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小學社會課程的資源

小學社會課程的資源

發布時間: 2021-01-18 20:15:36

① 小學哪年有社會書課程的

人教版:
低年級是品德與生活
初、高年級是歷史與社會、思想品德

② 小學社會課教學過程的特點有哪些

有些社會課程的特點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的教授課程,關鍵不是一個范圍之內,如果他們現在學習的是這個的話,老師學的也是很正常的。

③ 小學社會課 具體上些什麼內容

融入了許多思想品德的內容。比社會課多了很多教育的內容

④ 闡述小學社會課程教學設計一般應包含哪些過程

1.主體性原則。教學的任務是解決學生現有水平與教育要求之間的矛盾。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到調節學生與教材之間的關系的作用。教學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過程。
2.目標性原則。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起定向作用,教學目標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衡量教學效果好壞的標准。教學設計,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幫助教師順利地實施教學目標。
3.針對性原則。課堂教學設計針對具體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而精心制定的。教學對象千差萬別,教學內容也各有千秋,教學設計需要體現這些差異性,具有針對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學效果。
4.實踐性原則。也稱為可操作性原則。教學目標解決的是教師要"教什麼"的問題,教學設計要解決的則是"如何教"的問題,更具有策略意義,更具有規劃、籌劃的意味,必須具有可操作性、實用性。
5.有效性原則。教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貴在有效。教學設計中所有教學策略的選定,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情景的創設以及課堂問題的設計等,都必須注重實效。

⑤ 怎樣成為一名合格的小學社會課程教師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擔負著教書育人,傳播人類文明,培養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質的重任,教師的知識水平、業務能力、思想道德、心理素質如何,將直接影響到人才的質量與教育的效果。教師不只是要會教書,而且要會育人,教導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做人。教育事業作為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教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當前教育事業的主要奮斗目標。教師作為教育方針的踐行者和教育活動實施者,尊重教育發展規律、尊重時代教育特徵、尊重學生發展個性,培養現代高素質人才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時代責任和事業追求。了解更多教育資訊,網路一下英盛觀察。

教師應具備以下素質:

1.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

對學生,學會寬容,不求全責備。多關心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不純粹以學生學習成績的優劣來評價學生。尤其要尊重學生,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多注意照顧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當他們在學習上需要幫助時,就適時提供耐心的輔導。要以學生為本,堅信只有不會教的教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努力開發學生的智力、特別是非智力因素,使學生弘揚個性、發展特長、鼓勵超常。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真心實意愛學生尊重學生,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成為學生心目中正義的代表。 平時,多和這些學生接觸,了解他們的思想和學習情況。平日工作里,總有一些成績差的、調皮搗蛋的、無心向學的學生,對於這些學生的教育,我們不要用差生的眼光看待他們,我們應該堅信每個學生是可以積極的成長的,是可以通過努力而改變的,這也正是賞識教育的最根本內容。形成良好的求知習慣.

2.要愛崗敬業,教書育人

對於教師而言,首先要代表廣大學生的利益,所作所為要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牢固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思想。在教學實踐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因為他們正處於長身體、長知識,逐步形成世界觀的關鍵時期,喜歡模仿甚至盲從他人,常常把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老師當作心中的偶像和楷模,因此教師的言談舉止對學生的成長、發展具有極大的感染性和示範性。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首先要樹立一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塑造一個良好的師德形象,要以身立教,為人師表,只有這樣才能有力地感染學生、教育學生,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給學生以情操的陶冶和心靈的凈化,真正擔負起「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廣大教師應該具備甘當人梯和紅燭的獻身精神,對學生充滿愛心,對工作充滿責任心,對未來充滿信心,真正做到愛崗敬業、教書育人。

