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小學語文拓展課程綱要

小學語文拓展課程綱要

發布時間: 2021-01-19 01:26:19

①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 當前課堂教學出現的問題

(一)共性問題:

1、把對話變成問答

沒有啟發性的問題充斥課堂,把整體性教學內容肢解得支離破碎,降低了知識的智力價值。把對話庸俗化為問題,用提問的方式去灌,直到學生鑽進教師事先設計好的套子里。

2、為誇獎而誇獎

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但一味地誇獎學生弊大於利。尤其是教師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隨意性誇獎不僅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價值導向,反而可能導致學生形成淺嘗輒止和隨意應付的學習態度。

3、把自主變成自流

強調把讀書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看書沒有指導、提示和具體要求,看得如何沒有檢查、反饋,由學生一看到底。滿堂看,成為典型的「放羊式」教學。有的一味強調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朗讀方式、合作夥伴,成為典型的「自流式」教學。

4、有活動沒有體驗

課堂中活動外在多於內在,動手與動腦相脫節,目的性差,為活動而活動,有活動而沒有體驗,沒有反思。新課程所提倡的活動是外顯活動與內隱活動的統一,是操作活動與思維活動的統一。它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動口、動手、動腦,親自體驗過程。

5、合作有形式而無實質

教師片面追求課堂合作學習這一形式,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及過程沒有進行認真的設計,學生由於缺乏平等的溝通與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層的交流和碰撞,結果往往是優秀者的意見和想法代替了小組其他成員的意見和想法,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成了陪襯、做聽眾,意見不被重視被忽視。

6、探究的泛化與神化

新課程改革大力倡導在各種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探究性學習。那種體現事物名稱、概念、事實等方面的陳述性知識就不需要學生花時間去探究,僅靠聽講、閱讀、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相反,探究的「神化」則是把探究拔高,用科學家的探究性質和水平來看待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一方面表現為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不屑一顧。在實際教學中,表現為不尊重、不信任、不引導,課堂上即使出現了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也是草草了事,急於收場。另一方面表現為過分關注和挑剔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而不把著眼點放在學生「科學基本素養」的提高上,從而導致學生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的喪失。

7、貼標簽式的情感教育與價值觀教育

凸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是新課程的一個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徵,也是教學具有教育性規律在新課程中的體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只有和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融為一體,才有生命力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就一門學科而言,是伴隨著對該學科的知識技能的反思、批判與運用所實現的學生個性傾向的提升」。當前課堂上一些教師脫離具體內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為地、機械地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這種教育是空洞的、無力的,因而也是低效或無效的。

(二) 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普遍問題

1、教師上課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2、學習過程不能啟發學生的思想;

3、把學生擠出了得以培養能力的實踐環節。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

對小學語文老師來說,需不斷學習和理解新課程所倡導的核心理念相關的學生觀和教學觀。只有將新課程理念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進行自身的解讀,並進行不斷地創新,才能將新課程理念不斷地內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

三、思考與分析

(一) 明確相關的新課程理念

1、新課程的核心理念

實現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歷史性轉變。即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關注學生的整體人格和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2、新課程倡導的學生觀

簡而言之即:學生是人,是獨特的人,是發展的人。它意味著課堂教學是「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學,是「目中有人」的教學,是把學生看成有思想、有情感、有權利、有尊嚴、正在成長發展中的人。

(1) 學生本位意識。即一切以學生為本,心中裝著學生,裝著學生的喜怒哀樂、身心健康、人生幸福。

(2)學生主體意識。即把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培養和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切實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

(3) 學生的個體意識。即把學生看成是獨特的人,珍視學生的獨特性和培養具有獨特個性的人。

3、新課程倡導的教學觀

《基礎教育課程綱要(試行)解讀》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對教師而言,教師逐步形成了「對話」意識。它意味著上課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的凸現,良好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

可以說,創設基於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教學內容的創新與開發的過程,這就是新課程倡導的教學觀。

