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新課程改革的實質是課程系統化的問題

新課程改革的實質是課程系統化的問題

發布時間: 2021-01-17 10:34:28

❶ 課時教學設計方案的編寫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

課堂教學設計是教師教學環節的關鍵一環,要真正把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轉化為實踐。本人認為首先得從每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做起。教學設計直接體現教師的教學理念和這種理念轉化為具體教學實踐的能力。可以說課堂教學設計的成功與否直接決定了這堂課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課程的理念是否付諸實施。本人認為教學設計應特別注意的以下的幾個問題:

一、要明確教學設計與備課的關系
教學設計屬於廣義的備課范疇,但它與傳統的備課又有所不同。傳統的備課中多數教師依照教材和教參確立教學目標和任務,憑借個人經驗選擇教法,實施教學,整個過程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而當代的教學設計則是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為依據,對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因素進行分析,以期達成教學目標的系統化的設計。我們過去所寫的教案只是教學設計的表現形式之一,並且是不全面的。與傳統的備課相比,教學設計更注意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更強調教學情境的策劃和教學手段的運用,更具有靈活性和創造性。

二、以現代教學理論為指導

教學設計要以一定的理論為指導,指導教學設計的理論很多,有關教學一般有三個心理學派:認知主義學派、人本主義學派、行為主義學派。新課程改革的理論是建構主義,建構主義是認知心理學派中的一個分支。我們要特別注意學習這一理論來指導我們的教學設計。教學不能無視學習者的已有知識經驗,簡單強硬地從外部對學習者實施知識的「填灌」,而是應當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新的知識經驗。所以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構建知識。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目的觀。系統化的方法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把可資利用的教學資源如教材、學生、教師、教具等要素當作一個有機的整體來考慮,以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當然,每一種教學設計理論都有其優缺點,老師可借鑒各種理論的優點,或者交替使用,使教學方式多樣化。

三、教學設計要富於創新性。

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敢於創新,大膽設計。教師要根據新課改的理論和教學設計理論,對不同的課型進行設計,要勇於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的模式,不斷探索。首先,歷史教師要根據不同的課型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其次,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注意學科內和學科間的綜合。在學科內要注意橫向和縱向的聯系,即在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民族史、外交史及前後知識間廣泛聯系。例如:在設計《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一課時,正確處理歷史課與文化課的矛盾與交織;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矛盾與交織;歷史人物與歷史環境的矛盾與交織這三方面的關系,就會使教學既有新授課的特點,又有文化史部分教學共性特點。⑷另外,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還要注意學科間的綜合,如將歷史和語文、地理、政治等學科綜合。此外,歷史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注意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⑸運用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可以增強歷史的生動性和直觀性,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多方面的能力,教師在進行設計時要充分考慮這一點,根據現有條件合理設計。
四、教學設計要有可操作性。
教學設計最終要在課堂教學中加以落實,歷史教師在教學設計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各種情況。首先教學目標要明確具體,不要定的過高,過空。教師要仔細研究《歷史課程標准》和學生所學教材,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實際進行設計。以前的教學大綱只是籠統地要求學生應該掌握什麼,認識什麼,行為主體是教師,缺乏層次性和系統性,可操作性不強。新的課程標准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用「知道、了解、理解、說明、分析、比較等描述性的語言分層次地對教學提出了較為明確的目的和要求,目標的行為主體是學生。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定教學目標時不能再簡單地陳述教師該做什麼,而應陳述學生學習的結果,這些結果包括語言信息、智慧技能、情感態度等。教師要在學生學習開始時向學生出示目標,並用這些目標指引學生學習。其次,教學實施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師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在選擇主要教學行為是,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點,盡可能發揮自身的優勢,彌補自己的不足。世界上不可能有「說話像演說家,寫字像書法家,上課像表演家」那樣的教師,每位教師要按自身的優勢來選擇合適的教學行為,設計自己的個性化教學,創造獨特的教學風格。⑹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還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對不同年齡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方法,對初中生可多用講解、談話、探究、體驗等方法,高中則可多用討論、研究、發現等方法。比如,同樣學習西安事變,初高中的側重點就應有所不同。此外,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還要考慮到班級的人數,時間的安排等因素。由於歷史學科內容的多樣性,復雜性,教師在設計教法、組織教學時一定要注意詳略得當,統籌規劃,真正將教學設計落到實處。