3、強化自身素質,提高師德修養

當今的時代是信息層出不窮的時代,新的知識、新的技術日新月異。終身學習,是時代對我們提出的新要求。我們要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多學習學科知識,並努力閱讀一些其它學科的書籍,豐富自己的知識,開闊眼界,以更好勝任教師工作、要自我約束。教師的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性格習慣和價值取向。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加強對自己的約束,自己剔除那些不良的嗜好,保持在學生心目中良好的形象。要嚴格要求學生的言行,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切實抓好日常的養成教育,教育學生經常用行為習慣對照做檢查自己,讓他們從中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形成健康的要開拓創新。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教育的創新包括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模式等方面的創新。做一名合格的小學教師,需要我們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的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結合實踐認真反思,對於當前適應教育發展的方法和模式繼續完善和充實,對於不適合的方法和模式認真加以改進,形成更加適合教育教學實際的新的方法和模式,以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能力

4.要開拓新創,善於總結

人們常說:「在給學生一杯水前,教師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在現在知識激增的情況下,教師的「這桶水」還得經常更新,要成為一眼清泉。而專業基礎知識是教師知識更新的重要條件。教師只有具備了比較扎實的專業知識,才能透徹地理解教材,深入淺出的講解教材,不斷地引導學生向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成為一名深受學生歡迎的好老師。 教師必須懂得教育規律,掌握教育理論。教育理論就是研究怎樣教的理論。我們要善於總結和歸納,將平日里積累的經驗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作為一種經驗傳播開來,也便於查證和交流。平日工作里,要善於和大家交流研究,共同探討工作中的困難,尋求解決的方法,尋找最恰當的解決方法,並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和大家共享,共同研究和發展。做一名合格的小學教師,需要我們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的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結合實踐認真反思,對於當前適應教育發展的方法和模式繼續完善和充實,對於不適合的方法和模式認真加以改進,形成更加適合教育教學實際的新的方法和模式,以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能力。

總的來說,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教師,就是要努力做到勤、嚴、細、實、愛,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同時,促進教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⑥ 闡釋小學社會課程教學設計一般應包含哪些過程

教學設計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第二,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第三,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第四,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⑦ 小學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准