② 教師資格考試 小學教育知識應該怎麼復習

1、考小學教師資格證,不需要過多復習的,對於應聘者考試者來說知識沒有難度版和深度。
2、小學知識不需權要復習,語文就是詞語,句子,閱讀和作文,作文也是記敘文,數學是計算題和應用題,相信自己的實力吧,一個學習好的六年級學生都可以系統掌握小學知識點了。3、需要復習的是教育理論知識,現在的新課標,新課程理念,如果不是專業的教師,對教育理論是不了解的,這是需要復習的內容。

③ 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的關系

檢索中國兒童文學史和中小學語文課程發展史,就會發現:在中國,兒童文學與中小學語文課程,尤其是小學語文課程有著特殊的淵源關系。五四時期啟蒙思想家「兒童觀」的形成,不僅促動了中國現代意義的兒童文學的出現,也直接影響了中小學語文課程的變革,而語文課程的迫切需要又極大地推動了兒童文學的創作。這段歷史時期語文課程的實踐,尤其是五四時期以周作人等人為代表的啟蒙思想家對兒童、對兒童文學、對兒童教育的深刻認識,在今天看來,仍然是非常珍貴的歷史遺產。



(一)中國現代意義的兒童文學的出現是學校教育的需要。中國的現代兒童文學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這一特殊的社會背景下出現的。五四時期思想界、文化界的早期啟蒙者受德先生、賽先生的影響,批判中國文化中的長幼尊卑觀念,由此發展到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特別是婦女和兒童,也就是說,和西方「發現兒童」的過程有所區別,中國是在關注處於社會底層的婦女和兒童的命運的同時,開始了兒童觀的轉變,例如這一時期對傳統兒童觀的批判一個最典型的論述是周作人提出的:「以前的人對於兒童多不能正當理解,不是將他當作縮小的成人,拿『聖經賢傳』盡量的灌下去,便將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說小孩懂得甚麼,一筆抹殺,不去理他。

近來才知道兒童在生理心理上,雖然和大人有點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個人,有他自己的內外兩面的生活。兒童期的二十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預備,但一面也自有獨立的意義和價值……〔1〕」周作人此次在北京孔德學校的演講奠定了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登上歷史舞台的理論基石。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對兒童文學的關注緣於對舊倫理舊道德的批判,其根本目的還是「人的解放」,同時他們也認識到文化的革命與建設必須通過教育來實現,因此從一開始,對兒童文學的研究就和對學校教育問題的探討密切地結合在一起。周作人在《兒童的文學》的演講中就指出,所謂兒童的文學就是「小學校里的文學」,在周作人看來,兒童文學幾乎就是小學文學教育的同義語。也是在這篇演講中,周作人第一次比較系統全面地提出和論述了小學文學教育幾個重要的理論問題:一是兒童觀。周作人認為,兒童是獨立的個體,兒童期有其獨立的意義和價值。

二是兒童文學的價值。周作人認為,文學首先是滿足兒童的需要,而不是道德訓誡的手段。至於文學教育能夠產生道德教化、智力培養等作用,則是文學教育的副產品。「所以小學校里的文學的教材與教授,第一需注意於『兒童的』這一點,其次才是效果,如讀書的趣味,智情與想像的修養等。」

三是兒童需要文學的原因。周作人採用人類學理論,接受了「同構復演說」的觀點,認為人類個體的發展階段和人類群體的發展階段具有相似的結構,因而兒童的精神生活和原始人相似。原始人因為有文學的需要,所以產生了歌賦、戲曲和小說,兒童當然也有文學的需要。四是學校文學教育的作用。他引用麥克林托克的說法,提出文學教育的三種作用:「(1)順應滿足兒童之本能的興趣與趣味;(2)培養並指導那些趣味;(3)喚起以前沒有的新的興趣與趣味。」五是文學教育的內容。他採用年齡分期,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分配不同形式的文學作品。例如幼兒前期(3-6歲)為詩歌、寓言、童話;幼兒後期(6-10歲)為詩歌、童話、天然故事(動物故事);少年期(10-15歲)為詩歌、傳說、寫實的故事、寓言、戲曲。六是文學教育內容的開發。周作人慨嘆「中國向來對於兒童,沒有正當的理解,又因為偏重文學,所以在文學中可以供兒童之用的,實在絕無僅有,但是民間口頭流傳的也不少,古書中也有可用的材料,不過沒有人採集或修訂了,拿來應用……」所以他希望能夠有一個開發小組,收集各地的民間文學資源,從古書中挑選可用的材料加以修訂,同時翻譯外國兒童文學作品,然後編輯成冊,供學校和家庭使用。從上可以看出,周作人幾乎是對兒童文學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進行了一個全面的闡述,不僅說明了兒童文學對於學校教育的重要價值,也提出了小學語文教育中文學教育的目標、內容和內容資源的開發,尤其是他對兒童文學的價值、以及以兒童為對象的文學教育的目標和一些基本性質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

