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節日活動課程記錄表
① 現在有哪些好的幼兒園特色課程啊
說到幼兒園特色課程,我們很容易想到的是「雙語」、「藝術」、「國學」、「蒙台梭利」等等,這些特色幼兒園,但是其實這樣的幼兒園的課程往往局限於這些前綴的詞語上,其實幼兒園的特色課程不等同於「雙語」、「藝術」亦或是「蒙特梭利」。
一套特色的幼兒園課程其實不應該是一套僵化的期望標准。它的課程體系應該是動態的,鮮活的,適宜的,符合兒童身心發展和成長的需要,這和傳統幼兒園所採用的課程體系有本質的區別。
由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導師霍力岩教授翻譯的《德培教育理論(適宜性發展實踐)》一書中就指出,優秀的幼兒教育要將兒童分到適合他們的群體,個體或是小團隊。要幫助每一個孩子完成一些有挑戰性卻又可達到的目標。這些挑戰是可以讓他們受用終生的。
其中具有適宜性發展特色的「體驗式」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依據教育目標和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徵以及個體經歷創設相關的情景,讓孩子在實際學習、生活中體驗、感悟,通過反思體驗和體驗內化形成個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品質和行為規范。
適宜性發展教育包括四個階段:
(1)親歷階段。即個體親身經歷某一件事或某一個情境的階段。
(2) 形成階段。即個體對上述親歷過程進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觀念的階段。
(3)檢驗階段。即個體在新情境中檢驗所形成的概念或觀念的階段。
(4)反思階段。即反思已經形成的概念或觀念,產生新經驗、新認識,並不斷產生循環的階段。
② 課外活動的內容與形式的考試,節日紀念日活動的形式有哪些
歌舞,游園活動,繪畫,唱歌,打乒乓球。
③ 中國四大民俗節日需要的課程資源
1、春節:於陰歷臘復月二制十三過小年開始,經過除夕、春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其主要節日活動有:操辦年貨、伏、做新衣、撣塵、祭灶、祭祖、吃團圓飯、守歲、貼春聯、掛年畫等;節日期間人們還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吃餃子、吃元宵、舞獅、扭秧歌、玩花燈等;
2、清明節:於陰歷三月間,即陽歷四月五日前後;主要節日活動有:主要有掃墓、插柳、踏青、射柳、放風箏、盪鞦韆等;
3、端午節:於陰歷五月初五;主要有賽龍舟、吃粽子、掛鍾馗像、掛香袋、飲雄黃酒、插菖蒲、采葯等活動;
4、中秋節:於陰歷八月十五;主要有祭月、賞月、吃月餅、吃團圓飯及舞龍燈等活動;
④ 傳統節日特色課程實施的途徑有哪些
1、幼兒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
英國教育家洛克曾說過:「生活即教育」,幼兒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里,和周圍環境發生各種關系,接受社會上的各種影響。因此,注重結合社會生活開展傳統節日和德育教育,並進行全方位的滲透。堅持做到相機而教、遇物而誨,傳統文化節日以一年一反復的特點循環出現在幼兒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許多傳統節日前夕,周圍的社會生活中到處洋溢著節日的氣氛,要時刻保持著隨 機教育的觀念,充分貼近幼兒的生活開展教育。
2、傳統節日特色課程的專題教育活動
根據各年齡段幼兒的不同認知特點,選擇恰當的傳統節日教育內容與要求,根據傳統節日的進度表,結合傳統節日的開展,有計劃的對幼兒進行節日專題性教育活動。如小班幼兒可以開展中秋節、春節、元宵節專題教育活動,中大班幼兒可以開展端午節、中秋節、春節和元宵節、重陽節和清明節專題教育活動。每個專題可綜合運用參觀活動、談話活動、行為辨析、情景表演、游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多 種活動形式,通過幼兒的認知與實踐,多方感受傳統節日文化與習俗, 提高其道德認識,豐富幼兒的道德情感,逐漸幫助幼兒形成一定的道德行為和習慣。
3、傳統節日特色課程和各領域教學的融合
傳統文化節日的活動內容和形式要生動活潑、新穎有趣,根據活動設計的特點,可以結合有關領域開展活動,如與語言領域、社會領域、藝術領域、科學領域或健康領域結合進行活動,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4、游戲活動