新 課 程 標 准 解 讀
一、課程性質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這段話首先給課程定位,它開設的學段是中高年級,是在小學低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的基礎之上,並與6-9年級的《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科相銜接。
二、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分兩部分,一是總目標,二是分目標。
《品德與社會》的總目標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它表明了課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分目標有三個方面:1、情感、態度、價值觀 2、能力 3、知識
從以上的分目標看出,與其他學科的課程標准相比,兩課的共同點是將「情感、態度、價值觀」放在首位,強調了德育的功能。
三、課程的基本思想
1、品德培養回歸生活。現在課程設置是把道德存在於人的整個生活中,把品德課與生活課的綜合,品德課與社會課的綜合,這樣做就不會有脫離生活的道德。人們是為了生活(社會生活)而改善、提升社會的道德,培養、發展個體的品德,並不是為了道德而道德,同樣,社會道德和個體品德的提高與發展也只有通過他們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
2、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要回歸生活,我們重視關注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實生活。這也是兩門課程標准共同追求的一個基本理念。只有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才能做到有實效性、有針對性。另外要注意,課程以兒童現實生活為基礎,但它不是學生生活的簡單的「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於它要高於生活,所設置的內容要從兒童生活中提取。
3、積極引導兒童的發展。以兒童自己的生活為課程基礎,尊重兒童的生活。尊重兒童不僅是有效教育的必要條件,也是教育的本質要求。但是,尊重兒童也決不是對兒童聽之任之。而是需要通過正確引導而達到對自然的認識、對社會的准確理解、對自我的合理把握。為此,課程所追求的不僅是針對性、有效性,而且是具有明確的方向性。
4、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當今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具有完整生命表現的人,面對他們參與的生活世界,他們的表現既有認知,也有情感、意志和行為。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種因素也總是在交互作用中同時發生、同時作用於生活。當一個兒童遭遇到生活中某個事件、某個人時,他不僅在感知認知:這是一件什麼事?這是一個什麼人?同時也會產生這是件好事還是壞事、這人是好人還是壞人的問題。隨之而萌發響應的情意、態度,然後是一定的行為。
5、倡導自主、探索性學習。課程所設計的活動或主題,大多是需要兒童作為主體參與其中的,要他們自己「動手動腦」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結論。倡導自主、探索性學習也不排斥接受性學習,兩種學習方式應當相互滲透,面對不同的教學主題做出合理選擇。
五、實施建議
按照課時安排,《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每周兩課時,已經不是基礎教育階段所謂的「副科」了。並且隨著課改的深入和學科的發展,人們對它的重視程度會越來越高。要上好這門課程,應該要樹立以下新的觀念:
1、教材觀。新的教材觀應該是:教科書不只是傳遞知識信息的載體,更重要的功能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所憑借的話題、範例。教材是教師引發兒童活動的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教材是開放的,給教學留下空間,使教師能夠聯系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
2、教師觀。新課程要求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師首先要為人師表。「我是你的一個旅伴,你向我問路,我指向我們倆的前方」。教師的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造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探索的慾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教師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學生喜歡的活動,指導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發展,身心健康地成長。
3、學生觀。教師要尊重和愛護學生,確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只有作為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去,才能從中感受、體驗、領悟並得到個人的發展,構建起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心理品質和道德品質,修煉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健康人格。
4、教學觀。教與學的新觀念是:首先要注重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而不是強調知識的灌輸。要善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態度和能力。其次,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處事、如何與人相處。教學不是偏重單純的學術能力的提高,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知識、技能、能力、態度、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整體性發展。第三,教學要有開放性和活動性。知識的來源並不限於課本,學生周圍的人,學生身邊的事物都是學習的資源。要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因地制宜,開展好各種學習活動,提高教學效果。總之,新的教學觀念,新就新在,不是為了教而教,是為了學而教,是以學為中心的教。
小學品德新課堂之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的內容包括:確立教學課題、進行學情分析、教材課題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要點分析、教學准備、教學過程主要環節、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主要環節
教學過程是新課堂教學教學設計最核心的內容,它是由具有一定內在聯系的前後步驟或順序的各個主要活動環節構成的。也稱教學程序。一般情況分為導入、新授、總結、拓展四個環節,每個環節又分別包含了不同的、具有一定程序安排的活動內容。從總體上說,新課堂教學過程設計必須要體現出以下幾點一要教學過程活動化。(即體現師生互動交往,把過去那種講解提問式教學,靈活的設計為學生的多種活動。)二要學習方式多樣化。(即既要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又要重視他們的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三要過程設計粗線條化。(這里所說的粗線條,不是指環節語言籠統、簡單,而是環節語言要抓關鍵、抓重點,嚴格遵循新課堂教學課例提倡或強調的 「大環節要清,小環節要精」。 )
每個課例的教學過程主要環節要完整,思路清晰,概括到位。做到了一方面以兒童為主體,以各種活動為媒介,充分體現三維目標的要求;另一方面將兒童現實生活中各個方面的不同事件進行綜合,做到知、情、意、行相統一,充分體現出品德課程的綜合性。

⑧ 小學社會都是學什麼

社會課教學內容包括社會生活、歷史、地理以及法律等常識。

社會課的教學目的回是使學生認識一些常見的答社會事物和現象,初步了解一些家鄉的、祖國的、世界的社會常識;從小培養他們正確觀察周圍社會、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法制觀念的啟蒙教育,增強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

(8)小學社會課程的資源擴展閱讀:

社會課的教學要求:

1、指導學生觀察並認識家庭、學校和周圍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初步了解個人、家庭與社會的關系,從小尊重人、關心人,培養集體主義觀念和服務社會的意識。

2、指導學生初步了解家鄉和祖國的歷史、地理知識,初步了解中國的國情、國策,從而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設家鄉、振興中華的感情。

3、指導學生初步了解一點世界的社會常識,以及祖國與世界的關系,初步培養為人類作貢獻的意識。

4、指導學生初步了解與他們生活有關的法律常識,懂得遵紀守法,逐步培養法制觀念。

5、根據小學生的接受能力,適當滲透一點有關商品、效益、改革等觀念,初步培養他們觀察社會事物和適應現代生活的能力。

⑨ 小學社會課程中小學生跟周圍人、物、事不斷發生關系的課程資源叫什麼

小學社會課中關於小學生與周圍人、物、事不斷發生關系的課程資源是( ) A. 自然資源 B. 文本資源 C. 人物資源 D. 校外資源
參考答案:C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