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課程的內容由哪幾部分組成
①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中對科學探究的要素有哪幾個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中對科學探究的要素主要有五個要素:1.激趣導入; 2.大膽假設; 3.根據假設實驗;4.整理信息、分析數據、得出結論;5.表達與交流.這些要素是互相聯系互相存在的。 第一,從科學探究過程的要素來說,科學探究能力必然體現在對科學探究過程的理解和掌握或各個過程要素及其組合的質量和水平方面。簡言之,就是指包括一些過程要素的部分探究能力和包括所有過程要素的整體探究能力。當然,其中包括一些基本技能,如觀察、分類、測量、表達技能、信息技術及處理技能、邏輯推理、數學計算、計量技能、基本實驗操作技能、基本儀器的使用技能等等。 第二,科學探究的過程要素必須同科學知識相聯系,才有可能變成真正的、有意義的科學探究能力。因此,在每一學段的教學要求前,科學課程標准中都指出,科學探究教學應當確保在教授「生命過程與生物」、「物質及其性質」、「物理過程」的內容時進行。科學探究能力不僅離不開各個學科的知識內容,而且,由於受學生的年齡階段、心理過程、愛好和態度等個性特點以及所受教育的基礎、環境和條件的影響,不同學科的科學探究能力也可能不完全處於相同的水平。 第三,科學探究要素和科學知識必須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中,即探究必須密切地與科學問題相聯系時,才能表現出一定水平的科學探究能力。而解決問題的能力必然也要受到問題呈現的背景(或稱為情景)等方面的影響。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解決已知的或學過的情景間題的能力,與在一個未知的或全新的問題情景中所表現的能力是不同的;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在教師指導下或在同伴的幫助下表現的問題解決能力是不同的。為了簡化問題,可以把這種能力組成要素統稱為情景要素。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教學經歷的豐富而帶來的經驗、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科學課程期望學生在科學探究能力方面得到逐步的發展,這種發展自然要考慮學生不同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階段,也必須結合不同學段的教學內容和要求。 在課標的指導下教師要努力做到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學會思辨,以問題趨動課堂教學。
② 課程標准由哪五部分組成什麼是核心部分
有以下五個部分
前言:敘述科學課程改革的背景、課程的性質和基本理念
課程目標:學習目標、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
內容標准:平面構成、色彩構成
實施建議:教材編寫建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學建議、評價建議
附錄:含具體目標中行為動詞的定義、教學活動的類型與設計、案例三個部分
內容標准為核心部分
(2)小學科學課程的內容由哪幾部分組成擴展閱讀:
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相比,在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實施建議等幾部分闡述的詳細、明確,特別是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習基本要求。
③ 小學科技課都有哪些內容
1、觀察星空
星空是漢語詞語,拼音是xīng kōng,指有星光的天空。
2、觀察航天器
航天器(spacecraft):又稱空間飛行器、太空飛行器。按照天體力學的規律在太空運行,執行探索、開發、利用太空和天體等特定任務的各類飛行器。
航天器的出現使人類的活動范圍從地球大氣層擴大到廣闊無垠的宇宙空間,引起了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飛躍,對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
3、觀察生物
生物是具有動能的生命體,也是一個物體的集合,而個體生物指的是生物體,與非生物相對。
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條件下,通過化學反應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體以及由它(或它們)通過繁殖產生的有生命的後代,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反應,能與外界的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促進。並且,能夠排出體內無用的物質,具有遺傳與變異的特性。
4、觀察植物