通過主題游戲的形式對幼兒習得的傳統習俗和行為習慣的認知經驗進行再現,不受環境和節慶活動的限制,可以適時的體驗傳統節 日文化中的「貴人倫,重親情,尊老愛幼,重孝道」文化特徵。幫助幼兒鞏固和強化良好的道德品質及行為准則。
5、家園共育
家庭道德品質教育,尤其是在幼兒時期,家庭教育對子女的成長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在幼兒期受到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將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長遠的影響。因此以幼兒園為龍頭,教師在傳統文化節日教育活動中發揮主導作用,並主動指導家庭教育,結合社會環境中的積極因素,最大限度的發揮其功能,力爭形成一種強大的教育合力。
⑤ 幼兒園傳統節日特色課程實施的途徑有哪些
1、幼兒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 英國教育家洛克曾說過:「生活即教育」,幼兒生活在一定 的社會環境里, 和周圍環境發生各種關系, 接受社會上的各種影響。 因此,注重結合社會生活開展傳統節日和德育教育,並進行全方位 的滲透。堅持做到相機而教、遇物而誨,傳統文化節日以一年一反 復的特點循環出現在幼兒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 許多傳統節日 前夕,周圍的社會生活中到處洋溢著節日的氣氛,要時刻保持著隨 機教育的觀念,充分貼近幼兒的生活開展教育。 2、 傳統節日特色課程的專題教育活動 根據各年齡段幼兒的不同認知特點, 選擇恰當的傳統節日教育內 容與要求,根據傳統節日的進度表,結合傳統節日的開展,有計劃的 對幼兒進行節日專題性教育活動。 如小班幼兒可以開展中秋節、 春節、 元宵節專題教育活動,中大班幼兒可以開展端午節、中秋節、春節和 元宵節、重陽節和清明節專題教育活動。每個專題可綜合運用參觀活 動、談話活動、行為辨析、情景表演、游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多 種活動形式, 通過幼兒的認知與實踐, 多方感受傳統節日文化與習俗, 提高其道德認識,豐富幼兒的道德情感,逐漸幫助幼兒形成一定的道 德行為和習慣。 3、傳統節日特色課程和各領域教學的融合 傳統文化節日的活動內容和形式要生動活潑、新穎有趣,根據 活動設計的特點,可以結合有關領域開展活動,如與語言領域、社會 領域、藝術領域、科學領域或健康領域結合進行活動,可以收到很好 的教育效果。 4、 游戲活動 通過主題游戲的形式對幼兒習得的傳統習俗和行為習慣的認知 經驗進行再現,不受環境和節慶活動的限制,可以適時的體驗傳統節 日文化中的「貴人倫,重親情,尊老愛幼,重孝道」文化特徵。幫助 幼兒鞏固和強化良好的道德品質及行為准則。 5、 家園共育 家庭道德品質教育,尤其是在幼兒時期,家庭教育對子女的成 長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在幼兒期受到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將會對人 的一生產生長遠的影響。 因此以幼兒園為龍頭,教師在傳統文化節日教育活動中發揮主 導作用,並主動指導家庭教育,結合社會環境中的積極因素,最大限 度地發揮其功能,力爭形成一種強大的教育合力。
⑥ 探尋家鄉節日風俗活動。 假如你是「探尋家鄉節日風俗」活動小組的成員,在展示課上,以家鄉端午節
有關端午節的習俗:家家門窗插艾葉、菖蒲以示辟邪;賽龍舟,吃粽子;鄉親們一般都會吃新麥發粑,小兒胸掛五綵線袋裝的紅蛋。 有關端午節的故事:屈原投江、白蛇娘娘喝雄黃酒顯原形。 |
⑦ 傳統節日的活動課的主持詞(急)
「月到中秋分外圓」主題班會方案
指導老師:林曉然
實習老師:黃少君、方丹陽、林芳
一、 活動指導思想
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八月節。時在夏歷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與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並稱四大傳統佳節。中秋節最早源於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禮制;兩漢時已具雛形,時在立秋日;魏、晉、唐、宋以來,逐漸演變成賞月的風俗。「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據傳這個中華民族重要節日的形成與「唐明皇夢游月宮」的故事有關。八月是作物收獲季節,慶豐收、賀團圓,「花好月圓人壽」便成了中秋節的主題。中秋節闔家團圓,月亮升起時,獻月餅、瓜果以祭月,古風延續至今。
