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小學語文課程的學科間的整合

小學語文課程的學科間的整合

發布時間: 2021-01-15 22:46:24

1. 淺談如何對小學語文課程進行整合

當前,由於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教學手段的變化,同時它也帶來了教育內容、教學組織新式及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的變化。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它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像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開辟出一些培養其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勢必會帶來小學語文教學的一些新的變化。本文針對網路語文教學實驗中出現的若干問題從教學環境、課件設計、情感教育、教師職能轉變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並設計了相關的實行方案。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整合,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會學習」已經成為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世界性口號。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萎縮,缺乏活力。教出來的學生就好比算盤珠子,撥一撥,動一動,原本聰靈的個性必被扼殺。這樣的學生怎能適應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怎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作為創新教學的嘗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教學中摒棄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所以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小學語文《鯨》的教學時,我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處理、補充,並以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上課時,學生提出了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我的引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和自己上網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不僅輕輕鬆鬆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而且對鯨的一些其它知識了解了很多。眾多教育者提出:一個良好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必將會給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帶來很大的幫助。斯坦福大學校長卡斯帕爾教授在談到斯坦福和矽谷的成功時,認為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術的學科運用價值。
1、聆聽音樂,營造優美的學習環境。每堂課一上課,學生的思想都會由下課時地鬆弛變為上課時的緊張,這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發。為此,我們在上課前播放一段韻律優美的輕音樂。優美的樂曲調節了課堂里的氣氛,改變了教室里緊張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聽音樂放鬆了神情,活躍了思緒,創新意識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發揮。
2、展示圖片,營造民主的學習環境。不同的圖片會給不同的學生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不同的情緒變化,而不同的情緒變化正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我們可以在課堂中充分發揮教學投影片的視覺效果,通過展示與課文內容相聯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讓學生自由觀察,民主討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營造一個民主的學習環境。
3、播放動畫,營造自由的學習環境。動畫片是小學生的喜好。讓學生對動畫片中的內容進行討論,學生更是一個比一個發言積極。針對學生的這個特點,利用現行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所配備的動畫素材,引導學生觀察,各抒己見,必將會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自由的學習環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體現。我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信息技術和學科有效課程整合的網路信息領域,教師在設計和表現課堂時,要按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精心安排、設置情景、充分考慮增強教學的吸引力,運用聲像媒體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內容生動地、具體地、形象地表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這種教學將會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特點,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人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特徵。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整合,展示不同的學習內容,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現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向社會發展需要,洋溢著現實的生活氣息,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的內容與自己接觸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但人無完人,書亦無完書。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還出現一些離生活現實、離這個時代比較遠的信息,而利用網路教學就能彌補此中不足。例如蘇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石頭書》這一課,「化石」、「煤炭」的形成,以及地殼的運動,離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實際都比較遠,在教學中,我們通過學生上網查詢資料,藉助信息技術,解決無法跨越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面前;把有趣、復雜的化石、煤炭形成過程、復雜的地殼運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就小學語文而言,由於其涉及的內容涵蓋面廣、包容量大,因此這就要求學生在思維上能夠不固於原有的定勢,善於變換角度地靈活地去思考,能深刻的高水平地掌握知識,並把這些知識廣泛地遷移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習活動順利完成。為了能夠幫助學生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採取以下一些方法:
1、錄音播放。《月光曲》這課內容源自於一首優美的鋼琴曲。為了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們在上課前可以先藉助錄音機把鋼琴曲播放給學生聽,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從中聽出了什麼?聽後你有什麼想法?你對這首鋼琴曲的哪個地方感受最深?為什麼?由於學生對課文內容還不甚了解,自己的頭腦中沒有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因而他們在回答時就不會受局限,自己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從而促使自己的創新思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2、錄像再現。如教《黃繼光》一課的重點段落,學生提問:「在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突然站起來?』」「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又站起來了?』」此時,學生心理發展出現了憤悱,我播放錄像《黃繼光》中部隊攻佔597·9高地的部分場面。那機槍聲、大炮聲、手榴彈的爆炸聲連成一片,學生彷彿置身在炮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黃繼光奮不顧身地靠近敵人的火力點,最後用自已的胸膛堵住敵人槍口等情景歷歷在目。在這一形象感知的基礎上,學生排除了思維障礙,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興趣。這時,教師再讓學生答題,他們一改過去照本宣科的現象,而是用自已的創造性語言回答得有聲有色。