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包含了如樹木、灌木、藤類、青草、蕨類、及綠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種子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擬蕨類等植物中,據估計現存大約有 350 000個物種。
5、製作小機器人
機器人(Robot)是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它既可以接受人類指揮,又可以運行預先編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據以人工智慧技術制定的原則綱領行動。它的任務是協助或取代人類工作的工作,例如生產業、建築業,或是危險的工作。
④ 大樹由哪些部分組成科學小學科學
大樹的組成部分:
大樹由1、樹冠2、樹根3、樹枝4、樹葉.4部分組成。
樹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部分。
⑤ 小學科學課教學設計包括哪些內容
與課程標准對話:全面理解課程標准精神、准確把握課程標准、對課標的獨特理解版(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權是國家對小學科學教學的基本要求)
設計應體現課標中的基本理念
1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
應表現在教學的各個階段
2、學生是學習科學的主體
教師勇敢地退下來,適時地走進去
3、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盡量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從而實現一箭多雕。
⑥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中的科學探究內容有哪些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中的科學探究內容:
科學探究是科學研究過程的本質特回征,具有重要答的教育價值。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教師是兒童學習科學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引導兒童主動探究,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這將有利於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和激發兒童學習科學的主動性。科學探究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學生的學習方式可以是多樣的。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與策略,讓學生將探究式的學習與其他方式的學習充分結合起來,以獲得最佳的學習結果。
⑦ 教科版小學科學的物質領域包括哪些內容
一、物質存在的空間形式有 2 種:
1、實體性物質(氣、液、固態物體乃至社會組織)。
2、能量性場物質(電場、磁場、引力場、電磁場等)。
實體性物質佔有排他性空間,而能量性場物質可以共享空間但同樣具有方向性等空間屬性。
二、物質存在的時間形式也有 2 種:
1、靜態存在、可以觀測的,產生「力」(如引力、電力、斥力,乃至如權力等影響力)作用的各類場、物及其一切高級形態(包括貨幣、社會組織等等)。
2、動態存在、發生、發展著,可以觀測、記錄下來,現實存在的事物、事件及其過程、現象。
(7)小學科學課程的內容由哪幾部分組成擴展閱讀
學習科學的好處
自然課是小學教育中一門重要的科學啟蒙課程。
小學自然課講的都是些最基本的自然常識,但涉及面很廣,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無所不包,同時也是中學地理、化學、生命科學的基礎。
根據教育部頒布的新的課程標准,小學自然課已更名為小學科學課。
學科學,對小學生的作用非常大,一方面可以教育小學生最基礎的常識,避免一些因為太過無知而導致的危險,另一方面則是啟發他們對於科學的興趣,以及培養比較理性的思維方式,當然功利一點也是為後續的學業和考試作預備。
科學的起源
自然科學發展史是研究自然科學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的科學。它依據歷史事實,通過對科學發展歷史過程的分析來總結科學發展的歷史經驗並揭示其規律。
在漫長的自然科學發展史上,近代曾出現了三次嚴重的危機,並由此也帶來了三次重大的突破,從而推動自然科學向前進一步發展。
近代自然科學是以天文學領域的革命為開端的。天文學是一門最古老的科學。
在西方,通過畢達哥拉斯、柏拉圖、 喜帕恰斯、托勒密等人的研究,已經提出了幾種不同的理論體系,成為一門最具理論色彩,又是提出理論模型最多的一門學科。
同時,天文學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人們種田靠天、畜牧靠天、航海靠天、觀測時間也靠天,這就必然會有力推動天文學的發展。然而,天文學在當時又是一門十分敏感的學科。
在天文學領域,兩種宇宙觀,新舊思想的斗爭十分激烈。特別是到了中世紀後期,天主教會還別有用心地為托勒密的地心說披上了一層神密的面紗。
硬說地球處於宇宙中心,證明了上帝的智慧,上帝把人派到地上來統治萬物,就一定讓人類的住所??