(二)課程實踐的需要推動了兒童文學的創作。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倡導催生了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的出現,而從課程實踐來看,20世紀初期人們對教育內容的普遍不滿確實給兒童文學的出現並且進入課程領域提供了一個充分的現實基礎。例如,早在1902年,《杭州白話報》(早期倡導白話文的報刊之一)上就有署名黃海鋒郎的文章《兒童教育》,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讀書貴有用,人生世上,普通智識,是少不了的。現在所讀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究有何用?」那麼,究竟應該給兒童讀些什麼呢?「兒童幼時智識,至老不忘,教師最好把些愛國的故事,為人的箴言,替兒童演說,才可以養成兒童愛國心,陶鑄兒童天良性。」〔2〕這里的「替兒童演說」提出了兒童文學的一個重要特徵,成人從兒童的角度創作適合兒童的讀物。本世紀初白話文進入課程則直接決定了兒童文學進入課程的必要性。隨著白話文運動的興起,在國語教學中語體文代替了文言文,在開始階段只是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形式變了內容卻沒有改變,「國語教學經過幾年的實踐,人們發現只是把文言翻譯成白話的課文內容,在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局限性。在文學運動的推動下,提倡富有文學情味的教學內容就成為了當時比較流行的觀點,有的書局甚至把國語教科書編成了文學讀本,但是此時,專門為兒童創作的作品還是空白,葉聖陶在《晨報》副刊發表的系列《文藝談》(1921)中就曾大聲疾呼「為最可寶愛的後來者著想,為將來的世界著想,趕緊創作適於兒童的文藝品,總該列為重要事件之一。」(《文藝談·七》)這一需求基於一個從事教育的教師面臨的窘境———適合兒童閱讀的文學作品基本沒有。正是為了應對這樣的現實,葉聖陶開始自己動手為兒童創作文學作品、編輯適合兒童閱讀的國文課本;這也使他成為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的奠基者,同時又是現代語文教育的先驅。

(三)兒童文學以課程標准的形式出現在國家課程綱要中。五四時期,知識界對兒童文學及其與學校教育關系的認識,對小學教育階段語文課程的設計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結果之一就是兒童文學正式以課程標準的形式開始出現在國家的課程綱要中。1923年,在《新學制課程標准綱要小學國語課程綱要》〔3〕中第一次對課程內容中的兒童文學的教學做出了規定,並在各個學年段文體的安排上有非常詳細的說明,例如,第一學年「記載要項和字句多反復的童話故事,並兒歌,謎語等的誦習」;第二學年也是「字句多反復的童話故事,和兒歌,謎語的誦習」;第三學年為「童話,傳記,劇本,兒歌,謎語,故事,詩,雜歌等的誦習」;第四學年文體有一點變化,小說代替了童話,民歌代替了雜歌,變為「傳記,劇本,小說,兒歌,民歌,謎語,故事,詩等的誦習」,並提出「指導閱讀兒童報和參考圖書」;第五學年在第四學年的基礎上強調「注重傳記,小說」;第六學年「同第五學年,可酌加淺易文言的詩、文的誦習」。1929年的《小學課程暫行標准小學國語》是在1923年《小學國語課程綱要》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提出的五項目標之一就是「欣賞相當的兒童文學,以擴充想像,啟發思想,涵養感情,並增長閱讀兒童圖書的興趣」。

