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質量視域下的幼兒園課程王春燕

質量視域下的幼兒園課程王春燕

發布時間: 2021-01-18 20:47:16

① 我國學前教育的歷史發展大致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式控制制系統

學前教育課程是實現學前教育目的的重要因素,是學前教育目標落實到每一個幼兒身上的中介,它直接影響學前教育的質量,影響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會對幼兒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學前教育課程的發展是學前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如王春燕學者所言:「從中國1903年第一個學前教育機構的誕生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縱觀這百年的發展史可以明顯地看出,學前課程的發展與變革是貫穿百年學前教育發展的一條主線。」

一、我國學前教育課程的發展階段

1.20世紀30年代以前:從產生到初步中國化。20世紀初,我國的幼兒園開始建立,此時的幼兒教育都是照搬國外的模式,課程也是完全效仿國外。1903年至1918年,學前教育課程主要是模仿日本的模式。1904年1月13日,中國第一個學前教育法規《奏定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頒布,其中對蒙養院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都做出了具體規定,但其主體內容都是參照日本1899年出台的《幼稚園保育及設備規程》。

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西方先進教育思想不斷湧入,中國早期的學前教育家如陳鶴琴、陶行知、張雪門等,一方面借鑒西方的思想,另一方面又進行本土化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並形成了「單元中心制課程」、「行為課程」等課程模式。1932年10月,民國政府正式頒布了學前教育史上第一個課程標准——《幼稚園課程標准》,開啟了我國學前教育課程的新時代,迎來了我國學前教育課程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改革期。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幼兒園課程改革在理論上已經確認了兒童的主體地位,認定了幼兒園課程應來源於兒童的日常生活,此時幼兒園課程內容的范圍已經比較廣泛,而且具體實用。此外,幼兒園課程的中國化與科學化一直都是課程改革的主題。

2.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學習蘇聯,在探索中發展。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在借鑒老解放區幼兒教育經驗的基礎上發展新的幼兒教育。受政治因素的影響,這段時期的幼兒教育是全面學習蘇聯的模式。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教育部於1952年制定了《幼兒園暫行規程》和《幼兒園暫行教育綱要》,規定了學前教育課程包括體育、語言、認識環境、圖畫手工、音樂、計算六科,並明確規定了幼兒園教養活動的具體科目以及各科目的教育綱要。

20世紀50年代,我國的幼兒園課程改革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借鑒了蘇聯分科教育的經驗,實行分科教學和分科課程模式。分科教學自從被引進到我國,就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可以說這一階段的分科課程模式,已初步奠定了新中國學前教育課程的格局。

3.20世紀六七十年代:遭遇了嚴重的挫折。1966年至1976年間,「文化大革命」使我國的教育事業遭受重創,教育的發展基本處於停滯狀態,學前教育也是如此。學前課程處於無序狀態,甚至原本的課程體系也遭到嚴重破壞,這是學前教育課程發展的一個空白期。

4.20世紀80年代以來(1976年至今):進一步變革與完善。經過10年動亂,1976年開始,我國的教育開始全面恢復。1976年至1990年間,學前教育課程的發展實現了由沿用「蘇式」模式到初步改革階段的轉變,尤其是1981年《學前教育綱要(試行草案)》的頒布,更是促成了學前教育課程的變革。80年代,國外各種兒童發展和教育的理論逐漸被引入中國,特別是蒙台梭利、杜威、布魯納、皮亞傑等人的思想在我國廣泛傳播,對我國學前教育課程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

90年代以後,我國的學前教育課程進行了整體改革。90年代前中期「學前課程變革的主題更加鮮明,出現了游戲課程、情感課程、領域課程、生存課程、上海新課程等多種課程實踐。」90年代後期,隨著國際化交流的加強,學前教育課程的改革更是呈現出多元化和個性化的趨勢。總之,90年代以後,學前教育課程改革的力度和范圍都逐步擴大,學前教育課程研究百花齊放的局面也已初步形成。

二、我國學前教育課程發展歷史的總體特點

1.改革和發展始終是一條主線。縱觀我國學前教育課程的發展史,學前教育課程從無到有、從完全照搬國外模式到進行初步的中國化探索以及獨立探索,都是在改革中穩步發展。在我國學前教育的發展歷程中,幼兒園課程改革主要有3次,分別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50年代和80年代至今。特別是80年代以來,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幼兒園課程改革。1989年國家頒布《幼兒園工作規程(試行)》,在試行7年後,於1996年經過修訂正式頒布,其內容「反映了幼兒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精神」。2001年,國家教育部頒布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國家層面上對包括幼兒園課程在內的幼兒園教育進行了宏觀指導,規定了幼兒園教育總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實施原則,並要求地方政府制定相應的指導意見,幼兒園在其基礎上,可依據自身的需要確定課程。在課程內容方面,《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並沒有作統一的規定,但是文件以「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的內容為例,分別闡述了課程目標、內容、要求以及指導要點。正是在這一次次的課程改革中,學前教育課程體系越來越完善。

2.由照搬國外經驗向逐步中國化轉變。20世紀初,我國學前教育課程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是靠簡單抄襲國外實現的。如「從教育內容、方法,到設施和玩具,先效仿日本,後效仿西方。」模仿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手段,所以這樣的借鑒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學前教育課程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但完全「模式化」地照搬,沒有考慮到我國的國情,必然無法實現長足的發展。特別是在參考日本學前教育課程的時候,只是單純地移植,沒有考慮到中國與日本國情的差異。到了20世紀20年代,我國學前教育課程的發展已突破了照搬國外經驗的模式。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背景下,杜威的思想被引入,我國老一輩的學前教育家已認識到照搬國外模式的不足,他們一方面借鑒來自西方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又結合我國的實際進行了本土化的探索。例如,1925年陳鶴琴提出幼兒園課程以大自然、大社會為中心,實施單元教學,即「單元中心制課程」;張雪門依據杜威「教育即生長」的思想,進行了「行為課程」的研究,這些都是學前課程本土化探索的重要成果。到了八九十年代,國際間的學術交流日益頻繁,我國的學前教育課程在繼承先前經驗、吸收外來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本土化,並且在教育實踐中消化吸收,學前教育課程的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3.由分科課程向多元化課程轉變。我國因20世紀五六十年代受蘇聯學前課程模式的影響較深,分科課程一直占據根深蒂固的地位。自80年代啟動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人們深刻認識到分科課程過分強調系統的單科知識和技能,忽視了各個學科間的內在聯系,更忽視了兒童自身的活動和直接經驗,於是幼兒園綜合主題的教育受到追捧,主題化課程也逐漸興起。此外,在不同教育理論指導下,活動課程、游戲課程、領域課程也同步興起,學前教育課程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前教育課程的價值取向已經呈現多元化的態勢。幼兒園的課程安排並不遵循「普遍適合性」的原則,而是充分尊重不同地區幼兒園課程的差異性,因為經濟發達地區的幼兒園採用的課程通常不適用於貧困地區的幼兒園。此外,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還開設一些民族特色課程,特別是少數民族游戲在幼兒園活動課中的運用,大大豐富了我國學前教育課程的內容。學前教育課程的多元化,是為有差異的幼兒群體分別提供適宜的課程,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教育公平的思想。學前教育課程的多元化取向,已成為學前教育課程發展的必然趨勢。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