3、網路下載。《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什麼是雷達,雷達的作用是什麼,它是怎樣工作的,小學生很難有個清晰的認識,因此學生的創新思維就很難得到發展。解決這些問題並不難,打開計算機,進入相關的網站,找到這些內容下載下來,一看便明。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內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們正是利用了信息資源、現代化手段來跨越時空的界限。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知識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空間的整合,改變不同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納入語文課程體系結構之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依託,注重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系。其最終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認為,要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效率,必須把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利用網路環境來進行語文教學,可以體現語文教學的開放性,豐富性。如在二年級下期語文教材中有《月食》一文,平時老師按常規教學,學生總是難以理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後來調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通過動畫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再現月食這一天文現象,學生通過看微縮的太陽系運動,便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又如在《特殊的葬禮》教學中,設計者就提供了三個可發散延伸的空間,一是為什麼這次葬禮是特殊的。通過鏈接相關網站,學生們了解了為什麼總統要為這條瀑布舉行葬禮。二是關於現在我們周圍的環境,特別是水源的污染,能夠引起學生對生態平衡的警醒與深思;三是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文章,為學生提供比較鑒別的內容,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和文學評價能力,加強對學生語文素養的熏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識,而是迅速更新知識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識和利用新知識的過程中體現的創新意識,表現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培養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要能夠做到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採取藉助現代教育技術改變課堂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的方法,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
1、實物演示。寫入小學語文課本內容中的許多物體,孩子們都沒有親眼見過。究竟這個物體是什麼樣子,是不是像書中所寫的,孩子們一概不知,如琥珀。這很不利於孩子們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但這個物體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還是能見到的,為此教師可以在上課前准備幾塊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琥珀,上課時利用實物投影儀分別演示給學生看。由於是實物,他們看的興趣就會很濃,看的時候就會很認真很細心;他們就會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提出許多自己認為還不明白的問題,然後通過詢問查找討論,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創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加強。
2、摹擬試驗。許多事情,如果不通過自己的親身試驗,其中道理永遠都不會明白。例如《畫楊桃》,同是一個楊桃,它能被畫成不同的形狀。其原因是每個學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楊桃的形狀就不一樣。老師在上這一課時,單憑講學生是不會輕易理解的。我們不妨換一種方法,把一個楊桃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現在屏幕上,讓學生試著自己也去畫一畫,然後再變換位置看。這樣一畫一換,雖然學生僅僅是動動手動動腿,但他們在動的過程中已經是鍛煉了自己的一種創新能力。
3、虛擬假設。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許多文章的主人公結局都是極具有懸念性的。如果能對這些主人公後面的故事進行一番虛擬假設,勢必會對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幫助。如《凡卡》《窮人》《賣火柴的小女孩》等,他們後面的故事會怎樣發展呢?我們可以把這些文章的圖片通過剪輯整理合並在一個地方,讓學生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個人物,把它後面的故事虛構成一段文字講給同學們聽。此舉一方面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綜合考驗。
信息技術是教學手段,是學習工具。我國政府認為:「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各地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多媒體教學進入每一間教室,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是信息技術教育發展中應特別重視的問題。」這一論斷也證明了,當前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目標,是建立在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促進教與學的改革基礎之上。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和工作方式。「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觀點,它要求教師能從自己的學科教學過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幫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也就是指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能把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對這種「整合」教學方式的研究和實施將會對小學生探究性學習、創造性的發揮、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創設良好的基礎,使小學語文教學朝著特色、個性的教學方向發展。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去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需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工作者們作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必將對教育的發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會使我國的教育事業欣欣向榮。

