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簡述幼兒園國家課程的含義及目的

簡述幼兒園國家課程的含義及目的

發布時間: 2021-01-17 17:32:32

① 國家幼兒園課程、地方幼兒園課程和幼兒園園本課程存在什麼樣的關系

國家的課程是統領,地方的幼兒園課程是根據當地的實際條件環境設置的,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則。園本課程是自己園所的特色教學。

② 能體現自自下而上的課程實踐的課程屬於什麼課程

園本課程 。

園本課程是來以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自為指導,以幼兒園現實的環境和條件為背景,以幼兒現實的需要為出發點,以幼兒園教師為主體構建的課程。

指以幼兒園之「本」為基礎的課程,是在幼兒園現實的根基上生長起來的與幼兒園的資源、師資等條件相一致的課程。其目的是有效地引導幼兒健康成長,形成符合本園發展的教育目標、內容、途徑和方法,使教育具有特色,使幼兒園具有特色。

(2)簡述幼兒園國家課程的含義及目的擴展閱讀

課程園本化的意義.克服國家課程的諸多弊端:國家課程與地方教育需求的脫節。國家課程與幼兒園辦園條件的脫節。國家課程與教師現狀的脫節。

體現幼兒園自編課程的優勢:課程論專家斯基爾邁克指出:「設計課程的最佳場所在於學生與教師相處的地方」。課程更具地方特色,符合地方需求與學生的需求。教師能較容易地獲得工作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擴大教師的專業權力。提高教師對課程的興趣。調動教師積極性,提供發揮和顯示自己才乾的機會。

③ 依據國家規定的幼兒園課程標准,進行一日保育教育活動 是出自哪一個法規

沒有具體的法規說 一定要每日一次進行保育教育活動,但是根據以下文件回:

《國務院關於答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2001年發)、《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這兩個國家部委級文件,當地省市主管部門再制定符合當地情況的規章制度。

因為在這兩個規章制度中對於幼兒園幼兒有「保育」、「體育」、「戶外活動」等要求,各地普遍上就制定了每日一次的保育教育活動。

附:《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④ 聽了幼兒園中班老師講的課有什麼感想呢

今天上午認真聆聽了劉教授的《發達國家基礎教育的對比》感受頗多。國家發展,教育為本。發達國家的教育在歷經時間的進程,教育的理念與方式都在不斷地變革,並對我國的教育產生一定影響。尤其是發達國家的學前教育對我國學前教育規劃實施有很大的啟示,比如說發達國家的學前教育幼兒入學率超90%,優質幼兒園資源豐富、教師專業化程度較高、政府在保證學前教育經費和學前教育立法上力度很大,有力保障了學前教育。相對這些,我國學前教育就相差太遠,入學率低、經費投入低、師資力量薄弱、優質幼兒園資源缺少等,為了提高我國的學前教育,國家在2010年頒布實施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從而有力促進了我國學前教育的發展。 同時,我國的幼兒園在教育理念和課程上也受到國外許多教育思想的影響,比如義大利的瑞吉歐方案教學法、蒙台梭利教學思想等相繼引入中國的各個幼兒園,引起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於是我們的綜合主題活動因應而生、有些地方甚至於出現了蒙台梭利幼兒園。尤其是瑞吉歐方案教育的思想對我國幼兒園影響頗大,方案教學強調要以合乎人性的方式,積極鼓勵兒童與環境中的人、事、物產生有意義的互動;強調兒童主動參與他們的研究方案,以取得第一手資料。方案的內容或主題,通常要取自兒童所熟悉的生活世界。這些思想的引入從根本上促進了我國學前教育的改革。比如:轉變了教師的角色,增強了角色意識;提倡了「協商性」課程,注重了與兒童共同建構;同時提升了教師行動研究和反思的能力及充分利用物質、人力和環境等資源的研究。經過多年的實踐,我感覺我國的幼兒園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了有效反思和改革,吸取了方案教學法的精髓並結合我國的國情進行了有效變革。在今後工作中,我們只有進一步加強學習和交流才能將教育做到國際化、先進化。

⑤ 國家規定幼師一周備幾課|

我國先後頒布過三個幼兒園課程標准:20世紀50年代初新中國第一個幼兒園課程標准《幼兒園暫行教學綱要(草案)》(以下簡稱「《暫行綱要》」)頒布。《暫行綱要》以前蘇聯幼兒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為模板,初步確立了新中國幼兒園課程的框架和內容體系。改革開放初期的1981年,我國頒布了《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草案)》
(以下簡稱「《教育綱要》」)。《教育綱要》以各種先進的兒童發展理論、教育理論為指導,力圖建立科學化、規范化的幼兒園課程體系。20世紀90年代後期,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受西方先進的教育理論、課程理論影響,2001年我國頒布了新的幼兒園課程標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新《綱要》」)。本文擬分析建國60年來幼兒園課程標準的文本變化及其意義,藉此梳理建國60年來我國幼兒園課程的發展變化,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一、不同時期我國幼兒園課程標准文本內容的比較

