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總目標英文
㈠ 根據新一輪課程改革轉變課程功能的要求,課程標准以什麼確定總目標
為您詳解如下: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
1、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數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2、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總體目標」具體闡述如下:
知識與技能
*經歷數與代數的抽象運算與建模等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經歷圖形的抽象、分類、性質探討、運動、位置確定等過程,掌握圖形與幾何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經歷在實際問題中收集和處理數據、利用數據分析問題、獲得信息的過程,掌握統計與概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積累綜合運用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思考
*體會代數表示運算和幾何直觀等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符號意識和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
*了解數據和隨機現象,體會統計方法的意義,發展數據分析和隨機觀念。
*在參與觀察、實驗、蔡祥、鄭明、綜合實踐等數學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能力,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學會獨立思考,體會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思維方式。
問題解決
*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其他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發展創新意識。
*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情感態度
*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體會數學的特點,了解數學的價值。
*養成勇於質疑的習慣,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
總體目標的四個方面,不是互相獨立和割裂的,而是一個密切聯系、相互交融的有機整體。課程組織和教學活動中,應同時兼顧四個方面的目標。這些目標的實現,使學生受到良好數學教育的標志,它對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技能的學習,知識技能的學習必須有利於其他三個目標的實現。
㈡ 新課標小學數學課程總目標的四個方面之間有什麼關系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總目標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
1.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
2.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3.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1知 識 與 技 能
● 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為數與代數問題的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 經歷探究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和變換的過程,掌握空間與圖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 經歷提出問題、收集和處理數據、作出決策和預測的過程,掌握統計與概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數 學 思 考
● 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初步的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
● 豐富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 經歷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推斷的過程,發展統計觀念。
● 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解 決 問 題
● 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 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
● 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 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情 感 與 態 度
● 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慾。
● 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 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及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感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 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以上四個方面的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對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是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中實現的。其中,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同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必須以有利於其他目標的實現為前提。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第二學段目標
第二學段(4~6年級)
知 識 與 技 能
●經歷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數及簡單數量關系的過程,認識億以內的數,了解分數、百分數、負數的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給定事物中隱含的規律,會用方程表示簡單的數量關系,會解簡單的方程。
●經歷探索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運動和位置關系的過程,了解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徵,能對簡單圖形進行變換,能初步確定物體的位置,發展測量(包括估測)、識圖 、作圖等技能。
●經歷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掌握一些數據處理技能;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游戲規則的公平性,能計算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數 學 思 考 ●能對現實生活中有關的數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釋,會用數、字母和圖表描 述並解決現實世界中的簡單問題。
●在探索物體的位置關系、圖形的特徵、圖形的變換以及設計圖案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進行歸納、類比與猜測,發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對結論的合理性作出有說服力的說明。
解 決 問 題
●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能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並試圖尋找其他方法。
●能藉助計算器解決問題。
●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
●能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並嘗試解釋所得的結果。
●具有回顧與分析解決問題過程的意識。
情 感 與 態 度
●對周圍環境中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能夠主動參與教師組織的數學活動。
●在他人的鼓勵與引導下,能積極地克服數學活動中遇到的困難,有克服困難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對自己得到的結果正確與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學習中可以取得不斷的進步。
●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藉助數學方法來解決,並可以藉助數學語言來表述和交流。