2.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與各學科融合

葛慧玲(周口市紡織路小學,河南 周口 466000)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8A-0263-01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針對這一要求,怎樣把各學科滲透到語文中去呢?筆者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作了一些探索和嘗試。 一、語文教學中融入音樂 音樂是人類的第二語言,對於凈化孩子的心靈,陶冶性情,自然地形成良好完美的性格具有不可低估的功能。愛因斯坦就是在音樂中發展了自己的理想和夢想。羅曼·羅蘭也是在音樂的海洋中發展了他的思維,獲取了創作的源泉。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嘗試從下面幾個方面運用音樂輔助教學。 1.恰當運用名曲,提高教學效率。 小學生好玩、易動,課間常做一些運動量較大的活動,上課後一時難以安靜下來。這時我設計「請你欣賞」的環節,讓學生聽一些節奏明快、優美動聽、刺激性不強的音樂,如小提琴曲、鋼琴曲、長笛曲等。這樣不但起到轉移興奮、鎮靜安撫的作用,而且能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美育教育。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兒童的腦神經易疲勞,有意注意能力較低,20幾分鍾的學習注意力已很難集中。這時我又讓學生聽一些節奏緩慢、勻稱而庄嚴能給人以舒適安寧感的樂曲,如舒曼的《夢幻曲》、門德爾松的《春之聲》等,同時讓學生或默讀課文或做鞏固練習。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效果較理想。 2.運用音樂,啟發想像。 音樂也是一門富於幻想的學科。利用音樂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海底世界》一課中,在進入拓展練習環節時,我要求學生以《海底見聞》為題寫一則短文。同時,我是這樣運用音樂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想像的:邊放課文錄音,邊放一曲有海浪、海鳥、海底動物叫聲的自然音樂,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這樣他們彷彿置身於茫茫大海中,看到了五彩斑斕的景色,摸到了形狀各異的礦石,聽到了各種各樣的聲音……之後,再讓學生把自己的所見所想寫下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語文教學融入美術 繪畫對孩子的最大好處是可以豐富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而在語文教學中融入美術,則可把課文中平淡的語言描述化為形象生動的圖形,學生在這過程中既理解了課文知識,又培養了他們的動手和想像能力。 1.以圖激趣。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即在授課時將一幅幅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掛圖展示出來,或在上課時根據授課內容,邊講邊作一些簡筆畫,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在導入新課時,就用投影顯示圓明園被毀滅後殘垣斷壁、破損不堪的景象,再通過聲情並茂的談話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圓明園曾經是一座建築宏偉、收藏著無數珍奇異寶的皇家園林,卻在8天之內化為一片灰燼。到底誰是罪魁禍首呢?此時學生處於「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狀態下進行學習,效果極佳。 2.以圖誘說。圖畫的直觀性在幫助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方面具有獨特的功能。在看圖說話、作文、編故事時可以應用。如指導二年級的看圖編故事《小鴨子得救了》時,通過電腦顯示畫面,再引導學生觀察,展開合理想像,誘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 3.以圖導思。教材中的插圖除了畫面上能看出的意思,往往還包含著深刻的「弦外音」。教學時,引導學生藉助畫面深入思考,配合文章重點段的描述,以領悟文章中心。如《豐碑》一文的教學,文中插圖可與第七自然段文字結合教學,用投影顯示畫面、文字,然後指導學生透過軍需處長的神態、動作、衣著等深入剖析,聯繫上下文描寫,體會天氣之「冷」及軍需處長為了革命,勇於犧牲的精神。 4.以圖促寫。即讓學生在作畫中學寫,在讀文中學畫。例如學生在學習美術第五冊《玩具》一課時,語文教師可同美術教師聯系,在學習畫玩具後布置學生為自己美麗的玩具配上一篇小作文,題為《我喜歡的玩具》。又如在學習《美麗的公雞》一文後,教師可讓學生拿出自己的畫筆,畫畫「我心中最美麗的公雞」,看誰畫得最美(外表、姿態、行為……)。 三、語文教學中融入自然學科 清華大學教授吳文虎說過: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實踐環節不夠,使我們培養的學生動手能力不強。而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對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更是少之又少。在教學中對「是什麼」講的多而「為什麼」講的少,這種教學不利於學生能力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如引入小實驗這一方法,既可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又可以培養他們合作、協同的精神。 在教《趙州橋》這課時,學生在預習中提出這樣一個問題:「50多米長的橋,下面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怎麼支撐得起那麼長的橋面呢?如不做成拱形可以嗎?」為體現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問題意識」,我指導學生做了一個小實驗。先讓學生准備一張長方形的畫紙和兩塊小木塊,之後讓學生把小木塊放在兩邊,再把畫紙平鋪其上,然後把橡皮放在紙中間,當放到兩塊時紙便完全陷下去了。第二次,讓學生把兩木塊稍移近固定住,再把畫紙彎曲呈拱形,兩頭分別頂在木塊上,然後將兩塊橡皮放在頂部,紙不會凹陷,放三塊橡皮仍不會凹陷。實驗後,我讓學生根據所提問題組織討論,並說說從中懂得了什麼?學生很快便得出了結論:拱形橋比平面橋能承受更大的重量。學生雖不懂其中的力學原理,但已為他們的繼續學習設置了懸念,也培養了他們主動探索的精神。