1課程目標

有學者指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內涵不斷豐富,其中一條明顯的軌跡是從最初的偏重「雙基」,即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到強調智力和能力的培養,再到重視非智力因素,直到提倡素質教育。我國幼兒園課程目標的演變基本遵循這一規律。

《暫行綱要》明確了幼兒園教育使幼兒獲得健全發展、減輕家庭特別是母親就業負擔的雙重任務以及教養並重的特點,強調了幼兒園教育的目的性、計劃性以及各科教學的系統性。《暫行綱要》初步確立了幼兒園教學的目標系統,它既包括幼兒園教學的最終目標,也包括小、中、大各年齡班和各科教學所要達到的中期、短期目標。還包括每一次活動所要達到的具體目標。

《教育綱要》明確了幼兒園教育的性質與教育任務。指出「幼兒園的教育任務應是向幼兒進行初步的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活潑成長,為人小學打好基礎,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礎」。《教育綱要》明確了小、中、大各年齡班在生活衛生習慣、體育活動、思想品德、語言、常識、計算、音樂、美術八個方面的具體教育內容與要求,並且規定後一年齡班的教育必須繼續鞏固前一、兩個年齡班的教育成果,體現了目標的層次性和銜接性,使得課程目標更為全面和系統。

新《綱要》沒有細分小、中、大各年齡班的不同目標,而是針對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提出了總括性的課程目標,既講情感、態度、能力。又講知識技能。

以語言方面的課程目標為例。《暫行綱要》中幼兒園語言教學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幼兒使用新詞句的習慣,豐富語匯,發展想像力、思考力以及表達能力」。《教育綱要》對中班的語言教育要求之一是「繼續豐富詞彙,能掌握運用更多的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代詞,學會使用常用副詞(如現在、還、非常等)和連接詞(如和、跟、同等),能理解詞義」。新《綱要》關於語言教育的目標是:(1)樂意與人交談,講話禮貌。(2)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3)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4)喜歡聽故事、看圖書。(5)能聽懂和會說普通話。從中不難看出,《暫行綱要》和《教育綱要》規定了具體詳細的目標,著眼於「雙基」,重視顯性的知識技能層面目標的達成,忽視幼兒情感態度的培養。新《綱要》提出幼兒園教育應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更看重非智力因素,重在培養幼兒健康的體魄、積極樂觀的性格、良好的社會性品質等。

2課程內容

《暫行綱要》將幼兒園教學內容分為六個學科,包括語言、計算、音樂、美工、常識、體育。它詳細規定了六科教學的綱要,每科綱要均由目標、教學大綱、教學要點和設備四方面內容構成。這一時期沒有課程內容一說,只有教學內容。《暫行綱要》統一而詳細地規定了各年齡段幼兒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強調知識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可見,教學內容帶有濃厚的唯智主義色彩。

《教育綱要》把20世紀50年代的幼兒園教學改為幼兒園教育,將教育內容由六科拓展為生活衛生習慣、體育活動、思想品德、語言、常識、計算、音樂、美術八個方面,並且按小、中、大三個年齡班詳細提出了具體的教育內容與要求。

新《綱要》沒有對課程內容做統一、具體的規定,也沒有羅列出課程內容的清單,而是通過對教師提出要求——做什麼、怎樣做和追求什麼。將課程內容融入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各種活動之中。其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四類經驗:關於周圍世界(包括自己)的淺顯而基本的知識經驗,關於基本活動方式(包括認識活動)的行動經驗(「做」的經驗),關於發展智力、提高各種基本能力的經驗,關於對待世界(包括自己)和活動的態度,即情意方面的經驗。

一方面,新《綱要》把課程內容重心放在幼兒的各種活動以及各種經驗的獲得上。完全拋棄了過去「學科說」把課程內容看作具體的知識或學科的做法。新《綱要》根據新知識觀來理解課程內容,突出內容的過程性、活動性、經驗性及情境性。例如,新《綱要》「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當然,這種課程內容取向沒有否定知識的價值。沒有忽視必要的知識學習,只是強調知識來源於活動和經驗,知識反過來又成為幼兒進行活動和獲取經驗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新《綱要》也改變了過去統一規定課程內容的做法。因為全國統一的、單一的課程內容不適合我國地域廣闊和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的國情。新《綱要》在課程內容的編排和選擇上賦予了幼兒園、教師、家長以及幼兒更多的權利,為他們提供了更大的自主空間。這一時期園本課程的大量出現就是課程權力下放的具體表現。