●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推斷等數學活動,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對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觀點有提出疑問的意識,並願意對數學問題進行討論,發現錯誤能及時改正。
㈢ 高中數學新課程的總目標是什麼具體分為哪幾個方面
高中數學新課標和大綱的比較
一、課程目標與數學目的的比較
課程目標分為總目標和具體目標兩部分,比以往數學目的內容更豐富,更具體。下面從總目標、基礎知識、能力、數學觀四方面對數學目的和課程目標進行比較,從而說明課程目標的發展進步。
1.關於總目標。
課程標准中的總目標指出「使學生在九年義務教學數學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作為未來公民所必要的數學素養,滿足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需要」,其實這是數學教育的首要和基本的目的。對於數學教育只有明確了最基本的教學目標,我們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制定出支持它的具體目標。相比之下,以往數學目的沒有這種總分式的結構,這是課程目標的一個特色。而且總目標中的「滿足個人發展」體現了數學教育更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響應了「大眾」教育的口號,這應當是課程目標的進步之處。
2.關於基礎知識。
數學教育要傳授數學基礎知識,這是有史以來的一個共同目的,也是一個最根本的目的之一。1996年和2000年的教學目的指出基礎知識是:高中數學中的概念、性質、法則、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內容反映出來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作為數學知識精髓的思想方法,具有很強的生命力,這兩年教學目的將其列入基礎知識的范疇,是個好現象。可是近年數學教育偏重於形式化,教學目的沒有強調要揭示數學概念、法則、結論的發展過程和本質,如此「會將生動活潑的數學思想活動淹沒在形式化的海洋里」。
課程目標沒有規定哪些是「基礎知識」,但我們通過研讀可以發現他們蘊涵於「基本的數學概念,數學結論的本質」,「概念、結論等產生的背景、應用」,「數學思維和方法,以及它們在後繼學習中的作用」之中,可見課程標准重視基礎知識的實用性及數學思想和方法,強調其本質、來源和實際背景與大綱相比,這是一大進步。
僅僅知道數學基礎知識的內容是不夠的,必須進一步恰當地把握各項知識的深度和廣度。1996年和2000的教學大綱在第三部分「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中,用「了解」、「理解」、「掌握」等用語來描述基礎知識需要掌握的不同層次。而課程標准除了在「內容和要求」中使用上述用語,一開始在課程目標中就提出:「理解」基本的數學概念、數學結論的本質;「了解」概念、結論產生的背景,應用;「體會」其中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等。如此,在課程目標的宏觀指導下,「內容標准」才能對各項基礎知識作定性的規定,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指明方向。這是教學目的與課程目標的區別之處,這是課程標準的一個優點。 數學科學是不斷發展前進的,數學基礎知識的范圍還將會有新的變化。課程目標不僅吸收教學目的的優點——將數學思想和方法作為基礎知識,而且更關注基礎知識的本質和來源,同時也指出各項基礎知識需要掌握的程度。
3.關於能力。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基本能力是現代數學教學的目的之一,1963年教學大綱首次提出三大能力,能力的出現是一個進步,反應了社會對人才素質提出的要求,體現了教育要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人。可是,自60年代提出三大數學能力,尤其是80年代以來,我國的數學教育把能力的培養放到了首要位置。一些學校受升學應試教育的影響,出現了削弱基礎知識教育的趨勢,為培養三大能力搞題海戰術。隨著時代的發展,數學教學對能力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96年和2000年教學目的中將「邏輯思維能力」中的「邏輯」去掉了,也就是說,思維能力不再只注重邏輯思維了。但目的仍舊將三大能力放在重要地位。相比之下,課程目標沒有沿用舊大綱的三大能力的提法,而是提及了多種能力,如「空間想像、抽象概括、推理
1/3
論證、運算求解、數據處理等基本能力」,它們蘊涵著三大能力,同時內容又有所豐富。其中「數據處理能力」的提出是跟上時代步伐的,因為在信息和技術為基礎的社會里,數據、符號日益成為一種重要信息,為了更好地認識客觀世界,人們必須學會處理各種信息,尤其是數字信息。
對於能力,目的中還提出「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提法無疑是進步的,對於這種能力的實質是什麼,1996年和2000年的教學目的都作了詳細說明。關於「能力」,教學目的和課程目標都很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數學交流」能力。目的中的「形成用數學的意識」和目標中的「發展數學應用意識」都體現了數學教育更加註重培養學生的應用數學的能力,但前者只是處於「形成」階段,而後者是要「發展」這種能力。此外,2000年的教學目的和課程目標都提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際上是給學生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能力要求——創新能力,這貫徹了21世紀創新教育的思想,真正做到了與時俱進。上述這些能力都是各國數學教育目的的共同趨勢,反應我國課程改革抓住時代的脈搏。
進一步我們發現課程目標提出「逐步地發展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這體現出要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自學能力對人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學生在學校不可能學到他們今後一生所需的知識,而且知識是不斷
㈣ .小學英語新課程標准設定的英語課程總目標是什麼包括哪些方面
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情感態度:動機興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祖國意識,國際視野。 學習策略:感知策略,調控策略,交際策略,資源策略。 語言技能:聽說讀寫。 語言知識:語音,詞彙,語法,動能,話題。 文化意識: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目標的各個級別均以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的綜合行為表現為基礎進行總體描述。以下是本課程一級至九級應達到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目標。一級:對英語有好奇心,喜歡聽他人說英語。能根據教師的簡單指令做游戲、做動作、做事情(如塗顏色、連線)。能做簡單的角色扮演。能唱簡單的英文歌曲,說簡單的英語歌謠。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聽懂和讀懂簡單的小故事。能交流簡單的個人信息,表達簡單的情感和感覺。能書寫字母和單詞。對英語學習中接觸的外國文化習俗感興趣。 二級:對英語學習有持續的興趣和愛好。能用簡單的英語互致問候、交換有關個人、家庭和朋友的簡單信息。能根據所學內容表演小對話或歌謠。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聽懂、讀懂並講述簡單的故事。能根據圖片或提示寫簡單的句子。在學習中樂於參與、積極合作、主動請教。樂於了解異國文化、習俗。
㈤ 新課標小學數學課程總目標的四個方面之間有什麼關系
小學數學新課程的基本理念1、數學課程生活化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以學生從體驗的和容易理解的現實問題為素材,並注意與學生已經了解和學生過的教學知識相聯系,讓學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體情境中,通過自主活動理解教學知識,建構數學知識結構。2、讓學生親歷數學知識的形成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探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自己參與類似於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就是「再創造」。必須讓學生看到數學知識形成和發展過程,親身體驗如何「做數學」。3、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課程標准》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和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的,主動和具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是此次課改的核心理念。4、教師要轉變教學的方式《課程標准》指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中,教師應精心組織課堂教學,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真誠地與學生合作,共同創造一種新的課堂文化。5、評價的根本是要促進學生的發展新課程評價是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教學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化的評價體系。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6、重視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