對於教材的選擇,《標准》除了規定選文的政治和道德傾向,例如體現民族、民權、民生觀念,積極樂觀,提倡合作互助、勇敢、勞動等,還對課程內容的美學傾向做了規定:「是有曲折有含蓄而且含有優美壯美滑稽美等的兒童文學,但不取可怕而無寓意的純粹神話」。此外,教材的選擇還應該是語體文(白話文),要符合兒童學習心理。1932年的《小學課程標准國語》是對1929年暫行標準的修訂,主體內容變化不大,但對課程內容如何適應兒童的接受心理,1932年的標准做出了具體的描述。到了三十年代新課程時期,兒童文學作為國語教學的組成部分,已經比較明確了。「從前國語是國語,故事是故事,不相關的。後來國語材料,純以兒童文學為本位,於是國語與故事才發生密切的關系。但講故事的作業,仍處於敷飾輔佐的地位,不應有單獨存在的價值。直到最近新課程頒行後,始定國語的入手辦法,就是講故事。」〔4〕從1923年到1932年近10年間出現的這3份課程綱要,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脈相承的,就是都把兒童文學作為課程標准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內容,從教材的選文傾向上,也多以兒童為本位,而在綱要的具體內容上又有不斷的補充和發展,是對小學階段文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的實踐,我個人認為這段時期也是近現代中國語文教育中,在學校教育的體系中對兒童文學的教育功能應用得比較主動、完整,也比較有收獲的一個階段,是前面所述的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分子們理論探討的一個重要成果。



通過以上簡要的回顧,至少可以得出兩個啟示:

(一)在中國,現代意義的兒童文學與兒童文學在現代學校教育體系中、在課程中的應用可以說是同一個思想背景的產物,也幾乎是在同時出現的。這是中國兒童文學發展史表現出的一種特殊性。

(二)對兒童觀、兒童教育、對課程的認識水平、對兒童文學在課程中的應用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只有從兒童的需要出發,重視兒童的自身需要,才能使兒童文學真正成為一個重要課程資源,並在課程中充分開發它的教育功能。在以周作人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分子們看來,兒童文學就是面向兒童的文學教育。這是思想啟蒙的需要、新文化建設的需要,也是特殊歷史條件下,學校教育的直接需要。這就是他們對兒童文學與學校教育的基本關系的明確的認識,這種認識在一定的時期內對後來的語文教學實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一直延續到我國50年代的小學語文課程中。對兒童文學教育功能的發現、為中小學尤其是小學語文教育開辟出一個新的資源是這些思想先行者的一大貢獻,那麼這種以兒童為對象的文學教育的基本性質是什麼?根本目標又是什麼呢?他們同樣為我們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思想遺產。這份珍貴的思想遺產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兒童的尊重,不僅尊重兒童的人格,也尊重他們的經驗世界。周作人的一段論述十分精闢地表達了這一思想:對兒童「那全面蔑視的不必說了,在詩歌里鼓吹合群,在故事裡提倡愛國,專為將來設想,不顧現在兒童生活的需要的辦法,也不免浪費了兒童的時間,缺損了兒童的生活。

我想兒童教育,是應當依了他內外兩面的生活的需要,適如其分的供給他,使他生活滿足豐富,至於因了這供給的材料與方法而發生的效果,那是當然有的副產物,不必是供給時的唯一目的物。……所以小學校里的文學的教材與教授,第一須注意於『兒童的』這一點,其次才是效果,如讀書的趣味,智情與想像的修養等等。」〔5〕周作人的這一思想與杜威的一段論述不謀而合。「我認為現在教育上許多方面的失敗,是由於它忽視了把學校作為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這個基本原則。現代教育把學校當作一個傳授某些知識,學習某些課業或養成某些習慣的場所。這些東西的價值被認為多半要取決於遙遠的將來;兒童所以必須做這些事情,是為了他將來要做某些別的事情;這些事情只是預備而已。結果是,它們並不成為兒童生活經驗的一部分,因而並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6〕周作人等人倡導把兒童文學引入學校教育,重視的就是兒童文學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功能———「(1)順應滿足兒童之本能的興趣與趣味;(2)培養並指導那些趣味。(3)喚起以前沒有的新的興趣與趣味。」而並不是強調那些具有某種功利色彩的、往往是為成人所賦予卻脫離兒童現實經驗的教育價值———「在詩歌里鼓吹合群,在故事裡提倡愛國,專為將來設想,不顧現在兒童生活的需要的辦法」。這一認識是非常深刻和准確的,在那個傳統文化與新文化尚在交疊的時代,這一認識也是非常珍貴的。可惜的是,盡管正如周作人等一批知識分子所願,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兒童文學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地成為了語文課程的一個重要資源,但周作人等人的這一思想精髓卻並沒有得到一貫的重視,兒童文學往往還要承擔起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甚至是政治教育的功能,兒童文學教育功能的開發也往往會發生一些變異。今天我們重新回顧歷史,審視前人的思想遺產,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兒童文學在語文課程中的價值,從而在教育實踐中走得更加穩健。

