、本課的教學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課前應對學生作比較深入的調查研究。
3、要注意給學生樹立身邊的榜樣。
教學設計示例
十二 要有家庭責任感
〈教學目標〉
認知
懂得子女作為家庭成員要為家庭的幸福美滿出一份力。
明確當好家庭小主人主要應做到哪些。
情感
激發產生對家庭的責任感。
願意做家庭小主人。
行為
主動承擔家務。
家中遇到困難,盡力分憂解難。
不向父母提過分要求。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當好家庭小主人。
教學難點:強化家庭責任感的意識。
教育過程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現在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了。大家可曾想過,自己對家庭負有責任?
(學生自由發言)
小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不論年齡大小,對家庭都負有責任,要有家庭責任感。
板書:十二 要有家庭責任感
2、(投影)出示思考題:有的同學說:"家裡的事情是大人們管的,我只是個孩子,不用管。"這種說法對嗎?(讓學生議論片刻回答。)
小結:上面的這一說法,認為自己是個孩子就不用管家裡的事情,這是缺乏家庭責任感的表現。因此,是錯誤的。作為一名優秀的少年兒童,應該具有家庭責任感。
二、通過課文、 明確觀點
(一)想一想我們為什麼要對家庭負責任?可結合學習課文1、2自然段。
(每個家庭成員都是家庭的主人。作為家庭的小主人,要與父母長輩一樣對家庭負責任。而且,要為家庭生活美滿出一份力。)
小結:每個家庭成員都有是家庭的主人,對家庭的事情就要關心,就要參與,就要與長輩一樣對家庭負責任。
板書:家庭的小主人,要對家庭負責任。
(二)我們如何為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滿出力呢?學習課文3至5自然段。
1、主動承擔一定的家務勞動,並把這看作是自己的分內之事。
(1)你打算怎樣做?(只要是我們力所能及的,都要主動去做。)
小結:現在家務勞動的內容仍然很多,如洗碗、掃地、擦桌子、整理房間……只要是我們力所能及的都要主動去做。
板書:主動承擔家務勞動
(2)(投影)說一說:你在家裡經常做哪些家務事?你是否把做家務看成是自己份內的事?
(學生把自己的實際情告訴同學,結合課文第5自然段的學習,教師表揚做得好的學生。)
2、盡自己的最大力量為家庭分憂解難。
過渡:在正常情況下,樂於做家務是具有家庭責任感的表現,但每個家庭難免會發生一些令人憂愁的事情或遇到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具有家庭責任感的小主人,又應該怎樣做呢?
(1)學生分小組議論、選代表在全班上發表意見。
小結:當家庭發生為難的事時,我們決不能認為這只是父母長輩的事,而應盡自己的力量為家庭分憂解難。
(2)錄音播講"老舍的故事"--課文第7自然段(教師展示課本插圖並讓同學知道老舍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
(3)提問:聽了"老舍的故事"之後,你認為我們應學習老舍的什麼好品德?
(學生回答,老師歸納板書)
板書:盡力為家庭分憂解難。
(4)你家裡是否發生過為難的事?你是怎樣做的?你認為你的做法合適嗎?
(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把真實情況告訴同桌及全班同學。)
小結:(肯定和表揚做得好的同學)我們既要向老舍學習,也要向身邊的同學學習,做一個具有家庭責任感的小學生,盡力為家庭分憂解難。
3、不向父母提過分的要求。
過渡:在盡力為家庭分憂解難的同時,我們必須經常告誡自己,不要給父母添憂添難。
(1)(投影)查一查:你是否有過給父母添憂添難的言行?
(學生議論,自查後告訴同學。)
小結:個別同學確實存在著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想盡力為家庭分憂解難,但另一方面又不知不覺地為父母增添了為難的事情。個別同學往往不考慮自己的家庭經濟條件,向父母提出了過分的要求,這也是不對的,因此,我們要為父母分憂解難,就應該時時想到家庭的經濟條件,不要向父母提出過分的要求。
板書:不向父母提過分要求
(2)錄音: "劉剛的故事"--課文第9自然段。
(3)提問:劉剛很想買旱冰鞋,但為什麼卻對父母說:"不想要什麼了"?
(學生結合自己的認識具體回答。)
歸納:劉剛是個能考慮家庭經濟條件,體諒父母困難,不向父母擔過分要求的好孩子。他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是因為他具有家庭責任感。可見,劉剛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4)(投影)說一說:在我們身邊有沒有像劉剛一樣的同學?有什麼具體的事例?
結合課文第10自然段引導學生找身邊事例。
小結:在我們身邊,有些同學了像劉剛一樣,為了不使父母為難,從不亂花錢,不擺闊氣,不與別人攀比,不向父母提過分要求。這些都是有家庭責任感的表現。
(三)根據自己的理解,說一說,我們為什麼要有家庭責任感?我們怎樣為家庭生活的美滿出力?(分小組討論,推選代表發言)
總結:有家庭責任感是優秀少年兒童必備的品質,一個有家庭責任感的人,長大才能有社會責任感,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才能有所作為。所以,我們要從小培養自己的家庭責任感。
三、聯系實際、深化認識
(一)述說:(投影)
1.作為家庭小主人,怎樣做才算對家庭負責?
2.你在家時能當好家庭小主人嗎?做得怎樣?