五、及時反思調整,做好二度設計

歷史新課程下的教學如何實施,要在實踐中不斷的摸索。高中歷史教師往往一人教數個班級,因此同一個教學設計在短期內反復實施,這為我們及時反思調整創造條件,教師要對照新課程的理念,在實踐中不斷地和調整,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這對教師的專業成長十分有利。下面以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1專題二《太平天國運動》一課為例,談談本人的調整過程。

在建構
「三維」目標後,本人按問題探究法,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程序:(一)從金田起義到定都天京。要求學生閱讀本子目,解決以下問題:歷史上農民起義的一般原因是什麼?結合P
45學習思考說明太平天國運動原因同以往相比有何不同?拜上帝教有什麼特點?列出太平天國運動前期的主要史實。(二)《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要求學生閱讀本子目,解決以下問題:《天朝田畝制度》的內容是什麼?如何評價?《資政新篇》的內容是什麼?如何評價?比較兩者的主要異同。三)從天京事變到天京陷落。要求學生閱讀本子目,解決以下問題:列出太平天國運動後期的主要史實。太平天國運動的意義是什麼?舉例說明。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舉例說明。(四)問題探究:自我測評2「農民可能充當一種極端保守的角色,也可能充當一種具有高度革命性的角色」試結合有關史實評析這一觀點。

上完兩個班級後,雖然在教學中能夠按部就班地進行,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夠積極參與,這些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也基本解決,但總覺缺少什麼似的,課上起來很凝重。最重要地是缺少給學生情感體驗,不是很好地貫徹新課程的理念。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本人認為關鍵還是未能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未能喚醒學生全身的投入。若有相關視頻材料效果定會更好,但一時找不到,怎麼辦呢?下面的兩個班級要不要再這樣上?經過一番的思考,本人決定及時地調整,在教學上進行二度設計。課前把學生分成四個學習小組,要求各學習小組查找相關的資料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1)第一小組解決太平天國運動的原因部分:假定你們就是參加太平天國運動的一位農民,請你們以《我為什麼參加太平天國——一個農民的自述》為題寫出一段獨白。要求同學們發揮想像力,文章能夠較好地反映這次運動的主要原因。(2)第二小組解決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過程:同樣假定你們就是參加太平天國運動全過程的一位農民,以《我親歷太平天國運動》要求學生運用合理的想像寫出運動的主要過程,文中應該包括過程中重大的標志性事件。(3)第三小組解決太平天國運動的綱領(教材中的第二子目),要求小組成員研讀《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挑選兩位同學扮演洪秀全和洪仁玕開一次新聞發布會,回答全班同學提出的有關《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問題。(4)第四小組解決太平天國運動評價部分。以《我看太平天國運動》為題,要求學生從太平天國運動的一個史實出發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的意義和失敗原因,從而得出農民階級的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和局限性。在上課過程中,首先要求學生用5-10分鍾進行交流整合,然後各組要求推選代表到講台上進行表演或匯報本組的成果,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進行引導,並及時地給與恰當的評價。

二度設計中各組的問題並不難,學生只要有去准備就能不同程度的解決問題。所以上氣氛既輕松又活躍,教學效果明顯較前一種方案好多了。這樣的調整至少有以下的幾點好處:(1)學生真正成為高深的主人,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地被調動起來。(2)每一個學生對該組的問題必須進行較全面、深入的思考,並應考慮如何表達(3)小組合作、交流,學生學會傾聽、表達、說服、接納。同時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精神,(4)「三維」目標較好地體現和滲透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見,同一教師,同樣的教學資源,不同的設計方案,產生的教學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❷ 教師個人工作總結怎麼寫