④ 我國小學獨立設置語文科,始於多少年

綜觀我國語文課程設置,可謂源遠流長。我們大致可以將之分為三個時期:
一、清末民初語文課程設置
我國古代沒有專門的語文課程。但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開始教學「六藝」——禮、樂、書、數、射、御。其中的「書」大體相當於現代的語文課程。兩漢以後,教學就是誦習儒家經典《四書》《五經》。當然,其中有識字、寫字、閱讀、作文等教育因素。可見,在漫長的古代,語文與經學、史學、倫理學融為一體,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語文課程。
鴉片戰爭以後,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當時的資產階級改良派主張向西方學習,提出「廢科舉、興學校」的口號,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1901年清政府明令各地興辦學堂,次年頒布《欽定學堂章程》規定:蒙學、小學、中學均設「讀經」科,此外,蒙學再設「字課」和「習字」課,初等小學再設並行的「習字」「作文」課,高等小學再設「習字」、「作文」、「讀古文詞」課;中學再設「詞章」課。這里的「讀經」「習字」「作文」「讀古詩詞」「詞章」,大體也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語文課程,以分科形式存在的語文課程初見端倪。但由於種種原因,這個章程公布後未能在全國實際推行。
1903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該章程在課程設置上規定:初等小學、高等小學和中學均設「讀經講經」外,初等小學另設「中國文字」(教學內容包括識字、讀文、作文),高等小學和中學另設「中國文學」(教學內容包括讀文、作文、習字、習官話)。該章程將識字、寫字、讀書、作文、說話等科目合為一科,語文課程獨立設科。
1907年清政府頒布了《奏定女子小學堂章程》,不再設置「讀經」課程,而設置「國文」課程,這標志著學科意義上的語文教學開始進入學校課程。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制訂的《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准》中規定,廢止讀經,將清末以來的「中國文字」和「中國文學」改稱為「國文」科,並將該科分為讀法、作法、書法、語法(練習語言)四項。
這一時期,語文與經學、史學、倫理學分離,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在中小學開設,盡管人們對它的認識還未深入到學科領域內部,但使語文在中小學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位置,為以後的語文課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五四」運動後語文課程設置
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的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與新文學,反對文言文與舊文學,並倡導把國語作為全國統一使用的共同語言,這對當時的語文教育和語文課程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全國文化教育界的一致呼籲下,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國,將國民學校一二年級的國文改為語體文,並規定至1922年止,此前編寫的文言文教科書一律廢止,改為語體文。中學各科教科書,也逐漸用語體文改編,實現「言文一致」, 「國語」科誕生。這是「國文」設科以來又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胡適評價說,這一道命令,「把中國教育的革新,至少提早了二十年。」
1922年,北洋政府頒發了《學校系統改革案》,即新學制。配合新學制,於1923年頒布了我國小學及初級中學的《國語課程綱要》,第一次較為完整地以教育法則形式確定了語文課程的性質、教學目的任務、教材體系、教學原則、教學內容及階段教學要求,使國語課程趨於成熟,對以後的語文課程設置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此後,國民黨政府雖又幾度頒布和修訂課程標准,但在內容和框架上沒有質的變化。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共產黨領導的中央蘇區、邊區和解放區的國語教育卓有成效。當時的課程設置及目的,均緊密結合當時的國內戰爭與抗日戰爭的需要。各解放區的小學國語課程,都以學習文化為中心,強調國語教學為解放戰爭和土地改革運動服務,將「政治」、「常識」與國語融合,體現了課程的綜合性。在戰爭的特定歷史條件下,老區的中等學校實際上就是各種幹部學校和職業學校,不另設普通中學。課程設置比較精簡集中,幹部學校設有政治、軍事、文化、勞動等課,文化課中語文課是必修課。職業中學為青年的義務教育,設有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生產技術和文字科四門課,文字課主要就是語文課。
這一時期,國語學科應運而生,語文教學走上了以口語型書面言語為重點的道路,課程標准也日趨完善,標志著我國具有漢語特色的語文課程理論體系的建立。