學生根據板書要點回答,對照自己,自查自糾。
(二)學《新三字經》有關內容:
具有家庭責任感,也是《新三字經》要求我們應該做到的。
(投影)……家務事、樂擔承、洗碗筷、掃門庭、家愛我、我愛家……
(三)評議:
1.[投影出示第59頁"評一評"引導學生評議。
(1)劉東這樣做是不對的。因為孩子是家庭的小主人,應當具有家庭責任感,主動承擔家務,面不應該把家裡的活兒推給爸爸媽媽。劉東不僅不主動承擔家務,隔壁的老奶奶提醒後,仍不去做自己應做的事。這就更不應該了。
(2)李琴的決定是正確的。她能考慮到自己家裡的經濟條件,不向父母提過分要求,是個具有家庭責任感的好孩子。
(四)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哪些有家庭責任感的人和事?請你講給同學聽。也請你對沒有家庭責任感的人和事發表自己的看法。
四、總結全課、提出希望
同學們,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已初步懂得要做一個具有家庭責任感的人的道理。一個具有家庭責任感的人,將來必定是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從小當好家庭的小主人,將來才會當好社會的主人。今天為家庭盡力,明天就會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棟梁之材。願同學們從小做起,做一個具有家庭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1、注意發現家中有哪些自己可以主動做的事,自己盡力做好後,講給父母聽。
2、向媽媽表示,自己主動承擔一份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並請他們監督,自己做得怎樣。
3、利用一次小隊活動,調查一下有家庭責任感的同學,將她或他的事例寫成稿投給紅領巾。
廣播站。
4、收集一些有家庭責任感的人和事,講給大家聽。
3. 浙教版小學品德與社會《家鄉特產知多少》課堂實錄及設計思想
《家鄉特產知多少》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家鄉有哪些特產,感受祖國物產豐富。
2、了解家鄉的自然環境,經濟特點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感受家鄉的發展,激起愛家鄉的豪情。
3、培養搜集資料,處理材料的能力。
教學重點:多種渠道地搜集家鄉特產的宣傳資料,廣泛地知道各地特產的名稱。
教學難點:能夠找到家鄉的特產和自然環境有關,與當地經濟發展有關。
教師准備:課件
學生准備:
1、調查家鄉的特產的知名度。
2、以小組為單位搜集家鄉的特產。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了解特產特點
1、出示圖片,圖上的產品你認識嗎?吃過嗎?
2、這些產品有什麼特點?
3、這些產品都是一個地方所特有的,因為頗具特色,所以聞名全國,這些產品就是我們日常說的————特產。(特產是指一個地方特有的產品,他不為其他地方所有,也指一個地方的著名產品。)
二、了解各地特產
1、你知道我國各地有哪些特產嗎?學習課文後匯報交流。根據學生說的隨機課件出示特產的圖片或資料。
2、你還知道全國各地的哪些特產?
3智力小問答:看誰的知識面最廣!(把特產與地名用線連起來。)
海南水稻
福建武夷山花蟹
台灣大鵬灣鐵觀音茶
江蘇泰州市橡膠
三、探究特產成因
1、思考:為什麼各地會有不同的特產?和各地的地理環境、氣候特點有什麼關系嗎?(四人小組討論)調查表
特產名稱
吐魯番葡萄
調查途徑
詢問家長、上網、查閱網路全書
產地
新疆吐魯番
原因分析
絲綢之路將葡萄種子引入了中國。新疆氣候乾燥,陽光充足,適合葡萄的生長。
我的收獲
特產的形成與當地的地理環境與歷史原因有著密切的關系。
2、集體交流,交流調查表。
3、小結:特產的形成和發展,往往和當地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經濟發展、歷史發展等有著密切的關系。
四、交流各地特產
1、以小組為單位拿出搜集到的各地特產的圖片、包裝、宣傳畫、實物以及其他相關資料進行交流,更全面地了解各地特產的特點。
2、總結全文。
第二課時
一、介紹家鄉特產
1、課前,我們分小組了解了家鄉的特產,下面分小組交流,將自己家鄉的特產向同學作一個詳細的介紹。
2、小組派代表上台介紹自己家鄉的特產。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上台介紹一種特產的產地、特點、加工、歷史等。(如龍井茶、杭州絲綢、王星記扇子……)教師可以穿插著介紹相關的文字資料或播放放一些相關的圖片和影像資料。
3、小結。
二、宣傳家鄉特產
1、家鄉的特產是我們引以為榮的。但是現在家鄉的特產知名度如何呢?
2、課前我們的同學走上街頭進行了「家鄉特產知名度」的調查,我們來看看結果如何?
3、出示調查表。
特產名稱
了解人數
知名度(%)
龍井茶
絲綢
西湖藕粉
張小泉剪刀
王星記扇子
……
共調查了()人
1、看了這組數據,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2、怎樣使家鄉的特產享譽全國,走向世界,為家鄉的經濟帶來更大的發展?讓我們來為家鄉的特產設計一種較為合適的宣傳方式。(小組選擇最喜歡的一種特產。老師提示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考慮:)
a)創造性寫作:怎樣做廣告,寫創意廣告詞,宣傳優質產品,樹立品牌意識。
b)美術:為特產設計外包裝。
……
3、各小組分頭討論、准備。
三、推廣家鄉特產
1、分小組交流。
2、教師點評並小結。
四、課後延伸:課後了解更多的家鄉特產。
附板書:3、家鄉特產知多少
海南橡膠
福建武夷山鐵觀音茶
台灣大鵬灣花蟹
江蘇泰州市水稻
以上就是《家鄉特產知多少》教案全文,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