3課程組織與課程實施

新中國成立初期至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一直採用從前蘇聯引進的「幼兒知識系統化教學」的課程理論與實踐。該模式強調兒童發展的階段性和教育任務的連續性。突出系統化知識在幼兒學習和發展中的作用,強調讓幼兒掌握系統化知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教學——上課。《暫行綱

要》規定採用作業教學形式,並規定每周必修作業項目和時間,輔之以選修作業。必修作業佔用的時間遠多於選修作業,而必修作業的實質就是開展集體教學。《教育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任務、內容與要求是通過游戲、體育活動、上課、觀察、勞動、娛樂和日常生活等各種活動完成的,不可偏廢」。然而,在實踐中由於受種種條件的限制,尤其受教師整體素質的影響,端坐靜聽式的上課形式依然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主要形式。新《綱要》則明確提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應根據需要合理安排,因時、因地、因內容、因材料靈活地運用」。這些規定不僅大大擴展了課程實施的路徑,而且體現了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充分尊重。

4課程評價

20世紀50年代的《暫行綱要》和20世紀80年代的《教育綱要》雖然都沒有明確指出幼兒園課程的評價內容與評價指標,但是毫無疑問,其評價標准就是看目標是否達成,考察大到幼兒園全年的工作計劃。小到每個班每一天、每一個活動的目標是否達成。這種單純分等鑒定的課程評價方式具有濃厚的功利主義色彩,相應地也造成了一種自上而下的單向評價模式,即教育行政部門對幼兒園進行評價。園長對教師進行評價,教師對幼兒進行評價。總之,評價主體單一,評價內容片面,評價重結果而非過程。以對幼兒的評價為例。直接對幼兒評價的主體是教師,評價的指標是顯性課程目標,評價的內容是幼兒對所學內容的掌握程度,評價的功能是甄選優秀幼兒。