3.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科進行整合的途徑和方法有哪些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科進行整合可參考以下途徑和方法.
1. 嵌入式:我國的課程政策鼓勵教師開發課程,因此在編制課程時,預留了供教師創造的空間.基於這點,可以在所預留的空間中嵌入一些其他學科的內容,來補充完善課程.
2. 延伸式:教師對學生感興趣和有所研究的某些內容,運用其他學科的方式進行延伸.如教小學語文課文《船過三峽》時,與常識學科整合,讓學生以三峽為題開展研究性學習,或研究三峽的地理與環境,或研究三峽的文化遺產,或研究三峽的風土人情;還可跟數學學科整合,用統計表的形式反映三峽的變化.
3. 縫合式:在教學中,要更多關注課程之間的聯系.縫合式整合學科,就是在學科的邊緣處及其他學科的交叉處設立新的學習內容.例如,在音樂與語文課程之間開設「歌詞欣賞」等內容,在數學與常識課程之間開設「現象與計算」等內容.這樣做既有利於打破學科界線,滿足綜合學習的需要,又有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其思路.
4. 重組式:打破學科結構乃至學科門類,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重新整合各種學科,建立新的學習內容形態和體系.如:根據單元學習內容,重組一個單元主題「青蛙和蛇」,語文教師上閱讀課,讀懂這則故事;數學老師上統計課,學會設計統計表,用統計的方法統計出蛙跳成績,分析所發現的信息;英語教師上句型課,讓學生學會三種句型……
搜來的,有用就採納!

4. 如何做好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整合

如何開發與利用小學語文課程資源

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上好一堂高效的課,可以體現教師的語文素養和教學業務能力。而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更能體現一個語文教師的知識整合能力與智慧。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指教師利用校內外的語文教學內容來源, 合理構建課程資源的結構, 創設語文學習環境, 引導學生觀察、感悟和積累,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滿足時代發展的多樣化需求, 實現課程資源價值的超水平發揮。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熱浪的沖擊, 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就成了當前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如何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不僅是教材編寫者面臨的問題, 更是我們一線教師應該關注的重要課題。

一、 緊扣課本, 挖掘語文教材資源

教材資源包括教科書、 教學參考書、 配套讀本、 教學掛圖、 工具書、教輔資料以及教師的教案和學生的學案等豐富的內容資源。可以說, 教材資源本身豐富的內容為教學的成功實施和有序展開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平台。教科書是學校語文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 面對這一最要緊的課程資源, 我們應與時俱進,變簡單的「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在發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時, 立足學生的身心特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追答:
3.創設多彩的校園環境。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合理地利用校園、教室等場地, 將校園設施賦以生命的活力,用來作為語文教學課程資源, 以熏陶學生, 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三、 加強滲透, 整合學科資源

過去的語文教學視教材為聖書, 關注書本, 忽視人本, 強調個體, 缺乏合作, 使學生的思路變得越來越狹窄。新課程淡化了學科的界限, 強調語文學習應開放, 強調學科的交叉滲透,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 將音樂、美術、科學、數學都變成可利用的課程資源。

四、 組織實踐, 開發地域資源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 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 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1. 在鄉土文化中開發課程資源。鄉土文化朴實、生動、 富有人情味兒, 處處洋溢著 「真、善、美」 的氣息。 鄉土文化包括本土的歷史文化,比如文峰公園,荊門歷史;飲食文化如:盤龍菜、惠峰酒;曲藝文化,采蓮船、花鼓戲;社交禮儀文化、婚喪慶典文化等,這些都將成為豐富的課程資源。

2. 在地方自然環境中開發課程資源。地方自然資源包括各個地方的植物、 動物、山川、 河流等資源。我們在開發自然資源時, 既可以利用豐富的物產和秀美的山川來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又可以利用對林木的亂砍濫伐和對動物的亂捕濫殺以及廢水廢氣廢渣對環境的污染等不良現象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

3. 在游覽名勝古跡中開發課程資源。重視本土文化資源的開發, 並將其融入到學習資源的范疇中。我們可以通過 「游名勝, 玩語文」 的實踐活動, 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多年的教學實踐讓我深刻體會到語文課程必須既植根於現實, 又面向世界, 面向未來。只有充分開發和利用好各種有用的語文課程資源, 才能拓寬學生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

5.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學科內整合的案例分析

小學語文學科內整合的案例分析指的是整合就是
將系統中的相關要素經過整理、組合、協調,;課程整合就是打破原有各門課程之間的封閉狀態。

6. 如何落實 語文課程整合

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內礎。小學語文教學應培育學容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培育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7. 小學科學課怎樣進行學科整合

一、課程內容上的整合
將科學課程與語文、數學課程在內容上進行有機整合,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識自然、社會和科學,從而更清楚地理解科學內容,來更好得服務社會,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學習方式上的整合
在科學課程中,提倡的是探究性學習,讓學生親歷探究學習的活動過程,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逐步學會探究問題的策略,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教學方式上的整合,在教學過程中,將 教學方式有機地整合,相互補充,讓教學活動更加豐富多彩,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是一件非常快樂、有意義的事情,從而更加愛學、樂學。
四、科學課與各學科有機整合可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