地球處於宇宙中心。這種荒唐說法被當作權威加以崇信之後,托勒密的學說就成為不可懷疑的結果而嚴重阻礙著天文科學的進步。
然而,地心說基礎上產生的儒略歷在325年被確定為基督教的歷法後,它的微小誤差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已經到了不可忽視的地步,同觀測資料大相徑庭。
葡萄牙一位親王的船長曾說:「盡管我們對有名的托勒密十分敬仰,但我們發現,事事都和他說的相反。」
托勒密體系的錯誤日益暴露,人們急需建立新的理論體系。當時,文藝復興正蓬勃開展,它不僅大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同時也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
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適應時代要求,他從1506年開始,在弗洛恩堡一所教堂的閣樓上對天象仔細觀察了30年,從而創立了一種天文學的新理論--日心說。
1543年,哥白尼公開發表《天體運行論》,這是近代自然科學誕生的主要標志。日心說的提出恢復了地球普通行星的本來面貌,猛烈地震撼了科學界和思想界,動搖了封建神學的理論基礎,是天文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這一時期,自然科學的發展成就輝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但從宏觀上看,科學發展是落在生產技術的後面。
例如,鍾表在實踐中已廣泛應用,但人們並不懂得由哪些因素決定著鍾表運動的周期;在戰爭發射了無數的子彈和炮彈,卻搞不清怎樣才能把彈道計算出來,命中率如何提高。
從微觀上看,古典力學的發展比較完善。
在天體力學中,開普勒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橢圓定律、面積定律、周期定律);1632年,伽利略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
1687年,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系統論述了牛頓力學三定律(慣性定律、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加速度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
這些定律構成一個統一的體系,把天上的和地上的物體運動概括在一個理論之中。
這是人類認識史上對自然規律的第一次理論性的概括和綜合。但這一時期其他學科還很落後,主要是在收集材料,積累經驗,進行分門別類的初步整理。
例如,18世紀,瑞典生物學家林耐就曾致力於對植物的分類,他寫了《自然系統》一書,使雜亂無章的關於植物方面的知識形成了完整的系統。
在化學領域,英國科學家波義耳把嚴密的實驗方法引入化學,他被稱為近代化學的創始人。
德國科學家斯塔爾提提出燃素說來解釋化學反應,燃素說作為化學的理論成果統治了化學界近100年。
科學的發展不是憑空進行,而是必須以已有的科學成果為發展的起點。
當時已有的天文學數學知識為力學的發展創造了前提,而力學發展較完善的狀況又促成了哲學史上機械自然觀的形成。
因為,從人的認識規律來看,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是從認識簡單事物進而深化認識復雜事物的,認識機械運動是科學認識的第一任務。
在科學認識第一階段,暫時把事物看成彼此無關的固定不變的東西進行研究是可以理解的,一旦科學家們把一切高級復雜運動都簡單類比為機械運動,並且把力學中的外力照搬過來,就變成了否認事物內部矛盾的機械外因論。
他們認為,自然界絕對不變,自然界只是在空間上擴張,展現其多樣性,而在時間上沒有變化,沒有發展的歷史。
不變的行星一定始終不變地繞著不變的太陽運行,由於它不承認物質的發展,不能回答自然界的一切從何而來,最後只能搬用神的創造力來解釋,自然科學又回到了神學之中。
1755年,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出版了《宇宙發展史概論》,書中提出了著名的星雲假說。
康德的星雲假說能較好解釋太陽系的某些現象。他認為,太陽系以及一切恆星都是由原始星雲在引力和斥力的作用下逐漸聚集而成的。
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有生有死,而發展是永無止境的。恩格斯1875年為《自然辯證法》寫的一篇導言中,給予康德的星雲假說極高的評價。說它「包含著一切繼續前進的起點。」
因為既然地球是隨著太陽系的形成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那麼,地球上的萬物山川、動物和植物,自然也有它逐漸形成和發展的歷史。
「如果立即沿著這個方向堅決地繼續研究下去,那麼,自然科學現在就會進步得多。」康德的星雲假說有力沖擊了形而上學的機械自然觀,是繼哥白尼天文學革命後的又一次科學革命。