⑥ 國家對於幼兒園英語課程是怎麼規定的

幼兒園小班、中班、大班有語言、科學、教學、體育、美術、音樂、舞蹈、手工、表演、游戲等課程表。 具體沒有規定說英語該證明設置的課程數量和時間,根據學校的自己安排。

⑦ 職業技能鑒定國家題庫保育員中級理論知識試卷

一、不定向選擇題 (30分)
1、學前教育學是從教育家( )開始創立的。以他為標志,學前教育理論才從普通教育學中分化出來.由籠統的認識到建立起獨立的范疇與體系,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A、亞里士多德 B、柏拉圖 C、福祿倍爾 D、誇美紐斯
2、幼兒園要重視各種體育活動,特別是戶外體育活動,每天應保證兒童至少有( )的戶外體育活動時間。
A、一小時 B、兩小時 C、三小時 D、四小時
3、屬於表演游戲的種類的有( ) A、幼兒表演 B、桌面表演 C、影子戲 D、木偶戲
4、屬於陳鶴琴課程編制的十大原則有的( )
A、大眾性、B、兒童性 C、娛樂性 D、言語性。
5、蒙台梭利教育的方法包括的要素有( )
A、有準備的環境 B、教師 C、學生 D、教具
6、在各種課程編制模式中,( )對幼兒園課程的編制所產生的影響較大。
A、探究模式 B、游戲模式 C、目標模式 D、過程模式
7、家庭教育的優越性主要表現在( )
A、強烈的感染性 B、特殊的滲透性 C、天然的連續性 D、特殊的繼承性
8、科學研究是運用科學的方法,揭示某一領域里事物的本質,探索其發展規律的認識過程,具有( )等特點。
A、理論性 B、客觀性 C、系統性 D、創造性
9、課程內容組織方式主要有( )
A、分科課程 B、游戲課程 C、核心課程 D、活動課程
10、五指活動課程的課程目標有( )幾個。
A、做人 B、身體 C、智力 D、情緒
11、兒童美感發展過程大致經歷的階段有( )
A、無意識反應 B、有意識反應 C、模仿表現 D、有意識表現
12、學前社會教育的特徵有( )
A、群體性 B、目標性 C、計劃性 D、多樣性
13、幼兒的結構游戲按技能分有( )
A、排列 B、粘合 C、穿孔 D、編織
14、游戲理論生長說的代表人物是( )等。
A、阿普利登 B、格羅斯 C、霍爾 D、拜敦代克
15、( )是陳鶴琴創建五指活動課程的基本原則。
A、適合中國國情 B、以游戲為主 C、快樂教學 D、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
16、陳鶴琴幾種具體的課程編制方法是( )
A、三角法 B、圓周法 C、直進法 D、混合法
17、以下屬於直觀法的有( )
A、觀察法 B、參觀法C、演示 D、示範
18、屬於幼兒園教學的特點有( )。
A、活動性與參與性;B、生活性與啟蒙性;C、知識性與教育性 D、游戲性與情境性
19、教育實驗的一般程序包括( )幾個步驟
A、確定課題 B、實驗設計 C、實施設計 D、總結整理
20、屬於幼兒教師的職業特點的有( )
A、工作對象的主動性和幼稚性; B、工作任務的教育性和艱巨性;
C、工作過程的創造性和靈活性; D、教育影響的示範性和感染性
21、從學前教育的歷史發展來看,( )年代,學前教育以發展兒童的智力為中心
A、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上半葉、 B、20世紀60~70年代 C、20世紀80年代以後,
D、21世紀以後
22、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兒童心理發展的幾個基本要素有( )
A、成熟 B、練習和習得的經驗 C、社會性經驗 D、具有自我調節作用的平衡過程
23、幼兒園教育的原則有( )
A、保教結合的原則 B、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原則 C、教育的活動性和活動的多樣性原則
D、發揮一日活動整體教育功能的原則
24、屬於幼兒園直觀手段的有( )
A、實物直觀 B、模具直觀 C、電化教具直觀 D、語言直觀
25、幼兒園教學的組織形式主要有( )
A、游戲教學 B、集體教學(上課) C、分組教學 D、個別教學
26、正文又稱"本論",是學術論文的主體,包括( )
A、論點(論題) B、論據 C、論證 D、論述
27、確定研究題目應持慎重的態度,要經過反復考慮。應遵循的原則有( )
A、理論性 B、價值性 C、創造性 D、可行性
28、幼兒園常用的口授法有( )
A、談話與討論 B、講解與講述 C、講演與表演 D、談論與交流
29、表演游戲的種類包括( )
A、幼兒表演 B、桌面表演 C、影子戲 D、木偶戲
30、「娃娃過家家」屬於( )游戲。