三、新中國成立後語文課程設置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對舊有學校的教育制度、課程設置和教材教法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在編輯全國通用的語文教材時指出:「說出來的是語言,寫出來的是文章,文章依據語言,『語』和『文』是分不開的。語文教學應該包括聽話、說話、閱讀、寫作四項。這套課本不用『國文』或『國語』的舊名稱,改稱『語文課本』。」顯然,「語文」這一課程名稱避免了過去「國語」只指口頭語言,「國文」只指書面語言,甚至只指文言文的誤解,使課程名稱更加科學、規范,體現出聽說讀寫並重的思想。「語文」這一課程名稱自此命名並一直使用至今。
50年代初,受前蘇聯的影響,國內普遍認為語言和文學混在一起教,兩敗俱傷,提出文學、漢語分科教學,為此,制定了中學文學、漢語教學大綱和小學語文教學大綱,還制定了《暫擬漢語教學語法系統》。從1955年到1958年,中學實行文學、漢語分科教學,小學雖沒有分編文學和漢語課本,但在語文課本中充實了語言方面的內容,並且除課本之外還編寫了系統的、著重進行語言訓練的《語文練習》。這是建國後語文課程的第一次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改革,對語文課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但由於過於強調漢語與文學的系統,偏重純文學教學,忽視了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文學、漢語分科教學實行不到兩年,兩科又重新合並為「語文」。
1963年國家教育部頒發了《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和綜合型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突出語文課程的工具性,重視「雙基」(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強調讀寫能力的培養,較好地糾正了以往偏重語文知識傳授的傾向。
1966年至1976年我國經歷了十年動亂,在極左思潮的干擾下,語文課程幾乎被徹底否定。粉碎「四人幫」後,教育界力求撥亂反正。 1978年教育部頒布《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大綱既是對教育事業的撥亂反正,也是對建國以來語文教學經驗的總結,語文課程回到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隨著語文教學實踐的發展和語文教育理論研究的深入,1986年國家教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正式頒發了《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和《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對教學目的的規定有了突破性的進展,語文課程朝著「加強基礎,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方向前進。語文課程逐步走向現代化。
1992年,國家教委制定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和《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試用)》,在原有基礎上又有所發展,特別是把語文課外活動提到了應有的高度,指出:「課外活動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並具體規定了其內涵,這表明語文課程不僅包括語文課堂教學,而且包括語文課外活動,標志著語文課程日益走向成熟和完善。
1999年我國頒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要繼續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了適應這一形勢,加快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2000年,教育部對1992年大綱試用稿作了修訂,頒布《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2001年又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我國基礎教育的語文課程改革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在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語文課程設置的改革,旨在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可以說,新中國的語文課程走過了一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但從整體來看,語文課程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那就是:科學認定課程名稱、完整把握課程性質、全面拓展課程領域、准確確定課程目標。語文課程體系及其理論構建更加趨於完善與科學。

⑤ 小學語文課程綱要和教學計劃的區別

教學計劃(課程計劃)是課程設置的整體規劃,它規定不同課程類型內相互結構的方式,也規定了不同容課程在管理學習方式的要求及其所佔比例,同時,對學校的教學、生產勞動、課外活動等作出全面安排,具體規定了學校應設置的學科、課程開設的順序及課時分配,並對學期、學年、假期進行劃分。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