下面提供一篇範文,僅供參考:
「做一名好老師」是許多老師一生所追求的目標,也是我的目標。自踏入教育這個行業以來,我始終以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態度來對待我的工作,以「師德」規范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以「當一名好老師」作為自己工作的座右銘,現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在思想上,積極上進。我積極參加各種學習培訓考試,認真參加政治學習,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我還深知要教育好學生,教師必須時時做到教書育人、言傳身教、為人師表,以自己的人格、行為去感染學生,努力使學生、家長能接受我、喜歡我。作為一名教師自身的師表形象要時刻注意,我在注意自身師表形象的同時非常重視對學生的全面培養。因為我深信良好的品行是每個人身上最美的東西,針對社會這一大氣候和學生這一小氣候我把學生的德育、美育工作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在工作中,我積極、主動、勤懇、責任性較強,樂於接受學校布置的各項工作;我還注重文化學習,在不斷的學習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覺悟、理論水平、業務能力都得到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學工作上,敬業愛崗,嚴謹治教。把學生教好,讓學生成功,是每位教師最大的心願、最高的榮譽。對於課程改革環境下的教師,光有一桶水是不夠的,教師要擁有自來水。在工作中,我深知學習的重要性,抓住一切機會認真學習,在學習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及教學管理水平。在校內,虛心、主動地向年輕老師學習信息技術,豐富教學手段,抓住學校安排校內聽課的機會,虛心學習,不恥下問,及時消化,吸取別人的精華,在自己的教學中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提高。平時向書本學習、向身邊有經驗的老師學習,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總之,這一學期我不僅在業務能力上,還是在教育教學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我平時工作中出現需改進的地方也較多:如理論知識不夠,論文精品意識不強;電腦知識長進不快。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揚長補短,不斷努力。
三、服從安排,積極主動。在每周16節課的情況下,要安排好自己的工作,的確有時感到力不從心。做到學期初進行合理計劃,實施過程抓落實,及時反思小結,期末總結。這學期為了扎實地推進新的教學課程,積極和本組、本年段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調研活動,我盡量抽出時間,按照計劃,及時與教師探討、交流。作業作到面批面改。使學生的成績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能做到顧全大局,服從安排,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溝通。
四、提高素養,努力工作。在各位領導和教師的大力支持、幫助下,本人堅持出全勤,從不請臨時事假,把全部的經歷用在教育教學上。這學期本人圓滿地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但是在不斷的工作實踐中,我深深地認識到,課程的改革需要我不斷的加強學習、反思,提高自身的素養。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也暴露出不足,如何做到科學計劃、科學落實、科學管理教育教學,這些還需不斷地努力。希望大家對本人進行嚴格地監督,作出批評指正。

❸ 如何理解課程與教學評價的多元觀

要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的需要以及當地客觀條件,積極地和有創造性地探索有效的版教學方法;權不斷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師。只有在吃透課標、深鑽教材、研究學生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精心備課,在教學中胸有成竹和有的放矢。

❹ 中西藝術的異同!

中西藝術的相同之處:

1、藝術都是表現了人類的社會文化發展。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從古至今的藝術作品,如繪畫、詩詞、文章,都是在象徵性的描繪當時的時代。比如中國的繪畫形式,有壁畫、油畫等形式,從戰爭、經濟、文化等各個角度不間斷的描寫,向我們展示了社會的發展。

2、藝術都表現了人類的創造性。

無論是詩詞、繪畫、舞蹈,都是從無到有,從凌亂到完整,這都是在人類的創造下才有的。

中西文化的不同之處:

1、文化根源不同。

中國文明的起源是華夏文明,上古時期,神州大地遍布各種部落,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生活理念和信仰。漢武帝推翻道家無為而治,獨尊儒術開始,漢文化以儒學為核心開始成型,漢文化可以說是經歷千百年的演變升華,影響著華夏子民。

西方的文化根源有古希臘文化:理性主義與原始意識。對外在世界的探索熱情。還有希伯來文化:宗教信仰,原始意識,對人內在世界的發現。

2、藝術表現形式不同

中國的藝術表現形式有戲曲、剪紙、刺綉、繪畫、國畫、書法等。、

西方的藝術表現形式有歌劇、舞蹈、建築等。

(4)新課程改革的實質是課程系統化的問題擴展閱讀:

—由羅丹沉思者像和北魏思維像談起,試把羅丹的沉思者像和中國的北魏思維像擺在一起來看,您便會發現二者在思想的方式上迥然不同,一個是滿頭大汗地在想 ,一個是悠閑自在地在想。

前者的精神狀態是緊張的,所以全身的筋肉都在用力氣,尤其是腿的部分筋絡奮張,形勢危急,從一個中國人或東方人的眼中看去,我們每每不禁要問一聲,思想亦要這樣吃力的嗎?這樣緊張地苦苦追索,真理就會為我們所捕捉到?說不定反會因此而失之交臂。

回頭看一看北魏思維像那姿態就「從容」多了,半跏趺而坐,支頤而思,意態十分自在,不但沒有肌肉緊張地去想,臉上還分明想呈現出一種了悟後的欣悅微笑。

我以為這兩尊思想像的意態表現,亦能從某一個角度中透露出中西藝術思想底色的不同。

譬如說,西方人畫一個天使,多半要給它插上一雙翅膀,他們的想法非常踏實,沒有翅膀怎麼能飛翔呢?中國人或東方人就思有別徑,何必身插羽翼,只需駕一朵雲彩就行了,人在雲中即是仙,顯然空靈多了。