A、結構游戲 B、角色游戲 C、表演游戲 D、智力游戲
二、填空題 (15分)
1、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對近千名兒童進行追蹤研究得出結論,( )是兒童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
2、幼兒園( )的雙重任務是我國幼兒園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國幼兒園的社會使命。
3、( )是指3歲左右兒童在其身心發展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對教育不太有利的獨立行動與對抗行為。
4、兒童的( ),恰恰是他具有適應復雜環境的 發展潛力和可塑性的表現,這是人類發展的重要條件。
5、心理學家( )根據著名的雙生子爬樓梯實驗提出了個體發展的成熟決定論。
6、家庭訪問一般分幼兒入園(所)前家訪和入園(所)後家訪兩種。入園(所)後家訪又分為( )和重點家訪兩種。
7、1903年,在張之洞的倡導下創辦了( )。這是我國第一所由自己創辦的學前教育機構。
8、長期以來,我國學前教育基本理論研究一直處於前蘇聯學前教育理論體系的籠罩之中,( )教學模式成為我國學前教育界幾十年不變的一貫模式。
9、( )在人類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出 "教育要遵循自然"的論點,為人類研究兒童、教育兒童指出了正確方向。
10、康有為在( )第一次提出在我國實施學前社會教育。
11、( )是指人的發展所需要的環境條件的喪失、變異而給人的發展帶來的障礙與問題。
12、我國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 )基礎之上的。
13、對學前兒童實施( )教育 是我國學前教育的基本出發點,也是我國學前教育法規所規定的學前兒童教育的任務。
14、德國心理學家( )主張游戲是對未來生活需要的活動的准備,是本能的練習或 訓練。
15、"學前知識系統化教學"的教育內容包括兒童生活的組織與教育、節日和娛樂、( )三部分。
三、判斷對錯並做簡要說明 (25分)
1、集體活動是"面向全體",小組和個別活動是"照顧個別差異"。
2、學前兒童的全面發展教育要求個體在體、智、德、 美諸方面齊頭並進、平均地發展。
3、保育工作是保育員的事,與教師無關。
4、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沒有區別。
5、托兒所和幼兒園的教育任務不同,各有側重點。
四、簡答題(20分)
1、20世紀中葉以後,學前教育有哪些發展的新趨勢?
2、如何對兒童進行智力品質進行培養?
3、幼兒教師職業角色的歷史演變有哪些?
4、簡述世界各主要國家學前教育任務認識方面的共同特點(發展趨勢)。
5、簡述幼兒園課程評價的基本原則。
五、論述題 (30分)
1、舉例說明幼兒游戲的特點和教育作用。
2、試分析蒙台梭利學前教育理論的要點。
2010年教師資格考試學前教育學模擬試題參考答案
一、不定向選擇題 (30分)
1、C 2、B 3、ABCD 4、ABD 5、ABD 6、CD 7、ABCD 8、BCD 9、ACD 10、ABCD 11、ACD 12、ABCD 13、ABCD 14、A 15、AD 16、BCD 17、ABCD 18、ABD 19、ABCD 20、ACD 21、B 22、ABCD 23、ABCD 24、ABCD 25、BCD 26、ABC 27、BCD 28、AB 29、ABCD 30、B
二、填空題 (15分)
1、5歲前 2、保育和教育 3、第一反抗期(或教育危機期) 4、柔弱無能 5、格塞爾 6、常規性家訪 7、湖北幼稚園 8、教學---訓導 9、亞里士多德 10、《大同書》 11、發展危機 12、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13、全面發展 14、格羅斯 15、作業教學
三、判斷對錯並做簡要說明 (25分)
1、錯誤。在我國,因為班額大,場地小,集體活動是教育機構進行教育的主要組織形式,而小組活動、個別活動相對較少,這樣不利於充分滿足不同兒童的不同需要,應注意在教育中靈活地使用集體、小組、個別的教育組織形式。有教師認為,集體活動是"面向全體",小組和個別活動是"照顧個別差異",這是不對的。面向全體與照顧個別差異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在各種組織形式的活動中統一實現的。不重視個別差異的集體活動是不可能真正面向全體的。