九月是我們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為了響應學校「構建和諧語言生活,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號召,我們開展此次班會,培養學生的傳統觀念,從中國傳統佳節中秋中體會中國結——福祿壽喜財安康——源遠流長的華夏文化情結,增強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 活動目的
1、通過活動,使學生對中秋節這一傳統節日有更深刻的了解,培養學生的傳統觀念和意識,重視友情、親情,理解「團聚團圓」在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意義,從而更加珍惜眼前所擁有的幸福生活。
2、通過活動,使學生了解傳統佳節中秋文化,關於月亮傳說、中秋習俗、詩詞歌賦、中秋燈謎等,從中深刻體會中秋節的意蘊,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悠久歷史,讓學生初步懂得人類優秀文化的共性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信念,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和傳統美德。
三、 活動安排
1、活動主題:月到中秋分外圓
2、活動對象:揭陽一中高二(4)班全體學生
3、活動時間:9月22號星期六上午第一節
4、活動形式:小品表演、知識競賽、歌曲競猜和學手語歌
5、活動准備:
l 挑選兩名主持人主持活動並注意記分和計時
l 安排六名學生表演小品——《唐明皇夢游月宮》,准備道具
l 收集相關的中秋燈謎和歌曲
l 全班分成四組,選出答題代表,組長做好組員溝通工作,准備組內節目表演以備懲罰之用。
l 競猜規則宣讀
l 准備書簽
四、 活動流程
第一階段:主持人開場白(2分鍾)
黃錚弘/周佳:各位老師、同學,歡迎大家參加我們的「月到中秋分外圓」的主題班會。
黃錚弘:提起中秋,大家會想到什麼嗎?像中秋的詩歌,古人關於詠月暢懷的詩歌何其之多呀。
周佳:那就讓我們來考考大家。海上升明月
同學們:天涯共此時
黃錚弘:但願人長久
同學們:千里共蟬娟
周佳:月是故鄉明
同學們:茶是故鄉濃
黃錚弘:看來大家對於中秋佳句都了解得較深啦。那麼,中秋節的來源不知大家又了解多少呢。
周佳:這個我知道,是跟「唐明皇夢游月宮」有關的
黃錚弘:沒錯,這個故事自古以來就廣為人們傳頌,時至今日,這個故事又被如何的演繹呢?
周佳:那麼接下來就請觀看現代版的「唐明皇夢游月宮」
第二階段:小品表演——《唐明皇夢游月宮》(6分鍾)
第三階段:競猜 (15分鍾)
l 必答題:猜燈謎,每組兩道,由代表抽題
l 搶答題:月亮與歌曲聯姻共八首歌曲
第四階段:總結頒獎(5分鍾)
五、 活動經費
糖果:3元
六、 附錄
(一)競猜規則
1、每組原始分為100分,各組最後所得分數為各組得分和扣分後的成績之和。
2、比賽分兩種題型:
必答題:共有八道燈謎
(1)每個組必須回答2道燈謎,只能由本組同學回答,其他組的同學不得幫忙回答;
(2)每組作答之前,由組長在講台先抽題,決定本組作答的題目;
(3)必須等主持人念完題目才能開始作答,否則視為答錯處理;
(4)每個組的回答時間為10秒,回答正確得10分,棄權或回答錯誤不得分。
搶答題:一共有8首與月亮有關的歌曲,每首歌曲最多播放30秒。
(1)每組先選出一個代表作為舉手代表,只有他(她)才有舉手的權利,其他人不得舉手,否則做答錯處理;
(2)每首歌曲在開始播放時即可開始作答,但每首歌曲的播放時間不會超過30秒;
(3)此環節採取倒扣分的形式,答對一道題得10分,答錯倒扣10分。
(二) 競猜題目
1、燈謎
謎面 謎底
嫦娥下凡(打一花名) 月季
中秋菊開(打一成語) 花好月圓
舉杯邀明月(打一禮貌用語) 賞光
華夏共賞中秋月(打一旅遊用語) 觀光
舉頭望明月(打一中葯名) 當歸
新婚度蜜月,中秋遊異邦 (成語一) 喜出望外
中秋月夜座談會 (氣象用語一) 明晚多雲
清風拂面中秋夜 (成語) 發揚光大
2、月亮與歌曲的聯姻
《十五的月亮》、《月是故鄉明》、《月亮兒彎彎》、《月半灣》、《一壺好茶一壺月》、《花好月圓》、《二泉映月》、《彩雲追月》、等樂曲。
(三)獎懲辦法
得分最高一組為勝利組,每個組員獎勵書簽一張;得分最低一組要為全班同學表演一個節目(節目形式自定,可派代表表演,也可全組表演)。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11/107587/archives/2007/580341.shtml
⑧ 、節日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織部分,請依據《指南》父親節活動可以發展幼兒哪些