18世紀60年代,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這也是近代以來的第一次技術革命。不過,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許多技術發明大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
總之,在18世紀中葉以前,自然科學研究主要是運用觀察、實驗、分析、歸納等經驗方法達到記錄、分類,積累現象知識的目的。
在18世紀中葉以後,由於啟蒙運動的發展,「自然科學便走進了理論的領域而在這里經驗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這里只有理性思維才能有所幫助。」
理性思維就是對感性材料進行抽象和概括,建立概念,並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提出科學假說,進而建立理論或理論體系。
19世紀道爾頓的原子論,阿佛加德羅的分子學說,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以及康德的星雲假說開始都是以假說形式出現的。
不過,康德的星雲假說一開始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直到19世紀,由於自然科學不斷揭示出自然過程的辨證性質,才最終在哲學領域敲響了形而上學的喪鍾。
19世紀是科學時代的開始。在天文學領域,科學家們開始論及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
在地質學領域,英國的地質學家賴爾提出地質漸變理論。在生物學領域,細胞學說、生物進化論,孟德爾的遺傳規律相繼被發現。
在化學領域,原子-分子論被科學肯定;拉瓦錫推翻了燃素說,並成為發現質量守恆定律的第一人;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表了元素周期律的圖表和《元素屬性和原子量的關系》的論文。
在文中,門捷列夫預言了十一種未知元素的存在,並在以後被一一證實。
十九世紀最重大的科學成就是電磁學理論的建立和發展。
在19世紀之前,人們基本上認為電與磁是兩種不同現象,但人們也發現兩者之間可能會存在某種聯系,因為水手們不止一次看到,打雷時羅盤上的磁針會發生偏轉。
1820年7月,丹麥教授奧斯特通過實驗證實了電與磁的相互作用,他指出磁針的指向同電流的方向有關。
這說明自然界除了沿物體中心線起作用的力以外,還存在著旋轉力,而這種旋轉力是牛頓力學所無法解釋的,這樣,一門新學科??電磁學誕生了。
奧斯特的發現震動了物理學界,科學家們紛紛做各種實驗,力求搞清電與磁的關系。
法國的安培提出了電動力學理論。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 ɡ苡?831年總結出電磁感應定律,1845年他還發現了「磁光效應」,播下了電、磁、光統一理論的種子。但法拉弟的學說都是用直觀的形式表達的,缺少精確的數學語言。
後來,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克服了這一缺點,他於1865年根據庫侖定律、安培力公式、電磁感應定律等經驗規律,運用矢量分析的數學手段,提出了真空中的電磁場方程。
以後,麥克斯韋又推導出電磁場的波動方程,還從波動方程中推論出電磁波的傳播速度剛好等於光速,並預言光也是一種電磁波。這就把電、磁、光統一起來了,這是繼牛頓力學以後又一次對自然規律的理論性概括和綜合。
1888年,德國科學家赫茲證實了麥克斯韋電磁波的存在。利用赫茲的發現,義大利物理學家馬可尼、俄國的波波夫先後分別實現了無線電的傳播和接受,使有線電報逐漸發展成為無線電通訊。
所有這些電器設備都需要大量的電,這遠遠不是微弱的電池所能提供的。1866年,第一台自激式發電機問世使電流強度大大提高。70年代,歐洲開始進入電力時代。
80年代還建成了中心發電站,並解決了遠距離輸電問題。電力的廣泛應用是繼蒸汽機之後近代史上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電磁學的發展為這次科技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准備。由於自然科學的新發現被迅速應用於生產,第二次工業革命在歐美國家蓬勃興起。
19世紀,自然科學在多個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物理學中一切基本問題在牛頓力學的基礎上都已基本上得到解決,科學家們給牛頓力學本來解釋不了的電磁現象虛構了一個物質承擔者--以太。
把電磁現象歸結為以太的機械運動,他們認為整個物理世界都可以歸結為絕對不可分的原子和絕對禁止的以太這兩種物質始原。
正當古典物理學達到頂峰,人們陶醉於「盡善盡美」的境界時,卻出人意料發生了一系列震驚整個物理學界的重大事件。
首先是邁克耳遜和莫雷為了尋找地球相對於絕對靜止的以太運動進行了著名的以太漂移實驗,但實驗結果卻同古典理論的預測相反;在對比熱和熱輻射的研究中又出現了「紫外災難」等古典理論不可克服的矛盾。