2、錯誤。學前兒童的全面發展教育並不是要求個體在體、智、德、 美諸方面齊頭並進、平均地發展,也不意味著個體的各個方面可以各自孤立地發展。對於不同的兒童來說,有可能各有所長,在不同的方面有突出一些的表現,但學前兒童各方面的發展應該是全面與和諧的。體、智、德、美是人發展的基本素質。體育、智育、德育、美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一方面在全面發展教育中承擔著相對獨立的任務,對人的身心發展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另一方面,由於人的發展是一個整體,它們又是緊密聯系、相互促進的
3、錯誤。保育和教育是在同一過程中實現的。對幼兒實施保育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對幼兒在體、智、德、美諸方面實施有效影響的過程。保育和教育不是分別孤立地進行的,而是在統一的教育目標指引下,在同一教育過程中實現的。有的教師認為保育工作是保育員的事,與自己無關,因而不將保育工作列入教育工作計劃中,或將保教結合理解為保、教人員的簡單配合,而沒有理解保教結合的深層次含義,因而在教育時忽略保育因素。比如,進行作業教學活動時長時間地讓幼兒坐著聽講,連續地進行智力活動,不顧及幼兒身體和腦神經系統的疲勞等。保教結合是全面發展教育方針在幼兒期的具體體現,也是我國幼教實踐工作的總結。
4、錯誤。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兩者都是國家制定的,都是對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教育方針是對教育工作的總體規定,它包括對教育的性質、方向、教育目的和實現的途徑等方面總的要求;而教育目的僅是人才質量標准和培養規格。
5、正確。托兒所具體的教育任務,概括地說,就是要對兒童進行良好的保育與教育,促進兒童得到初步的全面發展。幼兒園的任務是實行保育和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 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幼兒園同時為家長參加工作、學習提供便利條件。由此可見,幼兒園的教育任務比托兒所的教育任務有著更高、更深的要求。但是幼兒園教育任務的完成又與托兒所教育任務的完成是密不可分的。幼兒園的具體教育任務是在托兒所教育任務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其體、智、德、美各育的具體任務更完整,內容更豐富,要求也更高了。托兒所與幼兒園除了承擔促進兒童全面發展教育任務以外,還有一個共同的任務,就是為了減輕家長負擔,解除其後顧之憂。
四、簡答題(20分)
1、 1.學前教育基本理論與實踐模式的多樣化: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復興、皮亞傑的認知理論的應用以及開放教育思想等西方學前教育理論的引進等,使中國學前教育界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2.學前教育目標的整合化:要求現代學前教育將培養"完整兒童"作為主要的目標。3.學前教育機構類型的多元化和社區化 4.學前教育方法的科學化
2、 學前期是良好智力品質形成的重要時期,應注重: 第一,應創設良好的教育條件,提供各種適合兒童智力發展的活動機會與學習場所,有意識地培養兒童的各種智力品質。第二,要從兒童開始,在重視智力發展的同時,訓練他們的動手能力。如吃飯 穿衣、手工勞動等,使兒童手腦並用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展示兒童的創造性才能,這對學前兒童智力發 展尤為重要。
3、 (一)充當保姆的階段:在古代社會,扮演的是保姆的角色,主要的職責就是照看孩子,照顧孩子的日常起居。
(二)充當教師的階段:隨著大工業和科技的發展,要求幼兒教師不僅要保育幼兒的身體,還要啟發、誘導幼兒,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於是,幼兒教師的角色就逐漸由保姆轉變為教育者,人們對幼教工作者的稱呼也逐漸由"保姆"改為"教師"。
(三)幼兒教師角色多樣化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們賦予了幼兒教師許多新的角色期望,如希望幼兒教師成為孩子游戲的夥伴、學習的指導者、母親的替代者、幼兒的知心朋友等。 總之,人們普遍認為,幼兒教師扮演的角色越多,越有利於幼兒的社會化,越有利於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
4、 1.重視兒童身心健康 2.重視兒童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3.重視兒童智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4.重視兒童個性的發展 5.重視家庭在學前教育中的作用 6.重視幼兒入學准備工作 7.重視對特殊兒童的教育.