西方人畫畫,不論其為人物、靜物、風景,都態度踏實,而且好採取大自然的一角一隅,以風景畫為例,不但比例正確,而且光線色彩逼真,畫成之後,還一定在四周給它釘上一個鏡框,嵌在牆上就同在室內打開了一扇窗戶,透過這扇窗門,您就可以看到花園中的一角芬芳。

中國人在這方面別有會心,不以割取大自然的一角一隅為滿足,以山水畫為例,他的用心是要攝取山川雲樹的大全,而不是只窺伺真實自然的某一部分,北宋的巨軸山水畫和南宋的山水詩意小品都可以現身說法證明這一點。

中國藝術的追求在全,西方藝術的追求在分,這在西方畫的裝鏡框和中國畫的裱中堂上也可以透露出一點消息來。

西方人務實,一切都要剖析來看,羅丹的《沉思者》就是由解剖學的立場而如此表現的。中國人好統攝起來看,所以掛一幅中堂就山川雲樹無不歸納入宇宙秩序中。

西方哲人如培根(Francis Bacon)便主張人要征服自然,而且說:大自然是最狡猾的東西,一定要把它套上夾棍逼它的口供。

中國人則不如此想,一心只想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三才者:天地人;萬物皆吾與也,一一都在說明這種是和諧而不是對立的基本觀點之不同,所以在藝術的表現上亦迥異其趣。所以錢穆先生很有意思地說過:「西方的哲學是跨前一步的想法,而中國哲學則有退後一步的想法的趨勢。」

塞尚被西方人稱為近代繪畫之父,他為了要描寫出蘋果的永恆性,蘋果在靜物台上每每都被觀察到已經腐爛,他仍執筆描繪不輟。這是畫史上有名的故事,因為他不滿足於只追求到表面的浮光掠影。

同樣的,中國的牧溪和尚,他有墨色的《六柿圖》傳流於世,看他用筆的深意、用墨的層次,藝術家鑒賞家大都同意這樣的評語:「山川變易,圖畫長存。」可知地無分東歐亞,時無分中古近代,藝術家對事物永恆的追求是一樣的。

塞尚是19世紀的後印象派大師,比他更近的還有1973年才逝世的畢加索(Pablo Picasso),他曾畫了一幅牧者的人像,一個人手執長竿騎在馬上,試以這幅畫和梁楷的《潑墨仙人圖》來相比。

一個是13世紀的出家人,一個是20世紀的大藝術家,一個生在亞洲中國,一個生在歐洲西班牙,所畫的題材又不相同,然而多麼動人深思,因為兩幅畫擺列在一起,一無舛錯,都是要表現他們思想上、心腹中的筆墨淋漓。

德國的大畫家丟勒(Albrecht Dürer),他畫了一隻兔子栩栩如生,全世界都傾仰得不得了。中國在北宋時,有一位大畫家叫崔白,他在有名的《雙喜圖》上也畫了一隻兔子,同樣之生動。

若把這兩只毛兔並列在一起,你就會知道,時代不同,地域不同,工具不同,而所表現的主旨卻完全相同,這使我們倏然體會到,藝術上的追求,最核心的部分,一定超越乎世俗地域、時間之上。

從羅丹的沉思者像和北魏思維像的形態表現上,我們先看到了中西藝術思想底色之異,但是在伊斯坦布爾之貓和沈周的貓、塞尚對蘋果描繪的追求和牧溪《六柿圖》等的相似,卻又很清楚地看到了中西藝術思想的相同。

《中西美術比較》是2008年04月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孔新苗。本書以清晰的線索,將中西美術自古至今的審美理想嬗變,形式語言演化、思潮與批評現象,進行了系統的比較分析。

本書的特點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沒有將對中西美術的比較闡釋局限於古典時期,或停留在點與點之間的比較聯想,而是從「審美現代性」切入,建構了中西美術自古至今歷史演進雙線並行的比較闡釋構架。

從中定位、考察了豐富多彩的中西藝術思潮與美術創作現象,從而在比較中揭示了中西美術各自的文化品格、語言形態和變革動力特點,以及在現代世界中的交融演變和沖突關系,使比較研究的視角具有鮮明的當代性和問題意識。

二是作者的比較研究關注方法論,關注當代思想界的新成果,並力圖在美術研究中利用這些新思想、新方法引發新思考。該書2002年首次出版,再版多次。本次重新修訂不僅添加了新內容,也對整書進行了全面調整,使其更趨完善。

用具體的案例和精練的闡釋,對中西美術的典型特徵及其演變線索進行了歸納與提煉,是目前本領域相關研究中比較完整而有特點的成果。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