古典物理學再次受到嚴重的挑戰,第三次面臨重大的危機。
十九世紀未,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一種能穿透金屬板使底片感光的X射線。不久,貝克勒爾發現了放射性現象。
居里夫婦受貝克勒爾啟發,發現了釙、鐳的放射性,並在艱苦的條件下提煉出輻射強度比鈾強200萬倍的鐳元素。
1897年,湯姆生發現了電子,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傳統觀念,電子和元素放射性的發現,打開了原子的大門,使人們的認識得以深入到原子的內部,這就為量子論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量子論是反映微觀粒子結構及其運動規律的科學。與此同時,在對電磁效應和時空關系的研究中相對論產生了。
相對論將力學和電磁學理論以及時間、空間和物質的運動聯系了起來。這是繼牛頓力學、麥克斯韋電磁學以後的又一次物理學史上的大綜合。量子論和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是促成20世紀科學技術飛躍發展的理論基礎。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應用是科技發展史上一項劃時代的成就。
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的技術發明大都是延長人的四肢與感官功能,解放人的體力,而電子計算機卻是延長了人的腦的功能。
它開始替代人的部分腦力勞動,在一定程度上物化並放大了人類的智力,極大地增強了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現在更是廣泛滲透和影響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
當今時代,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群體化、社會化、高速化的趨勢和特徵異常明顯,我們隨時可能面臨新的危機,新的挑戰,只要我們不斷開拓、不斷創新,科學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⑧ 小學科學教育學科課程體系包括哪兩類課程
小學科學有著極其豐富多彩的需要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作和資源呈現工作的內容,將信息技術用於教學,不僅是科學學科本身的需要,也是學生有效的科學學習的需要,更是為為教師提高自己教學水平和能力的需要。
⑨ 小學科學講授課分哪幾步驟
1、確定明來確的活動目源標,教學方法是實現活動目標的手段。
2、授課內容:體現教師的共同參與,在共同參與中,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 體現多種方法的綜合施教。一個活動主題,往往是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使用,有利於調動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積極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3、課堂教學體現開放性。很多方法的實施,都不是單獨在課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園、社區、社會、大自然才是學生們學習活動的更廣闊的天地。
4、落實新課程標准,把小學科學課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整合、總結、歸納為:探究發現法、小組討論法、角色扮演法、現狀調查法、信息搜集法、模擬創造法。
⑩ 小學科學實驗課有哪些內容
科學課一開設就有了,學生的學具里也有實驗用的器材,至於自己要安排實驗課,那得看學校條件,三年級開始就有了,我擔任的是四年級的科學,該年級的科學課相關的 實驗內容可參考下:
四年級下冊
第一單元科學實驗
1、會用1個小燈泡、一個小燈座、2根導線、1個電池盒和1節電池組成電路。
2、會用電路檢測器檢測有故障的電路。
3、會檢測身邊的物體是否是導體。
4、會用不同的方法連接電路,並比較串聯與並聯電路在連接方法上的本質不同。
5、會畫簡單電路圖,並且會用串聯和並聯兩種不同方法連接電路。
第二單元實驗探究
1、能夠指出油菜花的各部分的名稱。
2、能夠指出花的各部分名稱。
3、能夠指出雄蕊和雌蕊各部分的名稱。
4、能夠指出種子內部結構各部分名稱。
5、能夠指出雞蛋的各部分名稱。
第三單元實驗探究題
1、設計實驗研究:溫度對黴菌的生長速度有什麼影響。
2、設計一份營養晚餐。
第四單元實驗探究
1、能夠將岩石名稱和岩石特徵一一對應起來。
2、能夠將礦物名稱和礦物特徵一一對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