5、 總的原則是評價應有利於發揮教師、園長及課程決策人員改進課程的主動性、積極性和研究精神。具體表現:1.評價應有利於改進與發展課程:主要是為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此,幼兒園課程評價要側重於發揮診斷與改進課程與教學的作用,不適合把評價只作為對教師工作或幼兒發展的鑒定手段。2.評價中要發揮教師的主體性:3.評價要有利於幼兒的發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兒童的發展,因此課程評價中應注意把"對幼兒的發展是適宜的"、"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作為根本標准。
五、論述題 (30分)
1、游戲的特徵是游戲本質屬性的表現。我國教育工作者把游戲的特徵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游戲是兒童主動的自願的活動:主動性是游戲的主要特點。學前兒童正處在身心迅速發展時期,游戲符合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發展水平。生理方面,兒童的獨立活動能力增強,對活動有興趣,他們有活動、認識事物、操作物體及反復練習的需要。從心理方面而言,游戲有動作,有活動,有玩具,游戲內容和形式豐富多彩,引人入勝,兒童可以自由地活動。並且游戲是一種較鬆散的活動,能適應兒童的需要,是由兒童的直接需要產生的。
(二)游戲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圍生活:游戲具有社會性。游戲的內容、種類與玩法,受著社會歷史的、地理的、習俗的影響。因此,兒童的游戲是對周圍現實生活的反映。但是兒童在游戲中反映的不是周圍生活的翻版,而是通過想像,將日常生活中的表象形成新的形象,用新的動作方式去重演別人的活動。游戲給兒童提供了充分發揮創造性的空間。
(三)游戲沒有社會的實用價值,沒有強制性的社會義務,不直接創造財富:游戲不在於外部目的而在於本身的過程。游戲沒有強烈的完成任務的需要,沒有外部的控制。當然,成人在設計、指導游戲時,也可給游戲外加一定目的,如通過在游戲中扮演醫生,培養兒童關心別人。但並不需要兒童在游戲中明確這個目的,追求完成這一目的。兒童的興趣仍在於游戲的過程,游戲之外的任何結果都不重要。
(四)游戲伴隨著愉悅的情緒: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游戲適應兒童的需要和身心發 展水平,幼兒在游戲中由於能夠積極活動,從而感到了極大的快樂。二是在游戲中,兒童能控制所處的環境,表現自己的能力和實現願望,從成功和創造中獲得愉快。三是游戲中沒有強制的目標,沒有壓力,因而兒童感到輕松、愉快。
2、蒙台梭利是義大利著名的兒童教育家。她於1907年創辦了"兒童之家",進行了舉世聞名的"把教育缺陷兒童的方法用於教育正常兒童"的教育實驗,創造了教育的奇跡。1909 年發表了代表作《蒙台梭利教育法》,1933年出版了《童年的秘密》,較全面地論述了她關於學前教育的獨特觀點,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教育方法一一蒙台梭利教育法傳遍了全世界。蒙台梭利學前教育理論的要點是:
(1)幼兒自我學習法則:她在教育過程中發現,受生命本能的驅使,所有兒童天生具有一種"吸收"文化的心理,兒童能夠自己教自己。她認為,這一發現帶來一場革命:第一,兒童不再被認為是一種幼小的生物,而被賦予巨大的創造力。第二,這種能力屬於無意識心理,而只有通過活動、通過生活經驗才能變為意識。因此,她視教育為促進幼兒內在力量自然發展的過程,強調幼兒的自由活動,反對以成人為中心的教育,反對傳統的班級統一教學.允許幼兒個別學習。
(2)重視教育環境和教師的作用:在蒙台梭利教育中,一個有準備的環境是關鍵。因此,教育就是給幼兒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在教育中,教師不是傳統的灌輸知識的機器,而是一個環境的創設者、觀察者、指導者。教師為幼兒精心設計環境和學習材料,提供必要的發展手段,保證幼兒能展開自由的學習。對幼兒的不同需要作出恰當的反應,提供必要的幫助。蒙台梭利明確指出,幼兒自由學習的質量是由教師的質量決定的。
(3)強調感覺訓練:在蒙台梭利教育中,感覺教育是重要內容。她認為,感覺教育主要是一個兒童依據教具進行自我教育的過程。"感覺隔離"是蒙台梭利感覺訓練的二個重要技術特點,其目的是要藉此方法有效地保持兒童的注意。感覺隔離主要有兩種方法:蒙眼和暗室。
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論也受到不少批評,主要是指責偏重智能而較忽視幼兒情感的陶冶,忽視幼兒的社會化活動,其感覺教育教具脫離幼兒的實際生活等等。然而,盡管如此,蒙台梭利教育對今天的學前教育改革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⑧ 國家頒布的幼兒園課程標準是什麼