節日,是世界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節日是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
⑨ 《節日知多少》綜合實踐課說課稿
一.主題的確定:
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裡,孕育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傳統節日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們的生活有著深刻的影響。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文明的變遷,傳統節日出現危機。西方節日逐步占據了我們的傳統節日,許多人也偏愛西方節日勝過傳統節日。對於傳統節日我們大多數人只知道有,卻不了解節日該怎麼過?因此,我們有必要從小加強對小學生傳統節日的教育,於是我們決定對傳統節日進行一次綜合實踐活動,讓小學生在活動中認識傳統節日,進而喜歡過傳統節日。
二.活動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喜愛傳統節日,對過傳統節日充滿期待。
2、能力與方法目標
○1能在父母的幫助下搜集有關傳統節日的物品和圖片。
○2學會小組分工協作的方法,能獨立完成自己承擔的任務。
○3掌握采訪的禮儀和小技巧。
3、知識目標
○1知道傳統節日的來歷。
○2通過記住節日的飲食了解有關節日的風俗。
三.活動的意義:
1、通過了解傳統節日,加強小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2、通過采訪協作,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記錄能力。
四.活動思路:
1、通過國慶節的介紹引題,進而將學生帶入傳統文化節日這一大的課題,引導學生談論對傳統節日的了解,從而引出要研究的五個子課題: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2、針對學生初次進行綜合實踐活動,容易產生興趣高漲、目標不明確這一現象,決定採取讓學生帶著任務參加活動的方式,直接對已有的五個小組布置五個傳統節日的活動研究任務。
3、本著活動體驗優先的原則,對活動的研究任務要求盡量降低。將活動分為三個小任務:來歷故事;圖片實物;采訪記錄。
4、來歷故事要求各個小組通過查閱書籍、上網搜索或者向長輩詢問的方法獲取,最終經小組討論決定使用誰的成果來展示。
5、圖片實物要求各個小組成員回家搜集與節日有關的物品(包括圖片)或通過圖畫畫出有關物品,各小組要將所有的搜集品進行展示。
6、采訪記錄要求各小組在學習了采訪禮儀、掌握了采訪技巧以後進行,各小組需要選派合適的人選進行采訪,采訪的過程會攝像,並將錄像進行展示。
7、視情況決定成果展示的方式,如果進展速度快,則所有成果一起展示;如果進展速度慢,則分步展示。
8、評價反思在活動結束後進行,採取小組長自評,小組互評,家長點評,教師簡評的方式,視評價結果給予鼓勵和獎勵。
五.活動過程:
(一)引題
1.導入
、圖片展示國慶節的畫面,並向學生講解國慶節來歷的故事。
、提問同學們還知道哪些重要節日?
2.說一說
點學生說說自己了解的節日。
向學生講解什麼是傳統節日:從古代到現在人們一直都慶祝的有重大意義的節日。
3.寫一寫
把你知道的這些節日寫一寫。
點學生板書在黑板上,師生共同判斷。
4.確立研究的子課題。
師說明我們這次要研究的子課題。
師講解各個課題所要研究的任務。
師講解完成研究任務所需要的方法。
5.選題分組。
依照原有小組,各組選擇一個子課題進行研究。
分發表格,每個組2-3張。
6.疑難事項。
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都可以找指導老師幫忙解決。
(二)交流展示:
1.來歷故事展示的要求如下:
小組長對本小組的搜集過程進行匯報。
小組代表進行來歷故事講解。
其它小組可對講解中的疑惑提問。
2.實物圖片展示的要求如下:
小組長對本小組搜集的物品進行簡介。
小組代表對事物圖片進行介紹。
其它小組可對展示小組進行評價性發言。
3.采訪記錄展示的要求如下:
各個小組的采訪人員在采訪前要接受采訪禮儀培訓並確定好采訪對象和要采訪的問題。
采訪時要做好分工、做好記錄。
采訪的視頻由指導老師統一播放。
④各個小組可可相互對采訪的過程進行提問。
(三)成果匯總
1.學生搜集的來歷故事資料、實物圖片物品和學生討論過程等均以圖片的形式保留。
2.采訪過程以采訪記錄表和視頻的形式保留。
3.學生在活動中收獲以作文和手抄報的形式保留。
(四)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