我國先後頒布過三個幼兒園課程標准:20世紀50年代初新中國第一個幼兒園課程標准《幼兒園暫行教學綱要(草案)》(以下簡稱「《暫行綱要》」)頒布。《暫行綱要》以前蘇聯幼兒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為模板,初步確立了新中國幼兒園課程的框架和內容體系。改革開放初期的1981年,我國頒布了《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草案)》...(以下簡稱「《教育綱要》」)。《教育綱要》以各種先進的兒童發展理論、教育理論為指導,力圖建立科學化、規范化的幼兒園課程體系。20世紀90年代後期,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受西方先進的教育理論、課程理論影響,2001年我國頒布了新的幼兒園課程標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新《綱要》」)。本文擬分析建國60年來幼兒園課程標準的文本變化及其意義,藉此梳理建國60年來我國幼兒園課程的發展變化,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一、不同時期我國幼兒園課程標准文本內容的比較 1課程目標 有學者指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內涵不斷豐富,其中一條明顯的軌跡是從最初的偏重「雙基」,即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到強調智力和能力的培養,再到重視非智力因素,直到提倡素質教育。我國幼兒園課程目標的演變基本遵循這一規律。 《暫行綱要》明確了幼兒園教育使幼兒獲得健全發展、減輕家庭特別是母親就業負擔的雙重任務以及教養並重的特點,強調了幼兒園教育的目的性、計劃性以及各科教學的系統性。《暫行綱要》初步確立了幼兒園教學的目標系統,它既包括幼兒園教學的最終目標,也包括小、中、大各年齡班和各科教學所要達到的中期、短期目標。還包括每一次活動所要達到的具體目標。 《教育綱要》明確了幼兒園教育的性質與教育任務。指出「幼兒園的教育任務應是向幼兒進行初步的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活潑成長,為人小學打好基礎,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礎」。《教育綱要》明確了小、中、大各年齡班在生活衛生習慣、體育活動、思想品德、語言、常識、計算、音樂、美術八個方面的具體教育內容與要求,並且規定後一年齡班的教育必須繼續鞏固前一、兩個年齡班的教育成果,體現了目標的層次性和銜接性,使得課程目標更為全面和系統。 新《綱要》沒有細分小、中、大各年齡班的不同目標,而是針對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提出了總括性的課程目標,既講情感、態度、能力。又講知識技能。 以語言方面的課程目標為例。《暫行綱要》中幼兒園語言教學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幼兒使用新詞句的習慣,豐富語匯,發展想像力、思考力以及表達能力」。《教育綱要》對中班的語言教育要求之一是「繼續豐富詞彙,能掌握運用更多的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代詞,學會使用常用副詞(如現在、還、非常等)和連接詞(如和、跟、同等),能理解詞義」。新《綱要》關於語言教育的目標是: (1)樂意與人交談,講話禮貌。 (2)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 (3)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 (4)喜歡聽故事、看圖書。 (5)能聽懂和會說普通話。從中不難看出,《暫行綱要》和《教育綱要》規定了具體詳細的目標,著眼於「雙基」,重視顯性的知識技能層面目標的達成,忽視幼兒情感態度的培養。新《綱要》提出幼兒園教育應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更看重非智力因素,重在培養幼兒健康的體魄、積極樂觀的性格、良好的社會性品質等。 2課程內容 《暫行綱要》將幼兒園教學內容分為六個學科,包括語言、計算、音樂、美工、常識、體育。它詳細規定了六科教學的綱要,每科綱要均由目標、教學大綱、教學要點和設備四方面內容構成。這一時期沒有課程內容一說,只有教學內容。《暫行綱要》統一而詳細地規定了各年齡段幼兒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強調知識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可見,教學內容帶有濃厚的唯智主義色彩。 《教育綱要》把20世紀50年代的幼兒園教學改為幼兒園教育,將教育內容由六科拓展為生活衛生習慣、體育活動、思想品德、語言、常識、計算、音樂、美術八個方面,並且按小、中、大三個年齡班詳細提出了具體的教育內容與要求。 新《綱要》沒有對課程內容做統一、具體的規定,也沒有羅列出課程內容的清單,而是通過對教師提出要求——做什麼、怎樣做和追求什麼。將課程內容融入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各種活動之中。其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四類經驗:關於周圍世界(包括自己)的淺顯而基本的知識經驗,關於基本活動方式(包括認識活動)的行動經驗(「做」的經驗),關於發展智力、提高各種基本能力的經驗,關於對待世界(包括自己)和活動的態度,即情意方面的經驗。 一方面,新《綱要》把課程內容重心放在幼兒的各種活動以及各種經驗的獲得上。完全拋棄了過去「學科說」把課程內容看作具體的知識或學科的做法。新《綱要》根據新知識觀來理解課程內容,突出內容的過程性、活動性、經驗性及情境性。例如,新《綱要》「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當然,這種課程內容取向沒有否定知識的價值。沒有忽視必要的知識學習,只是強調知識來源於活動和經驗,知識反過來又成為幼兒進行活動和獲取經驗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新《綱要》也改變了過去統一規定課程內容的做法。因為全國統一的、單一的課程內容不適合我國地域廣闊和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的國情。新《綱要》在課程內容的編排和選擇上賦予了幼兒園、教師、家長以及幼兒更多的權利,為他們提供了更大的自主空間。這一時期園本課程的大量出現就是課程權力下放的具體表現。 3課程組織與課程實施 新中國成立初期至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一直採用從前蘇聯引進的「幼兒知識系統化教學」的課程理論與實踐。該模式強調兒童發展的階段性和教育任務的連續性。突出系統化知識在幼兒學習和發展中的作用,強調讓幼兒掌握系統化知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教學——上課。《暫行綱 要》規定採用作業教學形式,並規定每周必修作業項目和時間,輔之以選修作業。必修作業佔用的時間遠多於選修作業,而必修作業的實質就是開展集體教學。《教育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任務、內容與要求是通過游戲、體育活動、上課、觀察、勞動、娛樂和日常生活等各種活動完成的,不可偏廢」。然而,在實踐中由於受種種條件的限制,尤其受教師整體素質的影響,端坐靜聽式的上課形式依然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主要形式。新《綱要》則明確提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應根據需要合理安排,因時、因地、因內容、因材料靈活地運用」。這些規定不僅大大擴展了課程實施的路徑,而且體現了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充分尊重。 4課程評價 20世紀50年代的《暫行綱要》和20世紀80年代的《教育綱要》雖然都沒有明確指出幼兒園課程的評價內容與評價指標,但是毫無疑問,其評價標准就是看目標是否達成,考察大到幼兒園全年的工作計劃。小到每個班每一天、每一個活動的目標是否達成。這種單純分等鑒定的課程評價方式具有濃厚的功利主義色彩,相應地也造成了一種自上而下的單向評價模式,即教育行政部門對幼兒園進行評價。園長對教師進行評價,教師對幼兒進行評價。總之,評價主體單一,評價內容片面,評價重結果而非過程。以對幼兒的評價為例。直接對幼兒評價的主體是教師,評價的指標是顯性課程目標,評價的內容是幼兒對所學內容的掌握程度,評價的功能是甄選優秀幼兒。 新《綱要》將教育評價作為與總則、教育內容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